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为政以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为政以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为政以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

”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

”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

”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

”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

”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

”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

”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

”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

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

”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

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

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有删改)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①之。

”(选自《论语·为政》)[注]①共:通“拱”,环抱,环绕。

论语》课后练习

论语》课后练习
《论语》课后练习
《为政以德》
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 面 有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 样 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 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 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定它的足民思想。去 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的更多,这是 他关注的重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实题目)
《君子之风》
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 “浮云”的比喻义: ①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 过眼烟云; ②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于己 无关; ③浮云至清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 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 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 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 厌,故既得而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 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 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 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 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 任有为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周而不比》
一、《论语》由于文辞简略,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 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如 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 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结交之人。请联系4.26章和 12.23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加合理。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 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 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 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见, 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 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 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意愿。如果 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 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一课《为政以德》随堂练习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一课《为政以德》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就是(B )A、讼语(ltin)仆A(pu)何以伐为(w6i)B、社稷(ji)颛臾(zhi甌)买犊还珠(dd)• • •C、虎9E(S1)大禹(ya)分崩离析(beng)• • •D、后羿(yi)聚敛(jian)偃仰啸歌(沟1)• • •解析A项“论"应读“Ilin” .C项“崩"应读“bmg"。

D项“敛"应读“1也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就是(D )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求!无乃尔就是过与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解析A项“共”通“拱",坏抱,坏绕:B项“道”通“导",治理:C项“与〃通“欤” •语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就是(C )A、道之以徳,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D、君子哉若人!尚徳哉若人若:像,如同■解析A项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B项去:去掉。

D项若:指示代词,这。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就是(D )(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子为政,焉用杀■A、(1)与(2)相同,(3)与(4)相同B、(1)与(2)相同,(3)与(4)不同C、(1)与(2)不同,(3)与(4)相同D、⑴与(2)不同,(3)与(4)不同解析(1 )于:在•介词。

(2)于:向.介词。

(3 )焉:什么•代词.(4 )焉:哪里,副词。

5、仁仑语》这部书就是僅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就是记录春秋时期我国著爼的思想家孔子及苴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处身立世的道理等方而。

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瑞安二中《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一、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二、课文梳理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章(2.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治理者而言)“道之以政”章(2.3)——民有耻且格(从被治理者而言)2.如何为政以德?对“治理者”的“素质”要求。

“道千乘之国”章(1.5)——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有时“其身正”章(13.6)——正己“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章(12.19)——正己、善己“季康子问使民敬”章(2.20)——正己(己庄,己孝慈)“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章(14.5)——尚德而不尚力对“治理者”的“措施”要求。

“季氏富于周公”章(11.17)——庶而富民(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子适卫”章(13.9)——先富民后教民“子贡问政”章(12.7)——民信君“哀公问于有若曰”章(12.9)——民君一体(反对强征暴敛,主张减轻赋税,藏富于民)“季康子问使民”章(2.20)——举善而教不能“季氏将伐颛臾章“”(16.1)——反对谋动干戈3.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包含“君德”和“政德”。

“君德”,即强调国君要“其身正”,“身正”才能感化人,才能“令行”。

(13.6)“政德”,即为政者要以德为先,强调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

并非取消刑罚,反对“不教而诛”。

三、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为政以德课后练习

为政以德课后练习

为政以德课后练习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参考:不是。

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14·5)材料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13·6)材料3:逢蒙学射于羿,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

曰:‘吾生矣。

’其仆曰:‘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有删改)(1)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

(1分)参考: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之为误用。

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时的危害。

(2)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3分)(3)参考: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

(1分)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一、《为政以德》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

【精选】(新课标)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选修《论语选读》

【精选】(新课标)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选修《论语选读》

【精选】(新课标)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选修《论语选读》【精选】(新课标)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选修《论语选读》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论语(lùn)仆人(pú)何以伐为(wéi)B.社稷(jì) 颛臾(zhuān) 买椟还珠(dú)C.虎兕(sì) 大禹(yǔ)分崩离析(bènɡ)D.后羿(yì)聚敛(jiǎn)偃仰啸歌(yǎn)解析A项“论〞应读“lún〞。

C项“崩〞应读“bēnɡ〞。

D项“敛〞应读“liǎ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求!无乃尔是过与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解析A项“共〞通“拱〞,环抱,环绕;B项“道〞通“导〞,治理;C项“与〞通“欤〞,语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C)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像,如同解析A项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B项去:去掉.D项若:指示代词,这。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子为政,焉用杀A.(1)和(2)相同,(3)和(4)相同B.(1)和(2)相同,(3)和(4)不同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不同解析(1)于:在,介词。

(2)于:向,介词。

(3)焉:什么,代词.(4)焉:哪里,副词。

5.《论语》这部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处身立世的道理等方面。

高中语文第1课为政以德活页规范训练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第1课为政以德活页规范训练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第1课为政以德活页规范训练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第1课为政以德活页规范训练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论.语(lùn)仆.人(pú)何以伐为.(wéi)B.社稷.(jì) 颛.臾(zhān)买椟.还珠(dú)C.虎兕.(ì) 大禹.(yǔ)分崩.离析(bènɡ)D.后羿.(yì) 聚敛.(jiǎn)偃.仰啸歌(yǎn)解析A项“论〞应读“lún〞。

C项“崩〞应读“bēnɡ〞。

D项“敛〞应读“liǎn〞。

答案 B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求!无乃尔是过与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解析A项“共〞通“拱〞,环抱,环绕;B项“道〞通“导〞,治理;C项“与〞通“欤〞,语气词。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3分)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像,如同解析A项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B项去:去掉。

D项若:指示代词,这。

答案 C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子为政,焉.用杀A.(1)和(2)相同,(3)和(4)相同B.(1)和(2)相同,(3)和(4)不同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不同解析(1)于:在,介词。

(2)于:向,介词.(3)焉:什么,代词。

(4)焉:哪里,副词.答案 D.《论语》这部书是__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______时期我国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____篇;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方面。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含答案)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含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学案(含答案)第一课第一课为政以德为政以德1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

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三经”。

清代有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1字音识记1冉有仆p2道千乘shn之国3龟玉毁于椟d中4则将焉用彼b相矣5固而近于费b6邦分崩bn离析而不能守7必偃yn8江山社稷j2重要词语1齐之以刑整治,整顿2有耻且格至,来。

《论语选读》补充思考练习题(附答案)

《论语选读》补充思考练习题(附答案)

《<论语>选读》补充思考练习题(附答案)一.为政以德(一)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④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⑤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参考答案】①以德、礼导民;②富而后教;③节用爱人,使民以时;④反对横征暴敛;⑤藏富于民。

(二)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⑤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请分析上述材料,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哪些要求?【参考答案】(1)以德治国。

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小人必然会被感化,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2)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3)自身要正,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习题1——为政以德的解读和练习

《论语》习题1——为政以德的解读和练习

《论语》习题1——为政以德的解读和练习(一)为政以德——治国的德政主张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

[内涵解读](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执政者应实行“仁政”:①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②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树立榜样,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冉有问政时,孔子先强调“富之”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均不容忽视,但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只是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是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是提倡百姓要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贫富”与“均无贫”“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语篇摘译]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顺。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一、基础积累(11*3=3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A、庶.民遮.掩摭.拾甘蔗.B、颛.臾祥瑞.揣.测水流湍.急C、案牍.渎.职牛犊.买椟.还珠D、郾.城都江堰.偃.旗息鼓揠.苗助长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相.夫子(辅佐)B、齐.之以刑(齐备)/使民敬、忠以劝.(努力)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之内(宫门照壁)D、尔言过.矣(过分)/尔是过.与(责备)3下列对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①使民以.时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民免而.无耻④节用而.爱人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D、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其次才是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二、阅读选择填空(12-16/18分)阅读课文《季氏将伐颛臾》12、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A)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13、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表引进动作的对象,不译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对于③虎兕出于柙介词,从④龟玉毁于椟介词,在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介词,到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在1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项(D)A、既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15、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D)A、相夫子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D、谋动干戈于邦内16、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D)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1.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

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

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解析

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解析

第一课为政以德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lùn)仆.人(pú)何以伐为.(wéi)B.社稷.(jì) 颛.臾(zhuān) 买椟.还珠(dú)C.虎兕.(sì) 大禹.(yǔ) 分崩.离析(bènɡ)D.后羿.(yì) 聚敛.(jiǎn) 偃.仰啸歌(yǎn)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求!无乃尔是过与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像,如同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子为政,焉.用杀A.(1)和(2)相同,(3)和(4)相同B.(1)和(2)相同,(3)和(4)不同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不同5.《论语》这部书是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______时期我国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__篇;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方面。

宋代朱熹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为“四书”。

6.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民无信不立。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则安之。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答案

⊙第一课 为政以德⊙第二课 克己复礼⊙第三课 待贾而沽⊙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一课为政以德在人们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个性沉稳、天资聪颖、坚强固执的思想家。

他的灵魂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

读到“是谓大同”,你也许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

于丹说:“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

”没有色彩,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哲人的世界吗?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走进《论语》,聆听先贤的教诲,沐浴经典的光辉。

[对应学生用书P1]1.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

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

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课标要求] 1.背诵2.1、2.3、13.6章和16.1章中“丘也闻 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 耻;节用而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 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的为政者的基本素 质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
一、基础积累(11*3=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庶.民遮.掩摭.拾甘蔗.
B、颛.臾祥瑞.揣.测水流湍.急
C、案牍.渎.职牛犊.买椟.还珠
D、郾.城都江堰.偃.旗息鼓揠.苗助长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力就列.(摆出来;职位/相.夫子(辅佐)
B、齐.之以刑(齐备)/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
..之(宫门照壁)
D、尔言过.矣(过分)/尔是过.与(责备)
3下列对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①使民以.时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民免而.无耻④节用而.爱人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项(A)
A尚德.哉若人/君子之德.风 B敬事而信./民
无信.不立C羿善.射/举善.而教不能 D富.之/ 季氏富.于周公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
①曰:“富.之。

”②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③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⑤故人不独亲.其亲⑥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⑦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⑧吾妻之美.我者
A①③⑦/②④/⑤⑧/⑥
B①④⑦/②③⑥/⑤⑧
C①②⑤/③④⑦/⑥⑧
D①④⑤/②③⑧/⑥⑦
6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C)
A举善而教不能
..C而
..,则劝 B民免而无耻
求也为之聚敛
..于颛臾
..而附益之D季氏将有事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8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
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一项是(B)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无乃尔是过与
C、而谋动干戈于邦
D、季氏富于周公10下列成语来源与孔子言论无关一项是(B) A、祸起萧墙 B、舍本逐末 C、分崩离析 D、
既来之,则安之
11下列说确的一项是(C)
A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在文学上没有什么价值。

我们学《论语》,主要是要掌握儒家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B、孔子一方面主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苛求孔子,因为当时社会混乱不堪,思想当然也难免混乱。

C、“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D、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其次才是武力征服,主“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二、阅读选择填空(12-16/18分)
阅读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12、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A)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13、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表引进动作的对象,
不译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对于
③虎兕出于柙介词,从
④龟玉毁于椟介词,在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介词,到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介词,在
1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项(D)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
D、吾恐季之忧
15、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的行为是(D)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
16、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是(D)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三、阅读解答:
17、《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听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请简要分析他反对的理由。

(提示:共三点6分)
答: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18说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义(提示:各有两方面的比喻6分)
答:第一层: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

“虎兕出于柙”比喻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

第二层: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行凶,龟玉被毁,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孔子以此形象地批评冉有和季路的失职。

19《季氏将伐颛臾》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4分)(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
20、孔子是如何批评冉有的第二次辩解的,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提示:三方面/6分)
①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其次阐明政治主(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使安之。


③最后指出错误严重(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在萧墙之也)
21、孔子一方面主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8分)
答: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
足民思想,这是国家建立的物质根本。

而去
调,是国家稳定、百姓安乐的精神之本。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
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
2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你认为有道理吗?(8分)
答:“均无贫”
“等贵贱,均贫富”
有道理,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23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4分)
答:政和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

从治理国家角度而言,前者侧重“法治”,后者侧重“德治”。

24、结合本课其他章节,具体说说孔子的政治主。

(7分)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12.19)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

”(12.19)
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6.1)
育。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0)
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
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

自孔子之教言,群
则是二者合一。

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

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
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

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

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

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