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 文
“格物致知”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
精 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
内涵
到知识。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通过实地实验
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
意义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探讨问题。
检讨
彷徨(pánɡ huánɡ) 激变 格物致知
动词,意为“藏在袖子里”。
不要写成“至于”的“至”。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cuò )
( yīnɡ)应该 应
( yìnɡ)应付
【记少余多法】
➢ “埋”除了在“埋怨”中读作“mán”外,其余一律 读作“mái”。
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问题探究
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看法。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平 天下”,一般指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 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而 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 解、认识客观世界进而获得新知,所以侧重 于实验精神。
本文中提到的“格物致知”的真 正意义是: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 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 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 袖手旁观。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了多个例子,试简要分析
其作用。
王阳明“格” 竹失败的事例
说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们把探察外 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进而证明中国传统教 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4段)
通过实验了解竹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 子的性质的事例 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第8段)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PPT课件(共49页)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PPT课件(共49页)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八年级语文部 编版下 册《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优 秀PPT课 件(共 49页) -ppt优 质说课 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八年级语文部 编版下 册《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优 秀PPT课 件(共 49页) -ppt优 质说课 稿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八年级语文部 编版下 册《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优 秀PPT课 件(共 49页) -ppt优 质说课 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八年级语文部 编版下 册《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优 秀PPT课 件(共 49页) -ppt优 质说课 稿
知识链接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 学》《中庸》两篇,和《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是儒家主要经典。
3.“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八年级语文部 编版下 册《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优 秀PPT课 件(共 49页) -ppt优 质说课 稿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八年级语文部 编版下 册《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优 秀PPT课 件(共 49页) -ppt优 质说课 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八年级语文部 编版下 册《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优 秀PPT课 件(共 49页) -ppt优 质说课 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共19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共19张PPT)

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 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 讲一讲。
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 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 这篇文章,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 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 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 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 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 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 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 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 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 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 知”的精神。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 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 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 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 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 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1):理例结合,证明真 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1)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列举事例时,采 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如:列举 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 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 误认为探讨自己”的道理。作者用在大学念物理时, 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 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事例论证的好处: 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显性信息 (科学)
隐性信息 (爱国)
活动任务一:明确观点、主题
• 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活动任务二:理清思路
方法1:逐段分析,综合归纳; 找出关键,提炼重点; 前后关联,牵思成线; 理清逻辑,思路呈现。
方法2:结合助读系统,进行合理整合。
助读系统
演讲思路
1.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
教育
2.承接“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的话题 ,并赋予它新的意义。
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
3.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4.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5.注意以上几段是怎样层层推进的。
举例印证观点 现代观为证,有什么好处?
举例印证观点
7.从“学术研究”推而广之,扩大到“应付今天
的世界环境”和“个人行动”。
从学术研究到世界环境、个人行动
8.点明意义,提出希望。
点明意义,提出希望
理清思路
提出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具体分析:首先阐明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以王阳明格“竹 ”失败为反面事例,印证此观点,然后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 涵和重要性,接着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为 例,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 进行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应对当下的世界 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使得实验精 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中国学生轻视实验对学术的发展毫无帮助(观点) 自己在美国读书做研究的经验(事例)
活动任务三:模拟演讲
• 教师示范 • 学生模拟 • 提示:选择文中部分段落即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件(共32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件(共32张PPT)

3.(2017· 广东六模)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后,广东省防总要求各地认 真开展各项防御措施,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认真” 改为“积极”) B.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 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把“在”调到“霍金”后面) C.上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在同学们中 间广泛引起了讨论。(把“广泛”调到“讨论”前面) D.汉十高铁全线贯通后,武汉至襄阳的运营时间大概差不多要 缩短1个小时。(删去“大概”或“差不多”)
•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 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 察。 •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 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
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 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 研究。
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 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 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 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 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 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了解自然科学时要具有“格物致 (1-2) 知”的精神。 首先,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 致知”的社会根源。 分析问题 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12) 最后,指出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的 现状,再次重申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得出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 精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9张PPT)

字词积累
一、读一读,写一写
cuò
丁肇中(zhào )
不知所( 措 )
彷徨 ( pánɡ)
华裔 ( yì )
论语 ( lún )
儒家 ( rú )
我能行 根据解释写出适当的词语。
1、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2、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急。 ( 不知所措)
3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一帆风顺)

受。
(1)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
道理论据 (2)古今中外名家的名言警句、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3)自然和
科学上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
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 格物致 知精神 》课件 (共29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 格物致 知精神 》课件 (共29 张PPT)
4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 彷徨 )
我能行 根据解释写出适当的词语。
5、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 ( 格物 )
6、获得理性知识。( 致知 )
7 、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 格物致 知精神 》课件 (共29 张PPT)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 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 格物致 知精神 》课件 (共29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 格物致 知精神 》课件 (共29 张PPT)
3、讨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 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 样不一样? 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 得到新知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0张PPT)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字音 肇( zhào ) 埋没( mò ) 彷( páng ) 徨
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 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及。知,认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就中国学 生的现状,指出 格物致知的重要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1)
性和真正意义, 希望我们这一代 要培养实验的精
神。文章用举事
分析问题
例讲道理论证了 (2---12) 中心论点——应
有格物致知的精
得出结论
(13)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 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 竟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 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 的。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 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 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 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 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 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阅读6-12段。 (2)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 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的观点。
合作探究
2.阅读6-12段。 (3)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 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 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 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反面论证,举例论证。
合作探究
2.阅读6-12段。 (5)第7段说:“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 ,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吗?
示例:屠呦呦通过几十年夜以继日不停 地实验研究,终于提取出了青蒿素。
合作探究
2.阅读6-12段。 (6)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 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不能删去。“往往”“常常”表示 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 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密、准确。
合作探究
4.读第13段。
(1)给本段划分层次。
第一层(1句):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 意义。 第二层(2~3句):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 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 第三层(4~ 7句):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 义。 第四层(8句):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合作探究
(2)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中“唯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合作探究
2.阅读6-12段。
(4)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 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这句话点出了中国学生偏重理论而轻视实验的 根源。
具体表现: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 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 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 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2023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2023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 者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 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要 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本文促使我们思考今天的教育。在我们身边,“高 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处理实 际问题却束手无策。我们在学习中应多动手实践,重视 实验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应 提出问题 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有 格的含义
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 “格物致知”
贡培 献养 人实 类验
知 精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社精 会神
神 解决问题 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
意义,提出希望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朱熹(xǐ)
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 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精读细研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运用的论 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精读细研 引用论证
第2段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 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中对“格物致 知”目的的介绍,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 被埋没的原因。
彷徨

激变
xiù
袖手旁观
cuò
不知所措
tǎo
探讨
gé wù
格物致知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mò )埋没 没
( méi )没有
(yìng) 应付 应
(yīng) 应该
预习检查 形近字
儒( rú ) 鸿儒 濡( rú ) 相濡以沫 懦( nuò ) 懦弱 孺( rú ) 孺子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答案】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 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3.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案】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 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 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 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 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 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初读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论题是?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论题的? 2.“格物致知”出自?意思是?目的是?举了怎样的例子? 3.知识是怎样得到的?获得知识的过程有哪些要求? 4.中国的传统教育有哪些弊端?作者是如何验证这些弊端的? 5.“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其真正意义是?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6.根据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你能否把握文章的结构,并进行层次划分?
1.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 物和致知”。 ②举例论证。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 知的真正内涵,又以自己的切身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内涵。 ③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字词积累
丁肇(zhào)中 瞭(liào)望 彷(páng)徨(huá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5张PPT)
只有具备格物致知精神,才能求到新的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感受演讲情怀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 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
我此的,父我亲想,借这我个写机了会《向怀大念家》谈这谈篇学文习章自。然多科年学来的,中我国在学学生校演应里讲该接怎触词样到特了不点解少自中五然国科学学生。,因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 质,就要特地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 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
一个适当的⑥目—标,⑩以强作调为整实个验探索精过神程在的向科导学。上至于的这重目标要怎性样。选定,就要靠
丁肇中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 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 下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了解演讲背景
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 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的获奖文章是《怀念》, 主要写在丁肇中走上实验物理学研究之路中,父亲对他的重 大影响,让他在宽松的氛围下读书,给他讲述物理学大家的 相关知识和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与赞美。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
认识演讲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 省日照市。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 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 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形似的英文字母 “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 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 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共4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共41张PPT)

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体会意义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传 统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未得到根 本改变。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 再次明确格物致知精神及实验 精神的意义,督促我们在生活 和学习中,积极发扬格物致知 精神。我们要明白:只有动手 实验,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知 识,获得灵感,才能培养我们 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适应 现在的世界环境。
用中国学生存在 的问题和作者的 亲身经历为证, 阐述了实验精神 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
论证格物致知 精神的重要意 义,并对中国 青年一代提出 希望。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理清思路
第1段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理清思路
注意事例 的作用
理清思路
提出演讲主题
引出格物致知
(关联现代学术)
传传统统教教育育
现代观念
把握内容
为什么是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呢?
高分低能
小结猜读活动
阐述
针对 现状
提出 观点
分析
中国传统教育只注重理论 而不注重动手实践的弊端
现代观念的格物致知就 是实验精神
阐明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针对性强 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中国学生 应该怎样 了解自然 科学。
阐述现实意义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举例:王阳明) 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 告诫中国学生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
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
理清思路
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
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完整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完整课件
开展实验
坚持完成实验
4.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重点)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难点)
学习目标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PPT课件(共22页)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PPT课件(共22页)
部 编版下 册《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优 秀PPT课 件(共 22页) -ppt优 质说课 稿
拓展延伸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代以 《孟子》升经,又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与《论 语》《孟子》配合。至淳熙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章句集 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 级标准书。
对实验的态度是误将“探察外界”和“探讨自己”两种完全不 同的活动等同,这是由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从而证明了“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
2.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通过实地实验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
客观世界。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八年级语文部 编版下 册《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优 秀PPT课 件(共 22页) -ppt优 质说课 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八年级语文部 编版下 册《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优 秀PPT课 件(共 22页) -ppt优 质说课 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八年级语文部 编版下 册《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优 秀PPT课 件(共 22页) -ppt优 质说课 稿
疑难探究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八年级语文部 编版下 册《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优 秀PPT课 件(共 22页) -ppt优 质说课 稿
理清文章的结构
1 提出观点
3 得出结论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八年级语文部 编版下 册《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优 秀PPT课 件(共 22页) -ppt优 质说课 稿
2 分析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迁移
丁肇中逸事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
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
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
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
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
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 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 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 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再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 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 一部分。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 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 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 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 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 论证方法。(重点)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 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 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 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 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 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 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 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 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 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 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 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 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 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 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难点)
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 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 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 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 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受 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 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 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 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 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 少的。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 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 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 清谈就可求到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 知精神?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 心神慌乱。
整体感知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 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自然科学。 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
学上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 验精神的意义, 并对中国年青一 代提出希望。
课文解读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层(2) 第二层(3~5) 第三层(6~12)
第 二 部 从正面解释 从反面论证传统的 分 “格物致知” 中国教育并不重视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 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 一部分。
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第三部分(13)
用中国学生存在 中国学生 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 应该怎样学习 经验,从正反两方面
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
知精神?
➢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 手旁观。
➢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3.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 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选择正确 开展 坚持完 的目标 实验 成实验
4.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 上的重要性?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 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 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 常不知所措了。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 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 积极地实践,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 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字词学习
丁肇中( zhào )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朱熹( xī ) 格物致知( zhì ) 诺贝尔( nuò ) 儒家( rú ) 袖手旁观( xiù ) 测量(liánɡ) 埋没( mò ) 不知所措( cuò ) 彷徨( pánɡ huánɡ )
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 “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的真正含义。 真正的“格物”和 “致知”。
从正反两方面 分析实验精神 在科学上的重 要性。
第一层(2):正面解释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 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 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 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 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 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 谈就可求到的。
2.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
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结构梳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引论(提出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论(阐 明道理)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贡培 献养 人实 类验
社精
结论(解决问题):论证“格物致知”的
会神
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主旨概括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 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 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