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课件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统治者的要求:敬、信、节用、爱民
【评析】 本章孔子所阐述的治理国家的三个方略,都 具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以民为本”, 就是主张治理国家要为人民负责,要取信于 民,要节俭开支,要减轻人民负担,要尊重 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规律,要合理利用民力等。
源自文库
(7)【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 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7)
你认为“政”和“德”、“刑” 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 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 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 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孔 子 “
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 本质区别是什么?
为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
政 “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
——提倡以德治国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 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 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 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 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 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9)【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 (13·6)
——统治者应“正身”
【评析】 孔子主张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端正自 身,才能使民信服。这也是“德政” 的体现。
(1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 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反对统治者搜刮民财
【评析】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 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 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 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 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 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 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 其他学生去声讨冉求。
——主张德治、礼治,将之与法令、刑法比较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 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 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 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 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 该的,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 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 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 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 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以 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
德” 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思 想 的 局 限 性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 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 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 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服务的。
(3)【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 (13·9)
(8)【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 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 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不足,君孰与足?” (12•9)
——建议降低赋税,减轻百姓负担,藏富于民。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 民”思想。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 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 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百姓的信任是最重要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 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 了儒学的人本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 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
——先富民,后教民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 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 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4)【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 )
为政以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思考: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即德政主张的策略)?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2·1)
——统治者应注重道德的感召引导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 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 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11)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 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0)
❖ 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 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 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 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 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 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5)【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1·5 )
【评析】 本章孔子所阐述的治理国家的三个方略,都 具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以民为本”, 就是主张治理国家要为人民负责,要取信于 民,要节俭开支,要减轻人民负担,要尊重 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规律,要合理利用民力等。
源自文库
(7)【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 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7)
你认为“政”和“德”、“刑” 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 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 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 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孔 子 “
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 本质区别是什么?
为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
政 “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
——提倡以德治国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 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 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 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 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 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9)【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 (13·6)
——统治者应“正身”
【评析】 孔子主张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端正自 身,才能使民信服。这也是“德政” 的体现。
(1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 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反对统治者搜刮民财
【评析】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 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 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 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 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 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 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 其他学生去声讨冉求。
——主张德治、礼治,将之与法令、刑法比较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 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 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 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 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 该的,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 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 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 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 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以 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
德” 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思 想 的 局 限 性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 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 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 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服务的。
(3)【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 (13·9)
(8)【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 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 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不足,君孰与足?” (12•9)
——建议降低赋税,减轻百姓负担,藏富于民。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 民”思想。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 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 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百姓的信任是最重要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 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 了儒学的人本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 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
——先富民,后教民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 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 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4)【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 )
为政以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思考: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即德政主张的策略)?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2·1)
——统治者应注重道德的感召引导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 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 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11)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 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0)
❖ 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 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 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 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 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 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5)【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