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复习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1(为政以德)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1(为政以德)

刘老师《<论语>选读》教学笔记一为政以德【相关成语】众星拱北;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鸣鼓而攻之;风行草偃;化若偃草;开柙出虎。

【重点理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

德治侧重于心,法治侧重于规矩,应道德与法制并行。

这里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孔子对行政、法制的忽视,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①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②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

对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从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

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体现了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①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

农民起义的“均贫富”是讲究平均主义,取消等级制度;孔子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均无贫”是指“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上下相安”,是相对公平,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②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

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讲究阶级差别,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16· 1季氏将伐颛臾。 【评析】 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 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 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 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 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 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 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提问 课文练习P5第二题。
13·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本章内容是正己。
12· 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本章内容是正己、教民。(德政)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 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 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 百姓的反对。 提问: 治理国政采用什么样方法? 成语 风行草偃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 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 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13·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 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 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 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 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 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 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 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 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 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 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必不得已而去
必:如果 用:用度,财政
2、节用而爱人
3、是社稷之臣也 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国家
4、则将焉用彼相矣
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7、使民敬、忠以劝
相:辅助盲人的人 国:诸侯的封地; 家:大夫的封地 年:收成
6、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劝:勤勉努力
8、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道之以政 10、齐之以刑
共,通“拱”, 环抱,环绕
道,通“导”,训导 齐,整治,整顿
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 之。
练习二,(一)怎样理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参考:这是孔子治国方略中的经济思想。要注意这 句话出现时的具体环境。孔子是在回答怎样使国家 安定的问题时提出要“均贫富”的,老百姓要人人 有饭吃,人心才能稳定,国家才会发展,现在提倡 的减小贫富差距与其有相似之处。孔子的思想有积 极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孔子的话是站在统治者的立 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与历史上农民起 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不同,那是站在穷人 的立场上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所以孔子也有他 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简答题资料:
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
以“法”来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 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是告诉人们 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应以“法”为主,以“德”为辅。“法”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德”带来社会 和谐和发展。
练习二(六)儒家历来提倡“道德至上”,时至今 日,国家也提出“以德治国”的口号,请结合你对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的理解,谈谈对“以德 治国”的理解。 参考: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时至今 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放,很多人却只追求经济 的发展而忽视了精神品质的提高。所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 不道德的现象,严重伤害了人们的感情,也有失国格、人 格。经济基础离不开上层建筑,我们的国家要想强大,必 须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目前,我国经济发展 较快较稳,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口号,也是为了更好 地配合经济建设。但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每个人的 努力和参与。作为青年学生,更是责任重大。即“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

为政以德论语复习2010.12

为政以德论语复习2010.12
为政以德
第一课《为政以德》 第一课《为政以德》: 2·3章:【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 评析】 在本章中, 章 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 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 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 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 犯罪可耻的道理, 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 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 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 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 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 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 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 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 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不认同 重义轻利”观点将将“ “重义轻利”观点将将“义” 关系机械的对立起来, 和“利”关系机械的对立起来, 以致后世儒家讳言利、排斥利, 以致后世儒家讳言利、排斥利, 造成了价值观上严重偏颇。 造成了价值观上严重偏颇。重义 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 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追求公 利并非与“ 对立, 利并非与“义”对立,追逐私利 也不能一律排斥。 也不能一律排斥。
24.( )南宫适 .(1) .( (2)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答 )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 为政以德”“德治”等亦可), ”“德治 “为政以德”“德治”等亦可), 反对以武力得天下( 反对以武力得天下(答“以力服 武力侵暴”亦可) 人”“ 武力侵暴”亦可)
2.( 2.(1) “民本”思想 民本” (保障民生的思想)。 保障民生的思想)。
12·9章:【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 章 【评析】 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 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 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 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 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 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 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 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 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 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 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 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 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 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 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为政以德会考复习

为政以德会考复习

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作动词: 齐之以刑 整治 敬事而信 敬事而信 恪守信用 于斯三者何先 把、、、放在前面 、、、放在前面 动词作置 君子哉若人!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君子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尚德哉若人! 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尚德哉若人!”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 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 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表示强烈 感情的特殊句式。 感情的特殊句式。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所谓偏指,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所谓偏指,即不表 示动作的交互性, 示动作的交互性,而表示动作只涉及某 一方。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在这种情况下,“相”获得了称 代作用。 既可以称代第一人称, 代作用。“相”既可以称代第一人称, 也可以是第二或三人称。第一人称如: 也可以是第二或三人称。第一人称如:
1>儿童相见不相 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不 2>时时为安慰 久久莫相 时时为安慰, 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3>子敬 孤持鞍下马相 子敬, 足以显卿未? 3>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4>从许子之道 从许子之道, 率而为伪者也。 4>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 为第一人称“ **** 1》2》为第一人称“我”; 为第二人称“ 3》为第二人称“你”; 为第三人称“他们” 4》为第三人称“他们”。
状语后置
为政〈以德〉 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道之〈以政〉 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 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道之〈以德〉 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礼〉 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 以时使民,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 姓。 临之〈以庄〉 以庄临之, 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 百姓。 百姓。

《论语》考点复习之为政以德

《论语》考点复习之为政以德

考题示范 2.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明 确: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 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 也才能做成事。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 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孔子反 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作出榜样 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明 确: 观点示例:1. 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观点示例:2. 德政是一种理想化的管理方式,现实生命力不大。学生丙:德 政是一种理想,基于人性本善,基于物质均匀。



为》
政 以

德点



考点解读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 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 “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 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 要界限。
考点解读
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
考题示范 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明 确: 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 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 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 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 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 所追求、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为政以德》复习共42页

《为政以德》复习共42页
《为政以德》复习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பைடு நூலகம்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 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思考: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法治、礼治。 •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 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 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 • 但也应认识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了道 德,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 • • • • • • • • • • 一、通假字(4)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 2.道之以政(导) 3.道千乘之国(导) 4.无乃尔是过与(欤) 二、词类活用(10) 1.足食,足兵(使动用法) 2.富之(使动用法) 3.于斯三者何先(形作动) 4.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 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形作名)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名作动) 7.举善而教不能(形作名)
•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 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 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 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 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 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 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 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 (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 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 • (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 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 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古代的“德 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 “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 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 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 (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 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第一课“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第一课 “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1、背诵篇章:2.1、2.3、13.6章和1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

3、理解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道、齐等。

4、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譬.如( ) 冉.有( ) 千乘.之国( ) 颛臾..( )( ) 社稷.( ) 虎兕.( ) 柙.( ) 椟.( ) 近于费.( ) 盍. ( ) 偃. ( ) 南宫适.( ) 羿.( ) 奡.( )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通 ,释作 。

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 通 ,释作 。

3、道千乘之国: 通 ,释作 。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活用方式 解释 活用方式 解释1、富.之:2、足.食,足.兵 3、则修文德以来.之 4、既来之,则安.之 5、如杀无道.. 6、以杀有道.. 7、君子之德风. 8、小人之德草. 9、举善.而教不能 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为2、政为.政以德、子为.政为政.以德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道之以政.何以伐为. 3、足后世必比为.子孙忧足.食,足.兵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年饥,用不足.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4、必5、相必.不得已而去则将焉用彼相.矣后世必.为子孙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6、是7、过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是谁之过.与五、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1、民免而无耻: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既来之,则安之: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为政以德:,译:2、道之以政:,译:3、齐之以刑:,译:4、使民以时:,译:5、临之以庄:,译:6、既富矣,又何加焉:,译: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译:8、无乃尔是过与:,译:七、固定句式(翻译下列固定句式的意思)尔是过与.?1、无乃..伐为.?2、何以..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齐.之以刑2、有耻且格.3、子适.卫4、冉有仆.5、敬.事而信6、节用.而爱人7、使.民以时 8、是社稷之臣也..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9、陈.力就列..11、非吾徒.也 12、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3、年.饥,用不足 14、草上.之风,必偃.而有天下15、使民敬、忠以劝. 16、禹、稷躬稼..九、背诵自测1、子曰:“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复习课

为政以德复习课

鲁侍萍相信命运(宿命论),认为自己命苦; 也表现出她对黑暗的不公平世道的诅咒和反抗。
• 周朴园 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 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顿)他很大 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鲁侍萍 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 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 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 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 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也是不 愿意认我的。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 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 鲁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 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 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 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 周朴园 侍萍。 •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骨气和内心的极度悲愤。
•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 来了。 鲁侍萍 (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 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 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① 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 河。 ② 用意: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 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③ 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 驳。
三、会考例题呈现
《会考导引》P93-4\5\6
• 楚狂接舆:何德之衰、不得与之言 • 荷蓧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 • 荷蒉者:鄙哉,硁硁乎!
复习课之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编辑版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编辑版

瑞安二中《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一、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二、课文梳理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章(2.1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治理者而言)“道之以政”章(2.3 )——民有耻且格(从被治理者而言)2.如何为政以德?对“治理者”的“素质”要求。

“道千乘之国”章(1.5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有时“其身正”章(13.6 )——正己“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章(12.19 )——正己、善己“季康子问使民敬”章(2.20 )——正己(己庄,己孝慈)“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章(14.5 )——尚德而不尚力对“治理者”的“措施”要求。

“季氏富于周公”章(11.17 )——庶而富民(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子适卫”章(13.9 )——先富民后教民“子贡问政”章(12.7 )——民信君“哀公问于有若曰”章(12.9 )——民君一体(反对强征暴敛,主张减轻赋税,藏富于民)“季康子问使民”章(2.20 )——举善而教不能“季氏将伐颛臾章“” (16.1 )——反对谋动干戈3.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包含“君德”和“政德”。

“君德”,即强调国君要“其身正” ,“身正”才能感化人,才能“令行” 。

(13.6 )“政德”,即为政者要以德为先,强调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

并非取消刑罚,反对“不教而诛”。

三、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 :“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 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 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 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 有本质的区别。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及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及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3、怎样理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6.1) 、怎样理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 是站在穷人即“ “ 均贫富 ” 是站在穷人即 “ 贫 ” 的立场上 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 而 “ 均 无贫” 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 无贫 ” 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 “ 富 ” 的立 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 上下各 得其分,构建和谐社会。 得其分,构建和谐社会。
6为什么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2.9) 为什么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为什么说 )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 ( 食 ) 送 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 死 ( 丧 ) 和祭祀 。 统治者要 “ 节用而爱人 , 使民 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以时。”(1.5)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 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 , 他公然号召其它学 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7) 生“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他劝鲁哀公减轻 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 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
• •
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它是当年周天子封 给鲁国的属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在当 时鲁国公室被瓜分的情况下,颛臾倒是鲁 君的势力范围。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 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种 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 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
2、孔子为何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 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 在他看来, 在他看来 , 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 血食, 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 血食 , 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 。 若将这些小 国消灭, 不仅是它们的悲剧, 国消灭 , 不仅是它们的悲剧 , 亦会使自己 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探究二:孔子主张“德治”,而我们 现在的社会以“法治”为主,你认为“政”
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 里?
探究二:孔子主张“德治”,而我们 现在的社会以“法治”为主,你认为“政” 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 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和“礼”是从精神 上鼓励人们应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
(东蒙山的主祭者)。
词类活用
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无道” 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
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有形道容”词指作名词
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风”:好比风。 “草”:好比草。 名词作动词 3.富之: 使他们富起来
足食,足兵: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 以来之:来招引他们(使他们来) 使动用法
朱熹批语: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 庄,谓容貌端严也。临民以庄,则民敬于己。 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善者举之而 不能者敬之,则民有所劝而乐于为善。
《论语》怎么考?
2009年浙江高考调测卷样式: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 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 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 观点? (1分) ⑵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3分) 这种题目显然是从思想文化层面进行考查,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其次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 送死(丧)和祭祀。
四、练习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也,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 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第二则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 第二则“ 指的是什么? (1)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2)孔子一方面强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孔子一方面强调“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 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 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 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 当去声讨他。 当去声讨他。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 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 时的危害。 时的危害。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 。(1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1分) 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 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 。(1 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1分)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 。(1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1分)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2.19) 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12.11)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 均无贫” 均贫富” 均贫富” 是站在穷人即“ 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 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均无贫” 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 统治者即“ 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 盾的主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 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 分。
(4)“均无贫”与“均贫富”: 均无贫” 均贫富”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 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 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 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 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 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 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 藏富于民: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不足,君孰与足? 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 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 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不 超过100 100字 超过100字)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4 材料1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 ?(1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 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 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1、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孔子 比喻。( 。(1 2、比喻。(1分)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 影响和教化的对象。( 。(1 影响和教化的对象。(1分)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 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 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 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 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1 段来强制实施统治。(1分)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 面对同样的问题 理解。 理解。 因为“问政” 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 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 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 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 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 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 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
材料1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 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材料1: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 尚德哉若人! 人!尚德哉若人!” 材料2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材料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材料3 逢蒙学射于羿,杀羿。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郑 材料3:逢蒙学射于羿,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郑 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 吾生矣。 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曰:‘吾生矣。’其仆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 曰:‘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 公之斯至, 夫子何为不执弓? 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 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 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 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 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 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 有删改) 而后反。”(《孟子·离娄下》,有删改) 1、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1分) 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 。(1 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 2、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 其根本原因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3 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 参考: 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 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 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 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 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 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 既富矣,又何加焉? 教之。 什么?教之以礼、 孝悌。 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重要思想陈述
(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 为政以德” 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 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 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 以民为本, 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 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 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 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 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 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 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 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 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 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 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 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 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 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 意义。) 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