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中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李尔王梗概
![李尔王梗概](https://img.taocdn.com/s3/m/e8bc9670a300a6c30d229f44.png)
李尔王梗概李尔王梗概(一)《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
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
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剧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
李尔王流落荒郊,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
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段话真实地揭示了圈地运动中失地农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
剧本还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但李尔的疯狂致死、考狄利娅的被害和葛罗斯特的流浪等结局,又为作品抹上了浓重的忧郁色调。
李尔王梗概(二)《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遭受到一场悲惨的结局。
李尔王人物分析
![李尔王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531d466c175f0e7dd13730.png)
李尔王人物分析————————————————————————————————作者:————————————————————————————————日期:狄利娅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
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
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
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
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
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
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
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https://img.taocdn.com/s3/m/1448b53267ec102de2bd8919.png)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李尔王》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因其无与伦比的崇高和悲剧美,自20世纪以来被广大莎评家誉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首。
作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李尔王》向来被认为是“只可读不可演”的,也许海涅的一句话最能够体现《李尔王》的价值:“天才飞翔到令人晕眩的高度的悲剧”。
《李尔王》是一部社会画面广阔、理想光辉强烈的悲剧。
这部戏剧取材于古代不列颠的传说,讲述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即李尔的家庭悲剧和葛罗斯特的家庭悲剧,父子相逼、手足相残,作品揭示了恶人作恶的相同动机和目的。
全剧以老迈的李尔王宣布要放弃王位,终老天年,把自己的疆土和财富分给三个女儿开篇,糊涂的是,他按照女儿对自己的敬爱程度来进行分配,更糊涂的是,女儿敬爱父亲的程度,全靠女儿嘴上的说词来判断。
如此感性的决定便是李尔家庭以及葛罗斯特家庭悲剧的开始。
1.纯情感的人性观——“冲动是魔鬼”李尔之所以会做出如此感性的决定是因为他内在的纯情感的人性观。
他完全受支配于那毫无节制的情感,让他的言行背离了常理。
他不是坏人,也不是笨蛋,但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控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感情冲动,在那汹涌澎湃的情感急流面前,他的理智显得无能为力。
开始李尔对分国计划还有个理智的安排,但被小女儿考迪莉娅一句话激怒后,他便毁弃了原有的安排,冲动之下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
倔强的情感早把李尔的理智抛到九霄云外。
这种冲动言行表明李尔完全是一个激情的奴隶。
与李尔如出一辙的还有葛罗斯特。
当看到埃德蒙拿着那封陷害埃德加的书信时,他不加考虑的怒吼:“可恶的混蛋!不孝的、没有心肝的畜生!禽兽不如的东西!去,把他找来;我要依法惩办他。
可恶的混蛋!”这种无理智的言行使他最后遭受剜眼之灾。
李尔王和葛罗斯特二人的悲剧根源让我想到了一句我们常说的,“冲动是魔鬼!”若他们二人遇事时能够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思考,多一点自我情绪控制能力,那么他们将不会走上最后如此悲惨的悲剧之路。
2.纯理性的人性观——“名利害死人!”有些人为了在物质世界中取得成功,不择手段,把人间的伦理、道德、情义和良知抛于九霄云外。
叛离与回归:《李尔王》的悲剧意蕴与人文内涵
![叛离与回归:《李尔王》的悲剧意蕴与人文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12d5cc8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d.png)
019[摘 要]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悲剧作品,在“叛离”与“回归”的矛盾转化中讲述了骨肉离散、秩序混乱的故事。
“叛离”与“回归”包含了人的认知、人的本性以及社会秩序,即人与社会两个层面。
从表象上看,《李尔王》的结局是亲人阴阳两隔、社会混乱无序,正义没有得到声张,邪恶没有得到惩治,悲剧性强烈而深刻;从实质上看,《李尔王》则是在彻底的悲剧中注入了理性而深邃的人文精神,完成了从“叛离”到“回归”的故事转向与人文书写。
[关 键 词] 《李尔王》;莎士比亚;人文精神;悲剧内涵叛离与回归:《李尔王》的悲剧意蕴与人文内涵邵明洁莎剧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表现了人性的极致。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将人性中善良与丑恶的成分无限夸大,构成性格极端的两方人物。
小女儿考狄利娅是善良与正义的化身,大女儿高纳里尔与二女儿里根则是邪恶与黑暗的代表。
站在天平两端的人物,其性格的迥异与价值观的差异使戏剧无法如同静静的湖水缓缓流淌,反似波涛汹涌的大海风暴不断汹涌。
戏剧从李尔王给三个女儿分配财产开始,天平的两端便发生激烈晃动,在动荡之中人与社会皆发生叛离。
一、人与社会的双重叛离(一)性格扭曲与认知迷茫李尔王作为一国之君是富有威严的,一个眼神就令臣兵胆战心惊、惊恐不已,一声令下众人纷纷响应、无人不从。
李尔王作为一国之君是令人信服的,肯特伯爵与格洛斯特伯爵都对在位的李尔王充满敬意,对现有的秩序感到满意并且坚定维护。
然而,正是因为出生时便身在高位、在位时能叱咤风云,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李尔王的人性便逐渐扭曲,美好的品质也转变成邪恶的品格,人性的美好发生叛离。
扭曲性格的背后则是自我认知的迷茫。
“国王的两个身体”在英国流传了半个世纪之久。
国王有两个身份,一个为政治身份,一个为自然身份。
李尔王缺乏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思考,他将政治身份与自然身份混为一谈。
一方面,政治身份的权威延伸到自然身份中,对于女儿更多的是国王的专制而非父亲的慈爱。
吉林省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教师版)
![吉林省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8bdd94d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e.png)
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A. 秦朝B. 汉朝C. 隋朝D. 唐朝【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赢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秦始皇的系列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应选A。
2.宋代赞宁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下列体现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是()A. 张骞通西域B. 甘英出使大秦C. 鉴真东渡D. 玄樊西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鉴真东渡,传播了大唐文化,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故C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甘英出使大秦开通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玄樊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洋务派为“求富”创办的民用企业是()A. 安庆内军械所B. 湖北织布局C. 江南制造总局D. 福州船政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洋务派为“求富”创办的民用企业是湖北织布局,促进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均是军事企业,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A. 中共一大B. 中共二大C. 遵义会议D. 中共七大【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点:遵义会议,解题思路:由“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可知与遵义会议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选项C符合题意;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排除;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B排除;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D排除。
《李尔王》中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李尔王》中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6eb3030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d.png)
《李尔王》中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李尔王》是英格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重要的长叙史诗,由英国
诗人托马斯·摩尔(Thomas Mallory)撰写。
该诗描写了古代英国国王
阿瑟·二世(Arthur II)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首先,《李尔王》强调仁慈和忠诚。
伍斯特曼(Wuzzeman)说,“通
过对对物质财富的渴望,使人们极其贪婪。
”这是李尔王出于忠贞而拒
绝伍斯特曼进入北方城塞,以及国王对政权正义的承诺(King's faithfulness to essential justice)的典型体现。
此外,《李尔王》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在温柔和同情心的心态上。
当然,在统治中,阿瑟二世也会大权独行。
然而,当他登基后,他变
得亲和而对属下宽容,而不是祭出武力镇压。
他曾说过:“我拒绝武力,所以大家必须依照我的申斥。
”
最后,《李尔王》强调行善积德。
国王阿瑟二世曾说:“每一件好事都
是神圣的,并且所有好事都是有价值的。
”这表明,他强调行善积德和
热爱他人。
他还说:“我们对人们的正义应该得到维护,以保护村民免
受害害。
”
总之,英格兰文艺复兴时期的《李尔王》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是
仁慈和忠诚、温柔和同情心、行善积德和热爱他人。
李尔王论文
![李尔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a52be2989eb172dec63b762.png)
浅析《李尔王》的悲剧价值——伦理秩序的解体与人性趋向的迷失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是一部社会面广阔、理想光辉强烈的的剧作。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揭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与人性的迷失,因为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其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剖析,分析老一辈与新一辈之间的爱恨情仇。
由两个家庭的的悲剧来反映当前人伦颠倒的社会现象,人性价值的迷失。
由此唤起人们的觉醒,共同去创造一个充满亲情、爱情、友情的美好世界。
伦理秩序的解体与重构、人性趋向的迷失与复归正是《李尔王》的悲剧价值。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王》、人性问题Abstract:"King Lear"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 tragedies of Shakespeare, is a social ideal glory broad, strong plays. Shakespeare reveals the social moral decay and humanity lost in "King Lear", because it is not affected by time, place restrictions, making it more soci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play, analysis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and the new generation between love and hate.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human upside down by two families of tragedy, humanity lost. This aroused the awakening of people,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full of affection, love, friendship and better world. Losing and returning the disinteg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humanity ethical order is"King Lear" tragic value.Key words: Shakespeare、King Lear 、Human nature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国戏剧之父,世界戏剧上的泰斗,被认为是古往今来少数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一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0讲欧洲的思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一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0讲欧洲的思](https://img.taocdn.com/s3/m/8abacb7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e.png)
第30讲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考点定位 1.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理性主义:近代科学兴起与启蒙运动。
3.近代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
主题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1.背景(1)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
(3)人才优势: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2.实质: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3.精神内核:人文主义(1)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
(3)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4)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4.成就(1)意大利领域人物特点文学三杰薄伽丘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但丁彼特拉克美术三杰达·芬奇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拉斐尔米开朗琪罗(2)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5.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思维点拨人文主义者与宗教信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信仰宗教的,只是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对教会势力持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二、宗教改革1.背景(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2)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
2.过程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改革教义: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改革教会: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结果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宗教改革的扩展西欧其他一些国家也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3.影响(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者的悲歌——从结构主义和原型批评理论浅议《李尔王》
![人文主义者的悲歌——从结构主义和原型批评理论浅议《李尔王》](https://img.taocdn.com/s3/m/659ad52a192e45361066f5c3.png)
而考 狄 俐 娅 、 爱 德 伽 、 肯 特 是 仁 爱 、正 直 、善 良的 人 , 是人性光辉 的体现 者。 正面人物 中最具代表性 的当属考狄俐 娅, 她出场次数不多 , 是黑暗中的太 阳, 却 把人心温暖照亮 。 她忠 厚、仁爱、热诚 、质朴 ,具有高贵的天性和品质。她似 温柔 的天使 ,以无 限热 爱对 待曾无情抛弃她的老父亲,以满 怀 的的仁 慈眷顾世 上万 物。爱德伽忠厚老实 , 被弟弟 陷害不 得 不 伪 装 成 疯 丐逃 亡 在 外 。而 他 对 父 亲葛 罗 斯特 并 无怨 恨 , 当葛罗斯特被剜去双眼绝望 自杀之 时, 他极为耐心地 帮助和 开导瞎眼 的父亲 。 而李尔在经过苦难 的洗礼之后 , 幡然悔悟 , 忏悔 了自己以往的罪恶 ,明白了人生 的真谛 。在生命的最 后 刻,他 觉悟到权 利和地位 纯属幻影 ,除 了真诚的爱,大 干 世界空无一物 。 在 剧 中 正 义 和 邪 恶 形 成 鲜 明 的对 照 : 狄 俐 娅 纯 洁 崇 高 考 与高纳里 尔、里根的龌龊情欲 ,爱德伽 的虔 诚与爱德蒙 的贪 婪 ,肯特的忠诚与奥斯华德 的唯利是 图, 奥本尼 的仁 慈与康 华 尔 的残 暴 ,李 尔 清 醒 时 的 昏庸 和 发 疯 时 代 理 智 , 罗 斯 特 葛 失 明后 的幡然 悔悟 和之 前的轻率刚愎, 法兰西 国王的高 尚与 勃 助第公 爵的卑鄙等等 。莎 士比亚在 《 李尔 王》中运用的二 元对立原则并 非局 限于人物性格方 面, 整部剧中还贯穿着 其 他各种二元对 立组合模 型, 如生与死 、 悲泣与欢笑 、 与失、 得 沉默与有声 、 真的爱与强烈的恨等等。这种二元对立的基 纯 本 模 式 , 定 了情 节 的 发 展和 人物 的命 运 ,为 人 们 理 解 这 部 规 剧 作 提 供 了依 据 。善 有 善报 ,恶 有 恶报 ,美 德 终 有 回 报 。而 《 尔王》却 以善 良的考狄俐娅被缢死狱 中,李尔也在打死 李 狱吏之后因绝望而死作为全剧 的收场 。 莎士比亚 为什 么要 安 排李尔和考狄俐娅失败和死亡 的结局呢 ? 我们可 以用弗莱 的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这个故事 。 莎士 比亚 其 实 巧 妙 地 重 述 了一 个 “ 姑 娘 ”故 事 或 者 说 是 “ 姑 灰 灰 娘” 故事 的变体 , 已经不属于某一时代 , 它 而属于任何时代 。 弗菜在 《 批评 的剖析 》一 书中说到,“ 原型 是一种 典型的或 重复出现 的意象 。 3 ”[事实上 ,《 】 李尔王》是 根据 古代 不列颠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d6bf11ff00bed5b9f31d1d.png)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考狄利娅的矛盾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的情感守护为终,通过言语活动和心理的距离、个体的分裂与迷失和疯癫的终结,来演绎人的命运悲剧、人性的悲剧乃至人类的悲剧,并从感情这“唯一的言语”入手为人类悲剧的自我和解做出探索。
关键词:《李尔王》悲剧意识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威廉·莎士比亚生活于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
但是,这个时代“在自然观、历史观、与伦理道德观等诸方面都与基督教文化观念有着关联”。
这是一个不断发生“人的状况的变化”的时代。
在雅斯贝尔斯眼里,这种变化“是历史上生活方式的富有意义的连续运动”,交织着新与旧的交替,而“新旧交替便是悲剧的领域”。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就产生于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为反映时代状况的作品,挟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像是一道明亮的闪电划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天空,在人们用各种语词编织的阐释之网里变换着形状,与时代共存并延续至今。
一言语和心灵的距离:命运悲剧的起源迈克尔·莱恩认为,只有借助“语言”这一“间接或中介的形式”才能使人“能够被直接认知或被按照他们的本来面貌认知”,但“语言只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在的真实的保证的媒介,它能够引起认知上的错误,而且它也可能被有意地用来引起这种错误。
……它可以是肯特的简单、朴实、充满忠诚的情感的直接表达,也可以是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夸张但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爱的宣言。
这一间接呈现的程式就这样产生出将居于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问题或观念。
”据此可以认为,悲剧意识作为《李尔王》“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直接形成于李尔王和三个女儿之间的对话。
李尔王深感自己老迈,“决心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把责任交卸给年轻力壮之人,让自己松一松肩,好安安心心地等死。
”“为了预防他日的争执”,于是,他以“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为标准把国土“划成三部”,算是把三个女儿的嫁奁。
外国文学史真题
![外国文学史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76ec96e98e9951e79a89273b.png)
1.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是A.萨福 B.赫西俄德C.品达 D.阿那克瑞翁2.提出“寓教于乐”原则的古罗马诗人是A.贺拉斯 B.西塞罗C.泰伦斯 D.普劳图斯3.描写西班牙反抗并战胜阿拉伯侵略者的中古史诗是A.《罗兰之歌》 B.《尼伯龙根之歌》C.《熙德之歌》 D.《伊戈尔远征记》4.“大学才子派”中年龄最小贡献最大的剧作家是A.约翰·李利 B.马洛C.罗伯特·格林 D.龙沙5.《李尔王》中塑造的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人物是A.苔丝狄蒙娜 B.李尔王C.考狄莉亚 D.奥赛罗6.弥尔顿在《复乐园》中塑造的主人公是A.亚当 B.耶稣C.撒旦 D.参孙7.古典主义的第一部典范作品是A.《熙德》 B.《伪君子》C.《费德尔》 D.《安德洛玛克》8.18世纪欧洲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是A.文艺复兴 B.古典主义C.启蒙运动 D.浪漫主义9.“湖畔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是A.拜伦 B.华兹华斯C.雪莱 D.柯勒律治10.《巴黎圣母院》采用的创作原则是A.“三一律” B.“冰山原则”C.“人物再现法” D.“美丑对照”11.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是A.海涅 B.毕希纳C.凯勒 D.维尔特12.《双城记》中塑造的革命群众形象的代表是A.卡尔登 B.露茜C.普洛斯 D.得伐石太太13.福楼拜创作的充分展现法国外省风俗和世态炎凉的小说是A.《情感教育》 B.《名利场》C.《金钱问题》 D.《包法利夫人》14.契诃夫创作的戏剧中,最著名的是A.《樱桃园》 B.《海鸥》C.《三姐妹》 D.《万尼亚舅舅》15.长篇小说《萌芽》的作者左拉是A.现实主义作家 B.自然主义作家C.浪漫主义作家 D.唯美主义作家16.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是A.《了不起的盖茨比》 B.《愤怒的葡萄》C.《麦田里的守望者》 D.《美国的悲剧》17.“寓意剧”《四川好人》的作者是A.亨利希·曼 B.雷马克C.托马斯·曼 D.布莱希特18.奥地利后期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著名短诗是A.《杜伊诺哀歌》 B.《豹》C.《驶向拜占庭》 D.《地铁车站》19.“黑色幽默”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是A.《第二十二条军规》 B.《出事了》C.《象高尔德一样好》 D.《佛兰德公路》20.“新小说”《橡皮》的作者罗伯-格里耶是A.德国作家 B.美国作家C.英国作家 D.法国作家21.印度古代戏剧《沙恭达罗》的男主人公是A.罗摩 B.豆扇陀C.悉多 D.沙恭达罗22.中古伊朗著名的英雄史诗是A.《士师记》 B.《古事记》C.《创世记》 D.《列王纪》23.奉《古兰经》为神圣经典的宗教是A.犹太教 B.印度教C.基督教 D.伊斯兰教24.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的作者是A.光源氏 B.松尾芭蕉C.紫式部 D.井原西鹤25.代表越南中古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A.《春香传》 B.《金云翘传》C.《沈清传》 D.《十公子传》26.阿拉伯现代著名作家塔哈·侯赛因是A.旅美派代表 B.埃及现代派代表C.白桦派代表 D.新感觉派代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李尔王分析
![李尔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01d8a003d8ce2f0166232f.png)
在悲剧开始时,李尔王是作为一个专制的独裁帝王的形象出现的。
处于七、八十年的至尊地位,使他不仅刚愎自用,而且性情暴躁了。
他要求儿女们象他几十年统治下的臣民一样绝对地服从他;他幻想把领土、王权全都放弃,照享权力和尊荣。
正是由于他的刚愎自用、性情暴躁,使之惑于虚夸、谄媚,容忍不了小女儿直言的真实和顶撞,发展成践踏天伦挚爱和君臣关系的专横暴戾;小女儿应得的家产和土地被他命令她的两个姊姊平分,进忠言的侍臣肯特伯爵被驱赶出境;而用无耻的谎言与奉承谄媚他的大、二女儿却把其权力和土地一起骗到了手。
接着,李尔就开始自食其果。
他在高纳里尔处居住不久,这个大女儿就虎起脸要删减他的“有恃无恐”的随从,以掌权者的威严逼他让步,使他在自己让出权力、地位、土地,下位伊始的时刻就碰壁。
但他受到了大女儿的冷落后,还想着里根,幻想“我还有一个女儿哩”。
小女儿更有甚者的言论和行动在敲击着他。
她的丈夫康华尔把他的仆人枷了起来。
她和大女儿此唱彼和地向他进攻,说他的随从“依我看来,一个也不需要”,“他的那帮跟随的人,我可一个也不能容纳”。
随着两个女儿的傲慢相待,他的臣仆也对他轻视起来。
现实的实际关系的变化,极为沉痛地刺激着李尔的心灵。
以致他全部生活的信念都破灭了,他对于自己以及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一种认识。
他不得不抛弃关于自己地位特殊的概念,感觉到了他也是同别人一样的人。
假如一个人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财富、没有了地位的话,那么他尽管过去是令人尊敬的国王,现在也不过变成了“一个可怜的、赤条条的两足动物”而已。
“两个不孝的妖妇”终于使他睁开了眼睛。
李尔的思想感情随着现实的惩罚、处境的突变,对人与人之间冷酷关系的强烈感受而有了极大的变化。
女儿们的忘恩负义和忍心害理给他留下了永久的斫伤;他透过她们的极端自私和凶残冷酷看到了种种罪恶与不义。
李尔从开始的谅解、呼吁、不肯让步,慢慢转向痛心、妥协和暴怒。
他被激疯了,他奔向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他呼叫霹雳与大风雨,他“在跟暴怒的大自然竞争”“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
《李尔王》赏析
![《李尔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c48e72af1ffc4fff47ac13.png)
《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因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却流浪荒野,最后饮恨而死。
得知情况的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
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
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剧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
莎士比亚通过时空、环境及条件的前后对比,衬出鲜明的反差,使得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描述与表现更加生动,更具说服力。
对李尔的人物塑造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尔远是一国君王,代表最高权力。
他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内,习惯于群臣的顶礼膜拜、阿谀奉献之中,这种环境使李尔认为,神权至高无上,而他则代表神权,他是宇宙中心,他的意志即是主宰宇宙的法律。
但是无情的现实将李尔从宇宙中心,扔至现实的尘埃中,被女儿抛弃在荒郊,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
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
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段话真实地揭示了圈地运动中失地农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
《李尔王》美文赏析
![《李尔王》美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387d0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3.png)
《李尔王》美文赏析赏析《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因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却流浪荒野,最后饮恨而死。
得知情况的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
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
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剧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
莎士比亚通过时空、环境及条件的前后对比,衬出鲜明的反差,使得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描述与表现更加生动,更具说服力。
对李尔的人物塑造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尔远是一国君王,代表最高权力。
他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内,习惯于群臣的顶礼膜拜、阿谀奉献之中,这种环境使李尔认为,神权至高无上,而他则代表神权,他是宇宙中心,他的意志即是主宰宇宙的法律。
但是无情的现实将李尔从宇宙中心,扔至现实的尘埃中,被女儿抛弃在荒郊,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
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
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段话真实地揭示了圈地运动中失地农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
《李尔王》
![《李尔王》](https://img.taocdn.com/s3/m/97398d057375a417866f8f32.png)
《李尔王》作者:田绪岩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第11期【摘要】《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之一,他的悲剧作品中无不透露出人文主义的特点,当然这与他所处的时期——文艺复兴有直接的关系。
《李尔王》中塑造了李尔这一人物形象,他一开始非常的顽固,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小老头,但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他的性格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使读者逐渐对他产生一种特有的喜爱,本文就以李尔王为主着重阐释莎翁对人文主义的悲观。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人文主义【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李尔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的主人公,也是该剧的主要悲剧性人物,通过其性格的不断变化发展,透露出作者对于社会的批判。
实际上,作者就是在唱着一曲曲当时时代的人文主义的悲歌。
虽然人文主义理想的实现落不到人文主义者的身上,但作者还是选择了中间力量如奥本尼、爱得珈等人,这也就反映出作者对理想的实现怀有一定的希望。
因此,莎士比亚的作品绝不仅是在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他忧国忧民,把当时的时代因素融入其戏剧中,表现其内涵的丰富性,比如悲剧中的《哈姆莱特》、《李尔王》被誉为“最伟大诗人的最伟大作品”(袁世美《李尔王》戏剧高潮的艺术特色),就以《李尔王》为例来分析其作品中表达的人文主义理想的悲歌,即作者对于那个多灾多难的社会的揭露。
下面我将着重从其作品中展示的环境以及李尔王等人文主义者的幻灭这一角度来分析作品中表现的人文主义的悲剧性。
悲剧《李尔王》讲述了主人公李尔悲剧性的一生。
李尔错误的听信了两个女儿的谄媚之言,把不善言辞的小女儿赶了出去,结果遭受两个大女儿的冷落和愚弄,沦落为疯癫的乞丐。
最后和小女儿团聚但是却又不得不面对心爱的小女儿死去的现实,尽管看清了现实也知道自己该拥有什么,但是一切都已经完了。
李尔拥有权力时,人性丧失;当李尔失去权力时,人性复归。
即从一个昏聩无知、刚愎自用、盲目轻信、残忍无情之人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大智慧的洞察世情的可敬可亲之人。
经典作家作品名词解释
![经典作家作品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48d727c27284b73f24250a0.png)
名词解释经典作家作品《俄底浦斯王》: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自于古希腊神话中关于俄底浦斯的故事。
剧本写俄底浦斯为反抗“弑父娶母”的厄运所进行的悲剧抗争。
善良无辜的英雄俄底浦斯为忒拜王国除掉狮身人面怪兽斯芬克斯,被拥戴为国王,他在不知不觉中杀掉父亲,娶了孀居的王后做妻子,导致忒拜国发生瘟疫。
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俄底浦斯发现自己是“弑父娶母”罪人,最后刺瞎双眼,放弃王位,自我流放。
剧本一方面表现命运的黑暗、专制,古希腊人对命运的恐怖怀疑,另一面肯定人的尊严和行动意志,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为维护城邦道德规范所进行的积极抗争。
展现人不甘于命运摆布的悲剧抗争。
作品被称为典型的命运悲剧,采用回顾式的结构、悬念倒叙的方法,在往事的追索中的逐渐解开疑团,情节紧凑,被称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安提戈涅》: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利斯最出色的悲剧之一。
作品取材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原忒拜城国王俄狄浦斯的女儿安提戈涅为了维护埋葬死者的“神律”,捍卫兄妹之情,冒险埋葬了因攻打忒拜城而阵亡的自己的兄长波吕涅刻斯的尸首。
结果被忒拜国王克瑞翁囚禁在密室,最后自缢身死。
索福克利斯善于用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安提戈涅既不能违反禁止埋葬死者的命令,又不能不遵守必须理葬死者的“神律”,顾忌“亲情”。
这便形成了剧中难以解决的矛盾。
通过安提戈涅的身亡,使矛盾冲突达到了顶点,也进一步渲染了悲剧气氛,而剧中的禁葬令违背古希腊人的宗教信仰,受到先知和长老们的谴责,这也正是诗人的态度,表现了他对安提戈涅寄予莫大同情的心理。
该剧的心理描写细致深刻,安提戈涅的形象非常生动。
公元前4世纪在希腊剧场经常上演,也最为近代人所喜爱。
《神曲》:《神曲》是中世纪后期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又名《喜剧》,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作品以灵魂漫游的梦幻文学形式结构全篇,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揭露意大利黑暗的现实,鞭挞教会罪恶,倡导知识理性、基督教道德,具有百科全书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 , 他 先是 捏 造 了一 封 假信 陷害 同父 异母 的哥 哥 爱 德 仂I I , 使轻 信 的 父 亲 上 当受 骗 , 使 爱 德 伽 不 得 不 伪
装 成疯 丐 逃亡 在外 , 以 乞讨 女儿 高 纳 里 尔 和二 女 儿 里 根 赢 其 宠 信 而瓜 分 国土 , 小女 儿 考 狄利 娅 却 因不愿 阿谀 奉 承 而
岳 程
4 0 0 0 31 ) (四川 外 国语 大 学 研 究 生 院 , 重庆
提要 : 《 李尔王》 展现 了人性善恶的激烈斗争, 揭露 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呼吁重建丧失 的社会人伦关 系 。李 尔王 一生所 追 求求 的人 文主 义 的核 心 价值 是真 、 善、 美 的统 一。 关键词 : 莎士比士 ; 《 李尔王》 ; 人文主义
The Re p r e s e nt a t i o n o f Hu ma n i s m i n Ki n g Le a r
Y U E C h e n g Ab s t r a c t : L e a r s h o w s t h e i n t e n s e s t r u g g l e b e t w e e n t h e g o o d a n d b a d o f h u ma n n a t u r e ,d i s c l o s e s t h e d a r k n e s s f o s o c i a l
一
父 亲 的产业 和 爵位 , 向 同样 野 心 勃 勃 、 狡 诈 凶 残 的 康 华 尔 告 发 父 亲 暗 中 帮 助 李 尔 联 络 外 国 军 队 的 事 借 以邀 功 请 赏 , 不惜 置 父 亲 于死 地 , 欲 壑 难填 , 野 心
不 断膨 胀 , 他 既 而 有 意 勾 引 高 纳 里 尔 和 里 根 企 图 进
紧 凑 的结 构 和 情 节 安 排 讽 刺 了统 治 者 的贪 婪 、 懒 惰、 无情 , 对穷 苦人 民寄予 深 深 的 同情 , 露 出 人 文 主
义 的关 怀 。
《 李 尔 王》 剧 中的人物 可谓 阵线 分 明 , 正 义 和邪
恶 人物 在经 过先 后 亮相 和反 复 站 队后 , 划 分 为两 个
2 0 1 6年 1 2月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S ha k e s p e a r e S t u d i e s i n Ch i na
De c., 2 01 6
第 6卷
第 1期
Vo 1 . 6 No . 1
《 李 尔 王》 中人 文 主 义 思 想 的体 现
不得 不伪 装 成 疯 丐 逃  ̄ z  ̄P l - 。而 他 对 父 亲 葛 罗 斯 特并 无 怨 恨 , 当 葛 罗 斯 特 被 剜 去 双 眼绝 望 自杀 之 时, 他 极为 耐 心地 帮 助 和开 导 瞎 眼 的父 亲 。而 李 尔 在 经过 苦 难 的洗 礼 之 后 , 幡然悔悟 , 忏 悔 了 自 己 以 往 的罪 恶 , 明 白 了 人 生 的 真 谛 。 在 生 命 的 最 后 一
步夺 取皇 权 。 而考狄俐娅 、 爱德伽 、 肯特是仁爱 、 正直、 善 良
的人 , 是 人性 光辉 的体 现 者 。正 面 人 物 中最具 代 表
性 的 当属考 狄 利 娅 , 她 出场 次 数 不 多 , 却 是 黑 暗 中 的太 阳 , 把人心温 暖照亮。她忠厚、 4 -爱 、 热诚 、 质 朴, 具有 高 贵 的天 性 和 品 质 。她 似 温 柔 的 天 使 , 以 无 限 热 爱 对 待 曾无 情 抛 弃 她 的 老 父 亲 , 以 满 怀 的 的 4 - -慈 - 眷 顾 世上 万 物 。爱 德伽 忠 厚 老 实 , 被 弟 弟 陷 害
之 间还争 权 夺 利 , 争风吃醋 , 勾心 斗角 , 相互 倾轧 。 爱 德 蒙 是 利 己 主 义 的代 表 , 为 了 满 足 私 欲 不 择 手
《 李 尔 王》 是 莎 士 比亚最 伟 大 的作 品 之一 , 叙述 了 年 事 已 高 的李 尔 王 意 欲 把 国 土 分 给 3个 女 儿 , 口
r e li a  ̄ a nd c ll a s f o r t h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o l o s t s o c i l a e t h i c l a r e l a t i o n s .T h e k e r n e l f o h u ma n i s m Ki n g L e a r s e e k s i n h i s w h o l e
l i f e i s t h e u n i t y f o s i n c e r i t y ,g o o d a n d b e a u t y . Ke y wo r d s : S h a k e s p e a r e ;硒 L ea r ;Hu ma ni s m
一
无 所 得 。李 尔 王 离 位 , 大 女 儿 和二 女 儿 居 然 不 给
其栖 身之 地 , 当 年 的 国 王 只 好 流 落 到 荒 郊 野 外 … …
考狄 利娅 率 队攻 入 , 父 女 团 圆 。但 战事 不 利 , 考 狄 利娅 被杀 死 , 李 尔 王 守 着 心 爱 的 小 女 儿 的 尸 体 悲 痛 地死 - Z - 。 它 围 绕 着 人 类 最 基 本 的 社 会 人 伦 关 系 展 开剧情 。剧 中展现 出人性 善 恶 的激 烈 斗争 , 揭 露 了 黑 暗的社 会 现 实 , 呼 吁 重 建 丧 失 的社 会 人 伦 关 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