中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t e a y h rp .
[ y r s HB T M: a v dn ; f c Ke wod 】 V; C L mi ieE et u i
慢性 乙型病 毒性 肝 炎简称 “ 慢性 乙肝 ” ,是感 染 乙
型肝 炎病 毒 ( V)以后 以肝 脏 炎症 反应 长 期持 续或 HB
分会在 2 0 制定 的 《 0 5年 慢性 乙型病 毒 性肝炎 诊 断标 准》 ,本组 1 0 病 例 中均符 合 以下条件 之一 : 2例 @HB e Ag阳性 慢性 乙型 病毒性 肝 炎、血 清 H s BA g B - NA 和 H e 、H V D B Ag阳性 ,抗. B H e阴性 ,血 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L T持 续或 反复 升高 ,或 肝组 织学检 查有 肝炎 病变 。
@HB Ag阴性 慢性 乙型病毒 性肝 炎 、 清 HB A e 血 sg
和 H VDNA 阳性 ,HB A B - e g持续 阴性 ,抗 . e阳性 HB
或 阴性 ,血 清 AL T持 续或 反复异 常 ,或肝 组织 学检 查
【 摘 要】 目的: 探讨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 自20 年 1 ~ 06 月 2 0 年 l 月收治的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 炎患者 10 09 2 2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6 例 , 0 治疗组给予中医药治疗, 另一组给予拉米夫定 ,2 组疗程均为 1 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 6 例病例 中总有效率为 9 . 2 0 0 %, 0 而对 照组 6 病例 中总有 效率 为 5 . 0例 49 %,两者 比较 差 异显著 ( < .1。结论 : 中 医 中药疗 法在 治疗慢 性 乙型 P OO ) 病毒性肝炎上要优于常规拉米夫定疗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关键词】 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拉 米夫定;疗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从其病因病机、辨证和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治疗常用要药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近况,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进展综述慢性乙型肝炎(CBH)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错综复杂、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2]。

在中医学中“慢性肝炎”归属于“黄疸”、“急黄”、“瘕瘕”、“胁痛”、“郁证”、“臌胀”、“积聚”、“虚劳”等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

然而近年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故中医药治疗乙肝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

现就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近几年来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CBH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认为CHB的发生与感染邪毒、情志、酗酒、过食肥甘厚味、体质强弱等诸多因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侵人以及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

毒邪是否能致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

发病的基本病机为正气虚弱、疫毒(湿热夹毒)外侵、气滞血瘀引起正虚邪恋。

正气虚弱之人遭到毒邪攻击时,抵抗力不足致使毒邪进入人体,并易居肝脏,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进而血脉瘀阻。

当湿热毒邪进入机体,最易损害肝脾,患者多呈土衰木旺。

因为,脾为湿土之脏,土性易为湿,脾运不健,最易生湿,湿邪也最易困脾;肝具风火之性,湿遏气机日久,肝郁不畅,湿邪借肝经气火之力内郁化热[3,4] 致湿热内生。

湿热内蕴,气化枢机不利,若不能及时清除于体外,发生质变,即可成毒;湿热蓄积日久,又可人血入络,出现热郁血瘀征象,或湿淤互结;湿热淤毒邪伤肝,瘀阻肝络、三焦不能通调,或热伤阴血,或木郁土壅、湿困伤脾,肝病及肾,出现水液运行障碍,加重湿浊潴留。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再 生 的 药 物 : 促 肝 细 胞 生 长 素 ; 3 解 毒 护 肝 药 : 还 原 如 () 如
型谷胱甘肽。
15 人工肝治疗 .
血 浆置换迅 速清除 了体 内的高胆红素
和其它代谢毒素 , 同时补充 了人体内必需的白蛋 白 、 凝血 因 子等物质 , 稳定 r体 内环 境 , 挽救 了濒于 死 亡 的“ 边沿 细 胞”, 促进了肝细胞再生 , 为肝移植创造条件 , 在慢重肝的治 疗 中显 示了强大的支持作用 。乌恩 白乙拉 将 7 4例慢重 肝患者随机分 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 两组 内科综合治疗相 同,
治疗组加用人工肝支持 系统 一血浆 置换疗 法 , 果治疗组 结
临床 好 转 率 6 .2 , 照 组 3 . 1 , 组 比较 差 异 有 统 84 % 对 6 1% 两
计学意义 ( 0 0 ) 人工肝治疗慢重肝疗 效显著 , 中期 P< .5 , 早 治疗效果更好 , 较为安全 。付 菊萍 _ 选 择 10例重症 肝炎 ] 2
状均有所减轻 , 食欲肝功能均 明显好转 , 治疗组 的病死率 为
4% , 照组的病死 率为 7.% ( 7 对 93 P<0 0 ) 慢 重 肝 在 综 .5 。
13 2 免疫增强剂治疗 .. 生, 但疗效仍有争议。 14 抗病毒 治疗 .
近年来研究较 多的是胸腺肽 , 其
可纠正慢 重肝 患者 异常 的免疫 功 能并减 少继发 感染 的发 在我 国, 慢重 肝 主要 由乙型 肝炎 病毒
黄 ”、黄 疸 ” “ “ 、 臌胀 ” 病 证 中 。近 年 来 , 等 中西 医 涉 足 该 重 症 的 治疗 取 得 了一 定 进 展 , 综 述 如 下 。 现
1 慢 重 肝 西 医治 疗 的 主 要方 案

中草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王永兵① 毛福林① 王 强① 朱 荃②(①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南京 210038;②南京中医药大学 210029)摘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综述了中草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1.抑制和清除HBV;2.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3.抑制肝细胞纤维化;4.保肝作用。

以期为开发新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草药;乙型肝炎;综述;研究进展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据初步统计全世界约有2亿7千万人,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约1.68亿。

我国属乙肝高发区,HBsAg携带者约占总人口的10%,已超过1亿人。

乙型肝炎传染途径复杂,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易慢性化,特别是它与肝硬化和肝癌密切相关,危害性极大。

目前对其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虽然干扰素、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抗病毒药物有一定疗效,但药物昂贵,副作用多,不能被广泛应用。

近十年来,中医药在治疗乙肝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些进展。

一般来说,研制抗肝炎新药通常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考虑:1.抑制和清除HBV;2.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3.抑制肝细胞纤维化;4.保肝作用。

本文就中草药在这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以供开发新药参考。

1 抑制和清除HBV 清除HB V的感染是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旦清除了HBV,清除了病因,人体经过调理,疾病将逐渐痊愈。

因此,寻找抑制和清除HB V的药物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郑民实等[1]先后对2000多种中草药的水和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筛选,结果显示:具较强抑制作用的约有90种左右,如昆布、贯众、黄芪、胡黄连、黄药子、钩藤、桑寄生、黄柏、石榴皮、云实、酸浆、地耳草、大黄、地榆、苦石连、吴茱萸、橄榄、荔枝核、虎杖、知母、打破碗花、爬山虎、苏木、马齿苋、丹参、皂荚、黄连、寻骨风、杜仲、藜芦和藕节等。

蒋锡源等[2]用E LISA法及RI A 法进行免疫生化实验,考察比较50种治疗肝炎中草药对HB V和HBsAg、HBeAg、HBcAg及HB V-DNA体外活性抑制作用。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

包括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抗病毒作用、改善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中医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有了不少进展,现综术文献资料如下。

1 对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效果慢乙肝临床症状主要有乏力、纳差、腹胀满、便溏、胁痛等,常见体征为肝区叩痛、肝脾肿大。

中医药在改善这类症状方面有明显作用。

罗氏[1]以柴胡疏肝散配合六君子汤治疗时症状改善率达91%以上,体征改善率70.0%以上。

张氏[2]疏肝健脾活血汤、苗氏[3]复方当归愈肝散、胡氏[4]加味丹栀逍遥散、钟氏[5]当飞利肝宁胶囊、郝氏[6]加味甘露消毒丹、齐氏[7]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方等均显示能有效治疗慢乙肝,对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均在85%以上,对体征的改善率为70~90%,说明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相比西药而言,有改善症状体征的明显优势。

2 对化验指标的治疗效果中药有健脾养肝、清热化湿、化瘀解毒的功效,在治疗慢乙肝时常用汤剂、散剂、口服液、或静脉注射治疗。

唐氏[8]自拟白叶柴虎汤、封氏病毒消、罗氏[1]柴胡疏肝散、胡氏加味丹栀逍遥散、胡氏[9]自拟方归芍复肝煎、郭氏[10]肝泰丸、焦氏[11]苦参碱与丹参注射液、金氏[12]芪苓柴虎汤、覃氏[13]复方黄根液治疗慢乙肝时,TBIL、ALT、AST、A/G均有明显效果,有效率在80~96%之间,甚至有报道100%的患者ALT及AST恢复正常。

3 抗病毒的效果乙肝病毒清除是治疗慢性乙肝的关键,由于难以有效清除病毒,导致乙肝慢性化,引起肝硬化等。

有不少学者的中药治疗慢性乙肝时,经过3个月左右治疗,能使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

唐氏白叶柴虎汤使HbeAg和HBV-DNA转阴率达57.0%和43.1%。

封氏病毒消HBsAg转阴率13.3%(8/60),抗-HBs转阳率15%(9/60),HBeAg转阴率23.3%(14/60),抗-HBe转阳率13.3%(8/60)。

治疗乙型肝炎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治疗乙型肝炎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了分析, 最后 初 步探 讨 了 这 类 制 剂 在 药 剂 学 上 的 发 展 方 向 。
关 键词 : 乙型肝 炎 ; 中药制剂 ; 剂 型
中图 分类 号 : 8 . R2 3 6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2 1 — 6 10 1 0 — 8 5 2 0 ) 00 3 - 1
1 黄 芩 1 , 蓝 根 3 , 陈 l 5g 栀 子 l , 黄 6g 川 9 . % , 且 症 状 体 征 改 善 快 . 丙 转 氨 酶 与 胆 红 素 恢 复 时 间 0 g. 0g 板 0g 茵 _ , 5g 大 , 66 并 谷 芎 1 郁 金 l . 棱 1 ) 临 床 随 证 加 减 其 它 中 药 , 剂 / , 短 _ 。 利 等 l将 治 疗 病 毒性 肝 炎 疗 效 较 好 的 五 灵 丸 改 进 剂 型 研 0 g, 5g 三 0g 并 l d 7孙 ] _ 8 3次 各 煎 取 2 0 ml分 早 、 、 各 服 1次 , 于 治 疗 慢 性 乙 型 肝 制 成 五 灵 胶 囊 , 中 主 要 含 五 味 子 、 芝 、 参 、 胡 等 . 降 低 转 5 , 中 晚 用 方 灵 丹 柴 可
论 治 的需 要 。 其 处 方 组 成 及 用 量 可 根 据 病 情 变 化 适 当加 减 , 活 著 的 降低 谷 丙 转 氨 酶 ( GP 的 作 用 [ 。 胶 囊 剂 常 被 用 作 传 统 中 灵 S T) 6 ]
应 用 。在 治 疗 慢 性 病 方 面 往 往 能 起 到 标 本 兼 治 的 效 果 。 王 匡 君 药 改 进 后 的 剂 型 。 林 敦 化 华 康 药 业 有 限 公 司 生 产 的 慢 肝 养 阴 胶 吉
治 疗 艺型 肝 炎 中药 制 剂 的研 究 进 展

中医药抗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抗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
oc
农 朝 赞 , 丽 王
( .广 西壮 族 自治 区民族 医院 , 西 南 宁 5 0 0 E—malcn n @ yh o cn.n 1 广 301 i zo g ao .o1c ; : 2 .广 西 中 医药研 究院 , 西 南 宁 5 0 2 ) 广 3 0 3
清 热 解 毒 ; 伍 黄 芪 、 芝 以扶 正 固本 ; 参 、 楂 以 活 血 化 瘀 , 配 灵 丹 山 清热解毒 ; 白芍 、 昧 子 柔 肝 、 肝 , 而 使 正 气 复 、 毒 祛 , 五 敛 从 瘀 肝 气 舒 , 气 调 。在 临床 治疗 乙 肝 多 例 常 获 得 较 好 疗 效 。 张 大 志 脾 等 [ 应 用 H p 2 2 1 细 胞 株 体 外 试 验 发 现 四J 产 的 叶 下 珠 在 1 eG . .5 I f 1 0 g ml 1 0 g ml 抑 制 H e 0 ̄/ 和 5> / 时 B Ag表 达 的 作 用 最 强 。 彭 立 生 等【 应 用 He G2. 1 J p 2. 5细 胞 及 建 立 He G2 He G2 —HI p 、 p X V
全 基 因 的 HB 有 抑 制 作 用 , 可 能 直 接 对 X 基 因 表 达 有 抑 制 V 还 作 用 。 张 淑 玲 等 【 报 道 , 下 珠 片 和 至 灵 胶 囊 联 合 治 疗 能 降 低 l ¨ 叶 慢性 H V携带者 H V D B B NA水 平 , 有 一 定 的 H e g阴 转 率 具 BA 和 H e g血 清学 转 换 率 , 观 察 的 18例 H BA 在 5 BV携 带 者 中 , 叶 用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 p t i B Vi s H v) 染 至 今 仍 是 世 界 He ais r , B 感 t u 性 的 医学 难 题 , 是 嗜 肝 H V 引 起 的一 种 高 发 病 率 、 病 死 率 它 B 高 的 传 染 病 。据 统 计 , 目前 全 世 界 大 约 有 2 0亿 人 感 染 过 H V, B 其 中 约 有 3 5 人 是 H V 携 带 者 … 。在 我 国 约有 1 2亿 H V 携 .亿 B . B 带 者 , 年有 3 ~5 每 0 0万 人 死 于 H V 引 起 的 肝 硬 化 或 肝 癌 。 因 B 此 , H V 药 物 研 究 一 直 是 防 治 乙 型 病 毒 性 肝 炎 ( 肝 ) 重 抗 B 乙 的 点 [ 。 中 国传 统 医 药 博 大 精 深 , 些 单 味 中药 和 中药 复 方 治 疗 2 1 一

双虎清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双虎清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术综
述 木
双虎清 肝颗粒 治疗慢 性 乙型肝 炎 的临床研 究进 展
黎 芳
摘要: 中药双虎 清肝颗粒用 于治疗慢性 乙型肝炎,对 改善症 状和肝功 能的恢复 具有 明显效果 ,如双 虎 清肝颗粒联合抗 病毒药物 治疗 慢 乙肝 ,加 快 了乙肝血清 学标 志物 的转阴, 至以其机 理有待 于扩 大样 本
慢 性 乙型 肝炎 ( 以下 简称 慢 乙肝 )是 我 国的 一 种 常见 病 、多 发病 , 已成 为严 重危 害 人类 健康 的疾
病之 一 。其 发 病机 制 复杂 ,缠 绵难 愈 。现代 医学 认 为 ,乙肝病 毒感 染 是病 因,致 使免 疫 功能紊 乱 、低
双 虎清 肝颗 粒 具有 清 热利湿 、化痰 宽 中 、理气 活血 的疗效 ,研 究 表 明 ,该药 可改 善湿 热 内蕴所 致
用 双花 、虎 杖 、黄 连 、法 半夏 、丹 参 、蒲 公英 、枳 实等 1 2味 中药 ,从 而使 热 清 、湿祛 、痰 消 、气通 、
肿 大 、脾肿 大 的疗 效 与复 方益 肝灵 相 似 :在肝 功 能 AL 改 善方 面 ,双虎 清肝 颗粒 的复 常率达 8 .o, T l 42 0 /
世界 感染杂志
21 0 0年 第 l O卷 第 3期
Wol ma o IfcinV l 0Nu e ,t 0 0 r d ̄u l fnet ou 1, mbr J 2 1 o me 3 m
。17‘ 4
文章编 号:16 . 12 (0 0 30 4 -2 5 23 2 2 1 )0 .1 70
a p i ai n o t ed u . p l t f h r g c o
Ke r s S u g uqn g n eic o i p h p is t ea e t fe t ywo d : h a h ig a k l; h nct eB e a t ;h rp ui e c n r y t i c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 问 . 阴 阳 明论 》 日 : “ 于 胃 以膜 相 素 太 脾
连。 ”脾 在体 合 肉而 主 四肢 ,在 窍为 口 ,其华 在唇 ,
足太 阴 脾经 又 于足 阳明 胃经相 表里 ,故 临床 上消 化 道 疾 病 多 可 从 脾 论 治 。脾 为 太 阴 湿 土 ,主运 化 水 液 ,故喜 燥 恶湿 。 临床上 脾 的疾 病 多与湿 相关 ,或 因 脾 虚 而 内湿 困脾 ,或 外 湿 入 侵 困遏 脾 气 。所 谓
及 于 脾 ,归于 肾” 。总 之 ,本病 病 位 在 肝 ,涉 及 脾
慢 性 乙 肝 属西 医病 名 ,根 据 其 临 床 症 状 和 体
肾 ,为本 虚 标 实 之 证 ,机 体 正气 不 足 、 湿 热 疫 毒
可诱 发 本 病 ;清 明 时 节 ,湿 气 弥 漫 ,加 之 劳 累 ,
医的辩 证思 路 。高 血压 肾病 虽病在 下焦 ,但 中医辩 证 主 要 以临 床症 状 为依 据 。此 患 者 临床 以 心 脾 阳 虚 、水 湿 内停见 证 ,故用 参苓 白术 散加 减 以温补 心 脾 、利 水 渗 湿 。 中焦 为气 机 之 中枢 ,虽 未 治下 焦 , 但气 机 得 畅 ,下 焦亦 治矣 。
李艳 敏 赵 文霞
郑州 400 508 河 南 中 医 学 院 ,河南
【 关键词 】 :慢性 乙性肝炎 【 中图分类号】R 1 .2 5 26 *
中药
治疗 【 文章 编号】10 — 57 (0 8 2 0 3— 3 0 7 8 1 2 0 )1— 0 3 0
【 文献标识码 】 B
慢性 乙型病 毒 性肝 炎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慢 性 乙肝)是 乙型 简
肝 炎 病 毒感 染 引起 的具 有 慢 性 肝 炎 组 织 学 改 变 特 征 的病 理 过 程 ,病 程 超 过 6个 月 并 持 续 存 在 肝 细

中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机理研究概况

中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机理研究概况
疗 的基础 上 不能 忽视 抗病 毒 治疗 。 王堂 明 等 【 9 _ 参 注 对苦
毒药物是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 核苷类药物存在停药后 复发率高和耐药等问题 [ ]以干扰素为代表的生物类 4, - 5
药物 仅对 2%~ 0 0 3%的 患者 有效 [, 不 良反 应 严 重 , 6且 ] 价 格 昂贵 , 临床难 以广泛 应用 。一 些 新 的治 疗 方 案如 反 义
有 明显 的抑制 H e g H s g B A 和 BA 的作 用 ,并 且存 在 量效
D A总体水平显著降低 ( < . ,< .1 ,且停 药后 N P O 5P 0 ) 0 0
D A滴度 回升 不 明 显 。用 H V D A转 染 的 2 . 细 N B —N .1 25 胞 观 察并 证 了实 叶下 珠 有 效 部 位 总 提 取物 对该 细 胞 表 达 H sg H e g 抑制 作用 。李 筠 等 探 讨 复 方 黄芪 BA 、 B A 的 8 乙肝 汤 抗 乙肝 病 毒 疗 效 , 5 对 3例 H e g ( ) B — BA 和 或 H V
维化 和恢 复肝 功 能 四者并 举 。 目前西 医公认 有 效 的抗病
0 1 ; B A 转 阴率 为 5 . % , 于 对 照组 ( < . ) . )H e g 0 82 高 6 P O 5; 0 H V D A转 阴率 为 4 . % , B—N 6 8 与对 照 组 比较 , 异 无统 8 差
复方 开发 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中药 ; 乙型病 毒性肝 炎;C ; P R 综述
中图分类 号 : 5 2 + R 1. 2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0 5 (0 80 — 0 7 0 17 — 2 8 2 0 )6 0 5 — 3

经方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经方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会议上提 出将病毒性肝炎 的中医病名定为 “ 肝瘟 ” ,认为 “ 肝瘟 ” 是指湿热疫毒侵袭肝脏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
在 当前迫切需要有中医 自己的病证名称 的情况下 ,把病
毒性肝 炎的中医名称定为 “ 肝瘟 ”是合适 的。但 时至今
日,仍 然没有统 一的中医病名 。 在 肝病的病因病 机的认识上任继学【] 为正虚 毒乘 1 1 认 虚而入,因正不胜邪 ,或失治 、误治 ,以致邪毒 内潜 , 损 伤气的三维御 邪抗毒系统 ,邪 毒深伏 ,肝体 受损【。 l J 钱英教授跟关 幼波先生抄方十余 年【,关老认为 :病 毒 2 】 性肝炎各型 皆属于 “ 肝瘟 ” ,基本病 因病机相 同。外因为 感受湿热疫毒 ,内因为 正气亏虚 。肝 为罢极 之本,肝血 虚则不耐劳作 。肝脉布于两胁 ,血虚 肝失所 养,邪 滞肝 脉 ,气机阻滞则胁痛 。湿邪 困脾,肝旺克脾,脾虚失运, 胃失和 降则脘腹胀满 ,纳差,或出现 黄疸,形成肝瘟 。 肝 肾同源 ,精血互 生,肾虚精 亏,肝 血更亏 。脾为气血 生化之源 ,脾虚气血化 生不足 ,五脏 不能荣养 ,肝血亦 亏 。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气化水液 ,脾 肾阳虚 ,水液不 ※基金项 目:北京 同仁堂中医医院中医大师工作 室项 目 作者单位 :1北京同仁 堂中医医院中医大师孙 光荣 教授 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 ( 北京 1 0 5 0 1) 0 2 中华中医药学会 光明中医杂志社 ( 京 1 0 3 北 0 0 6) 3 中国中医药现代 远程教 育杂志社 ( 北京 1 0 2 0 0 1) 4北 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 1 0 2 0 9) 0 木 通讯作者

杨建 宇 1, 李 , 2 3
关键 词 :慢性 乙肝 ;综 述 ;中 医药疗 法 ;经 方 肝瘟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中医药作为我国宝贵的传统医学文化,对于肝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药的重新认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理论基础传统中医药认为肝主疏泄,肝气不舒则病发。

肝病多与情绪不畅、疏泄失常有关。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基本原则是调理肝气,活血化瘀,以达到舒肝息风、疏肝理气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形式。

二、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中药研究进展中药在治疗肝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调理肝气、活血化瘀有显著的疗效。

现代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肝脏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免疫功能等多个途径来改善肝病症状。

例如,黄芪对肝炎患者的肝功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枸杞子可以保护肝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当归、川芎等中药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肝硬化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三、中医药治疗肝病的针灸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也在肝病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整肝脏的生理功能,改善肝内外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

例如,针刺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肝脏代谢功能,改善肝病的症状;针刺肝俞穴可以调节肝脏内分泌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四、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推拿按摩研究进展推拿按摩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肝病治疗中也有其独特的疗效。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调理肝气,舒缓肝脏的紧张情绪,从而改善肝病的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肝炎患者的肝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推拿按摩还可以促进肝脏血液循环,加速废物的排出,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现代科学研究不断验证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疗效,并深化对中医药治疗机制的理解。

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研究进展

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研究进展
医药 杂 志 ,o 7 2 ( )2 . 2 o ,3 1 :0

合 治疗 方案 , 有效地抗 H p感 染 , 减少 溃 疡 的复 发将 是临床研 究 的一项艰 巨任 务 。
参 考 文 献
[ ] vY. f cieeso me r oe—vru aspao 1 Ni E f t ns fo pa l e v z essl o rzl n e—bsd ae tieteay frHecbce y r eai tn[ ] Di DsS i r l hrp o loatrp li rdc i J . g i c, p i o ao
[ ]H ptgs ret ooy 2 0 ,2(2 :6 5 4 . J . e a at one l ,0 5 5 6 ) 4 ~6 8 o rg
[] 8 赵大国, 孙玉平 , 潘建军 .0日序贯疗法 根除幽 门螺杆 菌的疗 效 1 观察 []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0 6 2 (0 :4—2 . J. 20 ,9 1 )2 5 [] 9 麦力强, 王梦玲 . 改进锡类散与雷尼替丁对 照治疗 P J . U[] 中国综 合I 晦床,0 4 2 ( )1 2 0 ,0 4 : . [0 蒋振 明, 国缕 , 1] 徐 张存钧 , . 等 中药复方对幽门螺杆菌抑菌作用的 体外 实验 [] 中国中西医结合 消化杂志 ,0 1 9 2 :0 —12 J. 20 ,( ) 1 1 0 . [ 1 高忠 国, 1] 朱静华 . 蒲萸汤加味治疗消化性 溃疡 3 5例 [ ]实用 中 J.
收 到很好 的效果 。现将 近年来 中医对慢 性 乙型肝参
的认识 及治疗 概 况综述 如下 。
1 病 因病机
蒲公英 2 , 0g 黄芪 2 , 0g炙甘草 6 )结果显示两 , g 溃疡治 愈 总有效 率分别 达 9 . %及 10 ; 根 51 0 % Hp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进展

3 防治 。 乙肝的 几种 中药 幔性
31 叶下珠 为 大戟科植物 叶下珠P y a t suiai . . hl nh r r L的全 l u n a 草 ,别名珍珠草 、叶后珠等 ,中医认为其具有清热利尿 、平肝 明 目、消积 、解毒 、止泻 的功效 。近代药理学研究表 明其水提 物和醇提物对肝 细胞损伤有 保护作用 ,对原发性肝癌有预 防作 用。其有效成分 叶下珠 素和叶下珠次索对氯仿和氨基半乳糖诱 发的肝细胞损伤有 明显保护 作用 ,能抑制肝细胞损伤引起 的酶 活性增高 ,有利 于清除某些 异物对肝细胞 的损伤 。另外 ,有 文 献报道 ,叶下珠水提取 物和 甲醇提取物强抗氧化性 ,机制源 于

慢性 乙型肝炎病毒( B ) H 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 , 目前全球H V B 感染者约3 亿 , 中三分之二患者来 自 I 8 其 于亚洲 。我 国乙肝患者 约 1 亿人 ,其 中慢 性乙型肝炎患 者就高达3 0 万 , 连 同其潜 . 3 00 在危机( 主要是 肝硬化和肝癌)已成 为一 个严峻的临床问题。由 于 乙肝 的发病 机理至今 尚未彻底 明了。多数 学者认 为其与机体 免疫功能低 下 ,感染乙肝后 出现免疫 调节功能紊 乱 ,导致肝脏 损害有关 。因此 ,对慢性 乙型肝炎 的治疗是一个综 合治疗的过 程, 包括抗病毒 、 免疫调节 、 抗肝纤 维化和恢复肝功能 等方法 。 近年来 ,国内外不少学者从天然药 物中觅到了不少对肝脏确有 疗效 的药 物 ,到 目前为止 已知有数 十种 中草 药对抗 H V 毒和 B病 保护肝损 伤具有 很好的作用 ,在治疗 慢 陛乙型肝炎方面取得相 当高评价 的临床疗效 , 现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中国中医药咨讯

2 1 年 7月中 01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4 1
内蒙古 中医药
中西 医结合治疗 慢性 乙型肝炎 的研究进展
颜 幸 杰
摘 要: 慢性 乙型肝 炎是 严 重威 胁我 国人 民健康 的主要 传 染病之 一 , 文通过研 究慢性 乙型肝 炎 的发病 机理 , 本 总结 了近 期 中西 医结合 治疗H V B 的研 究进 展 , 为慢性 乙型肝 炎的 治疗提供 了有 益的参 考。 关键词 : 慢性 乙 ; 肝 中西 医结 合 ; 综述 中图分 类号 : 5 2 R 1. 6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6 0 7 ( 0 0 1 — l4 O 10 — 9 9 2 1 ) 8 0 1一 2
纤维 化形成( 1 l 。 2 西医治疗
药后使用。 但作用比拉米夫定较弱, 且有潜在的肾毒性。 替比夫啶 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2o o6年批准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合 成 胸腺 嘧 啶核 苷类 似 物 。该 药 的特点 是 具有 强 的选 择性 和特 异 性, 同时对人细胞 D A聚合酶 、 N B或 没有抑制作用, 目 是 前治
疗 慢性 乙肝 的新选择 。 2 . 2免疫 调节 剂 : 日达仙 是临 床上 常用 的抗病 毒免疫调 节剂 胞 的免疫 杀 伤能 力 , 制病毒 的复制 并 抑 清 除病毒 。 关文献 报道 , 相 日达仙 可增加 内源 性 a 干扰素 、 也可 激 活 c 3C 4C 8 自然 杀伤 ( K 等 细胞 的产 生 , D 、D 、D 和 N ) 降低血 清 内毒 素 和肿瘤 坏死 因子 活性 , 高 I一 的水 平 , 提 L4 抑制炎 症 因子对肝 脏 的破 坏 , 以此减 轻肝脏 炎性 反 应【 q 。但该 药 价格较 高 , 多患者 难 很 以接受 , 以其 临床应 用受 到一 定 限制 。 所

中草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草药治疗肝病备受关注。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担负着多种功能,包括制造胆汁、合成重要蛋白质、解毒等。

但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以及久坐不动、过度饮酒等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会对肝脏造成伤害。

肝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前,西药治疗肝病有限,药物有副作用,而中草药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在此,我们将介绍一些中草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一、枸杞子枸杞是中药中常用的一种,具有明目、保肝、抗氧化、提高免疫功能等功效。

在治疗肝病方面,枸杞子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细胞活力,从而改善肝功能。

研究表明,临床应用枸杞子在治疗肝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而且安全性高、不易产生不良反应。

二、黄芪黄芪也是中药中常用的一种,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疲劳、抗肝纤维化等功效。

黄芪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

研究表明,黄芪不仅可以消除肝脏损伤,并改善肝细胞形态和功能恢复,还可以防止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黄芪可以作为治疗肝病的一种有效中药之一。

三、乌梅乌梅是传统中药材,拥有润肠通便、生津止渴、滋阴润肺等功效。

乌梅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改善消化系统,而且对肝脏炎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研究显示,乌梅可对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通过降低肝脏内氧化应激反应,减少肝细胞损伤。

因此,乌梅可能成为治疗肝病、改善肝功能的一种有效药物。

四、甘草甘草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对于肝炎、肝硬化等肝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甘草具有固体热、解毒、抗炎、降低血糖、保肝作用等,是现代医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中药。

同时,甘草具有降低肝脏中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减少肝细胞损伤。

甘草对肝纤维化以及肝功能的改善都有较好的疗效。

“肥甘草”所含的多糖成分可促进肝脏细胞再生,改善肝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力。

以上是一些中草药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虽然中药的治疗作用是受到一定争议的,但是中药的天然安全性以及对人体的生物表现优越性是得到广泛认可的。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112 核苷 ( 类似 物 .. 酸)
拉米夫定 ( mv dn) 1 iu ie 随机 对照临 a
床试验表 明, 日口服 10m 每 0 g可 明显抑制 H VD A水平,B A B N Heg
血清学转换率 随治疗 时间延长 而提 高, 治疗 1 、3 、5年 、2 、4
后,B A H e g血清转换 率分别为 1% 7 、2 % 8 、3% 6 、1% 3 、2 % 5 。随 用药 时间的延长 患者发 生病毒 耐药 变异的 比例增高 ( 1 、 第 、2 3 、4年分别为 1% 8 、 9 、6% [ ]从而限制其长期应用 。 4 、3 % 4 % 6 )6 - 7
肝硬 化和/ 或肝细 胞癌, 这对 我国人 民身 体健康和 国 民经济 危
害极大 。
1 现代 医学治疗慢性 乙型肝炎进展
阿德福韦酯 (d f v r d p v x 1 是 5- a e o i i io i) '单磷 酸脱 氧阿糖 腺苷的无环类似物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的临床试 验表 明, 在 H VD A复制 ; B N 治疗 1 2 3 后 H e 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 1% 、、 年 BA 2、 2 % 4 % 本药对 拉米 夫定耐药变异 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 9、 3。 化 患者 均有效 “, 较大 剂量 时有一 定肾毒性 , 在 主要表 现 为
1 1 抗 病毒 药物 .
干扰素 Q( 通 INQ) 普 F 治疗 4 ~6个月后, 治疗组和未 治疗 组 H VD A转 阴率分别 为 3 % 1% H e g转 阴率分别为 3% B N 7 和 7, B A 3 和 1% H s g转阴率分别为 78 和 18 , 2,BA . % .% 其疗效与基线血清 A T L 水平和肝组织学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有关 H e g阴性患者 的 BA 随机对照试 验表 明, 治疗结束时应答率 为 3 % 0 , 8  ̄9 % 但持久应 答率仅 为 1% 7 平均 2 % 。 0  ̄4%( 4 ) 。。聚 乙二醇化 干扰素 Q一 a 2 (e INQ一 a 的 I期 临床研 究显示 , 周 1次 P g F PgF 2) 每 e INQ一 2 (0K ) a 4 D 治疗 2 4周, 随访 2 4周时的 H e g血清转换率高于普 BA

解毒理气活血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86例临床研究

解毒理气活血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86例临床研究

m e n t o fI n t e r n a l Me d i c i n e ,T a i x i n g H o s p i t a l fT o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es n e Me d i c i e n n J i a n g s u P r o v i n c e , J i a n g s u , T a i x i n g
控制肝纤维化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解毒理气活血汤治疗慢 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 关键词 】 肝 炎 , 乙型 , 慢性 ; 中药疗法
【 中图分类号】 R 2 8 7 ; R S 1 2 . 6 2 0 . 5 3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2 — 2 6 1 9 ( 01 2 3 ) 0 7 一 ( D 7 8 — 0 3
病毒性肝 炎患者随机 分为 2组 。治疗组 8 6例 予解毒理 气活血汤 治疗 , 对照组 8 6例 用核苷 类药物治疗 。2组 均 3个月为 1 个 疗程 , 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 并观察 2组 治疗前后肝 功能 [ 丙氨 酸氨基转移 酶( A L T ) 、 天冬氨
酸氨基 转移酶、 一谷氨酰转肽酶( ^ y —G T) ] 及 肝纤维化 指标 [ 透 明质 酸( H A) 、 1 1 1 型前胶原 ( P C I I I ) 、 I V型胶原 ( c Ⅳ) 、 层粘连蛋 白( L N) ] 情况。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 7 4 . 4 2 %, 对照组显效率 3 7 . 2 1 %, 2组 比较 差异有统计
t h r e e mo n t h s i n t w o g r o u p s . T h e r e s u l t s w e r e a n ly a z e d a f t e r f o u r c o u r s e s .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AL T, AS T, 一G T,HA,P C

金酸萍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金酸萍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金酸萍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研究金酸萍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病,其特点为慢性进行性肝炎,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肝癌。

其中,肝胆湿热证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常见证型。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金酸萍颗粒作为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即是以“金酸萍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研究”为主题,探讨金酸萍颗粒在该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病理生理特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病理生理特点主要包括肝组织损伤、肝功能异常、免疫系统紊乱等。

患者常伴有胸胁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

传统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湿热内蕴有关,湿热易损伤气血,导致肝胆功能紊乱,表现为肝气郁结、瘀血凝滞等。

2. 金酸萍颗粒的药理作用金酸萍颗粒是由苦参、黄连、黄芩等中药成分精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利湿胆的作用。

研究表明,金酸萍颗粒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系统等。

此外,金酸萍颗粒还具有抗氧化、抗纤维化等多种作用,有助于减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引起的组织损伤和病情进展。

3. 执行的临床研究为验证金酸萍颗粒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中的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

选择了一组100名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实验组给予金酸萍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周期为3个月。

疗效评估主要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以及肝功能指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等的变化。

4. 结果分析经过3个月的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和68%,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实验组的血清转氨酶、胆红素、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等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 issn. 1002 -2619.2016.10.036中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杨卓杰蒋刚1(河北省保定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河北保定071000)【摘要】中医学认为湿热毒邪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致病因素,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虚实错杂、本虚标实之候。

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胃、肾等。

临床分型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采用中医验方、专方加减、单味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多种疗法综合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中医疗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512.6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 2619(2016)10-1583 - 0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 简称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HBV感染 可引起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严 重者可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目前HBV感染呈世界流行 性,不同地区感染流行强度不同,据报道全世界共20亿人曾感染 乙肝,每年死于HBV感染所致的 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的人数约65万[1]。

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59 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 带率为7.18%,严重危害人们的 健康,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2_3]。

西医研究表明,慢性乙肝存在对 HBV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和免疫耐受,以及免疫调节功能异常,目前抗HBV药物如干扰素和 核苷类似物,只能抑制HBV复制,而不能从人体内彻底清除HBV,停药复发率高。

免疫调节剂虽然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识 别和破坏HBV感染的靶细胞,清1河北长天药业有限公司药物研究所,河 北保定071000作者简介:杨卓杰( 1983—),女,主治医师,硕士。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及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除HBV,但缺乏针对性,疗效有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而中医药治疗乙肝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医对慢性乙肝的认识1-1病因病机“慢性肝炎”归属于中医学黄疸、胁痛、郁证、鼓胀、积聚、虚劳等范畴。

病毒性肝炎的一般症状为全身乏力,胃脘胀满,纳呆、恶心、厌油、胁胀痛,尿黄色或深黄色,肝脾大等。

根据临床所见,一般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黄疸型又分为阳黄和阴黄。

关于病因病机,现代学者多可达成共识。

王育群认为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不外乎湿、热、毒、瘀、虚5个方面,其发病是一个邪正斗争的过程,其病机关系到正虚与邪恋2个方面[4]。

黄保中认为,湿热疫毒之邪是病毒性肝炎主要致病因素。

病机涉及阳气功能、阴血实质,病性涉及寒、热、虚、实。

其实不外热、湿、郁、瘀、风,其虚不离各脏腑气血阴阳。

其证候演变规律一般为因实致虚(致损),因虚致实,虚实相夹[5]。

裴正学教授认为,湿热毒邪入侵,正气虚弱不能胜邪而发病,湿热毒邪为发病之根本外因,正气不足、体质虚弱为其内因[6]。

赵国荣教授认为,湿热疫毒是导致本病的基本病因。

正虚不能抗邪,湿热疫毒隐伏血分而成肝着[7]。

沈忠源教授认为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为湿热邪毒蕴结,肝郁血瘀,气血失调,脾肾亏虚所致,其中邪毒久蕴为致病的首要条件,肝郁脾虚则为其发病的内在因素[8]。

综上所述,湿热毒邪外侵是慢性乙肝前期致病的主要因素,后期随病情迁延,邪毒久蕴,正虚邪恋,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虚实错杂、本虚标实之候。

1.2病位薛博瑜教授认为慢性乙肝的病位主要在肝脾两脏,病久必然累及肾脏[9]。

周信有教授认为慢性乙肝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到脾、肾二脏[1°]。

赵国荣认为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肾、胃、胆、三焦[7]。

谢兆丰教授认为病位在肝,日久肝病及脾,穷必及肾,肝、脾、肾倶病是最终结果[11]。

蔡妙珊老中医认为慢性肝病,其本在脾胃,其标在肝胆[12]。

韩如章老中医认为慢性乙肝病变部位涉及肝、脾、肾[13]。

2临床论治2.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特色之一,中国中 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于 1991年修订了《病毒性肝炎中医 辨证标准(试行)》[14],将慢性病 毒性肝炎主要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 络型、脾肾阳虚型等。

谌宁生教 授认为,慢性乙肝可概括为肝郁 脾虚、气滞血瘀、气阴两虚、肝肾 阴虚4型证型[15]。

张国泰教授 主张将慢性乙肝进行分期论治:早期为湿热疫毒壅盛,治以解毒 化湿,方选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 丹化裁;中期肝郁脾虚为主,治以 疏肝运脾,解毒化瘀,常在逍遥散 或柴胡疏肝散基础上加减;后期 及晚期为肝肾阴亏,瘀热互结,且 慢性乙肝后期部分患者进入早期 肝硬化阶段,治疗当滋补肝肾、化 瘀软坚,缓缓图治,方选一贯煎、滋水清肝饮化裁[16]。

冀爱英教 授将病毒性肝炎辨证分型为:① 湿热蕴结证: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方用茵陈蒿汤及甘露消毒丹加 减;②肝郁脾虚证:治以疏肝解 郁,健脾和中,方用逍遥散加减;③肝肾阴虚证:治以养血柔肝,滋 阴补肾,方用一贯煎加减;④脾肾 阳虚证: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 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⑤瘀 血阻络证: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散 结,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17]。

2.2 中医验方治疗叶峥嵘等[18]治疗乙肝《5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137例,治疗 组86例采用加味柴平汤(药物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柴胡、黄 芩、丹参、大黄、地耳草、垂盆草、叶下珠等)口服治疗,对照组51 例口服拉米夫定治疗,2组均治 疗48周。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 12、36、48周在肝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 < 〇.05);停药后 24、48周,治疗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定量异常率低于对照组(P< 〇.05)。

于惠等[19]治疗慢性乙肝106例,对照组53例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53例在对照基础上口服益肝汤(药物组成:猪苓、五味子、山豆根、白术、丹参、虎杖、茯苓、黄苗、麦芽、板蓝根、贯众、白薇、赤苟药),2组疗程均为3个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 2%,对照组84. 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〇. 05)。

赵蕊等[M]将76例慢性乙肝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7例给予拉米夫定联合联苯双酯滴丸口服治疗,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肝解毒汤(药物组成:柴胡、香附、厚朴、白芍药、梔子、石菖蒲、虎杖、白花蛇舌草、茵陈等)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9.7%,对照组86. 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〇.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〇.05)。

李道波等m将100例气滞湿阻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护肝、降酶、退黄及对症治疗等),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石茵退黄汤口服,药物组成:茵陈、金钟茵陈、满天星、车前子、猪苓、番泻叶、石见穿、丝瓜络、莪术、丹参等,2组均治疗4周。

结果:治疗组总有欢率94%,对照组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〇.05);治疗组在肝功能恢复、黄疸消退方面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2.3 专方加减治疗黎嘉辉等[22]应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物组成:白豆蔻、藿香、茵陈、滑石、通草、石菖蒲、黄芩、连翘、浙贝母、薄荷、梔子、竹茹、炙甘草)治疗慢性乙肝肝胆湿热证30例,对照组30例予拉米夫定片治疗,2组均治疗4周。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 3%,对照组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〇.05)。

张健等[23]将96例慢性乙肝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予茵陈蒿汤加减,药物组成:茵陈、垂盆草、虎杖、黄芩、梔子、大黄、人参、白术、甘草,2组均治疗20 d。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 83%,对照组83. 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彭忠平等[24]将4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柴胡、白芍药、枳实、陈皮、川芎、香附、炙甘草。

疗程8周。

结果: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〇.〇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林国进[25]将72例慢性乙肝(肝胆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葡醛内酯片口服及甘草酸二铵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加味茵陈二陈汤,药物组成:茵陈、虎杖、白花蛇舌草、酒大黄、赤芍药、丹参、陈皮、清半夏、茯苓、车前子、黄芪、黄芩、甘草。

比较2组疗效及肝功能。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 6%,优于对照组(77.7%,P <0.05) ;2 组治疗后肝功能较治疗前均改善,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2.4单味药物研究丹参是重要的传统中药,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26],丹参中丹参多糖能降低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组织 中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血清ALT 含量[27]。

垂盆草能显著抑制细 胞免疫和炎症渗出、减少肝损伤[28]。

大黄具有体外抗HBV的作用,且存在量效关系[29]。

枳棋 子对减轻酒精引起的大鼠肝脏脂 肪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纤 维增生、改善肝功能均有明显作 用[3〇]。

2.5中西药联合治疗张盛杰等[31]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 患者180例,治疗组62例予疏肝 健脾方(药物组成:柴胡、枳壳、八月札、茯苓、白术、黄芪、苦参、陈皮)联合拉米呋定治疗疗效,对照1组58例仅拉米呋定治疗,对照2组60例仅服用疏肝健脾 方,治疗1年并随访6个月。

结 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 5%,明显优于对照组1组(65. 5%)、2 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疏肝健脾方联 合拉米呋定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 乙肝患者疗效确切,优于单纯中 药或西药治疗。

时玉华等™将6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30例予双虎清肝颗粒 联合恩替卡韦片治疗,对照组30 例予恩替卡韦片治疗,治疗6个 月。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 ALT复常率、HBV - DNA水平较 基线下降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2组治疗4周时,治疗组 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优于对 照组(P<〇.〇5)。

说明中西药联 合应用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 复肝功能及降低乙肝病毒量方面 有较好疗效。

周波等[33]将60例 肝胆湿热型慢性乙肝患者分为2 组,对照组30例单用恩替卡韦治 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 予杞丹强肝方口服,药物组成:白花蛇舌草、茵陈、虎杖、薏苡仁、茯苓、丹参、党参、太子参、枸杞子、何首乌、积壳、佛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