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平均数》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学生能够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拿出一盒零食,问同学们这盒零食有多少个,让学生们各自猜测一下,然后把所有同学的猜测加起来,得出平均数,再让同学们分别拿到相应的数量的零食。
2. 学习新知(30分钟)(1)学习平均数的概念:教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们讨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老师讲解如何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分、计算家庭各种开销的平均值等等。
3. 练习与巩固(15分钟)老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老师选几道题目进行讲解。
4.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手段:黑板、教具、多媒体八、教学资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平均数》九、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1. 学生的态度:通过课堂观察,看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合作意识是否良好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作业的评价和课堂上的测验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五)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五)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平均数,能够用图形化的方式解释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一组数的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能够自学并掌握求和符号的使用;
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概念;
2.如何求一组数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1.掌握求和符号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是如何求解的。
2. 学习新知识
1.讲解求一组数的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2.引导学生运用图形化的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自学求和符号$\\sum$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练习。
3. 练习
教师出题,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讲解方法。
题目示例:
1.某班主任记录了学生本学期的成绩,分别为 80、90、70、85、75,
求这五个数的平均数;
2.在某次考试中,小明的语文成绩为88分,数学成绩为92分,英语
成绩为83分,体育成绩为95分,如果试卷是按照各科目的知识点比例分成了50个小题,每道小题都是满分2分,请你计算小明这场考试的平均得分。
4. 总结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强调作业及课后自学的必要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如何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并引导学生用图形化的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让学生自学并掌握了求和符号的使用方法。
虽然教学过程中难点不算太大,但是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仍然需要老师耐心地进行讲解和示范。
在课后的复习和作业中,需要督促学生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掌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八)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八)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灵活地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3.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灵活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小黑板、彩色粉笔、挂图等。
2.学生准备教材、练习册、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复习1.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提问: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2. 引入1.引导学生思考一道问题:“小明班级里有30个人,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20、125、130、130、135、140、140、140、145、150、150、155、155、155、160、165、165、170、170、170、170、175、175、180、185、185、190、195、200、200。
请问这些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在黑板上列出各自的解法。
3. 探究1.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一下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2.让学生逐步分析这道问题,了解其中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强调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是用一组数据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得到的数值。
4.解释:求平均数的方法就是把所有数加起来,然后除以这些数的个数。
4. 拓展1.让学生思考其他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如:如果知道一组数据中除去一个数后的平均数,怎样求这个数?2.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并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5. 实践1.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求本班所有学生这学期的平均数成绩是多少?2.让学生分组讨论、整理解决方法,并在黑板上展示出来,供整个班级讨论和学习。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二)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什么是平均数,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习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认知方法和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数学历史观,增强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难点:拓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示灰色的部分,引导同学们探索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学习平均数计算方法1)数列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值加起来后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可以表述为:平均数=总和 ÷ 个数。
2)数列平均数的计算以1,2,3,4,5为例,它们的平均数=(1+2+3+4+5)÷5=3。
3)连续数列平均数的特征连续数列的平均数就在这组数据的中间数那里。
以3,4,5,6,7为例,它们的平均数就是5。
3.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例题进行辅导,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例题:一班有28个同学,体重的平均值是36千克,已知其中一个人的体重是48千克,求剩下的人的平均体重。
解题思路:剩下27个同学的总体重=(28×36)−48,剩下27个同学的平均体重= $(\\frac{28×36-48}{27})$。
4. 巩固练习对上一讲学习的课文内容进行巩固,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概念,尝试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学习完本节课后,同学们对于什么是平均数、计算平均数和解决问题使用平均数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四、课后作业对贯穿本学期数学课本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拟定一道无题的平均数计算。
五、教学反思此课程设计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反复实践巩固学习内容,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但由于班里存在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部分课时安排仍需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2.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了解平均数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情景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数2.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复习阶段性目标,牢固知识点。
第二步:呈现问题老师通过呈现一个情景问题,如:成绩单上一位同学有五门课程的成绩,分别为88分、92分、70分、82分、90分,请问这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第三步:统计数据老师引导学生将这组数据求和,然后将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得出平均数的值。
第四步:加深理解老师通过举一些的实际应用场景,如:众人拾柴火焰高,苹果5元一斤,零食2元一袋等等,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应用平均数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五步:小组合作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数据推算出平均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第六步:梳理知识点老师在本章末尾进行知识点概括,让学生重新梳理所学知识点,强化记忆知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熟悉平均数的日常应用场景。
2. 教学难点1.如何将平均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2.如何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互动式探究法2.合作学习法3.任务型学习法五、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老师可以设计平均数计算的题目进行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2.问答评估:老师也可以通过问题解答及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度及理解度。
六、教学工具和资源1.笔记本电脑2.投影仪3.教学PPT4.等数量尺、登录器等教学资源七、教学后记通过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方法和应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计算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其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 利用生活实例,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 介绍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求平均数的方法- 以实例为例,教授学生如何求平均数。
-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平均数的应用-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讨论与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心得,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6.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设计一些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及时解答。
2.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3. 定期进行测试,评估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4 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4 平均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概念与作用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二、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与含义,理解计算方法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应用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教具、实物2.学生准备:数学笔记本、铅笔、橡皮、作业本等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PPT课件介绍你所在城市最高和最低的温度,并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出平均温度,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结合实例,简单明了的解释平均数的概念,要求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及相关术语中文表述。
3.讲解(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示范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多角度讲解平均数计算方法,其中要注重讲解平均数的用途,以及在实际中的作用。
4.实践(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让学生计算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并布置一定量的练习题,提高学生应用平均数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5.归纳(5分钟)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用途,并将解题思路进行梳理,归纳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注意事项等。
6.拓展(5分钟)通过多元化学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增强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课堂作业,记录其掌握或未掌握的知识点或方法。
2.采取随堂测试或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
六、教后反思1.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未能完全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问题,因此,今后应从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开发与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4单元第3课时 平均数(教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4单元第3课时平均数(教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平均数。
2.能够通过练习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将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数?2.求平均数的方法。
3.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引入问题:“小明这个月的每天的步数分别是1000、1500、2000、1800、1200、1600、1900,那么他这个月的平均步数是多少?”2.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数。
3.学生回答后,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并说明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1.通过实例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练习求平均数的方法1.让学生自己计算小明这个月的平均步数,并核对答案。
2.在黑板上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并核对答案。
4.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引入实际问题:“小明本周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5、90、95、80,他下一次考试要达到什么成绩才能让这周的数学成绩平均分达到90分?”2.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列出方程式并求解。
3.让学生自己解决几个实际问题,例如:小红这个月的花费分别是200、150、250、300,这个月的平均花费是多少?等。
5. 归纳总结1.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强调平均数的作用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本课是一节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课程,通过实例的引导和练习的巩固,让学生基本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将平均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在课堂上也能够顺便对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进行检测和提高。
改进方面:下次课可加入多种求平均数的形式,例如:加权平均数等。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平均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能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利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平均数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几个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研究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的内容,练一练、练八1、4教学目标:1.感受求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研究、合作交流展示一、自学展示1.出示例3主题图。
谈话:四年级第一小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你想了解他们的比赛情况吗?出示:男女套圈成绩统计图。
你认为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你是怎样比出来的?2.学生根据预成果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提前使用研究单预以后所填的自己的比较方法)3.学生讨论后,集体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以下几种方法,明确:①比较每个组的最好成绩,只反映了小组里某个人的套圈成绩,不能反映整个小组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
②由于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比套中的总个数也不能反映小组套圈成绩总体水平。
③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合理。
4.揭示课题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像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要看哪个小组套得准一些,可以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男、女生套中个数的平均数。
得到结论,并填到研究单上。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二、合作探究1.求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使用研究单,交流已填好的自己的方法。
)学生活动后,指名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介绍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并组织讲评。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法:1)移多补少的方法——利用统计图说明把多的移给少的,使4人比赛成绩相等的过程,得到平均每人套中7个。
谈话: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板书:移多补少),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7表示什么?让学生说说7表示什么?指出7是6、9、7、6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第4单元第3课时 平均数(说课稿)-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4单元第3课时平均数(说课稿)-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第4单元第3课时——平均数。
课程主要涉及到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使用方式。
本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平均数•如何计算平均数•平均数的实际应用1.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道什么是平均数;•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掌握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讲解、演示、互动和实践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式。
2.2 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2.2.1 导入新知首先,我们将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什么是平均数。
2.2.2 课堂讲解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式,并通过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2.3 课堂练习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计算方式之后,我们将进行一些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式。
2.2.4 课堂小结最后,我们将通过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3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的计算方式。
2.4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式,需要充分利用互动和实践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反思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较为成功,学生表现活跃,课堂氛围较好。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练习环节中,部分学生对于平均数计算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继续加强巩固和练习。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练习环节的设计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 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 平均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探究:让学生观察一些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水平。
通过学生的探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3.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4. 练习: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5. 应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6. 总结: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强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计算以下数据的平均数:a) 5, 8, 12, 15b) 7.5, 9, 10.5, 122. 小明家的月收入是8000元,小明家有4口人,求小明家的人均月收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探究”和“应用”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从理解概念到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步骤,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
探究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探究环节,教师应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来发现平均数的概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二)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3)采用学生中心、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4)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造能力。
2)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深入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导入与主题相关,如采用“买水果”游戏连起上节课的学习。
2)引导学生思考:有时候我们需要计算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知道平均数是什么吗?2. 拓展(10分钟)1)通过生动有趣的图形与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如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按顺序站成一排,然后问:“假设这6个孩子每人有3本书,6个孩子一共有多少本书?找到平均数可不可以知道每个孩子大概有几本书?”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定义,并口头总结,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与重要性。
3. 讲授(10分钟)1)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小组内同伴的讨论,让学生自主体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讲解完毕,教师板书平均数计算方法,让学生自主记录笔记。
4. 练习(10分钟)1)小组内合作,以一件商品的售价为例,让学生自由组合数字,计算平均值,并填写小组讨论记录表。
2)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全班展示记录表,练习应用平均数计算方法。
5. 拓展(10分钟)1)通过实例让学生感性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如:计算一个班级同学考试成绩的平均分,能不能知道我们班有哪些科目成绩比较高?2)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能不能再多发掘一些有用的信息呢?6. 实践(10分钟)1)分发小组实践练习任务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平均数计算方法,获得更多有用信息。
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4.4平均数 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1、平时你们都喜欢玩什么游戏啊?(请2、3人说)2、师:昨天啊,四年级的小朋友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套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教学新课1、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比赛规则。
(请一个学生读)2、师:这场激烈的比赛结束了,你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请2、3人说)生:男生赢还是女生赢?3、师:看来我们都比较关注到底是男生赢还是女生赢,那就让我们首先看看男生的比赛情况吧!(出示男生成绩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到了哪些信息?(请2、3人说)你发现的真准,你一眼就看出来了,你观察地真仔细,真棒。
4、看完了男生套圈的成绩,想不想看看女生的成绩。
(出示女生成绩统计图)。
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也请你说说看到了哪些信息?(请2、3人说)5、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不能说说到底是男生赢了还是女生赢?(请2、3人说)6、师:同学们说的都可真好,各有各的道理,老师都不知道听谁的了,你还有更好的办法介绍给老师吗?7、生1:看他们一个人套中了几个圈,(答案接近了,但是我们这是男生和女生进行的比赛,所以我们可以分别求出。
谁能说的更清楚一些)生2:求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圈。
师:这是一个好方法。
那你会求吗?拿出课堂本请你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圈。
做好的同学抱臂坐正。
8、好,下面我们请同学先来汇报你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的。
学生说,老师板书。
那我们一起来看,他第一步求的是什么?(4个男生总的套圈数)他第二步表示什么意思?(把总数平均分成了4份,再求平均数)那谁来说说女生第一步求的是什么,那第二步呢?9、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你们,为什么第一个除以4,第二个要除以5呢?(男生是4个同学,用四个同学的总数平均分成4份,所以要除以4 女生是5个同学,用5个同学的总数平均分成5份,所以要除以5)你解释的可真清楚,真好。
4.4平均数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4.4平均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 平均数与总数、个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总数、个数等。
2.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示例:有一组数据2、4、6、8,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解答:平均数= (2 4 6 8) ÷ 4 = 5。
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老师挑选几道题目进行讲解,强调注意事项。
四、实际应用(15分钟)1. 提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平均数?2. 示例:小明的身高是1.6米,小红的身高是1.4米,小刚的身高是1.5米,求他们三人的平均身高。
解答:平均身高= (1.6 1.4 1.5) ÷ 3 = 1.5米。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思考:如何运用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特征?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加强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际应用”部分。
在实际应用环节,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
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平均数年级:四年级上册科目:数学教材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2.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或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计算方法,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数据,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数。
2. 学生进行计算,并分享计算结果和方法。
3. 教师对学生的计算结果和方法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并强调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如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比较两组数的平均数等。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互相交流答案和方法。
3.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实际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比较不同班级的平均成绩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解决方案和结果。
3. 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和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并强调注意事项。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提出问题和建议。
3.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学习的建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如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导入、巩固练习、实际应用、总结和拓展等环节,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4.5 平均数(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4.5 平均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根据数据计算平均数。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平均速度、平均成绩等。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平均数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
2. 提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代表什么意义?二、探究平均数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一个数来代表这些数据的平均水平?2.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计算方法。
3. 教师总结并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4. 教师举例说明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
三、练习计算平均数(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计算结果,讨论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计算结果,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平均速度、平均成绩等。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结果的意义。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计算平均数过程中的体会和发现。
3.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价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价他们对平均数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2. 练习题3. 实际问题案例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数据的特点,培养他们的数据意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图、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授的,为后续学习更多的统计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是对其本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加起来除以数据的个数。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入和解释平均数的概念。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小明生日邀请了5个同学,共收到了8个礼物,平均每个同学送了几个礼物?”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数据,如“一组数据:1,2,3,4,5”,让学生尝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求平均数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给出一些数据,要求学生求出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如“平均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等,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平均数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研究惯。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创设情景:三年级一班各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
1.出示第一小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3人,每人都套中6个。
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比的?办法一: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只要比一个男生的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
方法二:男、女生人数相等,也可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
2.出示第二小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都套中6个;女生4人,每人都套中5个。
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现在你又是怎么比的?(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还是比一个男生的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
)追问:为什么不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因为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
)3.出示第三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分别套中7、9、5个;女生4人,分别套中10、4、7、3个。
提问: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会比吗?(男、女人数不相称,比总数不公正;男、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不不异,比一小我的个数也不好比。
必须另外想办法。
由此引出平均数,揭露课题。
)一、进修新知1.单独出示第三组男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
(1)你会把男生每人套中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原图旁复制一张统计图,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追问:男生套中的平均数是7个,刚才是怎样得到的?
(2)算一算-----计算男生套中的平均数。
交流:你是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的?
追问: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启发:通过“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这两种方法,得到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想,这里的“7”表示的是谁套中的个数吗?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做“练一练”
(1)学生观察笔筒里各有多少支铅笔。并按题里情境出示。你能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吗?
提问:怎样移的,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
(2)你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求呢?自己求出平均数。
提问:这求出的“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做练习八第1题。
说说每条丝带的长度。
(2)回顾问题。
我们在解决怎样的问题是用到了平均数?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感知平均数的大致范围。
观察:从统计图上看,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为什么会有比平均数大或小的呢?
讨论:你发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大小有什特点吗?它一定在那个范围之内,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平均数在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之间。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
教学难点:
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说说参加过哪些游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3情境图:
说明:这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引导:你能从图上知道些什么?男女生套圈比赛要比的是什么?你认为可以怎样比?
二、解决问题,认识新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情景:三年级一班各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
1.出示第一小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3人,每人都套中6个。
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比的?
方法一: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只要比一个男生的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
方法二:男、女生人数相等,也可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
2.出示第二小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都套中6个;女生4人,每人都套中5个。
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现在你又是怎么比的?(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还是比一个男生的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
)
追问:为什么不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因为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
)
3.出示第三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分别套中7、9、5个;女生4人,分别套中10、4、7、3个。
提问: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会比吗?(男、女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男、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不相同,比一个人的个数也不好比。
必须另外想办法。
由此引出平均数,揭示课题。
)
一、学习新知
1.单独出示第三组男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
(1)你会把男生每人套中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吗?
根据学生回答,在原图旁复制一张统计图,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说明: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数变得一样多,这一过程我们叫它“移多补少”。
(2)看图说一说: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
(3)追问:这里的“7”是指每个男生真的都套中了7个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里的“7”并不是指每个男生真的都套中了7个,
它是把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移多补少”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它表示的是这一组男生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2.单独出示第三组女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
(1)把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来“匀一匀”。
让学生观察图中数据,口述“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课件演示。
(2)看图说一说: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
(3)追问:这里的“6”是指每个女生真的都套中了6个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这里的“6”也不是指每个女生真的都套中了6个,它是把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移多补少”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它表示的是这一组女生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3.同时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的统计图。
(1)启发: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能求出他们的平均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7+9+5=21(个)10+4+7+3=24(个)
21÷3=7(个)24÷4=6(个)
(2)让学生对照算式解释自己的算法。
揭示求平均数的第二种方法:“求和平分”。
(3)结合统计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和平分”的算理。
(4)解决问题: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解决这个问题是谁帮了我们的忙?
三、变式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3个笔筒,分别有6、7、5支笔。
口答: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
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这个平均数的?(可以“移多补少”,也可以“求和平分”。
)
(2)变一变:出示5个笔筒,分别有9、1、3、5、2支笔。
继续口答: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
追问:现在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数的?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当数据比较复杂时,通常用“求和平分”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图:小丽有3根丝带,分别长14、24、16厘米。
估一估: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根据估计结果依次判断: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有可能是24厘米吗?有可能是14厘米吗?(使学生明确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
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究竟是多少呢?动笔算一算。
(学生计算,汇报计算结果。
)
从图上看一看,平均长度18厘米大概在什么位置?是不是合理?(让学生
初步体会“离均差”之和为0。
)
(2)变一变:如果如果第1根丝带的长度增加3厘米,平均长度还会是18厘米吗?会怎样变化?你是怎样想的?通过计算验证。
再变一变:如果第2根丝带的长度减少6厘米,平均长度又会怎样变化?现在你又是怎样想的?
把三幅图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即一组数据中的任何一个数据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使平均数发生变化。
)(3)归纳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平均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四、实际应用
我们身边的平均数:根据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提出一组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一个小组6为同学的身高如下表。
学生编号 1 2 3 4 5 6
身高(cm) 142 140 137 152 146 135
(1)算一算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2)哪些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高?哪些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矮?
2.一个小组6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4千克,小丽是这个小组的一员,她的体重只有28千克,可能吗?
3.全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就是说全班所有的男生都比女生高,这样理解对吗?
4.全班体重最重的同学是46千克,体重最轻的同学是28千克,请你估计一下,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说一说你估计的理由。
五、全课总结(略)
六、拓展延伸(机动)
组织学生讨论练习九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