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美学、哲学理论

合集下载

2.1西方美学的进程

2.1西方美学的进程
↓ 艺术不真,距离真理很远,所以世俗的艺术是骗人的,有害的,也因此 要把这些世俗的诗人赶出理想国
1、艺术不真实,是虚 假的。
2、一些艺术是渎神的。
3、艺术挑逗人的情欲 即感性欲望,从而使人 堕落,不利于理想国的 统治。
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说,男女在前世都是一一配好的 最和谐的整体,但在今生都被打乱,故 爱情理想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与你最相 配的人,而幸运的是极少数,凑合的是
革命”
《判断力批判》—审美何 以可能—人为审美立法
康德对美的分析:近代认识论美学的集中体现
①质。审美判断“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 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做美” 。-美的非功利性:在没有任何利害计较里感受到的愉悦就是美。 ②量。“凡是那无需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美 的普遍性和非概念性:凡是美的,大家都认为美。 ③关系。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美的形式性:不为 目的,然却在形式方面合目的性。 ④模态。“凡是那没有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的对象的东西 就是美的。” ——美的必然性:无需概念证明的必然性。
• 2、认识论哲学(认识论转向) :→认识论美
学(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
• 英国经验主义:知识源自人的后天经验(重
归纳)
• 大陆理性主义:知识源自人的先天理性(重 演绎) • 法国启蒙主义: • 德国古典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
1、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审美活动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审美能力的本质特征。 2、夏夫兹博里:审美源自人的内在感官,有一种内在的眼睛分辨
出什么是美好端正的、丑陋恶劣的,这些分辨活动根植于自然的, 故分辨的能力自身也是自然的。

艺术美学的历史发展

艺术美学的历史发展

艺术美学的历史发展艺术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美的哲学学科,关注艺术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艺术美学的基本框架。

本文将从古希腊时期出发,探讨艺术美学的历史发展。

古希腊时期是艺术美学研究的起点。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关注艺术的美,研究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一种模仿现实的创造活动,而美是超越现实的理念存在。

他强调艺术的目的应当是追求真理和道德,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亚里士多德则从艺术的功能出发,认为艺术通过情感和认知共鸣,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世界。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宗教观念主导了欧洲的艺术美学。

人们追求将信仰与艺术结合,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上帝的意旨。

这种以宗教为中心的艺术美学强调以神圣为目标的审美体验,将美与神圣紧密联系在一起。

建筑、绘画和音乐作品都承载了宗教意味,传递着信仰的内涵。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热衷重新唤起了对艺术美学的关注。

这个时期的艺术美学开始注重个体的观感和体验,追求对艺术作品的主观情感共鸣。

莱昂纳多·达·芬奇提出了“真、善、美”的观念,认为艺术应当追求综合的美感。

这个时期的艺术美学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如比例、对称和透视等。

18世纪的启蒙时代,艺术美学开始注重理性和客观性。

康德认为艺术具有自身的目的和规律,通过审美判断来寻求普遍的美感。

他提出了“纯粹审美观”和“审美反身性”的概念,将审美判断放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中进行考量。

这个时期的艺术美学开创了以美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为核心的新的研究方向。

现代艺术美学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对艺术作品自身特点的深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艺术的创新和突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艺术美学理论。

例如,表现主义强调艺术作品对情感的直接表达,超现实主义探索潜意识和梦境世界,结构主义关注艺术作品的符号系统。

现代艺术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形式。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一、古希腊哲学与美的探索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概念进行了探索和阐述,这为西方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希腊,美被视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理念,在艺术和自然中都可见其体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都提出了关于美的观点,并深化了对美的认识。

二、中世纪的宗教意味美学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美学与宗教相结合。

美不再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而是可以通过宗教仪式和圣经中的故事来体验。

圣母玛利亚和救世主耶稣成为中世纪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追求超验的美成为中世纪美学的主旨。

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崛起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对宗教的过度依赖,开始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人文主义观念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尊严和个体灵魂的独立性产生兴趣。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学者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了美学的新视角,并加入了对自然美和人体美的追求。

四、启蒙运动与审美理论的形成启蒙运动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理性和自由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关于美的新的理论。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美是基于客观和普遍的原则,而非个人情感的主观感受。

康德提出了审美观念的主观与客观结合,认为美感体验需要同时满足主体的主观情感和客体的客观形式。

五、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对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追求革新和创新,拒绝传统的审美观念,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提出了质疑,以多元化的观点挑战传统的美学原则。

后现代主义认为美是多样化而主观化的,无法用单一的标准来定义。

六、当代美学的多元发展在当代,美学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学派和理论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美学观点和理论,如存在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等。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也促进了美学理论的交叉融合,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进行合作与探索,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美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总结起来,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哲学的探索、中世纪宗教的影响、文艺复兴的崛起、启蒙运动的形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以及当代美学的多元化。

张法 美学导论 笔记

张法 美学导论 笔记

张法美学导论笔记张法的《美学导论》是一本介绍美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发展历程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本书的笔记:1.美学定义: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哲学学科,它关注美的本质、起源、表现形式以及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评价。

2.美的本质: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它是人类对事物的形式、色彩、声音等方面的审美评价。

美是多元的,不同的文化和个体可能对美有不同的标准和理解。

3.美的起源:张法认为,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美有着深刻的感悟,这种美感逐渐发展成为审美活动。

4.美的表现: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自然景观、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等。

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5.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评价:人类对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这也反映在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上。

例如,古希腊时期的人重视和谐与秩序,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则更加关注个性与创新。

6.美学的研究方法: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分析、历史研究、心理学分析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美的实质和内涵。

7.美学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美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中世纪时期,美学成为了神学的一部分;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美学则更加注重审美经验的分析,强调个体在审美过程中的主体性。

8.美学的意义:美学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美的本质,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品味。

通过学习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9.美的表现: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自然景观、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等。

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10.美的分类:美的分类包括自然美(如山水、花鸟)、人文美(如建筑、雕塑)、艺术美(如绘画、音乐)等。

11.美学的基本问题:张法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美”、“如何认识美”和“如何评价美”。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七节 现代西方美学主要流派
共同特点:研究方法上侧重审美主体特别是审美活动的研究;“开放性体系”;美 学普及越来越广,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艺术思想相互配合影响。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美学(鲁道夫· 阿恩海姆) 着重知觉完型研究,多从视觉艺术入手,偏重审美客体感性形式方面,有形式主义 倾向。 二、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 唯心主义,把本能欲望看成人社会行为的根源基础。 三、自然主义美学(桑塔耶那) 主观唯心主义,美是对象内在的积极价值,只存在感知中。 四、实用主义美学(杜威) 艺术是一种经验,否认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五、新自然主义美学(托马斯· 门罗) 人的全部创造是自然现象。 六、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 七、现象学美学 八、分析美学 九、符号论美学 十、社会批判美学
三、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的基本的文艺观点,文艺不表现真理和文艺起败坏道德的作用, 都遭到他的弟子亚理斯多德的批判,从此西方美学思想便沿着柏拉图和亚理 斯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柏拉图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亚理斯多德 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路线。 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他还批判了柏拉 图的摹仿只是抄袭表面现象的看法,认为摹仿应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必 然性。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来说,肯定了文艺的要求是一种自然的要求,有 它的存在理由以及它的社会功用。 亚理斯多德的文艺思想,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各点:(1)诗的真理是普 遍与特殊的统一。(2)艺术反映现实,但须经过理想化,“照事物应当有 的样子去摹仿”,主观理想应与客观规律符合。(3)艺术是有机的整体, 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4)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艺术的考 虑与伦理的考虑须统一。(5)文艺的功用首先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 在形式和谐所引起的美感。

中世纪美学哲学理论

中世纪美学哲学理论

但丁(1265-1321)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 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 人物就使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 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 诗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美学思想主要包含在《筵席》篇、《致斯 加拉大亲王书》、《论俗语》等书中
但丁的美学思想
托马斯的美学思想
与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异同 相同:1、同为神学美学;2、上帝至美。一
切感性事物的美都源于上帝。 不同:在上帝的美之外,对人的审美活动和
感性事物的美有了更多的肯定和研究。— —即肯定了人对美的可认知性
托马斯对美的界定
“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 1、美是通过感官使人愉快的东西——是否使人愉快
就成了判断事物美丑的标准之一 2、并非所有使人愉快的东西都是美的,只有在观赏
时直接使人愉快的才是美的。
——总之,托马斯认为,美是可感的,是认识的对 象,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只引起快感,不 涉及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
对托马斯美学思想的评价
包含了合理的因素,但其哲学基础是完全 错误的,是为了维护教会统治而服务的, 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
突出特点:神学美学 中世纪最重要的美学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托马斯、但丁
奥古斯丁(Augustins 350-430)
中世纪初期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号称 “教会之父”
中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美学家,官方教会艺 术的理论家
主要著作:《上帝之城》、《忏悔录》、 《论自由意识》等——都涉及到一些美学 问题
中世纪美学、哲学理论
王妍 00239201
中世纪: 从公元五世纪末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至 十四世纪,是西欧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时期,

中世纪西方美学思想

中世纪西方美学思想

中世纪西方美学思想中世纪有相当长一段时期,美学成为神学的附庸,神学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是美的最权威的阐发者。

基督教美学论证了对审美现象的唯灵论理解,并且以象征主义精神解释了艺术的结构。

一般地说来,此时美学思想处于停滞的状态、僵化的状态。

只有在文艺复兴时代,美学思想才从神学的奴役中解放出来,采取世俗的、人文主义的和现实主义的方向。

一批人文主义者、特别是艺术家们,对美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创作方法的激进改革要求在理论上做出论证,但哲学此时直接依靠自然科学知识,对美学和艺术问题的兴趣反倒削弱了,正因如此,美学与哲学的联系开始松动,这是后来美学作为专门学科的先兆。

圣·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谈到了有关美学的一些问题,并且在美的特征、美与善的关系、美感根源等问题上有一定创见。

他虽然也鼓吹“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神住在里面”的陈词滥调,却对美的感性特征表现了不少的热忱和甚为细密的观察。

他认为事物的美无论如何少不了“完整”、“和谐”、“鲜明”这些特点,美所以不同于善,在于它能够单凭形式刺激人们的感官,给人以快感。

他明确地讲,“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它不涉及观念,只涉及“认识功能”,“见到美或认识到美,这见或认识本身就可以使人满足”(见《西方美学家论美与美感》)。

他的这些观点成为后代许多美学理论的先声。

但丁(1265—1321)是意大利诗人。

在西方美学史上可称是中世纪神学美学的最后一位代表,同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美学的先驱。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论俗语》及《给斯卡拉族的康·格朗德的一封信》,著名叙事诗《神曲》可以看做是他的美学思想的形象化的体现,但丁不否认上帝是真、善、美的根源,但是他认为自然既是上帝的造物,也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他认为艺术是“上帝的孙儿”,艺术必须“取法于自然,好比学生之于教师”。

同时,他倡导用意大利民族语言进行写作,以便使文艺更接近世俗生活,把正在萌芽中的新兴阶级的审美趣味和理想表现出来。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对美的本质、美的起源、美的规律以及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美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对美的理解、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差异。

一、对美的理解1.1 西方美学理论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于美的理解始于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把美看作是“善”的体现,认为美是纯粹、完美而超越现实世界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世界上一切具有内在秩序和和谐统一的事物都具有美。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将美与神圣联系起来,把审美经验视为对神圣之美的感知。

而在近现代,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审美是独立于伦理和认识的第三类判断,主张审美经验是一种超越功利目的的自由欣赏。

1.2 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区的传统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于美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儒家认为人文之美最高尚,主张“君子之德风于文采”,强调品德与文化修养对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道家则追求自然之美,提倡“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的审美观念,强调清静自然与天地同化;佛家则强调内心清净与涅槃之境的超脱之美。

二、审美观念2.1 西方审美观念西方对审美观念有着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伯克提出“感官审美”,认为审美源于感官对颜色、形态等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启蒙哲学家康德则主张“普遍与必然”,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并提出了著名的“审美真谛”。

此外,在19世纪后半叶,尼采提出了“艺术之死”的观点,强调了罗曼主义对于审美观念上的重大改变,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2 东方审美观念相比于西方,东方在审美观念上更多地体现出超脱与内化。

在中国文化中,“雅俗共赏”是一种较为主流的审美观念,即雅与俗并重、相辅相成;日本传统文化中,则体现了浓厚的禅宗意识,在茶道、园林、武士道等领域均体现出禅宗审美思想。

第三章 中世纪美学 (《西方美学史》PPT)

第三章  中世纪美学 (《西方美学史》PPT)

《狄奥尼修书》
《狄奥尼修书》收《神名论》《神秘神学》《天国等阶》《教会等阶》四 篇著作和《书信集》。伪狄奥尼修的一个重要美学思想,是以光释美,进 而就“美的”与“美”作命题辨析。如《神名论》第四章第7节说:
“它(美)得到这个名称是因为它是万物中和谐和光辉的本因,因为像光 一样,它用它自己的不竭之辉普照万物,以使为美。”
诗与经
阿奎那强调精神义仅见于神圣文字的阐释。这与世俗的 历史是不同的。在阿奎那看来,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 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世俗的历史则只 是真实,不是符号。它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历史如 此,诗亦然。《圣经》中的神圣好诗自不待言,即便在 它的字面义中,也发散着精神义的神圣光辉,但世俗的 诗同样没有精神义可言。诗在阿奎那看来是一种虚构为 表的语义现象,它只有字面义,所谓诗的虚构除了指意 没有其他目的。
一、俗语和拉丁语
俗语和拉丁语何者更为高贵?这 个问题从但丁开始,以后将成为 文艺复兴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是由但丁《论俗语》这 部中世纪划时代的美学著作拉开 帷幕的。《论俗语》本身就是用 拉丁文写成的。彼特拉克曾经希 望他的一切荣誉,都是来自他的 史诗《阿非利加》。但是,《阿 非利加》也是用拉丁文写成的。 文艺复兴的一个强大动力,就是 古典拉丁文的复兴。人文主义者 向以写一手流利的拉丁文为自豪。
明晰
比例和整一性作为一种印证上帝造物完美的宇宙秩序, 从其根本上说是超越经验的。要之,这神圣的秩序如何 显现自身?如何作为一种原始因和终极目的因被人感知 和认知?这里涉及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问题,但更为直 接的则是明晰一因的参入。明晰同比例和整一的概念相 似,在阿奎那的美学思想中同样具有相当复杂的多重意 义。
善与美的差别
“但是它们在逻辑上有所不同,因为 善专同欲念联系(善是一切事物所欲 求的),所以它同目的有关(欲望是 朝向某个事物的运动)。另一方面, 美则同认知功能联系,因为美的事物 也是看上去使人愉快的事物。所以美 是由适当的比例所组成,因为感觉在 比例适当的事物中得到愉悦。”

西方各个时期的理性

西方各个时期的理性

西方各个时期的理性一、古希腊时期的理性古希腊时期尚处在西方的奴隶制时期。

这个时候的理性主要体现在智者学派及其发展者的一些观点之中。

当时的希腊正值民主制度的全盛时期,人们的思想解放,热衷于讨论各种问题。

而主流的思想——自然哲学观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问题在自然哲学观的体系中也已经得不到解答。

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他们反对传统思想和宗教神话的束缚,否定神的意义和作用,肯定人的伟大和能力。

普罗泰戈拉认为神是不可知的。

他们极力贬低神的权威,抬高人的价值。

将“神学”变为“人学”。

从而树立起人的权威和尊严,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开端。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观点,标志着人类的理性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智者们对未知事物的研究,不再从神的角度出发,不用所谓的神的观点来解释,而从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很多新的有建设性的见解。

他们对事物进行了较为严密的论证,不再仅凭感性思维。

亚里斯多德由此得到启发而创造出了伟大的“三段论”方法。

智者们勇于追求真理,为了知识而去求知,抛弃了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知识更加纯净化。

同时,他们崇尚自然法,认为法律应该符合个人利益。

这对西塞罗的思想以及罗马法的精神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他们也肯定了人的自主性的重要性,进而肯定个人参加国家事务的权利。

他们提出了早期的社会契约论的思想,这为以后的启蒙运动打下思想基础。

由智者学派衍生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事物的关系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

由此他们提出“美是和谐”的观点,成为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究美的本源的学派。

他们的观点,使人们的思想逐渐脱离感性,渐趋理性。

此后的苏格拉底,继承并发扬了先贤们的思想。

当初智者学派更多的是讨论如何治理国家,而苏格拉底认为研究如何救国已经毫不必要,因此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人类的伦理问题。

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虚伪,等等。

他提倡“知善合一”,认为知识就是最大的善。

西方美学原理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原理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原理发展历程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之美。

此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美学理论,他将美与完美联系起来,认为美是一种有秩序、有结构的完美形式。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得美学更加与宗教相关。

在这个时期,美被视为上帝的创造之一,通过艺术来体现神性。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带来了对人的重视,美学开始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创造力。

伦勃朗、达·芬奇等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个体的独特性和情感表达。

18世纪的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思想盛行,美学也受到影响。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观念,认为美感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他还强调艺术的目的是纯粹的审美享受,而不是传递信息或追求功利。

康德的美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美学进一步强调个体的情感和直觉。

浪漫主义者们追求自然、个性和真实,他们通过艺术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也给美学理论带来了新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学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艺术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

20世纪,现代主义运动对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试图打破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追求对现实的新的表达方式。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兴起,使美学理论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21世纪,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美学产生了进一步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否定了一切普遍真理和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美学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各种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并存。

总结起来,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理念之美到个体表达的转变。

古希腊的理念之美为西方美学奠定了基础,中世纪的宗教影响使得美与神性联系紧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启蒙时代的康德将美感置于主观的位置,浪漫主义注重情感和直觉的表达,现代主义试图打破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多样性和相对性。

艺术哲学:美学与审美的哲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艺术哲学:美学与审美的哲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艺术哲学:美学与审美的哲学作为一本介绍西方哲学史的经典著作,《西方哲学史》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古代、中世纪和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哲学家的思想。

在本书中,作者贝特兰·罗素试图将每个哲学家看作是其所处的环境的产物,从而揭示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他将哲学家放置于一个笼统而广泛的背景下,具体地表现了他们所处的社会对于思想和感情的影响与塑造。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古代哲学和天主教哲学两个部分。

在古代哲学部分,作者介绍了古希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哲学家们的思想,包括柏拉图的意识形态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这些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天主教哲学部分,作者介绍了中世纪基督教的信仰和教义对哲学的影响和塑造。

哲学家们主要探讨了上帝、人性和宇宙等问题,这些思想与宗教密不可分。

第三部分是关于近代哲学的,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主要是在新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下进行思考,他们的思想包括启蒙运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等。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讲述了近代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哲学家们如何在新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下探究哲学问题。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哲学史的书籍,更是一本探究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书籍。

作者试图将每位哲学家展现为他所处环境的产物,以此来揭示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对哲学家们的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展现,作者成功地将他们置于一个笼统而广泛的背景下,具体地表现了他们所处的社会对于思想和感情的影响与塑造。

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阐述清晰明了,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同时,本书也对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和各个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于研究哲学的专业人士也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籍。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哲学史书籍。

通过对哲学家们的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展现,作者成功地将他们置于一个笼统而广泛的背景下,揭示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哲学史的书籍,更是一本探究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书籍。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美学的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学科,它探究了美的起源、本质和发展。

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思考和探索美的概念和价值。

本文将从古希腊到现代,概述美学的历史发展。

古希腊时期是美学的起源之地。

在这个时期,希腊哲学家开始思考美的本质和意义。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形式,是一种理念的体现。

他将美与真理和善良联系起来,认为美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则将美视为一种感性的经验,强调审美的感受和欣赏。

他提出了一些审美原则,如对称、比例和谐等,这些原则成为后来美学思想的基石。

中世纪是美学发展的一个相对低潮时期。

在这个时期,宗教信仰占据了主导地位,审美活动被认为是世俗的、肉欲的。

然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重新点燃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进行再评估,并将之与基督教的信仰相结合。

艺术成为人们表达自我的重要手段,美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美学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自由,将美学从宗教和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

众多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美是一种无目的、纯粹的享受。

他还提出了“审美经验”的三个要素:客观性、普遍性和必然性。

这些观点对后来的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是美学思想的多元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种学派和理论相继兴起。

德国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认为艺术是表达灵魂的媒介。

英国实用主义关注艺术的实用价值,认为艺术应该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

法国象征主义强调艺术的象征意义,认为艺术是超越现实的表达方式。

这些不同的观点丰富了美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美学思想的发展。

20世纪是美学思想的大爆发时期。

在这个时期,美学开始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形式主义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认为艺术是独立于现实的存在。

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则将美学与语言、权力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关注艺术作品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影响。

中世纪美学

中世纪美学

中世纪美学欧洲中世纪起于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方济各(1181~1226)说,上帝派他来踏平尘世的美,目的是要使人懂得美都来自上帝。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差不多对人世间所有的艺术,都加以谴责,并说那些把荷马所写的神和罗马剧本所写的神当成榜样来歌颂的人,都应当下地狱。

托马斯•阿奎那以及其他一些中世纪的神学家,都毫无例外地敌视人世间的美和艺术。

中世纪的美学基本上承继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学传统,只不过是以基督宗教的上帝代替了先前哲人提出的至善和理念。

对于中世纪美学来说,上帝就是全能、仁爱和最高的美;表现自然美的各种事物处于上帝的静观中,其美的源头就是上帝自身。

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

从古代至中世纪,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学期的美学被纳入神学之中,表现为柏拉图学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

在中世纪思想家看来,自然物体和艺术物品中使人感到愉快的那种整一或和谐,事实上不是这些事物对象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是上帝在它们上面所打下的烙印。

上帝本身就是整一,当他把自己的性质熔铸在被造物里面时,这些被造物就呈现出整一的特征。

上帝创造的世界到处都是多样性的和可分性的,在努力仿效上帝的整一时世界取得了多样性的整一,这就是和谐。

因此,事物的和谐性、匀称性和秩序性所以是美的,原因在于和谐是世俗世界所可能达到的“最像上帝”的那种整一。

作为上帝的不完整形像——纯然的宇宙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拟了上帝的单纯性和简单的完美性。

中世纪的美学思想以上帝的名义来讲美。

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上帝的美才是真实的。

上帝自己是美的,而他所创造的各种对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是美的;现实世界的美,是上帝作为万物的创造者,把自己的形象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的结果。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

古希腊时期,美学主要关注艺术和审美的本质,并试图探索美的标准和规范。

这一时期的美学理论奠定了后来的发展基础。

古希腊美学理论主要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设计。

柏拉图强调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念,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意念和精神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则关注艺术和表演的实际效果,并探讨了造型艺术、音乐和戏剧等各种形式的审美价值。

在中世纪,美学的发展受到宗教和神学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强调虔诚和信仰,相对于世俗的美学原则更为重要。

在这一时期,美学理论主要关注于解释神性的体验和感知。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探索古希腊美学的理念。

艺术成为表达个体情感和创造力的媒介。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注重对人体、自然和景观的再现,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

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强调人的完美和自由。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鼓励人们用理性思维来理解和分析事物,美学理论也开始更加注重审美经验和心理的研究。

康德的美学理论强调审美经验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9世纪,浪漫主义产生了对启蒙主义的反思,美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

浪漫主义者强调个人和情感的体验,并对神秘和幻想的美产生了浓厚兴趣。

同时,也开创了对非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探索。

20世纪的美学理论经历了多重转变和分支。

现代主义在艺术和美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推动了对传统美学理论的重新评估。

现代主义强调抽象和实验的艺术表现形式,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美学的定义和界限变得更加宽泛和模糊。

后现代主义挑战了传统美的观念,强调多元和异质性。

审美经验也被重新思考,以包括个人和社会的多重视角,以及与政治、身份和权力关系的联结。

总体而言,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呈现了从对艺术和审美本质的探索,到对个体和社会经验的关注的演进。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开始,美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包括宗教、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个领域。

中世纪时期的美学观念

中世纪时期的美学观念

2、在绝对美和相对美的问题上,奥古斯丁将其对 将其对 立看待。(在他看来,只有上帝的美是绝对的、至 立看待 高无上的,且是不可见的,其余如诉诸感性、感官 的美均是要拒斥的) 这点和柏拉图非常相像。对于柏拉图而言, 绝 对的美就是理念,对于奥古斯丁,绝对的美或最高 的美就是上帝,这也是他们在美的观念上的形而上 学。 >树立终极的、客观的“美”,必然排斥相对的美, 绝对美和相对美是对立的。两者之间的鸿沟怎么办?
由此我们可以期待,在表述与神有关的美 的观念必然存在如下分歧
1、美到底是否为某个形象(形像),或者美是否 可以通过某个形象显现出来? 2、如果是某个形象,则感官的如视觉的愉悦则应 该肯定。 3、美如果是某种不可见的,如至高的上帝那样只 能靠心灵领悟的话,是否存在一种最高的美,精神 之美? 4、如果要领悟精神之美,同时又不是凭空的,如 空中楼阁,那么,是否需要具体的、现世的、可触 可感的美作为中介、作为阶梯?

无论从可见的层面(涉及比例、大小),还是从不可见的层面(如 最高等级的美),这些观念可以在中世纪之前的美学观念中找到源 头
1、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事物之美在于其比 例,如成比例的线条、形式、结构——显然, 这是可见的,应诉诸视觉的,和感官有关 2、柏拉图的理念说。既然理念是不生不灭、 无始无终,且和作为模仿的美的事物是相对 的,那么,它是1)不可见的2)最高的美
一些需要补充的东西:奥古斯丁、阿奎那的一些观点以及毁坏“圣 像运动”事件背后的美学问题
奥古斯丁虽然迷惑于是因快感而美还是因美 而生快感,把绝对美和相对美对立起来,但 他也非常注重美要适宜、成比例等要素:
奥古斯丁论可见的形体与色彩
这一点来看,奥古斯丁非常重视美的具象, 而不是抽象。
奥古斯丁对观看悲剧的观点

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涉及到审美、美感、美的本质和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众多学者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古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古代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古希腊和古中国两个文明古国。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位重要的美学思想家。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美与目的论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的目的是模仿自然,使观众获得审美的愉悦。

在古中国,孔子和墨子都对美学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孔子主张“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美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墨子则主张“兼爱非攻”,他认为美应该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二、中世纪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中世纪的美学理论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在基督教文化中,美被看作是神圣的,艺术被用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和崇拜。

此时期的美学理论主要关注宗教艺术和神圣的美。

著名的美学思想家圣奥古斯丁认为,艺术是一种神圣的表达方式,通过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和神圣的力量。

三、近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近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主要围绕着艺术的自由和艺术的目的展开。

启蒙时代的美学思想家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审美判断的主观性”两个重要观点。

他认为,审美判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也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同时,他还提出了“目的论美学”的概念,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追求美的享受。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对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

四、现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现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主要集中在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学派。

形式主义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形式的完美性。

结构主义则关注艺术作品的符号和结构,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系统。

后现代主义则对传统美学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美是一个相对和多元的概念,不再有统一的标准。

《中世纪之美》解析

《中世纪之美》解析

《中世纪之美》解析
《中世纪之美》是艾柯论述中世纪美学理论、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作品。

艾柯从中世纪文本中汲取诗学、神秘主义、柏拉图主义的思潮,并探讨了涵盖教堂、雕塑、珠宝、绘画、音乐和古抄本等艺术作品。

中世纪的审美问题继承了古典时代的理性/主体价值观,并涉及当代的自发的感性影响。

艾柯希望揭示的是后者,来证明中世纪的审美观是异彩纷呈的。

中世纪的美学思想有纯智性的、具有道德形而上光辉的美,这种美完全是上帝的一种属性,非可感之美。

同时也有可感之美。

在《中世纪之美》中,艾柯通过禁欲主义者领域的例子,阐述了装饰的观点:“反常”-有道德和社会内涵,“奇异的愉悦”-感性的审美觉察。

禁欲主义者感受到了尘世之美,但因为它的终将消逝和最终毁灭,转而向永不毁灭的内在美中寻找安全感。

这代表着禁欲主义者认识到了可感之美。

总的来说,《中世纪之美》展现了自成一体的活力,它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在教条的思想环境中悄然演变,直到发展出成熟且具有批判性的观念体系,对现代所继承的传统做出了基于中世纪
视野的修正。

艾柯的论述流溢出一种原始和独特的美感,它的缜密性和普适性直至今天都能够激发出新鲜的见解。

美学发展史

美学发展史

美学发展史美学发展史是人类思维和审美感受演变过程的记录。

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艺术、美学理论和审美经验。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先驱者。

在古希腊时期,美学被认为是与伦理学和逻辑学并列的三大学科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主张艺术作品应该反映现实世界的感性特征,美感来自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柏拉图则认为艺术是灵感的产物,通过艺术作品可以实现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中世纪的美学理论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美学观念逐渐与宗教思想相结合。

人们开始追求对神性的理解和体验,艺术作品也被用作宗教信仰的表达形式。

在这一时期,美学理论逐渐成为神秘主义和宗教哲学的一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的美学理论进行了重新研究和解读。

人文主义的思潮兴起,重视人类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

艺术家开始探索人类形象的表现方式,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和自由发展。

18世纪的启蒙时代,美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关注人类理性的力量和自由的意义。

康德是美学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强调审美经验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他提出了“审美判断力”的概念,认为美是一种普遍的感受,并具有普世的规律性。

19世纪以来,美学理论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不同的美学派别形成,如形式美学、存在主义美学和结构主义美学等。

这些不同的理论派别对美的本质、艺术的功能和审美经验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美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

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等新媒体形式涌现,人们对于艺术、美和审美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

美学发展史的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中,我们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也在不断演进和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丁的美学思想
上帝是美的本体,万物之美源于上帝 对西方美学的重要贡献:对人和尘世生活 有了更多的肯定,因而开始突破了神学美 学。 肯定人和现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但丁的贡献

但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摆脱中世纪 神学观念的影响,但人文主义的新思想在 他那里已初见端倪。他的思想为后来文艺 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摆脱神学的束缚,把 美从天国拉回到人间,奠定了的基础。

托马斯对美的界定
“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 1、美是通过感官使人愉快的东西——是否使人愉快 就成了判断事物美丑的标准之一 2、并非所有使人愉快的东西都是美的,只有在观赏 时直接使人愉快的才是美的。

——总之,托马斯认为,美是可感的,是认识的对 象,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只引起快感,不 涉及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
中世纪末期最大的神学家,经院哲学体系 的完成者。 主要著作:《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

托马斯的美学思想
与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异同 相同:1、同为神学美学;2、上帝至美。一 切感性事物的美都源于上帝。 不同:在上帝的美之外,对人的审美活动和 感性事物的美有了更多的肯定和研究。— —即肯定了人对美的可认知性

教父哲学
何为教父哲学? 基本内容: 代表人物:德尔图良、奥古斯丁 对教父哲学的评价:愚弄和欺骗劳动人民 的精神鸦片,是为罗马奴隶制统治服务的 工具。

经院哲学
何为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特点: 经院哲学的最高权威——托马斯· 阿奎那 对经院哲学的评价:经院哲学视为基督教 教义做论证的哲学。它是维护封建统治阶 级统治地位的工具,从而毒化下层人民的 思想。


奥古斯丁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影响
奠定了后世神学审美的基础,影响后世的 理性主义美学和形式主义美学。 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奥古斯丁对音乐的看法

既肯定音乐的教化作用,又对音乐带给人 独立的内心体验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担忧— —矛盾的音乐审美思想
托马斯· 阿奎纳 (Thomas Aquinas,1226-1274)

奥古斯丁(Augustins 350-430)
中世纪初期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号称 “教会之父” 中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美学家,官方教会艺 术的理论家 主要著作:《上帝之城》、《忏悔录》、 《论自由意识》等——都涉及到一些美学 问题

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皈依基督教之前:认为美是整一或和谐, 是物质的美。 皈依基督教之后:美的根源只在上帝,美 是非物质的美。 对数的绝对化和神秘化,使之成为美的基 本要素。 对“丑”的阐释。 对世俗艺术的厌恶和反对。
对托马斯美学思想的评价

包含了合理的因素,但其哲学基础是完全 错误的,是为了维护教会统治而服务的, 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
但丁(1265-1321)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 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 人物就使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 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 诗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美学思想主要包含在《筵席》篇、《致斯 加拉大亲王书》、《论俗语》等书中
中世纪美学、哲学理论
王妍 00239201
中世纪: 从公元五世纪末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至 十四世纪,是西欧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时期, 历史上一般称作中世纪。
1、恩格斯的描述。 2、中世纪的西欧罗马的基督教占据至高无 上的地位。 3、中世纪的文化:基督教文化

中世纪哲学思想
此时期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西欧封建制 的形成和发展 基督教的统治地位 主要哲学思想:教父学、经院哲学

正是在这种极具神学色彩的哲学背 景下,作为哲学思想延伸的中世纪 美学理论也相应地呈现出了浓重的 神学色彩
中世纪美学思想
从古代到中世纪,西方美学发展到了一个 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美学已被纳入神学, 其中心任务是论证“上帝至美”。 突出特点:神学美学 中世纪最重要的美学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托马斯、但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