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所以,人际传播是传播范围最小的一种,组织传播范围稍大一些,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的范围最广。
但是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也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的特征,从某个方面来说,网络传播的传播范围会大于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范围:有界与无界组织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和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活动,毫无疑问,组织内部传播范围只限于组织的内部各部门,组织外传播虽然可以说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部门产生交流和联系,但是相比较大众传播而言,其传播范围就小得多。
组织传播进行的也多是即时的传播,人们不可能去横亘千古。
而大众传播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没有边界的,全世界数亿观众可以同时在看世界杯足球赛,在纪念二战胜利$%周年的今天,全世界的很多观众又可以把视线集中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传播次序:有等级与无等级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场合: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人们接收大众传播不一定要聚精会神,而是可以一心“二”用甚至“三”用的,可以经常看到人们一边洗脸刷牙一边听收音机、坐公交的时候翻翻报纸,而在进行组织传播是很难几件事同时进行的。
在传播场合上,组织传播的接收多在正式的场合,而大众传播的接收可以在任何场合进行。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
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
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
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
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
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
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
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
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
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
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
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过程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
也可以具体理解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及其影响不是一般认为的直接流向或者传达给普通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这里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再由意见领袖传达给受众。
这个理论是在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举例说在欧美换届选举中,一般选民们对于自己所要选择的政党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对于他们的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一般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从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意见领袖那里,这主要是一个信息传达的过程,然后在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
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态度形成、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它是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
大众传播可以为公众提供一种“议事日程”,也就是说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可以给那些“议题”分清轻重缓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社会上的某些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突出报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以此来影响民众对周围世界的重要事件的判断。
而且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具体看法,也无法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但是可以通过那些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举例说,之前发生的“7·23”动车事故,全国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这次事故的相关追踪报道,在报纸和电视媒体上都是放在第一位报道的,这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民众的重视,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而当时的其他一些事件就没有都不是那么地引人注意了。
可见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公共关系学第7章-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网络传播
判断题1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相比,大众传播的信息不再具有保密性。
【对】2长期的公关活动适宜选用电子媒介,短期公关活动适宜选用印刷媒介。
【错】3公关广告和商品广告都属于付费的宣传活动。
【对】4祝贺广告以正面宣传组织自身的各种情况为主,可以赢得同行的信任和好感。
【错】5策划媒介事件又叫做制造新闻,是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有效展开一些宣传组织形象的活动,以便引起新闻媒介的广泛报道,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
【对】6组织传播的主要方法包括主办内部刊物、制作视听材料和写作宣传材料等内容。
【对】7网络公关是以互联网为手段,沟通组织内外信息,加强组织与社会各界公众的交流,从而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的新型公关活动。
【对】8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使得一个企业对市场的调查变得更广泛、深入而快捷,而且成本低廉。
网络调查包括:利用互联网进行文献调查;进行民意测验。
【对】9搞好网络公关除了办好自己的网站,还要注意对整个网络世界的监控。
组织要通过搜索工具,及时发现网络中所有有关本组织的信息。
【对】10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相比,互联网是一个“自由”的世界,没有把关人。
【对】11信息内容要经过“把关人”的选择是(d)的特点之一。
选择一项:A. 人际传播B. 组织传播C. 网络传播D. 大众传播12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持续、公开地向社会发布大量有关自然及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报道自然界及社会中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使受众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具有( c )功能。
选择一项:A. 社会整合B. 文化传递C. 环境监测D. 授予地位13大众传播媒介不仅对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大小事件予以报道,而且还通过自己对新闻的选择、解释和评论表明其态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这表明大众传播具有( b )。
选择一项:A. 环境监测B. 社会整合C. 文化传递D. 授予地位14读者选择的余地比较大是( c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 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 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 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 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 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同时,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 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 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通过传播, 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 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公共关系学》网上形考(任务1至3、模拟测试1至3)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公共关系学》网上形考(任务1至3、模拟测试1至3)试题及答案(2020秋期版)形考任务1 试题及答案题目1: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答案]对题目2: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
[答案]对题目3:美国学者香农提出了双向循环的传播模式。
[答案]错题目4:艾维·李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宣传事务顾问所。
[答案]错题目5:在公共关系学里,公众与大众、群众是没有区别的。
[答案]错题目6:公共关系90%靠自己做得好,10%靠宣传。
[答案]对题目7:在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公众的消费行为主要是由消费心理支配的。
[答案]对题目8:公共关系完全是为组织营造生存、发展环境服务的。
[答案]错题目9:公共关系部是贯彻组织公共关系思想、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专业性机构。
[答案]对题目10:一般认为,公共关系的人才培养,就是培养专才式的公共关系人才。
[答案]错题目11:公众与组织之间不一定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答案]错题目12:内部公众主要指组织的员工,还包括组织的股东和员工家属。
[答案]对题目13:边缘公众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其重要性最小。
[答案]对题目14:商鞅因言必信,行必果,在民众心目中树立了威信,这可以看成是一次成功的公关策划,在历史上被称为徙木立信。
[答案]对题目15:爱德华·伯尼斯出版了第一本公共关系著作《有效的公共关系》。
[答案]错题目16:有了发达的商品经济就会产生发达的公共关系。
[答案]错题目17:组织形象需要传播推广。
其中90%靠组织自己做得好,10%靠宣传。
[答案]对题目18: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应该是性格、品德、智慧、教育和经验的组合,同时还应有组织领导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基本技能。
[答案]对题目19:管理形象主要指组织的机构设置、人事安排、工作程序、办公环境等有关组织体系的形象问题。
第四讲 几种主要的传播类型及传播制度、传播媒介
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施垄 断; 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 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 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韩剧《匹诺曹》Pinocchio
➢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
(3)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
•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 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 誉。李普曼在1922年的著作《舆论》(pulblic opinion) 中,提出了“我们头脑中的图像”的观点,把观念现实和 客观现实最早做出了区分,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 置”agenda-setting的早期思想。该书对成见、兴趣、公 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出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 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梳理,为后人 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 会的巨大影响,在《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 他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 且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和“刻板印象”stereotype。
宣传的七种技巧:由A.M.李和E.B.李在《宣传的艺术》一书 中提出的。1、辱骂法:给某思想或某事物贴上一个不好的标 签,使人们不经检查就拒绝或谴责。如“恐怖主义”、“流 氓国家”。2、光辉泛化法:把某事物和好字眼联系在一起, 使人们不加证实就接受和赞同它。比如“新政”。3、转移法: 将某种令人尊敬的事物的权威、影响力、声望转移到另一件 事物上,使后者更易被接受。比如名人广告。4、证词法:通 过某些令人尊敬或令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产品 或人,影响公众的态度。如名人广告。5、平民百姓法:讲话 者称自己及其观念是“人民的”或“普通草根的”,以受到 广泛信任。如克林度拉链门丑闻。6、洗牌作弊法:选择使用 事实或谎言、例证或不相关的材料、合理或不合理的陈述, 对某种观念、规划、人或产品做尽可能好或尽可能坏的说明。 如三峡工程。7、乐队花车法:宣传者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在 这样做”,号召人们更所属群体中其他人一样接受他的计划。 如妮维雅男士乳液广告。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运用最多的也不是大众传播,而是组织者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活动。
三种传播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们独特的点,我们怎么来进行区分,我们从传播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每一种传播都有相对于另外两种不同的特点。
首先谈谈大家最熟悉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
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
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
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
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
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
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
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
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信源: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
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信誉条件,即是否城市、客观和公正;二是资格条件,即是否了解详情,是否具备合理、合法的发言权等。
单向传播: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
在单项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
一般来说,人类给中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双向传播: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
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
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传播过程: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受传者并引起反应的过程。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传播机制之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传播机制的种类: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 “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 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 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 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 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 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 信和盲从。而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 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 机制的制约。
群体传播—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 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 的一个基本准则,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多数意 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 性判断作出的。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 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 阿什在50年代进行的小群 体趋同行为实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形成原因:一是信息压力,二是趋同心理。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功能
第一节
传播的类型
以传播层次划分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定义:又称内向传播,是在人的个体思维中进 行的传播活动。 作用:1、有助于人们作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 判断与认识。2、有助于人们说服自己实事求 是地看待问题,坚持或放弃某一观点。3、有 助于人们求得心理平衡。4、有助于人们整理 自己的思维,保证正常进入外向传播。 特点:随时性;随意性;无保留性;记载性差。
负面影响:
传播学复习重点
传播学复习重点张亚军1、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他又是一种双向的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持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传播隔阂:(1)指由于社会信息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
(2)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间的隔阂则包括个人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3)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4)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的解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5)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公共关系学 第七章
权威媒体比普通媒体更有影响力 权威媒体更注重考虑信息有无新闻价值
考虑经济性
最重要是适合
二、新闻和公共广告 (一)新闻公报
也称新闻稿,是公共关系人员向新闻媒
体投送的文字资料 写作上要求尽量符合新闻机构的要求, 省区反复修改的时间
1.确定新闻主题
公关人员要确定组织内部事件是否具有
(一)新闻公报
6.新闻公报的主体部分
围绕5W1H开展
对导语的补充、说明
7.新闻公报的结尾
一般由作者发表评论,提出能发人深思的
结论 客观、主观
(二)公关广告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广告,它不是直接宣
传企业的某种产品,而是推销组织的形 象 1.公关广告与商品广告
都属于付费宣传活动,都需要借助大众传
其他负责人对问题回答有所分工
(4)准备报道提纲和答案重点
提前分发给记者
安插“内部记者”
2.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工作
(5)准备好会场
(6)会议主持人做好准备工作
一般有公关部负责人担任,控制会场气氛
(7)准备辅助工具 (8)安排好记者活动
记者的参观、访问、摄影,宴会,外地记
者的食宿交通
(二)策划媒介事件
又叫制造新闻,只有意识、有目的、有
计划地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有效地展 开一系列宣传组织形象的活动,以便引 起新闻媒介的广泛报道 “巴纳姆”事件
策划过程中要注意
选择公众的兴趣点 社会热门话题 形式必须新颖 事先进行充分的舆论准备
充分利用名人效应 公关人员平时应该与各方名人及其周边的人保持良
内容
领导人致辞
配以图片,一把安排在材料首页,强调材料的权
威性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
名词解释:深度访谈(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
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
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
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
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
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答: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
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
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4。
名词解释:议程设置正确答案:(参见12。
5议程的设置)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
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
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信源: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
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信誉条件,即是否城市、客观和公正;二是资格条件,即是否了解详情,是否具备合理、合法的发言权等。
单向传播: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
在单项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
一般来说,人类给中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双向传播: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
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
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传播过程: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受传者并引起反应的过程。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基本过程:1.社会化过程2.行为控制3.决策控制4.冲突管理组织传播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信息沟通保障。
它们的传播具有不同的特点,二者在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
具体而言,组织外传播和组织内传播的差异表现在:1.传播渠道的正式程度组织内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而组织外传播则更多的采用正式的渠道。
在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中有纵向(包括上行和下行)传播和横向传播,而在组织外传播中的正式手段中则更多的采用横向传播。
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体现了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而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则体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①需要说明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组织外传播还是组织内传都越来越依赖网络技术。
网络分为内联网和互联网,内联网主要实现组织内的传播,而互联网则更多地实现组织外的传播。
②2.传播形式组织内传播的传播形式多包括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等,而组织外传播则多使用大众媒体和广告等,其主要形式有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
具体而言,组织内传播的形式有雇员会议、业务通讯、内部杂志、工作手册、工作备忘录、工资单、闭路电视、通告、电子公告板、幻灯片、影碟和电影,而组织外传播的形式有:广告、年度报告、公共服务、媒体宣传(及其所有公关手段)、社区项目、游说项目、各种公共促进项目等。
③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外传播还有一种重要的形式就是组织与组织间的交流,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传播,也要具体分析。
如果这一组织同那一组织之间的交往本来就存在着系统关系,譬如公检法为办案而交流信息,这无疑属于组织传播,实际上,这应看作是在更大的组织系统内部的横向传播。
如果组织和组织的交往并不存在系统关系,譬如相互独立的企业之间开展经济活动而互通信息,就不是组织内部的传播,不属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名词解释有什么特征
组织传播的名词解释|有什么特征组织传播的名词解释: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传播的目的就在于稳定、密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减少磨擦,维持和发展组织的生命力,疏通组织内外渠道,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般认为,组织传播是组织为达成适应内外环境的目标而进行的讯息传递与理解的互动活动。
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之比较:一、传播对象是特定还是不特定大众传媒的受传者称“受众”,是不特定的人群。
而组织传播的受传者总是特定的。
多数组织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固有的,大至组织的全体成员,小至组织内的有特定身份的部分人群或个别人。
二、受传者接受信息是强制还是自由组织传播活动总是凭借组织的自身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通道与组织系统是同一的,传播的动力来自组织本身具有的强制力。
在组织传播中,受传者必须接受组织传来的信息,而不允许对接受还是不接受、接受这些信息或不接受那些信息作自由选择。
这里说的强制力,既是指显性示现的组织的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也包括隐性存在的组织的权威性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至于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则可以自己决定是接受大众传媒的信息还是不接受或者接受这些而不接受那些。
受传者是在自由状态下还是在受到不同程度强制的状态下选择和接受信息正是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的一个根本区别。
三、传播走向是双向还是单向大众传播的信息走向是单向的、发散的,传播者只是通过媒介同受众发生间接联系,受众一般无法直接即时提问或发表异议,接受自由反馈也自由,有时没有反馈是因为根本没有接受,有时接受了也不一定有反馈,传播者难以得到受众的及时的完整的反馈,除非主动进行系统的调查。
而组织传播则可以也应该是双向的,这是以组织传播固有的双向通道为基础的。
四、组织本位还是受众本位在组织传播中,遵循的应是组织本位。
组织是组织传播的组织者和主体。
组织掌握着传播的主动权。
由于组织传播固有的强制性,不需要考虑传播内容是否符合受传者的需要。
传播学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25、皮亚杰、托尔曼、斯蒂芬森的个人功能学说: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
36、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贝雷尔森定义为“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它不研究内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传播内容(信息)的实质和分类,信息符号的区别及其内在的关联性等基本问题。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内容”是社会上传播和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内容是一个主要因素,体现和表达传播者的意图与愿望。
37、可读性:原意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8、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 #引导方式:指令灌输与舆论引导 现代传播 双月刊 ! " " #年第$期(总第$ % %期)
尹敬媛 苏林森: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由于上述种种 差 别,导 致 两 者 在 传 播 方 式 上 的 不 同。 组织传播在固定的机构进行,面临固定的对象,其传播方 式多是指令式的,有时候甚至是靠组织强制的。而大众传 播对传播对象的控制力极小,就 不 能 采 取 指 令 式 的 灌 输, 而只能采用各种传播技巧进行舆论引导,让受众在不知不 觉中接收信息,产生“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舆论引导 效果。 ! "传播立场:组织本位与受众本位 大众传播越来越依靠受众的接收,不管多完美的信息, 最终都要通过受众的接收才可能产生效果。在# $ 世纪初大 众社会下流行的“皮下注射论”的大众传播的强大效果理 论的主宰下,受众的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传播 者认为只要传播就会产生效果,受众是被动接收的。而后 来的传播效果研究显示,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不 是应声而倒的靶子,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今天的市 场经济下,大众传媒越来越走向市场,由于传媒通过“二 次售卖”来产生利润,受众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媒体的广 告收入,任何传媒都不敢轻易失去受众,受众成了大众传 媒立身之本,成了上帝。所以说大众传媒是受众本位是毫 不夸张的。 % "传播对象:特定与不特定 由于大众传媒面临的受众具有广泛性、混杂性、分散 性和隐匿性等特点,所以大众传媒的受众是不确定的。不 但受众之间互不认识,传媒和受众之间也互不认识。即使 是最严格的媒介的市场定位,充其量也只是大致的给传媒 的受众画像,也就是说该传媒的目标受众是那一类人群而 不可能知道具体的是哪些人。而组织传播尤其是组织内的 传播其受众是十分明确的。虽然往往具体的一次组织传播 的受众事先并没有确定,每次组织传播的对象可能又是变 动的,但是一旦确定下来以后就不再随意变动,而且其传 播对象就确定下来了。 & "受众接受:组织强制与受众自由 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接受者是在
! 大众传 自由状态下还是在受到强制的状态下去面对传媒。
来稿摘登
有延迟性、间接性、代表性、累积性和量化性等特点,反 馈进行得比较少。而在组织传播的环境下,反馈进行得相 对就更及时、更直接了。可以说,在大众传播中,其传播 模式基本上是单向的,即使有反馈也很少,而且反馈不及 时。但是在组织传播中反馈一般是及时的、直接的,虽然 不及人际面对面的传播那样及时。 ( "传播机构目标:单一与综合 组织传播活动就这样渗透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多数组织的传播活动是手段,通过传播来实现组织自身的 任务。只有少数组织本身就是以传播为任务,最典型的便 是学校。而大众传播组织的存在就是为了传递信息,虽然 现在的传媒越来越涉足其他领域,但是传递信息是其“主 业” ,传递信息是其立身之本,而组织传播中的组织机构一 般不以传播作为自己的主要日常活动,充其量只是其众多 活动项目中的一种。 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还是相互联系的,有些时候一种 传播从不同的视野看可以属于大众传播也 可 以 属 于 组 织。 两者的关系表现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 "两者相互渗透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虽然有根本区别,但这种区分并 不是界限分明的;在许多场合,两者又可以相互渗透。大 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发挥组织传播的作用。组织内 部也有大众传播,如一些企业、学校内的报刊、广播,不 能因为这类传播处于组织内部就混同于组织传播,因为这 里的大众传播并不凭借组织的系统强制力。 任何大众传播媒体都是一个组织,是组织就要进行组 织传播。从另一个方面说,如果一个组织传播的消息向全 社会公开发布,这也就变成了大众传播。所以在一定的条 件下,两者是相互转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时提出的 那句名言: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 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大众传播, 尤其是各级党管新闻媒体也的确承担了这种组织者的角色, 比如各级党报,它姓“党” ,是党的喉舌,要传达宣传党的 方针政策和党委的意图,这些内容,党员不仅必须了解掌 握,而且必须贯彻执行,这就具有组织传播的性质。另外, 党报还是党的耳目,要编印内参,供领导机关参阅,这是
# 这种组织者的角色在特殊的时 货真价实的上行组织传播。
媒面临的受众具有广泛性、混杂性、分散性和隐匿性等特 点,所以大众传播的受众接收信息是在非常自由的情况下 进行的,传播出去的信息受众接不接受传播媒体无法控制。 而组织传播的传播对象是相 对 固 定 的,无 论 是 一 次 会 议, 还是演讲之类的,其接收对象在传播之前都是固定的。受 传者接收组织传播的信息也不是随意的。由于组织传播的 受众接收是强制的,而大众传 播 受 众 的 接 收 是 非 强 制 的, 所以大众传播要注意加强舆论引导。组织传播的主要方式 是灌输(命令、指挥等也都可归属于灌输) ,大众传播的主
注释: ! " # 潘知常: 《孤独的大众与大众文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1 2 * 1 1 " 3 1 , 3 4 2 * 2 5 ! 6 7 * 2 5 6 8 ! 9 ( ( ( . ( ( 魏永征: 《关于舆论导向的断想》 , 《江海记者》 , 8 : : $年第$期。 魏永征: 《关于组织传播》 , 《新闻大学》 , 8 : : ;年秋季。
" 要方式只能是引导。
代也的确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 是 也 产 生 了 负 面 的 影 响, 比如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我们的传媒就担当了 这种错误思想的传声筒,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让我们 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但不可把组织从事的传播一概的归结为组织传播。因 为实际上任何一个大众传播媒介都从属于一个组织。有的 属于政党、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它们进行的传播就不 能等同于组织传播,如果是这样就不仅从理论上混淆了组 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界线,也弱化了组织传播的系统控制 力。 ) % )
来稿摘登
尹敬媛 苏林森: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虽然就内容而言与其他媒体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这样的 形式还是吸引了很多的眼球。 另外, “差异化”还可以体现很多地方:电视手段、叙 事风格、包装技巧、记者出镜等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想出 和对手相区别的“差异化”设计。 当然,并不是说,只要有“差异”就可以成功。事实 上,大部分“差 异 化”努 力 最 终 是 失 败 的。原 因 就 在 于, 这些所谓的“差异”并没有适应受众的需求。就像国内某 品牌电脑,为了强化与对手的区别,在外壳上镶嵌了“仿 钻” ,结果无人买账,因为绝大多数消费者更关心的是电脑 本身的功能配置。 所以说, “差异化”策略的前提是对受众需求的详细调 查和深入研究,任何“差异化”设计都不应该只是制作者 的个人偏好,而 应 该 是 以 满 足 受 众 需 求 为 目 的 的。所 以, 在进行“差异化”设计之前,不妨先把受众对本栏目报道 的所有需求逐一列出,然后再找到不同于其他栏目、满足 这些需求的途径。这样的“差异化”策略才是真正有意义 的。 当一个栏目内的每一条报道 都 按 照 这 样 的“差 异 化” 思路来设计,同 时 都 按 照 统 一 的“差 异 化”标 准 来 生 产, 那么受众会看到一个真正“差异化”的栏目,这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品牌栏目。
(作者单位:尹敬媛:浙江传媒学院;苏林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张毓强】
’ "传播走向:双向与单向 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下,反馈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相 对于其他传播环境中的信息反馈而言,大众传播的反馈具
万方数据
现代传播 双月刊 ! (总第$ " " #年第$期 % %期)
来稿摘登
刘 羽:频道标识与节目包装
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于一身,所以说 它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又是人际传播或组织传播媒介,网 络是一种覆盖全球的大众传播媒介,又是一种高效灵便的 组织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 现代社会要正常运转,离不开信息的有效传播,当然也 就离不开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的配合。提倡新闻以科学的理论 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 的作品鼓舞人,正是实现了报纸作为大众传媒的根本性质和在 一定范围内具有的组织传播功能的巧妙的结合。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赵 均】
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 尹敬媛 苏林森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 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 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 #传播范围:有界与无界 组织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和组织与 外界的信息交流活动,毫无疑问,组织内部传播范围只限 于组织的内部各部门,组织外传播虽然可以说是可以和世 界上任何一个其他部门产生交流和联系,但是相比较大众 传播而言,其传播范围就小得多。组织传播进行的也多是 即时的传播,人们不可能去横亘千古。而大众传播无论是 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没有边界的,全世界数亿观众可以 同时在看世界杯足球赛,在纪念二战胜利 $ % 周年的今天, 全世界的很多观众又可以把视线集中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 & #传播次序:有等级与无等级 " $ %
!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促进 从一个社会的信息流通角度上看,组织传播和大众传 播还是相互促进的。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的结合有助于信 息的畅通,比如非典期间的信息沟通。 ! # # $年%月! #日 官方正式公布非典病情前,大众传播的含糊其词使社会各 个组织内部的信息闭塞,从而加速了流言的传播。这一个 反面教训值得我们去记取。 $ "网络传播兼有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 由于网络传播的高度互动性、兼容性等特点,它融合
间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的都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都是消防 员们牺牲瞬间以及生前事迹的回忆。而几乎在每个电视台 的报道中,都能够听到殡仪馆一再奏响的军乐— — —《送战 友》 。不能否认,这样的新闻的确是令人感动的,也是观众 需要的。那么有关衡阳大火的报道内容 有 没 有“差 异 化” 的可能呢? 在任何一个新闻事件中,都会由 ! 个新闻点。衡阳大 火事件中除了遇难的英雄们,人们还会关心事故调查的进 展、火灾的原因、建筑倒塌的原因、谁该为这起灾难负责 等等尚未揭开的真相。而在最初几天的报道中,没有媒体 去挖掘这些真相,只要先做一步,至少就成功了一半。 当然,找到对手们忽略的空白点,这只是第一步。第 二步是要搞清楚,什么样的角度是最好的?角度好不好有 两个判断依据:一,是否是观众想看到的;二,是否符合 自己栏目的定位。每个电视栏目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对于 一个定位准确的栏目,观众是有期待的。 《衡阳大火烧出违章楼》— — —这也成为衡阳大火所有报 道中,最具影响力、被转载次数最多的一篇报道。 第三,除了区别于所有对手的内容和报道角度,还可 以通过与其他人相区别的表现形式来取胜。还是用衡阳大 火举例, 《新闻会客厅》也在第一时间加入了报道的行列, 但是他们报道的形态是与众不同的:沈冰在火灾现场连夜 “会客” ,通过聊天的方式讲述了战士 们 前 以讲求传播的次序和等级的,因为其受 众是不确定的,而组织传播,尤其是组织内传播就很有次 序和等级之分,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是截然不同的。当然 我们所倡导的受众需求论就是视受众为上帝,那是另外一 回事,大众传播是不存在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的。 ’ #传播场合: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 人们接收大众传播不一定要聚精会神,而是可以一心 “二”用甚至“三”用的,可以经常看到人们一边洗脸刷牙 一边听收音机、坐公交的时候翻翻报纸,而在进行组织传 播是很难几件事同时进行的。在传播场合上,组织传播的 接收多在正式的场合,而大众传播的接收可以在任何场合 进行。人们可以在偏僻的乡间小路听收音机,可以在商场 的橱窗看电视,可以在海拔几千米的山峰上接收卫星电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