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诗歌鉴赏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类汇编ppt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类汇编ppt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 “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 漂泊。 •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 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 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 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 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 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 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之时,万物在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 可以叫做寒声。此词中孤旅伫立空庭、 凝神静听的寒声,原来是云外旅雁的悲 鸣。鸣声由隐约到明晰,待到飞临头顶, 分辨出是长空雁叫,勾引起无限归思时, 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连南飞的 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是何 等凄苦的情景。整首词中几乎无一字一 句不是经过刻意的琢磨。可以说通篇虽 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 有千钧之力。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
•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 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 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 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 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 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 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 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 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 卖饼儿衣着 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 他去担忧饼冷难卖。D. 作者在诗的 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 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 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 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 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 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 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 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 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 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 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 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2011年诗歌鉴赏讲课用

2011年诗歌鉴赏讲课用

诗歌鉴赏表达要求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 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 骤是引、析、结。“引”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 的简析;“结”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 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 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讲评 ·诗歌鉴赏
授课人:姬军伟
学习目标
• 通过对本次考试诗歌鉴赏题的分析讲评来共同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
• •
1 .如何快速读懂原作 2. 设法吃准命题意图 3. 准确简明组织答案
• 考试中如何快速读懂诗歌?
• .突破办法之一:读诗题 • 诗的题目常常包含较多信息: • 或表露情感。如《书愤》、《春夜喜雨》,抓住其中 “愤”、“喜”就抓住了诗的主要情感。 • 或暗示手法。如《咏柳》,属于咏物诗,主要使用托物言 志手法。 • 或揭示诗的类别。如《金陵怀古》即为怀古之作,把握了 诗的类别就可以相应推知其内容情感和手法特点。 • 或交代事件背景。如《旅夜抒怀》中的“旅夜”就暗示了 诗人漂泊在外。 • 或推知主题。如《悯农》,意为同情老百姓之意,由 题可推知诗歌当揭示社会的不合理,表达对百姓的同情。 •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把握了诗题就打开了 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 突破办法之四:关注作者及注解。 •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流派 风格等,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 • 2)注解中的典故、常识、背景等,都是我 们解读诗歌的重要信息。诗歌力求含蓄委 婉,多用典故,注释中如有对典故的介绍 就能解除我们的困惑。

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1 PPT课件

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1 PPT课件

②、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 物诗, 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 所寄 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 比较 含蓄,更需要注意。如于谦的《石 灰吟》等。
③、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 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王维、 王昌龄等。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 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 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如 盛唐、中唐、晚唐的边塞诗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表现手法
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 用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 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 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 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 别。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 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 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 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 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一、 反复诵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 象力
大量诵读、反复推敲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 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 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 出。读的同时,一定要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还原诗 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去体味作者的诗歌要 表达的情感。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其它类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时段 破晓:初现希望深夜:愁思怀旧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 残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诗歌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诗歌鉴赏

4.托物寄兴——辨物明志,把握主旨 .托物寄兴 辨物明志, 辨物明志 这类诗歌往往运用比兴或象征的表现手法, 这类诗歌往往运用比兴或象征的表现手法,借歌咏某 一事物表现某种主题。鉴赏这类诗歌首先要辨析“ 一事物表现某种主题。鉴赏这类诗歌首先要辨析“物”的 特征,揣摩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而明确所要表现的主旨。 特征,揣摩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而明确所要表现的主旨。 例如: 例如: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 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 有源头活水来。 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
5.思乡怀人——领悟意象,理解感情 .思乡怀人 领悟意象, 领悟意象 这类诗歌往往借助于某些具体意象, 这类诗歌往往借助于某些具体意象,抒发诗人怀念家 乡、思念亲人的感情。这类作品在古诗歌中的数量很多。 思念亲人的感情。这类作品在古诗歌中的数量很多。 例如: 例如: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蜀中九日》 王勃《蜀中九日》 王勃
3.边塞诗——揣摩语气,品味内容 .边塞诗 揣摩语气, 揣摩语气 唐代有两个重要的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唐代有两个重要的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 边塞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或借诗歌表达对 统治者的不满,或表达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统治者的不满,或表达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或表现自 己杀敌报国的决心和豪情壮志。例如: 己杀敌报国的决心和豪情壮志。例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其四 其四) 王昌龄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 【赏译】 •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 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 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 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 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 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 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 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 严。 欺世盗名,寡廉鲜耻,不择手段获取功名讽刺 • 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 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 山。 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 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 大不相同。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 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 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 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 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诗人看到大自 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 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 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 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 “侄儿错了,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李文固争辩说:“不!不是雨纷纷,当今 要‘清’‘明’两纷纷(分)。叔父,为 人不能‘断魂’,我们要尽盅(忠)啊!” 说毕,邀叔父同饮。这清明双关语,给欲 降清者敲了警钟,使其正廉明),如春秋战国时 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后,却甘居深山,不要高 官厚禄。晋文公为逼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 介子推其志不移,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感叹地说, 虽然人无论智愚高低,最终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 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诗人臧克家那首著名的《有的人》 诗中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 还活着。” • 清明是个多雨的节气,绵绵春雨易使人触景感怀,萌生离 情别绪。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云: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 也写出清明时节易使人缅怀逝去的亲友这种普遍的心情。 杜牧这首诗清新隽永,寓意深远,千百年来流传很广。 • 《清明》诗曾被明代的文人作为忠“明”的趣话传播。 据载:明末,有个地方官僚眼见要丢乌纱帽,一心想臣服 清军讨个肥缺。他的这桩心事被侄儿李文固知道了,李是 个有骨气的人。一次在家宴上,他向叔父举杯劝酒时以行 酒令为名,信口念道:“清明时节两纷纷……”他叔父忙 停杯纠正:

2011年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整体鉴赏评价课件

2011年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整体鉴赏评价课件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请简要分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场恶战将怎样开始,又将怎样进入白热化呢? 这场恶战将怎样开始,又将怎样进入白热化呢?这 是人们想要知道的。但作者接下去并没有写这些,反而将 是人们想要知道的。但作者接下去并没有写这些, 它们全部略过,来了很大的跳跃,一下子便转到“ 它们全部略过,来了很大的跳跃,一下子便转到“更催飞 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的场面。一个“更催” 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的场面。一个“更催”,表 明胜败已成定局,战事也已接近尾声。 飞将” 明胜败已成定局,战事也已接近尾声。“飞将”,写出了 将士们昂扬的斗志和骁勇迅猛的雄威。 骄虏” 将士们昂扬的斗志和骁勇迅猛的雄威。“骄虏”二字用得 恰到好处,揭示了敌军将士骄横狂妄的心理。然而, 恰到好处,揭示了敌军将士骄横狂妄的心理。然而,在严 武统帅的唐军面前,他们尽管“ 最后还是“ 武统帅的唐军面前,他们尽管“骄”,最后还是“虏”, 除了丢尸疆场外,就只有逃跑和被俘。 除了丢尸疆场外,就只有逃跑和被俘。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风格,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风格,有助于解读诗 作。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多表现远离浊 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具 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有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的风格。王昌龄、王之涣、岑 有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的风格。王昌龄、王之涣、 参、高适等人的诗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 “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同时也包含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 捐躯赴国难”的悲壮, 年征战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 年征战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 民生疾苦,感情深沉;风格多沉郁、顿挫、朴素、凝重。 民生疾苦,感情深沉;风格多沉郁、顿挫、朴素、凝重。

2011诗歌鉴赏演示文稿

2011诗歌鉴赏演示文稿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理解全诗 奠定鉴赏的前提
怎样才算理解一首诗?主要包括这些工作: • 一是内容方面,要了解该诗描写(记叙)的对象、 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二是诗歌 的表现形式方面,具体指诗歌体裁、类别、脉络 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 • 在答题之前,最起码应弄懂两方面:主要写 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前我就是这 样引导大家的)

• • •

一、怎样疏通诗面 疏通诗面是指对一首诗歌的语言文字进行大致的理解疏 通。 1、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 2、要记住一些特殊称谓。 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 帛,有的又作疾病解 。 又如长安原是西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 安泛指京城。这还容易理解,有些诗把京城称“日边”、 “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 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尤其是李贺,写诗 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秋花曰冷 红,春草曰寒绿。这种情况在其他诗人那里也是常见的,如 皇甫冉《归渡洛水》“澧浦饶芳草,沧浪有钓舟”,以“澧 浦”、“沧浪”泛指岸边和水。
• 省略在宋词中省略更是常见。 •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 达如下: •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 (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 (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 说:)“白头吟”(骆宾 王《咏蝉》) ,是一句还是两句呢? • 这句意思是:那黑发一样的蝉影,面对 着我的苍苍白发吟唱,我哪能忍受得住呢! • 可见,“不堪”的宾语并不是“玄鬓影”, 而是整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2011年高考语文真题诗词意象课件

2011年高考语文真题诗词意象课件

(6)浙江卷的第二问。
• 意象:西风、丹枫树、深山夕照、深秋雨、 画角、铁马金戈、青冢 • 作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 怅之情和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 凄婉哀怨。
(7)湖南卷的第二问。
• 意象:绿池、芳草、晴波、花、菜畦、蝶 • 作用:表达对自然景物的喜爱,悠然、闲 适的心情。
四、课堂总结 • 江西卷、辽宁卷、四川卷、江苏卷、山东卷、天 津卷、北京卷七省市没有间接涉及,更没有直接 提到,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不关乎是否能作答问 题。 • 其余的九省市的考题都直接或间接与意象有关, 其中课程标准卷、全国大纲卷、广东卷、福建卷、 安徽卷、浙江卷、湖南卷间接提及,要准确地作 答相关的问题,必须对相关的意象做准确地把握, 其中重庆卷就直接问“沙鸥”意象的作用。
3.请找出里边的意象,结合自己的积累,回答相关 的问题。 • (1)课程标准卷中诗歌鉴赏的第二问。 • 意象:泾水、春草、苍山、残阳、绿树、黄沙 • 作用: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 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 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 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 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 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 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 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 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 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 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 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 个人的文学品位。

[高三语文]2011高考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2011高考诗歌鉴赏
• 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 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h
15
• ⑵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 分)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 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 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 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 “杏花”,“诗卷”对“雨声”,融 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 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
h
4
2011安徽卷
•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
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 木桥。
h
5
•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h
20
•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 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 【答案】(1)早春(初春)。(2)从“莺 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 作者的孤单漂泊。
h
35
2011湖南卷
•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h
16
2011浙江卷
•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 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 枫树。
•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 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 秋雨。

2011年诗词鉴赏指导

2011年诗词鉴赏指导

问题①误读诗意 ②不明题意 措施——抓准命题点 是什么——确认手法、感情等 为什么——分析原因 怎么样——技巧手法的使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 “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 简要赏析。 (2003全国题)
《小松》主要从视觉角度写乌桕的猩红, 小枫的“醉容”,古松的苍翠,描绘了秋 景的绚丽多彩;乙诗先写山花的色彩,然 后用夸张手法,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浓浓 的花香。 3分 《小松》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字, 为“错”“染”打下了伏笔;一个“偷” 字,好像偷喝了天上的仙酒;“一夜”二 字写出秋天来临之快。乙诗用动静结合手 法,写出了春天山花烂漫,“熏满”一句 使用夸张,写出了花香迷人的美丽。
颈联妙在借秦汉故都的衰败 写晚唐无可挽回的衰落——“鸟下 绿芜”暗示祸难临头的惊恐,“蝉 鸣黄叶”透着来日不多的悲凉。曾 经极盛一时的“秦苑” 、“汉宫” 一片荒凉,预示着晚唐的风光不再, 前景堪悲。表现出作者的一种无可 奈何的惆怅和凄苦之情
答题思路②
颔联景物描绘之妙
颈联景物描绘之妙
情感表达之妙
古典诗词中,意象数量繁多,如大漠 孤烟、长河落日、春光秋露、鸟啼蝉 鸣、柳絮榆荚、清霜白露、冷雨寒窗、 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 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山水 烟花雪月风,包罗万象。意象不仅数 量多,而且形象最生动、意蕴最丰富、 使用最灵活、表现力最强。
蝉——高洁 莲花——不染 松柏:坚贞、孤傲 鹧鸪——离愁别绪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 杨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表示送别,离 愁别绪。 鸾、鹤、松、菊、东篱、桃源、采药等象 征脱俗的隐士人格。 杜鹃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 情思(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猿哀鸣、 子规夜半还啼血)。

2011高考复习讲座:古典诗歌鉴赏(二)ppt

2011高考复习讲座:古典诗歌鉴赏(二)ppt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动物”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人卢照邻 《长安古意》)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燕子”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 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 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 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 即 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 《凭栏人· 暮春即事》)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 了春夜雨景,并以拟 人化的手法,写出了 夜雨的神奇,喜悦之 情跃然纸上。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自然形象
景象描写
初秋傍晚,山雨初霁,万物清新。自然幽清而 明净,百姓和睦而勤劳。犹如世外桃源。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自然形象
场景描写
绿阴环抱之中,轩窗之前 有一片打谷场和菜圃,显 得宽敞、舒展。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动物”
猿猴 鸿鸽 (瘦 )马 鱼
哀伤 凄厉 理想 追求 奔腾 追求 漂泊 自由 惬意 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狗、鸡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动物”
乌鸦 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
莼羹鲈脍 双鲤
飘零 伤感
指家乡风味 代指书信
“莼羹鲈脍”、“莼鲈 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诗云:“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 鱼,中有尺素书。”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动物”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 每年秋季南迁, 常常引起游子思 乡怀亲之情和羁 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 的 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 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 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 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 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 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 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 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 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2011年诗歌鉴赏

2011年诗歌鉴赏

1、【译文】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

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

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2、鉴赏这是一首山水诗。

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

《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2011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形象)》(新)ppt课件

2011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形象)》(新)ppt课件

事 物 形 象
(偏重咏物的诗歌)
四、对形象的认知理解——抒情主体形象
例①: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回答问题: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 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 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 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 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自我形象)
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 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面小 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 灵)。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 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 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 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见核按钮P135第4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简析两首诗 中采莲少女 形象的异同 之点。
两首诗中的采 莲少女都热爱 劳动,辛勤劳 作。王诗中少 女美丽,欢快, 充满青春活力。 白诗中少女羞 涩,纯真,情 感真挚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课前欢乐时光
①这首词刻画了哪几种人物形象?② 八个“经量”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刻画了宰相、臣僚、太守三 种人物形象。②前两个“经量”,揭示了 宰相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独断专横的性 格特征;三、四两个“经量”刻画了臣僚 看宰相眼色行事,争上奏章、附和捧场的 奴才相;五、六两个“经量”揭露了太守 趋炎附势的轻狂行为;末两个“经量”是 对宰相乃至皇帝的绝妙讽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注意梳理诗脉 • 一首诗歌,往往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从什 一首诗歌,往往有自己的发展脉络。 么写到什么,从哪里写到哪里, 么写到什么,从哪里写到哪里,作者的思 路转化为诗歌的脉络。鉴赏古代诗歌时, 路转化为诗歌的脉络。鉴赏古代诗歌时, 从诗脉人手,有助于把握全诗的内涵。 从诗脉人手,有助于把握全诗的内涵。
• •
4、要了解诗句中的倒置。 、要了解诗句中的倒置。 关于语序的倒错,其中“主语后置” 关于语序的倒错,其中“主语后置”如崔颢 《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 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鹉洲。 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 鹉洲。”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 宾语前置”如辛弃疾《贺新郎》 萋”。“宾语前置”如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作 者是拿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言陈亮的文才和武 者是拿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 宾换位”如叶梦得《贺新郎》 略。“主、宾换位”如叶梦得《贺新郎》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显然是“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 霜信”的意思。 定语挪动”如陈羽《从军行》 霜信”的意思。“定语挪动”如陈羽《从军行》 横笛闻声不见人”即为“闻横笛声” 诗,“横笛闻声不见人”即为“闻横笛声”修饰 的定语“横笛”挪动了。 “声”的定语“横笛”挪动了。
• 省略在宋词中省略更是常见。 省略在宋词中省略更是常见。 •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应是绿肥红瘦 •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 达如下: 达如下: • 昨夜雨疏风骤。 女主人 浓睡不消残酒。 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 浓睡不消残酒。 (早晨女主人 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 , 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 今天景色如何), 早晨女主人 试问卷帘人 今天景色如何 (侍女 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 侍女)却道 侍女 却道“海棠依旧” 女主人纠正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说:)“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5、要学会正确断句 、 • 诗词中,有时是两句或者几句才构成一个语法上 诗词中, 的单句。例如: 的单句。例如: •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李白 李白《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李白《丁都护 歌》) • 这两句诗其实是一个句子。“吴牛喘月时” 这两句诗其实是一个句子。 吴牛喘月时” 是这个句子的时间状语,翻译过来就是“ 连水 是这个句子的时间状语,翻译过来就是“在(连水 牛热得晚上见到明月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吓得喘气 酷暑炎夏时节船夫拖船多么辛苦啊!” 的)酷暑炎夏时节船夫拖船多么辛苦啊 酷暑炎夏时节船夫拖船多么辛苦啊 • 类似的例子还有: 类似的例子还有: •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苏轼 蝶恋花》 苏轼《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 • (梅花在)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 梅花在)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陆游 卜算子》 《卜算子》)

杜甫《秋兴》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 杜甫《秋兴》 香稻啄余鹦鹉粒, 一句,它向来以语序倒错而成名。顺序描写应该是: 枝”一句,它向来以语序倒错而成名。顺序描写应该是: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 之所以要倒装,就是为了凸现回忆中的印象。 之所以要倒装,就是为了凸现回忆中的印象。杜甫 此时身在夔州,已经到了晚年, 此时身在夔州,已经到了晚年,这时他写了很多总结自己 一生的诗歌。早年他在长安所见到的一切, 一生的诗歌。早年他在长安所见到的一切,都已经是梦中 的回忆,杜甫就用倒装句把他的这种回忆加以突出: 的回忆,杜甫就用倒装句把他的这种回忆加以突出:先是 香稻的印象;然后是联想:那是鹦鹉啄剩的稻粒; 香稻的印象;然后是联想:那是鹦鹉啄剩的稻粒;又突出 碧绿的梧桐;接着是合乎逻辑的说明: 碧绿的梧桐;接着是合乎逻辑的说明:那是凤凰栖息的枝 头。两句诗的目的并不是要写鹦鹉或凤凰。而恰恰是要写 两句诗的目的并不是要写鹦鹉或凤凰。 香稻” 碧梧” 词序倒置, “香稻”和“碧梧”,词序倒置,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 的茂盛来反映盛世的气象,这就把极盛时期的长安留给诗 的茂盛来反映盛世的气象, 人的最美好的印象突现出来。 人的最美好的印象突现出来。如果改成正常顺序就显得很 平淡。
• • • • •
一、怎样疏通诗面 疏通诗面是指对一首诗歌的语言文字进行大致的理解疏 通。 1、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 、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 2、要记住一些特殊称谓。 、要记住一些特殊称谓。 例如, 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 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 帛,有的又作疾病解 。 又如长安原是西汉、唐的京城, 又如长安原是西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 安泛指京城。这还容易理解,有些诗把京城称“日边” 安泛指京城。这还容易理解,有些诗把京城称“日边”、 日下” 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 “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 诗中叫“竹叶” 李贺诗中叫“琥珀” 尤其是李贺, 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尤其是李贺,写诗 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 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秋花曰冷 春草曰寒绿。这种情况在其他诗人那里也是常见的, 红,春草曰寒绿。这种情况在其他诗人那里也是常见的,如 皇甫冉《归渡洛水》 澧浦饶芳草 沧浪有钓舟” 澧浦饶芳草, 皇甫冉《归渡洛水》“澧浦饶芳草,沧浪有钓舟”,以“澧 沧浪”泛指岸边和水。 浦”、“沧浪”泛指岸边和水。
• 三、把握主旨 • 把握主旨,是指对古代诗歌所表达出的内 把握主旨, 在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大致的初步的理解, 在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大致的初步的理解, 明白一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情, 明白一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情,揭示了什么 理,等等。 等等。
• 1、借助意象把握 、 •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年高考全国卷李白《 年高考全国卷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今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中,“折柳”就是 今夜曲中闻折柳” 今夜曲中闻折柳 一句中, 折柳” 一个传统意象,含有惜别怀远的感情。 一个传统意象,含有惜别怀远的感情。把 握了这一意象,结合下一句的“ 握了这一意象,结合下一句的“何人不起 故园情” 故园情”,就比较好理解全诗思乡念家的 思想感情了。 思想感情了。
• 6、注意诗词中的典故 、 • 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故事、 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故事、典故等原委弄明 就不能理解全诗( 的含义, 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 和艺术构思。 和艺术构思。 • 例如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例如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 这是诗人为他的好友贺知章还乡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贺知 这是诗人为他的好友贺知章还乡时写的一首送别诗。 章在朝庭官居太子宾客,故称贺宾客;贺是山阴( 章在朝庭官居太子宾客,故称贺宾客;贺是山阴(今浙江 绍兴市) 属越地,故云归越。镜湖就是绍兴的鉴湖; 绍兴市)人,属越地,故云归越。镜湖就是绍兴的鉴湖; 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 故曰: 狂客归舟逸兴多 四明狂客", 狂客归舟逸兴多"。 贺知章自称 四明狂客 ,故曰:"狂客归舟逸兴多 。诗的 后两句用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喜爱白鹅, 后两句用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喜爱白鹅, 山阴有一道士,请他写《黄庭经》 道教经典之一), ),以 山阴有一道士,请他写《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以 所养的一群白鹅为报酬。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工草隶, 所养的一群白鹅为报酬。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工草隶,亦 阴人。诗中以王羲之比贺知章, 黄庭经》 是山 阴人。诗中以王羲之比贺知章,说《黄庭经》换白 鹅的故事,又将在山阴发生了。 鹅的故事,又将在山阴发生奠定鉴赏的前提
怎样才算理解一首诗?主要包括这些工作: 怎样才算理解一首诗?主要包括这些工作: • 一是内容方面,要了解该诗描写(记叙 的对象、 记叙)的对象 一是内容方面,要了解该诗描写 记叙 的对象、 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二是诗歌 的表现形式方面,具体指诗歌体裁、类别、 的表现形式方面,具体指诗歌体裁、类别、脉络 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 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 • 在答题之前,最起码应弄懂两方面:主要写 在答题之前,最起码应弄懂两方面: 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前我就是这 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前我就是这 样引导大家的) 样引导大家的)
• 又如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 又如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 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 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 山北,凭轩涕泗流。 全诗从“昔闻” 山北,凭轩涕泗流。”全诗从“昔闻”写 今上” 再写登临所见; 到“今上”,再写登临所见;三、四联写 在楼上的所想所感,最后一句以“凭轩” 在楼上的所想所感,最后一句以“凭轩” 呼应“登楼” 情交融,脉络清楚。 呼应“登楼”。事、情交融,脉络清楚。 古代诗歌中写登临见闻的诗, 古代诗歌中写登临见闻的诗,写凭吊感怀 的诗,往往是先事后情或理, 的诗,往往是先事后情或理,我们要有这 样的阅读经验。 样的阅读经验。
• 又如:“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 又如: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 咏蝉》 是一句还是两句呢? 王《咏蝉》) ,是一句还是两句呢? • 这句意思是:那黑发一样的蝉影, 这句意思是:那黑发一样的蝉影,面对 着我的苍苍白发吟唱,我哪能忍受得住呢! 着我的苍苍白发吟唱,我哪能忍受得住呢! • 可见,“不堪”的宾语并不是“玄鬓影”, 可见, 不堪”的宾语并不是“玄鬓影” 而是整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而是整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