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选编

合集下载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1 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路线起点A点,终点B点,分别选择方案一、方案二如地形图所示。

地形图比例尺1:20501.2两方案粗算方案一:JD1:量得α=63°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35°设 Ls=80 R=300mAC=299.30m CD=625.25m DB=504.30m AB=1301.75m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04.24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14.32°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191.96m外距E=(R+p)secα/2-R=22.21m校核数D=2T-L=16.52m校核:Ls :Ly =1:1.2 满足。

2β。

﹤α满足。

计算的JD2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39.98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0.89m切线长T=(R+P)tanα/2+q =134.85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 =7.64°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263.25m外距E=(R+p)secα/2-R =15.49m校核数D=2T-L =6.45m校核:Ls :Ly =1:1.29 满足。

2β。

﹤α满足。

AC段直线长=299.3-104.24=195.06mCD段直线长=625.25-104.24-134.85=386.16mDB段直线长=504.3-134.85=369.45m路线总长=195.06+386.16+369.45+191.96+263.25=1405.88m延长系数=1405.88/1301.75=1.08转角平均度数=(63°+35°)/2=49°每公里平均转角数=2/1.41=1.42总转角数:2个圆曲线最小半径:120m方案二:JD1:量得α=72°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21°设 Ls=60 R=400mAC′=420.25m C′D′=604.75m D′B=479.70m AB=1301.75m 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18.03m缓和曲线角β。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系别:土木系班级:姓名:学号:第一章总说明1.1设计概述1.课题名称:某山区一级公路路线设计。

2.设计要点:工程概况:设计公路为某一级公路,分车道行驶。

本路段为山区,多为高低起伏地貌。

地势较陡。

设计年限为20年,设计车速为80Km/h.地形图比例尺1:20003工程设计依据(一)交通组成建成初期交通组成如下:小客车:3000辆/日中型车:1700辆/日大型车:1400辆/日年交通量增长率6%(二)主要参考文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道路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路基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交通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二章平面线形设计2.1 说明道路选线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设计性强的一项工作。

它是由面到片,由片到线,由粗略到细致的过程,选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道路选线应根据道路使用任务和性质,综合考虑路线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远景规划。

2.深入调查当地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情况。

3.力求路线短捷及保证行车安全。

4.选线要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行经济的结合原则。

5.充分利用地形,搞好平,纵,横三面结合。

6.道路设计要考虑远近结合,分期修建,分段定级的原则,以取得最佳的用地与投资。

7.要考虑施工条件对定线的影响。

2.2路线平面设计公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平曲线组合而成,平曲线又分为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是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要素。

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景观相协调,并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衡。

2. 直线路段应根据地形等因素合理选择,一般直线长度应控制在20v,同向曲线间的直线应不小于6v(以米计),反向曲线间的直线不小于2v (以米计)。

(v 是设计速度,以km/h 计)。

3. 圆曲线线形设计应尽量采取大半径,当受到限制时,可以首先取一般最小半径,避免极限半径,对于一级公路山丘地形一般最小半径400m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目录一技术标准概述1.1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3)1.2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 (3)1.3路基横断面技术指标 (3)二平面设计2.1初选方案及方案粗算 (4)2.2路线方案比选 (6)2.3 选定方案的精算 (6)2.4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8)2.5逐桩坐标计算 (9)三纵断面设计3.1 中桩地面高程 (11)3.2 厘米格坐标纸点绘地面线 (12)3.3进行纵坡设计 (12)3.4竖曲线要素计算 (12)3.5 设计高程计算 (12)3.6 竖曲线计算表 (14)四横断面设计4.1技术指标 (16)4.2道路的组成及尺寸 (16)4.3加宽超高计算 ..................................................... .64.4视距验算 ......................................................... .184.5横断方向地面高程 (18)4.6路基设计表 (18)4.7 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 (18)五结束语.............................................................. 19.六参考文献. (20)七附表............................................................... -.21一、技术标准概述设计公路为三级道路,设计时速为40Km/h1.1平面设计技术指标(1)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100 m极限值60 m不设超高最小半径250 m最大半径10000 m(2)缓和曲线最小长度40 m —般值50 m(3)平曲线间插入直线长度同向平曲线长度宜大于6V(240 m)方向宜大于2V(80m)(4)平曲线最小长度70 m(5)直线段最长距离宜小于20V(800米)1.2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1)最大纵坡度:7%最小纵坡:0.5% (2)最小坡长:120m(3)不同纵坡最大坡长(4)竖曲线半径:凸型竖曲线一般值700m极限值450m凹型竖曲线一般值700m极限值450m竖曲线长度一般值90m 极限值35m(5)平纵配合满足“平包竖”,或者错开距离不小于3s的行程(33.33m)1.3路基横断面技术指标:(1)宽度行车道宽度:2X 3.5m 土路肩宽度:2X 0.75m 路基总宽度:8.5⑵ 视距 ①停车视距:40m ②会车视距:80m ③超车视距:200m(3)路拱及土路肩横坡度:路拱横坡度取用 2% 土路肩横坡度取用3%二平面设计2.1初选方案及方案粗算 2.1.1方案A(1)粗略量取转角量取:-E =20° : F =30°① 假定交点F Ls=50 m由基本型曲线要素要求 Ls :Ly :Ls 在1: 1: 1与1: 2: 1之间假定Ly=70 m—R901 S则 L= Ly +2Ls=170 m 又 L =(: -2 :0)- 2L S : =30° :0 :180兀 R得 R=229.18 m 取 R=230 maT =(R p )tanq =86.75 m2住。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_课程设计 精品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_课程设计 精品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计算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学生:王莉云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计算书)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总计:课程设计(计算书)23页(左侧空白栏目按实际情况填写。

)表格:9 个插图:0 幅目录1、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 (3)1.2、两个方案的粗算 (3)1.3、方案比选............................................................................................................ .4 1.4、选定方案的精算 (5)1.5、填写直曲表............................................................................................................. .62、纵断面设计2.1、中桩地面高程 (7)2.2、纵坡设计............................................................................................................. .7 2.3、竖曲线计算.. (7)2.4、设计高程计算 (8)2.5、厘米格坐标纸点绘设计线 (8)2.6、计算填挖高度 (8)3、横断面设计3.1路幅组成及尺寸........................................ .....................................................................9.3.2、加宽计算......................................................................................... .............. (9)3.3、超高计算......................................................................................... ... . (9)3.4、视距验算 (9)3.5、填中桩填挖高度表 (9)3.6填横断方向高程 (9)3.7、计算超高值 (9)3.8、绘200m横断面图 (10)3.9、填路基设计表 (10)3.10填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10)4、参考文献 (13)5、附表 (14)1、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已知:路线A 量得α1=39°, 设 Ls=60m R=300m , α2= 27°Ls=65 A 与JD1距离为L1=490m ,JD1与JD2距离为L2=400m ,JD2与B 距离为L3=540m1.2、两个方案的精算1.2.1计算JD1要素内移值 p=R L s 242=0.83m切线增长值 q=2sL =30m 缓和曲线角 ==παβ18020R 9.55°曲线长 L=s 0L 2180R 2-+︒πβα)(=182.52m 切线长 T=q p R ++2tan )(α=94.04m 外距 E=R p R -+2sec)(α=11.83m切曲差 D=2T -L=5.56m1.2.2计算JD2要素内移值p=RL s 242=0.59m切线增长值q=2s L=32.5m缓和曲线角 ==παβ18020R 6.21° 曲线长 L=s 0L 2180R 2-+︒πβα)(=206.34m 切线长T=q p R ++2tan )(α=104.66m外距E=R p R -+2sec )(α=9.13m切曲差D=2T -L=2.98m 1.2.3组合分析JD1与JD2直线段长度:L2-T1-T2=201.3>3V=120m 可以设计为基本型1.2.4校核校核:JD1处 Ls1 :Ly1 :Ls1在1:1:1与1:2:1之间,满足 20β=19.1°<α=39°满足校核:JD2处 Ls1 :Ly1 :Ls1在1:1:1与1:2:1之间,满足 20β=12.42°<α=27°满足路线长度为1421.46m ,延长系数为1.15路线B α=32° R=320m Ls=80m A 与JD 距离为750m JD 与B 距离为570mp=R L s 242=0.83m q=2sL =40m ==παβ18020R 7.16°L=s 0L 2180R 2-+︒πβα)(=258.74m T=q p R ++2tan )(α=132.00mE=R p R -+2sec)(α=13.76m D=2T -L=5.26m路线总长为1314.74m ,延长系数为1.06校核 Ls :Ly :Ls 在1:1:1与1:2:1之间,满足 20β=14.32°<α=32°满足1.3路线方案比选路线方案比选表延长系数 转角个数 转角平均度数圆曲线最小半径 路线长度 路线1 1.15 2 33° 180m 1421.46m 路线2 1.06132°320m1314.74m分析:①从转角个数来分析:转角数越小,车辆行驶过程中转弯次数越小,尤其在不平坦地区,应适宜设置转角数小的路线,那样行驶比较舒适,两者无差别。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一、路线方案比选(1)路线长度及延长系数A 、B 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为1301m ,A 为路线起点,B 为路线终点。

方案一:路线实际长度为1388、5m 0661130351388、、点直线长度、路线实际长度技术延长系数===B A ,之间。

、、在201~051方案二:路线实际长度为1342、7m (2)转角数方案一:两个 方案二:一个 (3)转角总和及转角平均度数方案一:转角总和'''002490 ,转角平均度数'''001245 。

方案二:转角总和'''002430 ,转角平均度数'''002430 。

(4) 平曲线要素方案一: 1JD m R 200= m L s 80= ‘’‘左004851 =α方案一: m R 320= m L s 80= ‘’‘左002430 =α(5) 由上述可知,两方案基本上都满足各技术指标,两条路线的长度基本相同。

从地形图上看,尽管方案一的路线转角个数和转角度数都比方案二的路线多,但是能较好地满足填挖平衡,且在地形相对复杂的地区容易展线,容易施工;而方案二的路线有些路段高差太大,会出现大填大挖的情况,这就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从总体来看,方案一的路线能较好地与周围地形相协调,施工较方便,工程造价可能要低于方案二的路线,比较经济合理,所以优先选用方案一的路线。

二、平面设计 (1)确定交点坐标根据地形图所给的坐标方格网计算路线起终点及交点坐标,如下: A 点坐标:N3984 E4046 1JD 点坐标:N3408 E4058 2JD 点坐标:N3108 E4452 B 点坐标:N2784 E4540 (2)计算方位角和路线转角 纵坐标增量n n N N N -=∆=1 横坐标增量N n E E E -=∆=1 两点间距离22E N D ∆+∆=方位角NE∆∆=-1tanα 根据以上各式计算数值如下表(3)平曲线设计分别计算两平曲线要素,如下 (4)桩号计算起点A 桩号 K0+000 1JD 桩号 K0+576.125 2JD 桩号 K1+56.883 终点B 桩号 K1+388.691 平曲线上各主点桩号计算如下 1JD 桩号 K0+576.125 2JD 桩号 K1+56.883从路线起点A 开始,直线段上每隔50m 加一整桩,平曲线上每20m 加一整桩。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设计计算书

计算书1:概述1.1 地形情况概述本段落为平原微丘区二级新建公路。

设计车速601.2 设计依据《道路勘测设计》 杨少伟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人民交通出版社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2:路线设计2.1道路等级本道路为新建三级道路设计车速60km/h 2.2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选 2.2.1 选线原则1)2)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线应设法绕避特殊地基地区。

当必须穿过时,要的工程措施。

4)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2.22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1)直线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制在宜。

学号:11207234班级:1109053郑航土建学院2)圆曲线①圆曲线最小半径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2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半径值以及超高和加宽。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

③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

④平曲线的最小长度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圆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宜在:1:1:1 到1:2:1之间。

3)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①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大②控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③控制行驶时间不过短;④符合视觉要求;因此,《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二级公路(6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50m.。

一般情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

4)行车视距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1道路纵断面设计1.1最大纵坡:三级公路7%~8%1.2最小纵坡:三级公路不小于3%1.3平均纵坡: (其中 为平均纵坡,l 为路线长度、单位为米,H 为路线长度l 两端的高差、单位为米)1.4最大坡长限制:三级公路为300m~500m1.5最小坡长限制:三级公路为100m~120m1.6合成坡度:三级公路为10.0%2曲线设计2.1竖曲线最小长度为:25m~35m2.2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形曲线半径为3000m 、凹形曲线半径为2000m2.3圆曲线半径:μ=G Y =h i gR v ±2=h i R V ±1272可得平曲线半径计算公式为:R =)(1272h i V ±μ 2.4圆曲线计算公式单圆曲线几何要素:式中T 为切线长(m )、L 为曲线长(m )、E 为外距(m )、J 为校正值(m )、R 曲线半径(m )、α为转角(°)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如下:ZY (桩号)=JD (桩号)-TYZ (桩号)=ZH (桩号)+LQZ (桩号)=YZ (桩号)-L/2JD (桩号)=QZ (桩号)+J/23横断面设计3.1行车道宽度:三级公路为3.25m~3.50m (设计采用3.50m )3.2路肩宽度:三级公路为0.50m~0.75m (设计采用0.75m )3.3路基宽度:三级公路为7.50m~8.50m (设计采用8.50m )4路基土石方计算及调配4.1积距法:A =b ·∑=n i i h 14.2坐标法:A =b ·21∑=++-n i i i i iy x y x 111)(4.3土石方数量计算:V =21(A1+A2)L式中A1、A2 为相邻两端面的填方(或挖方)面积,L 为相邻两断面的桩距。

由于平均断面法的计算结果是偏大的,因此在计算土石方体积时,一定要注意,填方和挖方应分别进行计算。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参考)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参考)

5
第二章 路线方案比选
2.1 路线长度及延长系数
A、B 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为 348.9m,A 为路线起点,B 为路线终点。
方案一: 技术延长系数 =
路线实际长度 A、B点直线长度
=
604.1 = 1.731, 348.9
方案二: 技术延长系数 =
路线实际长度 A、B点直线长度
=
479.746 348.9
平均坡长(米): 151.027
直坡段全长(米): 328.615
直坡段占全长(%): 54.397
曲线段全长(米): 275.493
曲线段占全长(%): 45.603
最小坡长(米): 62.797
最大坡长(米): 95.907
最小纵坡(%): 2.320
最大纵坡(%): -8.023
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米): 1600.000
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米): 1000.000
最小竖曲线长度(米): 76.401
= 1.375
2.2 转角数、转角总和及转角平均度数
方案一:转角数:三个;转角总和 276o54'18'' ;转角平均度数 92o18'06'' 。
方案二:转角数:二个;转角总和193o44'28'' ;转角平均度数 96o52'14'' 。
2.3 平曲线要素
方案一:最小直线长度:40.748m; 最大直线长度:78.755m; 圆曲线最 小半径:30m; 圆曲线最大半径:300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30m; 缓和曲 线最大长度:40m
1.2 路线起讫点
公路等级:四级公路;起点桩号:K0+000,坐标终点桩号:K0+604.108; 坐标起点高程:2338m;终点高程:2315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选编1. 绪论交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方面成就十分显著,国家在基础建设资金的大规模连续投入之后,公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路路网也更加合理。

大量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和使用,为汽车快速、高效、安全、舒适地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标志着我国的公路运输事业和科学技术水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本某一级公路地处东北山岭重丘地区,无不良地质状况,沿线的土质多为粘性土。

但是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分布有大量山峦、丘陵以及农田水利设施。

山岭地区的展线问题是主要的考虑因素。

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原始资料、公路平面设计、数据计算等。

本着科学、谨慎、认真、务实的原则。

本人在设计过程中参阅了《公路勘测设计》、《公路设计规范》、《路基路面工程》、《公路设计手册》、《工程概预算》等专业文献。

力求做到在技术上先进适用;费用上经济合理;施工上安全可靠,并把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使设计更加完善的目的。

1.1 原始资料本设计是根据所给比例尺为1:1000的等高线地形图,以及所在的地区的气候、土壤、地质、水文等资料进行的某一级公路的施工设计。

本设计地形图主要为山岭重丘区,整个设计应遵循山岭重丘区一级公路的技术标准。

1.1.1 地形、地貌本设计路段所在地区处属于东部温润季冻区,山岭重丘区沿河线。

1.1.2 地质、气候、水文沿线山体稳定,无不良地质状况。

山坡上1米以下是碎石土,山顶多有碎落现象,在碎落带地区设置碎落台,以堆积碎落岩屑和土石,便于养护时清理。

山坡地下水3米以下,洼地地下水1.5米以下。

1.1.3 公路设计基本参数通过对该公路所处的地形、地貌、公路等级、交通量及设计车速的分析调查,对远景交通量进行计算,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1.1规定:“双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辆。

”的要求,确定采用山岭重丘区一级公路进行设计。

现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指导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将本次设计所采用的指标列出如下:设计车速 40Km/h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150m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70m公路最大纵坡 8%(规范值8%,任务书下达8%)公路最小纵坡 0.3%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35m平曲线最小长度 70m同向曲线最小长度 6v=240m反向曲线最小长度 2v=800m平曲线最大超高 8%行车道数 2行车道宽度 2×3.75m硬路肩宽度 2×1.25m土路肩宽度 2×1m纵坡最短坡长 120m纵坡最大坡长 1100m(坡度4%)最大直线长度 20v=800m平曲线采用的超高方式绕中线旋转凸形竖曲线半径极限最小值 450m一般最小值 700m凹形竖曲线半径极限最小值 450m一般最小值 700m竖曲线最小长度 35m设计荷载公路Ⅱ级2.公路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是公路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根据汽车行使的性能,结合当地的地形条件,按照公路设计规范在平面上布置出一条通顺,舒畅的线形来设计的。

2.1 平面方案比选2.1.1 公路平面设计的技术标准根据公路等级为一级公路,按设计车速为40Km/h取值,由《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查得下列指标: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为150m ,极限值为70m ;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35m ; 平曲线最小长度为70m ;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不小于6v=6×40=240m ; 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不小于2v=2×40=80m 。

2.2平面线形要素计算(以第一个曲线为例,其余类推)根据地形图可以得出起点(A )、交点(B )、终点(C )的坐标,如下所示: A :(3101641.7916,501521.0079) B :(3101173.609,501332.9339) C :(3100921.2524,501982.557) 路线长度、方位角计算 (1)AB 段546.504)9501521.0079501332.933()163101641.7993101173.60(22=-+-=AB D'''065368163101641.7993101173.609501521.0079501332.933。

=--=arctgAB β(2)BC 段918.696)9501332.933501982.557()93101173.60243100921.25(22=-+-=BC D'''293215993101173.60243100921.259501332.933501982.557。

=--=arctgBC β(3)转角计算'''''''''2339900653682932159。

=-=α2.3 平曲线几何要素计算图 2-1平曲线如图2-1几何元素的计算公式如下:已知'''233990。

=α, R=300m , =S L 200m 。

平曲线各参数计算如下: 630.99300240200220024022323=⨯-=-=R Ls Ls q m R Ls R Ls p 531.5300238420030024200238424342342=⨯-⨯=-= ‘’‘。

09532013002006479.286479.280=⨯==R Ls β m tg q tg p R T 685.408630.992233990)531.5300(2)'''=+⨯+=++=。

(αm Ls R L 676.6742002300180142.3)09532012233990(2180)2''''''0=⨯+⨯⨯⨯+=+-=。

(πβαm 586.1343002233990sec )531.5300(2sec )'''=-⨯+=-+=。

(R p R E αm L T J 694.142676.674685.40822=-⨯=-= 各参数代表含义为:α:路线转角;R :圆曲线半径;s L :缓和曲线长度;q :切线增长值;p :圆曲线半径内移值;o β:缓和曲线角;T :切线长;L :平曲线长;E :外距;J :校正值2.4 主点里程的计算主要点里程:根据计算可知交点桩号为K0+504.546,则平曲线特征点桩号计算如下所示:861.0950861.95685.408546.504+==-=-=K T JD ZH 861.2950861.295200861.95+==+=+=K Ls ZH HY199.4330199.43322002676.674861.29522+==⨯-+=-+=K Ls L HY QZ 537.5700537.57022002676.674199.43322+==⨯-+=-+=K Ls L QZ YH 537.7700537.770200537.570+==+=+=K Ls YH HZ其余各点计算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2.5 公路中桩坐标的计算 2.5.1 计算直线中桩坐标如图2-2,设交点坐标为JD (XJ ,YJ ),交点相邻直线的方位角分别为A1和A2。

图2-2 中桩坐标计算图则ZH (或ZY )点坐标:)180cos(1 ++=A T XJ X ZH(2-15))180sin(1 ++=A T YJ Y ZH(2-16))(YZ HZ 或点坐标:2HZ A cos T XJ X +=(2-17)2sin A T YJ Y HZ +=(2-18)设直线上加桩里程为HZ ZH L ,,表示曲线起、终点里程,则 前直线上任意点坐标)(ZH L ≤)180cos()(1 +⋅-++=A L ZH T XJ X (2-19))180sin()(1 +⋅-++=A L ZH T YJ Y(2-20)后直线上任意点坐标)(HZ L >2cos )(A HZ L T XJ X ⋅-++=(2-21)2sin )(A HZ L T YJ Y ⋅-++=(2-22)2.5.2 计算曲线中桩坐标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横距:⋅⋅⋅+-+-=6613449225599040345640s s s L R l L R l L R l l x (2-23)式中:l —缓和曲线上任意点至)(HZ ZH 点的曲线长 s L —缓和曲线长度1) 第一缓和曲线)(HY ZH -任意点坐标:)RL l 30A cos()RL l 30cos(x X X s 21s 2ZHπξπ+⋅+=(2-24))30sin()30cos(212s s ZHRL l A RL l x Y Y πξπ+⋅+=2) 圆曲线内任意点坐标 a 由YH HY -时,⎥⎦⎤⎢⎣⎡++⋅+=R L l A R l R X X s HY πξπ)(90cos )90sin(21(2-25)⎥⎦⎤⎢⎣⎡++⋅+=R L l A R l R Y Y s HY πξπ)(90sin )90sin(21 式中:l —圆曲线内任意点至HY 点的曲线长; HY HY Y X ,—HY 点坐标; b 由HY YH -时:⎥⎦⎤⎢⎣⎡+-+⋅+=R L l A R l R X X s YH πξπ)(90180cos )90sin(22(2-26)⎥⎦⎤⎢⎣⎡+-+⋅+=R L l A R l R Y Y s YH πξπ)(90180sin )90sin(22式中:l —圆曲线内任意点至YH 点的曲线长; 3) 第二缓和曲线)(YH HZ -内任意点坐标;)30180cos()30cos(222ss HZRL l A RL l x X X πξπ-+⋅+=(2-27))30180sin()30cos(222ss HZRL l A RL l x Y Y πξπ-+⋅+=式中:l —第二缓和曲线内任意点至HZ 点的坐标; 4) 方向角计算a 缓和曲线上坐标方向角:,RL l 90A s2i i πξα+= n 2,1i ⋅⋅⋅=(2-28)ξ转角符号,第一缓和曲线右偏为“+”,左偏为“—”; 第二缓和曲线右偏为“—”,左偏为“+” ;式中:l —缓和曲线上任意点至)(HZ ZH 点的曲线长;s L —缓和曲线长度;b 圆曲线上坐标方向角:,)(90ss i i RL L l A πξα++= n i ⋅⋅⋅=2,1(2-29)ξ为转角符号,右偏为“+”,左偏为“—”; 2.5.3 坐标计算过程 根据坐标计算公式有: ZH 点坐标923101552.83)180065368cos(685.40893101173.60)180co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