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nker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Flanker范式的意识和无意巧冲突控制研究

意识是认知控制的前提,即认知控制只能有意识地发生。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尽管对某些信息的知觉处于无意识状态,但这些信息仍然能够对人的适应性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控制冲突、抑制不适当反应和切换任务操作等。

3个实验均采用Flanker范式的变式。迭种变式将侧翼刺激和中央刺激拆分开来,前者作为启动刺激呈现,后者作为目标刺激呈现。实验一检验在意识和无意识条件下,采用该范式能否出现经典的Flanker效应,即冲突控制是否 能在两种意识条件下发生。结果发现,在意识和无意识条件下均出现Flanker效应,且意识条件下的冲突效应大于无意识条件下的冲突效应。实验二研究由外显线索引发的随意性认知控制对意识和无意识冲突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随意性认知控制使意识和无意识条件下Flanker效应均减小,且无意识条件下效应量的减小多于意识条件下效应量的减小。实验H研究由内隐线索引发的持续性认知控制对意识和无意识冲突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持续性认知控制使意识和无意识条件下的Flanker效应均显著减小,且无意识条件下效应量的减小多于意识条件 下效应量的减小。

结论:

(1)意识冲突效应量大于无意识冲突效应量,表明意识和无意识冲突控制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送说明意识冲突控制模块和无意识冲突控制模块可能是相对独立的。

(2)外显线索引发的随意性认知控制和内隐线索引发的持续性认知控制对无意识冲突控制的影响均大于对意识冲突控制的影响。

(3)持续性认知控制对意识和无意识冲突控制的影响大于随意性认知控制对意识和无意识冲突控制的影响,这说明随意性认知控制模块和持续性认知控制模块可能是相对独立的。 被试

22名大学生被试(其中男生6人)年龄在17-22岁之间(平均年齢19.5岁),

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

一实验在安静的室内进行,被试距离电脑屏幕65cm,要求屏幕中央和被试的视线在同一水平。实验一包括正式实验和迫选任务两部分。首先,呈现300ms注视点,注视点为黑色的"+", 接着是一个200ms的空巧,然后,启动刺激呈现33ms。在启动刺激之后呈现67ms的掩蔽刺激(无意识条件)或者67ms的空屏(意识条件),掩蔽刺激与启动刺激的位置相同,确保盖住启动刺激的后像。最后,目标刺激呈现143ms。试次间的时间间隔为1500ms。要求被试对最后呈现在屏幕中央的目标刺激快速且准确地做出反应。当目标刺激为"<<"化用左手食指按"Q"键;当目标刺激为"》"时,用右手食指按"P"键。

二正式实验的流程图与实验一基本相同。但是在正式实验中,一种注视点为黑色的"+",另一种注视点为红色的"+"。在指导语中告诉被试,当注视点为红色的"+"时,提示在本试次中,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是不一致的(指向相反方向),当注视点为黒色的"+"时,提示在本试次中,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是一致的(指向相同方向)。在所有试次中,注视点呈现的时间均为500ms,并且在注视点之后再呈现1000ms的空屏。

在外显信息提示后,被试在意识和无意识条件下的冲突控制水平均提高,导致Flanker效应减小,但是在无意识条件下Flanker效应量减小更多(26ms),而意识条件下的Flanker效应量减小较少(11ms)。可见,随意性认知控制对无意识冲突控制的影响大于对意识冲突控制的影响,该说明无意识冲突控制和意识冲突控制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