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清记叙顺序,明确行文线索(记叙文阅读合集,共14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理清记叙顺序,明确线索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诚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为止,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

【材料二】

【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这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上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⑴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2分)

⑵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⑴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或24至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⑵示例:封存着时代的场景,传承这遥远的文化。

【记叙文阅读】

一、常考题型

1.请写出本文的记叙顺序。

2.本文的线索是?

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4.某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补叙或插叙段)

5.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倒叙)

知识梳理1

明确记叙的顺序(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①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只把后面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提到前面来写的“后发生的事情”或“事情的结局”往往是最突出、印象最强烈的场景或片段。

作用是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③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的一种方式。

作用是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使文章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

倒叙和插叙的区别:倒叙部分是放在整个事件的前面,插叙部分则是放在整个事件之中;倒叙部分属于某一事件的组成部分,插叙部分则不属于某一事件;倒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倒叙部分的内容构成悬念,插叙的目的是为了对中心事件某些情况作必要的交代,补充或强化,丰富记叙的内容。

④补叙(初中阶段不做要求,这里不展开叙述)

知识梳理2

如何辨别记叙的顺序?

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方式。

线索

抓住线索: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线索的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④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⑤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⑥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多数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怎样寻找线索

线索或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具体的问题或事物贯穿全文。

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

然后看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

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提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事物名称的。

有时文章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有时文中会用议论和抒情来显示线索,这时的线索大多是某种情感。还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和《爸爸的花儿落了》均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

二、答题模式

(1)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做铺垫。

三、实战演练

(一)例文引路

【例题一】

至爱所在

①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他的姐姐从华沙赶到他的身边。肖邦对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②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

③1830年,波兰作曲家肖邦准备出国去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杯里装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

④肖邦到维也纳不久,华沙爆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惜失败了。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

⑤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至爱所在,心之所在。

1.这篇短文记叙的顺序是()

A.顺叙B.倒叙C.插叙

2.墓志铭中的“至爱”具体指:。

3.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情感线索是:。

4.①②自然段用两个事例表现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爱,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文章1、2两段主要写肖邦在弥留之际表达的遗愿:把心脏带回祖国、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紧接着3、4两段交代他的遗愿产生的原因:叙述18年前出国时的情景和他到维也纳后国内出现的起义和自己两次回国的失败。第5段写肖邦死后人们按他的遗愿安葬了他,在他诞辰125年时又为他重立了墓碑。从时间先后来看,3、4段所叙述的事情在前,1、2、5段所叙述的事情在后,因此3、4两段是对往事的追忆,当属插叙,交代肖邦的遗愿产生的原因。

全文记叙了肖邦临终前后的情形,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挚爱,无论倒叙部分还是插叙部分,爱国主义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情感线索。

【参考答案】1.顺叙 2.祖国 3.爱国主义

4.托付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去;托付朋友把祖国的泥土撒在自己的棺材上。

母亲的菊花

(1)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

(2)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母亲看着那节节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我说:"妈,拍张照片吧。"母亲叹口气,刚有些活泛的脸色又黯淡下去,"等等吧。"我没敢再说话。

(3)仲夏时节,门前的景象壮观起来,整个麦地忽拉一下就变了颜色,千丝万缕的金线在天地间交织。母亲眯缝着眼,瞅着那一地金黄,脸上的表情生动起来。我说:"妈,来张照片怎么样?""再等等吧。"她的目光投向远方,我想,她大概又想起父亲来。

(4)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一眼望去顿时空旷了许多。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能好了。不想回屋后,发现母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分喜气。"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我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下晾晒。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一天,母亲对我说:"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

(5)我顿时明白母亲等待的是什么了。父亲生性爱花,常说养花可以怡情冶志,多年来一直汲汲此道,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清芬和愉悦。园前屋后,常见黄桃白李迎风摇曳,天井阳台,更有杜鹃、山茶步步生姿,窗台上的一盆文竹,檐角垂下的几线薜荔,无不透出盎然的生机和喜悦。但在这么多的花品中,父亲最喜爱的,还是后园篱下的几丛菊花。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做学问,还有一手好书画,画菊是他的擅长,疏疏几笔,白纸黑墨,却透出凛凛的秋意和风骨。他常说菊花飘逸清高,最具品格。我幼时承欢膝下,耳濡目染,对这花中君子,向来有种偏爱。母亲与父亲相处日久,受到的影响想必会更深吧。于是从这一天开始,我与母亲一起展开了等待。

(6)树叶是最先落下的,一片片在风中悬舞;然后是牵牛花,再也发不出那每个清晨都要吹响的生命的号角;后来连不时迸绽美丽火花的月季也消沉了。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了一颗颗糖葫芦似的圆珠。时光一天天地流走,篱下那些菊花的花蕾却探出嫩绿的头,有些还鼓胀开来,咧开惊喜的小嘴。母亲注视着菊花,眼中的笑意越发深了。如果说所有的等待都是一种惩罚的话,那么我想也许会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等待花开,等待美丽的绽放。一日晨起,我没有看见母亲,推门出外,却见母亲站在篱旁,两朵菊花早吐露开来,黄灿灿的像两张嗔喜的笑脸。以后的几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