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中成长(1)(1)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 《在社会中成长》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 《在社会中成长》说课稿

《在社会中成长》说课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教材更加关注“长大的我”以及“与社会发生联结的我”,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是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开篇。

教材通过“我与社会”“在社会中成长”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不断扩展的生活半径,逐渐明晰“我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养成亲社会行为,从而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了解社会并学会逐渐参与变化发展的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收获快乐。

能力目标: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中学生应该积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理解“社会化”的内涵,懂得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物质帮助和精神素养。

对应的课标点。

1.1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1.6积极参加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从“运用你的经验”中小东暑期的经历谈起,引出“社会化”的概念极其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明确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从发展成长的角度讲,青少年应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通过第8页的“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思考活动后的收获,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关心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正确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青少年应该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社会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五、学情分析在身心发展方面,八年级学生比七年级学生更加成熟、稳定;在知识积累方面,比七年级学生更加丰富、多元。

逐渐长大的他们,拥有更多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走进社会的机会。

因此,他们的生活半径逐步扩展,生活视角日益开阔,他们与社会的联结越来越多,也愈发紧密。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标题:在社会中成长教案一、教案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在社会中成长的过程变得越来越重要。

社会中成长不仅仅强调个体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着重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社会价值观。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列的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全面的成长。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中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4.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环节一:社会中成长的意义活动安排:1. 通过图片和简短的视频展示不同年龄段的人在社会中成长的场景。

2. 引导学生讨论社会中成长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成长的经历和感受。

环节二:参与社会活动活动安排:1. 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列举可以参与的社会活动,并讨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或学校附近的公益机构,让学生亲身参与志愿者活动。

3. 结合社会活动的经验,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成长。

环节三:人际交往和合作活动安排:1. 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和合作的重要性。

2.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任务。

3. 引导学生总结合作的经验,讨论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和解决冲突。

环节四:正确的价值观活动安排:1. 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列举他们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并解释其重要性。

2. 结合社会现象和事件,让学生讨论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指导人们的行为。

3. 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四、教学评估1. 考察学生对社会中成长意义的理解,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评估。

2. 考察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思,以志愿者活动报告的形式进行评估。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任务中的表现和总结,以小组讨论和教师的观察评估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在社会中成长》

《在社会中成长》

《在社会中成长》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在社会中成长》教学反思
 古人曾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对于教师而言,每天的备课、上课就犹如一次次真正的美丽探险。

 在执教《在社会中成长》一课的过程中,我的“特别探险”经历如下:
 一、“探险”之初:课堂预设
 1、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旨在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不仅为人们的生存、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而且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也离不开社会的环境和熏陶。

本课还针对学生实际,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做一个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社会成员。

 2、教学设计
 (1)导课环节:
 ●引用“狼孩事例”
 通过对事例的陈述,引发学生思考:从事例中能得到哪些启示?意在让学生明白:人终究是社会的成员,个人离不开社会。

 (2)讲解环节:
 ●引用“古人名言”
 更好地阐释:“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面多棱镜。

人们在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活剧,也用镜子
 ......。

在社会中成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1)

在社会中成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1)

预学
1.人的成长是 不断社会化 的过程。 2.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 物质支持 和 精神滋养 。 4.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 生活态度, 关注 社会, 了解 社会, 服务 社会,养 成亲社会行为。 5.亲社会行为在 人际交往 和 社会实践 中养成。
主动关心社会
全面从严治党
一带一路
关心时政新闻
遵守社会规则
遵守交通规则
遵守排队秩序
热心帮助他人
我来帮你搬
让座 陪伴和分享
积极奉献社会
参加志愿活动
为灾区捐款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3.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①途径: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 中养成。 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 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 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 之所急。
社会化
分议题一:社会对我的影响——社会对我的意义
情景体验:跟随郎铮一起感受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分议题一:社会对我的影响——社会对我的意义
情景体验:跟随郎铮一起感受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孩童
通过 的 的 的
的 等
知识不断丰富 能力不断提高 规则意识不断增强 价值观念日渐养成
逐渐成长 为合格的 社会成员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
1.2 在社会中成长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 进关心社会的情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道德修养: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做社会的好公民; 3.法治观念: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 的理念,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4.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 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会在社会交注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 的实现做准备; 5.责任意识:树立主人翁意识,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积极 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2框《在社会中成长》点+练习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2框《在社会中成长》点+练习

电子教材▼▼▼▼微课视频微课视频微课课堂2:知识点讲解同步练习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一、学习目标1.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学会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实现个人成长。

3.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4.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二、自主预习1. 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和。

3.亲社会行为在和中养成。

三、合作探究公共汽车内,非常拥挤,一片嘴杂之声。

“喂,你挤着我了!”一个女孩在尖叫。

“怎么,来劲是吧!”一听就是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

看来,一场争斗不可避免。

“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这时传来一位老人的声音。

顿时,车内一片沉寂。

1.你是如何理解老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这句话的?2.结合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你认为青少年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四、随堂演练1.12月1日是世界爱滋病日。

学校为响应上级号召,提高同学们的防护知识和认知能力,决定采取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活动。

你觉得自己可以参加的是()①制作预防爱滋病的宣传画,公益广告词②举行“预防爱滋,关注健康”的征文比赛③走进爱滋病村,参加长期扶助④为爱滋孤儿捐款,奉献自己的爱心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2.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难免出现贫困、不公等社会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正确的认识是()A.这是很正常的,这些问题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得以解决B.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的社会变得很阴暗,让人们看不到光明C.不能接受这些现象的存在D.我们的社会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3.生活中,不只是阳光坦途,也有风雨坎坷。

当身处困境时,你应该()A.悲观失望B.心理极不平稳,总想着自己倒霉C.顺其自然,听凭命运的安排D.积极努力,求助社会4.社会对个人成功的影响有()A.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B.社会越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C.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社会无关D.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5.亲近社会,可以使我们()①乐观上向②创造美好生活③展现生命之美④将人生与社会紧密相连⑤赢得人们的敬重A.①②③④⑤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6.早在2004年,青岛一位神秘女士多次使用“微尘”的名字进行捐款,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的“微尘”出现了。

人教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 (1)

人教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 (1)

小芳
小华
这两位同学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总结
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2.为什么要培养亲社会行为? 3.怎么养成亲社会行为?
随堂练习
1.每个人从出生起,就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学习接受知识技能,从而 使自己慢慢融入社会大家庭,适应社会环境,这个过程也就是每个人社
③规则意识不断增强 ④价值观念日渐养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随堂练习
C 3、下列行为不符合“亲社会” 要求的有( )
①说话做事随大流
②生活消费看大家
③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④与社会上所有人交朋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随堂练习
C 4、“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这句话告诉我们( )
会和他人的行为。
表现
谦让
分享
帮助 他人
关心社 会发展
养成亲社会行为 初中生小华的家乡因暴雨而受灾,当地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前来抢险, 在泥水中奋战18个小时围堵圩堤。面对消防的无私奉献小华深受感动。于 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小华开始给消防官兵送煮好的鸡蛋;组织群众帮忙 装沙袋。疫情结束后,小华决定将这份爱心传递给更多人。在生活中,他 积极为班级贡献,扶老人过马路。还会关注社会新闻,利用零花钱为偏远 地区的小朋友捐图书。他的这些行为深受肯定,在班主任的帮助下,他还 和同学们创立了小小爱心服务组织,大家共同学习、制定更好的规划,努 力为更多的人送去温暖。事后被问辛苦吗,小华微笑回答:不辛苦,既可 以帮助别人,也可以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很有意义。
A 会化的过程。所以,社会化实际上就是指( )

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件教学设计

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件教学设计
进入九年级后,该同学的家长认为,九年级要全力冲刺中考,志愿者活动就不参加了。
(1)请从“在社会课堂中成长”的角度,谈谈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必要性。
(2)请运用“养成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知识,对该家长的观点进行评析。
①该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1分)
②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3分)
4.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5.责任意识:培养主人翁意识;做到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注社会;培养担当精神,养成亲社会行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成长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怎么样养成亲社会行为;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
一、教材解析
《在社会中成长》隶属八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本单元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释,具有统领全册教材的地位。与第一框《我与社会》相衔接,基于对社会生活感受和认识从实践角度入手,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谦让、分享、帮助他人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关心公共事务,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道德修养:维护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践行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助人为乐等的道德要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初步培养亲社会意识。
3.法治观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处理好社会关系;遵守社会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课件《在社会中成长》优质课堂课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1

课件《在社会中成长》优质课堂课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1

积极地参人与社会的生活,交倾力奉往献社中会,才,能实现人自己才的人生能价值。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这节课就让我
们一起来探讨《1.2 在社会中成长》。
第一单元 走 进 社 会 生 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
学习目标
1. 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 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2. 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 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3.树立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 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自学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01
2、为什么要养 02
成亲社会行为?
04 4、参与社会有何意义?
03
3、怎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一. 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个人成长与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
父母的抚育 老师的教诲 国家的培养 父母 同伴 老师 社会 国家 同伴的帮助 社会的关爱
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 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说一说
我们能参加哪些社会实践活动?
向居民防火、交通知识等; 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 扶助老弱病残,帮助维护交通秩序; 打扫社区卫生,宣传环境保护; 看望敬老院的老人……
课堂小结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
在 社 会
在社会课堂中 成长
的过程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中 成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
材料中当事人后悔的原因是没有做到( )
A.
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在社会中成长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的逻辑线索是从如何认识自己(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如何与人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如何进入社会(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而本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说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针对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伴我成长”围绕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明白个人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道理。

“成长中的自我”揭示了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事实。

通过活动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自我意识会给人带来快乐和积极的社会效果,而不健康、不成熟的自我意识会带来痛苦、不幸和消极的社会效果。

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塑造良好的品格,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是本段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的事例和狼孩等的故事中,让学生体会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读图P6-2,了解群体的类型及群体的特点,进而理解社会的涵义。

2、针对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3、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思考个人的认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差异,体察生活阅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增强健康的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重点:
1、学生能否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明白个人和社会密不可分的道理。

2、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

六、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思考题)
七、教学过程:
八、引入新课
讲述:“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来到勾达姆里村。

他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怪物:身子和人一样,头象巴斗,头上的毛发蓬乱,披散到肩头和胸前。

辛格将这两个“怪物”带回村里,细加观察,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大的8岁左右;小的2岁左右。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还给她们取了名: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马拉。

阿玛拉在第二年死于肾病;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象狼一样舔食东西。

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她们那目光锐利刺人的眼睛,黑暗中能象狼似的闪闪发光;再热也不淌汗,而是象狗般地张大嘴巴喘气,借以散热降温;不管主人给她们穿上什么衣服,都被撕个粉碎,她们不会说人话,仅在夜阑人静后,不时发出阵阵长嗥。


提问:狼孩也是人,为什么不能象人一样生活呢?
学生回答:略。

小结: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生活的,否则其发展就不可能正常。

看来遗传虽然重要,但是人所处的环境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在长期与文明隔离的情况下,尽管其生理构造是正常的,但是其心理与行为却完全被环境所同化了,尤其是儿童,和狼在一起成了狼孩,所以说人猿泰山的故事终归是个科幻小说罢了。

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走进社会》,了解我们在社会中成长,了解社会伴我长大。

九、讲授新课
引导: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一段和图P6—1《社会在我们身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第一段的寓言和书本的图片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2、从出生之日起到现在,都与哪些人发生过联系,这些人在自己的成长中提供了哪些帮助?
3、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社会各行各业有哪些联系?
4、以上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小结:以上这些告诉我们,不管我们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活动的,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不可能。


提问:大家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

那么鲁滨逊独自一人在孤岛上生活了两年,是不是能说明个人离开社会能独立存在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生存所需要的工具、农具、种植的技术、捕猎的经验等方面说明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的。


讲述:因此,这个例子也不能证明个人离开社会可以独立生存。

从而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存在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还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人类社会群体的成员。

那么社会有哪些不同的社会群体呢,这些群体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6—2图《社会中的不同群体》,思考回答:
1、体的类型和群体的特点?(特点:由多数人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而组成的集团。


2、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一个群体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3、我们生活在哪些社会群体中?
4、社会群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你能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5、社会群体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可能不同,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回答:略。

过渡:因为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所以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多样的。

如果了解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各种角色,你对自己就有一定的了解了。

活动:1、在社会上你扮演的角色有哪些?在这些不同的角色中,你的表现是否一致?
2、请同学们在4分钟内问自己10次:“我是谁?”,并把答案写下来。

3、写出“自己眼中的我”,“同桌眼中的我”和“我的同桌”。

学生活动、回答:略。

讲述:从刚才的活动结果看来,同学眼中的我和我的同桌虽是同一人,但结论并不一致,也就是说,周围别人的评价与自己的看法不一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应该进一步的懂得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就应该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评价,既要看到优点,也应看到缺点,只有这样才会在社会中不断进步。

十、课堂小结:
从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从社会中我们可以正确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

十一、课内作业:作业本和填充图册。

十二、课后反思:
1、切身感受了新课程在内容上的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
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我们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2、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
得出的结论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

因此,对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3、教师在拓展学习广度和深度时,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论证,不要随意性太强。

那些对于本班来说大多数学生可以接受而且有价值的内容,也是可以考虑补充给本班学生的。

而如果利用新课程的机动空间,一味地给学生增加习题量和难度,那么,是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相违背的。

4、探讨式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互动过程
中,“视界”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对话“现场”,而不要只盯着预定的教学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