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日本财政的发展与改革 精品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日本财政预算的理念演变从20世纪初至今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政策实践和启示。
20世纪初,日本的财政预算理念主要是以国家发展为导向。
在这个阶段,日本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以提高国家的国力和竞争力。
这个阶段的政策实践给日本带来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使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发展是财政预算的重要目标,投资基础设施、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是实现国家发展的关键。
20世纪中叶,日本的财政预算理念开始转向保护福利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增加,政府开始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养老保险等。
这些政策的实践提高了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保障,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财政预算的理念应该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福利和利益,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21世纪初,日本的财政预算理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日本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和可持续性问题。
政府在财政预算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措施,包括削减支出、增加税收等,以减轻债务负担并实现财政平衡。
这些政策实践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增长的低迷和社会福利的削减,给人民带来了困难和不满。
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财政预算的理念不仅应该关注长远的可持续性,还要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实现财政的平衡和人民的福祉。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经历了国家发展、社会福利和财政可持续性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政策实践都有其特点和启示,包括注重国家发展、人民福利和财政平衡。
通过总结和借鉴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财政预算制定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日本财政
浅谈日本财政政策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发展状况,对全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日本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的效果大不相同。
二战后的60余年,日本经济发展走过的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20世纪50-60年代曾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日本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成功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接着于70年代陷入长期的萧条。
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陷入萧条,但此时的财政政策却未达到预想的效果。
如今经济复苏也是在跌跌撞撞、曲折徘徊中前进的,这期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经济复苏的良好态势为今后的结构改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而也使未来的财政政策具有了新的特点。
一、日本财税政策研究之高速增长的奇迹日本经济二战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期后,从1955年以设备投资和发展重工业为主要推动力,开始了高速增长,1956—1970年期间GDP实际增长率平均达9.66%。
与当年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令人叹为观止:1953—1973年,日本GNP年平均增长率为9.8%,几乎比西德和法国快了一倍,比美国、英国快了两倍;国民生产总值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一年英国,1968年超过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贸易额占世界的比重从1955年的2.4%提高到1970年的6.9%,同期出口商品价值中占工业化国家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从3.68%到提高到9.28%,仅次于美国的18.97%、西德的17.74%;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非常明显,到1973年,三次产业的构成比达到5.7:42.5:51.8;重工业化率(重工业产品的出厂额占整个制造业产品出厂额的比重)1955年为44.6%,到1970年达到了62.3%,成为工业户国家中该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到1970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630美元,相当于美国的37.45%、西德的59.32%和法国的65.78%,大大缩小了与欧美国家的差距。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日本财政预算的理念在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之后,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框架和方向。
最初的时候,日本财政预算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效率”和“稳定性”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理念也不断地演变和进化。
本文将从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以及启示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日本财政预算的理念起源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20世纪初期,日本的财政预算的重点主要是“效率”。
政府在财政预算的使用上一直注重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
在二战后,日本政府开始重视财政预算的计划性和稳定性。
1951年,政府颁布了“财政投资计划”,这是日本政府首次明确规划国家投资的方向,并且确立了“财政预算的规划和支出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以确保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这一理念。
此后,该理念已经连续推出了数次政策框架,其中最重要的是1987年制定的“国民生活基本公共需求计划”,以及1993年实行的“综合预算制度”。
1987年,“国民生活基本公共需求计划”提出了六个层面的国民需求,并将之与财政支出进行了关联。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在基本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贡献活动中加大投资力度,缓解日本经济增长期的经济不平等和发展障碍。
同时,这个计划还要求政府在实施社会公共工程项目时,必须依据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审查、执行并评价。
这一计划的提出具有先进的社会化手段和财政预算管理的特点,标志着日本财政预算理念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综合预算制度是日本财政预算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制度,是在90年代初实施的一项改革。
通过这一制度,日本政府可以将各部门的预算总和纳入总预算中进行协调和管理。
这项制度旨在消除部门之间的重复投资和重复预算,提高预算的效率和执行力,并使预算管理更加透明化和公开化。
该制度的实施成功地消除了部门之间的重复和浪费,使得日本的财政预算管理质量得以显著提高。
政策实践日本政府在财政预算管理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其政策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全民提高财政预算意识。
日本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及措施
科 技政策 的关 系 上
分 阶段 探 索 其 历
从 中获得 启 发
战后 1 0 年恢 复 时期
。
日本 以 其惨 重 失 败 宣 告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的结 束 厂 和设 备遭 到毁 坏
,
它 有 9 / 1 0 的 商船
,
1
/ 4 的 房屋
。
,
1 / 5 的工
其 国 民财 富的 1 /
。
4 仅 在 1 9 4 1~
委托 研究制 度
,
。
1 9 5、 年 开始 设科 学
外 交 官并建 立 工业 技
,
1 9 5 5 年成 立
日本 科 技振 兴 财 团
,
签 订 《 日 美技术 情 报交 流协 定 》 为 全 面 了 解 美
择 优 引 进 美 国 技 术提 供 了方 便
,
1 9 5 2年
日本 经 济进 入 了 正 常 化
,
用 适 时 的 政策 路线 指导 工 农 业 生产 良局
, ,
并 用 相 应 的 体制 保 证政
,
在农 业 方 面
,
1 9 4 8 年在 农林 省 内增设 农业 改
,
负责 农 业 技 术 普及 工 作
,
并颁
。
布 了《农 业 改 良促 进法 》 在基 层 另外 政 府放 开 粮 价
, ,
农 业 技术 普及 工 作 由农 业试 验站 和 农 业 合作社 配 合实 施
1 9 4 5 年 间就 已 毁
、
于 战火 战 争 一 结 束 日本 就
。
遇上 粮 荒
,
加上 被 返遣 回 国 的 5 0
达 到19
3 3~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日本的财政预算理念从过去到现在经历了多次演变,这些演变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点和需求,也成为了今天日本财政政策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政策实践和启示两个方面,分析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历程。
一、政策实践1. 战后初期(1945-1950年)日本战后初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济复原和基础设施的重建。
因此,政府对财政预算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福利。
政府在这个阶段实行了很多措施,比如通过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现代化,进行重点支出,为国家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代和196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时期。
政府财政预算的主要目标便转向了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政府把预算的重点放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对高科技产业实施了大量的创新支出,如半导体、纤维材料和计算机等产业。
此外,政府还通过鼓励企业自主投资,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努力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3. 泡沫经济时期(1970-1990年)到了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日本经济进入了泡沫经济时期。
政府的财政预算目标从促进经济发展转变为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政策,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建筑工程来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在这个阶段实施了大量支出项目,如高速公路、铁路建设、核电站建设等。
20世纪90年代,日本进入了长期的低增长期。
此时政府的财政预算目标转向了财政再建和财政稳健。
政府通过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和公共项目支出来提高财政自给能力。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调整政策和财政改革政策,削减公共支出,积极开展财政改革。
比如,推行了“目标预算制度”、实行“消费税”等。
5. 当前时期(2010年至今)进入21世纪,日本开始面临人口少子高龄化和国际经济竞争的新挑战。
政府的财政预算目标转向了社会安全与健康、防灾减灾等领域。
政府反复进行制定计划和修订预算,支持政府部门的项目,改善福利水平,加强公共服务质量,推进多领域的创新。
日本的财政政策
日本的财政政策1.战后重建时期(1946-1954)道奇路线与平衡财政预算背景:倾斜生产方式(1947-1951)的目的是集中力量增加煤炭、钢铁等基础产业生产,从而使国民经济重新进入再生产循环的轨道。
然而,倾斜生产时期的经济虽然得到了恢复,但是那是在极不稳定的体制下达成的。
主要的不稳定因素有1.对外贸易的封闭性以及严重依赖美国援助2.国内的统制经济体制3.恶性通货膨胀1949年道奇计划1.超平衡紧缩预算:道奇认为日本长期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预算的不平衡,因此要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不能搞统制经济,也不能实行货币贬值,只能通过财政平衡来实现。
(减少价格补贴、减少公务员数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2.强化税收:道奇路线实行强化税收政策,它虽然保证了超平衡预算的实施,但是也影响了企业利润以及民众的消费,对宏观经济产生了影响。
3.停止复兴金融贷款业务:复兴金融贷款是倾斜生产方式时期重要产业资金供给的渠道。
它一方面支撑了重点产业的生产恢复,一方面又助长了通货膨胀的蔓延,道奇认为,政府投资很难产生民间投资那样的良好效果,而是“会进一步助长通货膨胀”,因此停止复兴金融贷款,并限期收回放款。
结果仅用一年时间,复兴金融的千余亿日元债务便全部还清。
竹马经济论:应当砍掉国内补贴与美国的援助,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做到。
金融缓和:由于道奇实行的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因而导致社会流动性资金紧张,企业缺少资金。
因此日本政府降低贴现率,扩大对民间的贷款,以此保证流动性。
就是说财政还流资金通过金融渠道再次放出。
评价:经济稳定市场经济2.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超均衡预算政策(1955-1965):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财政收入的自然增长,每年的财政预算编制也极为简单,只要根据财政收入的自然增长,按比率扩大财政支出就行。
这段时间的日本财政政策中一直奉行了内生性超均衡预算主义,不依靠发行国债日本的财政也能维持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主要是实行所得税减免和法人税减免,目的在于解决当时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资本市场缓慢,以及投资来源不足等矛盾,以促进经济增长。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财政的发展与改革
(发展战略)日本财政的发展和改革日本财政的发展和改革1.战前、战时的财政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实行地租改革(1873—1881年),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可是,由于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导致财政支出急速增加,使整个财政陷于支出大于收入的状态。
明治10年(1877年)爆发了西南战争,政府为筹措军费而大量发行不兑现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又造成对外贸易入超和金银外流,使近代日本经济首次面临危机。
明治14年(1881年)明治政府采取了“超紧缩、超均衡”的财政政策,取消不兑现纸币,发行兑换券,增加对烟酒等商品的征税,停止由国家运营工厂和矿山,大幅度削减财政支出。
这是日本财政史上第壹次出现的正式的财政政策。
其时任大藏大臣的是松方正义,因此,后人称该政策为“松方财政”。
松方财政(1881—1885年)制止了通货膨胀,带来了通货的稳定,使对外收支变为顺差,且导致建立了近代的财政、金融体系(于1882年设立了日本银行),另壹方面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引起了深刻的通货紧缩,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卷入商品经济的小农遭到沉重的打击。
其后,政府又转向积极财政。
经过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和日俄战争(1904年),日本日益走上扩充军备的道路,岁出规模不断扩大,1897年中央政府的壹般会计岁出超过2亿日元,相当于1894、1895年的7000—8000万日元的约3倍。
因此,尽管有中日甲午战争后获得高达2亿3150俩白银的战争赔款(约3亿6400万日元,相当于1895年壹般会计岁出额的4倍多)支撑壹时,终于不得不依靠发行大量国债和向外国借款来获取财源。
而于扩充军备的同时,政府又大力充实产业设施,如建设钢铁厂、改建铁路、扩充电信电话设施、奖励海运造船、设立特殊银行、修建治水工程、普及教育等等,于此过程中,日本政府的作用不断扩大,加快了走向“大政府”的步伐。
由于近代化落后,商品竞争力弱,20世纪初的日本经常受到外汇不足的困扰。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
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演变政策实践及启示日本财政预算的理念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
本文将综述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历史演变、政策实践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阶段:经济发展和福利国家建设阶段(1947年-197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各尽所能、依照能力给予”的原则,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福利国家的建设。
日本政府通过增加对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等领域的投资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时期,日本政府实行了“社会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原则,财政预算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第二阶段: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阶段(1971年-1986年)197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新的财政预算理念,即“优先性与效率”。
在这一阶段,日本经历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日本政府实行了积极的产业政策,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支持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经济竞争力。
此阶段,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
第三阶段:财政调整与债务问题阶段(1986年-现今)从1980年代开始,日本财政预算面临着严重的财政调整和债务问题。
日本政府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和财政赤字,不得不削减财政支出并加强财政监管。
此时期,日本政府实行了“限制支出”的原则,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改革税制、优化政府支出、推动公共债务的偿还和控制等。
这些措施并未能有效解决日本的财政问题,导致日本的债务问题持续加剧。
财政预算的理念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不同阶段的国家发展需要有不同的财政预算理念来指导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财政预算应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之间寻求平衡。
财政预算的核心目标是要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
财政预算应该既注重经济的发展,也注重社会福利的建设。
财政预算要避免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的积累。
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政府需要加强财政监管和控制,以保持财政的健康和稳定。
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新发展战略
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新发展战略刘昌黎2001年以来,日本政府为推动结构改革和景气复苏,每年都定期修改《经济财政运营与经济社会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和《经济展望与经济财政运营的基本态度》,提出各年度的重点课题和政策措施。
2005年以后,在景气持续扩大的形势下,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又开始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
其中,经内阁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反复审议的《全球化战略》(2005年5月18日、2006年5月18日)和《经济成长战略大纲》(2005年6月26日、2006年6月26日、2007年6月19日)已经付诸实施了。
以此为基础,经济财政咨询会议2007年1月25日又审议通过了《日本经济的道路和战略》。
其后经过1年左右的实践,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在2007年12月26日审议《日本经济的道路和方向(方案)》的基础上,2008年1月20日又审议通过了《日本经济的道路和战略——开放的国家、全员参加型成长、与环境共生》。
《日本经济的道路和战略》在总结日本经济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新发展战略。
一、日本经济的现状与课题1.景气的现状与课题2002年初开始的景气复苏虽然仍在继续扩大之中,但景气一直处于波动起伏的不稳定状态,进入2007年以后再次出现了复苏乏力的迹象。
2007年度,日本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估计为0.8%,名义增长率估计为1.3%,分别低于2006年度的2.3%和1.6%;2008年度预计分别为2.0%和2.1%,到2010年前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只能保持在2%左右。
景气复苏发展不平衡,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①尽管失业人数明显减少,失业率也明显下降,雇用形势却依然不容乐观;②因建筑法修改的影响,住宅建设投资出现了缩小的倾向;③景气在地区间和企业间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和部分中小企业仍然处境艰难。
另外,从国际经济环境看,鉴于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暴涨(2008年1月2日已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世界经济形势特别是美国经济都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
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
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引言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预算和税收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日本,90年代以来,财政政策一直是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
本文将就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进行探讨,包括政府债务问题、经济刺激措施和税收改革的重要性等。
政府债务问题在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经历了泡沫经济崩溃后的调整期。
为了应对经济形势恶化,日本政府大规模发行国债来提供资金支持,导致国债规模急剧增加,形成了日本世界上最高的公共债务。
这一举措在短期内稳定了经济,但也埋下了后期债务危机的种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政府债务不断上升,使得财政压力加大。
财政政策的调整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政府通过控制开支、增加税收等措施来应对债务问题,但困难重重。
尽管如此,财政政策调整仍然是日本政府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经济刺激措施为了推动经济复苏和缓解经济衰退对公共债务的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措施。
其中包括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提振需求,实施货币宽松政策以降低利率和刺激消费,以及通过减税来提高家庭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
实施经济刺激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短期经济增长,还可以促进长期经济结构调整。
例如,加大对创新科技产业的投资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日本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经济刺激措施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过度依赖政府债务来提振经济,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债务负担,并引发债务危机。
此外,经济刺激有可能导致通胀。
因此,必须审慎选择具体的刺激措施和合理安排资金使用,以平衡经济增长和债务压力。
税收改革的重要性税收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日本的财政政策中,税收改革被视为解决政府债务和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
税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税制结构,增加税收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通过减少劳动收入税率和企业税率,可以促进雇佣和投资活动,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消费税率来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当前日本行政财政改革浅议
,
舍弃 应 该 舍弃 的
改变 应 该 改变 的
增填 应 该 新 增填
二 同」
,
第7 4 页
第8 9 页
《
。
1 吉田赦《 客 观 主 义 和 自然 辩 证法 》 《 唯物 论 研 究 》 第 十 二 号 一 九 三 三 年 十 月 第 6 同上
, 。
,
—
2 万 6
。
小西 荣 治
1 页 第9
。
辩证法
①
,
。
这 正是 当前行 财 政改 革的 重 要 出 发点
,
0 年 代两次 石 油危机 之 后 7
% 左右
。
日本 经 济增 长 速 度下 降
,
197 4
~
1 9 8 1 年实
,
质年
平 均增长 率 只 有
, ,
,
税 收 的 增长 放慢
,
出现 了税 收短 缺
, , ,
,
财 政亏 空
不得 不依 靠
,
发行 特 例 国 债来 填补 解决 不 数年
、
逻辑学
、
认 识 论 的 同 一性 间 题
一
批判船山氏 的论 文
《
唯物 沦 研究 歹 第
永田 广志
《 《
为 了唯 物 论 认 识 论 的 钻 研 》
《
唯 物 论 研究 》 第 四 十 号
》 《
,
0 第1
理
荣袋俊二
1 52页
。
关 于 辩 证法
、
逻辑学
、
认 识论 的 同一 性 问题
唯物 论 研 究 》 第 三 十 九 号
。
中曾 根 曾 说
日本财政运营战略(2010.6.22)
財政運営戦略 ArrayⅠ.基本的な考え方1.経済・財政の現状総じて我が国の経済は、1990年代初頭のバブル崩壊以降、伸び悩む状態が続いている。
経済成長のための政策対応が十分な効果を発揮せず、デフレからも脱却できなかったため、過去10年間、景気実感に近い名目値ではマイナス成長と、OECD諸国の中で最低の水準にとどまっている。
一方で、財政は、歳出が税収等を大きく上回る状態が恒常的に続き、過去20年間で我が国の国債残高は約470兆円増加している。
その要因を考えるために、これまでの我が国の財政の推移を見れば、・ 1990年頃には、バブルによる一時的な税収の大幅増により財政収支が大きく改善したが、バブル崩壊以降、度重なる減税や、景気低迷が長く続いた結果、過去20年間で約210兆円の税収が消え去り、その分の国債残高の増加につながった。
・ また、過去20年間、不況対策としても行われた公共事業の拡大は、効率的な投資でなかったため、必ずしも成長に寄与せず、約60兆円の国債残高の増加(注)につながり、こうした債務残高の累増が財政政策上の選択肢を狭めていくこととなった。
・ さらに、90年代からの高齢化の進展による社会保障費の増大は、過去20年間で約150兆円の国債残高の増加につながり、財政悪化の大きな要因となっている。
(注)過去20年間の公共事業の拡大による国債残高の増加分は約60兆円であるが、この間の公共事業費の累積額は約200兆円に上る。
財政状況が深刻さを増してきているにもかかわらず、改善を先送りできたのは、長期金利が上昇しなかったことが大きい。
その背景には、豊富な国内貯蓄の存在や、長引くデフレ・景気低迷を反映した企業部門における資金需要の減少、家計・銀行・公的セクターなどによる国内における安定的な国債保有構造といった、我が国独特の要因がある。
しかしながら、こうした環境にいつまでも安住していられるわけではない。
日本——出台新增长和财政运营双战略、推动重点领域发展
元 的 民间投 资。 日本还 将创 建 “ 地域
活 性化 综 合特 区 ” ,力争 在 2 2 0 0年 前 ,在环境 领域 创造 产值 5 O万 亿 日 元 , 加就业 岗位 1 0万个 。 增 4 在 国家战 略项 目中 , 降低 法人 税
现这 一 目标 , 日本 必须 在 2 2 0 0年度
8个 以 上 百 分 点 , 过 1 % 。 财 政 运 超 3
区” ,以宽松 的政 策和 优惠 的税 率 吸 引更多 的外 资企 业 。
在 日本 新增 长 战 略的 另 一 个 重 要 信息 是在其 所涵 盖 的 7大领 域 中 , 日本 政府 于 2 1 0 0年 6月 1 8日
内需和 约 5 0万 个就业 机会 。 0 日本首
相菅 直人 表示 , 建设 “ 要 强健 的经 济、 财政和 社会 保障 ” 。
新增 长 战略 涉及 2 1项 国家战 略 项 目, 括 到 2 2 包 0 0年 实现 采 取 新 能 源技 术和 节 能技 术的 未来城 市构 想 ; 为患者 提供 更好 的医疗 服务 ; 科学 技 术研 发投 资 占国 内 生产 总值 的 比例
略还 为 中央 对 地 方 转移 支 付 确 定 了
额 度 ,以促 使 地 方 政 府积 极 整 顿 财
出台新 增 长战 略 。战 略提 出今 后 1 0 年 的名 义增 长率 达 到 年均 3 实 际 %、
增长 率超 过 2 %的 目标 。这 个新增 长 战略 涉 及 7大领 域 、 1项 国家 战 略 2
提 高 到 4 以 上 ;吸 引 3 0 % 0 0万 人 次
计 至 0 0年 , 4 2 2 B本 海 外基 础 设施 建
设项 目的规模将 超过 1 9万亿 日元。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政政策研究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政政策研究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政政策研究近年来,日本经济一直备受瞩目,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一段历史时期,日本实行了一系列精细而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日本在高速增长时期实施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加强了地区间的联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高了资源的流动性,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日本实行了积极的产业政策。
通过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日本成功发展了钢铁、汽车、电子等一系列支柱产业。
政府通过提供低廉的融资以及减税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这不仅提升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日本实行了有利于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政策。
日本政府在高速增长时期注重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劳动力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
政府还通过调整税收和社会保障机制,鼓励劳动力积极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提升了劳动力的市场参与度。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和劳动力的生产力,为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日本还注重教育政策的推行。
日本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供普及的义务教育,并倡导全民接受高等教育的理念。
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了整体劳动力的质量和技能水平,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虽然这些财政政策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其次,对于产业政策的过度干预可能导致经济失衡和资源错配。
此外,劳动力市场政策仍然面临着挑战,包括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等问题。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日本经济在高速增长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财政政策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日本政府为振兴出口采取的财政政策
日本政府为振兴出口采取的财政政策日本政府一直以来都重视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出口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对于扩大国际贸易、提高国内就业和促进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应对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面临的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以促进出口的发展和增加出口竞争力。
1. 减税措施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刺激出口贸易,日本政府采取了减税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减少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降低企业的负担和提高企业利润。
此外,还对出口相关的企业提供特殊的减税政策,以鼓励和支持出口业务的发展。
2. 资金支持和贷款为了支持出口企业的融资需求,日本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基金和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和贷款。
这些资金和贷款主要用于扩大出口规模、改善生产设施、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政府还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降低出口企业的融资成本。
3. 促进国际合作和贸易协定为了扩大出口市场和促进国际贸易,日本政府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协定和合作关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与欧盟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和与亚洲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FTA)。
这些协定为日本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有利的贸易环境,进一步增强了日本产品的竞争力。
4. 促进创新和技术升级日本政府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出口增长的重要性。
因此,政府通过设立科研基金、提供创新补贴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方式,促进创新和技术升级。
政府还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推动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加强日本的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
5. 扩大出口促销和市场开拓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推广产品和开拓海外市场,日本政府提供了相应的出口促销支持和市场开拓服务。
政府通过组织贸易展览和派遣贸易代表团,为企业提供展示和推广的机会。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和商业洽谈,帮助企业建立海外业务联系和拓展国际合作关系。
6. 提高贸易便利化和减少贸易壁垒为了降低出口成本和提高出口效率,日本政府致力于提高贸易便利化和减少贸易壁垒。
最新 日本政府为振兴出口采取的财政政策-精品
日本政府为振兴出口采取的财政政策战后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奉“贸易立国”为基本国策、主管对外贸易的通商产业省成立伊始(1949年5月),就把其使命确定为“改变产业行政方向,即由以往的国内经济中心主义转向国际通商主义,由此确立参与体制的态势,谋求出口产业的迅速发展。
”战后日本政府的第一本《通商白皮书》(1949年度版)亦在前言中疾呼“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和一切努力集中力量振兴出口”,并且提出了“或是出口,或是死亡”的口号。
为了振兴出口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就是财政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我国采取有利的和措施鼓励出口是有很大的启示。
1、出口所得扣除制度。
1953 年日本政府作为“赋税特别措施”之一创立了“出口所得扣除”制度,该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按一定比率允许把来自出口的收入计入成本(不列为征税对象)来刺激出口。
可以计入成本的比率为:商社出口收入的1%、厂家出口收入的3%、成套设备出口收入的5%或该项出口贸易纯盈利的80%,两者当中数额低的一方可列入当年的成本之中。
这一制度由于违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于禁止贸易补助金的国际宣言,被迫于1964年3月废除。
但是,紧接着日本政府又创立了新的鼓励出口的减免税措施。
海外交易等增额折旧制度。
这~制度是1961年模仿法国的作法而采取的措施;目的是促进出口企业的设备更新以提高出口竞争能力。
该制该规定,凡满足~定条件的企业可以将折旧率提高80%(由于折旧部分可以计入成本,所以允许提高折旧率就起到了减免税的作用)。
当时日本政府提出的条件为:(l)、该结算期的出口交易收入总额超过基准年度的出口额。
(2)、该结算期的出口比率超过基准年度的出口比率。
由于决定鼓励标准不是出口的绝对金额,而是增加额和出口比率的提高,所以刺激效果更大。
为了增加出口产业的内部留成、促进出口产业的现代化,根据通产省通商局和贸易振兴局的要求,1966年进~步将“增额比率”由80%提高到100%。
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
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资本泡沫”破灭后的长期萧条期,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财政政策,总体上讲是扩张性的。
但是,日本政府十分注重财政政策的转向问题,被称为“教训”的1997年《财政结构改革法案》的出台与冻结,以及小泉首相的经济结构改革设想等,都反映了政府的这一意图。
日本扩张性财政政策还能走多远?小泉改革的前途如何?无疑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回顾1.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在土地和股市两大泡沫(一般称“资本泡沫”)的推动下,实现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
在当时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有所谓一枝独秀的美誉。
然而,进入90年代后,以地价下降为导火索,资本泡沫逐步破灭,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多年的徘徊或萧条期。
1990年GDP增长率达5.1%,1993年下降到0.3%,其后除1996年增长5.0%外,其余年份增幅在1.6%以下,1998年为-%,2001年为-%。
失业率由1990年的2.1%,2001年上升为5.3%,为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最高。
而且,同期日本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
其一是1995年以后物价连续下跌,批发物价1995年以后7年里,除1997年为0.6%外,其余年度均为负数;消费物价虽不象批发物价那样长期下跌,也有两个年度为负数,基本上在0值周边波动。
其二是泡沫经济时期泡沫化了的资本严重缩水。
股市缩水:日经平均指数由最高的1989年的38916日元,2000年跌破10000日元,与1989年相比缩水70%以上。
其间,虽在1993年和1999年出现过反弹,但均在20000日元以下波动,目前为11500日元左右;土地缩水:土地价格从1991年开始连续11年下跌,2002年1月1日的政府公市地价(日本中央政府国土交通省调查的价格)与最高价格的1991年相比,住宅用地价格共下跌了36.0%,商业用地价格共下跌了62.0%,而且在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下跌幅度更大,同比下跌52.1%和76.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财政的发展与改革1. 战前、战时的财政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实行地租改革(1873—1881年),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由于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导致财政支出急速增加,使整个财政陷于支出大于收入的状态。
明治10年(1877年)爆发了西南战争,政府为筹措军费而大量发行不兑现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又造成对外贸易入超和金银外流,使近代日本经济首次面临危机。
明治14 年(1881年)明治政府采取了“超紧缩、超均衡”的财政政策,取消不兑现纸币,发行兑换券,增加对烟酒等商品的征税,停止由国家经营工厂和矿山,大幅度削减财政支出。
这是日本财政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正式的财政政策。
其时任大藏大臣的是松方正义,因此,后人称该政策为“松方财政”。
松方财政(1881—1885年)制止了通货膨胀,带来了通货的稳定,使对外收支变为顺差,并导致建立了近代的财政、金融体系(在1882年设立了日本银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引起了深刻的通货紧缩,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卷入商品经济的小农遭到沉重的打击。
其后,政府又转向积极财政。
经过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和日俄战争(1904年),日本日益走上扩充军备的道路,岁出规模不断扩大,1897年中央政府的一般会计岁出超过2 亿日元,相当于1894、1895年的7000—8000万日元的约3 倍。
因此,尽管有中日甲午战争后获得高达2亿3150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约3 亿6400万日元,相当于1895年一般会计岁出额的4 倍多)支撑一时,终于不得不依靠发行大量国债和向外国借款来获取财源。
而在扩充军备的同时,政府又大力充实产业设施,如建设钢铁厂、改建铁路、扩充电信电话设施、奖励海运造船、设立特殊银行、修建治水工程、普及教育等等,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的作用不断扩大,加快了走向“大政府”的步伐。
由于近代化落后,商品竞争力弱,20世纪初的日本经常受到外汇不足的困扰。
然而,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日本逐步扩大了出口市场,国际收支转为顺差,外汇储备有所增加。
一战结束以后,日本复又陷入财源困难的境地。
加之1923年发生了东京大地震,地震后的复兴需要导致财政支出进一步膨胀,结果,出现了大幅度的财政赤字。
为了克服赤字,重建财政,政府采取了彻底的紧缩财政政策。
但是,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1930年前后的日本经济日趋萧条,物价跌落,中小企业大量倒闭。
1931年就任大藏大臣的高桥是清又转向积极财政,力图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摆脱萧条,恢复经济景气。
虽然高桥的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了景气的恢复,但是国债余额急速膨胀,至1935年达到98亿日元,进入了所谓“国债百亿日元”时代。
与此同时,军部为了扩充军备的需要,不断施加压力要求扩大财政支出,致使中央、地方合计的财政支出在1936 —1941年度增至2.3 倍,在1941—1945年度又增至3 倍,其中军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38年度的约30%增至1942年度的约40%,又增至1944年度的约50%。
总之,战时日本财政是在中央集权政府的强有力的控制下,以满足对外侵略的军事需要为最高目标的财政。
2. 战后复兴期的财政战后日本在战争废墟上重建日本经济的过程中,财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7年春政府开始实施“倾斜生产方式”,压低煤炭、钢铁等重要物资的价格,以促进生产的恢复。
政府压低重要物资价格的办法就是规定“官定价”,这是被故意压低了的价格,甚至低于实际生产费,两者的差额则由政府以“价格调整费”的形式给予补助。
鉴于煤炭、钢铁等的实际生产费比官定价要高出三四成,为此,“价格调整费”的数额十分庞大,在1947年度占年度预算的比例高达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政府还要给复兴金融公库出资,使其承担向重要产业融资的任务。
这种依靠财政手段来支持生产恢复的作法,导致了财政支出与赤字的迅速扩大,同时,财政支出扩大加上物资不足,又致使通货膨胀日益加剧。
1947年度的《经济白皮书》的副标题——“财政、企业、家庭经济都是赤字”,正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1949年的消费物价比上年上涨80%。
1949 年2 月,约瑟夫。
道奇来日,对财政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要求实施所谓“超均衡财政”,严格削减价格差补助金及其他补助金,停止复兴金融金库的新贷款,制定1 美元等于360 日元的单一固定汇率,通过对1949年度预算进行修订,使其总计达到平衡即实现“综合预算平衡”。
此外,对政府行政机构实施改革,将各省(相当于中国所说的“部”)的部、局的数目削减30%,大幅度减少公务员人数(在第一次行政整理中裁减23万人)。
这样,占领军以其强大的权利为后盾,实施了空前的财政改革。
通过实施被称为“道奇路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得到缓和,工矿业生产有所恢复,出口明显增加,1949年度预算的执行结果实现了盈余,为健全财政制度创造了条件。
然而,道奇路线的目标虽然基本上得到实现,但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导致出现了深刻的通货紧缩局面,造成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与生产的停滞。
在1949年,日本还推行了一项决定战后财政方向的重要改革,即所谓“夏普劝告”。
与道奇改革着眼于财政的“岁出方面”相对照,夏普劝告着眼于财政的“岁入方面”,即开展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其中心内容是有:把征税重点置于所得税和直接税上,实行所谓“所得税中心主义”,并确立累进课税体系;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源分配;协调法人税与对红利收入的课税;为加强地方自治而废除附加税制,削减国库补助金,加强财源调整功能等。
该“劝告”从1950年度的预算起正式开始实施。
3. 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财政在1955年以后,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各项经济指标(除对外贸易)恢复并超过战前水准,电机、石油化学、合成纤维等各种新型产业迅速成长,形成了“投资呼唤投资”的经济建设热潮。
由于经济的迅速增长,使税金的自然增收大幅度增加,从而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这种收入又成为政府增加岁出和实施减税的财源。
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是扩大了公共事业的投资,以充实产业基础设施,支持民间企业的发展。
直至60年代前半,尽管财政支出迅速增加,但收入也在大幅度上升,足以维持预算平衡而无需发行国债。
不过,当时的财政的作用不是很大,不如说是仅仅起到了“配角”的作用。
由于政府坚持“均衡预算主义”,财政政策尚未被用作为调整景气的工具。
在景气调整方面,主要角色是金融政策。
一方面通过采取低利率的政策来促进企业的设备投资,另一方面依靠金融政策来发挥调整景气的作用。
在财政方面,主要是财政投资贷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银行等政府金融机构成为不断增长的产业资金的重要提供者。
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之际出现了“奥林匹克景气”,1965年日本经济转向萧条,尽管在1965年度的“当初预算”中仍坚持了不依靠财政手段调节景气的方针,其后发现税收明显不足,不得不在1965年7 月提出的紧急萧条对策中,决定援用财政特例法来发行2500亿日元的长期国债。
这是日本自战后以来第一次发行国债,意味着日本政府开始放弃已坚持16年之久的预算均衡原则,也意味着自1949年推行道奇的“均衡预算主义”路线以来的一大转折。
由于利用财政政策来调节景气对于日本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而当时的大藏大臣福田赳夫宣称日本进入了“财政新时代”。
在60年代后半,虽然财政支出迅速扩大,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税收增加得也快,这导致对国债的依赖程度不高,国债的发行额也不很大。
4. 国债发行的迅速扩大战后日本的国债发行始于1965年;国债发行额的急速扩大始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至于“赤字国债”的发行(为筹措建设社会性资本所需资金的“建设国债”以外的国债)则始于1975年的补正预算,其后,发行赤字国债形成为惯例。
日本政府在开始发行赤字国债的第二年,即1976年就提出要从赤字国债中解脱出来,并定下了在1980年度消除赤字国债的目标。
然而,当时正值西方各国经济出现同时萧条的局面,日本为了充当促使西方经济走出同时萧条局面的“火车头”,力图达到7 %的增长率,为此,而大幅度地扩大财政支出,不巧又遇到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致使经济萧条趋于长期化、深刻化,赤字国债的发行额反而增加,在1979年度达15万2700亿日元的国债发行额中,赤字国债占一半以上,达8 万550 亿日元。
1979 年9 月,政府又提出要在1984年度摆脱赤字国债的目标,然而,这个目标又落了空。
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的增长潜力下降,即使采用发行国债的方法来刺激景气,增长率也仍是上不去,为此税收也增加不了,而在支出方面,由于在号称“福利元年”的1973年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以后,社会保障费用急速增加,更导致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增发国债,欠帐越来越多。
这样,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国债发行额不断扩大,国债费在一般会计岁出(一般会计的岁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在1975年只有不到5 %,到80年代中期上升到21—22%,为此,重建财政成为一大课题。
5. 重建财政“初战告捷”1979 年夏,当时的大平正芳首相在国会上疾呼“重建财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还指出:“重建财政的核心当然就是从庞大的国债、特别是特例公债中解脱出来。
为此,在1980年度的预算中,要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压缩公债发行的绝对额,将税收的自然增收优先用于填补国债的减额。
”广义地讲,财政改革的宗旨应是努力实现这样一种财政状态:第一,财政的支出结构应是合理的,是符合国民需要的;第二,财政的收入结构应是不偏不倚的、公平负担的;第三,在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和公平的财政收入结构之下,开展健全的财政运营。
这里所说的“重建财政”也可以说是“狭义的财政改革”,是财政改革的第一阶段,其宗旨就是为缩小财政赤字而努力。
为了重建财政,在编制1980年度的预算时,开始设定“概算要求基准”,硬性规定该年度的一般行政经费对上一年的增长率保持为零。
在1983年度又开始设定“负概算要求基准”,硬性规定该年度的一般行政经费低于上一年的水准(即负增长)。
同时,在1983年度制定的新经济计划——“80年代经济社会的展望与指针”中,政府再次提出“在1990年度摆脱对特例国债的依赖并减少对整个国债的依存度”的目标。
由于采取强制压低岁出的办法,使作为国家的政策性经费的一般岁出(一般会计岁出减去国债费、地方交付税所剩下的部分)在1983至1987年度连续5 个年度保持为零增长,加上在80 年代后半期经济景气大幅度扩大,在累进税率下岁入(税收)的增长超过了所得的增长,这样减支增收的结果,使1990年度不新增发行赤字国债的目标终于得到实现,以摆脱对特例国债(赤字国债)的依赖为目的财政重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