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大池(即蛛网膜)囊肿 介绍
显微手术治疗蛛网膜囊肿23例分析
例( 左侧 8 例, 右侧 4 侧, 双侧 1 例)。大脑凸面囊肿 5 例 (额叶 2 例, 颞叶 2 例, 顶枕叶 1 例) , 大脑纵裂 1 例, 桥脑小脑角池 1 例, 枕大池 3 例。属原发性 IAC8 例, 均位于幕上, 继 发性 IAC3 例。 本组既往 有头 部外 伤史 3 例, 有脑膜 炎病史 3 例, 脑手 术史 1 例, 余无明显诱因。 病程最短 1 个月, 最长 32 年。 CT 扫描: 囊肿 呈均匀一致的低密度灶, 与脑脊液基本相似, 无增强反应。 大脑 凸面 IAC 其外 侧缘多呈弧 形, 与 颅板弧度一 致, 二者 之间无正 常脑组织; 内侧缘呈略平的园形或椭园形, 少 数为 四边 形 。位于 大脑纵裂者多呈梭形。 枕大池囊 肿则在小脑中线部位, 为圆形 或椭园形。 体积在 50ml 以上的巨大囊肿出现轻微脑室, 脑池受 压, 中线结构向对侧 移位等征象。 压迫四脑 室或导水管可出现 梗阻性脑积水改变。 囊 肿体积 15 ~ 78ml 不等, 其中 3 例 20ml 以下,10 例 21 ~ 40ml ,5 例 41 ~ 60ml ,2 例 61ml 以上。
5621
因此, 糖尿病患者 应积极控制血糖, 合理饮食, 对预防缺血性脑 血管病很有好处 。
参考文献
[1] 韩仲 岩, 丛志强, 唐盛 孟 . 神经 病治疗学. 上海: 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1995:42 244.
[2] 俞世勋, 高敬 龙, 郭 民霞 . 实用 脑血 管疾病. 西 安: 陕西科
陕西医学杂志 2008 年 9 月第 37 卷第 9 期
紊乱的原因主要是膳食因素。 胆固醇在肠内吸收的量与食物中 胆固醇含量 成正比, 摄入 高胆固 醇饮食必 定导致 血脂增 高, 因 此, 调 节饮食的关 键应减 少胆固 醇及饱和 脂肪酸, 减少 热量的 摄入。 高血糖使动脉壁内三梨醇途 径代谢加快, 细胞内呈高渗状 态, 血管内膜及中层 水分增多, 管 壁水肿, 由 于动脉内层及部分 中层缺乏营养血管的供应, 于是只能依靠直接 由血管中氧的扩 散来供应氧 。但由于血管壁水肿, 致氧扩散困难, 其后果是缺氧 及中层细胞易于损伤, 血 浆脂蛋白更易通过而 渗入缺氧的动脉 血管壁, 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另外, 糖尿病患者血液凝 固性增强, 黏滞度 增高, 血小板 对血管 壁的黏 附机能或 血小板 相互间的凝聚机能增高, 这些血液成分的 变化, 易发生 脑梗死。
枕大池蛛网膜囊肿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
报 道 了 巨枕 大 池 的 CT 影像 特 点 。按 照 Rasheed 的 诊 断 标 准 ,凡 在 CI"扫 描 上 枕 大 池 超 过 2cm × 2 cm 者 ,即称 为 巨大 枕 大池 ,一 般 认 为在 小 脑 皮 质或 小脑蚓 部距 离枕 骨 内板 超 过 10 ITIITI时 的枕 大 池 ,即可 定义 为 巨枕大池 l5j。
枕 大池 (CM )又 称 小 脑延 髓 池 (CC),位 于小 脑与延髓 之间 ,临床上可在此进行穿刺抽取脑脊 液 检查 。枕 大 池蛛 网膜囊 肿 (CMAC)是指 发 生 于 枕 大 池 的 蛛 网膜 囊 肿 ,归 类 于颅 内蛛 网 膜 囊 肿 (IAc)。本研究选取 CMAC患者 10例 ,对 CMAC 的 CT表现进行 回顾性分析 ,并结合相关文献 探 讨其 CT特征、影像学鉴别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现 将 结 果报 告如 下 。
颅内蛛膜囊肿的认识和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1 . 2蛛 网膜 囊肿 内外存 在 渗透 压 差 认 为囊 内渗透 压 高 于脑 脊 液 , 脊液 在 渗 透压 差 的 推 动 脑 下 , 囊 外 转 移 至 囊 内 , 于继 发 囊 肿 囊 内有 含 铁 血 黄 素 的 有 由
沉积 、 炎症 细 胞 等异 常 成分 的 存在 , 内外 渗 透 压可 能 不 同 。 囊
【 ywo d 】 ah odcs ; an ss Idc t nfr ugr; ug a t am n; eiw Ke r s Arc n i yt Di oi;n i i rey S ril r t e t R ve s g ao o s c e
颅 内蛛 网膜囊 肿 ( t ca il re n i yt, C) i r rna aa h odcssA 多为 先 na
Ch n ia
[ sr c】 ah odcs r o —u ru nr— rc n i udc l cin a co n r b u % o lit ca il Ab ta t Arc n i yt aen n tmoo sit aa h odf i ol t st t c u t o o t1 fa r rna s a l e o h a f a ln a
te 1 h Ciia Hopt fteC ptl iesyo dcl ce cs B in a b ri optl B in 1 0 9 , h l cl si o a i vri fMe ia S in e e igS n oB an H si , ej g 0 0 3 h n l a h a Un t j a i
s a e o c p ig lso s p c — c u yn e in .Co g n tlaa h od c ssa e mad v lp na n maisi ih s l t g o u l ain o n e i r c n i y t r le eo me tla o le n whc p i i r d p i t f a tn c o
Rathke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Rathke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目的:分析Rathke囊肿的MRI表现,提高Rathke囊肿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搜集经临床随访和手术病理诊断的12例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其中11例同时进行MRI增强扫描,分析囊肿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和MRI表现。
结果:12例Rathke囊肿最大径均小于10 mm,位于鞍内10例,位于鞍上2例。
囊肿边缘光滑锐利,11例形态规则,1例呈分叶状。
MRI平扫上T1WI和T2WI呈多种不同信号组合,其中6例T1WI呈低信号和T2WI呈高信号,11例增强扫描后呈环形强化1例,未见强化10例。
12例均未见囊内结节或囊底沉淀物征象。
结论:鞍内Rathke 囊肿的MRI表现较具有诊断特征,鞍上型Rathke囊肿较少见且常需要与鞍区其他囊性病变鉴别。
Rathke囊肿是一种发生于鞍区的良性上皮性囊肿,又称垂体囊肿、上皮样囊肿和垂体胶样囊肿等,在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上有时与鞍区蛛网膜囊肿、垂体瘤卒中、囊性颅咽管瘤和空蝶鞍等其他囊性病变相似而出现误诊,常需要进行鉴别诊断[1-5]。
目前国内不同文献报道中Rathke囊肿MRI表现的病例样本大小不一,其MRI信号也表现多样。
本文搜集12例Rathke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加以分析,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Rathke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经临床随访和手术病理诊断的12例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9~80岁,平均(37.9±6.1)岁。
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包括闭经1例,性腺功能低下1例,头痛2例(其中1例伴有颅骨多发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另外2例和6例分别因头部外伤和颈部不适而偶然发现。
4例手术(1例经颅病灶切除,3例经蝶病灶切除),术中发现2例囊内容物为淡黄色黏稠物,2例囊内容物为白色黏液物,送检组织病理显示囊壁为纤维组织和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构成。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诊治(附22例报告)
2 结 本 组男 l 4例 , 8例 ; 龄 2~ 8 女 年 6
果
随访 05~ . 6年 , 症状 体 征消 失 1 7例 , 改善 3 无
例, 加重 2例 。并 发 颅 内出血 1例 , 内感 染 2例 。 颅 6例癫痫 患 者术后 5例症状 消失 , 1例症状 加重 。
经
2 7
・
论 著 ・
颅 内蛛 网膜囊 肿 的临床诊 治 ( 2 报 告 ) 附 2例
王文 明 , 中 , 王 杨鉴 , 毛振 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颅 内蛛网膜囊肿 的临床诊 治。方 法 回顾分析 手术治疗 2 颅内蛛 网膜囊肿 患 2例
者临床资料 , 术式包括蛛 网膜囊肿 囊壁切 除加局部 蛛网膜 下腔及相关 脑池开 放术及囊 肿 一腹 腔分 流术等 。
Z o g Y N in ta. D p r et o er ugr ,Fr f l t o i lo uhu h n ; A G Qa ,e 1 eat n f N uo re m s y i tA i e H s t S zo s f ad i pa f
Un vri iest y,S z o 5 0 Ch n . u h u 21 0 6, i a
A src : jc v T x l etecii l etrs n et e t f nrc na aah o bta t Obe f e oep r h l c aue dt a n o t r i rc n i i o n af a r m i aa l d
cs( A . M eh d yt I C) to s Cii ld t o 2 p t ns wt I C w o u dr etsrey w r l c aa f2 ai t i A h n ew n ug r ee na e h
颅脑先天性畸形影象学征象及诊断
一 透明隔异常(含透明隔间腔,囊肿,缺如及
膈-视发育不良)
透明隔位于中线的潜在间隙,是由两层三角形薄膜形成,将 额角分开.
透明隔腔,(第五脑室)因其无室管膜,故不属脑室系统,在婴
幼儿期开始退化. (CT征象)脑脊液密度间隙,双层各有薄膜,将额角分开,
宽度1-2mm. (mri征象)位于双侧额角间之腔隙呈长T1长T2,压水呈低信 号
(临床表现)
一般无症状,常意外发现.位于鞍上池,颅后窝进及四叠体 池大蛛网膜囊肿可引起脑积水,巨颅,颅内压增高,发育迟缓. 鞍上池囊肿还可以引起视力障碍,下丘脑-垂体功能不全;位 于中颅窝可伴有癫痫,偏瘫.
(影象征象)
蛛网膜囊肿呈均匀脑脊液密度,囊性改变, 常单房,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可向上,下,外及后 扩展;颅中窝蛛网膜囊肿常呈半圆或双凸形, 中等的使颞窝扩展,大的占据整个颞窝,并向 到闹凸面扩展;颅后窝蛛网膜囊肿可发生任 何部位,大的可压迫颅骨变薄,颅后窝结构移 位变形,引起脑积水.
无脑回畸形和巨脑回畸形
(病理)无脑回畸形发生在妊赈8-14周期间,通常 先移行神经元形成深部皮质,而浅表的皮质是后来 移行的神经元所形成.如果后者不能穿越先期移行 的神经元,就形成无脑回或巨脑回畸形.
(临床表现)平滑脑预后不良,严重智力障碍,癫痫, 肌张力低和颅面畸形分1-3型.
1型:无脑回合并小头畸形. 2型: 平滑脑合并脑积水头大畸形. 3型:孤立性无脑回畸形,有脑小畸形.
巨脑回畸形是指病变较轻时,有少量浅脑沟存在, 且脑沟间距增大,脑沟间形成宽而扁平脑回,多位于大 脑半球前部,而后半部仍为无脑回征象.
无脑回畸形 (CT-00042208)
巨脑回畸形CT征象 (CT/MRI-00060718)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治疗体会(附38例报道)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治疗体会(附38例报道)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适应症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切除并脑池交通术27例,囊肿-腹腔分流术7例,内镜下切除并造瘘术2例,后正中、旁正中入路显微切除共2例。
结果囊肿消失共22例,颅内高压症状消失,局部临床症状缓解;8例抽搐部分缓解;5例消失,抗癫痫药物减量;3例显微开颅术囊肿无变化、临床症状无缓解,改行分流术。
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3例,高热2例。
结论采用显微开颅切除并脑池交通术为首选,重视个体差异,加强术后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儿童蛛网膜囊肿显微手术神经外科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患,其治疗十分棘手,而且没有很成熟的治疗办法,虽然神经外科手术干预治疗[1],但仍有复发、囊肿增大、出血甚至再次手术,多次手术,医患相当头疼[2]。
笔者现回顾性分析38例临床手术治疗的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9月~2011年9月38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5.6岁;病程1周~11年。
其中伴头疼20例,头疼合并呕吐12例,抽搐11例,肢体活动障碍7例,颅骨膨隆5例,偶为增大3例,视力下降2例,外伤后4例。
38例患者均行CT扫描,囊肿部位:幕上32例,其中右侧21例,左侧11例,其中局限于颞部13例,额部7例,顶部6例,侧脑室5例,枕部1例;幕下3例,枕大池2例,左侧桥脑小脑角1例;多发3例。
38例均行MRI扫描证实,20例增强未见强化,但发现2例与同侧脑室或脑池相连,3例合并脑萎缩。
1.2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切除并脑池交通术27例,囊肿-腹腔分流术7例,内镜下切除并造瘘术2例,后正中、旁正中入路显微切除共2例。
2 结果38例术后均行CT随访。
囊肿消失共22例,其中3~6个月消失8例,6个月~1年消失6例,2年消失8例,颅内高压症状消失,局部临床症状缓解。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MR诊断
则, 6例 位 于枕 大池 , 3例 位 于 环 池 附 近 , 3例 位 于 大 脑 凸 面 ,
临床少r 见的先天性胚胎性肿瘤 , 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 O . 2 %
1 . 8 %m, 为胚胎早期神 经沟闭合时 , 来源 于神经 嵴的外胚层细
常规 MR I 扫描 中具有 相同的信号变化 , 鉴别诊 断有时较 困难 。
本文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 实表皮样囊肿 9例和蛛 网膜囊 肿 1 2
例 的 MR I 常规扫描及 D WI 表现。
1 材 料 和 方 法
池等 , 多呈 圆形或椭 圆形 , 形态规则脚 , 其 为脑脊 液信 号 , 表现为
1 . 5 T型磁共振扫描仪 , F O V为 2 3 0 mm x 2 3 0 mm, 扫描层数 2 O 层, 层厚 3 m m, 层间距 2 O %, b值为 1 0 0 0 s / m m 。
2 结 果
间存在 明显差别 , 可能 与其囊腔 内容物的生物物理学特性不同
.
【 摘要 】 目的 探 讨 MR . I 对颅 内表 皮样 囊肿和蛛 网膜 囊
表
2 . 4 其他表 现
本 组病例 均有 不同程度 的 占位 征象 , 主
肿 的诊 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 9 例表 皮 样 囊肿和 1 2例蛛 网膜 囊肿 MRI 平扫及 DWI 表现 。结果
维普资讯
■ 囤盟国嘧扇
颅 内表 皮样 囊 肿 和 蛛 网膜 囊肿 的 MR诊 断
李 志 红 张 辉 苏晋 生 吴 伟
( 1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 院,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1 ) ( 2 太原市 中心医 院,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1 )
蛛网膜囊肿影像诊断
> 临床表现:与部位有关> 1、位于颅后窝、大脑深部和中线部位者常较早出现 横阻性脑积水和颅内高压。> 2、位于大脑半球凸面和颅中窝前部的囊肿常首先出 现进行性加重的症状性癫痫。> 3、特殊部位IAC,如鞍上IAC可引起下丘脑垂体功能 紊乱、青春期早熟、GH水平降低。
临床资料
影像表现> CT表现:> 平扫:局部脑裂或脑池扩大,可见边缘光滑、轮廓 清晰、无钙化、位于脑质外类似脑脊液密度的囊性 病变,周围无水肿带,增强扫描无强化。囊肿较大 时可造成局部颅骨变薄、膨隆,局部脑组织推压移 位,甚至脑萎缩,但一般多无中线移位。> 脑池造影CT扫描既可以勾画出囊肿的范围,亦可以 显示囊肿是否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影像表现> MRI表现:> 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与 脑脊液信号完全一致,但当囊液内蛋白和脂类成分 较高时,其信号均可稍高于正常脑脊液,增强扫描 无强化,增强前后均无法显示囊肿壁。FLAIR完全抑 制。由于MRI可以多轴位以及无骨性伪影干扰,对中 线和后颅窝囊肿显示更佳。
> 颅底内面分区:> 颅前窝:> 由额骨眶板、筛 骨筛板、蝶骨小 翼构成。> 颅中窝:> 由蝶骨体、蝶骨 大翼、颞骨岩部 前面构成。> 颅后窝:> 由枕骨、颞骨岩 部后面构成。
解剖
颅中窝
视神经孔
视神经( II )、眼动脉
眶上裂
动眼神经( III )、滑车神经( IV )、三叉神经眼支( V1 )、外展 神经( VI )、眼上及眼下动脉、泪腺动脉脑膜支
病因及病理
继发性蛛网膜囊肿
原发性蛛网膜囊肿
> 蛛网膜囊肿常不断增大:原因目前亦无统一意见, 可能是:> ①囊肿壁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自此孔 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颅底动脉搏动, 使囊肿逐渐增大。亦可能某种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 起颅内压增高。②囊内有异位脉络丛,分泌过多的 脑脊液,不能吸收所致。③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 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内、外渗透压差 异引起囊肿逐渐增大。④囊内或囊壁上静脉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
枕大池的正常测量与增大CT分析
枕大池的正常测量与增大CT 分析3刘雄钦1,杨湘池1,何劲松1,刘劲松1,侯庆荣2,张成芳2(11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湖南醴陵 412200;21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 目的:明确枕大池正常大小,分析枕大池增大的原因和病变。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最近正常头颅CT 病例123例进行测量和分析。
结果:枕大池发生位置位于小脑后方中部;形态93150%呈梯形,2143%为三角形,4107%无枕大池显现;大小平均上边径8183mm ,底边径13159mm,高径9147mm ,平均面积106115mm,以90%病例为正常标准值,则上边径上限为13mm ,底边径上限为17mm ,高径上限为13mm 。
结论:(1)枕大池形态绝大多数呈梯形;(2)当上宽径和高径大于13mm 时可认为是大枕大池;(3)大枕大池应与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小脑后叶梗塞和Dandi 2Worke 畸形鉴别。
[关键词] 枕大池;测量;增大;CT[中图分类号]R 814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6x (2008)02-0059-02 颅腔中,在正常情况下,除脑室外有脑脊液集积者可称为脑池。
由于脑面形状不规则,在一些脑裂增宽增大的情况下由于蛛网膜下腔的增宽而容易形成脑池。
在整个延髓都有较宽大的蛛网膜下腔,在背方最为广阔,此处的蛛网膜从延髓后面走向小脑的下极,形成宽阔的大池,是为枕大池。
由于枕大池变异大,且常合并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小脑后叶梗塞和Dandy -W a lker 综合征畸形等病变,作为C T 诊断常难于确定,因此,提出枕大池的正常值和增大的异常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和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3~4月份进行头颅CT 检查病例123例进行分析(其中有3例非枕大池被证实为蛛网膜囊肿2例和小脑梗塞1例)。
123例中,男性65例,女性58例。
年龄1~82岁,平均4813岁。
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蛛网膜囊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蛛网膜囊肿(G93.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大多数蛛网膜囊肿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2)一些体积大的蛛网膜囊肿可出现与颅内占位病变相似临床表现。
例如:颅骨发育异常或巨颅畸形,特别多见于小儿;头痛;癫痫;颅内压增高;发育迟缓;行为改变;恶心;偏瘫;共济失调等各种临床表现2.辅助检查:包括头颅CT、MRI(尤其是脑脊液流动MR)、脑池造影。
其中脑脊液流动MR是主要判断囊肿是否需要手术干预的一个指标,3.实验室检查:目前诊断蛛网膜囊肿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尚缺乏分子标志或其他特征性的客观指标,如条件允许可做基因检测,有助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一)手术指征对于无临床症状者多不需手术治疗。
而针对有症状者,则需手术治疗对囊肿进行内减压及囊壁切除。
(二)术式选择:1.引流囊肿:内引流囊液至硬膜下腔;囊肿-腹腔分流,将囊液引流至腹腔内。
2.囊壁切开:开颅手术切除囊肿;各种内窥镜技术以及激光辅助技术切除囊肿。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蛛网膜囊肿的疾病编码,已发生临床症状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时,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2)术前应该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临床评估分型、影像学评估(MR脑脊液流动检测),必要时可行脑池造影(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枕大池囊肿会有危险吗
枕大池囊肿会有危险吗
枕大池囊肿对于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般情况下是因为先天原因或者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如果囊肿比较小,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但是如果比较大的时候,患者常会出现头晕疼痛等症状,容易引起突发性的眩晕晕倒,这时候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
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良好的检查。
★发病部位
枕大池(又称小脑延髓池),位于颅后窝的后下部,小脑下面、延髓背侧面与枕鳞下部三者之间。
向前经小脑溪通第四脑室;向前外经延髓侧面通延髓池。
三维断面均可显示。
枕大池囊肿是指颅内枕大池部位有囊肿形成,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囊肿过大的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导致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还有可能引起脑脊液梗阻。
如果有明显症状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或者颅脑穿刺抽出囊液,但后者对器械和医师技巧要求很高,不一定各地都能做得好,一般还是选择开颅手术。
★专家建议
1、颅内囊肿形成的原因都是基因导致的,也就是天注定的,目前还无法有效控制。
2、囊肿大小不是绝对的危险因素,出现症状是需要治疗的信号。
3、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小脑共济失调的症状应当及时就诊。
具体来说:行走障碍、站立不能(包括闭目站立不能)、恶心、呕吐都是早期症状,过高的颅内压甚至可以引起昏迷。
4、这种情况目前无法使用药物控制,最好的结果是终生携带而无症状,也就是没有长大,而且没有影响脑脊液回流;如果说需要注意什么,应该还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5、出现症状时需要治疗,一般治疗分两种:分流手术和切除手术,根治性的还是切除手术,手术从脑颈联合区域后方进入,打开颅骨,分离并取出囊肿,对脑组织没有影响,一般来说很少复发,这就是彻底根治手术。
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8例诊治分析
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8例诊治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形成因素及治疗方法。
方法总结1998—2008年收治临床少见8例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病因及采用带蒂颞肌填塞治疗的临床经验。
结果采用填塞巨大颅内蛛网膜囊肿腔,利用其强大的吸收作用,使脑组织可逐渐膨胀,术后两周CT复查囊肿明显缩小,6-8月后复查囊肿消失。
辅以抗癫痫药物应用未见癫痫再发作,仅一例停药过早癫痫发作一次,继续服药症状得以控制。
结论由于外伤炎症或手术后引起蛛网膜粘连及较晚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病程长、确诊晚等综合因素是形成少见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的主要成因。
对病史中有间歇癫痫发作伴头部外伤、颅内炎症或颅脑手术史患者,应尽早做头颅CT检查,以排除IAC或明确IAC存在,避免颅内巨大IAC形成。
采用带蒂颞肌填塞治疗与继续其他方法治疗,简便实用、安全可靠、效果满意,实为治疗少见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带蒂颞肌填塞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我们自1998-2008年间采用带蒂颞肌填塞治疗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IAC)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2-56岁,平均34.8岁。
病史中有外伤史3例,幼小脑炎史4例,颅内手术史1例。
病程最长27年,最短2年。
8例囊肿中主体占据大脑半球凸面2/3以上,约12cm×8cm×6cm,同时累及额叶、外侧裂池顶叶、颞叶、枕叶、囊肿主体占据大脑凸面1/2以上7例。
囊肿均为单发,左侧5例,右侧3例。
1.2 临床症状全部病例就诊时7例有颅内高压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伴有间歇癫痫发作,1例只表现为间歇癫痫,另有2例伴有精神症状。
均为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1.3 头颅CT检查本组均行CT检查,平扫显示囊肿呈现低密度灶,与脑脊液密度完全一致,CT 值在5-12Hu。
囊肿均程不规则状,体积在100-260ml之间,右脑室受压及中线移位,囊肿使颅脑受压变深,度向外隆起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枕大池(即蛛网膜)囊肿介绍蛛网膜囊肿属于先天性良性脑囊肿病变是由于发育期蛛网膜分裂异常所致囊壁多为蛛网膜神经胶质及软脑膜囊内有脑脊液样囊液囊肿位于脑表面脑裂及脑池部不累及脑实质多为单发少数多发本病多无症状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发育改变本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文章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孙立泳住院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吴浩副主任医师疾病分类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外伤性及感染后)两大类先天性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内所形成的袋状结构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继发性者由于蛛网膜粘连在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内含脑脊液按部位不同可分为颅内型及脊髓型两类颅内型多位于脑表的相关脑池脊髓型可位于硬膜外硬膜内或神经鞘膜引起相关神经根性症状体征[]病因病理颅内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三型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先天性蛛网膜囊肿为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全清楚有以下推测:①本症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有小块蛛网膜落入蛛网膜下腔内发展而成即囊肿位于蛛网膜内镜下可见蛛网膜在囊肿四周分裂为两层外层组成囊肿表面部份内层组成囊底在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一蛛网膜下腔②还有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由于脉络丛的搏动对脑脊液起泵作用可将神经组织周围疏松的髓周网分开形成蛛网膜下腔如早期脑脊液流向反常则可在髓周网内形成囊肿③因本症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囊肿内有异位脉络丛大脑镰局部缺失以及眶板颞叶及颈内动脉缺失等均证实本症发生基本原因为脑发育不全所致蛛网膜囊肿不断增大的原因目前亦无统一意见可能是:①囊肿壁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自此孔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颅底动脉搏动使囊肿逐渐增大亦可能某种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②囊内有异位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不能吸收所致③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内外渗透压差异引起囊肿逐渐增大④囊内或囊壁上静脉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感染后蛛网膜囊肿脑膜炎后因蛛网膜局部粘连而形成囊肿囊内充满脑脊液大多为多发性多见于儿童常见于视交叉池基底池小脑延髓池环池等处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损伤后蛛网膜囊肿软脑膜囊肿其发生机制为损伤造成颅骨线形骨折伴硬脑膜撕裂缺损其下方蛛网膜下腔有出血或蛛网膜周围边缘处粘连引起局部脑脊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蛛网膜突至硬脑膜裂口及骨折线内在脑搏动不断冲击下渐形成囊肿使骨折边缘不断扩大称为生长性骨折囊肿可突于头皮下同时亦可压迫下方的脑皮层囊内充满清亮液体周围有疤痕组织如外伤时软脑膜破损则脑组织亦可疝入骨折处并有同侧脑室扩大甚至形成脑穿通畸形本症多见于婴幼儿[]临床表现症状本病起病隐袭多无症状一些体积大的蛛网膜囊肿可出现与颅内占位病变相似临床表现⑴颅骨发育异常或巨颅畸形特别多见于小儿;⑵小儿期的鞍上池囊肿可表现为抬头-低头头部活动即玩偶头样症状;⑶左侧中颅凹囊肿可合并注意力不集中症(ADHD);⑷头痛但不是所有头痛患者均有蛛网膜囊肿;⑸癫痫;⑹脑积水(脑脊液聚集过多);⑺颅内压增高;⑻发育迟缓;⑼行为改变;⑽恶心;⑾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 ;⑿共济失调(肌肉运动不协调);⒀幻听;⒁早老性痴呆多合并Alzheimer氏病老年患者(>岁) 症状老年患者(>岁) 症状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或正常压力脑积水相似:⑴痴呆;⑵尿失禁;⑶偏瘫;⑷头痛;⑸癫痫部位相关症状⑴幕上囊肿可类似美尼尔氏病症状;⑵额叶囊肿可出现抑郁;⑶左颞叶囊肿可有精神症状左额颞叶囊肿更多地表现为述情障碍;⑷右侧裂区囊肿可导致在岁左右出现新发精神分裂症;⑸左中颅凹囊肿可有幻听偏头痛和发作性幻想;⑹多数神经外科医师认为蛛网膜囊肿与精神疾病存在一定关联[]诊断常规应用CT和MRI检查一般可以确诊仅在少数情况下针对中线部位鞍上和后颅凹病变应用脑脊液对比剂或流量测定检查对于认知功能还可应用简易精神评分量表(MMSE)进行评价[]疾病治疗多数学者认为对于无临床症状者则不需手术治疗而针对有症状者则需手术治疗对囊肿进行内减压及囊壁切除治疗方式如下:引流囊肿:内引流囊液至硬膜下腔囊肿-腹腔分流将囊液引流至腹腔内囊壁切开:开颅手术切除囊肿各种内窥镜技术以及激光辅助技术切除囊肿钻孔或针刺抽吸引流囊液针对癫痫或疼痛症状的药物治疗[]简介枕大池囊肿为良性脑囊肿的一种。
有蛛网膜样囊壁及脑脊液样的囊液。
囊肿位于脑表面,与蛛网膜下腔关系密切,但不侵入脑内。
多为单发,少数多发,常位于脑裂及脑池部。
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改变。
本症多见于儿童,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
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3型。
编辑本段分布位置蛛网膜囊肿常见于外侧裂、大脑纵裂、大脑表面或底部、小脑等处,亦可见于鞍区、视神经、4叠体区、斜坡、桥小脑角等处。
幼儿患者常有颞部颅骨隆起,颞鳞部骨质菲薄及慢性颅内压增高,但多不引起注意,大多直到成年方产生症状。
症状与囊肿大小及生长部位有关。
编辑本段诊断枕大池除依据临床表现外,可进行以下检查:①头颅X线摄片:囊肿长期压迫可产生颅骨局部改变。
如外侧裂型有蝶骨小翼上抬、变薄,大翼及颞鳞部向外隆起,中颅凹受压,蝶鞍破坏吸收等。
脑突面型有颅顶部两侧不对称扩大,局部骨质菲薄,骨缝分离。
桥小脑角型示岩骨,内听道区有圆形,边缘光滑的骨质吸收。
碘油桥池造影可显示囊肿影。
其他各型的颅骨改变较少。
②脑血管造影:外侧裂型示颞前及外侧裂处有无血管性占位改变。
大脑突面型有局部无血管区,与硬膜下血肿难以鉴别。
纵裂型可见A2段包绕无血管区,并有邻近血管分开,移位。
鞍上型示虹吸部张开,A1上抬等改变。
③CT扫描:示局部有低密度区(CT值近似脑脊液密度),边界清楚。
注造影剂后无囊壁增强。
枕大池枕大池1. 小脑延髓池(影像学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的后下部,小脑下面、延髓背侧面与枕鳞下部三者之间。
向前经小脑溪通第四脑室;向前外经延髓侧面通延髓池。
三维断面均可显示。
2.枕大池囊肿指的是颅内枕大池部位有囊肿形成,是一种良性病变,但过大囊肿的可以出现颅内压增高,导致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还有可能引起脑脊液梗阻,主要可能症状就是这样。
如果有明显症状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或者颅脑穿刺抽出囊液,但后者对器械和医但后者对器械和医师技巧要求很高,不一定各地都能做得好,一般还是选择开颅手术。
枕大池囊肿应该属于蛛网膜囊肿,这种囊肿的特点包括复生,就是你切掉了也有可能会再长出来。
而且这个位置这个大小的囊肿,如果不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的话,症状应该轻微,对生活影响应该很小。
所以盲目的切除没什么好处,合理的做法是经常随诊复查,观察囊肿的生长速度,如果对生活影响不大,且生长速度很慢,甚至停滞不生长的话,不手术为上。
--------------------枕大池蛛网膜囊肿【概述】为良性脑囊肿的一种.有蛛网膜样囊壁及脑脊液样的囊液.囊肿位于脑表面,与蛛网膜下腔关系密切,但不侵入脑内.多为单发,少数多发,常位于脑裂及脑池部.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改变.本症多见于儿童,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3型.分述于后:(一)先天性蛛网膜囊肿为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全清楚,有以下推测:①Starkman等(1958)认为本症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有小块蛛网膜落入蛛网膜下腔内发展而成.即囊肿位于蛛网膜内,镜下可见蛛网膜在囊肿4周分裂为两层,外层组成囊肿表面部份,内层组成囊底,在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一蛛网膜下腔.蒋大介(1963)发现囊壁表面部份亦由两层蛛网膜组成,即囊肿全部位于蛛网膜下腔之中.②许多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由于脉络丛的搏动,对脑脊液起泵作用,可将神经组织周围疏松的髓周网(perimedullarymesh)分开,形成蛛网膜下腔,如早期脑脊液流向反常,则可在髓周网内形成囊肿.③因本症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囊肿内有异位脉络丛、大脑镰局部缺失以及眶板、颞叶及颈内动脉缺失等,均证实本症发生基本原因为脑发育不全所致(Robinson1958).蛛网膜囊肿不断增大的原因目前亦无统一意见,可能是:①囊肿壁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自此孔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颅底动脉搏动,使囊肿逐渐增大.亦可能某种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②囊内有异位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不能吸收所致.③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内、外渗透压差异引起囊肿逐渐增大(Galassi等1980).④囊内或囊壁上静脉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LaCour等1978).蛛网膜囊肿常见于外侧裂、大脑纵裂、大脑表面或底部、小脑等处,亦可见于鞍区、视神经、4叠体区、斜坡、桥小脑角等处.幼儿患者常有颞部颅骨隆起,颞鳞部骨质菲薄及慢性颅内压增高,但多不引起注意,大多直到成年方产生症状.症状与囊肿大小及生长部位有关.小囊肿可无任何症状,偶在尸检中发现.按本症常见部位分述如下:1.外侧裂蛛网膜囊肿最为常见.外侧裂扩大,有时可伴有颞叶前部及额下回缺如.常见于男性20岁以下青年,常有头痛、癫痫发作(可为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颞部骨质隆起,少数有同侧突眼,晚期可有视乳头水肿及对侧轻偏瘫等症状.2.大脑突面蛛网膜囊肿见于婴儿或成人.婴儿常头颅进行性增大,两侧不对称,透光试验可见囊肿边界,有时有癫痫发作.成人常有头痛、癫痫,进行性对侧轻偏瘫,视乳头水肿.3.大脑纵裂蛛网膜囊肿常无临床症状,约半数伴有胼胝体发育不良.4.鞍区蛛网膜囊肿位于鞍上或鞍内.鞍上者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囊肿与视交叉池之间可相通或不通.囊肿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可破坏蝶鞍,压迫垂体、视神经交叉及室间孔,产生视觉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阻塞性脑积水等.鞍内囊肿多无症状,亦可通过扩大的鞍膈孔向鞍上发展,类似空蝶鞍综合征.5.视神经蛛网膜囊肿可有眶内段及颅内段两型.前者位于眼球后方,有同侧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视睫状神经静脉怒张等症状.颅内段型可压迫视神经交叉产生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等(Holt1966).6.4叠体区蛛网膜囊肿囊肿与4叠体池相通或不相通.早期可压迫导水管产生阳塞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征,约1/4有Parinaud综合征表现.7.桥小脑角蛛网膜囊肿早期有神经性耳聋、角膜反射减退,晚期有小脑征及颅内压增高症状.个别可有周围性面瘫、3叉神经痛(Bengochea等1955,Sumner等1975).8.小脑蛛网膜囊肿可位于小脑半球、蚓部或枕大池部.临床常有颅内压增高症状,部份病例有小脑征.诊断:本症除依据临床表现外,可进行以下检查:①头颅X线摄片:囊肿长期压迫可产生颅骨局部改变.如外侧裂型有蝶骨小翼上抬、变薄,大翼及颞鳞部向外隆起,中颅凹受压,蝶鞍破坏吸收等.脑突面型有颅顶部两侧不对称扩大,局部骨质菲薄,骨缝分离.桥小脑角型示岩骨,内听道区有圆形,边缘光滑的骨质吸收.碘油桥池造影可显示囊肿影.其他各型的颅骨改变较少.②脑血管造影:外侧裂型示颞前及外侧裂处有无血管性占位改变.大脑突面型有局部无血管区,与硬膜下血肿难以鉴别.纵裂型可见A2段包绕无血管区,并有邻近血管分开,移位.鞍上型示虹吸部张开,A1上抬等改变.自应用CT 扫描检查后,已较少应用脑血管造影检查.③CT扫描:示局部有低密度区(CT值近似脑脊液密度),边界清楚.注造影剂后无囊壁增强.本症应与脑穿通畸形及颅内上皮样或皮样瘤鉴别.前者为脑组织缺失,脑脊液充填空腔,故腔与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自由交通,CT扫描可以鉴别.颅内上皮样或皮样瘤在CT扫描时与本症相同均示低密度区,但其边缘较模糊,外侧壁与颅骨内板间常有一段距离,且形状不规则.其他尚应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或水瘤鉴别.本症虽有颞骨隆起,但如无临床症状者则不需手术.有症状者应手术清除囊液及切除囊壁表面部份,切开内壁使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往往可获得良好效果.伴有脑积水者,经以上手术未能解除颅内压增高症状,或术后囊肿复发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手术时如发现囊内有异位脉络丛者应予电凝切除. (2)感染后蛛网膜囊肿脑膜炎后因蛛网膜局部粘连而形成囊肿,囊内充满脑脊液.大多为多发性.多见于儿童.常见于视交叉池、基底池、小脑延髓池、环池等处.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临床可表现有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症状.视交叉池部囊肿可产生视觉障碍,其他部位者亦可产生局限性症状.儿童常有头颅增大.诊断依据有脑膜炎史及颅内压增高征.应用CT扫描可确诊.但有时与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较难鉴别.多发性囊肿不宜手术,但可切除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囊肿.有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者可作脑脊液分流手术.(3)损伤后蛛网膜囊肿又称软脑膜囊肿.其发生机制为损伤造成颅骨线形骨折,伴硬脑膜撕裂缺损,其下方蛛网膜下腔有出血或蛛网膜周围边缘处粘连,引起局部脑脊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蛛网膜突至硬脑膜裂口及骨折线内,在脑搏动不断冲击下渐形成囊肿,使骨折边缘不断扩大,称为生长性骨折.囊肿可突于头皮下,同时亦可压迫下方的脑皮层.囊内充满清亮液体,周围有疤痕组织.如外伤时软脑膜破损,则脑组织亦可疝入骨折处,并有同侧脑室扩大,甚至形成脑穿通畸形. 本症多见于婴幼儿.常见者为顶骨线形骨折,伤时头皮可无破裂,头皮下局部隆起,经2~3年后骨折线处裂缝扩大.骨缘向外翘起如鱼唇状,囊肿压迫脑组织可产生癫痫,轻偏瘫等神经症状.头颅X线摄片可见局部软组织隆起影,骨质缺损区边缘不规则,呈波纹状,内板较外板骨质吸收明显.CT扫描可明确囊肿范围,呈低密度影,有时可见同侧脑室扩大或脑穿通畸形. 本症治疗是切除囊肿,修补硬脑膜缺损及修补颅骨缺损.原文出自【中国育婴网】:/ask/detail_old_144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