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考工记_模式与希波丹姆斯模式中的方格网之比较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6.隋唐长安
宇文恺规划 完整体现了《周礼· 考 工记》的城市形制规 则 先测量定位,后筑城 墙、埋管道、修道路、 划定坊里。
宫城居中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规整的方格路网 居住形式采用坊里制, 108坊。坊门坊墙,东 西两市。
7.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三套方城:内城、皇 城、宫城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宫城居中
结合街道景观建设的需要形成标准的住房平面及街道设施;
成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4.城市美化运动
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入城市中,出现了围绕 城市公园布置联列式住宅的布局方式;
奥姆斯特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
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博览会为起点,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 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全面推广。
6.有机疏散理论——分散主义理论
1943年沙里宁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主要思想:
(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机体 ;
(2)城市规划是动态的 ; (3)城市的功能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当分散的离心 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会出现分散发展的现象; (4)他认为,以往的城市是把有秩序的疏散变成无秩 序的集中,有机疏散可以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 的分散。 实践:大赫尔辛基规划
(2)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人口3万人,占地4404.7hm2,城市外围有 2023.4hm2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生产用; (3)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 地20 hm2的公园。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物,其中包括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 剧院、图书馆、医院等,再外一圈为住宅,最外围建设各类工场、仓库和市场 ;
2.古罗马时期 建造大量的营寨城 (提姆加 得)

米利都城分析

米利都城分析
二.ຫໍສະໝຸດ 利都城2.1地理位置与选址
米利都(古希腊语:Μίλητος,它的音译为Milētos; 拉丁语:Miletus),位于安纳托利亚西海岸线上的一座古希腊 城邦,靠近米安得尔河口。今属土耳其,仍循旧称。它在赫梯文 献中被称为Millawanda或者Milawata,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 也有出现。 靠近米安得尔河口。三面临海,空间与大海完美的咬合。
2.3城市特点——城市中心 中心广场——米利都城集市广场
城市南北两个广场 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崭 新的面貌,是一个规整 的长方形。周围有敞廊, 至少有3个周边设置商 店用房。
2.4城市特点——功能分区
居住区
城市分三个部分,建居住 区,祭祀区、公共活动区,之 间并无明确界线,国家体现全 体利益和公共区的管理,祭祀 区是景观观赏区,因此应有一 定距离。
2.2城市特点——方格网布局
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 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 心通过。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 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 心位于三个港湾的附近,将城市 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2.2城市特点——方格网布局
城市的网格主要是通过 30m×52m大小的方形住宅街坊的重 复而形成,产生明确的韵律。 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 面积较大。它也是城市各公共部分 诸如广场、神庙、体育场以及港口 设施的空间构图基础。 道路无主次之分,城市街道都 非常狭窄,一般5米到10米,表现出 明确的放弃宏大的纪念性空间的意 识。
《考工记》中王城模式的九宫格之理想图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地 为方,宫殿居中,四个方位象征了不同的神兽、颜色、属性等。强调南北中轴子午 线,将天地日月、祖先社稷诸神位按照理想方位来布置。同时也确定了尊卑序列, 将宫殿、政府、公共建筑和不同等级的住宅分别定位在独立而封闭的城市空间内, 一次性地在正交平面中将空间结构定位,反映了一种不可更改的等级制度。而居民 的活动、贸易是次一级的问题。可以说,《考工记》王城的方格网是一个有强烈象 征意义的政治图形。

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

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建筑型制: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某一类型建筑物在平面、空间布局、材料、结构方式及造型艺术处理上的英武格局。

建筑型制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有定型性和稳定性。

2.玛斯塔巴(Mastaba):埃及早期的国王陵墓,其形式源于对当时国王长方形平台式住宅的模仿。

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地上部分是用砖或石砌成的长方形台状,内有厅堂,墓室在地下,上下有阶梯或斜坡通道相连。

后来的金字塔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3.牌楼门(Pylon) :埃及庙宇的大门,是一堵厚重的高墙,中部凹下处为出入口,上置厚重的石板楣梁,刻有双翼的太阳,墙身两面向内倾斜,中间留空,内有可通置门楣。

门的两侧紧贴墙向处插长予及旗杆等装饰物,墙面阴刻象形文字及图画。

4.方尖碑(Obelisk):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的入口处。

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大下小,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石制成,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5.柱式(Order):长时期希腊建筑艺术的改进主要集中在石头的梁柱结构的柱子、额枋和檐部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到公元前6世纪,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做法,即各部分之间以及柱距均以柱身底部直径为模数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套做法被后来的罗马人称为柱式。

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重要特点,发展至文艺复兴时期,经维尼奥拉的总结而程式化。

6.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采取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并进行适当功能分区的结构模式,以取得秩序和美,并最早在理论上予以阐述,而称为希波丹姆模式。

希波丹姆也被后人誉为“城市规划之父”。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较小。

典型城市是希波丹姆设计的米利都城。

这种模式对后世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

2010年度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城市规划原理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 下列哪项不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 )A.空间要素集聚的差异B.生产力结构的差异C.社会职能的差异D.义务教育制度的差异答案:D,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主要有6点:集聚规模的差异(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的差异、物资形态的差异、文化观念的差异。

2. 关于我国城乡差异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A.城乡收入差距拉大B.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C.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D.随着“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方针政策的落实,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将很快得以根本消除答案:D,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有4个现象:城乡结构“二元化”、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3. 关于城市发展阶段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A.在农业社会中,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中心B.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C.在工业社会中,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D.在后工业社会,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将逐步得以强化答案:A,城市发展的3个阶段特征为:1、农业社会,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2、工业城市,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3、后工业社会,城市的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向“生态时代”迈进。

4. 下列哪项不是城镇化的表现?( )A.城镇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B.城市生活方式向周边乡村区域的扩散C.村镇环境整治D.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答案:C,城镇化包括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有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人口的集中(城镇密度的加大与规模的扩大)、空间形态的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无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别。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乡村,拥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变的现象及过程。

包含:人口职业的转变,家产构造的转变,土地及地区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快和稳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期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超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添率)加快阶段:当城镇化超出30%时,进入了迅速提高阶段,经济实力显然增添,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期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超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添率)稳固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达成,乡村的节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变为城市人口,跟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家产(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添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国都1、秦:相天法地,重申方向,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照,布局灵巧详细。

规模弘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开,重申皇权,周礼法的规划思想理念获得全面的表现。

3、三国(邺城):采纳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期间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束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切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拟订规划)5、宋:里坊制渐渐被取销,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期间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中心思想反应了古希腊期间的市民民主文化。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注: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画图题第一篇1.“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2.埃及公元前252023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

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到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档阶层的居住区。

3.P 007 卡洪城平面图(绘)4.城乡化的含义:城乡化这一概念最简朴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过程,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长。

②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的多雨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③土地及地区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市拥有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涉及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施,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城乡化也成为城市化,由于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乡化水平指城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城乡化发展的S型曲线(绘)P 013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乡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干达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加速阶段——当城乡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高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长,城乡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成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建设史总结

城市建设史总结

城市建设史总结主观题1.居民点人按生产,生活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包括各种等级,规模与职能(包括城市和乡村)。

2.城市: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出现的,是阶级对立,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

3.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周围以城墙筑造,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据点。

筑城以为君,造廓以守民。

4.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5.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6.价值:1.反映早期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与体系。

2. 对后来的城市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7.影响:1.城市形态:只要地形许可,我国城市大多以方形为主。

2.路网结构:方格网式路网。

3.城市中心与中轴线:以宫殿为核心。

倡导择中论,以中心区的中轴线作为主轴线。

8.管子的城市建设思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9.影响:打破单一的礼制形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倡导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

10.曹魏邺城:1.布局严谨,宫城为主体,中轴线直达城门。

2.官民不相参,等级森严。

3.继承左祖右社的古制。

4.一条横贯东西的干道,通向东西城门,把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为皇宫、禁苑和贵族居住区,南部为官衙和居民区,形成明确的分区。

5.道路呈棋盘式布局。

6.城市与水系,园林相结合。

平面图。

11.意义:开创都城严整布局的先例;官民不相参,等级森严。

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使用轴线对称手法。

12.唐长安城规划:1.继承前人思想,将中轴对称手法运用到城市布局和各功能要素中去,强调秩序。

2.功能分区严明,官民不相参,结构清晰,道路严整,有利于管理城市。

3.在建设前有严密的规划和组织计划4.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和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超过正常使用的需要。

城市规划思想史梳理

城市规划思想史梳理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
规划思想影响
将等级制度思想全部贯穿其中
《周礼· 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 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 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 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 个,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 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 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 涂以为都经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易
追求物质空间的精神内涵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形而上者为理,形而下者为气,理在气先” 精神与物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体思想,主轴 周代,对自然、天地、先祖的崇拜,逐渐 转换为社会伦理。 《礼记· 三本》载“上事天,下事地,宗事 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是它对 自然、社会规律和秩序的建构,既要合乎 天地,又要合乎人伦,渗透到社会的方方 面面。
古代
古希腊 古罗马 中世纪
近现代
文艺复兴 绝对君权 资本主义初期 1900左右——二战前 二战后——1960左右
后现代
1960左右——1990左右 1990左右——今,全球化与网络化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
古希腊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

原理重点记忆题

原理重点记忆题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

(按城市规划法,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镇)现代城市定义: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

(包含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化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转变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的区域。

、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一、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二、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三、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墨子》记载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从防御要求出发。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内容: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图1)。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内容名词解释:(后附答案)1. 居民点2. 城市形态3. 建筑密度4. 道路红线5. 居住小区6. 城市人口7. 工业区8. 城市规划9. 容积率10. 邻里单元11. 可持续发展12. 城市居住用地13. 城市规划区14. 日照间距系数15. 绿地率16. 城市远景规划17. 社区18. 城市结构19. 区域规划20. 一书两证21. 城市化22. 历史街区23. 风玫瑰24.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25. 卫星城26. 城市对外交通27. 城市绿地系统28.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9. 里坊制30. 新城市主义32. 城市广场33. 详细规划34. 修建性详细规划35. 城市规模36. 城市人口规模37. 历史风貌地区38. 城市公共交通39. 城市交通枢纽40. 战略规划41. 人居环境科学42.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43. 道路宽度44. 路幅宽度45. 建筑城市一体化46. 希波丹姆模式简答:1. 有机疏散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2. 城市结构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3. 城市用地分类的基本内容及其与城市性质的关系。

4.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层次及其主要内容。

5. 谈谈《周礼?考工记》中,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观点的看法。

6. 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

7. 为什么要控制住宅区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8. 为什么住宅建筑布局要考虑朝向和日照间距。

9. 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

10. 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

11. 简述现代城市规划史上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三个主要条件。

12. 什么是人口构成?研究人口构成规模有何意义。

13. 城市用地选择应遵循什么原则。

14. 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纲要及规划内容。

15. 居住小区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

16. 简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17. 城市总体规划中近郊区规划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19. 我国宋、唐代相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述其原因。

中外城市建设史往年考题及答案

中外城市建设史往年考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1.翻译《斯干》其中的5句,中国古代建筑原则。

见翻译。

原则:坚固,实用,美观,环境起兴,生生不息,向天法地。

1 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2 独特的单体造型 3 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4 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5 写意的山水园景2.说文解字“城”“市”,并解释在现代城市中的发展(引申?)这个记得不是很清楚。

城市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3.是常考的《考工记》那几句的翻译,并画示意图。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商朝的三个城市。

填空4.给了8个大概的地图,写城市名称。

(下面给了可供选择的城市名称)今天的有,燕下都、淹城、唐朝洛阳、山东临淄、鲁国曲阜、邺南城、平江府、南宋?(这个不记得了) 1、燕下都2、赵邯郸内城(城)外城(廓) 燕下都3、齐临淄(山东淄城)4、曲阜鲁城5、郑朝故城(河南新郑)6、淹城(江苏常州)7、楚都郢(荆州)纪南城唐朝洛阳邺南城平江府/城 5、画出唐长安、宋汴梁的简图,并简单介绍,叙述两者之间的差异。

唐长安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严格东西对称。

①皇城紧附宫成之南,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把皇城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也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布设。

②外郭城是一大长方形,周长36.7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

城内东西 14条大街,南北 11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描绘 ③唐长安城内经济活动的淄河系 水 齐临淄郑韩故都赵邯郸中心就是东西两市,也完全按照东西对称的格局布设。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初级发展期
周代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广为营都建邑,还制定了一套对中 国城市规划体系影响深远的营国制 度以指导城市的建设,从而掀起了
我国古代第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
这套营国制度包括了都邑建设
理论、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
都邑规划制度和井田方格网系统规 划方法,这比古希腊希波丹姆开创 的方格网规划结构模式早了大约6 个世纪。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反映了“王者居中”和严 谨对称的规划
主最后发展为政治经济军事一
揽的综合性城市.
相关因素 贺业钜简介: (191412-)湖南长沙人。1937年毕业于湖南 大学建筑系。曾任湖南省立克强学院建筑系副教 授、长沙市工程公司总工程师、湖南大学兼职教 授、建筑工程部中南建筑设计院主任建筑师、中 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现为建设部中国 建筑技术发展中心高级建筑师。长期从事我国城
初级发展期
由于西周设有“匠人”和“量人”,加上营国思想的指 导,东都洛邑的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城邑建设程序,从此便
出现了整体性强的城市规划。洛邑的建设是城市规划中的大
进步,在继承商代以宫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基础上,城内还设 有庙社、官署、仓廪(lǐn)以及市、手工作坊等,中心区的 配置益臻完善,功能分区更合理,结构整体性更强。
50%
32%
唐长安的道路宽度空 前,由于干道过宽规 划成的坊里面积也是 空间绝后 我国历史上最巨大规整 对称的里坊制城市。
You text
You text
唐长安城复原想象图
革新发展期
城市中心为皇城,在其 外是里城,最外是外城, 有三套城墙,三条护城 河都是为军事防御服务 的
商业发达,出现了
夜市,实现了由里
突破发展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改变导 致营国思想的转变,加上当时诸侯争霸,战争的毁坏,旧城 的改造和新城的建设都为适应新的社会而进行着。此时便出 现的我国古代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考工记》周王城规划及空间模数研究

《考工记》周王城规划及空间模数研究

《考工记》周王城规划及空间模数研究通过对《考工记》周王城空间结构的研究,归纳其规划结构特色,总结其空间模数体系。

运用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周王城的结构布局,提炼出文章研究的重点——周王城空间模数体系,总结其空间模数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空间模数方法在当今城市设计中的运用,从继承发展的视角,诠释了运用空间模数方法的重要价值和对当今城市设计的启发。

标签:《考工记》周王城;营国制度;模数体系;空间模数方法引言《考工记》中所载之传统营国制度,是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典例,为历史上各朝各代所记载、传承。

当代学者在对周王城规划设计的深入研究中,发掘出其特有的城市空间模数,如贺业钜先生的著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

本文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归纳出周王城的空间模数体系,并总结出其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和思考,阐述了空间模数方法对当今城市设计的重要意义。

1 《考工记》周王城概况“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1.1 《考工记》营国制度《周礼·考工记》是春秋年间齐国所著一本记录手工业生产的官书。

其中《匠人》一章分为《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前者专讲建设城邑中选择位置、测量方位、确定高程等问题;后者则专述奴隶社会西周时代的城邑建设制度,包括建置城池、宫室、宗庙、社稷(即治国),并规划所述的田地和奴隶居邑(即治野)。

有国有野是西周城邑建设的特殊体制[1]。

当时建一个城,实际是建立一个以城为中心、连同周围田地的城邦国家,故建城实为建国[2]。

西周的城邦国家分为三个等级:作为国家首都的王城、诸侯封国的诸侯城和卿大夫采邑(也称都),这是周代宗法血缘政治的产物。

由于城邑建设关系到周代奴隶制王国的政体,因此控制极严。

三级城邑建设制度严格规定了城的规模、规划形制,乃至城门、城隅、宫室、道路、闾里的规模和布局,不容僭越。

因此《匠人营国》又载有礼制营建制度,与城邑营建制度相辅相成,反映了周代奴隶制国家的根本制度。

《考工记》模式与希波丹姆模式中的方格网之比较

《考工记》模式与希波丹姆模式中的方格网之比较
《考工记》模式与希波丹姆模式中的方格网之比较
城市建设史
目录
1 2
古希腊史年代表
希波丹姆与米利都城
两种方格网之比较
3
希腊史年代表
希波丹姆规划 及 米利都城
克里特 迈锡尼
雅典
亚历山大城(港)
BC2000-BC1700
BC1400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BC16世纪上半叶 BC1200 BC800 BC800
二、土地分割与街坊、街区的尺度 2.1土地分割 《考工记》模式中的王城规模较 大,边长9 里(约今3742m),面积81 平方里,约今14km2。六组主干道将 城市分为9 个方格,每格边长近3里 (约1247m)正中一格为宫城。然后再 用间距1里的次干道将剩余的8格比 较均匀地划分为64个街坊。 其中,城市的土地的分割以 “里”为单位,里既是井田制土地 丈量的单位,也是居民编民制度的 一个基本组织单位。每里容纳8闾, 1闾由25户组成。闾里是与基本生产、 战斗小组相对应的聚居单位,而这 种土地分割的方式与尺度为了便于 统治阶级的编民管理。人民是被按 照编制塞进统一街坊中的被管理对 象,街区规划的强制性一目了然。 中国古代九宫格方格网的理想图形 首先应用于划分农耕土地的井田制,周 代将这套成熟的井田制推广到了城市规 划当中。
背景及历史: 希波战争前,希腊城市大多自发形成, 城市均不规则。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 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后的大规模城市建 设活动中采取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 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模式。 这种布局形式在公元前2000多年埃及的 卡洪城、美索不达米亚的许多城市以及印 度的摩亨朱-达罗城等的城市规划中已经 应用,并在重建希波战争中被毁的许多城 市中付之实践,形成体系。在此之前,古 希腊城市多为自发形成的,没有统一的规 划;自此以后,这种城市布局形式被奉为 典范。希波丹姆也被称以“城市规划之父” 之名 。

_考工记_模式与希波丹姆斯模式中的方格网之比较

_考工记_模式与希波丹姆斯模式中的方格网之比较

65建筑学报66HISTORY STUDIES轨”。

经纬道路各九条,三条合并成一组主干道,每条经纬道路宽九轨约16.6m,2)每组主干道宽约50m,这六组干道将城市分为9个方格,正中一格为宫城。

第二级为环涂,沿着城墙和宫墙一圈,宽七轨约13m。

第三级为穿越居民区的次干道,宽度不详,两道间距1-1.5里,恰好是居民区的边长。

第四级是居民区内的十字街,第五级为居民区内除了十字街以外的巷道(图2)。

体察路的形制,主干道的终端都连接着宫殿和城门,道路的级别、宽度优先考虑宫殿的交通和军事管理,居民的交通用道是次一级的问题,生活道路更次一级。

而且第四第五级的街巷尽端都被坊门或城墙堵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居民生活的管理。

一组主干道中三条道路的分工是,中间一条为车道,左右为人行道,男子走右边,女子走左边,奴隶主贵族乘车走中间。

很显然,《考工记》王城在方格网的道路体系上也明确区别尊卑贵贱之等级,强调礼仪制度。

城市象征着权力,并服务于权力的要求。

对于古希腊这样由许多小规模城邦构成的社会群体,没有什么强大的中央集权,基本上就不可能存在强大的政治权力来控制或垄断城市生活空间。

所以希腊的网格没那么强制,相对而言比较理性、实用和平等。

古希腊的城市充满了对整体逻辑、几何秩序的追求。

几何一词从希腊文geometria发展而来,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土地测量”。

方格网最早用于土地测量,其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将一片无差别的土地分割成规则的、有尺度标准的地块。

希伯丹姆斯在土地测量方法和住宅基本规模的基础上发展了城市网格,使得私人住宅的布置令人愉快,同时也方便一般性的使用。

在他的方格网中,道路垂直相交,主要的几条街道将城市分隔成一些相互平行的窄条,这些长条又被与主要街道正交的次要街道穿越。

主要街道宽5-10m,次要街道宽3-5m。

次要街道的窄小表明有意识地放弃了主导地位。

于是路网内就分割出了面积相等的方形小块。

次要街道的间距为30-35m,这个距离大约宜于建造一、两幢独立式建筑。

《考工记》模式与希波丹姆模式中方格网道路比较——以唐长安城和米利都城为例

《考工记》模式与希波丹姆模式中方格网道路比较——以唐长安城和米利都城为例

摘要:唐朝长安城和罗马帝国米利都城,作为两个古代文明的代表性城市,采用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方式。

其中,唐朝长安城以《考工记》中规定的方格网道路模式建设,而罗马帝国米利都城则采用了希波丹姆模式。

本文将对这两种城市规划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及影响。

关键词:长安城、米利都城、方格网道路、希波丹姆模式、城市规划引言: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重点,其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与未来。

在古代,很多城市规划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其中最典型的两种是方格网道路和希波丹姆模式。

唐朝长安城和罗马帝国米利都城分别采用了这两种城市规划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城市规划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唐朝长安城的方格网道路模式唐朝长安城是世界上历史上最大、最著名的城市之一。

其城市规划采用了《考工记》中的方格网道路模式。

这种城市规划方式又称“长安十字街道”或“大街网”,是一种将城市中心划分成数条十字路口的道路网,四条主道路分别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将城市分成了大小相等的方块。

这种城市规划方式的优点是便于交通和通行。

由于道路网清晰明了,方便行人和车马使用,因此城市中的商业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外,这种规划方式还方便城市的防御和管理,便于城市的统治和维护。

虽然方格网道路模式在城市规划上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

当时由于没有汽车、机车和直升机等交通工具,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道路,城市规划的成本较高。

此外,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灾害以及人口和城市结构等方面问题,如长安城的城墙设计。

二、罗马帝国米利都城的希波丹姆模式希波丹姆模式是西方城市规划的一种代表。

罗马帝国米利都城是使用希波丹姆模式建设的城市之一,这种模式是将城市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规划出独立的空间。

这样设计的城市能够吸收更多的人口和商业活动,方便人们生活与社交。

希波丹姆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组织和整合城市各个区域的资源,有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增长。

《考工记》模式与希波丹姆模式中方格网道路比较——以唐长安城和米利都城为例

《考工记》模式与希波丹姆模式中方格网道路比较——以唐长安城和米利都城为例

《考工记》模式与希波丹姆模式中方格网道路比较——以唐
长安城和米利都城为例
刘传奇;丰燕
【期刊名称】《住宅产业》
【年(卷),期】2022()4
【摘要】正交是建立城市秩序的一种方式,贯穿城市发展的历史,方格网无处不在。

在平地上,方格网道路是一种理性的土地划分方式,如考工记模式下古代中国的唐长安、元大都等;面对山坡、河流地形,方格网道路同样可以是城市布局合理的选择,如古希腊的普南城、米丽都城等。

本文在选取典型城市唐长安城和米利都城的基础之上,对比中外古代城市规划中方格网道路的形式上的妥协与变化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上的差异,对研究分析不同城市形态做出一定补充。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刘传奇;丰燕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中美高校\"民间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r——以手工扎染与印染课程为例
2.古代国家都城祭祀体系与空间模式——以唐长安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
建筑学报
66
HISTORY STUDIES
轨”。

经纬道路各九条,三条合并成一组主
干道,每条经纬道路宽九轨约16.6m,2)每
组主干道宽约50m,这六组干道将城市分为9个方格,正中一格为宫城。

第二级为环涂,沿着城墙和宫墙一圈,宽七轨约13m。

第三级为穿越居民区的次干道,宽度不详,
两道间距1-1.5里,恰好是居民区的边长。

第四级是居民区内的十字街,第五级为居民区内除了十字街以外的巷道(图2)。

体察路的形制,主干道的终端都连接着宫殿和城门,道路的级别、宽度优先考虑宫殿的交通和军事管理,居民的交通用道是次一级的问题,生活道路更次一级。

而且第四第五级的街巷尽端都被坊门或城墙堵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居民生活的管理。

一组主干道中三条道路的分工是,中间一条为车道,左右为人行道,男子走右边,女子走左边,奴隶主贵族乘车走中间。

很显然,《考工记》王城在方格网的道路体系上也明确区别尊卑贵贱之等级,强调礼仪制度。

城市象征着权力,并服务于权力的要求。

对于古希腊这样由许多小规模城邦构成的社会群体,没有什么强大的中央集权,基本上就不可能存在强大的政治权力来控制或垄断城市生活空间。

所以希腊的网格没那么强制,相对而言比较理性、实用和平等。

古希腊的城市充满了对整体逻辑、几何秩序的追求。

几何一词从希腊文geometria发展而来,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土地测量”。

方格网最早用于土地测量,其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将一片无差别的土地分割成规则的、有尺度标准的地块。

希伯丹姆斯在土地测量方法和住宅基本规模的基础上发展了城市网格,使得私人住宅的布置令人愉快,同时也方便一般性的使用。

在他的方格网中,道路垂直相交,主要的几条街道将城市分隔成一些相互平行的窄条,这些长条又被与主要街道正交的次要街道穿越。

主要街道宽5-10m,次要街道宽3-5m。

次要街道的窄小表明有意识地放弃了主导地位。

于是路网内就分割出了面积相等的方形小块。

次要街道的间距为30-35m,这个距离大约宜于建造一、两幢独立式建筑。

主要街道相距50-300m,此间可以建造一整排建筑(图3)。

可以看出,道路网的疏密取决于一般住宅的大小而非神庙或宫殿,这种基本单元的确定加强了城市的统一性。

而且幸运的是,这种基本单元没有被僵化地制
定必须遵循的尺度原则,而是根据每个城
市住宅组团各自的特点来控制,使得这种网格具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而得到推广和发展。

在街道网格与城廓的关系上,通常位于平原地区的《考工记》模式王城,首先确定的是方正的城墙轮廓,谓之“方九里,旁三门”,与城中的格网道路严密对应,每条街道都终止于宫殿或固定位置的城门。

而希伯丹姆斯模式海港城市的城墙随着海岸山地地形曲折蜿蜒,没有规整理想的轮廓,于是,街道网格和城墙形状独立承担各自不同的功能,作为防御系统的城墙尽量占据高地而不一定沿着最外缘的建筑建造,网格则负责组织城市生活,组织住宅、公共建筑、广场与集市。

只有在城门应地形要求改变位置时,街道网格会随着不规则的城廓作一些调整,如普里涅城。

当然,执意追求方格网带来的几何化统一、秩序、典雅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存在,是不同于《考工记》王城轴线对称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城市专制主义。

2 土地分割与街坊、街区的尺度
权力设计着城市,而最原始的权力形式就是对城市土地的控制和分割。

统治者为他们的城市设计理想的人口数量,并使这些人在预先设定好的相互关系中生活,在这个角度上可以说,城市的平面也就是政治系统的蓝本。

中国古代九宫格方格网的理想图形首先应用于划分农耕土地的井田制,周代将这套成熟的井田制推广到了城市规划当中。

从《考工记》中所说的“九分其国”、“市朝
一夫”3) 
可以看出,营国制度实际上是农耕
土地的井田方格网划分方法派生而来,农业文明在《考工记》王城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考工记》模式中的王城规模较大,边长9里(约今3742m),面积81平方里,约
今14km2。

4) 
六组主干道将城市分为9个方
格,每格边长近3里(约1247m)正中一格为宫城。

然后再用间距1里的次干道将剩余的8格比较均匀地划分为64个街坊,这些街坊大都为两种尺寸:1周里(约合今415.8m)×1周里;1周里×1.5周里(约合今623.7m),街坊划分模数1周里。

面积分别为17.3hm2和25.9hm2(图4)。

其中,城市的土地的分割以“里”为单位,里既是井田制土地丈量的单位,也是居民编民制度的一个基本组织单位。

每里容纳8闾,1闾由25户组成。

1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图(左)与宋聂崇义所绘《三礼
图》中王城示意(右)
2 《考工记》王城模式街道网格图解
3 希伯丹姆斯规划扩建的奥林塔斯城的方格网平面与三
个组团平面(每个为1200×1300英寸,约35×90m)
67
建筑学报
68
HISTORY STUDIES
里亚(Seleucia Pieria)、阿帕梅亚(Apamea)、劳迪西亚(Laodicea),它们都有着相同尺度的街区,大约为112×58m。

希腊模式的方格网不断被应用于罗马城市,如提姆加德(Timgad),由4个大块组成,每块含36个街区,共144个街区,每个街区大约为每边50m。

其中11个街区为广场,6个用于剧院,8个用于浴室(图7)。

希伯丹姆斯将这种实用的网格结构与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他将城市人口分成三个阶级——手工业者、农民和士兵,于是土地也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用于神庙、剧场等神圣文化,第二为用于公共活动(由士兵把守),第三部分为私人住宅(农民所有)。

他的方格网主要服务于两个目的:a)帮助殖民城市建立有条理的居住区和道路体系。

满足了希波战争后大规模殖民城市规划建设中迅速、简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确立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也满足了
城市富裕阶层对典雅生活的追求。

b)利于平均分配土地。

当然,这种平均分配并不是保证所有公民都能获得平等土地的民主工具,而是帮助延续从原居住地迁居而来的有产阶级的特权和支持地方贵族的手段。

按照当时的殖民地政策,前往新居住地的第一批移民有权平等分得城墙内外的土地。

因此,希伯丹姆斯也被看作是“均匀分配城市”的发明者。

古希腊城邦中的公民地位比较平等,社会结构不像《考工记》王城中那样分为几等,然后不同等级的住户住在不同的位置。

斯巴达的所有人在经过一系列军事训练后都可以拥有一份田产,从而上升到相互平等的地位。

贫富居民混居在同一街区。

即使是很有钱的富户,其住宅外观与贫者住屋也无大异,只是用地大小和住宅质量的区别,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虽然都是正
交的方格网,但《考工记》中规划的是棋盘形(Chessboard)分割的正方形街坊,希伯丹姆斯规划的是格栅形(Gridiron)长条形街区。

正方形街坊一定有一个严格的边长模数,比较严格地遵循礼仪和制度;而长条形街区的长短边长比较自由,可以根据住宅、广场的需要来调节,可见是比较重视实用的一种方格网模式。

3 街坊、街区的分割与城市肌理
两种方格网的文化差异还反映在街坊与街区的进一步分割中:人口密度、住宅基地、建造状况,及由此而形成的城市肌理。

《考工记》王城中方一里(17.3hm2)的里坊大约划分为8闾,容纳200户住宅基地
共1000人。

6) 
除去道路、管理用房、坊间
空地,平均每户拥有至少2.5周亩的宅基
地,约合480m2,接近当时的居住理想。

7)公元前5世纪时的中国正处在农业兴盛时
9 唐长安古图10 普里涅城鸟瞰复原图
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