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媒介
文学使用的符号媒介是语言
文学使用的符号媒介是语言,以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因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艺术与其它艺术类型有很大的不同,其第一个基本特征便是文学形象塑造(感知)的间接性,这也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特征.文学形象由语言塑造,而语言并不像其它自然符号,如色彩、线条、声音那样可以让人接受起来更容易、更直接.因为语言是一种人工符号,它是人们为了便于交流而产生的约定俗成的符号,所以当文学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只是一连串字符,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语言意义的了解,并对所看到的字符进行解读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意义.语言艺术塑造形象的间接性也体现为文学的意象性(也叫心象性).意象不同于客观现象,“它是由语言文字的涵义构成的,又是被读者的内心体验到的,它融合了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想象力等.”1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由于文学形象只存在于主体意识之中,不同的内心体验造就了不同的文学形象,而不像其它的艺术形象那样及存在于主体心中,也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比如美术中描绘一幅乡村田野风景图,即使我们可以想象作品中所表现的宁静朴素的主题,但它必然要建立在客观世界的基础之上,也即我们肉眼直观到的画面---乡村田野.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也意味着模糊性.文学的语言不像其它艺术形式所用的自然符号那样可以比较精确地塑造艺术形象.语言具有抽象性,这必然造成文学的模糊性.比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一段人物形象的描写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所表现的客观直感的形象相比自然显得抽象模糊.但是在这种模糊性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生动鲜明的文学形象,所以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并不代表它不具体,相反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其形象更丰富饱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是它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它能表现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微妙性.这一特征是由于语言“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广泛领域,是主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最大的普适性.”2因而它比其它符号媒介如声音、色彩、线条更具表现力,利用语言既可以叙事,又可以表情.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三个特征则是它的自由性,这是由于“文学形像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使其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创造自由的艺术时空”3.综合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我认为文学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这点我在上文已提过,这里做一个简要陈述.正是由于文学形象塑造是间接的,才导致了它的意象性、模糊性、自由性和强大表现力.试想,如果不是因为文学是由语言组成的艺术形式,而语言又是一种抽象符号,需要人的想象力来创造艺术形象,又何来文学的意象性和模糊性呢?再者,由于语言文字这种抽象间接的媒介方式给作者和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才有了文学巨大的表现力和自由性.如果换成一块画布、几种颜色,或者一群演员、一个舞台这些直观的表现方式,那它的表现空间将大大缩小,这也正是体现了文学间接性作为这三个特征中最重要的一方面的有力支撑.以《水浒传》为例,作者用语言文字将108将刻画得栩栩如生,不仅人物形象,而且在时间空间上都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形式所能表现的范围.这就是文学的间接性带来的巨大效果.精简下来就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一个基本特征便是文学形象塑造(感知)的间接性,语言艺术塑造形象的间接性也体现为文学的意象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也意味着模糊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是它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它能表现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三个特征则是它的自由性,这是由于“文学形像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使其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创造自由的艺术时空”。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探讨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探讨引言媒介符号暴力是指以媒介传播的符号、语言、形象等针对性的暴力行为。
它会通过媒介逐渐强化人们对某种文化、观念、价值观等的认同感,并在强化认同的同时排斥异己,进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媒介符号暴力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暴力行为的发生。
媒介符号暴力的危害1. 加剧社会分化媒介符号暴力从源头开始就会在媒介传播中进行分层、区隔,不同观点、文化、群体等会被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排斥与包容。
这样的暴力行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分化,导致人群进一步孤立,进而失去了相互理解的机会。
2. 强化歧视媒介符号暴力也会强化社会中的各种歧视行为,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年龄歧视等等。
媒介暴力有时候会美化一些歧视行为,宣扬其是“优越文化”的象征,这样的流言蜚语很容易导致更暴力的行为。
3. 自我认同的建构媒介符号暴力会通过媒介创造人们对某个文化、观念等的认同感。
这样的认同感到一定程度上会强化自我意识,进而导致排斥异己的行为。
当人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时,很容易使人崩溃、变得抗拒异己,与他人产生冲突,甚至是暴力冲突。
4. 挖掘创伤在某些情境下,媒介符号暴力也会挖掘人们的心理创伤,进而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某种观念、文化等的认同感。
在这种情境下,往往会有一部分人因过渡认同的缘故而进行极端行为。
避免媒介符号暴力的方法1. 增加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在传媒技术和传媒概念上掌握一定技能的能力。
除了了解媒介的性质和媒介的运作以外,还需要对媒介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敏感分析,增加对媒介暴力的判断能力,避免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
2.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源在信息获取方面,我们需要确保获取信息的多样性。
如果信息源角度单一,信息主题单调,则会渗透进我们的常识及成为我们的观念。
没有广泛的信息源,我们就没有机会对主流的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评价,只能接受一种媒体渲染出来的单一价值观。
3. 鼓励多元文化和理念的混合我们需要鼓励多元文化与理念的混合,让不同的文化和理念通过平等交流、协商、融合逐渐发展为一种比较接近的共性。
符号与媒介文化教案
符号与媒介文化教案教案标题:符号与媒介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符号与媒介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不同符号和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符号和媒介文化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1. 符号与媒介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不同符号和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3. 符号与媒介文化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符号与媒介文化的概念,与学生讨论他们对符号和媒介的理解和经验。
-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符号和媒介文化的思考:符号和媒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符号与媒介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包括符号的定义、媒介的种类和功能等。
- 通过实例解释不同符号和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如电影、音乐、广告等。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符号或媒介进行深入研究。
- 要求学生讨论该符号或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4. 小组展示(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交流。
5. 批判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15分钟)- 引导学生对符号和媒介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如评价广告中的隐含信息、分析电影中的符号象征等。
- 鼓励学生从自身经验和观察中创造符号和媒介,如设计一个广告、创作一首歌曲等。
6. 总结与延伸(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符号与媒介文化的重要性。
- 提供延伸阅读和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对符号与媒介文化的了解。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包括对符号和媒介作用和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在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环节中的表现,如对广告中隐含信息的评价、创作的符号和媒介的创造力等。
3. 课堂互动和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与他人交流的积极性。
皮尔士的三元符号模式
⽪尔⼠的三元符号模式
这样的批评⽅法当然很难令⼈信服。
且不谈对社会⽂化背景的彻底忽略,就连它有限的批评成果也漏洞百出。
按照结构主义的逻辑,评论家只需指出作品内部结构关系就⾏,语⾔符号所描述的外部世界是不重要的。
这⾥的问题时,能够表⽰⽂本结构关系的关系项⽐⽐皆是,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些⽽不是那些物体来说明⼈物的⼼理状态呢?这个假象故事中的⽗亲⼀直在地⾯上⾏⾛,那么,处于天空和泥坑之间的地⾯早已是⼀种“中间状态”,何须太阳照到坑底才能取得平衡?伊格尔顿由此得出结论:
简⽽⾔之,结构主义的⾮历史主义⽅法令⼈骇然。
它声称要寻找的⼈类⼼灵法则(平⾏、对⽴、逆转等等)⾮常抽象,远离⼈类历史中的具体差异。
从这种奥林匹斯⼭的⾼度看下去,⼈的思想⼤同⼩异。
找出⽂学作品背后的规则结构之后,结构主
⽪尔⼠的符号定义避免了结构主义的缺点。
他没有从索绪尔那个先验存在却能⾃我分解的抽象符号系统出发,⽽是把符号意义建⽴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之中。
认识的客体即⽪尔⼠所谓的“指称对象”,他通过这⼀概念把社会和⽂化的因素有效地纳⼊了符号学的研究范围。
从这个意义上讲,⽪尔⼠才是现代符号学的真正创始⼈。
(原载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本⽂来源:
丁尔苏,1994:“⽪尔⼠的三元符号模式”。
载:丁尔苏,2011:《符号学与跨⽂化研究》。
复旦⼤学出版社。
第31-34页。
传播学符号的功能
传播学符号的功能
传播学符号具有以下功能:
1. 表达意义:传播学符号是用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工具。
它们可以代表具体的事物、概念、想法或情感,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将这些含义传达给接收者。
2. 沟通交流:传播学符号可以作为一种共同的语言,让不同个体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符号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使用共同的符号系统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3. 传递信息:符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传递工具。
通过使用符号,信息可以以简洁、明确和快速的方式传达给接收者。
符号可以携带大量的信息,并且可以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传递,如文字、图像、声音等。
4. 创造文化:传播学符号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它们还具有创造文化的能力。
符号可以代表一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传统,通过使用符号,人们可以传承和传播文化,表达身份和认同。
5. 形塑认知:传播学符号可以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认知。
符号通过建立和激发相关联的认知结构和联结而产生作用,它们可以塑造和改变人们对特定事物的看法、态度和行为。
总的来说,传播学符号具有表达、沟通、传递信息、创造文化
和形塑认知等功能,它们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信息传播、交流和文化的发展。
用完符号就扔掉——如何看待媒介营造的符号世界
用完符号就扔掉——如何看待媒介营造的符号世界摘要:在人们的生活中,符号是不可或缺的,符号化在某种意义代表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在符号世界中,语言世界又是最为重要的。
如今很多人其实是生活在由媒介营造的符号世界中而不自知。
要认识到符号的本来意义,争取成为理解符号化的主人而非牺牲品。
关键词:符号;符号化;媒介;语言世界一、符号的世界“这个只对人类可谓显著的基本需求,即符号化的需求。
制作符号的功能,与吃、看、到处活动一样,是人类的本源性活动。
它是心灵基本过程,并常常发生作用。
”———苏珊·K·格朗野兽会为争夺地盘和食物相互撕咬,老头狼体衰,新头狼崛起,狼族内部朝代的更替没有信物的交换只有老头狼死去时新头狼跃上高坡,还是这片领地,还是这个狼群,土地和狼群就是本身的意义。
一枚玉玺或一张银票对它们来说毫无价值。
这个世界上唯有人类会为了符号发动战争,流血牺牲。
符号的重要性在很多时候远远大于它所代表的事物本身,虽然它和真实的事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整个地球就这么大,领地就是这样多。
国家的数量多少和名称变化不会使它有任何改变,只有地球的地壳运动等自然力才会使它本身发生变化。
在人类世界中,变化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符号。
符号的形式千变万化:玉玺的阴刻阳文、国号的秦始转汉皇、旗帜的条纹徽章、服饰的五行五色。
符号化是人类的本源性活动。
一支漂亮的羽毛最初的用途也许就是用来做帽子,它做帽子的功能就是它的最大价值。
但当一次偶然的机会,它被国王拿在手里递给某个皇子,当做一种王权的象征时它就变成了一种符号,它是王权的象征,被人们膜拜、供奉,用生命护卫。
当它做帽子的时候它的意义就是它本身。
当它被拿在国王手上的时候,它成了远重于它本身的象征,当这支羽毛传过几代以后,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羽毛本身神圣不可侵犯。
但其实这种象征和羽毛却没有一点必然的关系。
比如古董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们的符号性而并不在于功能。
其实从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中我们就可见端倪,他说:“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研究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研究作者:陈婷婷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22期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作为“编码”方,媒介所有的传播活动都是都过语言、画面、图片、声音等符号来实现的。
而这些符号,“不管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的,都经过了符号管理者例行公事的组织过程。
”①这个组织过程是受众赋予媒介的权力,但如果使用不当,便会产生媒介“符号暴力”。
1 何为媒介“符号暴力”“符号暴力”(symbolic violence)是布尔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符号暴力是通过言语构建已知事物(the given)的能力;是使人们视而可见和闻而可信的权力;是确定或者改变对于世界的视界(vision),因而确定或改变了对于世界的行动乃至于世界自身的权力;是一种几乎是魔术的权力,借助于特殊动员手段,它可以使人获得那种只有通过强力(无论这种强力是身体的还是经济的)才可以获得的东西的等价物。
”②在传播场域中,作为信息生产者的媒介具有“表现事物并使人相信这些表现的相应的象征性权力”。
③这种象征性的权力在彰显、遮蔽、重构等手段的帮助下,可以具有建构现实的正当性。
在布尔迪厄看来,“符号暴力不是存在于话语或符号本身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对语词的合法性的信仰以及对说出这个词语的人的信仰。
”④的确如此,表面来看,作为客观叙述者的媒介,并没有干预现实的能力,但事实上,借助于“符号暴力”和受众的权力让渡,媒介时刻都在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
1994年6月27日,在辛普森被捕后,《时代》杂志曾刊发一张名为《美国的悲剧》照片。
照片说明中并没有对辛普森及其种族进行点评,但在照片处理时,却采用阴暗的基调,加深了辛普森的皮肤颜色,这种符号化的处理,隐晦地向受众传达了“这个悲剧的凶手是黑人”的信息。
这种表面客观公正,同时又隐蔽表达观点的做法,便是典型的媒介“符号暴力”。
不同于媒介“暴力符号”,媒介“符号暴力”本身并不具有暴力性,只有在符号语言的使用者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映射出的社会规则和权力、政治规约才体现出暴力倾向。
媒介与符号—材料存在的方式解读
媒介与符号—材料存在的方式解读
材料是艺术的鲜活载体,是艺术美与物质、精神之间找相互结合的艺术存在。
艺术作品的外在是材料,内在是材料传达的艺术精神。
材料作为艺术作品的依托与载体与时俱进,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呈现着人类社会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对话。
在自然材料与艺术精神之间存在着某种有机或必然的联系,在材料物质原始的状态下的物质材料显现的是其自然本质,而经由艺术创作后的材料,材料自身被赋予了某种特殊指向与潜质,材料自身蕴含着或被赋予了某些社会的轨迹,人文、政治、历史、宗教、语境的、时代的等诸多意义,由此,材料中显示的又不完全是自然的本质——艺术的意味与艺术的价值正是借助于此来发生作用,因此材料的走向了一条精神符号化的道路。
本文通过研究20世纪在材料艺术方面极具代表性的3位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约瑟夫·博伊斯、蔡国强,上述3位材料代表性艺术家,无论是对于生活经验,还是表达内心的情感,他们都是借助材料在作品中的表达,体现出艺术家非凡的创意和对于材料的娴熟把握。
对其作品中材料的表现手法及其材料在作品中的符号性表达进行归纳分析,通过对这3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分析材料在其作品中存在方式的解读。
从艺术材料作为“媒介性材料”与“符号性材料”的定义进行深入分析上述3位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如何从关注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而转变为更加关注材料精神的表达,如何把材料逐渐提升演化为作品中的艺术语言,演变成绘画的视觉主体。
重新思考“材料本真呈现”,从而实现了物质材料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家的观念创造价值。
社会学理论知识:符号、文化和意义——意识形态、文化编码和民众的媒介
社会学理论知识:符号、文化和意义——意识形态、文化编码和民众的媒介符号、文化和意义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们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社会学中,符号代表着一种反映社会现象的标记或象征,文化则是指一定社会或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方式。
而意义则是这些符号和文化所传递的信息的内在涵义和价值。
本文将分别从意识形态、文化编码和民众的媒介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符号、文化和意义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
首先,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世界观念和理念的总称,是一种特定社会或群体所持有的思想观念,也是文化和意义的延伸。
意识形态作为符号的集合,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比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人私有制的重要性,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强调社会公平和共同财产的重要性。
不同的意识形态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意义,它们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也影响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其次,文化编码是指一种特定社会或群体所持有的符号和象征的集合,代表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文化编码体现了一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它是人们共同信仰和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在这种文化编码的框架下,人们形成了一套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和价值观念。
比如,某些文化编码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另一些文化编码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
这些不同的文化编码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意义,它们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最后,民众的媒介是指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反映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当今社会,媒介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承载着符号和文化的传播,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这种媒介的框架下,人们形成了一套信息获取和思维模式,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和价值观念。
【总结】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
【关键字】总结一、名词解释拟态环境、符号、子弹论、信息、热媒介、意见领袖、媒介即讯息、组织传播、信息环境、流言、集合行为、基模、人类传播、人际传播、意义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符号: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射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超速的反应;他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
信息:香农认为,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活动”。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流言:是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也是人们在价值判断上有着分歧和争议的一种现象。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论瑶族文化传承的符号与媒介——语言文字
基本 方式 ,便是 学 习语 言 、使用文 字 。
、
语言沟通: 瑶族 文化传承的初始 形式
由于 瑶 族 没 有 形 成 本 民 族 文 字 , 未 习 用 汉 字 词汇 和概 念 ,有盘 瓠 、漂 流过 海 、干 家峒 、过 山榜 前 ,主 要 靠语 言传 播文 化 。运 用语 言传 播文 化 是瑶 等 。在 社 会 生 活 方 面 , 与初 民 社 会 组 织 相 关 的词
瑶 族孩 童 自出生起 至成 长 ,语 言 学 习一直 与其
族语 言特 有 的语 意 和 内涵 ,这在 瑶族 语 言 内容和 词 相 伴 。一 个瑶 族人 出生后 从咿 呀 学语 开始 ,长 辈们
[ 稿 日期 ] 2 1 3 0 收 0 卜0 - 5
[ 者 简 介 ] 徐 小 军 ( 9 2 ) ,江 西 高 安人 ,玉 林 师 范 学 院职 业技 术 学 院教 师 ,研 究 方 向 : 历 史 与 文 化 。 作 18  ̄
度戒 ”瑶 语称 “ 斋 族 人语 言跟 别 民族 的语言 不 同 ,正如 黄 云焕在 《 赴 很 反映瑶 族 文化 的现 实 , 比如 “ ,“ 赛 ,“ 刀 桂 平 瑶 山工 作 报 告 》 中提 到 :“ 瑶 族 人 食 饭 叫 做 刀 ” 师 公 ”瑶语 称 “ 翁 ” 道 公 ”瑶语 称 “ 盘 ‘ 项 ’ 穿衣 叫做 ‘ 雷 ,居 家 叫做 ‘ 室 ’ 仁 , 组 因 , 翁 ” 还有 “ , 做功 德 ” 洪 门祭 典 ” 跳 盘 王 ” 、“ 、“ 行 路 叫 做 羊 稿 ’ ,初 听之 后 几 乎 一句 不 懂 。 … 等 ,完全 有 别于 汉族 的 宗教 称 呼 。这 些 语言 词汇 既 ” 是瑶 族文 化 的反 映 , 同时也传 承着 瑶 族文 化 的思想 瑶 族各 支系分 别用 不 同的语 言传递 着 民族文化 。 瑶 族文 化给 予 瑶族 语言 以不 同的 风格 ,在 许多 内容情 感 。 方 面均 有 体现 。 以瑶族 生 活环 境来 说 ,它给 予 了瑶
符号·媒介·权力网络流行语的青年身份认同建构
符号•媒介•权力:网络流行语的青年身份认同建构吴茜内容提要:现代性不断发展的社会中,个体身份认同趋于断裂、漂浮与虚拟的身份认同特征在青年群体中表现突出,并呈现在网络流行语的文本符号、话语实践与权力抗争机制中#文章认为,网络流行语的文本符号表征身份认同,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实践”建构身份认同#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抵抗式”、“协商式”与“认同式”三种认同模式#因此,可以通过网络流行语的语言预警,对青年不良身份症候予以疏导#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青年身份认同话语实践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21)01-0133-07作者简介:昊茜,传播学博士,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讲师(辽宁大连116000).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青年报告》中对“青年”给出了三种界定:一是根据实足年龄方式确认15—24岁的年龄群为青年;二是根据特殊的“教育、社会和家庭状况”,也就是把在学、未开始工作和未组建自己家庭的人定义为青年;三是试图将青年定义为一种精神状态,即将富有想象、具有勇气而不怯懦、更富冒险而不是追求享乐的人定义为青年。
①这就从年龄、工作、婚姻状况以及人格特质等方面对青年进行了界定。
然而,更多的机构是从年龄角度对“青年”进行界定。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14—34岁人群为青年人口(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界定14—44岁人群为青年人口(1992年);而根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相关界定,18—40岁人群为青年人口。
②随着当代青年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以及婚育年龄的推迟,其心理状态趋于较长时间停留在青年#因此,本文对青年年的界,中青年会的,18—40为青年人口,同时也就将14—17岁的青少年群体排除在外#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高于其他年龄群体,分别为19.9%和20.4%,合计占比达40.3%。
③由此可见,相较其他年龄群体,青年更多、更深入地被卷入至网络空间。
媒介与符号——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分析与研究
37 第2卷第11期数字传播根据众多专家的观点可知,在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了,各行各业的未来发展都将离不开这些技术的支持,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也是符合时代发展的。
而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是离不开媒介理论以及符号学理论的,所以广大文学艺术家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科学合理地将媒介理论以及符号学理论更好地融入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之中。
一、三种相关概念的分析媒介理论主要是对媒介种类以及媒介作用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的理论,其对我们每一个人对个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了解释,同时对社会上的媒介行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符号学理论主要是研究各类符号的人文科学,其建立起了一个方便人们对符号使用和研究的符号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是传统艺术行业与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发展而来的,其主要是以当代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为载体,然后通过网络信息进行传播的。
二、媒介理论对数字媒体艺术的重要意义(一)媒介理论是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核心在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新出现的技术都将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甚至是人文艺术以及文化。
因此,在如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媒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而经过演变交替得到了一个新的媒介。
所以人们可以根据媒介理论的发展演变史来理解当代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其成了人们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核心。
(二)媒介理论是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传播的前提艺术作品要想为人所知并得到人们的欣赏,就得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播。
传统的艺术主要是通过绘画或者影视作品等进行传播,而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理念。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是将艺术、文化、科技和生活等众多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网络传播,其十分巧妙地利用媒介理论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三、符号学理论对数字媒体艺术的重要意义(一)符号学理论是构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工具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文化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的艺术创作,所以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是必然的,其同时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以及挑战,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与符号学理论是密不可分的。
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名词解释
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名词解释1. 引言阿特休尔(Attwell)是一位著名的传媒学者,他提出了一种关于媒介的分类体系,将媒介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实体媒介”、“心理媒介”和“符号媒介”。
本文将对这三种体系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实体媒介实体媒介是指可以触摸和感知的物质形式的传播工具。
这包括传统的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和书籍,以及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设备。
实体媒介通过物理载体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实体媒介具有以下特点:•物质性:实体媒介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物质世界中,可以被触摸、感知和操控。
•可视化:实体媒介通常通过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来呈现信息,能够直观地展示内容。
•有限性:实体媒介通常是有限的资源,例如报纸和杂志需要印刷和分发,而电视和广播需要频道和时间槽来播放。
实体媒介在传播信息、塑造舆论、传达价值观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可以提供深度的报道和分析,帮助受众理解复杂的问题。
然而,实体媒介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局限于特定地点和时间等。
3. 心理媒介心理媒介是指通过触发个体心理过程来传播信息的媒介形式。
它主要依靠个体的感知、认知和情感来影响受众。
心理媒介具有以下特点:•个体化:心理媒介能够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潜移默化:心理媒介通常通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式对受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多样性:心理媒介形式多样,包括音乐、艺术、游戏、虚拟现实等,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体验。
心理媒介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创造情感共鸣、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等方式来影响受众。
例如,音乐和电影可以通过美妙的旋律和感人的故事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游戏和虚拟现实可以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引发个体的参与和思考。
4. 符号媒介符号媒介是指以符号为载体传播信息的媒介形式。
符号是一种由语言、图像、符号等组成的系统,能够代表特定含义并进行交流。
符号是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例子
符号是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例子符号媒介是信息传递过程中极有意义并极易引起互动的载体,是现代社会运用最广泛的传播媒介,也是公共关系传播中常用的媒介。
作为跨国界的信息传播,国际传播也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传播。
传统的国际传播活动,主要以语言符号作为传播内容,因此必然存在对语言的“二次编码”。
语言差异一直是国际传播所面临的一大障碍。
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国家,长期以来试图寻找多种媒介方式跨越这一障碍,并试图规避“语言文字”所产生的知识鸿沟。
图像、音频和视频作为更高阶的传播媒介,在国际传播活动中承担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如今这个“万物皆媒”的时代,信息除了通过传统
意义上的“媒介”进行传播外,还可以依靠物体进行传达。
从古至今,我国一直用“动物”作为媒介,进行外交活动。
而“动物外交”活动中,以国宝“熊猫”为主体的“熊猫外交”又显得格外亮眼。
在我国的“熊猫外交”中,“熊猫”这一物种被抽象出来,成为了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
“熊猫”这一物种,除了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还成为了蕴含意义的符号,并为中国的国际传播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学理论知识:符号、文化和意义——意识形态、文化编码和民众的媒介
社会学理论知识:符号、文化和意义——意识形态、文化编码和民众的媒介在社会学中,符号、文化和意义是三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分析符号、文化和意义在社会学理论中的作用,同时探讨意识形态、文化编码和民众的媒介对于社会的影响。
一、符号、文化和意义的概念和作用符号是一种代表性的存在,它可以用来表达或传达某种信息。
在社会学中,符号可以是语言、行为、图像等。
通过符号,人们可以理解和沟通。
文化是一个群体共享的价值观、习俗、信仰等。
它是社会生活的载体,也是人们认识和表达世界的工具。
意义是根据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所赋予的符号的内涵,它决定了符号的意义和价值。
符号、文化和意义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现实和社会的认知模式和信仰体系。
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
意识形态是通过符号和文化来表达和传播的。
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往往与政治、经济等方面联系在一起。
它影响着社会的运作和人们的行为。
例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公平和共享。
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
三、文化编码的作用文化编码是社会对符号和文化进行规范和标准化的过程。
它是社会对于符号和文化的解释和管理。
文化编码通过教育、传媒等渠道对人们进行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灌输,使他们符合社会的规范和标准。
文化编码可以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影响着社会的运作和变革。
四、民众的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民众的媒介是人们接收和传播符号和文化的工具。
它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形式。
民众的媒介通过对符号和文化的传播和解释来影响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编码。
例如,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成为民众表达和传播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重要平台,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社会的格局。
结论符号、文化和意义是社会学中重要的概念。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础。
意识形态、文化编码和民众的媒介通过符号和文化的传播和解释影响着社会的运作和变革。
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名词解释(二)
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名词解释(二)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名词解释1. 技术媒介(Technological Media)•技术媒介指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工具和平台。
•技术媒介具有物质性,需要借助物质形态存在,如纸张、屏幕、音频器材等。
•技术媒介能够改变信息传递的方式和速度,对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
例子:手机 > 手机作为一种技术媒介,通过无线通信和屏幕显示功能,可以实现语音通话、短信、社交媒体、新闻浏览等功能。
它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
2. 符号媒介(Symbolic Media)•符号媒介指的是通过符号系统来传递信息和意义的媒介形式。
•符号媒介的重点在于符号的选择和组合,以及符号背后的意义和象征。
•符号媒介可以包括文字、图像、音乐等,是人们进行交流、表达和思考的重要工具。
例子:报纸 > 报纸作为一种符号媒介,通过文字、图片、版式等符号来传递新闻和信息。
不同的字体、颜色、排版等符号选择和组合,可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3. 社会媒介(Social Media)•社会媒介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平台,以及人际关系网络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意义的媒介形式。
•社会媒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参与,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方式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和共享中。
•社会媒介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社交关系、获取信息、表达和传递观点等。
例子:微信 > 微信作为一种社会媒介,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让用户可以与朋友、家人和同事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
微信朋友圈功能还可以分享和传递信息、观点等,形成社交网络。
以上是对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的名词解释和相关例子。
技术媒介、符号媒介和社会媒介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丰富多样的传媒环境,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非语言符号对媒介传播的作用
非语言符号对媒介传播的作用-----------以“5·12”汶川地震为例摘要:交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间的交往。
交往手段归纳起来不外乎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系统符号系统两大类。
语言符号系统在交往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而非语言符号系统在交往中的作用比较隐蔽,甚至难以捉摸,但又是真实的,在某种特定的而交往情景中还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非语言符号在当代媒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多意识到了非语言在传播过程的意义不可忽视。
关键词:符号非语言符号言说技巧交往媒介传媒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视觉非语言符号和听觉非语言符号。
它们在电视新闻画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运用好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讲究技巧,灵活运用非语言符号的各种表现方法,从而成为电视画面和其他传播媒介重要的表现内容。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非语言符号在媒介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特殊意义。
一非语言符号----图片的表现力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把非语言符号称为“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全都理解的微妙代码”,而报纸、杂志利用图片不但传达了传播者的用意与想法、事实与报道,而且受传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翻译和反馈。
《楚天都市报》19日的头版是大幅“5.12”背景镶嵌祝福蜡烛的图片,且将背景刷黑。
从皮尔斯角度讲,该头版是图片符号、标识符号和象征符号的统一体。
如头版图片中的“烛火”好似人们为逝魂而闪烁的泪珠,又像“多难兴邦”的信念给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20日的头版是天安门前半降的国旗和举国默哀场景图,色调是黑白红,其中红色国旗格外惹眼。
它不仅是对逝者的默哀和祈福,象征苦难压不倒中国人,还表达了举国人民团结一心,紧密围绕在党中央领导下的决心。
21日的头版是失去家园的村民背负家当,手拿结婚照离开故乡的场景图,图片上方配以“永不忘却”的加粗标题黑字,令读者看得揪心和感慨,灾难中“亲情”得到凸显和扩张。
公关传播的基本要素
6.反馈分析:研究传播的效果如何反馈传播者,包括传播对象对 传播主体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整个传播过程的调整(如信息 内容的调整,传播渠道的调整等)。
三、传播效果及其制约条件
(一)信息的传播者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2. 3.2317:34:4417 :34Mar -2223- Mar-22
•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17:34:4417:34:4 417:34 Wedne sday , March 23, 2022
•
不可麻痹大意,要防微杜渐。22.3.232 2.3.231 7:34:44 17:34:4 4Marc h 23, 2022
AMB
(A为传者;B为受者;M为讯息, A和B都作用于M)
(W·宜韦伯《人·讯息·媒介》)
A
A
B
B
(两圆重叠部分AB为A和B的分享信息,或者说A 和B相“通”的部分)
具体分析“传播”的涵义,有三个要点需要把 握:
1.信息的传递 2.双向的交流 3.信息的共享
甲方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信息传递 给乙方,如电话、电报、信函。(在 这个意义上可译作“传达”、“传 送”、“传报”、“传播”等。)
1.职位是社会给予传播者个人的能够影响传播效 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2.影响传播效果的第二个方面的因素,是传播者 是否有专家身份。
3.影响传播效果的第三个方面的因素是传播者的 品质。
4.影响传播效果的第四个方面的因素是传播者有 多大的吸引力或令人喜爱的程度如何。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 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 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 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 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