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十年的对峙讲解
国共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含义:是指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一.南昌起义1.背景:①国民大革命的失败;②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③敌人在南昌地区的兵力薄弱。
南昌起义军的部队来源:国民革命军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4.经过:起义成功后南下受挫,局部转战湘南,局部进入海陆丰。
5.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对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⑴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2.地点:汉口3.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左倾错误;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对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4.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2)秋收起义2.领导人:毛泽东3.目标:长沙4.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开展注:三湾改编:1927年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井冈山革命工农武装割据:1.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使根据地不断稳固和扩大。
2.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根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根本形式,根据地建设是物质根底,使根据地不断稳固和扩大。
3.原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开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大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利于突破。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②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的开展。
注:左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危害性更大〕右倾:保守妥协退让(1)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①俄国:城市中心论,城市包围农村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这里群众根底好,国民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地区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2.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容易传播出去。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逐步走向成熟,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必考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一、阶段特征:本单元讲述1927-1937年的历史。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其一是国民党的内外统治确立(不考),对内镇压红军,对日不断妥协到被动抗日;其二是中共坚持革命,从开辟武装割据道路,长征走向成熟,再到抗日;其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不断加深,国共由对峙走向再度合作。
基本阶段特征:(其实本阶段特征就是上述知识结构的文字化。
)1列强侵华以日为主:(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有深刻国际国内原因-根本是因为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既定国策,其次大危机也加速了其通过战争转嫁危机的步伐,中国国内的混战给其侵华提供了机会,国际列强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难于干预。
(2)过程:侵华过程不断加深: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了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此后侵略热河察哈尔地区;制造华北事变,意欲吞并华北,企图灭亡全中国。
(3)影响: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华北事变后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前的抗日处于分散自发阶段,大多失败。
华北事变后逐渐走向联合,推动了历史由内战向外战转变。
2、反动统治国民党:(1)确立统治:政治形式统一;经济建设和官僚资本膨胀;外交改定新约,实质依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2)对内镇压革命,不断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3)对日侵略妥协退让,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造成大片国土沦亡;甚至破坏抗日运动,如福建十九路军和察哈尔民众抗日联军。
(4)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在西安事变后被迫转向与中共合作抗日。
3、中共探索走向成熟:(1)开创工农割据革命道路:八七会议为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三大起义揭开了独立斗争转向农村开辟根据地的序幕;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工农割据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加以总结形成了在中共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的工农割据理论,是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红色根据地向全国发展;粉碎敌人围剿,建立苏维埃政权,制定土地革命路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
第7讲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第7讲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第7讲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动荡。
而在20世纪,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以及与日本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本文将从国共对峙的背景、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的历程以及解放战争的开展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一、国共对峙的背景国共两党是中国现代政治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政党。
国民党是在1924年由孙中山领导创立的,它的目标是实现“三民主义”,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在1921年由陈独秀等领导人成立的,它的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两党在共同反对外国侵略以及推翻封建统治的目标上有着共同点,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共关系一度紧张。
国共对峙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当时国民党担任着中国政府的领导地位,而共产党则在农村地区积极发展革命力量。
由于国共两党在地盘、武装力量以及外部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二者在政治和军事上陷入对峙状态。
二、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行动。
中国政府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表现得软弱无力,这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愤慨。
共产党积极响应民众的呼声,提出全民抗战的主张,与国民党一起组织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初期确立了团结合作的关系,共同抵御外敌侵略。
三、抗日战争的历程抗日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抵御日军侵略的抵抗战,它的主要特点是游击战争。
中国农村地区的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日军进行游击袭击,给日军战线带来了严重威胁。
而国民党则在城市地区组织正规军进行持久战,尽管战局不断波动,但抗日力量逐渐壮大,形成了长期对抗的局面。
第二个阶段是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也称为全面抗战。
在日本投降德国后,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喘息时间,国共两党开始统一计划全面反攻。
必修1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的知识点

必修1历史第15课国共的⼗年对峙的知识点 ⼗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命⽃争的⼤趋势是从错误⾛向正确、从城市⾛向农村、从幼稚⾛向成熟。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1历史第15课国共的⼗年对峙的知识点,⼀起来看看吧。
必修1历史第15课知识⽹络 必修1历史第15课知识点:重点讲解 ⽑泽东“⼯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含义:“⼯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农村进⾏⼟地⾰命、武装⽃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种⽃争形式,也是中国式⾰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是“⼯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是“⼯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在⽃争实践中,⽑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了“⼯农武装割据”思想。
2.形成原因:中国⾰命⾛“⼯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产阶级⼒量不够强⼤;同时,中外反动势⼒特别强⼤,并且多聚集在城市⾥,⼒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反动统治⼒量薄弱的地⽅,易于突破。
从经济上看,中国是⼀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分薄弱,⼯⼈阶级占全国⼈⼝的⽐例不到0.5%,没有强⼤的⼯⼈阶级,就没有在城市发动⾰命的阶级基础。
从政治上看,中国不是⼀个独⽴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
因此,⽆议会可以作为合法⽃争的阵地,⽆组织⼯⼈罢⼯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没有在城市进⾏⼤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争的客观条件,因此中国只能⾛建⽴农村⾰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这就是说,中国⾰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看问题、想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切从实际出发,既要认清⽭盾的普遍性,也要认识⽭盾的特殊性,必须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3.主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地⾰命、武装⽃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
【历史课件】国共的十年对峙

退却:逃跑主义
二、过程
(一)瑞金、四道封锁线
(二) 遵义
内容:纠、肯、选、消
会议 水 江 河 桥 山
意义:事实上、成熟的标志、转折点 草
(三)两次会师
【 技 巧 】
1933.10、1934.10、1935.10、1936.10
甘
吴起镇 1935.10.
会宁 陕
黄
肃
河
西
腊子口
西
大
草地 毛尔盖
渡 雪山
第4、5次“围剿” 《何梅协定》 适应“华北政权特殊化” 方针
第四节
长征
——战略转移(有目的、有计划) 中心:无产阶级领导 一、背景: 的农民运动。北上抗日 1、民族矛盾上升
建立、包围、夺取
2、共产党的“左”倾错 误 【主要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直接原因】
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 中心:工人阶级的城市暴动 道路上 八七会议1931 配合:农民阶级配合作用 遵义会议1935 进攻:冒险主义 整风运动1942 军事上: 防御:保守主义 【小结】
最以 后农 夺村 取包 城围 市城 政市 权,
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
内容 土地革命 三、燎原之势 土地革命 土地革 命路线 地方 政治 根据地 建设 经济 中央 工业 农业 作用
洪湖、湘 鄂边 (贺龙)
鄂豫皖
(徐向前)
闽浙赣 湘鄂赣 (方志敏) 中央(朱毛) 湘赣(彭德怀) 邓小平 左右江 彭湃 海陆丰
4)国共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
5)美日关系:由绥靖到遏制
重点问题: 1、理论上 八七会议 左倾 2、实践上 武装起义 (南昌、秋收) 中国革命的道路 文家市决策 工农武装割据 遵义会议 军事, 组织 长征 井冈山 的斗争 燎原 之势
第七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七章国共的十年对峙1.国民政府在全国建立政权: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政局极为混乱,新旧军阀对立。
宁汉两派斗争激烈,之后蒋介石(宁派)于1927年8月下野。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它的成立代表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
9月,蒋介石赴日本,三件事:一,与宋美龄结婚,走亲美的外交路线。
二,取得日本的支持。
三,蒋介石与美国驻日特使密约。
1928年初,蒋介石重新上台,改组了南京国民政府。
之后,日本侵略者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于是炸死他。
他的儿子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毅然于1928年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
2.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蒋介石为巩固独裁,采取手段:第一,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第二,建立“中统”和“军统”两只特务组织,打击异己。
第三,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政令,残酷镇压人民。
3.国民党心军阀的混战:1930年秋,阎冯桂三派军阀联合反蒋,中原大战爆发。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一,整顿税务。
二,控制金融。
三,改革币制,“法币政策”,1,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
2,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期限到银行兑换法币。
四,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一,民族工业有明显发展。
二,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三,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5.改定新约运动: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他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良新约的运动”6.工农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考点15、国共十年对峙

经济保证
命题法 1 考查“工农武装割据” 典例 1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图中党员构成 ) 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 1927 年 4 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工人占 51%,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1928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农民占 76%,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 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工农武装割据”,C 项正确。
• ( 2012年大纲全国卷)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 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 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 功 •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 •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思考:结合教材分析,中共如何在根据地站稳脚跟?
(1)土地革命
(核心)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 意义:使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得 到土地,革命积极性高涨 (2)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经济封锁 (3)武装斗争:粉碎敌人的“围剿”
(二)土地革命: 原因: (1)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 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只有解决 农民的土地才是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 性,取得革命的胜利。
国共十年对峙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阶段特征
(一)国民党取代北洋军阀 (二)共产党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从参加 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革命中心从城市 转入农村,革命区域从南方转到北方, 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三)日本逐步扩大侵华,国共两党由武 装对峙走向合作,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 逐渐走向对外民族战争。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再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了 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紧密联系群众、依 靠群众,以群众的力量推动革命 事业的发展。这种文化使中国共 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与人 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赢得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为中国 的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了 以统一战线为核心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在革命斗争中要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统 一战线,共同推动革命事业的发 展。这种文化使中国共产党在革 命斗争中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 态度,广泛团结各阶层、各党派 的力量,共同为中国的独立和解 放而奋斗
国共十年对峙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重要性,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为后来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 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了对外交往和统一战线工作,为中国的革命胜利争取了更多的支 持和帮助
总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坚持 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仍 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0M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 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坚持斗争、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 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为后来的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请学生结合图掌握有关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情况)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背景:
(1)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令国民党大为震惊
(2)1930年底到1931年秋,毛泽东采取灵活的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反革命围剿。
2、目的:
为了推动革命斗争
3、概况:
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为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军委主席。
【教学重点】:
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前期的经济。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国民政府各项政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板书)
1、背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宁汉两派有实力,请学生看书了解各派军事实力)
2、成立:
(1)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
1、原因:
(1)日本侵略者:
1927年东方会议确定把满洲分裂出来的方针,1929年受到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打击,急于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以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
(2)国民党反动派:尽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概况: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蔑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住地,攻占沈阳,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形成以三大起义为代表的工农武装起义
过程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建
理论毛泽东的三篇文章
依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要点
内容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二分田
①背景: 长征红军处于危险之中。 ②时间与地点: 1935、1 遵义 ③内容: a、纠正、肯定 b、选举、取消 ④意义: a、结束左倾 b、事实确立正确领导 c 、标志着成熟
d 、党史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1935年2月
•
残 苍 从 头而 如雄 阳 山 头 越今 铁关 如 如 越 。迈 ,漫 血海, 步 道 。, 从 真
红军长征(背景、经过、意义)
南昌起义 1、背景:
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号
(1)大革命教训:必须掌武装及领导权
(2)中共掌握部分武装力量
(3)敌人在南昌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1)时间: 1927、8、1
2、经过:(2)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 (3)概况: 南下受阻 兵分两路
打响第一枪
3、意义:
(1)时间:
1927年10月,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 (5)影响: 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什么都没 有成功?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 照搬苏联经验,走城市中心道 路。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 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秋收起义
教训: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南京国民政府代表 A.民族资产阶级的利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C.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D.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利益
2.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A.集体领导的重要性 B.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 3.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突出 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派 B.必须从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D.必须建立一支新型军队
1-15国共的十年对峙讲解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长征的转折 1、内容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军事上、组织上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 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 错误 确领导。 正确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 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死 生
二、国共对峙的表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建立时间:1927年10月 性 质: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上井冈山
1930年江西永丰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地主、富农 中 农 贫 农 雇农、手工业者 所占人口比 6% 20% 60% 13% 所占土地比 80% 15% 5% 0%
探究⑴ :表格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探究( 4 ):什么是土地革命? 探究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在 探究⑶ :中共为了立足在革命根据地采取 农村立足?即必须争得哪些人的支持 了哪些措施? 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有什么意义? 在农村,地主拥有大量土地,而占人口 ① 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 地革命。 大多数的农民却少地或无地。 题,我们就取得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 ② 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件” ——毛泽东
思考:结合教材分析,中共如何在根据地站稳脚跟?
(1)土地革命
(核心)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使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得 到土地,革命积极性高涨 (2)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经济封锁 (3)武装斗争:粉碎敌人的“围剿”
武装斗争 工农武 装割据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是指从1927年至1937年的国共两党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国共合作与矛盾爆发: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曾进行过合作,共同抵抗帝国
主义和军阀统治。
然而在国共合作统治时期,出现了许多矛盾,如领土问题、军队指
挥权问题等,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的矛盾爆发。
2. 国共分裂:1927年春,国共合作矛盾进一步加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大规模镇压,这次事件被称为“四一二事变”,标志着国共分裂的开始。
3. 地方武装斗争:国共分裂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建立了
苏维埃政权。
而国民党则通过军事打击来削弱共产党的影响力,进行了“围剿”运动。
4. 中共红军长征:1934年,由于国共斗争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了著名的长征。
红军历经艰苦、跋涉数万里,最终于1935年到达陕北的延安。
5. 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被迫联合起来抵抗日本侵略。
中共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成立了抗日救国统一战线,国
共关系从此得到改善。
这些是国共十年对峙的主要历史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理解国共关系的发
展和中国现代历史的演变。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知识点一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一)背景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
2.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军队的重要性,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二)过程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发动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总方针;举行秋收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928年朱、毛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第四军。
此后共产党人创建了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10多万。
4.建立政权: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
毛泽东当选政府主席。
5.五次反围剿:1930—1934年,根据地军民进行了五次反国民党围剿的斗争。
前四次取得胜利,第五次失败。
6.红军长征(1934—1936)(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等左倾错误领导人指挥下失败。
(2)过程①中央红军及中央机关:1934年10月,从赣南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后,历尽艰险,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②二、四方面军: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与前去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
三大主力红军长征完全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2.十年对峙结束后,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敌 退 我 追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集 中兵力,各个 歼灭”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时间:1931年冬 地点:江西瑞金 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召开 概况: 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南昌 起义
秋收 起义
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创建
城市革命
农村革命
海陆丰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意义:
2.中共创建革命军队,武装夺权的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内容: 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统治的总方针; 3.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 3、长征
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巩固练习
1、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 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 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这第五次反“围剿” 2.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是:( ) A.中共三大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A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 是土地革命开始的标志 C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 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3)意义: 确领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 义原理解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 成熟的标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背景介绍国共对峙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期间的一场激烈斗争。
这场斗争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国共对峙的十年时期,即从1927年至1937年。
二、国共对峙的起因国共对峙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中国国民党的全盛时期。
在1921年党的早期阶段,国共两党通过合作共谋实现反帝反封建的目标,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分歧,两党逐渐疏远。
此后,在1927年国共合作的宁汉事变后,两党走向了对峙的阶段。
三、国共对峙的过程和事件1.1927年至1928年:国共关系破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遭受重大打击,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2.1929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苏区的根据地实现了初步的发展,成立了苏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革命。
3.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新的抗日方针,表示愿意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4.1934年至1935年: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艰苦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确立了新的根据地。
5.1936年至193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西安事变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1.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改善了党的组织和军队建设,为日后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2.思想理论:在国共对峙的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如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等。
这些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指导。
3.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后开始合作抗日,这对中国抗击侵略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4.社会变革:国共对峙及其后的抗日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对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进行了彻底的冲击。
五、结论国共的十年对峙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它为中国革命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共十年对峙

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单元介绍]1、阶段特征:从社会主要矛盾看,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和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交替发展,相互作用,由以阶级矛盾为主向以民族矛盾为主发展。
从政治局面看,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国共对峙并由对峙走向联合。
从政治力量发展看,这一时期里,一是国民党建立一党专政并“统一”全国,进行经济改革并确立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地位;二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
2、基本线索:3、重大历史事件:(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3)“九·一八”事变(4)红军长征(5)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6)“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提纲)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立意目标:1、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中国经济为重点知识,让学生相对全面了解中国当时的经济面貌,从而对国民政府的统治有新的了解。
2、培养学生检索材料信息,并以此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基本的历史理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二、重点剖析:(一)重点举要:1、知识点: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经济状况,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经济措施。
2、学科能力:(1)根据问题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2)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3、历史理论:(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2)依据社会环境辩证认识历史(二)重点剖析:站在国民政府统治这一角度观察历史,国民政府在1927—1936年间的统治令人注目的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斗争,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状况和国民政府与日本的关系。
而在这一节中,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状况的介绍是相对完整的。
当今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经济的研究逐步深入而且从中国现代化角度来解析更对现实有关照意义(尤其是国民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改革及其失败),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应有所交代。
1927—1936年,中国经济的成分复杂,大致有: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农村经济等。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国共对峙的十年是新中国内政党派之间的对抗,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一场较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927--1937)①概括:国共政权对峙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931年11月,中共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代表广大工农利益。
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正确理解①各有相当的武装力量和实际控制区域②虽经不断斗争,各有胜负,但并不能消灭对方。
③国共双方代表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不仅指两政权。
④对峙状态历经十年之后,因民族矛盾的上升而共赴国难,联合抗日。
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创立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1934年蒋介石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五次“围剿”;后令东北军、西北军围剿西北红军。
中共开展反围剿斗争,长征胜利宣告了国民政府军事“围剿”破产④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交织1927年~1935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对峙时期的社会矛盾①国共为代表的阶级矛盾②阶级或集团的内部矛盾中共内部先后有左倾和右倾矛盾;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势和抗日态度上的矛盾;新军阀和旧军阀的矛盾;帝国主义在侵华权益上的矛盾。
③中日民族矛盾第一讲“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一、实践(一)武装斗争三大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揭开了序幕,(三次武装起义的背景、时间领导人、斗争过程、特点及其共同点)—投影表格完成名称时间领导人主要经过及特点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二)革命根据地建立与建设1、建立:①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会师)②根据地广泛建立2、建设:①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背景、目的、性质、结果)②经济建设(目的、措施、作用)党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坚持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会宁宁
吴起镇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3、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 国革命转危为安; (2)保存革命骨干构成日后的主力。 (3)传播了火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 神; (4)开始中国革命新局面。
红军红不军不怕怕远远征征难难,,万万水水千千山只山等只闲等。闲。 五岭五逶岭逶迤迤腾腾细细浪浪,,乌乌蒙蒙磅磅礴走礴泥走丸泥。丸。
鄂豫皖
根据地 上海
川陕 贺龙等建立
武汉
湘鄂边革
南昌
命根据湘地鄂赣长沙▲
杭州毛泽东朱德建立赣南闽
西根据地发展成为闽中浙央赣
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
中央
左 右 江
湘赣
彭德广怀州等创建 湘赣革命根据地
邓小平等创建的左
海陆丰
右江革命根据地
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斗争 1930年10月起 毛泽东、朱德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宪法大纲、主席)
政权性质:工农民主政权
游击战术: 敌敌敌敌 进驻疲退 我我我我 退扰打追
作战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 兵力,各个歼灭”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 2、经过: 误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地点:汉口 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 国民党的总方针; 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为中共指明了前进方向
2、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9月
领导人:毛泽东
结果:损失严重 进攻长沙失败, 转向农村发展
长沙
湖 南
金坪 平江
意义: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 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2)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经济封锁
(3)理论总结:
武装斗争(方式)
“工农武装割据” 土地革命(核心) 根据地建设(基地)
指导实践:“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徐 豫向皖前革等 命湘建 根鄂立 据西鄂 地、郑湘州鄂边、方闽洪徐志浙湖州敏赣南建革京立命
话) ——摘自
《秋收起义》
返回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为什么都没有成功? 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
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 而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建立时间:1927年10月 性 质: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上井冈山
(1)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1937 ( 南昌起义、土地革命、长征)
坚 持 武 装 斗 争
国民大革命失败教训
坚 持 革 命 领 导 权
一、南昌起义 1、背景: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
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3、结果:占领南昌、南下受阻、 兵分两路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 第一枪。中共创建革命军 队,武装夺权的开始。
金沙金水沙水拍拍云云崖崖暖暖,,大大渡渡桥桥横铁横索铁寒索。寒。 更喜更岷喜岷山山千千里里雪雪,,三三军军过过后尽后开尽颜开。颜。
长 坚定信念 征 集体主义 精 革命乐观主义 神 革命英雄主义
东门市
浏阳
修水 铜鼓
醴陵
文家市 萍乡 安源
三湾 宁冈 井冈山
南昌
秋去进收打攻起长义沙长原,沙计大受划家挫要也都想进长来自,……可是长沙打不下来,
目前长沙那样的城
市,文还家不市是决我策们蹲
的地方,那就不要
去了。我们要到敌
人管不着或难得管
江 的去地,三方在湾去乡改,下编到站乡住下脚 跟,养精蓄锐,发
西 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在文家市 对进起军义军井的冈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