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期中论文格式范例
史纲论文
中国近代宪政之路的探索———辛亥革命中国帝制在中国延续数千年,早已为人民戴上沉重的枷锁,在几千年的熏陶教育下,至高无上的皇权早已成为人民心中集权的象征,每一个生活在旧世界的人们都从小接受三纲五常的教育,封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
君主是封建统治最高级的代表,每个人在制度面前只能诚惶诚恐的接受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稍有怀疑就被视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这已然成为几乎每个中国人价值观,而舍得一身剐,将皇帝拉下马的孙中山,黄兴等人的理想更是很多中国人想都不敢想的。
近代社会动荡,思想变革,人民群众和爱国志士都在寻找着救亡图存的道路,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到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再到后来资产阶级温和改良派推崇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都没有能突破维护帝制的桎梏,忠君和爱国总是看作为一件事,而辛亥革命则首先突破了这个牢笼,破天荒的提出了推翻专治,民主共和的主张。
同盟会明确将建立民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甚至在1906年颁布的《革命方略》中提出“今者以平民革命来建国民政府”“敢有帝者自为之,天下共击之!”1这样的口号。
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者自为之,天下共击之!”辛亥革命跨越了一个时代!现在我们来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那一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发生于清朝末年,当时清政府统治腐朽,列强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动荡剧烈,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人们开始谋求国家的新出路。
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惨惨淡淡的收场,人民没有享受到“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2的理想生活,却赔上了性命;洋务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却最终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宣告失败;康梁二人联合光绪帝开展了改良形式的戊戌变法,也因顽固派的强大又发生了利益冲突而只持续了百日即夭折;还有以义和团为代表的诸多运动,都因种种原因而最终宣告失败。
中国这个古老的国1孙中山,《国盟会宣言》1905年8月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度在各种势力的影响下风雨飘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呼之欲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作为革命救国的先行者登上了历史舞台,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二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三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四要重视历史教育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多种政治体制的实验田,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没开始呢.文化上已经90%的西化了,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西方的,数理化,都是西方的.现在试图振兴国学,但我认为没必要.。
史纲论文
中国革命从来不是一场被看好的革命,中国共产党也从来不是一个被看好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从来不是一条两边鲜花盛开、中间铺上红地毯的道路,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亦是如此。
过去如此,今天如此,时运、窍门从来不属于这个事业,唯有依靠不屈不挠的坚韧、义无反顾的顽强、前仆后继的牺牲,回忆当初近代以后,随着一声炮响,打开了我们紧闭的国门,西方国家开始了对我们的残酷殖民统治。
清王朝从此一蹶不振,江河日下,有国无防,泱泱中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后,不幸又遭遇了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军阀混战,二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给中华儿女带来了极其惨痛的灾难。
我们披荆斩棘、特立独行经过了长期的艰苦奋斗,方才有了今日,我们仍然会继续求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起日益强大的国防事业。
一、强大国防第一要务是强大军队无先进武备无法一战,有先进武备胜利便唾手可得了吗?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两艘舰艇可谓亚洲最具威力的海战利器,大清陆军毛瑟枪、克虏伯炮也绝不逊色日军山田枪、日制野炮,为何迎接的仍是失败?胜利如果仅仅只是依靠人力物力,国防建设如果注重的只是先进的武器装备,那么旧中国的军事为何败得如此之惨,抗日战争拿着劣质装备的解放军为何又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自有军人起,它就不是为了承受失败,自有国防起,它就不是为了被人打败。
良好的国防,优秀的军队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一支平时慕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精于应付而疏于战备的军队,一支不懂得忘战必危的军队,一支不会枕戈待战的军队,兵力再多,武器再强,又有何用?我们经历了那么多耻辱,而今最希望能实现复兴,唯有强大的国防作为支撑,提供保障,这个伟大壮丽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军队要强化首先强化精神,军人最重要的就是胜利精神,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义无反顾,这样的军人才是国家民族的瑰宝。
解放军有一位名人,粟裕,他终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观察地形,研究地图,别人逛街看商店,他逛街却琢磨着如何攻占,占了又如何据守。
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范文
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范文《中国近现代纲要》是一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课程,这门课程就是要通过教师对近现代阶段中,我国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经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范文篇一《浅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摘要:纵观国内外社会风云,那展用先辈们鲜血染红的“五四”运动大旗,现在急需我们高高举起!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所开创的中国革命事业现在需要我们青年用热血去继承!冲锋陷阵,前仆后继!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人民的呼唤!“五四”让历史和现实证明:我们青年的血是一腔革命的热血!关键词:五四运动;历史意义;五四精神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推向了新的阶段五四运动表现出的反帝彻底性,是以前历次斗争所不具备的。
在此以前,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过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这些斗争要么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反对封建势力;要么缺乏必要的反帝斗争的策略,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盲目排外。
五四时期,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中国人一度对帝国主义抱有的幻想破灭了。
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内惩国贼、外争国权”口号,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近代中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表现出来的彻底反封建性,首先体现在将斗争目标指向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北洋军阀政府,指向那些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贼。
广大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及部分资产阶级,联合行动,不畏反动政府的威胁和镇压,表现了一种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决心。
其次还表现在对封建主义的猛烈抨击和对民主科学精神的追求上。
在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度里,能够以无畏的革命气概,大声呼喊“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真是破天荒的壮举。
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人类思想的每一次解放,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论文纵观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是在革命与近代化两种话语模式中展开。
各个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语境和精神气候规定其研究方式,左右其话语权。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论文范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论文全文如下: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可以说,这段历史既是中华民族的受侵略和压迫的屈辱史,又是华夏大地的劳动人民通过智慧与勤劳摆脱压迫,走向光明的探索史。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尽显衰相,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鸦片战争前夕,鸦片在中国从贵族之间的炫耀的奢侈品变为普通百姓用来解脱贫穷与饥饿的工具时。
就注定造成贫穷与诱惑的恶性循环。
而曾想借此缓解财政危机的清政府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弊病,却没有像其他国家抵制鸦片那样和平介入,而是直接武力封锁烟局,这直接加快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当清朝落后的战斗器械面对列强的洋枪洋炮时,结局就注定是失败。
清廷震惊,天朝形象随之垮台。
之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随着外国资本注意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然,中国人民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中国这么一步步的沦陷,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英法要求按照合约内容修约时,清政府再次显示出封建国家的局限性。
不仅未予以许可,还无缘无故的对外国船队进行袭击。
这一不仅认真考虑的决定的直接后果就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不仅差点遭遇灭国危险,还导致圆明园这一人类文明的结晶遭到无情的焚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文物外流。
历史学术论文格式(标准版)
历史学术论文格式(标准版)学术论文一般指职称论文发表或者职称评审内部论文,当然也有评奖的论文及其它科技成果类的论文都可以算学术论文,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下标准历史学术论文格式要求,供广大需要写学术论文的学者参考。
1.标题须简明扼要,切中主题,突出创新。
不宜以"XXX研究";"XXX浅析";为题。
1.1 主标题(1) 不宜使用缩略词。
禁用含义不明确或有歧义的缩略词。
(2) 不宜使用副标题。
副标题与主标题应以冒号连接。
(3) 主标题(包括副标题)总字数不可超过20字。
1.2 子标题(1) 各级子标题共同形成完整的论文结构,并依次编序。
"引言";不可用作标题。
(2) 不可使用前文未加解释说明的缩略词。
(3) 二级标题不可超过14字;三级标题不可超过18字。
2.作者信息2.1 与单位(1) 作者依次置于主标题之下,多作者须用逗号分开。
(2) 作者单位依次置于之下,多单位须用分号分开。
(3) 作者单位不同时,应按作者先后编序,同时将序号置于相应作者右上标。
所有作者单位相同时,无须编序,作者上不可标注序号。
所有作者单位信息应置于一个括号中。
(4) 作者单位信息包括一级单位、二级单位,所在省、市名称,及邮编。
两级单位间用空格分开,二级单位后用逗号,省、市、邮编以空格分开。
(5) 第1作者原则上宜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否则,应具有省部级基金支持。
2.2 附加信息作者联系方式、日期、基金资助、作者简介应置于作者单位与中文摘要之间。
(1) 联系方式应包括通信作者的邮箱、电话和手机号码。
(2) 日期应以标准格式标注,如xxxx-xx-xx。
(3) 基金项目应注明规范准确的基金或计划名称及编号,所有信息应与审批书保持一致。
无须标注具体的项目名称。
(4) 作者简介只需且必须提供前2位作者的、生年、性别、学历、职称、研究方向和邮箱。
格式如:(xxxx-),男,博士,教授,从事XXX研究。
近代史期中论文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近代史纲要》期中论文摘要: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感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讨,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由此进行了不同的救亡运动。
关键字:危机;救亡;太平天国;维新变法;洋务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农民是外国入侵者和本国统治者的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
同时,农民在旧中国可谓是绝对的主体。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上的农业大国,经济政治都是与农业息息相关的。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比较大的农民运动,它的中心为农民土地问题,要求按照平均主义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归天父公有,将田地划分九等,由农民平均分耕,所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这种土地改革方案,表达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苦难中的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否定。
这次运动之所以会产生比较大的响应,是因为这种土地制度对于受到了多年压迫的农民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而太平天国最后的衰亡追其根源也与失去农民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
看太平天国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之后,政权迅速异化,其领导人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从反皇权到迷恋皇权。
致使整个领导层越来越腐化,完全脱离了广大农民。
随着太平天国上层的皇权化,其乡村的基层组织也逐步异化。
乡官和乡官制愈来愈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甚至走向农民的对立面,这就极大地动摇了太平天国的政权基础。
以致于最后在面对中外敌人的联合进攻时,处于孤立无援的绝境。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的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
然而,太平天国以一种落后的东西去否定另一种落后的东西;靠农民起家,但又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从依靠农民到失去农民,最终自身也被农民抛弃。
史学论文写作技巧(三):史学论文的基本格式
史学论文写作技巧(三):史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史学论文写作技巧(三):史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史学论文尽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要遵循基本的格式。
一般来说,较长的史学论文的格式如下:1.引言(导言,绪论)。
即文章开头,用一段或几段文字表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a) 开宗明义,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一开始就让读者了解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b) 解决论题中各概念定义;c) 说明研究背景,点出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d) 说明研究缘由,点出研究本专题的目的;e) 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f) 摆出所要批驳的“靶子”;g) 回顾本专题的研究史,指出他们的长处和不足,表明自己研究的角度和重点。
这一条尤为重要,大凡比较重要的课题,引文必须交待本课题的研究史,从交待中就可发现你对这一问题研究史掌握的情况以及认识的高度,从你选取的角度和论述的重点,一般就可判断出这篇文章的价值。
因此,如果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史不熟悉,这段文字就最难写,如果熟悉了,又有较高的认识,这段文字也就不难写。
下面我们摘录几篇论文的引言:其一,胡如雷《论唐太宗》(《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2期)“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杰出政治家,开明的封建皇帝。
他不但受到古人的同声赞颂,而且在今天史学家的笔下也是一个非常受重视和给予肯定评价的历史人物。
关于他一生的政治成就和政治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远非短短一篇论文所能全部涉及。
在这篇文章里,仅就唐太宗的特点、产生这个政治家的条件和他的局限性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这段引言150字左右,三句话,三个意思。
第一句话说明李世民是个重要人物,既然是个重要人物,就有研究的价值。
第二句话,表明本文不是研究其政治成就和政治思想,因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往很多。
第三句话说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唐太宗的特点、产生条件及局限性,关于这些方面恰恰是以往几乎没有涉及的。
所以读者一看到这引言,就产生了阅读此文的极大兴趣。
其二,南炳文《从“三言”看明代奴仆》(《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明代的奴仆数量大、使用广,辨明其实际地位与作用,是正确认识明代阶级关系的重要一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论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姓名:高金雪学号:01115018院系:经济管理学院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摘要:简述抗日战争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及其影响,叙述抗日战争的大体进程,综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关键词: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一二·九运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共合作参考文献:论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1945年8月15日,经过中国人民8年的誓死抵抗,残酷的日本侵略者在各种压力下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中国人民胜利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一、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日本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29年,为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决心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同年次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伪满洲国建立。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2、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又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要求使华北政权“特殊化”,自由出入华北,策动“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近代中国之起伏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也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的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走上畸形发展之路。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
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海关、洋务运动、自然经济一、何来两次鸦片战争?关于鸦片贸易,马克思曾说:“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
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1]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鸦片。
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
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由于对中国市场的不满足,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英国“亚罗号”事件,同年,法国“马神甫事件”。
1857年12月,英法侵略者攻陷广州;1858年5月,侵略军攻陷大沽、天津!1858年6月26、27日,清廷分别于英法订立《天津条约》。
1859年6月20日,英法联合发动大沽战役,这场突如其来的没来由的战役,让清军措手不及,只能被迫还击。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人性的贪念让他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并放火焚烧。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将“万园之园”化为一堆堆败瓦颓垣。
参与焚烧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戈登承认:“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篇1:《勿忘国耻--南京大屠杀》摘要:近日,对钓鱼岛归属问题的争议使得本来就紧张的中日关系更加白热化。
追根究底,历史问题才是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死穴,而在所有历史问题中,最敏感、最富有争议的就是南京大屠杀。
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杀人比赛,残暴兽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被现在的物欲横流的生活蒙蔽,渐渐淡化了对国民过去所遭受的不齿的回忆。
但是,那些沉痛的记忆是永不能被磨灭的。
在中国,南京大屠杀往往是民族主义的重要关注点;;。
而在日本,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存在着广泛不同的情绪及观点,尤其是日本部分极右份子,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被夸大、甚至是凭空捏造的反日本外交工具,也有人认为否认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修正主义、否认主义的表现。
南京大屠杀70周年,日本也没有忘记这一天。
数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也在各地举行,但是性质却大不相同,有的主张反省历史,有的则是否认历史。
日本出版了大量的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书籍,有的主张反思日本的战争责任,有的则是赤裸裸地否定日本的战争罪行。
右翼学者阿罗健一出版《再验证,南京发生了什么》,书中说当时国民党政府为了战时宣传,虚构了南京大屠杀,中国从80年代开始接着大为宣传南京大屠杀。
日本在东京审判以后20年,没有人提过南京大屠杀。
由于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的意见着广泛的分歧,因此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是中日外交及人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南京大屠杀指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
当时,日军经过数月连续作战,几乎没有后勤支持。
日军军官称:粮草不足就现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
在西进途中,日军抢劫、杀害平民、强暴妇女的暴行已经开始。
自从命令下达后,罪恶感就消失了,军人们变成了到处偷袭抢夺谷物、家畜来充饥的匪徒。
这个就地征收的命令,使下级军官发狂,不但抢夺粮食,还强暴中国妇女对于反抗的人就以武力解决。
近代史纲要封皮及要求
《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作业成绩姓名:曹伟男专业:矿业类学号:20161642课程名称:近现代史纲要上课学期:2016——2017学年下期一、论文命名:矿业16××班×××2016××××二、格式范例:矿业1609班韩英夫20161638三、论文格式,稍给建议:1.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这两个字: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3.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4.正文:小四号宋体四、为了避免有些同学不知道老师邮箱和所读书目录,发出来大家看看,注意书必须从这里面选择,不得另选图书!1.导论——经典文献篇章:习近平关于中国梦论述;2.第一专题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初步探索——经典文献篇章:毛泽东《纪念孙中山》;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 第二专题马克思主义传播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典文献篇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
4.第三专题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及新中国成立——经典文献篇章:毛泽东《论持久战》、《沁园春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庆祝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5.第四专题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及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典文献篇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正处》6.第五专题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经典文献篇章:十八大政治报告第一、二章节习近平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
近代史纲要论文格式
近代史纲要论⽂格式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在毕业论⽂、实验报告及其它电⼦⽂档性作业中关于格式制作和调整问题,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家分享:近代史纲要论⽂的格式,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近代史纲要论⽂格式如下:
1、以⼩论⽂考查的科⽬,必须打印,⾸页⽤统⼀的卷头。
2、纸张⽤16K,页边距左边⽤默认设置,右边设置为2厘⽶。
页码⽤阿拉伯数字编写,居右侧。
3、题⽬(⼀级标题)为三号⿊体,⼆级标题为四号宋体、加粗。
4、正⽂为⼩四号宋体,⾏距为固定值22—24磅。
5、注释及参考⽂献为五号宋体。
6、论⽂须独⽴完成。
如有抄袭、代写、雷同等作弊⾏为,则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考查卷样本。
⽑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个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创⽴时就提出了这样⼀个观点:“⼯⼈没有祖国”,但是⼯⼈“本⾝还是民族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列宁及其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开通了世界历史前进的道路,但是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即民族化的⼝号的,是其后的中国共产党和⽑泽东。
…
......
参考⽂献
1.《邓⼩平⽂选》,1983年,⼈民出版社。
2.《建国以来⽑泽东⽂稿》,1992年,⼈民出版社。
3.《列宁选集》,1995年,⼈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0
论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这近半学期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我更加深刻了认识了中国近代的这段血写的屈辱和抗争史。
这是一段由生命和汗水组成的历史,我们的先辈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不管是为了未来的生活,还是为了先辈的努力,我们都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中国的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不管是在何时,在现在的这种国际环境下,中国想要独立和自强就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共产党会带着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自清朝闭关锁国之后,中国就开始落后于世界的脚步了,而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涌现了许多挺身而出,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正是这些人的英勇行为,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内部团结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实现复兴的基本前提。
而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但是这些斗争都失败了,始终没有改变中国那是的形式。
而不久后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打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正是这个时候,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特别是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迅速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了原来那种激进的民主主义,试着用马克思主义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五四运动的发生,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那些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的传播,使得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这两方面的发展,表明了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他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这才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所在年级:任课教师:完成日期:论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内容摘要: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文旨在阐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关键词:鸦片战争;危害;现代文明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法、美工业革命也正在迅猛发展。
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此时的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清王朝统治集团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清政府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当时的英国政府已感到在中国这个封闭了几千年的古老大国,单靠贸易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严重危害到清政府的统治,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禁烟,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却成为英国政府使用“炮舰政策”的借口。
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一八四三年七月与十月,耆英和璞鼎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对《南京条约》进行了补充和具体化,对关税税率、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又达成了协议。
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耆英与美国全权代表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五口贸易章程》即《望厦条约》,一八四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耆英与拉萼尼在停泊在广州黄埔的法国兵舰上签订了《中法五口通商章程》(《黄埔条约》)美国和法国与中国达成同英国相同的权利。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消极影响深远,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史纲-期中论文格式范例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免于一死原因探析--转自XXX【摘要】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为何没有像杨虎城一样被蒋介石杀掉。
本文从宋美龄的保护;蒋介石的欠恩与愧疚;于凤至的“窘境操纵术”;中国共产党及部分地方实力派的支持;亲英美派与西方的舆论压力等几个方面来阐释与分析。
【关键词】张学良;西安事变;免于一死;原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自愿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
按照常理推测,蒋介石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非常恼火,一旦蒋介石回到南京,伴他回宁的张学良个人安危肯定非常危险。
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为何没有像杨虎城一样被蒋介石杀掉。
本文试图对此作初步分析。
一、宋美龄的保护张学良自己曾说,一生中有两位女性对我同恩再造,一是宋美龄,一是赵一荻。
张学良曾倾心于宋美龄,当他第一次和宋见面时,立刻为她出众的气质倾倒,称她为“美若天仙”,还与宋约会了好几次,经常在一起跳舞、游玩,两个人当时都只有20多岁,感觉非常愉快。
他甚而曾说过这样的话:“若不是当时已有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
”而宋对张的印象也是非常好的。
西安事变时,宋美龄在西安曾信誓旦旦地对张学良作出承诺,绝对保证张到南京后平安无事。
她曾向张学良的老朋友阎宝航发过誓:“我们牺牲一切也要做到。
”张学良的私人飞行员是这样记述张送蒋一行回南京,在下飞机时的一幕:“……少帅跟着蒋夫人,刚刚站稳,4名士兵就拿枪对准他。
‘我们杀了他’,其中一位士兵问,蒋夫人有力地说:‘不许这样,让他独自走。
’然而少帅孤独地走向自己的汽车,爆竹在他腿边炸响,但没有人威胁他,蒋夫人命令给他贵宾待遇……”“在蒋一伙之下她有心无力,只能尽力保护汉卿的生命而已。
”知道详情的张原配夫人于凤至曾这样说。
张也坚持认为,西安事变后蒋不杀,是有宋这个保护神在。
在《世纪行过——张学良传》中,张这样描述这段细节:“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
蒋先生是要把我枪毙了的,这个情形我原先不知道,但是我后来看到一个东西,是美国的公使Johnson写的,他写宋对蒋先生说,‘你对那个小家伙,你要对他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走开台湾,我把你的事情都给你公布了’。
近代史纲要论文形式
近代史纲要论文形式全文如下: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使我感触颇深。
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尤其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为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们终于胜利了,为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同志们致敬,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的新中国。
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反帝反封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辉起点(反帝)。
这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成为可能一唱雄鸡天下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自此,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有了坚定的旗手,中国人民就有了先进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也由此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长达28年艰苦曲折的英勇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党和人民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从此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民主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变革,从而用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史纲论文
回顾台湾历史,警醒海峡问题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但要取得更进一步的进展,我们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为了更好得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顾一下历史,从中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
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
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从元代开始,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
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
自16世纪中叶以后,美丽富饶的台湾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凯觎的对象。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列强相继侵扰台湾,或掠夺资源,或进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占领。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于1662年签字投降,中国收回台湾。
清政府治理台湾的200余年间,台湾的封建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
腐败的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台湾从而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1895年台湾沦失,到1945年重新光复的整整半个世纪中,不堪忍受亡国奴生活的台湾同胞,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疆卫国,光复失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从而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而壮丽的篇章。
终于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台湾正式回归中国。
1949年10月1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国民党政府,新中国宣告诞生。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在祖国大陆解放的前夕,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部分军政人员跑到台湾,他们依靠美国的庇护与支持,在台湾维持偏安局面,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再度处于分裂状态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免于一死原因探析--转自XXX【摘要】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为何没有像杨虎城一样被蒋介石杀掉。
本文从宋美龄的保护;蒋介石的欠恩与愧疚;于凤至的“窘境操纵术”;中国共产党及部分地方实力派的支持;亲英美派与西方的舆论压力等几个方面来阐释与分析。
【关键词】张学良;西安事变;免于一死;原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自愿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
按照常理推测,蒋介石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非常恼火,一旦蒋介石回到南京,伴他回宁的张学良个人安危肯定非常危险。
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为何没有像杨虎城一样被蒋介石杀掉。
本文试图对此作初步分析。
一、宋美龄的保护张学良自己曾说,一生中有两位女性对我同恩再造,一是宋美龄,一是赵一荻。
张学良曾倾心于宋美龄,当他第一次和宋见面时,立刻为她出众的气质倾倒,称她为“美若天仙”,还与宋约会了好几次,经常在一起跳舞、游玩,两个人当时都只有20多岁,感觉非常愉快。
他甚而曾说过这样的话:“若不是当时已有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
”而宋对张的印象也是非常好的。
西安事变时,宋美龄在西安曾信誓旦旦地对张学良作出承诺,绝对保证张到南京后平安无事。
她曾向张学良的老朋友阎宝航发过誓:“我们牺牲一切也要做到。
”张学良的私人飞行员是这样记述张送蒋一行回南京,在下飞机时的一幕:“……少帅跟着蒋夫人,刚刚站稳,4名士兵就拿枪对准他。
‘我们杀了他’,其中一位士兵问,蒋夫人有力地说:‘不许这样,让他独自走。
’然而少帅孤独地走向自己的汽车,爆竹在他腿边炸响,但没有人威胁他,蒋夫人命令给他贵宾待遇……”“在蒋一伙之下她有心无力,只能尽力保护汉卿的生命而已。
”知道详情的张原配夫人于凤至曾这样说。
张也坚持认为,西安事变后蒋不杀,是有宋这个保护神在。
在《世纪行过——张学良传》中,张这样描述这段细节:“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
蒋先生是要把我枪毙了的,这个情形我原先不知道,但是我后来看到一个东西,是美国的公使Johnson写的,他写宋对蒋先生说,‘你对那个小家伙,你要对他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走开台湾,我把你的事情都给你公布了’。
这句话很厉害。
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
”而张曾在被采访时表示,正是因为对宋的崇敬,只要宋活着,他便要把秘密守住。
女人通常是感情用事的。
一个爱过她的男人在她心目中的形象是不会改变的,他不会变老,不会变心。
,旧情难忘记其实本身不算太糟糕的事情,当一场爱恋走到尽头,为什么要把所有的情份都泯灭。
有情义的人,会对旧日的情怀,心存珍惜和感念。
宋对张的保护,我认为是出于对张真挚的友情。
宋与当时的形势对立,利用自己的权力保护张,甚至威胁自己的丈夫,对张的情谊之深可见一斑。
而蒋受到宋的威胁,因担心秘密暴露,自然会对杀张一事倍加慎重,左思右想,权衡利弊。
二、蒋介石的欠恩与愧疚张学良自从1928年12月29日在东北“改旗易帜”,归附蒋介石南京政府之后,即唯蒋介石马首是瞻,在许多重要历史关头,为蒋介石屡建功勋。
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张学良归附南京政府是出于对蒋介石的“仰慕”和“全面信赖”,甚至还有人认为他对蒋介石的感情已“超越”了对他父亲的感情。
1929年他秉承蒋介石旨意,贸然与苏俄交恶,发动了中东路事件,主要是“要以此证明他对蒋介石的忠贞”。
1930年9月19日在中原大战中,当蒋介石与敌手冯玉祥、阎锡山打得难解难分的关键时刻,张学良毅然出兵助蒋,使得阎、冯势力顷刻瓦解,从而扭转了蒋介石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
为此蒋石曾致书张学良说:“得友如兄,死无憾矣。
”从“东北易帜”到“中原大战”,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俩人互相换帖,结为把兄弟。
东三省黑土地换来的感情,应该是坚不可摧的。
张学良心里充满了踏实的安全感。
1931年6-7月间,张学良又遵照蒋介石指令,大败武装叛蒋的军阀石友三所部.再次为蒋介石立下了汗马功劳。
另外,在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和统一间题上,张学良也可谓尽心竭力。
当时东北军装备精良,兵种齐全,为了对蒋以示忠诚,张学良不借把全部海军和一部分炮兵拨给蒋介石指挥。
以至于蒋介石本人也认为:“张学良拥护中央,诚意多于华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张学良谨遵蒋命,力避冲突,结果不仅丢了东北老家,还替蒋背上了“不抵抗”的恶名。
但既便如此,他仍然对蒋介石表现得忠心耿耿。
1933年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再次为蒋介石担当了丧师失地的罪责,保全了蒋介石的领袖地位。
1934年2月,张学良又受蒋任命,以“鄂豫皖剿匪副总司令”的身份,驻节武汉,积极为蒋介石进剿红军出力。
正是由于张学良在上述种种方面,对蒋介石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难怪张学良在与别人谈及他与蒋介石关系时,不无自豪地说道:“我们的关系特殊。
”在西安事变宋美龄给张学良的复电中,宋美龄以友好和善意的语气向张学良表回顾张、蒋之间的友谊,动之以情。
“吾兄肝胆照人,素所深佩,与介兄历共艰危,谊同手足。
在沪未接电前,已知其必承吾兄维护,当决无他;来京获读冬电,具见爱友之赤诚,极为感忍……”经过“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中武装调停、“九一八”和“热河抗战”失利后代蒋受过,张学良与蒋介石有着非同一般的交情。
张学良一直真心尊蒋为领袖,认为蒋介石“是领袖,有领袖的人格,有可靠的信用,有崇高的威严”。
蒋介石死后,张学良送去了一副挽联,上面写道:“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
”张学良与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前的交情是颇深的,张对蒋忠心不渝,危机关头多次助蒋,甚至替他背上骂名,蒋对张应该是心存感激的,并且有一些愧疚感的。
这份情谊在使蒋作出杀不杀张的决定时应该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
三、于凤至的“窘境操纵术”于凤至睿智地同蒋介石周旋,最终驾驭了局势。
1942年11月,也就是张学良被囚禁六年后,宋美龄突然抵美治病,且和于风至同住在哈克尼斯医院。
于风至多次在与宋美龄颇具怀旧色彩的谈话中委婉请求早日恢复张学良自由,但宋美龄每一次都以模棱两可的言词搪塞,并一再说:“我们对不起汉卿。
”在交谈中,宋美龄也仿佛不经意地追问当年蒋介石打给张学良的电报是否在于风至身边。
这份一再被提及的电报引起了于风至的极度警觉。
原来,在于风至离开湖南之际,张学良曾将一份1931年蒋介石由南京发给北平驻军的密电(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铣电”)交付于风至秘密带往美国,那份密电的全文如下:“北平,张副司令钧鉴。
绝密。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正是这份“铣电”才使东三省沦于敌手,张学良也因此蒙受了不白之冤。
当时,张学良只委托于风至将此电文密携美国,于风至并不知晓内幕。
在宋美龄的多次试探下,于风至觉察到了这份“铣电”的分量。
于是,她秘密委托美国友人詹森,通过内部关系将这份“铣电”封藏于美国纽约一家花旗银行地下室的保险柜里。
之后,于风至的态度骤然明朗,她向宋美龄先行摊牌:此电文确在她手上,并已暂存美国某银行中,但在释放张学良前,她无法交出。
宋美龄无法弄到那份“铣电”,在哈克尼斯医院里治病告一段落后,便于1943年2月移居华盛顿白宫。
于凤至成功地运用了“窘境操纵术”,使蒋介石和宋美龄不仅被“铣电”牵制,也被一些情感因素左右,虽然于凤至最终未能将张学良救出囹圄,但在当时的形势下,的确是最妥善地保证了张学良的人身安全。
所谓“窘境操纵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特·巴克解释为“某人操纵潜在于情境之中的窘境,可以导致另一个人按照他所希望的方式行事”。
在这场操纵窘境的“游戏”中,于凤至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将“铣电”通过美国媒体公诸于全世界,造成国际影响,迫使蒋介石释放张学良;二是在爱国人士的陪同下,回国亲自用“铣电”换取张学良的自由。
试想在当时举国抗战的形势下,如果这份“不抵抗”电报在公众中公布,会把“抗日领袖”蒋介石推入怎样的困境和窘境中?而一旦这样做,后果只有一个——局面失控,声誉扫地、恼羞成怒的蒋介石很可能杀害张学良,那么最后失利的只能是于凤至自己。
于是,于凤至明智地采取了第三种办法:妥藏电报、明确摊牌。
这样依旧造成一种窘境,而这种窘境存在于蒋介石的内心——“铣电”一旦公布,国际社会将怎样,中国民众将怎样,历史将怎样评价自己,这种窘境是未知的,但比已积压的窘境更让蒋介石忧惧,所以他不敢轻举妄动,实质上他已经处于于凤至的掌握中,正按照于凤至预期的设想行事。
于凤至在运用“政治窘境操纵术”的同时,还利用了“情感窘境操纵术”。
她在与宋美龄交往的过程中,一再叙旧,并一再婉转请求宋美龄施以援手,分寸拿捏得极为到位。
一方面,于凤至表明了自己的弱者地位,她始终是在求宋美龄;另一方面,于凤至在任何时候都以礼为先,始终不去撕破那层“结拜之义”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这势必使宋美龄陷入感情的漩涡,产生内疚之感,她挂在嘴边的“我们对不起汉卿”,就是这种心理失衡的具体表现。
蒋介石逃亡到台湾,他不抵抗使东北三省沦陷的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不用受于凤至的要挟了,他可以以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杀害张学良,永久地除去这块心病,但是,最终他没有。
政治的操纵只是一时的利益之争,它会随时因利害关系的消失而土崩瓦解,而情感的操纵、心灵的征服是一门更玄妙高深的艺术,它会把人和人的关系带到另一种境地,变绝境为通途。
《于凤至的“窘境操纵术”》在众多原因中,我认为于凤至的成功运用“窘境操纵术”是使蒋介石不杀掉张学良的最重要原因。
宋美龄与于凤至结为干姐妹是蒋为拉拢张学良而授意的,他在之后和张学良的结拜也是出于利益考虑,蒋与张的友情基础并不牢固。
宋也很可能是因为于的“窘境操纵术”而在面子上不愿意背弃承诺。
于凤至因为掌握了牵制蒋介石的把柄,并且深知对方心理,灵活运用“战术”,才达到保住张学良生命的目的。
她可谓有勇有谋。
四、中国共产党、部分地方实力派的支持张学良觉得中共是可以依靠的国内和平力量和抗日力量,东北军、西北军与中共领导的红军结成的“三位一体”可以成为张学良冒险送蒋回宁后,得以安全归来的保证力量。
就像张学良后来在回忆中所写的那样:“有东北军的力量,有三位一体的团结,还怕什么呢?”一些地方实力派虽然对西安事变态度不一,但除了国民党右派外,大都表示支持张、杨发动西安事变。
西南的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等,华北的宋哲元、韩复榘,四川的刘湘,绥远的傅作义等均通电支持张杨。
这些地方实力派执掌地方上的军政大权,实力不菲。
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无疑这大大加重了张学良与南京方面叫板的分量。
仅仅中共领导的红军就令蒋介石头痛不已,花了十年的时间还是未能消灭,现在有中共和这些地方势力派站在西安一边,蒋介石回到南京以后不能不考虑报复西安或扣押张学良的后果和代价。
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宁后张学良的个人安全问题,西安方面有足够的实力做保障。
另外张学良还有一张王牌可以保证他去南京的安全,那就是自西安事变一开始就被西安方面扣押的陈诚、卫立煌等十几名国民政府的军政大员以及架战斗机和轰炸机以及飞行员等500 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