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时_整理和复习(一)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
• 81÷4.5×3=
4.把一个棱长是8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
大的圆柱。需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
80厘米=8分米 83-(8÷2)2×3.14×8
=512-50.24×8
=512-401.92 =110.08(立方分米) 答:需要削去110.08立方分米。
(8÷2)2×3.14×5= 251.2cm3 (15÷2)2×3.14×8×
2.有一个底面积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器, 容器内的水中浸没着一个底面积28.26cm2, 高是20cm的圆锥形铁块,当取出铁块后, 容器中的水面下降了多少厘米?
1 (28.26×20× )÷[(20÷2)2×3.14] 3
判断
1.、计算圆柱形油桶能装多少升油就是求这个油桶 的容积。( √ )
2.、圆柱底面直径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体积也扩
大2倍。(× ) 3.、圆柱的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 (√ ) 4.、求做一个圆柱形的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
圆柱的表面积。( × )
基本练习:
圆柱:直径2米,高0.7米 (1)侧面积 (2)表面积 (3)体积
1 = 471cm3 3
拓展练习:
1.一个圆柱长10厘米,接上4厘米的一段后,表面积增加 了25.12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求底面半径: 25.12÷4÷3.14÷2 =6.28÷3.14÷2 =1(cm)
(1)求原来的圆柱体积:
3.14×12×10 =31.4(cm3) 答:原来圆柱的体积是31.4cm3。
3.14×2×0.7= 3.14×(2÷2)2×2+3.14×2×0.7= 3.14×(2÷2)2×0.7=
圆锥:直径4分米,高2.4分米,求体积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2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2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二章“整理和复习”,涵盖了本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分数、百分数、比例、图形的运动与变换、统计与概率等。

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系统地回顾本册所学数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1. 知识点的串联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遗忘和混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材,教案。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主要知识点。

2. 知识梳理教师通过PPT课件,系统地梳理本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分数、百分数、比例、图形的运动与变换、统计与概率等。

3. 案例分析教师出示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解答疑问。

板书设计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2.教学内容:分数、百分数、比例、图形的运动与变换、统计与概率等。

教学目标:系统地回顾本册所学数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知识点的串联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遗忘和混淆。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教师布置一些与本册数学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2. 自主复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进行复习,查漏补缺。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

六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

六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整理教师:刘新民一、基础知识整理。

(一)圆柱的认识。

1. 圆柱的特征。

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

它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或边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或边长)等于圆柱的高。

2. 圆柱的高。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

温馨提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也可能是其他形状的图形,但不可能是梯形。

(二)圆柱的表面积。

1.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S侧=C h。

2.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用字母表示:S表=C h+2πr²。

温馨提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并不是所有的圆柱形物体都有两个底面,有的只有一个底面,有的没有底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 h。

温馨提示:圆柱的体积公式还可以记作V=πr²h。

(四)圆锥的认识。

1. 圆锥的特征。

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2. 圆锥的高。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只有一条高。

温馨提示:1、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用字母表示:S 侧=3601n πl 2(l 是扇形的母线)。

2、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用字母表示:l =2πr (r 是圆锥底面的半径)。

(五)圆锥的体积。

1.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31。

2. 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V 圆锥=31V 圆柱=31S h 。

温馨提示: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

二、基本方法复习。

1、画图法:是指用实物简图、示意图、线条图、线段图等直观图形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使题意形象具体,一目了然,以便较快找到解题途径的解题策略。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共26张PPT)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共26张PPT)

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扇形。
高 无数条,一样长。
一条(顶点到底面圆心)。
表面积 体积
S表=2S底+S侧 S表=C(r+h) S侧=Ch
V=Sh
1Hale Waihona Puke V= Sh3关系 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根据表中的信息,认真计算,填写表格。
名称 圆柱 圆锥
半径 5dm
1m
20cm
2dm
0.5m
4.一种水稻磨米机的漏斗是由圆柱和圆锥两 部分组成。底面直径是4dm,圆柱高2dm, 圆锥高4dm。每立方分米稻谷重0.65kg。 (1)这个漏斗最多能装多少千克稻谷? (2)如果稻谷的出米率是70%,一漏斗 稻谷能磨多少大米?
(1)(4÷2)2π×2+13 ×(4÷2)2π×4

628
15 (dm3)
二、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直径是 6 m, 高是 2.5 m,用这堆沙在 10 m 宽的公路上 铺 2 cm 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2 cm = 0.02 m
3.14×

6 2
2

×2.5×
1 3
÷(10×0.02)=117.75(m)
答:能铺 117.75 米。
1
整理和复习
R·六年级下册
知识梳理
圆柱 与
圆锥
圆柱 圆锥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体积
1.将下面图形分类,说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圆柱 圆柱 圆锥 圆锥 圆锥 圆柱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与关系
圆柱
圆锥
底面 侧面
两个,圆形。完全相同,互相 平行。

新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课时作业(全册 共34页)

新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课时作业(全册 共34页)

新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课时作业(全册共34页)目录第一单元负数第1课时负数的认识第2课时在直线上表示数第3课时练习课第二单元百分数(二)第1课时折扣第2课时成数第3课时税率第4课时利率第5课时解决问题第6课时生活与百分数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1圆柱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第3课时练习课第4课时圆柱的体积第5课时解决问题2 圆锥第1课时圆锥的认识第2课时圆锥的体积第3课时整理和复习第四单元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2课时解比例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第2课时反比例第3课时练习课3.比例额的应用第1课时比例尺(1)第2课时比例尺(2)第3课时练习课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第6课时练习课第7课时自行车里的数学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雀巢问题第1课时鸽巢问题(1)第2课时鸽巢问题(2)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第1课时数的认识(1)第2课时数的认识(2)第3课时数的运算(1)第4课时数的运算(2)第5课时解决问题第6课时式与方程(1)第7课时比和比例(1)第8课时比和比例(2)2.图形与几何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第3课时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第4课时练习课第5课时图形的运动第6课时图形与位置3.统计与概率第1课时统计第2课时可能性4.数学思考第1课时数学思考(1)第2课时数学思考(2)第3课时数学思考(3)5. 综合与实践第1课时绿色出行第2课时北京五日游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第1单元 负 数 第1课时 认识负数课时作业一、用正、负数表示下面各题中的数量。

1. 某水果店本月盈利5000元,上月亏损2000元2. 王阿姨收人300元,支出200元二、读出下列各数,并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3 -34 4.12 -1 136 0 -248第2课时 在直线上表示数课时作业一、填一填。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和比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和比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 ,分析数量关系 ,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 ,注明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并解答。
〔4〕检验。〔5〕写答句。
4.上面的第〔1〕、〔2〕题还有其他解法式吗?生答师板书。
〔1〕90×20÷15 〔2〕90÷20×15 90× 90÷



全班练习 ,指名个别板演 ,后集体订正。
题〔1〕因为每天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
所以每天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解:设实际每天安装X米。
15X=90×20
X=120答: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题〔2〕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每天工作量〔一定〕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能正确进行判断。
教学
准备
习题卡




一、比、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名口答 ,出示表格填空。
1.说一说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通过回忆与交流 ,学生概括出解决答步骤。如:
〔1〕找出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
〔4〕解设 ,并解比例
〔5〕检验。
2.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4题。
三、稳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第4、5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课时练(含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课时练(含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课时练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是的在下面的方框里画“"”。

2.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形,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o3.说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并求出它的底面积。

(单位:厘米)IO3.5答案:1.2.长方底面周长高3.答:圆柱的两个圆面是它的底面,周围的面是侧面,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是高,它的底面积底面积为3.14X0.52=0.785(平方厘米)第2课时练习课i.下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请在下面画“”I0\2埴空题。

(i)左活申圆柱形的物体有很多,请你写出三个:()、()、()o3cm4cm(2)将长为4cm、宽为3cm的长方形小旗(如右图)沿着旗杆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高是()cm,底面直径是()cm o3.下面的图形是一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请你连一连。

答案提不1.()()()2.(1)(答案不唯一)电池卫生纸卷水杯(2)383.第3课时圆柱的表面积1.填空题。

⑴圆柱的表面积二()+()(2)圆柱的侧面积二()X()(3)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2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2.求出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单位:厘米)00c 3.53.用白铁皮做5个长为0.6米、底面直径是0.2米的烟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铁皮?答案:1.⑴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2)底面周长高(3)12.5618.842.11.304平方厘米12.56平方厘米3.3.14X0.2X0.6X5=1.884(平方米)第4课时练习课1.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下面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底面周长X[WjB.圆周率X底面的直径X高C.圆周率X底面的半径X高⑵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A.6.28B.9.42C.12.56(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如果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28厘米,那么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第1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第1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人教版

四、问题解决
4.有块正方体的木料,它的棱长是 4 dm。把 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如图)。 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教材P38第4题)
把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 圆柱,则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 高都等于这个正方体木料的棱长。
3.14×(4÷2)2×4=50.24 (dm3) 答: 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50.24 dm3。
4dm 2.4dm
10.048dm3
1m 4.5m
1.1775m3
20cm
四、问题解决
考点三:圆柱表面积与体积的应用
3.妈妈给小余的塑料水壶做了布套(如图) (1)至少要用多少布料?
制作布套不需要做盖子,所以它的 面积等于一个侧面与底面的和。
10cm
3.14×10×20+3.14×(10÷2)²
=706.5(cm²)
四、问题解决
2. 一 个圆锥 形沙堆 , 底面 积是 28.26m2, 高 是
2.5m。用这堆沙在 10m宽的公路上铺 2cm厚的路面,
能铺多少米?(教材P38第2题)
2 cm = 0.02 m
1 3
×28.26×2.5

23.55
(m3)
23.55÷(10×0.02) = 117.75(m)
答: 能铺 117.75 米。
四、问题解决
1.把一块长方体钢坯铸造成一根直径为4dm的圆 柱形钢筋,求钢筋的长度。(教材P38第1题)
4dm
12.56dm
长方体的体积:12.56×5×4=251.2(dm3) 钢筋的底面积:3.14×(4÷2)2=12.56(dm2)
钢筋的长:251.2÷12.56=20(dm) 答:钢筋的长是20分米。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巩固和深化对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包括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方程等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主要包括六年级下册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基本应用。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 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包括分数的加减乘除、小数的四则运算、百分数的转换等。

2. 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比例的应用等。

3. 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解法等。

4. 应用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方法,包括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浓度问题、利润问题等。

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采用讲解、练习、讨论、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 讲解:教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包括概念、性质、运算方法等,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2. 练习:教师布置适量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通过交流互动、共同探讨,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通过总结反思、归纳提炼,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评价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具体如下:1. 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解题能力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并能熟练运用。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数的概念和运算: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2. 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温度等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3. 图形和几何:点、线、面、体、角度、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4. 概率和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或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示范:通过示范解题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解题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2. 练习成绩: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 作业成绩: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测试成绩:进行定期的测试,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指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教学要求:–能够整理和复习本章所学知识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2.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复习整理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总结本章所学知识点。

–运用知识点解决相关问题。

2.教学难点:–整理和复习过程中的思维逻辑能力培养。

–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师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习题册。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复习知识点1.复习几何图形中的基本概念:直线、线段、尖角、钝角等。

2.复习比例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复习小数、分数的相互转化。

4.复习图表的读取和分析。

第二节解题练习1.讲解并解答《3.12 整理和复习》课后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进行答疑,解决疑惑。

第三节拓展提高1.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拓展性问题训练。

2.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培养逻辑思维。

3.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五、教学反馈1.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检查对方的练习答案。

2.学生针对整理和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进行反馈。

3.教师对学生练习答案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3.12 整理和复习》。

2.动手整理和复习教材中出现的重点知识。

七、教学扩展1.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学生数学学习内容。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本章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会更加得心应手,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愿同学们在数学的海洋中努力探索,收获满满的快乐和成就!。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教案-人教新版 (1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教案-人教新版 (1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教案-人教新版 (1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与运算: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认识与运算,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 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货币的计量。

3.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变换。

4.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概率的意义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与运算,量的计量,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统计与概率。

2. 教学难点: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图形的变换,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整理知识体系。

3. 合作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同学分享,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巩固,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和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3.12 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简单的几何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以及简单的几何知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复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他们可能对一些概念和运算规则的记忆不够牢固,需要通过复习来加强记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回顾和巩固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以及简单的几何知识。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回顾和巩固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以及简单的几何知识。

2.难点:对一些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问题驱动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黑板、粉笔、分数卡片、几何图形等。

2.设计相关的问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以及简单的几何知识。

例如,提问学生“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有什么规则?”,或者“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例题和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例如,展示一道分数的加减法或乘除法的题目,让学生计算并解释运算的规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和操作。

同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操作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3单元3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3单元3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3单元 3整理和复习人教版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3整理和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应用题。

重点复习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2. 学生能够运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复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复习,加强对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个小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通过PPT,回顾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齐声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例题讲解:讲解几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共同解决。

例题包括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流答案,教师进行点评。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以及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2/3 × 4/5b. 7/8 ÷ 3/4c. 5/6 × 7/8 × 2/3(2)应用题:小明有2/3的苹果,小华给了小明1/4的苹果,小明现在有多少苹果?2. 作业答案:(1)计算结果:a. 2/3 × 4/5 = 8/15b. 7/8 ÷ 3/4 = 7/6c. 5/6 × 7/8 × 2/3 = 7/12(2)应用题答案:小明现在有5/6的苹果。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一)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一)

本word文档可编辑可修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
(一)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知识,通过课前预习自主整理本单元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与策略,形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归纳整理数学知识的综合性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分数除法的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难点:培养综合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单元知识点卡片。

学具准备:学生独立整理的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猜一句名言,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的,意思是温习原来学得知识,总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这句名言的原句是什么呢?。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目录整理和复习数与代数数的认识....................................................................40-41 整数.......................................................................41-44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45-47常见的量 (48)数的运算运算的意义……………………………………………………49-50 估算……………………………………………………………51-52 计算与应用……………………………………………………53-57 运算律…………………………………………………………58-59代数初步用字母表示数…………………………………………………59-60 方程……………………………………………………………61-62 正比例、反比例………………………………………………63-65 探索规律………………………………………………………66-67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 (68)线与角 (6970)平面图形………………………………………………………70-71 立体图形………………………………………………………71-73 图形与测量……………………………………………………74-77 图形与变化……………………………………………………78-79 图形与位置……………………………………………………80-82统计与概率统计……………………………………………………………83-86 可能性…………………………………………………………87-88 解决问题的策略………………………………………………89-90整理和复习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40-41页内容教育目标: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数学课件】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一(人教版)

【数学课件】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一(人教版)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反比例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1、变化的方向相同,一 1、变化的方向相反,一 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 种量扩大(缩小),另一 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3、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 意义 个数的比。
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叫做比例。
0.9∶0.6 = 1.5
构成
前项 后项 比值
5 ∶ 6 = 20∶24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理 习 复 整 和
章缝镇高坊小学
比例的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比例
本单元 知识梳 理
正比例和反比例
用比例解决问题
比例尺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比例的意义
1、什么叫做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用比例解决问题
解: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100 x 2 3 2x 100 3 100 3 x 2 x 150
答:甲乙两地相距150km。
解:设返回时用了X小时。
60x 50 3
50 3 x 60 x 2.5
答:返回时用了2.5小时。
内项 外项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 基本 时乘或除以相同的 性质 数(0除外),比值 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 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依据是什么?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的依 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正比例和反比例
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两种相关联的量, 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 (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两种相关联的量, 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反比例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1、变化的方向相同,一 1、变化的方向相反,一 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 种量扩大(缩小),另一 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不同点 2、相关联的两个量相 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 (商)一定。 2、相关联的两个量相 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 一定。
y x y k(一定) 3、关系式: k(一定) 3、关系式: x
不相关联 →不成比例 两种量 相关联 加的关系 →不成比例 减的关系 →不成比例
乘的关系 积一定 →成反比例
除的关系 商(比值)一定 →成正比例
面积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 两种相关联的量,因 除数和商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除数×商=被除 梯形的面积和高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 y 高 和 x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 为 5 (一定),所 数y (一定 ) ,所以除数和商成反比例。 图上距离 x 为 下底 比例尺(一定),所以 图上距 上底 实际距离 (一定),所以梯形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以y 和 x 成正比例。 2 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