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课件解析

合集下载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课件 (54张PPT)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课件 (54张PPT)

总结归纳
当政者以身作则
办法5:
“羿、奡”“禹、稷”
恃德者昌,恃对力比者,亡
突出“
”的政治观点
提出问题
论点:为政以德
论据1:“刑”“德”对比,突出“德治”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富-教”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论据3:“食-兵-信”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 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
民富,君(国)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点: 为政以德
论据1:“刑 ”德“ ”对比,突德出治“
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 富- 教- ”递进,突出德“治

论据3:“食 -兵 信- ”递进,突出德“治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重 ”重
办法2: ①反对战争;②主张均平
解决问题
办法3: 反对聚敛和破坏礼制
办法4: 民富,君(国)富

为政以德课件

为政以德课件

• 有一年高考作文:有一个年轻人背着“健康”、 “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 钱”、“荣誉”七个背囊到了一个渡口。渡船开出 时风平浪静,过了不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 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 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 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 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过了一会, 又需要扔掉一个背囊……最后只能留下一个。 • 如果这一作文题让孔子来写,他会选择扔掉什么, 留下什么?为什么留下这样? • 前一则中孔子认为民众多了首先应该让他们富起来, 而这一则却认为诚信比食物、比富裕更重要,应怎 么理解这样的看法?
• 什么是“德风” “德草”? “偃”是什么 意思?什么东西“必偃”? • 解释“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 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黎黑 之色。 • 《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 腰,宫中多饿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结,四 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 四方全匹帛。”
论 语
第 一 专 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
• 有个词语叫“众星捧月”,这一词语在 《论语》中写成“众星共北辰”。“共” 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众星”指什么? “北辰”指什么? • 文章用“众星共北辰” 说明什么? • “为政以德”是怎样的句式?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用什么方法来治理,人们不会觉得羞耻? 用什么方法来治理,人们才会觉得羞耻? • 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法律惩罚/精神鼓励)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解释 • 解释“有耻且格”的“格”

《为政以德》课件

《为政以德》课件

中庸思想
01
中庸思想概述
中庸思想是《为政以德》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主张在处理问题时应该
采取适中的原则,避免过度或不及。
02
中庸思想的内涵
中庸思想认为在处理问题时应该采取适中的态度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
效果。同时,中庸思想也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ຫໍສະໝຸດ 03中庸思想的意义
中庸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平衡和稳定,有助于促
《为政以德》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政治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为 后世的道德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政以德》的思想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影响,它启示我们 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应注重道德建设,以人为本,实现社 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发展。
02
《为政以德》的核心思想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概述
仁爱思想是《为政以德》中的重要思 想之一,它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对 待百姓,关心百姓的疾苦和福祉。
仁爱思想的内涵
仁爱思想的意义
仁爱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 义,它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 的权益和福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 平与正义。
仁爱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仁慈、关爱和 公正的态度对待百姓,尽可能地减轻 百姓的负担,增进百姓的福祉。
通过道德规范和准则,约束公职人员的行 为,提高政府公信力。
启示:如何借鉴《为政以德》
传统与现代融合
将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政治文明相结合,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治理模式。
德法并重
在法治的基础上,强调道德教化在治理中 的作用,实现德法互补。
榜样力量
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引领社会风尚 ,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为政以德》课件解析35页PPT

《为政以德》课件解析35页PPT
《为政以德》课件解析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

儒家道德观与现代社会的 融合
分析儒家道德观与现代社会的 契合点,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 中践行儒家道德观。
案例分析与实践探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 为政以德”思想在实际工作中 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探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 和工作中践行“为政以德”的 理念。
课程总结与展望
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展望“ 为政以德”思想在未来的发展 前景,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和探索。
学习成果
学生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德治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德治理念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同时,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使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学 习过程,加深对德治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培育“四有”新人
通过课程学习,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 会主义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传播“为政以德”的理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可持 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课程内容与安排
“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 与意义
深入讲解“为政以德”思想的 起源、发展和内涵,阐述其在 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为政以德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培育企业文化
企业应注重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 企业文化,强调道德、诚信等价
值观念,提高员工道德素质。
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 境保护、公益事业等,树立良好的 企业形象。
建立道德规范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道德规范,规范 员工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 氛围。
04
为政以德实践案例分析
古代为政以德实践案例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PPT课件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PPT课件
政(政令)和刑(刑罚) 对比
德(道德)和礼(礼教)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 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用法令规定人民不能做什么, 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 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小结: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 比较,认为法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不会有羞 耻感,而德治、礼治,能使人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 遵守。
思考: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 人民,孔子持什么态度?
孔子不赞同,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 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批评冉有搜刮民财行径。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 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 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 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 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 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 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 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 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 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 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必偃。
——主张为政者要以身作则 子欲善而民善矣:形做名,善道;形做动,从善。 风:名词做动词。好比风 草:名词做动词。好比草
上:加
偃:倒伏,这里比喻被感化。
孔子两次言政
2.20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 教不能,则劝。
——主张爱民、举贤、教民
• 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由 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 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 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 幅都不长。

《论语》解读——为政篇第二(以德为政)课件(共69张PPT)

《论语》解读——为政篇第二(以德为政)课件(共69张PPT)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4岁,是
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 ②色:脸色、态度。色难:子女侍奉父 母把做到经常和颜悦色作为难事。 ③弟子:年幼者,此指子 女。 ④先生:年长者,此指父母。馔(zhuàn):饮食吃喝。 ⑤ 曾:副词,竟然,难道。
【语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儿子对父母行“孝”最难在脸色。
【解读】 本章谈以己之心推人之心的孝道。 本章文字,注释颇多分歧。分歧的原因,关键在代词“其”,一
般说代词,应有先行词(或词语),或先行句子,或一定的语言环境。 这个句子先行词语模糊,语境不完整,所以让历代注疏家犯难。
A说:“其”指的是“子女忧父母之疾”; B说:“其”指的是“子女”,意思是“父母忧子女之疾”。 A说符合问“孝”的本意;B说此“孝”当以己之心推父母之心, 可理解为:“你把父母为你疾病担心忧虑的心情,反过来,用于对待 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孟武伯,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孔子 认为,为人子,有诸多不义的行为,是最大的不孝。借武伯问孝之机, 婉转教育并训诫武伯。 “…唯…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惟…是…”的结构 一样。
后人将此则作为孔子一生的年谱研究。孔子自述一生,不论授业 还是出仕,唯以学为重,并善始令终。三十有“立”后,十年便订 一个奋斗目标,激励自己十年上一个台阶,不断进取。事实上孔子 同时也给我们规划了人生目标,提出了言行准则,成为人们规范自 身的德行标准。
【原文】 2.5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樊迟御②,子告之曰:
【解读】 本章是孔子给“孝”下的比较完整的定义。 养而不敬,无异于养犬马,非孝也。孝的核心是“敬”。“养”
是“敬”的表现形式,也是“敬”的起点。孔子教育子游不单要对 父母履行赡养的义务,不能满足于“正在做”,而要反省自己: “做”是否是发自内心的敬爱之举,是否用“做”来表达自己的崇 敬、感恩之心,是否是用“做”来申明自己明父母之志、承父母之 愿的决心。唯有这样的“敬养”才能与养犬饲马的“宠养”加以原 则上的区别。

《为政以德》解析共52页文档

《为政以德》解析共52页文档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为政以德》解析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

优秀公务员的德治实践
总结词:公正廉洁
详细描述:优秀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时始终坚持公正廉洁的原则,不受利益诱惑和人情干扰,维护公共 利益和社会公正。他们通过自身的清正廉洁,树立起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 任和支持。
优秀公务员的德治实践
总结词:服务群众
详细描述:优秀公务员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积极为群众服务,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 众呼声,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过优质的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满意。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 利益,忽视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给德治建设带来挑战。
德治建设的路径选择
1 2 3
加强官员道德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官员的 道德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利益观。
完善制度建设
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腐败和不良风气的 滋生。
和繁荣做出贡献。
德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德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不同历史时期,德治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理念一直得 以传承和发展。
例如,在汉代以后,儒家学者董仲舒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德治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等理念,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治目标
社会治理的目标应符合道德要求,致力于构建和谐、公正、有序的 社会环境。
04 为政以德的挑战与对策
CHAPTER
德治面临的现实困境
道德失范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员存在贪污腐败、权力寻租等行为,严重损 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强。

《为政以德》课件解析

《为政以德》课件解析

使动用法
4、富之: 使他们富起来。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
5、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容词作动词,使动。 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
6、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不及物 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 动词使动。 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使他们来)。
(9)【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 (13·6)
——统治者应“正身”
【评析】 孔子主张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端正自 身,才能使民信服。这也是“德政” 的体现。
(1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 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一、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训导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通“导”,读dǎo,治理 3、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与”是“欤” 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论语》中均用“与”字。
——百姓的信任是最重要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 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 了儒学的人本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 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
事。 ❖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
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攻,声讨。
⑧风行草偃: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 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⑨化若偃草:形过草容倒教一育般或。感化偃的草,力草量很被大风,吹如倒风。
完整版ppt课件
26
课后练习五: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
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使, 使用,役使。
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 “用”。“使民以时”中完的整版“pp以t课件”意思是按照。古代的2介2 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④分崩离析:
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 割。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⑤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完整喻版p兴pt课师件 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25 。
⑥祸起萧墙: 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
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 盾造成祸患。
⑦鸣鼓而攻之: 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4、既来之,则安之。完整版ppt课件
17
三、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无道”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 “有道”,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
2、举善而教不能
“善”指优秀者; “不能”指能力差的人。
补充说明:当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的位置,就充当

为政以德ppt实用课件37

为政以德ppt实用课件37
(我国现在的治国方略是两者的结合) 功能互补、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 曰:“庶矣哉!”冉有曰:“既 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 焉?”曰:“教之。”
【注释】适:往、到。 庶:众多。 加:增益。何加:加何,宾语前置富: 使动用法,使……富裕。
《管子·治国》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所 以比较好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所 以难于治理。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 地让人民富裕起来。这就是富民政策。 《管子》表达的思想正是孔子在这里所表达 的思想。
【评析】这里是告诫统治者要 “正己”。言传不如身教,自古 而然。我们须以身作则,从自我
做起。
广告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媳妇给轮 椅上的婆婆洗着脚,她的孩子看到后,也学着妈 妈的样子,端了盆水过来给妈妈洗脚。我想,如 果妈妈在他耳边说上几十遍长大要孝敬老人,恐 怕都不如自己的一次亲身实践对孩子影响大。
• 如果这一作文题让孔子来写,他会选择扔掉 什么,留下什么?为什么留下这样?
孔子教导我们——
做人要讲诚信 要做有道德之人为政以德 第二课时【1·5】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1、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 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 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 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 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 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 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 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 (quān)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 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 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 )。’此 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PPT课件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PPT课件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
$number {01}
目录
• 引言 • 为政以德的理念 • 为政以德的核心价值观 • 为政以德的实践与应用 • 为政以德的未来发展 • 结语
01 引言
课程背景
为政以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强调道德在政治和 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为政以德的理 念对于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修养。
西方政治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也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认 为政治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气和节 制等美德。
现代治理理念
现代治理理念也强调道德和伦理的 重要性,认为领导者应该承担社会 责任,秉持诚信、公正等原则。
03
为政以德的核心价值观
诚信
总结词
诚信是为政之本,是建立政治信任和 社会秩序的基础。
深化道德实践
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道德实践中 来,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
提升道德教育
推动法律与道德的有机融合,使法治 与德治相得益彰,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和发展。
THANKS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诚信经营
企业应遵循为政以德的原则,树 立诚信经营的理念,遵守商业道 德和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企业
形象。
社会责任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 员工福利、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创新发展
企业应注重创新发展,以德为先, 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 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如腐败、 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这些问题与政府治理密切相关,需 要从道德和制度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课程目标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倡以德治国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 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 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 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 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 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8)【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 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 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不足,君孰与足?” (12•9)
——建议降低赋税,减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姓负担,藏富于民。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 民”思想。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 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 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你认为“政”和“德”、“刑” 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 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 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 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孔 子 “
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 本质区别是什么?
为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
政 “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
——先富民,后教民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 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 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4)【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 )
(9)【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 (13·6)
——统治者应“正身”
【评析】 孔子主张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端正自 身,才能使民信服。这也是“德政” 的体现。
(1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 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以 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
德” 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思 想 的 局 限 性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 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 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 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服务的。
(3)【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 (13·9)
——主张德治、礼治,将之与法令、刑法比较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 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 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 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 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 该的,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 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 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 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 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 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 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5)【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1·5 )
——对统治者的要求:敬、信、节用、爱民
【评析】 本章孔子所阐述的治理国家的三个方略,都 具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以民为本”, 就是主张治理国家要为人民负责,要取信于 民,要节俭开支,要减轻人民负担,要尊重 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规律,要合理利用民力等。
(7)【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 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7)
——反对统治者搜刮民财
【评析】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 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 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 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 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 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 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 其他学生去声讨冉求。
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 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 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 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 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百姓的信任是最重要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 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 了儒学的人本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 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
——统治者应注重道德的感召引导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 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 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11)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 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0)
为政以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思考: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即德政主张的策略)?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