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复习

合集下载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也,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 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第二则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 第二则“ 指的是什么? (1)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2)孔子一方面强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孔子一方面强调“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 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 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 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 当去声讨他。 当去声讨他。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 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 时的危害。 时的危害。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 。(1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1分) 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 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 。(1 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1分)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 。(1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1分)

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含答案)

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含答案)

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含答案)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代表有?A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

B .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距今约。

C .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

3、通过对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

4、人和动物的区别是。

二、北京人1、遗址位置2、距今时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

3、命名:1921年发现,后来古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 "或"北京人"。

4、北京人头盖骨发现:1929年,我国青年学者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5、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

6、工具: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

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等。

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7、生活方式:北京人结成,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

8、火的使用:北京人会,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

学会用火是。

9、地位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

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

三、山顶洞人1、山顶洞人距今,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2、山顶洞人的模样和基本相同,属于。

3、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

4、山顶洞人已经知道,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5、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其他的原始人群交往。

山顶洞人有,也会埋葬死者。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2023年九年级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复习测试卷附答案

2023年九年级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复习测试卷附答案

2023年九年级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复习测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小明正在修补一本残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制代替……制,……天下变成……天下”。

你知道残缺部分是什么吗()A.禅让制,选举制;家,公B.世袭制,禅让制;公,家C.禅让制,世袭制;公,家D.选举制,禅让制;公,家2.对于秦国的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A.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B.假如商鞅没有遇到秦孝公,他的治国才能很可能难以施展C.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变法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D.商鞅是杰出的政治家,他被杀害,所以变法失败了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4.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一切具有历史意义,是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这个时代应该是()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的时代B.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时代C.文化繁荣,经济昌盛的时代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的时代5.西汉“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治世。

这一治世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B.文帝、景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劝诫百官关心农桑C.文帝、景帝重视“严刑峻法”,社会比较安定D.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6.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A.皇帝专权B.外戚专权C.宦官专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7.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的积聚。

结束三国分裂实现短暂统一的人物是()A.曹操B.司马懿C.司马炎D.苻坚8.2022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5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复习汇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复习汇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复习汇总事业单位第一节复习要点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概述(一)道德的意义道德是人的精神价值基础;其直接作用是调节人与人、人与我、人与环境的伦理的关系;它所依靠的手段是社会舆论、内在信念和传统习惯;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个体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通过外界施加给每个人的社会道德规范,其次通过个体的修养,通过教育和舆论等影响,把外部要求逐渐内化为自觉的准则。

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今天,不仅要用法律对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和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惩戒以维护社会公正,而且需要建立一些公共约定规范人们的生活交往,人们日常所说的“先小人后君子”、“建立游戏规则”等正是反映了这种心态和要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法律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规范和约束,更主要的还是在于引导和预防,保证社会的公正和正当权益不受侵害,也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行为规范和法律保护。

没有法律作为保障,社会正气就难以弘扬。

道德弘扬善的行为,法律惩罚恶的行为。

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法律是外部的社会规范,道德是社会规范的内在自律。

道德规范是隐性的、柔性的,以人们的自觉意识水平为依据。

法律是制度化的,是显性的、是刚性的。

社会既需要法律规范,也需要道德自律“德治”与“法治”并列,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1. 职业道德作为“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职业或行业范围内的特殊的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或行业氛围内的具体体现。

2.行为规范主要是一种他律,是“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外部要求;职业道德更多是一种自律,是人的内部自觉。

3.成为有道德的人,是超越职业的道德追求。

4.职业道德是职业态度和行为的复合体;是主体超越待定价值系统的自我选择;是主体对普遍性道德原则的选择和追求。

5.《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1年9月颁布)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必不得已而去
必:如果 用:用度,财政
2、节用而爱人
3、是社稷之臣也 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国家
4、则将焉用彼相矣
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7、使民敬、忠以劝
相:辅助盲人的人 国:诸侯的封地; 家:大夫的封地 年:收成
6、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劝:勤勉努力
8、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道之以政 10、齐之以刑
共,通“拱”, 环抱,环绕
道,通“导”,训导 齐,整治,整顿
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 之。
练习二,(一)怎样理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参考:这是孔子治国方略中的经济思想。要注意这 句话出现时的具体环境。孔子是在回答怎样使国家 安定的问题时提出要“均贫富”的,老百姓要人人 有饭吃,人心才能稳定,国家才会发展,现在提倡 的减小贫富差距与其有相似之处。孔子的思想有积 极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孔子的话是站在统治者的立 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与历史上农民起 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不同,那是站在穷人 的立场上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所以孔子也有他 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简答题资料:
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
以“法”来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 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是告诉人们 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应以“法”为主,以“德”为辅。“法”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德”带来社会 和谐和发展。
练习二(六)儒家历来提倡“道德至上”,时至今 日,国家也提出“以德治国”的口号,请结合你对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的理解,谈谈对“以德 治国”的理解。 参考: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时至今 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放,很多人却只追求经济 的发展而忽视了精神品质的提高。所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 不道德的现象,严重伤害了人们的感情,也有失国格、人 格。经济基础离不开上层建筑,我们的国家要想强大,必 须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目前,我国经济发展 较快较稳,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口号,也是为了更好 地配合经济建设。但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每个人的 努力和参与。作为青年学生,更是责任重大。即“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

武汉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古诗文默写A卷

武汉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古诗文默写A卷

武汉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古诗文默写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默写 (共30题;共233分)1. (10分) (2017高二上·枣庄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3) ________。

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4) ________,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2. (6分) (2016高二下·兰考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比喻的修辞、象征的手法,表现诗人虽屡遭贬谪但因新人辈出而自感欣慰的豁达胸襟。

②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客人吹洞箫的内容,开始是正面描写,写洞箫的声音呜咽、不绝如缕,接着用侧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洞箫声音的悲凉。

③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3. (8分) (2019高二下·厦门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王昔时宴平乐,________。

(李白《将进酒》)(2) ________,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3) ________,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4)鸟雀呼晴,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5)开琼筵以坐花,________。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6)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7) 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于纳谏》)(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

论语第一至五章复习

论语第一至五章复习

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
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xiang)维辟公,
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 掌握鲁国实权的三个家族在祭祖仪式结束时,唱着
天子祭祖时所用的诗歌。孔子说:“歌词中的‘诸侯辅助,天子
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
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勿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勿违’。”樊
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 以礼、祭之以礼。”
• 【译文】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 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 礼’。”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活着时按 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 【译文】 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 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 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稳重就不 会有威严,经常学习就不会固执,一切要 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 【译文】 孔子说:“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 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 我也认为可耻。”
仁德,要口才干什么?”

【原文】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悦。
• 【译文】 孔子要漆雕开当官。漆雕开说:“我还没自信。”孔子 听后很高兴。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及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及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 的不同,西周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 从的“王(天子)臣公(诸侯),公臣大 夫,大夫臣士”(《左传。昭公七年》) 的关系。 •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 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1、孔子为什么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为什么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
二、克己复礼

“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是尊敬 和祭祀祖先。“禮”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 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 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 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 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 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 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论语》 论语》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 纂的意思。 论语》成于众手, 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 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 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 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 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经过 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 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 论语》 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 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 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 章与章之间、 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 只是大致以类相从, 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 节出现。 节出现。

《论语》考点复习之为政以德

《论语》考点复习之为政以德

考题示范 2.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明 确: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 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 也才能做成事。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 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孔子反 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作出榜样 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明 确: 观点示例:1. 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观点示例:2. 德政是一种理想化的管理方式,现实生命力不大。学生丙:德 政是一种理想,基于人性本善,基于物质均匀。



为》
政 以

德点



考点解读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 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 “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 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 要界限。
考点解读
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
考题示范 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明 确: 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 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 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 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 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 所追求、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瑞安二中《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一、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二、课文梳理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章(2.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治理者而言)“道之以政”章(2.3)——民有耻且格(从被治理者而言)2.如何为政以德?对“治理者”的“素质”要求。

“道千乘之国”章(1.5)——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有时“其身正”章(13.6)——正己“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章(12.19)——正己、善己“季康子问使民敬”章(2.20)——正己(己庄,己孝慈)“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章(14.5)——尚德而不尚力对“治理者”的“措施”要求。

“季氏富于周公”章(11.17)——庶而富民(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子适卫”章(13.9)——先富民后教民“子贡问政”章(12.7)——民信君“哀公问于有若曰”章(12.9)——民君一体(反对强征暴敛,主张减轻赋税,藏富于民)“季康子问使民”章(2.20)——举善而教不能“季氏将伐颛臾章“”(16.1)——反对谋动干戈3.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包含“君德”和“政德”。

“君德”,即强调国君要“其身正”,“身正”才能感化人,才能“令行”。

(13.6)“政德”,即为政者要以德为先,强调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

并非取消刑罚,反对“不教而诛”。

三、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 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思考: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法治、礼治。 •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 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 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 • 但也应认识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了道 德,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 • • • • • • • • • • 一、通假字(4)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 2.道之以政(导) 3.道千乘之国(导) 4.无乃尔是过与(欤) 二、词类活用(10) 1.足食,足兵(使动用法) 2.富之(使动用法) 3.于斯三者何先(形作动) 4.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 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形作名)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名作动) 7.举善而教不能(形作名)
•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 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 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 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 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 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 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 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 (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 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 • (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 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 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古代的“德 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 “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 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 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 (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 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精选5篇)

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精选5篇)

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精选5篇)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精选篇1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

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

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

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

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

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

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

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今天,我们学完了《论语》十二章和《论语》十章,经过几节课的学习,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触。

孔子虽然已经去世了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话语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耳熟能详,这些话仍然在影响这我们,指导着我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君子,要爱学习,乐交友,做有修养的人。

现在人们依然保持这种追求,要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高尚的人。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思想命题。

墨家反对儒家的宗法制和礼治。

表现为用人上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

该命题是反对以父兄为党,以富贵为偏,对儒家“亲亲”、“尊尊”给予了彻底否定。

原心论罪:是指在审理案件中,要根据犯罪者的动机来酌定刑罚。

只要有动机、不管是否已经作出了行为,都要加以惩罚;如果没有犯罪动机,即使有犯罪行为,也应当从轻发落。

“原心论罪”实际上是一种动机论,着重行为者的动机而不是效果。

它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司法主张,有“本其事”的一面,但因过于强调“原心论罪”,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有一定弊端,容易导致执法者主观定罪,徇情枉法。

“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这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思想命题。

梁启超借用西方“三权分立”原则,创造了他自已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

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体”是不可分的。

国会、国务大臣、独立审判厅分别行使的三权,是“用”,“用”可分。

用君主的统治权来统一“三权”,这就是梁启超的“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嫡长继承制: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它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我国古代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其中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长子称为嫡长子。

我国从商朝末年就开始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王位继承人。

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这种制度,与宗法制相结合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这种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并长期沿用。

学校议政:是黄宗羲提出的思想命题。

他认为,学校不仅仅应该是“养士”(即培养官吏)的场所,同时也应成为“治天下之具”,即反映民意,决定政策,监督行政的机关。

这可说是近代议会政治的雏形。

《仁学》:是谭嗣同的代表作。

书中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提出了“冲决一场封建网罗”的口号,表达了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向往,标志着他从扬“中学”到扬“西学”的转变。

“论语选读”复习学案(高二期末复习专用)

“论语选读”复习学案(高二期末复习专用)

“论语选读”复习学案(高二期末复习专用)教学博苑01-01 1859“论语选读”复习学案(高二期末复习专用)基本目标: (1)目中有人 (2)口中有词 (3)心中有脉 (4)手中有题(一)目中有人就是学生的心目中有具体的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和积累。

1、从学习记忆的特点来看,形象记忆的巩固率优于抽象记忆,因为学习者借助人物形象较容易唤起记忆,进行记忆复原。

2、从《论语选读》教学的定位和高考考查要求来看,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要求文字理解和文化内涵探究兼顾。

语言文字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探究和观点的把握是结果,而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把握,最终是对语言表达者人物形象的认识,和人物的言行、思想的感受与感悟,它的核心是形象的认识。

3、从教材的特点来看,《<论语>选读》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物形象。

《为政以德》,一位追求道德文明的卫道士,努力推行着“德治”的理念。

《克己复礼》,一位“礼”的捍卫者,积极规范着社会的礼制。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社会承当者,自信而又悲壮地守卫着社会的良心。

《仁者爱人》,一个仁者,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仁者的含义。

《君子之风》,一位君子,用君子的风范解读着君子的境界。

《周而不比》,一位懂得敬重他人又坚持原则的君子,宣传着原始儒学的交往原则。

《诲人不倦》,一位良师,呈现着一种大教育家的气象。

《高山仰至》,一代师表,表达着知者的人品之美。

《沂水春风》,一群弟子,呈现着一个个治国理念,学子的风采。

《中庸之道》,一位智者,以理性的气度,讲解着持中、稳健、包容、调和的内涵,和谐的精义……如果我们在教学和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并复原这些人物形象,进而认识这些人物形象。

当学生拿到《论语》考题的时候,面对具体的《论语》语录,学生的脑中可能会唤起对某个人物形象的记忆,借助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回忆起这个人物形象视角下的一些言论、主张、观点和思想,以及对人物言论内涵的理解。

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高三论语复习课件:论语之为政以德 (共23张PPT)

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高三论语复习课件:论语之为政以德 (共23张PPT)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克己复礼》
一、内容要点:理解周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二、理解周礼
1、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孔子为什么要提出恢复周礼?(2、3、4、5)
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如:八佾舞于庭,觚不觚),而周礼鉴 于夏、商两代,郁郁而文,恢复周礼能起到规范社会的作用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三、练习巩固
1、2011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
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 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三、“仁”和“礼”的关系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礼 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讲带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 规范(仁)。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以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的等级制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 。因而“仁义”是“礼乐”的本质、内核;礼是仁的目的和 外在表现。
24.(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 想相通的一句。(1分)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 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3分)
【答案】(1)(1分)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也给1分。
(2)(3分)以民为本的思想。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 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
“夫立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 乱法也。”(《韩非子·诡使》)

期末复习《论语》 (学生版)

期末复习《论语》 (学生版)

《论语》复习建立知识体系要能正确解读《〈论语〉选读》,首先要把握课文每一课的内容,现把《〈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列举如下,供大家参考:▲政治主张及实践《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德与礼,民生与教化,为政者自身的素养,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克己复礼,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社会责任心、社会实践精神——孔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入世与出世。

▲修身《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的内涵,仁爱的基本含义,忠恕-推己及人,评价仁的标准。

《君子之风》:自我修养——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浮云”的比喻义,义利观-见利思义,仁者和智者。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周而不比的含义,交友三原则-友好交往、诚信交往、适中交往,矜而不争,以直报怨。

▲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孔子的教学智慧——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有教无类,述而不作等教育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师生关系——高山仰止,用行舍藏,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围墙”。

《沂水春风》:社会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之志及性格,孔子的社会理想,礼乐治国,孔子的形象。

▲哲学《中庸之道》: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中庸”“和”的精神实质。

分块解读《为政以德》一、课文梳理(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章节,并概括主要内容)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2、如何为政以德:(1)对治理者“素质”的要求:(2)治理者的具体“措施”:3、孔子“均无贫”主张的含义:二、习题精练(仔细思考,联系本课知识点作答)1、阅读《论语》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甲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乙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辽宁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古诗文默写A卷

辽宁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古诗文默写A卷

辽宁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古诗文默写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默写 (共30题;共233分)1. (10分) (2017高三上·枣庄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见贤思齐焉,________。

(《论语·里仁》)(2) ________,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3)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________。

”(4)苏轼《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以形容客人箫声的应物感人效果。

2. (6分) (2019高二下·牡丹江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2)庄子《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3. (8分) (2016高二上·邢台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归去来兮辞》中写出游时见到农村初春生机勃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 (6分) (2018高一下·辽宁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提纲7】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提纲7】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A 按生产力水平(劳动工具材质)分期:1.旧石器时代:(1)含义:打制石器(2)代表性遗址:元谋人(约170万年)、北京人(约70至20万年)分布特点:主要位于黄河、长江流域(3)生产生活:渔猎和采集、学会用火、群居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1)含义:磨制石器(2)代表性遗址:约7000至5000年:仰韶文化(黄河)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黄河)河姆渡文化(长江)水稻、养蚕缫丝(3)生产生活:修建村落、定居生活(4)特点:遗存数量多、分布广泛、逐渐朝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B按生产关系(社会组织)阶段发展特征分期:(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私有制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较大部落甚至部落联盟权贵阶层。

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时代:神话色彩五帝时代:黄帝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尧舜实行“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2.国家:龙山文化时代、良渚古国、陶寺遗址,史称万邦时代。

3.夏朝的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夏的统治: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夏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三、商和西周(一)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概况:A文化①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②青铜器B政治★①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内外服制: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二)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章节梳理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1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其所而众星共 之。” 【评析】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 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 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 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 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 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 德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 而非严刑峻法。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成语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辰,北极星。 北,北辰,北极星。
千乘之国, 事而言, 而爱人,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 5子曰: 使民以时。 使民以时。” 本章内容是正己。 本章内容是正己。 评析】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 执政者而言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 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 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 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 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的基本点。 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提问: 提问: 治理国家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做到哪些) ?(要做到哪些 治理国家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做到哪些) 成语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13·9 13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冉有仆。子曰: 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既富矣,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 教之。 又何加焉?”曰:“教之。”
评析】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 教民”的思想,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 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 且是“先富后教” 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 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 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 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 12 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有若对曰: 盍彻乎? 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 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 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 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评析】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 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 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 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 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 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 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 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 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 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 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 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 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 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第一课
为政以德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 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 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 治”。 重点:为政以德的思想, 二、重点:为政以德的思想,均无贫的含义 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具体的思想内容: 三、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 , ,教民(法治、礼治) 13·9,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 ,富民、 ,富民、 1·5, 16·1,正己 11·17,举贤(去恶) , , ,举贤(去恶) 12·9,富民 13·6,正己 , , 12·19,正己,教民 ,正己, 2·20,正己,教民,举贤 ,正己,教民, 14·5,正己(德治) ,正己(德治) 评析】 【评析】 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 也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 正己, 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 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 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 用礼、 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 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 而患不安” 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 谓各得其分; 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 谓上下相安。 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 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 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 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 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提问 课文练习P5第二题。 课文练习P5第二题。 P5第二题
成语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 就列,归入行列。 就列,归入行列。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都是使动用法。 指代上文的“远人”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虚化,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 节作用。 节作用。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 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 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 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 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13·6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13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令不从。 虽令不从。” 本章内容是正己。 本章内容是正己。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有道, 12 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无道 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 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 草上之风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本章内容是正己、教民。(德政) 。(德政 本章内容是正己、教民。(德政)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 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 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 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 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 百姓的反对。 百姓的反对。 提问: 提问: 治理国政采用什么样方法? 治理国政采用什么样方法? 成语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 风行草偃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 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 倒伏。 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 偃草,草被风吹倒。 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11·17季氏富于周公, 11 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 17季氏富于周公 子曰: 非吾徒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成语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声讨。 声讨。
之以政, 之以刑 而无耻;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3子曰: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本章内容教民。 本章内容教民。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 评析】 在本章中, 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 只能使人避免犯罪 罪可耻的道理, 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 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 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 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 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 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 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提问: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提问: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 更好? 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