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患侧上肢肿胀程度的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与腋窝淋巴结
清扫术后患侧上肢肿胀程度的调查
王海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四川成都610041)
摘 要 目的比较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乳腺癌患者的患侧上肢肿胀程度,为早期乳腺癌
患者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3年1-9月在某科治疗的106例早期乳腺癌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出院后均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的患侧上肢肿胀程度进行数据采集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患侧上肢肿胀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的患侧上肢肿胀发生率低,能明显减轻传统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带来的患侧上肢肿胀程度,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患侧上肢肿胀
Keywords Breast cancer ;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
Ipsilateral upper extremity swelling 中图分类号:R 471,R 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5)24-2270-03
作者简介:王海兰(1978
-),女,四川,本科,护师,从事临
床护理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显示:乳腺癌在女性多发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且其发病逐渐趋
于年轻化,严重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1]
。2012中国
内地癌症分布统计资料[2]
显示: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给社会、家庭及个人均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仍然是手术,然而手术带来的常见并发症是患侧上肢水肿,近年来,乳腺癌的手术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 -opsy ,SLNB )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 )即是其中一种,SL -NB 已成为欧美大多数主要医疗中心的常规治疗[3]。有文献[4]
报道:SLNB 替代ALND 术后患者患侧上肢水肿、疼痛、麻木、僵硬、肩关节活动受限及肌力减退等方面的并发症均较ALND 明显减少。现将本科室2013年1-9月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及同期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患侧上肢肿胀程度进行比较,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9月在本科室行SLNB 及ALND 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06例,均为女性,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48.64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组(A 组)及腋窝淋巴
结清扫术组(B 组)。其中A 组患者48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48.79±6.25)岁;B 组患者58例,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48.58±9.92)岁。术后均给予相同的护理措施及随访方式(术后1年随访时A 组失访5例,B 组失访15例,1年后两组患者数均为4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根据临床表现、病历调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穿刺活检联合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者(T 1~2N 0M 0);临床体检腋窝淋巴结无肿大;患者知情同意;无SLNB 禁忌症。排除标准:前哨淋巴结术中冰冻切片为宏转移者、有SLNB 禁忌证者,如炎性乳癌者、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非原发性乳腺癌者、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者、既往有乳腺癌手术史者、精神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肢体肿胀畸形者、全身性慢性疾病者等。
1.2 方法1.2.1 手术方法
1.2.1.1 SLNB 手术前3~6h 于肿瘤周围注射核素示踪剂标记的
99m
Tc 硫胶体,麻醉满意后使用探
测仪测定肿瘤、腋窝、锁骨上区、胸骨旁L 1~4肋间及
远离肿瘤区域核素计数。使用探测仪寻找腋窝热
点,若某点计数高于肿瘤核计数10%则认定为腋窝热点,使用标记笔标记。术前15min于肿瘤表面皮内注射1%亚甲蓝2mL,于腋下作一5cm切口,寻找亚甲蓝蓝染的淋巴结及核素热点的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完成切除前哨淋巴结,核素计数后送术中冰冻检查,前哨淋巴结术中冰冻切片阴性者和术中冰冻切片为孤立肿瘤细胞及微转移者,由患者选择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冰冻切片为宏转移者,则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1.2.1.2ALND术中先行乳房全乳切除,并沿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及前锯肌浅面电刀游离解剖,显露、清扫胸长神经中下段周围淋巴脂肪组织;然后打开胸大肌胸小肌间外侧筋膜,清扫胸肌间淋巴脂肪组织;最后沿喙肱肌下缘打开腋筋膜,解剖结扎胸外侧血管分支,沿腋静脉清扫腋窝Ⅱ水平及Ⅰ水平淋巴脂肪组织。术中注意保护胸长神经及胸背神经、胸外侧血管主干及胸背血管。
1.2.2护理措施及随访方式1.2.2.1护理措施行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如讲解患侧上肢肿胀形成的原因及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功能锻炼的方法及重要性等;术后第一天至出院前行患侧上肢的气压治疗,每天2次,每次30min。1.2.2.2随访方式设专人在患者手术后即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出院当天将出院随访宣教单发至患者,告知患者分别于术后半年、术后1年进行门诊随访。在随访时,由专人对患者进行患侧上肢臂围的测量和记录。
1.3水肿测量方法及判断标准(1)上肢水肿测量方法:于上肢鹰嘴上下各10cm处测臂围,将患侧上肢术前臂围与术后臂围作对比,分别于术前1d、术后半年、术后1年对患侧上肢臂围进行测量。An-cukiewicz[5]提出重复测量取平均值可有效减少测量者内差异及测量者间差异,因此,在测量时对测量点的臂围均测量2次,如果两次测量值差异≤1%则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若≥1%则测量第3次,第3次测量值与第1次差异≤1%后再取平均值。(2)水肿标准及判定[6]上肢水肿分三级:轻度水肿:患侧上肢的周径术后比术前粗3cm以下,多限于上臂近端,常发生于术后短期内;中度水肿:患侧上肢的周径术后比术前粗3~5cm,水肿的范围影响到整个上肢,包括前臂和手背;重度水肿:患侧上肢的周径术后比术前粗5cm以上,皮肤硬韧,水肿波及整个上肢包括手指,使患者整个上臂和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临床表现为肿胀、烧灼痛、沉重感及“丹毒”样发作。判定:患者术后曾经达到轻度水肿诊断标准即视为术后上肢淋巴水肿。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的患侧上肢肿胀程度比较见表1和表2。
表1两组患者术后半年患侧上肢肿胀程度比较
例(%)组别例数
患侧上肢肿胀发生情况
无轻度中度重度B组5839(67.24)11(18.97)6(10.34)2(1.72)
χ213.66
P<0.05
表2两组患者术后1年患侧上肢肿胀程度比较
例(%)组别例数
患侧上肢肿胀发生情况
无轻度中度重度A组4342(97.67)01(2.33)0
B组4331(72.09)6(13.95)4(9.30)2(4.65)
χ211.46
P<0.05
2.2淋巴结复发情况截止2014年9月1日,A 组患者在1年内随访时未发现腋窝淋巴结肿大。3讨论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包括治疗因素、疾病因素以及患者个人相关因素(生理因素和行为因素),其中淋巴水肿的发生主要与手术方式和术后放疗等治疗因素有关[7]。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主要是淋巴回流障碍所致,乳腺癌手术清除腋窝淋巴脂肪组织后,阻断了淋巴回流的主要通道;此外,上肢静脉回流障碍也将进一步使水肿加重。因此,不同的手术方式,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会有所不同。随着手术范围的逐渐缩小,淋巴水肿的发生率逐渐降低,水肿的程度也逐渐减轻。传统的腋窝淋巴清扫术由于手术创伤大,手术时与肩胛骨、肩关节功能有关的血管、神经、肌肉被暴露、切断或切除[8],使得患侧上肢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侧上肢障碍,如上肢麻木、水肿、肩关节活动障碍、腋窝皮下积液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美国国家外科辅助乳腺癌和肠癌计划(NSABP)-04试验研究结果[9]显示:腋窝淋巴结的清扫范围与患者长期生存率无关,淋巴结清扫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