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_认识你自己_的哲学价值_侯桂华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名言—认识你自己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 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 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 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 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 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 争。” 人,应当赶快生活。
——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一部分(1-2):热爱生命,享受生命的乐趣。
第二部分(3):珍惜光阴,充实生命。
Page
8
整体把握
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段:从“度日”谈起,阐释了对生命的认识,表达了对生命 的热爱之情。 第二段:过渡,导出第三段。 第三段:揭示生的本质即死,表达更加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Page
9
9
研读第一段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 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名言—“ 认识你自己”。 在后来的人类历史上,有许 多圣者大家们都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 们往哪里去?今天我们所学的三 篇短文,是三个不同国度,不同 历史时期的思想家,站在不同的 角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让我们 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领悟三篇短 文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吧,看看 对作为“人”的我们有和启发?
第三段着重从生与死,生命的短暂谈怎样热爱生命──抓紧 时间、有效利用时间、使生命过得丰盈充实。
作者蒙田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他对 “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是因为认识到了“生之本 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Page
18
18
文章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Page
36
随笔与杂文的区别
随笔与杂文都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区别:首先表现在取 材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 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 其次表现在笔调上的区别,杂文“犀利”,往往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 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较为“闲适”,常常 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 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 (引自刘锡庆《“随笔”随谈》)
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到尼采“成为你自己”

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到尼采“成为你自己”汉诗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哲学观点上自成一体,作为一个旷世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为古希腊文明标出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悟空今天带大家先来八卦一下这位大师,再通过故事来了解他的两个核心观点:“认识你自己”和“德性即知识”。
一、苏格拉底的妻子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心胸狭窄、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而且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困窘不堪。
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您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位妻子?”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了。
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探讨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因此,在西方,“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
二、我不是老师苏格拉底通常并不是以一个青年导师的身份出现的。
他在和别人谈话时,并不是刻意地想要教导别人,而是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帮助别人产生正确的思想,而不是传授给他们什么。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靠别人传授。
惟有从自己内心产生出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拥有知识和智慧。
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恰恰是想要向他的谈话对手学习一点什么东西。
所以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而不是正襟危坐地讲课。
苏格拉底的这种教育方式,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有个关于他的故事是说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可是却到处碰壁。
反而遇到了许多忧愁、烦恼和痛苦。
他们向苏格拉底寻觅关于快乐的答案。
“老师,您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请您告诉我们,快乐到底在哪里?”“我并不是最聪明的人,因为我不是智者,我只是一个哲学家。
读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
这句名言之所以被历代名哲援引,即在于它从正面提出了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难以解决好的这一课题。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人认知水平的发展,文化和思想传统上各自的差异,加上哲学家们的个人心理气质,思想倾向,知识专长的各异,他们对于哲学所研究的主题,所定的研究目标以及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有时甚至存在着彼此对立的状态也是在所难免。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对我的启迪很深,人假如能够认识自己就是一生中很了不起的事,那就是一种理智的,很睿智的一个人。
但大多数人难以做到这点或者说对“认识你自己”是半迷半醒的。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同样都离不了善良、财富和品德,这六个字涵盖了人的生活的全部。
同样由此而引伸出人的一生中离不开三大要素:社会、家庭、职业。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善良,财富和品德发生了裂变一旦成为冷漠、贪婪、失去尊严时,它们将直接给社会、家庭、职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它的必然影响是任何人都不能忽略的。
如:古人所云:人之初,性本善。
这原本是人生存的本源,但对现代人来讲却成了人们渴望的一种施舍,一种人人渴求的心灵鸡汤;还有财富,在大多数人看来,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享受,物质财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奠基石,在生存状况基本满足的情况下,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应觉醒,精神创造才是人生命延续的真谛,因为在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涵着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这种需求理应及早觉醒;高贵的品德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的瑰宝,是看成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宝贵财富。
人的涵养,学识风度,申士风度过去都是人们心里所向往,更是妙龄女子所追求的偶像。
突然间人们的追求变了,变得那么粗俗,麻木不仁。
有的人仅为一角钱可以将一个活生生的人打死;有的人有了钱就想过皇室般的生活,更想过那妻妾成群的生活如此等等。
我思索着这一切的一切,这原本被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一语点破,人原本没有“认识你自己”,所以人们在生活的空间中带有极大的随意性、盲从性。
试论苏格拉底_认识你自己_及其对主体的意义

试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及其对主体的意义3黄 瑜(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南京 210096)摘 要: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实际上就是向内观看,从而使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归到主体心灵之中。
“承认自己无知”和“节制”则是这一认知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认识你自己”同时也是一个解蔽的过程,除祛外相的遮蔽,揭示灵魂的本真状态,从而达到生活与生命的和谐。
苏格拉底对于传统精神法则的变革为西方传统哲学把主体自身提升到研究的首位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实际上,对于我们现代主体缺失的时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自己;智慧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92(2006)02-0010-04 就现象层面看,“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针对当时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骄妄”所提出的诘问。
但实际上却是苏氏对人类自身困境的一种焦虑与深省,其真实涵义就是反观自身,以此使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归到主体心灵之中。
黑格尔认为,“认识你自己,这乃是精神的法则。
苏格拉底实践了这条诫命,他使(认识你自己)成为希腊人的格言;他是提出原则来代替德尔斐的神的英雄:人自己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
……然而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谕,———这乃是一个变革”[1]96。
苏格拉底对于传统精神法则的这种变革,唤醒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深刻触摸到了人的本质,为西方传统哲学把主体自身提升到研究的首位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一“认识你自己”是人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而不是客观外在的一条曲径。
智者们宣称自己知道一切,懂得一切知识,他们可以很快地教授学生以实际的技能和知识,可是他们却恰恰缺少了知识的知识,他们自称懂得一切,却不知这些知识应当正确地用在何处,因为他们没有关于认识主体自身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主体的知识,他们的认识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呈现在表面的、使用上的“技术”,而非真正的认知主体的“知识”,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作为认识主体是自明的存在本体,无需去认识。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精选阅读(1):认识你自我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哲学观点上自成一体,作为一个旷世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道,为古希腊礼貌标出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苏格拉底通常并不是以一个青年导师的身份出现的。
他在和别人谈话时,并不是刻意地想要教导别人,而是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自我的工作是帮忙别人产生正确的思想,而不是传授给他们什么。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愉悦,但是却到处碰壁。
反而遇到了许多忧愁、烦恼和痛苦。
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寻觅关于愉悦的答案。
老师,您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请您告诉咱们,愉悦到底在哪里?我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正因我不是智者,我只是一个哲学家。
如果说我聪明的话,那就是我明白自我是一个无知的人。
正因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一无所知。
工会名字苏格拉底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先把关于愉悦的问题放一放,先帮我造1条船吧。
于是这些年轻人把寻找愉悦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和苏格拉底一齐造起独木舟来了。
他们同心协力锯倒了一棵大树,把树剖析成两半,挖空了树心,很快就造成了1条独木舟。
独木舟下水了,大家把苏格拉底请到船上,一齐荡起双桨,一边齐声唱歌。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此刻觉得愉悦吗?学生们齐声回答:咱们此刻觉得愉悦极了!苏格拉底说:愉悦就是这样。
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目标发奋工作时,就突然地到来了。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我认识你自我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我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好处。
事实上,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方写着认识你自我。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因此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
事实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
“认识你自己——自知无知”的哲学思考

祖国2019.5.下|理论纵横|摘要:“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在自然哲学走向衰落、智者学派开始兴起的时代,苏格拉底的这一命题教人先要“自知无知”,然后不断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苏格拉底被誉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人”,他的思想对于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将研究重点由原来的自然,逐步转变为人本身,他认为想要更加深刻地对世界进行认知,就必须要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该思想对人类的发展影响巨大,对于哲学的演进更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确定了人类的历史主体性,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奠定了哲学是“人学”的基础,对于哲学发展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苏格拉底人的主体性哲学转向自知无知“认识你自己———自知无知”的哲学思考文/葛世林要想对自己形成深刻认识,内心必须要有一个观念,就是认为自己的认知是有限的,这一理念不但是苏格拉底在哲学探索过程中遵循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在自然哲学发展末期,他的这种思想为哲学带来了新的探索思路,为古希腊哲学开辟了新的领地。
叶秀山(1984)在评价苏格拉底时认为,其最为重要的哲学贡献是首次发现了具有哲学意义的自我①。
“认识你自己”是哲学研究的第一要务,如果“不能认识你自己”,那么便不能很好的认识世界,这是苏格拉底思想的核心。
一、“认识你自己”的提出背景“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雕刻于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这是由苏格拉底提出的,他将该理念应用于哲学研究当中。
在当时古希腊社会出现危机,自然哲学走向极尽、智者学派开始兴起的社会背景下,这一命题的提出无疑给古希腊时期乃至以后的哲学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一)自然哲学的衰落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大部分哲学家崇尚的是自然哲学,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自然现象方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概括、观察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探寻万物本源、构成等,这就是西方本体论的起源,其中典型的学说有泰勒斯的“万物始于水”、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等。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浅析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摘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
认识自己关键在于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认识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满足灵魂深处的需求,最终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反思;灵魂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包含有关于自己灵魂的内在原则,内在原则是让人了解自己并改善自己关于自己的灵魂的知识。
而这些内在原则是与世界的本原相符合的,因此我们是在这些内在原则的指引下来认识外部世界的。
怎样获得这些本原性的内在原则,即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关键在于反思自己。
一、认识自己的关键在于反思自己人总需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这一根本性问题。
现实中,人总会不断地经历着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矛盾,那麽这些事物给我留下了什么,我又是怎样对待这些不同的事物的?这些促使着我们思考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对于这一人生的问题我们只有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到达了对自我的认识之后才能明白,才不至于迷失于变化不断的混乱世界之中。
反思是一种关于普遍原则的体认,是一种基于逻辑理性,又超越逻辑理性的洞觉。
因为反思自己重要的是反省人自身的本性,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
这种反思的方法也体现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中,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提问对方,引导对方发现自己的漏洞,通过辩论接近真理,在对话中苏格拉底的角色就是帮助对方认识自己,让对方主动反思自己,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回到现实,反思生活,难道生活就是为了物质享受?当你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你会感到生活的平淡,会厌烦,于是为了消除厌烦你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欲望的不断滋生会把人推向万丈深渊。
通过反思我们会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变化的物质,最需要的是灵魂的安宁,需要的是心灵的自由。
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申辩篇》这样说过:“不经过审查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
”二、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认识自己的灵魂怎样才算正确的认识了自己,其根本的问题是要认识到自己的灵魂。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
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其哲学意义在于: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他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其中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简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思想

简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位著名的哲学家:一位是柏拉图,一位是苏格拉底。
他们都是古希腊最有名气的哲学家。
据说,苏格拉底活了70岁,柏拉图活了98岁,这充分显示了他们的长寿。
尽管如此,但他们却都是命运多舛的人物。
两人的同时代人色诺芬就说过:“我真害怕柏拉图会长久地躺下去,因为他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希腊罗马名人传》)“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出自苏格拉底的《皮翁西比阿斯篇》,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第三步,除掉自己心中的前额(眼睛之前的部分)。
第四步,看见镜子里面的你的双眼,但只在镜子前面看;第五步,注视自己的鼻尖;第六步,以中指按住自己的双唇;第七步,注视自己的舌头;第八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双手。
”苏格拉底说:“知道自己是什么,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然后,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
”对于这一问题,苏格拉底回答说:“无知是自己的敌人,而无知者的最好的朋友是老师。
”(《苏格拉底言行录》)这是针对智者和德者的说法。
当人一旦拥有足够的智慧,就很难获得快乐。
苏格拉底将智慧分为三类:知识、技巧、辩证思维。
知识和技巧是身外之物,而知识才是自己的;辩证思维是掌握事物本质,达到知识和技巧所达不到的境界。
苏格拉底说:“你不能由你父亲的右臂而生,不能由你母亲的左乳而生,不能由天而生。
……”苏格拉底继续解释说:“但是,你可以从你自己里面生出来。
”智慧是先天的,靠“遗传”得到的智慧是可怜的。
苏格拉底对年轻人的回答表示满意。
他接着又给另一个青年提出这个问题,那就是:“我怎样才能知道我是谁呢?”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这样的:“当你知道了什么是金子,并且能够识别哪些是真正的金子时,你就知道了自己是谁。
”但是,当你有了知识,有了金子时,金子还是金子吗?那就是知识的反面——没有知识,没有识别力,没有判断力。
这样的知识不仅不是金子,相反倒是毒药。
在苏格拉底看来,识别力与判断力是人生不可或缺的。
他的这种理论给他带来许多麻烦。
哲学家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先能左右自己,才能左右世界

哲学家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先能左右自己,才能左右世界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的一块石碑上写着“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也是苏格拉底一生的哲学。
苏格拉底是谁?他是柏拉图的老师,而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算起来,苏格拉底是帝王师祖,可是,今天我们想起苏格拉底,不是他的身份和地位,而是他的智慧和见识。
他一生都在认识自己,认识真理。
正如他说:真正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而“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这是今天一些人在做,却仍然有许多人并没有真正明白的话,可能有人也奇怪:“我们自己还需要刻意认识吗?”,“我们自己怎么能不认识自己呢?”事实上,我们可能真的并不认识自己。
心理学家荣格说: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被我们的意识控制,但许多时候,我们都在受自己潜意识的影响。
也就是说,有时候可能你都不知道,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但你就是做了。
荣格用一个冰山理论来形容人的意识和潜意识,浮在水面上的意识,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在水下隐藏起来的潜意识,占据了大多数。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些事情,不知道这事对我们有何用处,只是别人都在做,所以我们也在跟着做,这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
“没有人会自愿犯错误”,有时我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无知,所以苏格拉底说:无知即罪恶。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存在,我们可以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当我们认识了自己理解了自己,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人生,理解世界。
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先左右自己,才能左右世界。
的确如此,我们如果不能清晰的认识自己,看似自己控制了许多事情,其实只是被许多事情控制了。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在雅典出生,父亲是一个石匠雕刻师,母亲是一个助产妇。
苏格拉底鼻子扁平,嘴唇肥厚,眼睛凸出,身材矮小笨拙。
因为小时候跟着父亲学习雕刻技术,长大后的苏格拉底,也是一名普通的石匠。
但他慢慢熟读了《荷马史诗》以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及其哲学意义初探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及其哲学意义初探“认识你自己”是希腊宗教圣地德尔斐神庙墙上的箴言。
苏格拉底多次提及这句箴言,视其为实践哲学的精神法则和处世的人生信条,并将其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
在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中,他提到了“认识你自己”的相关涵义,为人们认识和理解这句箴言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研究路线。
一、“认识你自己”的涵义(一)自知无知作为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除了知道自己无知外什么都不知道”。
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去了德尔斐神庙,他问那里的神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女祭司回答说没有。
听到这个神谕后,苏格拉底非常困惑。
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智慧,但是神又不可能撒谎。
于是,他决定去拜访有智慧的政治家、有名望的诗人和有本领的工匠。
然而结果让他大失所望,他发现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智慧,只不过是不懂装懂罢了。
最后他说:“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而我们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那个神谕无非是他用来告诉我们这个真理的一种方式。
在我看来,神并不是真的在说苏格拉底,而只是在以我的名字为例,他就好像在对我们说,你们人中间最聪明的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
”在他看来,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有,人的智慧是没有价值的。
人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才能称得上有知或智慧。
苏格拉底也明确说道:“他们很不情愿承认这个事实,他们在有些地方假装有知识,而实际上一无所知。
”这就是自知己无知和自以为己知之间的重大差别,实际上也证明了“认识你自己”也即自知己无知,无知即智慧。
(二)察看人自己的能力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苏格拉底问曾经到过德尔斐神庙的欧绪德谟是否看过、思考过“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有没有察看过自己是怎样的人。
欧绪德谟说他没想过,但却自以为认识了自己。
后来苏格拉底说:“必须先察看了自己作为人的用处如何、能力如何,才能算是认识自己。
”只有认识了人自己,才能知道什么事适合自己,并且才能分辨自己的能和不能,从而给自身带来极大的益处。
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尼采的“成为你自己”解读

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尼采的“成为你自己”【中文摘要】本文是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尼采的“成为你自己”两个哲学命题的一些阐述,形成以及转变的原因的一些浅薄的看法和评论。
【关键词】认识成为德性自我超人价值一、苏格拉底和“认识你自己”据说,德尔菲神庙的墙上,有一些铭文,其中有两条最为有名的格言,其一便是:“认识你自己”。
[1]苏格拉底说:“我往下看,发现这位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完全不用心灵,也不把它当成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以太、水和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
”[2]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失望或许就是苏格拉底的“自我”哲学产生的原因。
由此苏格拉底也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
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
因此,苏格拉底提出人应该要“认识你自己”。
他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3]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不会盲目,才可能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就像通过水面去看太阳就不会坏眼睛一样。
当然,苏格拉底还认为“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
[4]确实,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也就是他关于德性的认识,一个人如果对德性有了认识,有了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对自身的认识便会更进一步,就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
这就是他提出该观点的主要目的,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
进而启发人们去努力地认识自己,去追求真理、正义、明智、勇敢等德性,完善自己的德性,然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苏格拉底同时也在自然哲学内部挖掘出摆脱自然哲学困境的原则,其深度为智者思想所不能及。
不过我们更应该去深入了解的是他的“认识你自己”即“自知”。
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立足点。
也使得在他的哲学中,知识成为了一个核心问题。
然而,苏格拉底放弃对自然奥秘的思辨使他的思想始终局限在道德实践领域,让他习惯于社会交往的实际行动,没有提出世界观和伦理学的完整理论。
所以我们看到,苏格拉底的“自我”既有理性,也有伦理的、实践性的。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非易事在德尔菲神庙中有这样的一句铭文:人啊,要认识你自己。
在古希腊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生都以这句铭文为座右铭,并为之锲而不舍地追求智慧,他就是苏格拉底。
在苏格拉底的观点看来,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自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认识别人,鉴别别人,通过认识和鉴别别人而认识自己。
然而,想要真正的认识你自己,不是一时半会的事,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注意。
今天上思修课时,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有关认识你自己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记性很差的衙差在押送一个和尚。
为了让自己记住所带物品,他自编了一句话:文书钥匙锁,和尚雨伞我。
和尚看出了其中的机会,当晚和尚把衙差灌醉,将枷锁套在衙差手上,把他的头发都剃光后逃跑了。
第二天衙差醒来,数了数物品。
文书、雨伞、钥匙、锁都在,和尚呢?他紧张地摸了摸头,说:原来和尚在这里,那我哪去了?认识自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最熟悉的是人,最不熟悉的也是人:人最想了解的是自己,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
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呢?这种自我认识应该从哪里着手呢?要真正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认为,需要这样的智慧,即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既然“认识你自己”不仅关涉到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关涉到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两个方面,在苏格拉底看来,主观上认知方面要求人们须“承认自己无知”。
承认自己无知这便是“认识你自己”所需要且必要的。
第一步,即首先除祛自己心灵的那种骄傲,惟其如此,人们才有真正认识自己的“空间”。
承认自己无知,而不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因此,这正说明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也即“勿过”。
只有“聪明人或有节制的人,才能够认识自己,能够考察他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还能够明白其他人知道些什么。
”苏格拉底非常强调认识自己的好处,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他们不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么对自己合适,而且还拥有鉴别别人的能力,可以劝导他人,以获得幸福,因而获得人们的赞扬和尊敬。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启示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的启示摘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重要的哲学命题,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不断地剖析自己是苏格拉底对自己及学生的勉励,自制,理性以及正确评价自己这些都是他“认识你自己”的结果或表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中存在的择业偏见,目标不明确,期望值偏差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很好的启示。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大学生择业观在科林斯湾北岸一个风景秀丽的小镇上,坐落着一座名叫特尔菲的神庙。
在这座闻名遐迩的神庙里,一面斑驳不平的墙上歪歪斜斜地写着“认识你自己”五个字。
苏格拉底曾四次步行到此参悟这句名言。
对这五个字的涵义,他费了几年的心神才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履行这条哲学原则,将其作为自己的哲学命题。
时隔两千多年,处在21世纪的人们要健康地生存,离不开社会,但在社会化过程中不能忘记“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值得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去思考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更引起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们的焦虑与恐慌。
在这种高压环境以及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这就对其择业态度及就业行为造成了影响。
对此,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深刻认识与理解非常值得借鉴与学习,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其思想的主要部分,要求他的学生用毕生精力研究它。
(一)剖析自己,培养理性思维一天早晨,苏格拉底在与克里底亚辩论时,运用其最常用的“精神接生法”,诱导其朋友说出了他对“认识你自己”的看法。
“看来,自我认识就是自制了,我赞同在德尔斐神庙题献‘认识你自己’这句铭言的人。
”【1】苏格拉底拍腿表示赞同,并兴奋地握起了克里底亚的手。
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个自制的人。
苏格拉底一直对充满智慧的阿斯巴拉情有独钟,即使结过婚,他对她的爱仍不减不变,但他始终只是把这种爱埋藏在心底,只是在心底里保存着那份爱与思念。
从哲学的发展浅谈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全文)

从哲学的发展浅谈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全文)【摘要】从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便开启了人类不断探索自我的道路。
通过认识自我,建立起了适合人本性的各种学说、体系,从而建立起适合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国家体制等。
现代人也通过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
【关键词】认识;自我;本性;实现;价值一、“认识你自己”在现实中的开启宁静的深夜,当白天的幕曲早已卸下,在一盏忽明忽暗的灯光下面,中学生还埋头于那些所谓的传统的书本中,面对如此不堪重负的压力,一个忽闪的念头从脑海中掠过,“我是谁?”或许正是这一次无意识的自我反思,便开启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寻找自我认同的价值观以及生命意义的旅程。
经历过升学、工作以及迎面而来的各种琐屑的繁杂的困扰与困惑,便会不断的去反复考量外在传统的所赋予我们的所谓的价值观,开始去探寻自己属于人本我的适合于自我的价值体系。
经历过某些突如其来的困难时,当自我表现与自己所期许的状态不同时,开始希望去解开那些属于自我本体的秘密。
于是发现,每一个外在的表现都是内在自我的体现,外在于我面前的呈现也会大部分是自我建立的一个世界体系。
发现自己心性,并根据自己的心性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去生存并在其中通过内在价值的实现去达到外在价值和附加价值的实现。
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维持世界的整体和谐。
二、从哲学的发展浅谈“认识你自己”在哲学史上,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最初提出了“认识你自己”。
据说是神的启示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却认为自己无知,为了确定神的启示是错误的,他通过与他认为在当时古希腊最聪明的人对话证明神是错误的,却在不断探寻的过程中发现原来那些所谓的最聪明的人却很愚蠢,但是更甚的是他们却认为自己很聪明,而神认为苏格拉底最聪明是因为他自知其无知。
于是苏格拉底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便在公众场合不断地和别人辩论,让别人认识到自己,认识到自我的无知,从而学习新的知识。
简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思想

简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思想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因为现代人越来越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殊不知,事情并非如此,甚至相反。
古人早就提出了这个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然而在我们这里,却把它完全颠倒了。
比如看过许多关于“考公务员”的帖子,总有人夸夸其谈自己的理想、性格特点,条件是最好是个公务员。
他们根本不了解考公务员需要什么条件,只是凭空想象,就一口断定公务员一定会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既然如此,他们自己怎么就不去报名?以至于最后竟然引起数千人上万人蜂拥而至去报名。
那么这些人中有多少人能成功呢?恐怕寥寥无几。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去考上了公务员,并且坚持了下来。
他们的结局或许是悲惨的,毕竟公务员并不适合他们,可是有谁能说,这样的人没有机会成功呢?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
这样才能更容易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是绝对正确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判断,听听别人意见,再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避免受骗上当,受到伤害。
当然,“认识你自己”还是有好处的。
如果你能认清自己的缺点,及时改正,就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不要让别人的话牵着鼻子走,我们要自己拿主意,作决定。
即使在别人看来已经非常明确的事情,你还是应该仔细地想想,你究竟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千万不要被别人轻易洗脑。
人的精力和智慧是有限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而我们又无法同时兼顾许多方面,所以我们往往很难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所以应该保留个人的想法,在有利于发展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决定。
那么,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够认清自己呢?首先,要多与别人沟通交流,开阔视野,放松心情,要懂得欣赏自己,尽管自己有缺点,但是我们也有优点。
比如乐观,爱帮助别人等。
其次,要相信自己,摆脱狭隘,克服自卑。
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你就会变得宽宏大度。
最后,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勇敢地去直面困难,不逃避、不退缩,积极向前,在磨练中逐渐成长。
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价值

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价值1开创了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的过程中,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最为根本的,其他方式无非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变化和发展。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哲学价值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开创了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维方式,即辩证的思维方式。
他将传统的、观察式的、直观描述的、甚至是猜测的方式转变为不断诘问的方式,通过承认自我的无知,不断地打破他人内心固有的信念,进而追求真正的真理。
这种从“无”到“无”的过程,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将哲学研究置于理性思维之下。
可以说,他达到了辩证法的理念,但还不是理念的辩证法,也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
但毫无疑问,他为近代辩证法的诞生提供了源泉。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也被称为问答法、论辩法、反证法,是辩证法的一种普遍形式。
希腊是辩证法的故乡,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哲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尽管近代的辩证法与古希腊辩证法的含义不同,但后者与前者之间有着更多、更深的渊源关系。
苏格拉底以“理念论”为核心来展开自己的哲学研究。
他抛弃了传统的从主观、感觉出发的思维方式,将智者学派研究的感性的人变成他所研究的理性的人。
于是,在苏格拉底那里,人不再仅仅是自然感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道德理性的主宰者,人成了掌握自然的主人。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开创了新的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一般经历三个过程:讽刺,归纳、定义,诱导、提升。
首先是讽刺。
讽刺的目的在于摧毁、揭露与重建,摧毁人们心中固有的、传统的观念与认知,揭露那些所谓智者的虚假、那些看似真理而非真理的知识,引导人们去追寻真正的真理与正义。
讽刺的对象不仅包括当时雅典社会公认的一些智者,苏格拉底将自己也纳入到需要讽刺的范围。
讽刺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一种否定,更是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这种方式被黑格尔称为“反讽”,他说:“这就是着名的苏格拉底反讽。
他的这种方法是辩证法的主观形态,是社交的谦虚方式;辩证法是事物的本质,而反讽是人对人的特殊往来方式。
“认识你自己”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

“认识你自己”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认识你自己”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文/路淑英摘要:苏格拉底开创性地把“认识你自己”这句茂言作为哲学原则,实现了哲学主题由神到人,由自然到社会的转变。
近代哲学把“认识你自己”纳入认识论的层面,提升到主体性的高度,确立了人的理性或精神本质。
一些现代哲学家尽管独辟澳径,从非理性角度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但人的生存困境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越发突出,因此“认识你自己”的使命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终结。
关键词:认识你自己;哲学命题;人的本质认识你自己是铭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墙壁上的一句箴言,苏格拉底以此作为自己的哲学原则,“认识你自己”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一“认识你自己”反映了古希腊思想家对人自身的思考和关注,是哲学发展与进步的一个重要阶段。
实现了哲学发展的两个重要转变,为以后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首先,实现了哲学主题由神到人的转变。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之前,关于人的自我认识主要是通过神话这一形式来表现。
如古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和那喀索斯传说,反映了早期人类借神话来表现对自身的认识和关注。
从“斯芬克斯之谜”这一神话的寓意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人是什么”的问题最早是由神提出的。
人如果自己无法认识和把握自己,则只有受神的摆布和奴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必须经过自我认识的阶段才能成熟。
当“认识你自己”由苏格拉底视为哲学的原则,则实现了人认识自己的一次飞跃。
黑格尔对此做了深刻的剖析,他说“苏格拉底实践了这条诫命,他使‘认识你自己’成为希腊人的格言!他是提出原则来代替德尔菲神的英雄人自己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
”1黑格尔认为,“认识你自己”并不是对人的特殊性的认识,而是人的思维的普遍,苏格拉底要用这样一种精神法则来代替神,“这种内在的确定性无论如何是另一种新的神,不是雅典人过去一向相信的神”。
2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苏格拉底这一一命题首先在于实现了认识主体由神到人的转变,说明了人们开始认识到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说明了人对自身命运的自觉把握。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理解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理解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苏格拉底那个超厉害的观点——认识你自己。
你想想看啊,咱们每天忙忙碌碌,为了生活奔波,有时候是不是都忘了好好瞅瞅自己啦?认识自己,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呢,就好像在一个超级大的迷宫里找出口。
咱就说,你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啥不?是喜欢热热闹闹地和朋友们玩耍,还是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书?很多人可能都没仔细想过。
这就好比你去超市买东西,不看清楚就瞎拿,结果拿回家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呀!那多可惜呀!还有啊,你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吗?别小瞧这个,这可重要着呢!你要是知道自己擅长啥,那就往那个方向使使劲儿呀,说不定就能闯出一番天地呢!可要是不知道自己的短板,那可能就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好几个跟头,疼得龇牙咧嘴的还不知道咋回事呢!这就跟走路似的,你得知道哪儿有坑,才能绕过去呀,不然不就掉进去啦?再想想,你的脾气咋样呢?是不是容易着急上火呀?这就像一个小火苗,要是不注意控制,可能就会烧成大火啦!可要是能认识到自己的脾气,慢慢学着去调整,那不就像给小火苗浇点水,让它乖乖的嘛。
认识自己,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和别人相处呀。
你要是都不了解自己,怎么能知道怎么和别人打交道呢?就好比你不知道自己爱吃苹果还是香蕉,怎么能告诉别人给你买啥呢?咱平常过日子,不就是在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成长嘛。
有时候可能会犯错,哎呀,那有啥呀,犯错也是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呀!就像走路会摔跤一样,爬起来拍拍土,接着走呗!咱可别小瞧了认识自己这件事儿,这就好像给自己画一幅画像,得一笔一笔慢慢地画,才能画出最真实的自己。
别嫌麻烦,这可是关乎咱一辈子的事儿呢!你要是能清楚地认识自己,那以后的路走起来不就更顺啦?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所以呀,大家都好好想想,多花点时间和自己聊聊天,听听自己心里的声音。
别总是忙忙碌碌地往前跑,偶尔也停下来,看看自己到底跑哪儿去啦。
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咱才能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呀,才能活出属于咱自己的精彩呀!这可不是我瞎忽悠,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呀!大家都好好琢磨琢磨吧!。
苏格拉底的三句话

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实用版】目录1.苏格拉底的三句话概述2.第一句话:认识你自己3.第二句话:未经审查的生活不值得过4.第三句话:我知道我一无所知5.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正文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最著名的三句话,不仅概括了他的哲学观点,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源自古希腊德尔斐神谕,也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之一。
他认为,只有深入地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外部信息所包围,很容易迷失自我。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苏格拉底的第二句话是“未经审查的生活不值得过”。
这句话强调的是思考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随波逐流。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做出选择,如果我们没有深入思考,就无法做出最好的决策。
因此,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我们的行为,才能过上值得过的生活。
最后,苏格拉底的第三句话是“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这句话体现了他的谦逊和求知精神。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无穷的,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知识,但永远也无法达到知识的终点。
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所以他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追求知识。
这种谦逊和求知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的三句话,既是他的哲学观点,也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他的话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也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卷第1期2014年01月Vol.16,No.1Jan.2014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0引言苏格拉底将德尔菲神庙墙壁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人生哲学的信条,不仅以此来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及理论研究,而且将其上升为自己做人的原则及终生的理想与追求。
1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哲学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使哲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根本地、方向性地转变,使哲学研究“从探索宇宙之谜的自然哲学转向了思考人生之谜的道德哲学”[1]。
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将“认识你自己”进一步哲学化,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哲学思考原则和哲学研究路线。
在苏格拉底之前,雅典的哲学研究主要分为两派:自然哲学派和智者学派(辩士学派)。
自然哲学派主要研究自然界的天体运行及宇宙万物,研究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并力图寻找宇宙的本原。
这些所谓的本原研究,在当时科学条件还无法对这些理论进行科学检验的情况下,总会引起人们的争论甚至怀疑。
智者学派以教书为职业,专门教授人如何辩论,以此达到从政的目的。
到苏格拉底时代,智者学派已经开始衰落。
显然,这两派的研究都不能令苏格拉底信服。
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变化无常,要想穷尽自然界万物的因果联系,并为其找到本原,非人力所为,只有万能的神才能做到这一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价值侯桂华(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摘要: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哲学价值表现为:开辟了古希腊哲学研究的新领域,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开创了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维方式——辩证的思维方式,为辩证法的诞生提供了源泉;提升了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人的肉体只是人灵魂的载体,过分骄纵只会使灵魂的净化受到阻挠。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哲学价值;思维方式;哲学意义中图分类号:B5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91X(2014)01-0047-03Philosophical value of Socrates’"Know Yourself"HOU Guihua(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Bohai Shipping Vocational College,Huludao125000,China) Abstract:The philosophical value of Socrates’"Know yourself"lies in that it opened a new field i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first found self in philosophical sense,created Socrates’philosophical way of thinking as well as dialectical way of thinking,provided source for dialectics,enhanced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 as well.It held that flesh is the carrier of soul and excessive arrogance will obstruct soul purification.Key words:Socrates;Know Yourself;philosophical value;thinking mode;philosophical sense收稿日期:2013-07-06作者简介:侯桂华(1974-),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第16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切。
他曾对费德罗说:“我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人类。
”[2]他有一句名言:“我非智者,爱智而已。
”[3]“爱智”作为人思想的一种自然倾向,本身也是一个哲学研究的过程。
苏格拉底将哲学研究的对象转向为人自身,研究与人类相关的问题。
在他看来,人不能真正认识自我,就不能深刻认识世界。
因此,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与自然有了明显的区别,作为自我的人取得了与自然不同的、独立的、平等的实体研究地位。
人作为自然的客体和认知的主体,有了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苏格拉底的自我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因为感性的自我只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理性的自我才是真正的自我。
与此同时,苏格拉底的自我又是实践的。
他在实践中不断地反躬自问,既要考察知识本身,又要考察承载知识的主体(自我),以此达到寻求真知的目的。
从此,哲学研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关人的研究问题被凸显,人的哲学研究地位被确立,哲学家们开始了人学化的哲学思考、不断思索人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并引领一代代的哲学家们将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向纵深拓展。
从哲学意义上讲,苏格拉底所做的一切工作,为后来康德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开创了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的过程中,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最为根本的,其他方式无非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变化和发展。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哲学价值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开创了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维方式,即辩证的思维方式。
他将传统的、观察式的、直观描述的、甚至是猜测的方式转变为不断诘问的方式,通过承认自我的无知,不断地打破他人内心固有的信念,进而追求真正的真理。
这种从“无”到“无”的过程,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将哲学研究置于理性思维之下。
可以说,他达到了辩证法的理念,但还不是理念的辩证法,也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
但毫无疑问,他为近代辩证法的诞生提供了源泉。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也被称为问答法、论辩法、反证法,是辩证法的一种普遍形式。
希腊是辩证法的故乡,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哲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尽管近代的辩证法与古希腊辩证法的含义不同,但后者与前者之间有着更多、更深的渊源关系。
苏格拉底以“理念论”为核心来展开自己的哲学研究。
他抛弃了传统的从主观、感觉出发的思维方式,将智者学派研究的感性的人变成他所研究的理性的人。
于是,在苏格拉底那里,人不再仅仅是自然感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道德理性的主宰者,人成了掌握自然的主人。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开创了新的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一般经历三个过程:讽刺,归纳、定义,诱导、提升。
首先是讽刺。
讽刺的目的在于摧毁、揭露与重建,摧毁人们心中固有的、传统的观念与认知,揭露那些所谓智者的虚假、那些看似真理而非真理的知识,引导人们去追寻真正的真理与正义。
讽刺的对象不仅包括当时雅典社会公认的一些智者,苏格拉底将自己也纳入到需要讽刺的范围。
讽刺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一种否定,更是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这种方式被黑格尔称为“反讽”,他说:“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反讽。
他的这种方法是辩证法的主观形态,是社交的谦虚方式;辩证法是事物的本质,而反讽是人对人的特殊往来方式。
”[4]其次是归纳、定义。
苏格拉底通过辩论,打破他人原有的信念,同时又激发了他人探寻真理的热情。
于是,苏格拉底从不同事物中归纳出相同的特征,并进行定义,定义一旦给出,便成了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理念”。
所以,事物可变,而“理念”不变,简单地说,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理念论”。
即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之得以展开。
对此,亚里士多德说:“有两件事可以公正地归给苏格拉底: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
”[5]最后是对提问者进行诱导、提升。
苏格拉底认为,作为真理的“善”是人与生俱来的,应该根植于人的内心,只是因为人们意识不到他的48第1期存在,故需要有人去诱导、启发。
无疑,苏格拉底便成了肩负这一伟大使命的人。
在苏格拉底诘问的过程中,实质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灵魂深处自我的认知与拷问。
在苏格拉底看来,困惑和迷茫是人们获得真知的源泉,只有困惑才能引起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反省,从而找到自己认同的价值。
这个价值非别人给予或灌输,是人通过自己的理性所得,所以它更接近真理。
只有经过这样的思考,人才可以说是真正以人的身份存在着。
与此同时,苏格拉底提升了人的理性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人只要用理性去思考,就能获得自己认同的价值。
苏格拉底之后,“唯理智主义支配了此后的西方文化”[6]。
之后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黑格尔,直至马克思,他们的辩证思想中都有苏格拉底辩证思想的影子。
3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苏格拉底说:“生命不只是活着而已,活着是为了实现某些价值”[7]。
纵观苏格拉底的一生,他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更没能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
此外,他容颜丑陋,常常被人比喻为雅典广场上出售的塞列努斯的小金像。
这些令世人烦恼的事,却丝毫不能影响苏格拉底的生活与追求。
在他看来,如果人因为这些世俗的小事而烦恼、困惑,那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他的灵魂还有待提升。
他认为,人的肉体只是人灵魂的载体,过分骄纵肉体不仅不利于灵魂的净化与提升,而且会使这一过程受到阻挠。
由此可以理解苏格拉底能够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伟大价值的能量所在。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是想通过自我的觉醒来挽救雅典社会道德缺失、沦丧的现状。
他劝诫人们要过有道德的生活,做有道德的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在苏格拉底的思想中,自我是理性的、道德的实体,而理性则是每个人应该必须遵守的规则,带有一种道德的命令和强制性,这种强制性不在自然,而在自我。
苏格拉底是这样理解的,也以这样的要求去行动。
当他被雅典的法律宣布有罪的时候,他可以有多种选择去逃避法律的制裁,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都是不正义的行为。
他认为既然是法律的行为,人就不能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即使无罪,也应承认法律的权威。
因此,他要以自己的死,来唤醒人们的灵魂、唤起雅典公民自身的觉醒、换取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这样,死亦有所值。
4结语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可以说是哲学研究中划时代的、伟大的革命。
正如伟大的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所说:“在雅典最辉煌的半个世纪里,它所绽放的最美丽的花朵不是一座雕像、一栋建筑或一部戏剧,而是一种精神:苏格拉底精神。
”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指导着人们不断去寻找真理。
如今的时代与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固然相距甚远,然而细细回味,“认识你自己”区区五个字,仍如天籁回音一样宝贵,我们的生活中仍少不了它的指导[8]。
参考文献:[1]杨耀健.小议苏格拉底的人学思想[J].世纪桥,2007(6):39.[2]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8.[3]傅佩荣.西方哲学与人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8,19.[4]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4.[5]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50.[6]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5.[7]罗纳德·格罗斯.苏格拉底之道[M].徐弢,李思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周慧.苏格拉底式问题研讨评价法对课程评价的启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647-649.[责任编辑:史庆华]侯桂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价值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