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愿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愿景》的读书笔记
——张亚莎这一次的阅读任务是从“美国学校的商业性转变”开始的,这个话题在我来看比较新颖。
这一部分主要是讲了美国教育面临的一个威胁,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充斥在美国学校中的一个幽灵,即商业活动现在正在塑造学校生活的结构、影响学校课程的内容并决定儿童是否能够接触到多种科学技术,也就是说市场营销人员正通过多种媒体试图把广告和学校中的市场营销项目捆绑起来以在校园市场中占据主导位置。
特意去查了我国教育商业化的有关情况,了解到教育商业化的起因有两点:第一,经济发展,教育科学进步,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家长安排子女补习或培训、半托或全托,以期获得更好的教育;第二是一些教师或其他从业人员成为满足家长需要,或为争取更好成绩,或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开展相关业务。以上两点,就大致形成了教育商业化的双方市场。这个现象呢我认为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个中情况参差不齐。
在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发现一个很有深度的名词概念,即教育性经验与反教育性经验。因为这是一个从未接触到的概念,所以去查了一下相关论文。
杜威借助实验科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工具,在对传统的认识进行改造的同时,确立了连续性和交互作用相融合的经验观。杜威认为,反教育性经验是指那些对经验的继续生长有阻碍或歪曲作用的经验,大致可分为三类:经验性教育、受纳性经验及离散性经验。它们不但和教育领域中的特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杜威看来,它们不过是在极端与偏见之间来回摇摆的产物。
我发现每次讲到杜威的教育性经验时都会起到经验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我认为就是我们讲到最近发展区很类似,为直接经验提供情境和意义。这种经验的连续性是十分必要的。用他的话说,“当且仅当遵循特定路线的发展导致持续的生长时,这才符合教育即生长的准则”。他还解释说“如果经验不能趋同于有更多事实的知识,接受更多的思想及对于两者更好、更有序的配置,那么这样的经验就不是教育性的。
之所以对这一点很感兴趣,是因为“经验”并不是杜威心血来潮的产物,它是以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为基础而被改造过的概念,并且传统的认识论在教育领域中烙下的丝丝痕迹,在现今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仍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有的学校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为获得特定技能的机械训练之中,目的只是要学生习得行为的“外壳”,其代价就是行为“内核”的丢弃。这一点,对于我们历史学科教育工作者来说,尤为值得注意,偏重对于只是的机械记忆,而忽视知识中所涉及的因果关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要谈到的问题将回归该书的主体——“课程愿景”,回到这本书给我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即“什么是愿景?”暂时自己没有观点,搜索了相关论文——余小茅的《论我国的课程愿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目前我国课程五方面的愿景:人文愿景、文化愿景、社会愿景、国家愿景和生态愿景。我做了一个归纳总结,人文愿景大致是必须把学生置于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摆脱“控制”这个现代课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幽灵;文化愿景主要是指首先,关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恢复民族自信心,并且主张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社会愿景主要是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批判过社会的勇气;国家愿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仔细想来,这跟我们历史教育当中提到的三维目标也是十分接近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开放我们的心灵,时刻保持批判的精神和反思的习惯,不断改变我们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