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古代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文章通过赵奢与赵括的不同军事观念和做法,展示了将相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以及赵括在战争中的失败。
文章寓意深刻,告诫人们不能只凭书本知识行事,而要结合实际,注重实践和经验。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于将相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所传达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赵奢和赵括的人物形象。
3.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明白不能只凭书本知识行事,而要结合实际,注重实践和经验。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赵奢和赵括的人物形象。
2.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
2.课文课件或黑板。
3.分组讨论的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老师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赵奢和赵括的人物形象。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赵奢和赵括的不同军事观念和做法,以及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拓展(10分钟)老师提问:“你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做才能避免像赵括一样的失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实用6篇)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实用6篇)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4)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大家找找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
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④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的很被动呢?⑤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
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
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
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6)复述完璧归赵(提示: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梗概进行。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美好品质。
2、分清每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3、把三个小故事任选一个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2、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学生讨论交流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媒体设计】录相带、投影片及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思路〗通过第一课时和课下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人物,适当加入自己的褒贬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通过教师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联系;最后总结全文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通过上节初读课文,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都知道了哪些问题?1、引导学生围绕从题目、主要内容、对人物(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个性的褒贬态度等方面回答,要紧紧抓住课文的叙述、描写来说,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鼓励学生说出谁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让我们大家帮助他。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走进“将相和”的故事里,去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呢?二、看录相(完璧归赵)师:你从录相里能够看懂哪些内容?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交流,质疑问难,发表见解,鼓励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生:这段录象讲述了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的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的和秦王斗争,作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生;我知道了蔺相如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不畏强权。
我从文中“……”看出来。
生:我从“当满朝文武……挺身而出”看出廉颇很勇敢。
问: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可围绕这几方面回答:1、不是的,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把璧送回来。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关于教学目标本课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本着简简单单教学的原则,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于如下考虑: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
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主人公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有较手段和途径。
对于本文的人物表现,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其机智勇敢、爱国思想。
4、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这样课文就显得长,要在一个课内完成对三个故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也由于这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是第三个故事的因,这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统一性,所以这节课安排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会》。
5、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中学习中学读学写。
本文是写人文章,展现人物的品质突出,是学生学习写人的好例子,所以学习目标中设置了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使命。
关于教学重难点1、重点:阅读教学从读入手,以读解文,学习本文也不能例外。
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内容,所以本课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为教学重点。
2、难点:秦王叫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这是对赵王本人的也是对整个赵国的侮辱,关于这一点,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可能不能明白。
《将相和》的第一课时教案
《将相和》的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2)“和”是什么意思?(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2.全班交流:(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①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②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③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3.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1.“和”是什么意思?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3.“相”“将”各是什么样的人?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
2.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3.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4.全班共同学习(1)“颇”读pō,不读pó;(2)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3)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胆怯:胆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5.摘抄三个词语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将军和士兵的关系。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能够理解作者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想表达的道理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把握故事情节。
2.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将军和士兵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2.分析作者表达的深层含义和寓意。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通过谈论“将相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导入新课(15分钟)•教师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将军和士兵的故事情节。
3. 集体阅读(20分钟)•全班齐读课文,老师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式和语音语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将相和”,“善待部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5. 总结提问(10分钟)•整合各组讨论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读课文,写一篇心得体会或小结。
五、板书设计•《将相和》•文言文•“将相和,将相和,不避人,奉明君。
”六、教学反思•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以上就是《将相和》第1课时的集体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帮助。
6《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会认“廉”、“蔺”等9个生字,会写“完”、“负”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语气变化。
(3)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学会借助资料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懂得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1. 生字新词学习。
2. 课文内容理解。
3. 人物形象分析。
4. 朗读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新词的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朗读训练,读出语气变化。
2. 教学难点:(1)理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成语吗?它出自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2)板书课题:将相和2. 生字新词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教师讲解生字新词,学生跟读。
3. 课文内容理解(1)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脉络。
4. 人物形象分析(1)学生讨论,分析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5. 朗读训练(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变化。
(2)教师指导,示范朗读。
6. 课堂小结(2)教师补充,强调学习重点。
六、板书设计将相和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临危不惧、以国家利益为重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故事情节图。
3. 写一篇关于“将相和”的小练笔。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掌握了生字新词,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
在朗读训练中,学生能够注意语气变化,读出情感。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积极,今后需要加强训练。
五年级上册 6.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①战国的时候,秦国很强大,常常进犯别的国家。〔 〕
②秦王要拿十座城来和赵国换和氏璧,不换的话,就要攻打赵国。〔 〕
③蔺相如容许赵王说,假如秦王不讲信誉,他就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
④蔺相如半夜自己带着和氏璧,偷起到渑池会见秦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快速识记成语。
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看看谁是咱们班的速读小能手。
〔1〕集中注意力,仔细看 出示:一鸣惊人〔出示2秒消失〕
〔2〕过渡语:加点难度。 出示:指鹿为马 卧薪尝胆
〔出示2秒消失〕
〔3〕集中注意力,仔细看——示:怒发冲冠 纸上谈兵 百步穿杨〔出示2秒消失〕
总结:同学们读得真快。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后,老师组织交流。
2.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誉,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假如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①交流一眼看到了什么。
②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让自己看到的多一点呢?
3.老师出示检测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检测题例如:
〔1〕速读课文用时〔 〕分〔 〕秒
〔2〕根据课文内容选择。
①?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 〕
A.春秋时代 B.战国时代 C.秦朝
②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 〕
A.击缶 B.鼓瑟 C.唱歌
③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 〕
A.蔺相如对廉颇说的 B.蔺相如对门客们说的 C.蔺相如对赵王说的
②一目一句的方法咱们要用起来。我们一起来承受挑战吧。
①半分钟,划下你一眼看到的内容;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3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
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2、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要逼秦王击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将相和。
板书:将相和二、明确学习目标1、大家通过预习,知道这篇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这三个故事的位置找出来。
2、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前两个故事。
我们在故事中,通过我们的朗读,去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思想品质。
三、学习《完璧归赵》1、在故事里,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轻声朗读这段内容,并在课文中划出写蔺相如突出表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从所找出的语句中进行读、思;引导学生针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一个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3、理解作者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展现蔺相如的。
4、归纳出蔺相如思想品质。
板书:机智勇敢爱国5、给这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板书:完璧归赵6、理解故事的起因、结果。
板书:上大夫四、学习《渑池会》1、默读第二个故事,想想,这里讲了个什么故事。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找出写蔺相如表现的内容,自己读一读,声音可以大些。
再通过几次的练习朗读来体会蔺相如的爱国、机智勇敢。
4、给故事加个小标题。
板书:渑池会。
5、理解故事的起因,结果。
板书:上卿。
五、理解这两个故事的联系今天所学的是两个故事,它们有一定的联系。
到文中再读读,想想,在文中找找。
六、总结1、从学习内容角度进行:课文内容—主人公思想──写法。
《将相和》第一课时说课稿
《将相和》第一课时说课稿(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将相和》第一课时说课稿《将相和》第一课时说课稿(通用8篇)《将相和》第一课时说课稿篇1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认识过渡句、过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借助过渡句、过渡段给课文分段。
2、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
3、在“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的问题的探讨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
【重点】借助过渡句、段给课文分段。
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难点】在人物语言、行动中分析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板书:将相和读课题,分析。
t:课题中“将”、“相”在文中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简介时代背景。
二、听课文录音、思考(8分钟)t:刚才同学们说“和”是和好的意思,那么有和好必有不和。
现在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思考:1、听准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2、思考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用文中的词来概括故事内容。
并思考故事之间是怎样联接的,用直线进出连接的内容。
3、思考:将相不和的原因。
学生听录音思考。
三、检查(10分钟)1、t: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说,教师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2、三个故事之间是怎样连接的。
学生读划出连接的内容。
(检查过渡句、段)投影出示文中的过渡句、段。
学生读过渡句、段,体会作用(过渡句、段的作用在于启下。
)t:过渡句、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它有助我们分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指导看单元学习重点)读单元学习重点。
出示投影。
给课文分段.3、“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上卿,官职比廉颇高。
廉颇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不了大功,蔺相如有什么样能耐,就凭一张嘴,反而官位比他高。
引起了将相不和。
出示投影:廉颇的话。
学生读这段话。
t: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廉颇很不服气,才产生了将相不和。
4、设问导趣:t:那么蔺相如是不是像廉将军所说:就凭一张嘴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故事。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
和氏璧既然已经回到自己手中,蔺相如再说话可就——理直气壮了。谁能 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来?(抽生同时提醒学生:现在,我们就是秦王,听听蔺 相如的话。)
秦王们,你心里想什么?(预设交流:可别真的摔碎了和氏璧,哎哟,这可不 行…….)也恰恰是这个“撞”字,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交流:勇敢、 无畏。)是啊,这真是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呀!板书。
在学生汇报蔺相如支持赵王去渑池赴约时,教师创设情境:教师就是赵王, 正在犹豫不决时。同学们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赵王说。
2)、蔺相如的胸怀宽广主要体现在不与廉颇计较,躲避廉颇。重点引导学生 体会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语,指导学生表演,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文章的结尾写到:他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时,教师适时讲解他俩是怎 样辅佐赵王,使赵国强大起来的,以此向学生渗透团结的重要性。
4、大大方方 我们来合作读读第九段,我读旁白,大家读蔺相如的话。 同学们,放下书,回顾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关联词来总结: 在这场和氏璧的争夺战中,之所以有“完璧归赵”的结果,是因为 ------------------------.(生添:蔺相如不畏强敌,勇敢机智,……) 5、不辱使命 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结束,几年后的渑池之 会中,蔺相如更是面对秦王对赵王的的侮辱,说出了怎样的话?(生读蔺相如的话) 来一起告诉廉颇,蔺相如是靠的耍耍嘴皮子立功的吗?靠的是什么?(预设交流: 面对强敌,蔺相如靠的是拳拳爱国之心,过人的谋略和勇气取胜) 6、顾全大局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这些片 面评价时却说出了怎样的话?(抽生读),你听出了什么?(预设交流:蔺相如回避廉 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四、将相之和,品名著之魅力 同学们,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军廉颇呢! 来看 60 页的插图,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
6《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描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热爱祖国的精神。
从结构上看,全文的三个小故事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紧密相联的,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学情分析】名著的故事情节性强,学生易于阅读,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层上,因此在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师导入:今天学习的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板书“将相和”,这个课题该怎么读呢?成语“出将入相”,出征可以做将帅,入朝可以做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
之后又过了一百多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了这个故事,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成的。
2、指导读音:将相jiànɡxiànɡ,齐读课题。
二、游戏激趣,指导方法1、出示词语,你记住了几个词语(记时5秒)诚意和氏璧信用秦国推辞2、阅读下文,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记时10秒)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3、交流:比较之前的方法,这次你是用什么方法阅读的?阅读提速方法之一圈画关键语句,连词成句地读。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高桂玲教材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 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 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 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 也赞扬了廉颇用于改过的精神。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故事性强, 学生比较感兴趣, 但是因为年代久远, 内在关系复杂, 学生学习时还是有一些疑问, 因此教学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 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课时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概括三个小故事标题4.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重点难点:自学生字新词。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弄清文章的脉络用小标题概括三个小故事。
重点学习第一个故事。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走进古典名著1.导入: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课文《将相和》出示幻灯片。
文中“将”、“相”分别指谁呢?请同学们把他们的名字准确地写在课题上。
二、走进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仔细读课文, 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和”。
2)、检查生字词读音2.再读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 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引出16自然段, 指导朗读三、.学习“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过渡: 那么, 蔺相如真的如廉颇说的那样, 没什么能耐, 就靠一张嘴吗?让我们先走进文章的第一个小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历史回顾吧!(播放视频动画)1、导语: 故事就放到这里了, 看了这个故事, 你对蔺相如有什么印象?2、师小结过渡, 引出“完璧归赵”3、师: 这个故事的起因源自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玉。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篇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鹏博士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2、自学本文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
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
《将相和》教学方案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璧、臣”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重点】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难点】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通过《搭石》一课,我们知道了阅读时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那就是: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板书:提高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2.组织学生做“词句快读”游戏。
(1)游戏方式:利用多媒体,闪现一些词语,要求学生“一眼看清”屏幕上出现的词语。
词语闪现的时间不要超过1秒钟。
词语可以由两字词到三字词、四字词,最后到句子,难度逐渐增加。
游戏前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看到词语后,不要念出声。
(2)游戏过程:要让学生体会到人的眼睛可以一眼看清楚多个有意义的词语或句子,并且经过训练,一眼看到的内容可以越来越多。
闪现一:将相和闪现二:完璧归赵闪现三:狡猾的秦王闪现四: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
每闪现一组词语或句子后,让学生说说刚刚看到了什么内容。
并引导学生思考:是如何读到屏幕中闪现的内容的?预设:A.我一眼看过去记下了整句话。
B.我记住了其中重要的词语,串成了句子。
3.教师补充讲解什么是“连词成句地读”。
点拨:即由单个字、单个词的阅读逐渐扩大视域,变成一眼能看清楚几个词甚至整句话的阅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如何连词成句地读,体会连词成句阅读的好处,为下文实践“连词成句地读”做准备,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教师明确要求:(1)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记录阅读时间。
要提醒学生一定要确保自己已经把握课文内容后才记录时间。
(2)提醒学生实践“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
读的时候,尽量增加自己一眼看到内容的范围,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分清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教学重难点1、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机智)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
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
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
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①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_____。
②“一定”说明什么?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②什么叫“理直气壮”?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品味“只好”、“只得”①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②找到并读读“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朗读所找句子。
你们说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赵王的没办法(或秦王的无可奈何)读的很好?B、小结①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凭的是什么?(板书)若是“就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
“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难怪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齐读2-10自然段。
③方法小结:在完璧归赵中,我们通过对个别词语、句子或段落的研究,证明了蔺相如不是凭一张嘴的。
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个故事。
(三)继续阅读(渑池会见),深入发现。
1、自学“渑池会见”,边看边思考,蔺相如还有什么可贵的品质,完成练习纸。
2、学生汇报A、着重指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你跟我只有五步之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①蔺相如为什么要和秦王“拼了”?②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不惜以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是多大的勇气啊!谁有勇气读好这句话?③能给这句话加个提示语,读一读吗?(如:怒气冲冲)指导学生朗读□理解第11自然段的“才”秦王约赵王去渑池会见,赵王有什么顾虑?是谁“才”让他决定动身去渑池?这说明了什么?(侧面反应了蔺相如做事果断)B、渑池会上秦、赵两国外交之战是谁胜利了?(估计:赵国胜;秦、赵打平。
)①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从课文中找到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教师提示:秦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秦王是一个大国的王,蔺相如是个小国的臣。
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是赵国胜了的结论。
C、此时,你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D、根据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给第二个故事改题目(板书:“渑池会见”改成“渑池立功”)(四)回归开头,了解起因1、蔺相如在两次立功中都是与谁较量?(秦国)秦王为什么与赵国过不去呢?2、齐读第一小节。
3、强大的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它早对自己的邻邦——赵国虎视眈眈,无论是换璧,还是渑池会面都是一种挑衅行为,想找借口吞并赵国,蔺相如在这种严峻的时刻,接受任务以自己过人的机智和胆识挫败了秦王的阴谋,从一介平民升为上卿,你说他的官该不该升?(五)把握层次,分清因果蔺相如的官越当越大,导致了将相的不和,经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了,那三个故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幻灯片出示:(1)词语搭配总因秦王骗璧故事一起因想占赵国的便宜故事二起因秦国最强大故事三起因职位比廉颇高(2)根据三个故事之间联系填空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的(),前两个故事的()又是第三个故事的(),三个故事构成了()这一有名的历史故事。
(六)课外延伸,开放课堂课外阅读有关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人物辩论会。
板书: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注:让学生参与板书的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进行设计。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
(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2.出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围绕这句话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以上的讨论与练习旨在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凝聚,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形象。
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看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个性品质,而且悟出他们的共性品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名言、成语的运用,亦能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开拓学生思维,充分体现语文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