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微写作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Word版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7个小题。

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2018年北京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

2018年北京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

绝密★启用前【新变化】试题容量:2017年大概是8500字,2018年共8360字,2019年8097字。

2018年北京语文考试卷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命题有新的变化:第一,具有鲜明的减负导向,表现为阅读材料由原来的3个减少为2个;题目数量减少由原来的8道题减少为7道题。

2019年三则材料,6道题。

【文言文阅读】从测试材料上看,今年文言文阅读文本共选用了三个文本,三个文本分别取材于《荀子•强国》,《吕氏春秋•察微》《论语•先进》,三个文本有议论,有记叙。

文本一谈的是积微,小事很重要,对治国治家都重要。

文本二谈的是察微,察事之秋毫,发现事之端倪,从事情中发现其深远的意义,这对治乱存亡很重要。

前两个文本在内容上有共通性,形成了一组阅读材料。

《论语•先进》的节选内容谈的是“听”与“行”的辩证关系。

三个文本,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汲取古人的思想智慧,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新内容】今年新增的对《论语》的考查,考查对儒家思想的领会,尤其突出《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及人物对学生当下生活影响的考查。

这样,就不是简单地考查知识,而是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立体的继承。

对引导传统文化教学致力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一点,具有突出的价值。

【名著阅读与微写作】今年是名著阅读考查的第二年,试卷中关于名著部分的内容分别为第二部分第13题的简答题和第五部分第23题的微写作,全卷覆盖了《考试说明》规定的七部作品。

第13小题要求概述《先进》篇中孔子与弟子之间对话的内容并说明其中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考查学生对《论语》基本内容及孔子思想的理解。

微写作三道题分别要求学生书写自己阅读名著时获得的教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学生喜欢的人物的评价,总体呈现《考试说明》中“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这一要求的回应,关注学生名著阅读的实际获得,难度不大。

对真正热爱阅读、读有所思、思有所写、写有所达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

【题文】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

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答案】略【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整体看来,这个题目符合北京市最近几年命题的特点:不在审题上设难度,基本上很难出现跑题作文。

而且,值得肯定的是,这次作文的话题比较贴近中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第①题,题干是“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主标题:新时代新青年,是关系类型题目。

副标题: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成长的主语省略了,其实是指“我们”这些00后的新青年,所以仍然是关系类型的。

这里是祖国发展与青年成长之间的关系。

综合来看,材料与主标题、副标题一起谈论了两个主题:处于新时代的祖国与青年,而这两个主体的特点分别是:发展与成长。

也就是说两者都处于上升期,是有共性的。

所以,不能单方面地谈新时代,或单方面的谈新青年。

理清关系:新时代是祖国不断发展的时代,是新青年成长的前提和基础,为新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多元的精神文化资源,影响着新青年的成长与变化;此外,新时代的发展状态也对新青年的个性与能力提出了要求,新时代青年应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开拓的眼界、鲜明的个性、源源不断地创造力等;从另一个角度看,新青年是不断发展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是与祖国一起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耳濡目染着新时代祖国发展变化的诸多事迹,自然拥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力争上游的精神、不断奋斗、迎接挑战的态度和气魄等。

(完整)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微写作 (共102张PPT)

(完整)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微写作 (共102张PPT)

对“人物出场加以介绍”的前提是忠于原著,不可改变;介绍要有层次、有条理,以说明、叙述 为主。 “中心突出”,即应围绕人物的出场展开,能体现出人物特点即可。 [优秀例文]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场很有特色,可谓是正侧结合,从黛玉之眼看宝玉。先是家中仆人报 “宝玉来了”,随后加入黛玉的心理描写“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宝玉来了首先 见过王夫人,换了家常便服。先述其服饰外貌,进而描写神态。宝玉虽只着便服,仍是光鲜夺目, 光彩照人,一派富贵公子的风流,却又不同于普通的纨绔之辈。 [点评] 先说明宝玉的出场是从黛玉的角度来写的,然后详细地介绍宝玉出场的过程,重点写宝 玉的服饰和眼神,以体现出宝玉大家公子的风范和“含情”的神情,体现了出场特点。 ②[写作指导] “这样的处理”指什么?从内容方面看,小说没有这部分内容,电影增加了这部 分内容,使人们对人物的理解更加丰富了;小说的结尾是阿Q被杀头了,断子绝孙,而电影做了这 样的改动,特别是“子孙繁多,至今不绝……”,似乎有言外之意。从形式方面看,小说借助故事 来刻画人物,而电影用画外音的方式来描述人物的命运和价值。 “你如何看待”:观点是开放的、多元的,重要的是“观点明确”,这种明确不仅在于“好/不
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围绕《平凡的世界》中的某一例子,根据原著叙述情节,以介绍性文字 为主,明确、具体,不可泛泛而谈,切忌冗长。 [优秀例文] 路遥笔下的孙少平也经历了“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的过程。老粗布衣,一双旧胶 鞋,两个黑馍馍是他的家当。贫困自卑的孙少平做过教师、漂泊的揽工汉、煤矿工人,受过重 伤,英俊面容尽毁……他不断与命运做斗争,一刻不停息地奔向新生活,渴望独立创造生活,像一 个男子汉那样生活,哪怕比当农民更苦,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荣誉还是屈辱,他都心甘情愿。或 许这就是孙少平所要的新生活,他还将继续走下去…… [点评] 紧扣“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这一主题,结合孙少平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 了为什么要“走向新生活”,是因为“对生活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更心境祥和地看 待生活”,有独到的阅读体验。 ②[写作指导] 第一,考生可以根据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命运等多方面特点,选择一个理 解最充分的人物来写;第二,选择用哪一种花来喻人,要充分调动阅读积累,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 点;第三,将花的某种特点与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依据作品内容,结合人物经历、命运 等陈述,要明确具体,不可脱离作品内容,泛泛而谈。

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微写作(模版)

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微写作(模版)

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微写作(模版)第一篇: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微写作(模版)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微写作 23.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

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

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

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

要求:符合人物特征。

150—200字。

我看2018年北京高考微写作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

要求:符合人物特征。

150—200字。

从北京今年的微写作高考题来看,高中只是背诵一些论语的经典句子是不够的。

北京高考题给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启示是:1.需要通读的融会贯通; 2.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深度理解;3.需要有自己的观点。

给我们高中语文课程的启示是:打通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学习;在传承的基础上,要有理解。

回顾高考阅读书目:北京2016在保持原有“古诗文背诵篇目”不变的同时,增加“经典阅读篇目例举”,包括古今中外12部文学和文化经典,分别是:《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四世同堂》、《红岩》、《平凡的世界》、《雷雨》、《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

2017年北京高考生来说,语文科目较大的变化是《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6部经典阅读篇目纳入必答的范围。

北京题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

2018年北京市高考满分作文两篇

2018年北京市高考满分作文两篇

2018年北京市高考满分作文两篇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文天祥曾言:“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志,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

”新世纪的时代青年也当有巨龙腾飞之志,为中流击楫之歌。

今日新时代的我们已十八岁,成年的同时见证了祖国的发展,我们应深感巨龙腾飞之责任重大,与时俱进,用青春点亮中国梦。

回首过往,我们的青春伴祖国成长。

我们见证了中国入世成功时举国欢庆的盛况,我们目睹了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员救助的壮举,我们听到了“一带一路”提出时欧亚各国的欢呼,我们嗅到了塞罕坝人耕耘后千里青林的清香。

从私人电脑寥寥可数,到今日神威#8226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震惊全球,时代与青年碰撞,溅出了烁目的火花。

然而,回首望去,成就终是上一辈人血汗铸就,对于迈向成人的我们,舞台的帷幕才刚刚拉开。

把握当下,我们此时与祖国同在。

十八岁的我们,成熟而青涩,沉稳而活泼在迷茫中清醒,在动摇中坚定。

纵然挑灯夜战疲惫了双眼,即便题海无涯磨练着意志,我们的心中仍装着不变的愿望——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李大钊曾言:“青年之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愿十八岁的我们与蓬勃发展中的祖国共勉。

关注四海,我们此刻在胸怀天下。

今日天下,随着信息网络突破时空局限,经济全球化令天下人休戚与共,世界已不再是重重阻隔下的分散文明,而是阡陌交通的地球村。

青年亦不仅关乎一国之兴亡,更应致力于万民太平。

你是否看见瘟疫肆虐的异国村巷中,无国界医生用生命守护的平安之墙?你是否看见战火蔓延的北非,蓝盔部队以血肉之躯捍卫一方安宁?虽然中国已然富强,但需知新时代仍需四海安宁,为时代青年,应担天下之责。

青年生于时代,而时代更应由青年造就。

正如习总书记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新的时代,属于刚成年的我们,接下时代的接力棒,担国家重任,胸怀天下,新时代中国崛起,仍待你我,携手共创。

2018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2018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被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

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着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岁“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文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寻找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们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工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2018年北京卷微写作命题解析与示例

2018年北京卷微写作命题解析与示例

2018年北京卷微写作命题解析与示例作者:雷其坤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8年第08期2018年全国高考北京卷作文命题仍然保持往年的格局,保持独有的特色:一是作文分为微写作(10分)与大作文(50分)两部分;二是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微写作三选一,大作文是二选一。

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从根本上说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而体现高考的公平性。

“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能写简短的应用性语段。

”这是高考语文北京卷《考试说明》对“微写作”的要求。

通过微写作考查名著经典阅读,这也是惯常的做法。

只是《论语》是今年新增的。

【真题回放】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

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

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

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

要求:符合人物特征。

150-200字。

【解析与示例】第①题“至少选择一部作品”,就是可以针对一部作品来写,也可以针对两部或者三部作品来写。

即使没有“至少写三句”的要求,也应该如此,因为少于三句就构不成排比句;还须注意的是,构成排比句的每个句子都要有比喻。

“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而不评价、批判或其他。

至于哪方面的教益可以自定。

示例:《红岩》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许云峰、成岗等先烈的赤胆忠心,自己的精神得到淬炼;《边城》像一面窗子,让我看到傩送、翠翠等茶峒人纯洁的人性,自己的灵魂得以净化;《老人与海》像一架梯子,讓我感受圣地亚哥坚毅、勇敢的精神,自己心灵获得提升。

第②题《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人物形象众多,也提供了充分的可选择性。

只能从限定的三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来写,最好选既符合要求、自己又最熟悉的人物,这样有利于用相关情节突出人物形象的“既可悲又可叹”。

2018北京高考语文复习方案微写作练习卷24

2018北京高考语文复习方案微写作练习卷24

2018北京高考语文复习方案微写作练习卷24一、作文题详细信息1.难度:简单学校准备为高一新生设计制作校服。

原定一款参照国外校服设计的样式,男式帅气,女式俏丽,大家很喜欢。

但有家长提出,这样的校服穿上后容易使学生分心,甚至会助长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心。

校方对此很为难。

请你给校长写一封短信,陈说自己的看法,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帮助。

要求:内容积极,表达得体,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细信息2.难度:中等某校学生会要成立几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小组。

研究的内容分别是:史铁生、沈从文、鲁迅、《三国演义》等作家作品。

请为一个研究小组(任选),写一则征招小组成员的启事。

要求:(1)内容应包含:对作家(或作品)及研究重点、研究意义的精要说明;对应征者的要求;报名方法。

(2)语言具有个性,具有鼓动意味。

(3)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应用详细信息3.难度:中等“汉语盘点活动”,意在用一个词语概括过去一年国内或国际上发生的变化、人们关注的焦点。

请从“霾、正能量、女汉子、曼德拉、喜大普奔”中,选择一个你认同的“2013年度词语”,并写出理由。

北京高考语文真题2018(文字版)

北京高考语文真题2018(文字版)

北京高考语文真题2018(文字版)2018年高考考试已经圆满的结束了,以下“北京高考语文真题2018(文字版)”由高考栏目整理而出,希望每一个考生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职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微写作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

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

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

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

要求:符合人物特征。

150—200字。

我看2018年北京高考微写作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
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

要求:符合人物特征。

150—200字。

从北京今年的微写作高考题来看,高中只是背诵一些论语的经典句子是不够的。

北京高考题给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启示是:
1.需要通读的融会贯通;
2.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深度理解;
3.需要有自己的观点。

给我们高中语文课程的启示是:打通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学习;在传承的基础上,要有理解。

回顾高考阅读书目:
北京2016在保持原有“古诗文背诵篇目”不变的同时,增加“经典阅读篇目例举”,包括古今中外12部文学和文化经典,分别是:《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四世同堂》、《红岩》、《平凡的世界》、《雷雨》、《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

2017年北京高考生来说,语文科目较大的变化是《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6部经典阅读篇目纳入必答的范围。

北京题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
...的
一项是(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

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

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

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

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

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

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