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节选)》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15
![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15](https://img.taocdn.com/s3/m/dd9d35f984868762cbaed553.png)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小组交流,教师提问、明确:这段独白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至“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量,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部编九年级下册17《屈原(节选)》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17《屈原(节选)》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0d65a1a6c30c2259019eb6.png)
17《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学习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国殇.(sh āng ) 吹sh ēng(笙) 摇橹.(l ǔ) 咆哮..(p áo xi ào ) 诡谲..(gu ǐ ju é) 收揽.(l ǎn ) f én(焚)烧 脚镣.(li ào ) 伫.立(zh ù) 睥睨..(p ì n ì) 波l án(澜)发xi è(泄) 鞺.鞺鞳.鞳(t āng t à) 稽.首(q ǐ)迸.射(b èng ) 驰ch ěng(骋) ch án(婵)娟n üè(虐)待 鞠.躬(j ū) 犀.利(x ī)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愤愤不平:很生气的样子。
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大义灭亲:为了维护正义,对违反国家人民利益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受国法制裁。
挺身而出:挺直身体站出来。
形容面对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部编版九下语文17 《屈原》(节选)导学案(师生版)
![部编版九下语文17 《屈原》(节选)导学案(师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5743206f172ded630a1cb60c.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7 《屈原》(节选)导学案(师生版) 【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污秽.()犀.利()诡谲.()罪孽.()镗鞳..()稽.首()..()徘徊睥.睨()睥睨:稽首:拖泥带水: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五.细读感悟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2. 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3. 品读下列句子内涵。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4f4f6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8.png)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第17课 屈原(节选)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7课 屈原(节选)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f1ec3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2.png)
第17课屈原(节选)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象,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象征手法的作用。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与历史名人屈原有关?这一节日有哪些民俗?千百年来,人们通过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悼念屈原。
那你知道屈原为何能受到人们的敬仰吗?屈原,不仅是古人心中的丰碑,也是今天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
这不,在那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中,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曾鼓舞了全国军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话剧《屈原》。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文学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屈原》(《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自剧本第五幕第二场。
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等崇高品质的塑造,震撼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前四幕的剧情主要是: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
孰料却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卑鄙陷害,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
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关注祖国和人民,并将其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17课屈原(节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17课屈原(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ebd8fb1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9.png)
3. 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提示: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内心独白)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二、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1.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其所用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第二处舞台说明:“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
作用:该部分的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2.课文一开始呈现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反映出他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4)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他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17《屈原》(节选)学生版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17《屈原》(节选)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27a04eddccda38376baf36.png)
17 《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污秽()犀利()鞭挞()罪孽()鞺鞳()徘徊()稽首()睥睨()睥睨:鞭挞:稽首:拖泥带水: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五.细读感悟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2. 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3. 品读下列句子内涵。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导学案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a3e65e7f1922791788e845.png)
17《屈原》(节选)【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tíng )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罪孽.(niè)鞺鞳..(pái huái )稽.首(qǐ)..(tāng tà)徘徊睥.睨(pì)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9a59b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9.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导学案导学案课题:屈原(节选)一、课前预习1.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重点内容。
2. 回顾了解《楚辞·离骚》的基本情况,思考离骚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表达。
3. 阅读背景材料,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课堂导入1. 提问:你对屈原的印象是什么?你知道他的作品有哪些?三、课堂学习1. 阅读课文《屈原(节选)》,重点关注屈原的心情和情感表达。
2. 分组讨论: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痛苦和无奈有哪些?他对时局的感慨和忧虑又有哪些?他的情感表达给你的感触是什么?3. 阅读选本,了解屈原的其他作品(如《九歌》、《天问》等),比较不同作品的情感表达。
4. 分组汇报: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屈原的情感表达特点,分析他的情感表达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
2. 反思:你觉得屈原的情感表达对你有何启示?对当代人有何借鉴?五、课后拓展1. 阅读其他名家的作品,比较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与屈原的异同。
2. 以屈原作品为线索,了解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3. 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探究他的情感表达与个人经历的关系。
六、教师备课1. 通过课前预习,了解课文的背景和重点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 预先准备好背景材料,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和参考。
3. 制定合理的导学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学难点和疑惑。
4. 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的拓展学习提供支持。
七、课堂导入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情感最真挚的表达之一。
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了解离骚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八、课堂学习1. 阅读课文《屈原(节选)》,重点关注屈原的心情和情感表达。
屈原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他的情感表达充满了痛苦、无奈和悲伤。
通过课文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分析他的情感表达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89917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f.png)
《屈原(节选)》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中国有两个传统节日是纪念历史名人的,一个是禁动烟火,只吃冷食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那位忠君赴义,不肯受禄的名士介子推的;一个是吃粽子,划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剧《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剧本的文体知识。
2、浏览课文,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深刻的思想。
3、品味戏剧语言,掌握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
4、学习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人物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lǘ)大夫。
楚怀王时,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遭靳(jìn)尚等人谗害,被放逐于汉北,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屈原是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写作背景】历史剧《屈原》创作于1942年,此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
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17《屈原(节选)》导学案
![17《屈原(节选)》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0e39d7c8d376eeaeaa3163.png)
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
2.(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2.了解内容,分析ຫໍສະໝຸດ 章第一部分。自主突破1.给加点字注音。
诡谲(jué) 商於(yú)脚镣(liào)睥睨(pì(nì)
稽首(qǐ)罪孽(niè)伫立(zhù)驰骋(chí)(chěng)
木梗(gěng)虐待(nüè) 雷霆(tíng)徘徊(pái)(huái)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学法,感知本文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3.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睥睨( )( ) 鞺鞺鞳鞳( )眩目( )稽首( )
zhù( )立 xī( )利 bèng( )射 驰chěng( )
第17课《屈原(节选)》
国学名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陈寿《三国志》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学法,感知本文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人教部编版】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示范学案:17《屈原》(节选)教师版
![【人教部编版】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示范学案:17《屈原》(节选)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df836a866fb84ae55c8d22.png)
《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tíng )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罪孽.(niè)鞺鞳..(pái huái )稽.首( qǐ)..(tāng tà)徘徊睥.睨(pì)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选段)》优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选段)》优秀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1474d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0.png)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选段)》
优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选段)》优秀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了解《屈原(选段)》的背景和故事情节,理解文本的主题和
含义。
二、导学准备
备好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导学步骤
1.学生阅读《屈原(选段)》(可安排个别阅读或小组合作阅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阅读后的整体感受和思考
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
文本中蕴含的主题和含义
3.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全班进行共同思考和讨论。
4.教师对学生的汇报和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屈原(选段)》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5.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素材,以增加学生的感知
和理解。
四、拓展延伸
邀请学生在课后对《屈原(选段)》进行个人思考和写作,表
达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小组研究,深入探讨《屈原(选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五、复回顾
在下一节课开始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复《屈原(选段)》的
内容,并布置相应的复任务,如写读后感或准备小测验。
六、总结反思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对《屈原(选段)》有了初步了解,并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了文本的主题和含义。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屈 原》导学案
![《屈 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f0a898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0.png)
《屈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作品,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屈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屈原的代表作品,如《离骚》等。
(2)理解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手法和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
2、难点(1)深入领会屈原作品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探讨屈原的爱国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三、知识链接1、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 340 年公元前 278 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2、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其中,《离骚》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四、文本解读1、《离骚》(1)内容概述《离骚》以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部分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了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部分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国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①浪漫主义手法: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构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展现出诗人非凡的才华和理想追求。
②香草美人的象征: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象征诗人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理想,同时也用以比兴,寄托诗人对楚国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2、《九歌》(1)内容简介《九歌》是一组祭祀神灵的乐歌,共十一篇。
多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描绘了神灵的形象和祭祀的场景,表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
(2)艺术特点①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与祭祀情感相结合,营造出神秘而优美的氛围。
②语言优美:句式灵活,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性。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ec8e3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5.png)
17《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课前预习】(一)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二)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原名,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921年8月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集《》,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高渐离》《南冠草》等。
2.背景资料《屈原》1942年写于重庆。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期。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的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
3.知识链接(1)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
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和;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和。
基本特点:突出的舞台性(一是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是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
《屈原》导学案 (节选)教师版
![《屈原》导学案 (节选)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9029d68427284b73f24250ff.png)
《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联系背景资料, 能够恰当演绎剧本.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 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 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郭沫假设〔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 名平, 字原, 号灵均,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 力劝楚怀王齐抗秦, 后来遭奸人陷害, 罢官放逐, 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 自投汩罗江而死.“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 是全剧的高潮.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 发动“皖南事变〞, 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 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假设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 又从往昔的历史回忆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四.整体感知雷霆.〔tíng 〕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罪孽.〔niè〕鞺鞳..〔pái huái 〕稽.首〔qǐ〕..〔tāng tà〕徘徊睥.睨〔pì〕睥睨:眼睛斜着看, 形容傲慢的样子.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2.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第一局部〔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 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局部〔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五.细读感悟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 谈谈其作用.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 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 狂风大作, 无边的黑夜在颤抖, 在撕裂, 在爆炸. 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 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2.本文有众多意象, 请找到它们, 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指坚决的信念〕土偶木梗形象〔象征无德无能, 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3.品读以下句子内涵.〔1〕风! 你咆哮吧! 咆哮吧! 尽力地咆哮吧!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 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迫的渴盼, 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 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 朗读时应把握急迫、渴望之情.〔2〕火! 你在天边, 你在眼前, 你在我的四面, 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 你就是我的生命, 你就是我呀! 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 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 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 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 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 你们这些土偶木梗, 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 你, 你完全是一片假!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 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 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4.文中的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 忠贞不屈, 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 屈原的形象表达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对抗侵略的高风亮节, 他为保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是民族灵魂的化身.【写作特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 联想丰富, 气势宏伟, 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2.运用用象征的手法, 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4.多用短句, 表达剧烈的情感, 急促的语气, 体会屈原忧国忧民, 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板书设计】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2.灯笼文化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自主学习】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九年级语文下册 17 屈原(节选)(导学案)(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7 屈原(节选)(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be90a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d.png)
第17课《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剧本特点和阅读的方法。
2.关注戏剧冲突及舞台说明,把握戏剧的主题。
3.通过鉴赏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4.解读独白中的物象,理解郭沫若创作该主题的用意。
【学习重点】1.了解剧本的特性和阅读方法,掌握剧本的基本要素,如角色、情节和舞台说明等。
2.深入理解屈原的戏剧冲突和舞台说明,把握其主题和深层含义。
【学习难点】1.通过鉴赏屈原的台词,感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理解他的情感和思想。
2.解读屈原独白中的物象,理解郭沫若创作该剧的深层用意和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2.了解背景这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3.了解作品《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虽然只写了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
这篇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溢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4.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靳.(jìn)尚俄顷.(qǐng)商於.(yú)脚镣.(liào)瘦削.(xuē)污秽.(huì)稽.(qǐ)首咆哮..(páo xiào)木梗.(gěng)虐.(nüè)待三闾.(lǘ)鞺.(tāng)鞺鞳.(tà)鞳②理解词义: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屈原(节选)》名师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名师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256f9b79b6648d7c0c7465c.png)
《屈原(节选)》名师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籍贯四川乐山人评价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代表作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2、文体常识剧本定义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常包括两部分: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及人物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
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特点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性格。
3、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屈原》(节选)学生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屈原》(节选)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62703e336c1eb91a375d88.png)
《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污秽.()犀.利()鞭挞.()罪孽.()鞺鞳..()稽.首()..()徘徊睥.睨()睥睨:鞭挞:稽首:拖泥带水: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五.细读感悟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2. 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3. 品读下列句子内涵。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配套导学案 17《屈原》(节选)教师版
![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配套导学案 17《屈原》(节选)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275834763231126fdb1120.png)
《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tíng )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罪孽.(niè)鞺鞳..(tāng tà)徘徊..(pái huái )稽.首( qǐ)睥.睨(pì)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编写人:审核人:屈原列传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背诵第三段。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导学流程:第一课时一、相关知识回顾: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1-3节:(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1、字音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泥而不滓者2、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糜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3、词语释义(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5)、平伐其功()(6)、王怒而疏屈平()(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8)、可谓穷矣()(9)、其文约()(10)、其词微()(11)、明道德之广崇()(12)、治乱之条贯()4、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5、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也(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7)明道德之广崇6、翻译句子(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二)核心问题探究:(小四号宋体)1、问题一: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2、问题二: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三)课堂小结:(四)迁移应用:A组题:1、下列句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悉。
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自夸。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疾病。
(痛恨)D、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追溯。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王怒而疏屈平(表递进)。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表并列)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代词,他)以天下之(结构助词的)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博闻强记,明于(在)治乱。
箕畚运于(用)渤海之尾。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
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B组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使楚》)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___________②齐人也,坐盗坐___________③叶徒相似徒___________④其实味不同其实_________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晏子具有怎样的才能?(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下作业:1、背诵第三段。
2、笔译1-3节并预习4-9节阳谷县第二中学导学案年级:高二学科:语文编写人:常之广审核人:屈原列传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背诵第三段。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导学流程:第二课时一、相关知识回顾:找学生背诵文本第三段。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4-9节:(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一、基础知识1、字音既绌商於既咎眷顾相随属唐昧2、通假字(1)屈平既绌(2)齐与楚从亲(3)亡走赵,赵不内(4)乃令张仪详去秦(5)使于齐顾反(6)厚币委质事楚3、词语释义(1)惠王患之(2)齐与楚从亲(3)楚诚能绝齐(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6)臣请往如楚(7)奈何绝秦欢(8)屈平既嫉之(9)人君无愚智(10)冀幸君之一悟(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4、词类活用(1)厚币委质事楚(2)亡国破家相随属(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5)身客死于秦(6)秦虎狼之国(7)时秦昭王与楚婚5、文言句式(1)大破楚师于丹淅(2)遂绝齐(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6)举贤以自佐6、翻译句子(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二)核心问题探究:(小四号宋体)1、问题一:研读4——9自然段分析该问题: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2、问题二:阅读第九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
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三)课堂小结:(四)迁移应用: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3分)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3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下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阳谷县第二中学导学案年级:高二学科:语文编写人:常之广审核人:屈原列传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背诵第三段。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导学流程:第三课时一、相关知识回顾:找学生背诵文本第三段并提问上节课词类活用知识点。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10-13节:(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小四号宋体)1、字音憔()悴( ) 啜( )其醴( ) 物之汶汶( )者乎罹( )难枯槁() 温蠖( ) 汨( )罗被( )发渔父( )2、通假字(1)被发行吟泽畔()(2)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3、词语释义(1)王怒而迁之()(2)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不凝滞于物()(7)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8)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9)受物之汶汶者乎()(10)而蒙世俗之温蠖乎()(11)适长沙()(12)又爽然自失矣()4、词类活用(1)短屈原于顷襄王(2)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3)其后楚日以削(4)又怪屈原以彼其材)(5)同死生,轻去就5、文言句式(1)是以见放(2)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而自令见放为(5)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6、翻译句子(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二)核心问题探究:(小四号宋体)1、问题一:阅读第11自然段,分析渔父和屈原的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2、问题二:司马迁在本文末尾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三)课堂小结:(四)迁移应用:1、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2、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3、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4、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5、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