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学会使用倍数比和中心对称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3.能够通过绘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使用倍数比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学生能够通过中心对称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概念并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学生能够通过绘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想象一种情景:如果我们想把一张纸放大或缩小,我们会怎么做呢?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其中的方法。

2. 引入新知识(10分钟)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放大是指把一个图形变得比原来大,缩小是指把一个图形变得比原来小。

3. 倍数比的使用(30分钟)(1)倍数比的定义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倍数比,如何使用倍数比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给学生几组图形,让他们使用倍数比进行操作。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让学生学会使用倍数比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并通过练习掌握。

4. 中心对称的使用(30分钟)(1)中心对称的定义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中心对称就是将一个图形沿着中心轴进行对称,使得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等。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让学生通过中心对称的方法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练习一些例题以掌握这个方法。

五、教学总结(5分钟)对本次课进行简单总结和复习。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否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学生能否使用倍数比和中心对称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3.学生能否通过绘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小学数学_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根据对小学数学学生的学情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 知识理解不深入: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概念或者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的层面。

2. 认知能力差异: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理解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较弱。

3. 解题思路不清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容易迷失在具体操作中,导致解题难点。

【教材分析】针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内容,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以下分析:1. 教材内容的合理性:教材是否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例题和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知识。

2. 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是否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

3. 教材的趣味性:教材中是否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图形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设计】为了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量。

2. 概念讲解: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

3. 操作演示:通过投影仪或者电子白板,展示一些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量操作的规律和方法。

4. 练习训练:在学生理解了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后,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注重题目的难度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5. 错题讲解:针对学生在练习中浮现的错误,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析,匡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赋予正确的指导。

6. 拓展延伸: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量和探索,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P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方格纸、直尺、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请你们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面图形;2、请学生再在同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它(刚才画的平面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图;3、展示学生杰作;4、揭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

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得出规律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先不规律的放大,问学生有什么变化?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及教师课件的演示,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图1与原图相比,只是长变了,宽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矮又胖。

生2:图2与原图相比,只是宽变了,长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高又瘦。

生3:图3与原图相比,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师: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不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称之为放大。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1。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 教学重点/难点2。

1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2。

2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 教学用具PPT展示.多媒体投影4. 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

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9的图。

【师】看到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生】这些图片上都是把原来的东西给放大了。

【生】有的图片上是缩小了。

【师】嗯,很好,我们用相机、放大镜还有我们的影子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把事物给放大,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放大或者缩小的案例,第四张图就是这样。

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我们再看下面这张PPT.【师】同学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生】两只小蜜蜂。

【师】那这样呢?(滑动鼠标)【生】老师我看到了放放大镜。

【师】嗯,刚才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一课。

老师板书课题:图片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师】刚才我们说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图片的放大和缩小,那么我们首先看一下课本60页的例4。

这三个图片中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下面大家先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一会我们大家来讨论.(学生在下面自己画一画,老师巡回教室指导。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8、39页“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形成概念(一)认识放大1.谈话导入师:我们的班级博客中有许多照片,记录了同学们学习生活的瞬间,看这张长方形的照片(如图1)就是其中一张,能看清吗?(学生:看不清)那把它变大一点。

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图1)的长边拉长(图2)。

师:现在照片变大了,感觉怎样?如果宽边拉长(图3),那这样变,感觉怎样?那长边与宽边都按相同倍数拉长(图4)呢?师:三张照片中,只有一张照片符合数学意义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张呢?你为什么选这一张?你感觉这张照片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生: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化。

(板书:图形的放大)2.形成概念师:请同学们观察两张照片(课件出示图1和图4所示的两张照片的长和宽:图1长3cm、宽2cm;图4长6cm、宽4cm),第一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第一张的2倍,宽也是第一张的2倍。

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与第一张照片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师:你能上来指一指哪两条边的比是2:1吗?学生上台指出放大后长方形照片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照片的长的比是2:1。

师:我们把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叫做一组对应边。

(板书:对应边)你们还能找到其他对应边的比是2:1的吗?(引导学生找出放大前后的四组对应边师:想一想,这个2:1表示的是谁和谁的比?(板书: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2:1)出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例放大。

【教学评析】先呈现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的长和宽,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利用“倍”或“比”的知识完整地进行表述。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分享我在教授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 图形放大与缩小后的性质;3. 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后性质的理解;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实际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衣服的放大、地图的缩小等,让学生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际应用。

2. 概念讲解:利用黑板、粉笔,详细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以及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 性质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后的性质,如边长、面积、角度等的变化。

4. 例题讲解:挑选一些典型的例题,如正方形的放大与缩小,讲解并引导学生跟随解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应用拓展: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生活中其他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并展示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3. 图形放大与缩小后的性质;4. 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回家后测量一张照片的长和宽,并将其放大或缩小一定的比例,画在练习本上;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其他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看学生掌握程度,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改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的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演示讲解。

教具准备:课件、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很小的相片,在进行放大和缩小的变化,体会放大与缩小。

2、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 (出示课文插图)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3、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借助很小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

再通过演示放大与缩小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放大与缩小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运用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领悟“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欣然的去探索新知。

出示学习目标下面就请同学们齐读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1、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3、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三、出示自学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57- 58页,一边自学-边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并且在你的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时间6分钟。

1.2:1是什么意思?2、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3、三角形两条直角边扩大到原来的2倍后,斜边是否也扩大的原来的2倍呢?你能验证吗?4、1:3是什么意思?请试着在方格纸上将刚才放大后的三个图形再按1:3画在方格纸上。

5、将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后,新图与原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四、学生先学1、学生自学课本。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五、教具、学具准备: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2、联系生活实际。

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和原理;2.熟练掌握常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规律;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放大和缩小计算。

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计算;3.能够合理地运用各种工具绘制放大和缩小的图形。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和原理;2.熟练掌握常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规律;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放大和缩小计算。

2. 教学难点1.掌握不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规律;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引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3.合作探究法: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探讨完成任务;4.引导发现法:通过引导发现的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小学阶段所学的放大和缩小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演示1.运用幻灯片演示放大和缩小的图形;2.带领学生对比不同大小的图形,探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规律。

3. 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学习不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规律;2.让学生自己使用尺规和量角器完成加倍和减半运算。

4. 引导发现1.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大小的图形的比例关系,体验放大和缩小规律;2.让学生自主发现常见图形的缩放规律并总结规律。

5. 巩固和拓展1.运用课堂小结回顾所学内容;2.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巩固练习。

五、教学辅助措施1.幻灯片;2.活动卡片;3.尺规、量角器等绘图工具。

六、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方法1.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2.作品评价:对学生练习的作品进行评价。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知道图形的各条边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几,图形不变形的道理,并能正确地对图形进行扩大或缩小。

2.通过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要按一定的比例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才不变形的道理,并能正确地对图形进行扩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对应边的变化,图形的大小发生变化,但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出示一张很小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想看,学生可能回答图片太小了,老师则出示放大二次后的图片,然后再缩小到适当大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预反馈老师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然后引出一个例子,让学生通过今天的研究找到答案。

三、自主探索1.老师出示两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再让学生观察第二组图片,说出有哪些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是图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发生了变化。

2.老师出示一个图形,并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它的放大和缩小,然后让学生观察两幅图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

四、巩固练老师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分组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操作,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归纳操作的规律。

五、总结反思老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最后,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研究数学。

今天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就是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使图形变大;缩小就是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使图形变小。

我们在方格纸上练了把正方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和把L型的各边缩小为原来的2分之1.在生活中,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应用非常广泛,如在深圳的世界之窗,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

(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区一等奖)

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区一等奖)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分析【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P59-60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3.[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并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5.【教学重难点】[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难点] 读懂题意,并能根据题意准确地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老师今天准备了一张照片,想去冲洗2张,一张放到红旗台上,另一张因为该同学品学兼优准备把这张相片贴在光荣榜上,现在这张相片大小不合适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相个办法怎么办(我就需要对这张照片进行放大与缩小)。

那么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放大与缩小现象,可以放大与缩小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大家有没有兴趣一起来研究一下放大与缩小呀(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课件出示:这里有A、B、C、D四张照片,按同学们想的办法老师己经放大和缩小了,请你们帮我选几张,看看哪张合适,说说选择的理由?3、猜想:A、D长宽扩大(缩小)的倍数不同,导致照片变形,B、C长宽扩大(缩小)的倍数相同,所以照片没有变形。

4、课件出示方格图验证:5、怎样才能使照片放大或缩小后不变形呢?初步感悟:要使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形状不变,各条边扩大或缩小的倍数要相同。

二、引导发现,掌握方法1、课件隐去A、D两张照片,并只留下照片的外框。

原图与B、D分别是按怎样的比例放大或缩小的?(D是2∶1放大了原图,也就是长方形的长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同学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肯定的比例将简约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像。

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3、通过同学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育同学的操作技能,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认识图形的放大〔1〕老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同学观测。

〔2〕提问:观测这前、后两幅画,你发觉了什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

〔板书:图形的放大〕2、认识图形的缩小〔1〕老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同学观测。

〔2〕提问:这次你又发觉了什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

〔板书:缩小〕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日我们就来讨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二、讨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

〔2〕提问:这是放大前、后两幅图,认真观测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宥什么关系呢?先让同学独立思索,然后组织沟通。

〔3〕老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5〕老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肯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当是相同的。

2、探究图形缩小的规律。

〔1〕出示问题:假如把第一幅画按1:2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让同学说说是怎么理解1:2这个比的?然后再回答后两个问题。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内容包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图形的对应关系,以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材通过具体的图形实例,让学生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放大和缩小的方法,以及理解放大和缩小对图形性质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理解图形的对应关系和放大缩小后的图形性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并理解放大和缩小对图形性质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理解放大和缩小对图形性质的影响,能够找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的对应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放大和缩小对图形性质的影响,能够找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的对应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具体的图形实例,用于讲解和演示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做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具体的图形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其放大和缩小,让学生观察放大的正方形和缩小的正方形与原图形的对应关系。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真切感受到图形放大和缩小知识的应用价值,无论是照相或用放大镜看书,还是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等,都应用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

2、在观察、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

本设计结合教材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变大或变小了,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卡片学生准备直尺方格纸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卡片。

师:卡片上写的是什么?(因为卡片上的字较小,所以学生看不清,回答不出卡片上写的是什么)②把卡片放到投影仪上,调整缩放键,把卡片上的字逐渐放大。

再次提问:卡片上写的是什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卡片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了?(因为字被放大了)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

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到了图形的放大?有用到图形缩小的时候吗?预设生1:用放大镜看书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2: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3:在给人或景物、事物照相的时候用到了图形的缩小。

(2)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真实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情境,激起学生从数学角度探究放大和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周礼先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

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方法的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4、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二、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小国旗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的重要性。

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法与学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

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确定放大或缩小的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2.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3. 学生用学习用品,如尺子、圆规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照片的放大与缩小,引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2)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放大与缩小的效果;(3)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性质,如面积、周长的变化等。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如地图的缩放、衣服的放大等,让学生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和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 目录:(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3. 正文内容:(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相关的基础练习题;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相关的实际问题;3. 拓展题:让学生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还记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吗?想一想,把一个图形平移和旋转后,图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师:对,图形平移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没有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图形的变化。

2、电脑出示一张图画
教师:三个同学对这张图进行放大。

问:哪张图和原图最像?(图3最像)
再接着问:为什么?这幅图跟原图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变了)在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数学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师:(隐去图1、图2)我们来研究这两幅图。

给两幅图标上数据。

我们把原图称为原来的长方形,图3称为放大后的长方形。

问:放大后的长与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呢?
概括:放大后的长和宽分别是原来长和宽的2倍,我们就说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每条边用红色强调)。

问:还能不能用其他的关系来表示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2:1)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比的?(16:8=2:1)放大后的宽与原来的宽呢?你有什么发现?(比是相等的)
师:这两幅图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2:1,我们可以说它们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强调:对应边长) 板书: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师: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课件出示)
师:这里的2:1是谁和谁的比,比的前项表示什么,比的后项表示什么?(变化后的长度作前项,原图形的对应边的长度作后项。

)比值是多少?“比值2”表示什么意思?(放大2倍)概括:也就是说,如果把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就是把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再追问:如果把一个图形按3:1的比放大,可以怎么做?(课件出示)
师:像这些前项比后项大,比值大于1的比,都表示图形的放大。

板书:放大比值大于1
(2)认识图形的缩小
师:认识了图形的放大,让我们继续认识图形的缩小。

出示:如果要把原图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问:1:2是谁和谁的比?
显示:缩小后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1:2。

板书:对应边的比是1:2
把一个图形按1︰2的比缩小,就是把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1/2。

师:像这些前项比后项小,比值小于1的比,都表示图形的缩小。

板书:缩小比值小于1
辨析练习
下面的这些比哪些可以表示把图形放大,哪些可以表示把图形缩小?请同学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3︰1 1︰1000 5︰2 2︰3 1︰7 100︰1 1︰1
图形放大,比值大于1;图形缩小,比值小于1.放大比的前项一定是1吗?缩小比的后项一定是1吗?
追问:这里的1︰1呢?(表示既不放大也不缩小)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想一想,不管是放大还是缩小,这个比表示的都是谁和谁的比?(不管是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还是缩小,这个比表示的都是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长度的比。


接着回到开始的三幅图,问:图1、图2为什么不像?(每条边都要放大或缩小,对应边的长度要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三、教学例2
刚才,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下面我们动手来操作画一画。

出示例2
教师:请同学们先轻声地读一读题目。

问:“按3︰1的比放大是什么含义?”“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就是把这个长方形的每条边长放大到原来的()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长、宽各是多少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P39,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为了便于检查,应把长和宽的数据标好。

课件出示放大后的长方形
教师:老师这儿也画了一个,怎样知道画的对不对呢?
生1:把放大后边的长与原来对应边的长比一下,看是不是3:1。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画放大后的图形,我相信缩小后的图形也难不倒你们,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画。

教师:同桌相互检查一下。

相互说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课件出示画好的图形,问:跟我画的一样的请举手。

课件出示缩小后的长方形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上面三个图形,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有什么变化?形状有什么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都是大小变了,形状不变;而且各条边都按相等的比变化。

四、教学“试一试”
1、教师:长方形的放大与缩小,你们会画了,那么三角形的放大或缩小你们会画吗?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看看你行吗?
课件出示“试一试”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先算出一条直角边是8格,另一条直角边是2格,再画出这两条线段,再连接两点。

教师:三角形有三条边,刚才只确定了两条边,大家有疑问吗?(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斜边的长度与原来边的长度的比也是2:1吗?怎样验证呢?
生1:量出长度比一比。

教师:好的大家量一量,比一比。

教师:看来把一个图形放大后,所有对应边的长度比都相等。

由于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所以在画放大的图形时,我们要首先确定放大后两条直角边的长度。

五、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1)教师:下面我们练习一下,看看刚才的知识你学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练习九第1题
教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读一读题,问几号图形是原图形?请同学们在课本41页上把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标好,再填一填。

课件出示问题(1)(2)的答案
接着问:为什么2和4不正确?我们知道一个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每条边都要放大或缩小,相对应的边要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要把其他的反例充分利用起来,其中有两个反例分别是长不变而宽变化和宽不变而长变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两个图形不正确,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对应边长的比相等的理解。


2、完成“练一练”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P39,再画之前,把每个图形的边长是多少标注出来。

课件出示缩小后的图形
教师:同桌相互检查一下。

举手了解情况。

六、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除了今天出现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后大家可以选择一个图形作为主题,研究一下放大和缩小情况。

七、拓展应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欣赏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件出示)
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特征: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对应边的比是2 ︰ 1 放大→比值大于1
3 ︰1
对应边的比是1 ︰ 2 缩小→比值小于1
变化后长度:原来的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