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的文言文翻译
![为政以德的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957145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3.png)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而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为政以德》译文:一、原文解读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对于为政者应当如何治理国家的重要论述。
孔子认为,为政者应当以道德为本,以身作则,如此才能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为政以德”,意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
这里的“德”,不仅指个人的品德,也指国家的政治道德。
孔子认为,政治道德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只有政治道德高尚,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譬如北辰”,意为比喻北辰。
北辰,即北极星,它位于天空的北极,不动不摇,永远指向北方。
这里用北辰来比喻为政者,意在强调为政者应当像北辰一样,居于国家政治的中心,引领国家发展方向。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为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而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这里用星星来比喻百姓,意在说明为政者应当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使百姓心悦诚服,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
二、译文阐述1. 引言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为政者应当以道德为本,以身作则。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政治道德的重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解读(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意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政治道德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只有政治道德高尚,才能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2)譬如北辰孔子用北辰来比喻为政者,强调为政者应当像北辰一样,居于国家政治的中心,引领国家发展方向。
北辰不动不摇,永远指向北方,象征着稳定和坚定。
为政者也应如此,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
(3)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用星星来比喻百姓,说明为政者应当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使百姓心悦诚服,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
星星围绕着北辰,象征着百姓对为政者的支持和信任。
只有为政者以德治国,才能赢得百姓的拥护,使国家繁荣昌盛。
3. 总结孔子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政治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de68c0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3.png)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为政以德》是一篇必学的文言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供大家参考!《为政以德》课文翻译【原文】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61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翻译】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论语》课文详解
![《论语》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7f6ae5dfab069dc5122013a.png)
《<论语>选读》每课精解01为政以德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13·9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评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12·7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评析】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
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
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
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https://img.taocdn.com/s3/m/1ced78fff705cc1755270939.png)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高举义旗,反抗 暴秦,平定了天下。登基做皇帝后,在洛阳南 宫摆设的酒宴上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
运筹策划于帷帐之内,能够决定胜利于千里 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 应粮饷,保证运输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 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够正确任用他 们,这就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缘故。项羽只 有一个谋士范增还不能信用他,这就是他被我 打败的原因。
⑤大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⑥祸起萧墙: 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
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 成祸患。
⑦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
讨。
⑧风行草偃: ⑨化若偃草: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 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二、寻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 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 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 蒙山的主祭者)。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 “用”。“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古代的介 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原文+注释 为政篇
![《论语》原文+注释 为政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420c9327d3240c8547ef2b.png)
《论语》原文/注释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1]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 。
”[1] 北辰:北极星。
距地球约782 光年。
由于太远,从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动,实际仍在高速运转。
[2] 共:同“拱”。
环绕。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3] ,曰:‘思无邪[4] 。
’”[3] 蔽(bì毕):概括,包盖。
[4] 思无邪:原出《诗经·鲁颂》篇。
孔子借用这句话来评论《诗经》。
子曰:“道之以政[5] ,齐之以刑[6] ,民免而无耻[7]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8] 。
”[5] 道:同“导”。
治理,引导。
[6] 齐:整治,约束,统一。
[7] 免:避免,指避免犯错误。
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耻;没有(或缺乏)羞耻之心。
[8] 格:正,纠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9]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0]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 有:同“又”。
表示相加。
“十有五”,即十加五,十五岁。
[10] 天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孟懿子问孝[11] ,子曰:“无违。
”樊迟御[12]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 孟懿(yì意)子:姓仲孙,亦即孟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鲁国大夫。
与叔孙氏、季孙氏共同把执鲁国朝政。
他的父亲孟僖子临终时嘱咐他要向孔子学礼。
[12] 樊(fán 凡)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
曾与冉(rǎn 染)求一起为季康子做事。
生于公元前515 年,卒年不详,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御:赶车,驾车。
孟武伯问孝[13] 。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14] 。
”[13] 孟武伯:姓仲孙,名彘(zhì志)。
是前一章提到的孟懿子的儿子。
“武”是谥号。
[14] 其:代词,指父母。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https://img.taocdn.com/s3/m/3b71d1f8b8f67c1cfad6b8ae.png)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 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 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 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 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 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 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 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 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 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
③既来乊,则安乊:
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②陈力就列: 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 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④分崩离析: 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⑤大动干戈: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 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 曲,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 民后教民 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乊。”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乊。”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 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 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论语》为政篇带拼音注释译文
![《论语》为政篇带拼音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6e77812a300a6c30c229f9b.png)
《论语》为政篇1.子z ǐ 曰yu ē :“为w éi 政zh èng 以y ǐ 德d é (1),譬p ì 如r ú 北b ěi 辰ch én(2),居j ū 其q í 所su ǒ (3)而ér 众zh òng 星x īng 共g òng (4)之zh ī。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 子z ǐ 曰yu ē :“诗sh ī 三s ān 百b ǎi(1),一y ī 言y án 以y ǐ 蔽b ì (2)之zh ī,曰yu ē:“思s ī 无w ú 邪xi é (3)。
”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3. 子z ǐ 曰yu ē :“道d ào (1)之zh ī 以y ǐ 政zh èng ,齐q í (2)之zh ī 以y ǐ 刑x íng,民m ín 免mi ǎn (3)而ér 无w ú 耻ch ǐ (4),道d ào 之zh ī 以y ǐ德d é ,齐q í 之zh ī 以y ǐ 礼l ǐ ,有y ǒu 耻ch ǐ 且qi ě 格g é(5)。
”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论语》选读知识梳理
![《论语》选读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e3e019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6.png)
03
二、《克己复礼》
二、《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一、《为政以德》
一、《为政以德》
德治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何异?
一、《为政以德》
正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
以德治国,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的道德素养,以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因此为政者经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要带头向善,百姓才会蔚然成风。
为政以德全文言文翻译
![为政以德全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9c98bc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a.png)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为人父母者,不可不知《孝经》。
”子曰:“教民以孝,则民兴;教民以悌,则民弟;教民以忠,则民忠。
孝之至也,莫大于尊亲;悌之至也,莫大于敬长;忠之至也,莫大于敬上。
故教民以孝,则民毋二;教民以悌,则民无怨;教民以忠,则民无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全文言文翻译: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道德来教化人民,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停留在自己的位置上,而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孔子说:“如果自己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人民也会自动遵守;如果自己品行不正,即使发出命令,人民也不会遵守。
”孔子说:“如果能够端正自己的品行,那么治理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的品行,怎么去端正别人呢?”孔子说:“那些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很少会去触犯上级;不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说:“做父母的,不能不知道《孝经》。
”孔子说:“用孝道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会兴起;用尊敬兄长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会团结;用忠诚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会忠诚。
孝道到了极点,没有比尊敬父母更大的;尊敬兄长到了极点,没有比尊敬长辈更大的;忠诚到了极点,没有比尊敬上级更大的。
所以用孝道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不会有二心;用尊敬兄长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不会有怨言;用忠诚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不会有怨言。
《为政以德》的课文翻译
![《为政以德》的课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f34c3a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e.png)
《为政以德》的课文翻译《为政以德》突出了孔子的德政主张,认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君主就会像北极星被群星围绕一样,受到爱戴。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为政以德》课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为政以德》课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历史背景这是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但也进行了改造。
儒家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二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
法律思想“为政以德”表现在法理思想上,就是“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
相关成语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北辰,北极星。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
就列,归入行列。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代文含义: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译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d29f0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6.png)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译文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呀,可有意思啦。
咱来好好唠唠它的译文哈。
“为政以德”呢,就是说治理国家要靠道德。
你想啊,要是一个当官的,或者是管理大家的人,没有道德,只知道用权力去压人,那大家能服他吗?肯定不能啊。
就好比咱们在一个小团队里,要是那个小领导整天就知道欺负人,自己想干啥就干啥,不考虑大家的感受,谁还愿意跟着他干呀。
所以呢,治理国家也好,管理一个小团体也罢,道德就像是一个基础,得有这个东西才行。
“譬如北辰”,这个“北辰”呢,就是北极星啦。
北极星可了不起呢,它在天空的北方,就待在自己的那个位置上,一动也不动。
你抬头看夜空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北极星特别稳定,就像一个定海神针似的。
它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在那,但是呢,周围的星星啊,就都围着它转。
这就好像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他不用到处瞎忙活,只要自己品德高尚,稳稳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人就都会围绕着他,听从他的指挥。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的“居其所”就是待在自己的地方。
这个领导者啊,他有自己的位置,就像北极星有自己在天空中的坐标一样。
他不用去抢别人的地方,也不用跑来跑去地显摆自己。
他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儿,有道德,有修养,那下面的人就都会像那些小星星一样,自觉地围绕着他,和他一起把事情做好。
这整个句子连起来看呢,孔子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一个好的治理者,他的品德就像北极星一样重要。
他不需要用那些强硬的手段,或者是整天咋咋呼呼的,只要他道德高尚,大家就都会敬仰他,都会听他的话。
这就像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不是靠武力,不是靠吓唬人,而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
咱们再往深里想一点,这其实也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呢。
如果每个管理者都能这样,那社会肯定是和谐又美好的。
大家都愿意跟着有道德的人做事,整个社会就会像一个有序的星空一样,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同时又围绕着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互相协作,互相支持。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https://img.taocdn.com/s3/m/035109b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1.png)
从有若的谈话里,可知重民思想已深入孔门弟子之心。有若反对国君加重对人民盘剥,主张实行周代的“彻法”,有其进步意义,看来孔门的“恢复周礼”,还需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视为倒退行为。
0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 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为了缓和消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防止“民变”的扩大,首先要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谨慎对待与民众的关系,争得民心。
孔子崇拜周公“敬德保民”、“以德慎罚”的传统,汲取殷商失德亡国的教训和周朝有德而兴的历史经验。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鸣鼓:大张旗鼓,公开声讨。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1
2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
《论语》为政篇带拼音注释译文
![《论语》为政篇带拼音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44f03277232f60ddcca195.png)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 别如克*《论语》为政篇1.子z ǐ 曰yu ē :“为w éi政zh èng 以y ǐ 德d é(1),譬p ì 如r ú北b ěi辰ch én(2),居j ū 其q í所su ǒ(3)而ér众zh òng星x īng共g òng(4)之zh ī。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 子z ǐ 曰yu ē :“诗sh ī 三s ān 百b ǎi (1),一y ī 言y án 以y ǐ 蔽b ì(2)之zh ī,曰yu ē :“思s ī 无w ú 邪xi é(3)。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 子z ǐ 曰yu ē :“道d ào (1)之zh ī 以y ǐ政zh èng,齐q í(2)之zh ī 以y ǐ刑x íng,民m ín免mi ǎn(3)而ér 无w ú 耻ch ǐ(4),道d ào 之zh ī 以y ǐ 德d é ,齐q í 之zh ī 以y ǐ 礼l ǐ ,有y ǒu 耻ch ǐ且qi ě 格g é(5)。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1a9f3b4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c.png)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相关内容,其全篇原文如下:>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原文及翻译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aa5da1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6.png)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怎么翻译.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2)北辰:北极星.(3)所:处所,位置.(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从字面来理解很容易,但是重点在“政”和“德”.此“政”非当下所讲的政治,而是指一个团体,一个组织.这里的“德”也可以笼统的指道德,但理解为“好的行为和正确的思想”更确切一些,就是为人师表,要作表率.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组织,从行为上,自己必须身体力行,成为表率;从思想和战略上,自己要明白这个团队的使命和任务并且坚定不移,就像天空中的北斗星,处在他应在的位置,永远是那么的从容和淡然.白天,大家见不到他;而当夜晚大家看不清前面的路时,就会看到灿亮的北斗星,指示着自己前行的方向.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多用竹简写字,因为刻字的艰难,所以在语言的表述和修辞方面往往凝炼至极,初看这十六字,意思很明白,但是如果细细咀嚼,其回味悠长.“北辰”,就是我们东方文化所说的北斗七星,西方文化所讲的大小熊星座.在夜晚,我们从浩瀚的夜空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北斗七星和他不远处的北极星.古代的天文学家发现,一年四季,天体星座的移动,好像都是以北极星作为中枢,在听从他的指挥和调遣,众星拱卫着他,绕着他转动.白天,北斗星隐去,没有人感觉到他的重要,甚至没有人感觉到他的存在;可当夜晚,面对黑暗,人们内心茫茫然而不知道迈向何方时,北斗星如约而至,给大家指引着方向,让大家辨别自己应该到达的目标.一个管理者,如何达到北斗星的境界而让他的追随者愿意围绕着他,听从他的指挥呢?我们先看看北斗星的“德”.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只要夜幕降临,我们就可以看到北斗星,亘古不变.国内很多经营比较好的企业,其管理者大都是严以律己的人,并且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在国内外很多成功学大师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善用时间管理是延长寿命的最佳方法,待人接物的诚恳是交朋友的最好方法.山东青岛双星集团的老总汪海和江苏泰州春兰集团的老总陶建幸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晚上深夜才离开,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旺盛的激情和身先士卒的表率,才能够感染整个团队,从而使这两个区域小厂成为全国知名大企业.中国这样的企业家很多.白天,大家感觉不到北斗星;夜晚,大家也感觉不到北斗星.可当你迷路的时候,只要你抬头仰望,只要你知道如何使用北斗星,只要不是乌云盖顶,你就会看到北斗星在夜空中冲你眨眼,给你力量,给你希望.那么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呢?当员工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当员工顺利地完成着艰巨的项目,当员工斗志昂扬专心创业的时候,他们感受不到谁在管理他们,感受到的是顺畅的制度,多劳多得的激励,和谐的沟通.可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而不知所措时,你会出现在他们的身边,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启发他们,使他们看到方向,看到不远处的成功.伴随着全体团队的努力,企业欣欣向荣,年底喝庆功酒时,员工的脸上闪动着激动而幸福的光芒,而你会像一位长者,看着他们取得的成功,为他们高兴和自豪,不去和他们抢夺功劳、名气和利益,因为这是身为管理者应该做的.“居其所”,北斗星不随便乱跑,不胡乱指挥,而是待在他应该待的位置,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不越权,不逾矩.我们很多企业的老总,因为企业是自己的,总是不放心下属的工作,授权又不放权,就像曾经的黄金组合“王文京和何经华”一样,王文京用500万的高薪请来了高人何经华,希望可以让用友国际化,可其尽管对何以礼相待,但并没有真正放权,让何经华在痛苦地扮演了两年的首席运营官和公司内最高层销售员的角色后挂冠离去.由于国内有不少这样不甘于“居其所”的管理者,就出现了“高层管理者干中层管理者的工作,中层管理者干员工的工作,员工反而无事可干”的现象,人员流失成为一种必然!如果大家读读中外企业家传记会发现,中国一些企业家太重要也太辛劳了,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一人成败决定企业存亡,繁重的工作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甚至累死在岗位上.反观外国企业家,潇洒得很,掌管GE的韦尔奇居然还有时间搞了三次耗时费力的婚变.企业家劳累与潇洒的背后是企业人治与法治的差别,也就是企业家能否“居其所”,公司是自己的,自己制定的规则首先自己要遵守,不遵守就只会是人治,就只能自己找累受,累自己也累别人!居其所还有一个含义:作为管理者,不论高低,你对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要做的任何事情,一开始你就要先透彻地了解他的本质,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目标设定团队能否承受?执行过程会发生什么问题?这个计划的利弊是什么?等等.只有这个项目的管理者对这个项目的全过程明了于心才能够从容淡然地坐在指挥部里指挥若定,才不会心里一发虚就改变目标和决策,或者去随随便便干预项目的进展.只有你可以预见项目的进展过程并随时给团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团队成员才会心甘情愿围绕在你的周围,甘愿听从调遣.毛泽东当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人一步步成为众人敬仰领袖,对外打败了日本军队、国民党军队和美国军队,对内征服了苏联留学生、德国军事专家和一个个桀骜不驯的大将,并让大家心甘情愿听从他的指挥,靠的不是阴谋诡计,不是小恩小惠,不是威逼利诱,而是其。
论语选读背诵篇章
![论语选读背诵篇章](https://img.taocdn.com/s3/m/6c2cf8002f60ddccda38a0a4.png)
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https://img.taocdn.com/s3/m/64912644a58da0116d174959.png)
四、特殊句式: 主谓倒装
1、“君子哉若人!”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2、“尚德哉若人!” 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补充说明: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 表示强烈感情的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一、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训导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道:通“导”,读dǎo,治理
3、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论语》中均用“与”字。
至圣孔子
华
中
夏华思传来自想统智
文
慧
化
的
的
源
先
泉
师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 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 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 “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 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 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 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 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 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 史著作。司马迁称他为“至圣”。
孔子最得意弟子是谁?
1.颜渊 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
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在孔门弟子中,其品德与学业均翘
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 《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 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 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
《论语》 为政第二 (原文、译文、解读)
![《论语》 为政第二 (原文、译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cb40f91102de2bd960588fb.png)
《论语》2为政第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这一篇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应用问题,孔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他的思想深入了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因此,这一篇可以说是学而篇的进一步理解。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众星就会四面环绕着它。
”【说明】孔子的思想反复强调“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这里说的意思就是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领导威信,以威信治理国家,就会实现无为而治的局面。
反映的是孔子的典型的德治天下的思想。
【原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说明】孔子晚年删订《诗经》,是因为他看到了诗歌的兴观群怨的功能,他的思想中认为人的成长和生命发展要“兴于诗”,足见孔子对诗歌的重视。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删订《诗经》时把握的一个原则。
所以,有人译成:删订《诗经》三百篇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思想纯正。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规范民众,老百姓就可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但会懂得羞耻,还会自觉的遵守法律走在正途上。
”【说明】孔子注重人的心灵修养,所以治世他也看中以礼服人、道德化人的作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凡事一旦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事情就好办了。
内心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效果是不会好的。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向学,三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场,四十岁的时候不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就没有我不中听的事情了,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法度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建议诵读为主,归纳为辅。
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
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诵读、归类。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
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
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
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张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
2.1章: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从政(为政)出示板书。
2.3章:以德从政,以礼从政出示板书。
并且说出了“以德从政、以礼从政”的手段是教民。
13.9章:富民、教民12.7章:富民、正己1.5章:正己16.1章:正己11.17章:举贤(去恶)12.9章:富民13.6章:正己12.19章:正己、教民2.20章:正己、教民、举贤14.5章:正己第二课时其基本手段有“富民”(13.9、12.7、12.9)、“教民”(2.3、13.9、12.19、2.20)、“举贤”(11.17、2.20)、“正己”(12.7本则的“信”,这里解释为“百姓的信任”、1.5、16.1、13.6、12.9、2.20、14.5)等。
孔子强调以“德”来治理政事,主张用道德来教育和感化天下人,使之去恶从善,以期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兴旺发达。
孔子反对传统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指出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后者则是“有耻且格”。
把“德”、“礼”与“政”、“刑”明确地对立起来,指出两种作法会导致两种结果,这是孔子在治国治民方面的创见。
只强调政、刑,把庶民置于残暴奴役之下,必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化。
而强调“德”、“礼”,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展开,即承认庶民也和贵族一样,是能够“知耻”的人,只要统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一样跟上来。
而“齐之以礼”则是使庶民产生羞耻之心的条件,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作法,把原来作为贵族专利品的“礼”推广到群众之中,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礼的规范之中。
《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
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整饬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
所以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
《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一般篇幅都比较短。
本课中的16.1篇幅较长,是一个特别的例子。
孔子的对话中有两个生动的比喻:“相”要扶持盲人让他不倾危跌倒才称职;野兽跑出笼子,宝物毁在匣子中,过错自然在管理者。
从而说明辅佐季氏的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易错音义请同学们寻找容易出错的读音,归纳整理如下,顺便解释一下词义。
譬(pì)如:比如,就好像。
冉(rǎn):姓。
庶(shù):众多。
①众多。
人多。
②百姓,平民。
③旧时指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
如“庶子”,妾所生的儿子。
④差不多。
⑤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
千乘(shèng):千辆兵车。
颛(zhuān)臾(yú):鲁国的附庸国。
彼相(xiàng):那些扶持者。
相(xiàng)夫子:辅佐季氏。
盍(hé):何不。
兼词,是“何不”的合音。
兼起疑问副词“何”和否定副词“不”的作用。
偃(yǎn):仆,倒伏。
被折服,被感化。
有成语“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击战鼓。
稼(jià):耕种,种田。
二、易错词义请同学们寻找比较容易解释错的词或短语,整理如下。
居其所:处在自己的位置。
适卫:到卫国去。
适,往,到。
问政:询问治理国政的道理。
斯三者:这三项。
斯,代词,这。
者,助词,表示提示停顿。
民无信不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说法。
信,信任。
立,存在,生存。
不能者止: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者,的人。
止,停止。
危而不持: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护持。
危,危险。
持,扶持。
颠而不扶:即将跌倒却不搀扶。
颠,跌倒。
扶,搀扶。
尔言过:你的话是错误的。
言,话。
过,错误。
聚敛:用重税等搜括(民财)。
附益:增加,增益。
附:附着。
引申为增益。
《荀子•礼论》:“刻生而附死谓之惑。
”(对活人刻薄,对死人厚待叫作糊涂。
)用不足:用度不足。
用,用度,费用。
其身正:他自身端正。
虽令不从: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虽,即使。
敬、忠以劝: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
以,连词,而。
三、通假字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包括异体字和古今字。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通“导”,读dǎo,训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治理。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论语》中均用“与”字,如:“求!无乃尔是过与?”补充说明:通假字指某一个字借用为另一个字。
这两字在形、义上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因读音相同或相近,才临时通用。
通哪个字,读哪个字的音。
通假字一般是单向的,如“共”通“拱”,而“拱”不通“共”。
四、古今异义寻找课文中古异义的词。
无耻:没有羞耻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较窄。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
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现代汉语的“以为”是认为。
五、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无道”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
就,动词,靠近。
“有道”,作宾语,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
就:①接近,靠近,趋向。
②完成,达到。
③即使。
举善而教不能。
“善”指优秀者;“不能”指能力差的人。
补充说明:当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的位置,就充当名词了。
名词作动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风”,好比风,“草”,好比草。
补充说明: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就充当动词了。
使动用法富之:使他们富起来。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百姓也就对政府有信心了。
富、足,形容词作动词,使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使他们来)。
来,不及物动词使动。
补充说明: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就是使动用法了。
第三课时六、特殊句式主谓倒置“君子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尚德哉若人!”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补充说明: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表示强烈感情的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
使,使用,役使。
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补充说明: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用”。
“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
状语后置,也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古代的介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将后置的介宾短语提前到谓语前面来。
宾语前置①“既富矣,又何加焉?”“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
疑问代词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孰与”,即与孰,跟谁。
疑问代词作宾语,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
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七、固定句式①“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要……吧?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什么……呢?表示反问语气。
还可译为“还用……做什么”“哪里……呢”等。
③“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怎么办?表示疑问语气,还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
④“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怎么能?表示反问语气。
“其”与“如之何”配合使用,加强反问语气。
八、相关成语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
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
分崩,破裂。
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
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