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或可改变人才培养

合集下载

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以南京审计学院实施“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为例

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以南京审计学院实施“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为例
比较
通识 教 育受 理 想 主义 和实 用 主义 哲 学 的 影
问题 的不 同解答 。综合来看 , 国的通识教 育演进 美
和通识教育课程变化大致分为 以下几个阶段 :
必要性 。所 以 , 识 教 育 的提 出跟 大 学 人 才 通
高校教 育理念 的实现一般 是通过课 程的设 置
与教学完成 的 。通识 教育理 念的历史 演进与通 识 课 程设置 的变化 紧密 联系在一 起 。 ( )通识 教育理 念的提 出 一 “ 识 教 育 ” 一 个 历 史 概 念 , 时 也 是 一 通 是 同 个 世 界概 念 。它 译 自英 文 “ e ea E u a o ” G nrl d ct n 。 i l 9世纪 以前 , G nrl d ct n ~ 词 一 般 是 中 “ e ea E uai ” o
第 7卷
第 3期
南 京 审 计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a j gA dt nvri o ra o N ni u i U i s y n e t
V0. 1 7.No 3 .
21 0 0年 7月
J 1 ,2 1 u. 0 0
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
以南京 审计学 院实施 “ 通识 教育” 人才培养 方 案为例
蔡 则祥 ,张 维
2 02 ) 10 9
( 南京审计学院 教务处 ,江苏 南京
摘 要: 识教 育理念的历 史演进 与 通识课 程 设 置的 变化 紧密联 系。过 去 十年 来 , 通 国内 高校
开始推 进通识 教育 , 通识 教育 的理 念推动 了高校课 程 改革 , 促进 了人才培养模 式的 变革。 南京审
小学 教育 的总 称 。第 一 个 把 它 与 大学 教育 联 系在 一起 的人 是 美 国 博 德 因 学 院 ( o d i c1 B w on o . 1 e 的帕 卡德 ( ak r ) 授 口 。他 在 1 2 e ) g P c ad 教 8 9年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愈发迅猛,专业领域的拓宽和垂直化使得人们的学习和了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样的背景下,通识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通识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为了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以应对多元化的挑战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强调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致力于培养具备广博知识、扎实思维、综合分析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学会将这些知识进行交叉和对比分析。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更多的问题已经变得复杂多变,需要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

通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竞争激烈、物质至上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人类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通识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关怀,从而使他们能够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

一方面,在大学阶段,学生可以选择通识课程来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前沿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通识教育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和研究来实施,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通识教育在实施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的影响,通识教育在一些人的认知中被认为是次要的,甚至被忽视。

其次,通识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设施的配套和学生的参与度。

因此,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有长远规划和持续投入来推进通识教育的发展。

“新文科”背景下通识教育对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通识教育对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通识教育对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战令琦(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它尤为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其他专业领域之间的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

而通识教育是加强受教育者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教育,全方位提高其文化晶位与人文修养。

本文深入洞悉新文科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分析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通识教育对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文科;通识教育;新媒体;人才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六卓越一®尖”计划2.0的颁布实施,以"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为旗帜的“四新”学科建设全面铺开。

新文科建设满足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2019年7月26日,河南省公布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由此可见,“新文科”教育理念顺应了我国目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专业的发展趋势,也为新媒体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新文科教育理念与新媒体专业的融合创新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将新技术融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这就是“新文科”的教育理念的诞生。

新文科的“新”强调专业基础的融通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为跨界融合,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加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呈现井喷趋势,新兴的科学技术融入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的融合。

第一,"新文科”教育理念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大类的融合。

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与人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高等院校应该成为理论与实践、思想与精神不断扬弃的圣地,形成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心灵自由的环境。

“新时代的文科教育发展应注重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找准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契合点”。

旳新媒体专业以传统的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新兴学科。

因此,拥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是新媒体人才必备的素养。

加强外语通识教育 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加强外语通识教育 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2 世纪需要的是“ l 全人教育” 外语教育是培养 , 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础之 一, 高素质 的创新人 才 必须 精 通 语 言 、 悉 文 化 。外 语 教 育 的重 要 性 主 熟 要有三个 : J一是时代和社会 的要求。尤其是英语 作为国际通用语 在对外 文化交 流 中的作用无 可替 代。二是 专业发 展 的要 求。随着经 济 全球化 的发 展 ,各专 业发 展 迅 速 ,这 就 要 求 学 生 必 须 精 通 语 言
性、 阶段性 。
人 才 。大学外 语 教学 应 培 养 学 生 的 英语 综 合 应 用 能 力 和 自主学 习 能力 , 高其 综 合文 化素 养 , 提 以适 教 育 各 地 发 展 不 均 衡 , 成 高校 造
学 生 间外 语 水 平 差异 十 分 明 显 ; 试 教育 使 很 多 学 应 生知 识 面狭 窄 。此外 , 因学 生 主修 专 业 不 同 , 外语 对 的需 求 也不 尽相 同 , 致 学生 学 习兴 趣 、 习 动 机 差 导 学 异很 大 。外语 通 识 教 育 仅 仅 通 过 开 设 有 关 西 方 文 化、 历史 方 面 的外 语课 程 不 能实 现 通 识 教育 的理 想 。 因此 , 语通 识 教育 既 要 具有 普 及 性 , 要 具 有 层 次 外 也
二、 外语 教育 与通 识教 育

通 识教 育 的基本 内容
“ 识教 育 ” 概 念 源 自于 欧 洲 的 自由 教 育 , 通 的 它 的发 展则 在美 国 : 12 从 88年 被 称 为 第 一 次 “ 识 教 通
育” 运动的《 耶鲁报告》 出的“ 提 文雅教育 ” 到 第二 , 次 “ 识 教育 ” 动 的 哈佛 大 学 校 长罗 尔 ( o e ) 通 运 Lw l 推 1 行的“ 主修制度 ” 。以哈佛大学为例 , 围绕着通识教 育的推行 , 建立 起一 套本科 教育 的核心课 程 , 盖 涵 “ 国文化 、 史 研 究 、 学 与 艺 术 、 德推 理 、 化 外 历 文 道 量 推理、 科学、 社会分 析” 等七个方 面的内容…。中国 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与大学制度是一起从西方引 进 的 。但 是 , 中 国特 定 的历 史 和社 会 条 件 之 下 , 在 通 识教育理念 的 内涵 和外 延都 在发 生变化 。民国初 年 , 元培 先生 提 出学 生培 养 要 “ 通 文 理两 科 之 界 蔡 融 限 ” 主张文 理 “ 习 ” 教 育 的本 质 乃 是 培养 健 全 的 , 兼 , 人 。香 港 中文大 学提 出 : 通 识教 育课 程 旨在推 行 均 “ 衡教育 , 以扩展学生之视野 , 培养其抽象与综合 思 考之能力 , 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 外顾 , 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 部分 。 复旦大学提 出了“ ” 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 育基础上的宽 口径专业教育 ” 的观念 , 形成 了以综合

通识教育与师范人才培养刍议

通识教育与师范人才培养刍议

通 识 教 育 ( n rle u ain , 是 大 学 的 一 Ge ea d c t ) 既 o
古 典 的 、 学 的 和 科 学 的 教 育 , 种 尽 可 能 综 合 的教 文 一
种理念 , 也是 一种人 才 培养模式 . 目标是培 养完 整 其 的人 , 即具有 远大 目光 , 通融 识 见 , 博雅 精 神 和 优 美 情 感 的人 , 不仅仅 是 某 一狭 隘 专 业领 域 的专 精 型 而
域, 以培养健 全完 整 的公 民为要 旨, 这种 教育对 准备
从 事 任 何 专 业 工 作 的人 都 是 必 需 的 。 l1 9 4年 , 京 大 学 校 长 胡 仁 源 主 张 , 大 学 设 立 北 “
之 目的 , 应造 就硕 学通才 以备 世用 ” 。及 至蔡元 培则 思 路不 变 , 标榜 “ 学 者 , 括 大典 网罗 众 家之 学 府 大 囊 也 ”“ ,大学 是包 容各种 学 问的 机关 ” 完 全 的大学 , ,“ 当然 各科并 设 , 有互 相 关 联 的便 利 ” 同 时 以为 “ 、 , 文


通 识 教 育 发 展 的 内涵 意 义 与 沿 革
有 效思考 的能力 ; 晰沟 通思 想的 能力 ; 出适 当明 清 作 确判 断 的能力 和辨别 一般 性价 值的 能力 。报 告认为 通识 教育 课程应 该包 括人 文 、 会 、 社 自然科学 三大领
“ 识 教 育 ” 于 亚 里 士 多 德 提 出 的 自 由 教 育 通 源 ( b rl d ct n 。 他 把 教 育 分 为 两 类 : 自 由 人 ” 1 ea u ai ) i e o “
的教育 ( 自由教育 ) 非 自由人 ” 即 和“ 的教 育 , 由教 自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思考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思考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等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办学理念和目标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在培养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也应该重视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设定相应的目标和思考。

1.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指在专业教育之外,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

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对社会和世界的了解有限。

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将极大地提升其未来的职业竞争力。

通识教育有利于建立学生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通识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时,需要明确相应的目标和思考。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高职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目的之一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开设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

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教育特征。
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 , 也为我 国高等院校的教 育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 但是我国的高等院校在推行 通识教育 二十多年后 , 却依然没有关键性 的突破 , 培养的人
才并 不能为社会所接受。 目前我国的大学本科生已经超过两 千万 , 在就业压力 日益紧张的背景下 , 高等 院校 的人 才培养 模式 如何定位 , 就成为一个极其严 峻的现实问题 。
中图分 类号 : 0 02 G4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 7 ( 0 0 1 1 0 0 10 — 47 2 1 ) 卜0 7 ~ 3
长期 以来 ,我 国大学本科教育制度实施 四年 “ 一通到 底”学生收到大学通知书就确定专业 , , 四年针对一个特定专 业深入学习。 但是随着一批又一批 的具有某一专业技 能的学
化的目标。 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以我国为代表的人才培
养模 式是 以专业教 育为主通识教育 为辅 的现状 。考虑 到长远利 益 , 国高等 院校 必须从现 在 开始理顺 专业教 我 育与通识 教育 的关 系, 促使二 者之 间互相 开放 , 注重融合 , 成一个双赢的人 才培养模式 。 形 关键 词 : 专业教 育 ; 通识教 育 ; 才培养 人
2 0 Y 9 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 。 08 2 )

1 0・ 7
1 . 专业教育 的内涵。 我国高等院校 的专业教育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连 ,对教育 实行高度统一的集中计划管理 。高等教育 的重心放在与经济 建设直接相关的专业上 , 尤其是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 。 高等 院校的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紧密相连 , 按产业部门、 行来甚至按产品设立学院 、 系科和专业 ( 例如拖拉机学 院、 坦 克系等等 )确定招生和学生分配。 , 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垄断 , 学生接受教育全部免费。简而言之, 这是一种 与计划经济、 产 品经济体制高度契合的、 与动员型社会同构的教育制度 。陀 可以集中国家资源 , 迅速培养大批高度专 门化、 专业狭窄 的专 业技术人才 , 与满足经济建设急需 的专门人才的需要。 2专业 教育下 的人才培养。 . 专业教育的初衷是通过系统的讲授某一学科专 门知识 , 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但是 , 在专业教 育体制下 , 综合性高等院校 明显减少 , 高等教育长期文理 、 理 工分家 ,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割裂。不仅文理科之间没有 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 就连文科 、 理科 、 工科 内部 的各专业之间 也缺乏相互的渗透和交融 。 分科过细的专门教育体系又使高 校的专业变得相当狭 窄,影 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 交融与发 展。由于专业教育偏重工科 , 忽视理科 , 严重削弱政法 、 财经 等人文社会学科 , 而与实用技能无关的重要系科则被彻底关 闭。 在课堂教学中 , 科学技术 由于其无可置疑 的有用性 , 逐步 取代了传统教育 内容 。15 9 2年开始进行的全国高校院系改 革 , 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变成单纯培养单一型专业人才的 将

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在欧美倡导了百余年,可谓高等教育理论中既经典又最具活力的部分,耶鲁大学的《耶鲁报告》和哈佛大学的《红皮书》等就是其最为突出的代表。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先驱们也有过很好的倡导。

蔡元培先生提倡大学本科要“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通识教育对专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这是通识教育对专业能力培养的典型例子,那通识教育的作用究竟有哪些呢?我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

通识教育并不否定科学教育和专门教育,它旨在为被教育者提供“统一的知识”———和专业教育相比,它是指更为基础的和普遍的知识,从而是一种更为重要的知识。

通识教育不仅关心如何做事,还关心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克服专门教育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贫乏和人格的孱弱、分裂,从而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具有健全人格体系的“大写的人”。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给我们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教会我们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让我们学会怎么去自主学习,怎么进行独立思考。

通识教育的任务,就是让我们通过学术的熏陶,养成科学和文明精神,从而具备理性的力量,从而使我们能够最终摆脱监护而获取独立、自由的精神走向社会。

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以促使我们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情感、道德与意志、人格与学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但它们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而专业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然而,这两种教育方式同等重要,因为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道德、情感、体育、美育、劳动实践等。

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人们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能力。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从而更好地投入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则是针对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

例如,医学专业教育、法律专业教育等。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教育对于培养各个领域的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实际上,它们可以相互补充,成为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持。

通识教育的培养可以拓宽专业教育的视野,而专业教育的发展又能推动通识教育的实施。

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具备跨领域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通识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具备这种能力,因为它不仅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还让他们具备更广阔的眼界和思考方式。

而专业教育则可以让人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使他们能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得到更大的发展。

总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但它们同等重要。

通识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而专业教育则可以让人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实际上,这两种教育方式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

通识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通识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社会科学 , 这三大领域文 理渗 透 , 相互交叉 , 以基础 陛、 理论 性、 综
和道德上 的善 的鲜 明的判学 习是需要采取创造性 的方法 , 并且积极去追求 创造 性成果 的学 习 , 以一种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为基础的。我国长 是 期 以来 的应试教育 , 使得学生成为训练有素的考试 机器 。学 生泯
新 , 激烈 的国际竞争 中 占据主 动 , 现 中华 民族伟 大复兴 的重 在 实
求: 高等教育要 重视培养大学 生的创造能力 、 实践 能力 和创业精 神, 普遍提 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因此 , 要满足 “ 厚基 础、 宽专业 、 高素质 、 能力 ” 强 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 要 , 不仅要具 备熟稔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 , 还要有较高 的文化教养和道德修
的本 性 的异化 。爱 因斯坦说 过 : 通过专 业教育 , 他可 以成为 一种
有 用 的机 器 , 是 不 能 成 为 一 个 和 谐 发 展 的人 。他 必 须 获得 对 美 但
拍 即合 。通识 教育对 大学生创新所 需 的合理 知识结构 的构建有 推动作 用 , 通识教 育的 内容涵 盖三大领域 : 自然 科学 、 人文科学 、
向实践 学习 、 向生活学 习 , 锻炼 动手 能力 , 提高实践本领 , 学会关 心他人 、 尊重他人 , 学会与他人协作 , 学会 按照道德标准 和法律规 范做人处事 。 《 国务 院关 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 中要
创 新 型人才 正 以前 所未 有 的时代需 求 , 载着推 进 国家 自主创 承
关键词 : 通识教 育 创 新型人才 教师素质 成长氛 围 中图分 类号 : 4 G60 文献标识码 : C DOI1.9 9js . 7 — 1 1 0 21 . 1 :036 /.s 1 2 8 8 . 1 . 0 in 6 2 95

通识教育政策文件

通识教育政策文件

通识教育政策文件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我国决定实施通识教育政策。

本政策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卓越领导力的优秀人才。

一、政策目标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学科知识之外的才能和技能,使他们具备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成为全人发展的个体:通过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学术、艺术、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通过积极推广国际交流项目,培养学生具备世界文化和语言交流能力,增强他们适应全球化社会的能力。

二、政策内容1.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各大学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个人兴趣,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涵盖科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应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认知和思维能力。

2.推广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增加他们的课程选择空间。

选修课程可以涵盖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3.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包括留学、交换生、游学等。

这些项目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国界,了解其他文化,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和跨文化合作能力。

4.设立通识教育评估体系:建立通识教育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成果进行评估。

这可以促进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帮助学校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实施策略1.加强教师培训:为了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2.促进学科融合:学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学院,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校要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学术交流及学生互访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还需要在实践环节上进行加强。可以开展一 些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和实践平台。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 才培养路径探索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需要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实 践经验,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 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时,还需要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
培养路径探索
目录
01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 教育的关系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
03 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 径探索
02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 教育的融合发展
04 参考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 变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如何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 育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如实验室研究、 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随着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作为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下也需要发展融合,在为人类进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同时也需要更加密切地联系和协同。

通识教育是人们受教育的第一步。

它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追求学科知识的纵向深度,而是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和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筑牢他们进入专业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基础。

而专业教育则是深入探究某一领域的知识,专注于知识的横向拓展和学科的纵向加强,培养学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权威和领袖。

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了。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等新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难以应对这些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共同应运而生。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针对新时代的需求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它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兼顾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旨在培养具有深刻学科知识,交叉学科知识、跨越领域的综合素质的学生。

这种融合模式强调习得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有很强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和学习,形成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形成具有丰富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逐步从“授课”向“学习”转变。

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可以更有效地培养人才。

首先,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潜力,从而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融合的教育模式可以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最后,教育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知识,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试论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试论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2009年6月第i3卷第3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 l0f va-v hO U U niversity(Hi扣Education St udy E di tion)Ji m.2009v01.13N o.3试论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郭红雪,孙涛(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擒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视知识传榆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通识教育弥补了专业教育的不足,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创造脑——右脑得到充分开发,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应确立一种正确的通识教育思想,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试行合作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非智力因素中图分类号:G40—012;C96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606(2009)03一0025—04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就是培养一批创新型的人才,那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一、现行专业教育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对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可以从“创新”与“人才”两个方面来理解。

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单从“创新”这一概念来看,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性、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

但创新型人才还是作为“人才”而存在的,“人才”首先是一个人,需要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培养创造力需要因材施教。

同时创造的环境、气氛对创造个性的发展也很有影响。

综合起来看,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博专结合的知识储备,有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有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展的智力和能力。

所以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创造性、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还要具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即拥有创新型人格。

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典型案例

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典型案例

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典型案例——“三维度四联动”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以通识教育八门课程为核心,以深入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三个维度(即党的红色文化、通识课程竞赛和国家主题教育)出发,和四个实践项目联动(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通识课程竞赛项目、大学生主题教育项目和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充分利用通识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广博性等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

细分类,多模块,多渠道,打造全面育人体系。

通过多渠道达成通识教育全面育人的目的,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实施背景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以通识教育八门课程为核心,以深入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三个维度(即党的红色文化、通识课程竞赛和国家主题教育)出发,和四个实践项目联动(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通识课程竞赛项目、大学生主题教育项目和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充分利用通识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广博性等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

近年来,通识教育的八门课程都陆续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教学改革,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把实践教学落到了实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洗礼,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帮助他们树立家国情怀。

细分类,多模块,多渠道,打造全面育人体系。

通识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分为五大类,即思想文化、职业技能、劳动教育、身心健康和安全意识,且每一个大类都包含多个模块,由一个或多个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组成,通过多渠道达成通识教育全面育人的目的,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

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

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成为相关 的专业教育课程的 有益补充 。由于理工类专业课程具有成熟的结构体 系 ,以及严格的时间安排 ,通识教育需要调整 自 身
的角 色地 位 ,从 课程 设 置 的 内部规律 出发 ,着 重培
比如实行 “+ ” 2 2 培养模式 , 把全部课程分为通识课 与专业课两大板块, 按一级学科招生,新生人校后 ,
《 大学 》 开篇就有 “ 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这 ,
和西 方教 育 界提 出 “ 通识 教 育 ”有异 曲同工 之妙 。 通识 教育 的 念 , 14 于 9 5年在 哈佛 大学 《自由社会
中的通识教育 》一书 中首次提出。书中,教育被广
义地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关注的是
中,育才和育人应该是相互融合 、互相促进的。正
如学者李曼丽指出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 “
重庆高教
2 1 年 9月第 2 01 4卷第 3州
养全 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互为
学生 对枯 燥乏 味 的传 统教 育方 式 的不 满情 绪 。作 为
补充 的, 绝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 。 建 国后很长一 ” 段时期 ,我 国的高等教育照搬苏联模式 ,专业划分
定的通识课程 ,是为 “ ” 前2 ;从三年级开始 ,学生
是为 “ 2。 后 ”
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 3
我们 生 活在 一个 “ 专业 化 ”时代 ,专 业化 是快
专业的长远的兴趣 ;打破文理壁垒 ,形成合理的知 识结构;培养科学、人文精神 ,以及对于人类社会 自身的人文关怀 ,只有具备这些素质 ,所培养的人 才能真正成为行业领域的精英。
进 行 了一次 “ 大学 生价值 取 向调查 ” 结果 显示 , 大 。 “ 学 生对 专业 课 外最 想 学 习的 内容选 择 ” 中 ,计 算机 知 识 、网络技 术 、实 用技 术 以超过 半数 的 比例 位 居 前 列 ,“ 治 理论 ” 政 ”学 习被排 在最 末一 位 ,可见大

从“申论”写作教学看大学通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从“申论”写作教学看大学通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申论 考 试 大 纲 指 出 : 申论 “ 要 测 查 应 场 , 对 申论 考 生 知度来看 , 我认 为 搞 好 高 校 通 纳 概 括 能 力 、 出和 解 决 问题 能 力 , 及 文 提 以 字表达水平 。 作为能力测试 , ” 申论 考试 主 3通 识教 育在 我国一些高校 的实施现 要 考 查 应试 者 的 四 种 能 力 , 对 给 定 材 料 状 即 的 阅读 理解 能 力 、 合 分 析能 力 、 出和 解 综 提
来 看 , 申论 ” “ 考试 材料 通 常 涉 及 某 一 个 或 具 有 宽 泛 的 知 识 和 较 强 的思 辨 能 力 。 申论 在试题的表述标 准明确 , 不论 涉 及 哪 方面
学 习 , 用 写 作 能 力很 差 。 样 的 考 生 , 实 这 在
优势 。 申 论 考 试 命 题 所 涉 及 的 知 识 , 马 克 从 思 主 义 政 治 经 济 学 原 理 、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马 法 、 法 、 法 、 政 诉讼 法 和 其 他 法 律 法 刑 民 行 从 科 学 技 术 到 气 象 、 保 , 当代 世 界经 济 环 从
文 有 批 判 性 的 了 解 ; 应 忽 视 其 它 地 区 和 不
另 一 时 代 的 文 化 , 应 藉 此 建 构 未 来 的 文 并
答 问题 套 话 连 篇 , 乏专 业 术 语 , 缺 中文 专业
的 学 生 对 于 政 史 哲 知 识 略 知 一 二 , 是 对 但
化 ; 能 了解 和 思 考 道 德 和伦 理 问题 ; 在 要 应 某 一 知 识 领 域 有 深 入 的 研 究 , 到 介 于 广 达 见 , 代 教 育 更 注 重 培 育 学 生 成 为 真 才 实 现
申论 和 应 用 文 写 作 教 学 中 发现 学 生 知 识 匮 乏 , 于 社 会应 用学 科 的 知 识 涉 猎 太 少 , 对 回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改革思考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改革思考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改革思考作者:张普,廖文婷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9期张普a,廖文婷b(湘潭大学a.哲学系;b.出版社,湖南湘潭411105)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而通识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目前,高校通识教育还存在观念落后、特色不明、资源不足和管理滞后等问题,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完善体系、加强管理、整合资源,探索和构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有效发挥通识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创新人才;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人才是知识的载体和创造者,是创新的主体。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高低将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

研究发现,通识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十分一致[2],加强通识教育改革,探索和构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有效发挥通识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1通识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1.1通识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就要培养创新人格,其具体表现为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合作意识、优秀的意志品质等等[3]。

而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

一方面,健全人格中所涵括的积极心态、进取精神、合作意识、冷静思维、坚持果敢等正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健全人格中所强调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创新人格的塑造提供了道德保障。

探究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通识教育

探究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通识教育

探究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通识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通识教育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在培养学生广泛的知识面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通识教育。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指相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知识教育,旨在通过教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人文素养、社会生存技能、道德观念和思考能力。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广泛知识面、高度敏感性和思维敏捷性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适应国际社会的快速变化和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领域,涉及广泛的知识面和多学科交叉。

通过通识教育的培养,学生能够获得扎实的科学知识、精良的文化素养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这些能力将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通识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联系通识教育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国际化视野通识教育中涉及到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一点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而拓宽知识面和增强文化敏感度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键。

2、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通识教育中不同知识领域的学习涉及不同的专业术语和语言技巧,学生需要积极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

通过培养多语言的沟通能力,国际化人才能够轻松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跨文化交流需求。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识教育中的团队合作项目,可以让国际化人才在跨文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团队合作。

融合不同文化的团队合作能够让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在合作中不断提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使得国际化人才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三、通识教育的实践之路通识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密不可分,那么实施通识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1、学校制度的完善在建立通识课程的基础上,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与评价体系,为通识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或可改变人才培养"格式化"
来源:东方网作者:缪迅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两个看似方向相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大学的学科分裂和大学生的专业方向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国家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要求必须传授给大学生尽可能广博的知识。

因此,对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无疑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表明,大学教育不能限于对某些具体的、给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而是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人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

在现代社会,大学是每一现代主体“进入社会”并能有所作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最优化、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可以说从一开始就赋予了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以核心的地位。

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或是研究教学型大学、或是研究型大学,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大学教育与教学,都应激励本校的学生或抱定学术宗旨“咬定青山不放松”,或钻研并精通于一门乃至数门专门学科知识与技能;而无论
是专注于学术或有意于成为应用型人才,有一点是任何一位大学生都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那就是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并能终生“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因此,当下旨在加强人文教育在大学整个教育体系中权重的通识教育,对于大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和人文情怀的人才而言,无疑将占据核心的地位。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那般的新校训;才有了现代大学的学统在走向国际化和举国上下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背景下的传承与不间断的发扬与光大。

从根本上说,大学文化本质的真正回归,既不应该是对应用学科、管理学科、工程技术学科以及各种应用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简单贬低或削弱,也不是在现有大学的知识传授体系原封不动的基础上,再添加某些所谓的“通识教育课程”,而应当使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渗透到高等教育的所有专业、所有课程和所有学生成长、成才的环节中,建构起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氛围。

当今的学生,似乎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被“格式化”了,无怪乎很多学生都缺乏多元化、多样性的创新素质与敢于质疑、善于作多向思维的能力。

有鉴于此,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教学和整个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克服和有效地避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格式化”。

有些大学生专业学
习成绩虽然优秀但缺少见解、创新乏力、只会人云亦云,那就不是我们的社会最期待的和刻意要培养的优秀人才。

当今中国,最迫切需要的是大批适应和支撑社会发展与创新、引领社会发展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为数不少的大学经年累月地、辛辛苦苦地以职业训练“批处理”方式培养出的“格式化”毕业生。

虽然社会对经职业训练出来的“螺丝钉”人才,也有着很大的需求;但他们往往只能是现有就业岗位的消费者,而很难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和富有创新活力与潜质的高端人才。

大学如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艰苦探索的一大命题。

也许,短期内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理想境界”,短期内也不大可能大面积地获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

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不断地探索,持之以恒地践行之。

笔者以为,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阶段,大学应努力打破文、史、哲、国、经、法等人文社科学科之间的壁垒,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列入各自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大学生无论专修文理工医农类的哪个专业,都不妨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修完一定数量的哲学、地理、历史、艺术欣赏等人文社科类课程,获得通识教育学分后才能毕业。

这种学科交叉、知识交叉的通识教育,对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创新
品格,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链接:/p/20120223/u1a6380784.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