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合集下载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4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4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尺子、方格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1)出示原图和图3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学生在课本上一画,指名说怎么样画的,集体核对,师演示。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教案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能够正确使用比例尺测量和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3. 能够正确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计算比例尺。

教学重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比例尺的使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目标: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示例演示。

教学步骤:1) 引入- 显示一个原始图形和一个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 给学生展示放大和缩小的范例并阐述。

3)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和缩小对图形的改变以及如何计算相应的比例和面积。

4) 帮助学生确定放大和缩小的比例,并让他们选择正确的工具,测量和记录每个图形的大小。

5) 让学生使用比例尺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6) 结论- 讨论我们如何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面积,介绍计算面积的公式以及如何正确地应用。

2. 比例尺的使用目标: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比例尺和度量工具。

教学方法:示范和帮助学生使用度量工具和比例尺。

教学步骤:1) 引入- 讨论比例尺的简单概念,包括如何读取和理解比例尺。

2) 展示比例尺的设计和使用,并给学生发放一张比例尺图便于学生理解。

3) 带领学生进行度量工具练习和应用。

例如: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并记录,确认读数的准确性。

4) 演示如何使用比例尺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带领学生进行练习。

5) 探讨和解决使用比例尺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放大和缩小,计算比例尺,测量图形大小和绘制图形。

2. 定期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确定是否需要再安排课外辅导。

教学反思:教师需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知道何时以及如何使用比例尺和度量工具。

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这些技能,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题目和模拟考试,在课堂内外进行跟进,并确保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都得到审慎评估和确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P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方格纸、直尺、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请你们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面图形;2、请学生再在同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它(刚才画的平面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图;3、展示学生杰作;4、揭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

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得出规律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先不规律的放大,问学生有什么变化?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及教师课件的演示,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图1与原图相比,只是长变了,宽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矮又胖。

生2:图2与原图相比,只是宽变了,长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高又瘦。

生3:图3与原图相比,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师: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不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称之为放大。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5篇篇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六年级曹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56 至 58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学问技能目标: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肯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像。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看、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把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胜利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肯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具预备:方格练习纸预备以下方格练习纸。

(正反两面)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 1、设情境,导新课。

(3 分钟)(1)放大和缩小现象。

同学们看教师手里的这张照片,照片中有位帅哥你们熟悉他吗?他是谁?师:照片中的人物与我比拟,我怎么了?生:缩小了。

(板书:缩小)师:(找一位戴眼镜的同学)程家宝假如把你的眼镜拿掉你还能看清晰这张照片中的人物吗?戴上眼镜后呢?生:看不清晰。

(戴上后)可以。

师:谁知道为什么吗?生:眼镜把照片中的人物放大了。

(板书: 放大)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需要把它放大才能看清;而有些物体确实很大,需要把它缩小才能很好地表示出来。

师:(边说边出示书本 56 页的主题图。

)下面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呢?生:略师:对像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都是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今日我们就来讨论这些图形是怎样放大或缩小的。

(把板书补充完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一)教学例 4。

1、查找放大的规律。

(10 分钟)(1)出示图形。

按 2∶ 1 画出上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②小组争论:按 2∶ 1 放大是什么意思?(由于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是 2∶ 1, 21=2,所以就是要把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 2 倍。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能够计算图形的倍数。

4.能够进行图形的变换。

二、教学内容:1.让学生看一张图片,然后讨论图片的大小和形状。

2.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3.教导学生如何对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4.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5.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1.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3.能够计算图形的倍数。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计算图形的倍数。

2.掌握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

2.演示法。

3.情境模拟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看一张图片,然后讨论图片的大小和形状。

让学生发现画面大小的不同对于人的知觉产生的影响。

2.讲解环节:首先,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是放大和缩小。

教师可以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例如: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同桌的身材,比较他们的大小,他们对于一个发球和回球的比赛,手头的乒乓球大小的不同是否有影响。

然后讲述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其次,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对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可拆卸的小卡片,让学生进行搭建。

教师可以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小卡片,并且进行尺寸的比较。

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计算放大和缩小的倍数的方法。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练习的题目最好覆盖面广一些,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教师应该随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方法。

最后,教师需要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3.活动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他们可以在组内一起思考如何计算图形的倍数,如何放大和缩小图形。

演示法: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模型或图片,然后示范如何进行放大和缩小。

然后让学生分别进行操作。

情境模拟教学法: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幅图片,然后让学生模拟这个场景,体验放大和缩小的效应。

4.总结环节:教师应该向学生总结本次课学习到的内容并帮助他们巩固相关知识和技能。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图形放大和缩小实例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方法。

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实例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方法及实例。

2. 学生准备纸张、画笔、剪刀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什么。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实例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4. 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操作活动,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工业设计、建筑、艺术创作等领域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或博物馆,直观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际应用。

3. 开展校园艺术活动,让学生运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知识创作艺术品。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效地传达了概念,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作业和评价方式是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需要调整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方法、实例及练习题。

2. 图形素材:用于学生实践操作,包括不同形状的图形纸张、模板等。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图形放大和缩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方法。

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

2. 学生准备练习纸、铅笔、直尺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个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将这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阐述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独立完成一些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衣服、建筑图纸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形放大和缩小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概念:方法: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到一个物品,绘制其放大或缩小的图纸,并解释放大或缩小的比例和应用。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图形放大和缩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从准确度、创意性和合作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思考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和方法,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也要考虑是否给予了每个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和表达,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的照片入手,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表述图形的放大,再按要求画出放大的图形,深化对放大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画图中认识图形的缩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二、说学情学生已认识比的意义和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且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作了知识和策略的准备。

同时,多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所积淀的数学观察和分析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又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石。

三、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自学等活动,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通过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求比值。

五、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1.口答: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怎样计算?②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引导学生由找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出用比表示的方法。

3.课件出示例1。

(第一张长方形照片长8厘米,宽5厘米;放大后长16厘米,宽10厘米)4.出示初学思考题:这两张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第二张照片的长是第一张照片的2倍,宽也是第一张照片的2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板块二、探究新知1.师:放大后照片的长是原来照片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放大后照片的长与原来照片的长的比是2:1。

谁来说说放大后照片的宽与原来照片的宽的关系?生:放大后照片的宽是原来照片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放大后照片的宽与原来照片的宽的比是2:1。

师: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比是2:1,也就是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五、教具、学具准备: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2、联系生活实际。

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版教科书第十二册P59、60页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把一个三角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师:仔细观察大屏上是什么? (照片) 你能看清楚吗?为什么?生:(不太清,太小)师:图太小看不清怎么办? (放大) 这下怎么样?(太大了模糊)师:好!听你们的是这样的吗? (横拉伸,纵向拉伸)生:不行,变形了师:怎样才能不改变原照片的形状呢?生:长、宽放大相同的倍数师:我们发现放大后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大小变了,形状没变(板书)师:我们可以把原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贴纸)它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2、师:生活中这样的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很多,请你举出你身边图形放大或缩小的例子。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师:老师这里也搜集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的现象,请大家一起来欣赏(PPT)师:看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效劳,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二、探究新知自主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1、让学生感知放大。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张照片,现在老师把上图放大就得到了下列图,你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上图和下列图之间的关系吗?(同桌交流)生:放大后长方形长是原长方形长的两倍(宽、长的对应边)生:也可以说放大后对应边都放大了两倍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图形的变化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何用比的形式来描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的关系?生:2:1师:你是怎样想的?生: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长方形的长的比是2:1 宽对应的比也是 2:1 20:10=2:1 10:5=2:1师:也就是它们的对应边的比都相等,都是2:1,这里2:1的2指原来的图形,箭头2表示放大后的图形,1表示原来的图形师:看来如果前项比后项大,就表示这个比是把图形放大了,反之前项比后项小,就表示把图形缩小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及原理;2.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能够运用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介绍;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讲解;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放大镜、拉尺等工具;2.讲台上准备黑板、彩色粉笔;3.学生准备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大镜放大一枚硬币,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放大的原因。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分别标出两个三角形的边长。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关系,带领学生总结出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和规律。

3. 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板书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包括直接量比法、相似比例求解法等。

并举例说明各种方法的应用情景和步骤。

4. 练习与讲评(30分钟)教师出示几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纸上进行计算。

然后逐组让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提问。

5. 拓展与运用(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举一些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放大设计、地图的缩小绘制等,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并对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展开,通过概念讲解、方法讲解、练习与讲评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积极思考和讨论问题,课堂氛围活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在练习环节,由于时间安排较紧,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的时间较短,有些学生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理解。

下次教学中,应适当延长练习环节的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台演示,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解题机会,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方法的掌握程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

(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最后,我意识到教学反思不仅是回顾课堂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机会。我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根据今天的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帮助学生们真正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知识,并在他们的心中种下几何学的种子。
2.教学难点
-对应边长的变化规律:学生在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时,可能会混淆对应边长的变化关系。
-放大缩小比例的灵活运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难以将比例关系应用到具体计算中。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能够在大脑中形成图形放大缩小的过程,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举例解释:
-难点1:如,学生在放大一个长方形时,可能会错误地只放大其中一条边,而忽略了另一条边也需要同比例放大。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学会使用具体数值来描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能够理解和运用放大和缩小比例关系进行实际操作。具体内容包括:
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定义;
2.放大和缩小比例的理解与应用;
3.利用放大和缩小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探索图形放大和缩小过程中,对应边长的变化规律。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增强空间观念,让学生能够观察、理解和描述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提高对几何图形的感知能力;
2.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放大和缩小比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放大和缩小比例的计算和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模型和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对应边长的变化规律。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3篇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25分钟)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

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

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2)学生动手画一画。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同学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肯定的比例将简约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像。

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3、通过同学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育同学的操作技能,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认识图形的放大〔1〕老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同学观测。

〔2〕提问:观测这前、后两幅画,你发觉了什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

〔板书:图形的放大〕2、认识图形的缩小〔1〕老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同学观测。

〔2〕提问:这次你又发觉了什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

〔板书:缩小〕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日我们就来讨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二、讨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

〔2〕提问:这是放大前、后两幅图,认真观测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宥什么关系呢?先让同学独立思索,然后组织沟通。

〔3〕老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5〕老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肯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当是相同的。

2、探究图形缩小的规律。

〔1〕出示问题:假如把第一幅画按1:2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让同学说说是怎么理解1:2这个比的?然后再回答后两个问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2)掌握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让学生学会计算放大或缩小的比例,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举例:若一个正方形边长为2cm,放大后的边长为4cm,学生需理解放大比例为2:1。
(3)运用放大与缩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地图、照片等实际场景的能力。
举例:根据地图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调整照片尺寸,使之符合相框大小。
(3)空间观念的培养:部分学生对图形在空间中的变化缺乏直观感受,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培养。
举例:通过折叠、剪裁等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
(4)解决实际问题时,分析比例尺的应用:学生需要掌握如何根据比例尺进行计算,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如何使用比例尺。
举例:在制作比例尺地图时,如何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确定图形在图纸上的大小。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计算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于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部分学生容易混淆,特别是在面积的计算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认识这一概念。
其次,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会导致小组整体成果不够完善。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2.教学难点
(1)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学生容易混淆放大与缩小的比例计算,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
举例:放大2倍的图形,其面积实际上是原来的4倍,而非2倍。
(2)运用数对表示图形放大与缩小后的位置变化:对于数对的概念和运用,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困难。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生活中感知放大与缩小出示图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二、对比中认识图形的放大(一)从数学的角度初步认识放大1.出示照片。

创设问题情境,产生放大照片的需求,呈现放大后的照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讨论,明确只有像小彤这样,把图形各边的长都放大相同的倍数,才是数学上所说的放大。

2.交流:小彤是怎么把照片放大的?引导学生联系比例尺的知识,在交流中明确小彤把照片各边的长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也就是把照片按2∶1放大的,初步理解按2∶1放大的意义。

(二)在分析、画图、思考和讨论中深入认识放大1.理解按2∶1放大的意义。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1)引导学生明确:按2∶1放大,就是把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2)按要求独立画图。

2.交流讨论,明确画法。

(1)正方形。

先按照一定的比确定放大后图形的边长,然后画图。

结合小刚的错例,引导学生注意“数格要仔细,画完要检查”。

(2)长方形和三角形。

长方形: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基本相同。

三角形:画出两条直角边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画出放大后的三角形。

学生提出疑问:放大后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组织学生思考验证:学生想到用测量和分割三角形的方法进行验证。

3.对比观察,体会图形的相似。

观察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1:图形放大前后内角没变。

生2:三个图形每条边都变长了,周长也变长了,但放大前后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3:放大前后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比不变,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比不变。

说明放大前后的图形,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三、类比迁移中深入认识缩小(一)知识迁移、自主研究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

各个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方格纸上画画看。

(二)交流讨论、深化认识1.组织学生交流,明确无论是1∶3、1∶4还是1∶2,表示的都是变化后与变化前的长度比。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共四篇)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共四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一)一、说教材《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课件;答题卡、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四、说教学过程:一)、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揭示课题:1.借助实物投影放大、缩小。

在一张纸上写着我的生日,同学们,一起看看,知道我的生日了吗?(字很小,看不清)怎么办呢?(放在实物投影上放大)放大到看不清了,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把它缩小。

知道我的生日了吗?2.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看来呀,我们借助实物投影,我们可以把字放大或缩小。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吗?(课件展示生活中一些放大、缩小的实例)3.揭题: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下面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平面图形入手研究。

二)、出示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一起来看学习目标: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师:目标明确了,要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还要靠大家的自学,你们有信心完成吗?三)、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P60页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2:1放大是什么意思?是把它们的什么放大了?2:1是谁与谁的比?前项表示什么?后项表示什么?2、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四).先学学生认真看书,师巡视,确保人人都在认真看书。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使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方法:情景引入法、操作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方格纸。

教学过程:一、从欣赏图片引入1、教师出示有两张风景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欣赏。

第一张:太小了,我们把它放大些再来欣赏;第二张:太大了,我们把它缩小些再来欣赏。

2、出示课本插图(1)说一说:上面的现象你们见过吗?其中那些是把物体放大了,哪些是把物体缩小了?学生认真观察,并汇报结果。

(2)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新知1、观察下图,让学生理解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长方形,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1)学生自己思考,如果有不理解可以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各组的意见。

(2)教师归纳总结像这样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这时我们就说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反之则是缩小。

2、教学例4,出示图形。

(1)先让学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生答: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学生各自尝试画图。

规范画图格式。

(3)展示学生的作品。

学生利用展台,让大家欣赏自己的作品,展示的学生还要负责给大家讲解你在画图时的思路,并说清楚各条边的变化情况。

(4)师提出问题:通过展示学生不难发现,“按2:1放大”就是把各边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你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你是怎么验证的?学生独自思考或合作交流,并汇报成果。

师总结方法:方法一:量一量;方法二:数方格。

(5)讨论。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形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过程要求:① 分组讨论、交流。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意义。

2.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及步骤。

3. 应用图形放大和缩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过程中的比例关系及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意义。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及步骤,示例演示。

4.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图形放大和缩小。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规律。

6. 应用拓展:学生运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操作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步骤:1. 步骤一: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兴趣。

2. 步骤二: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意义。

3. 步骤三:演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及步骤。

4. 步骤四: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图形放大和缩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比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图形的变换还更好的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变换。

教学重点
(1)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2)通过图形的变换来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情景引入。

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同学们还记得那些?
学生讨论中。

学生: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老师:恩,回答的很好,但是,你们是不是还是感觉还是很抽象呢?
学生:是的!
老师:那我们这节课就来通过图形的变换来更好的了解比的概念和比的基本性质。

2、引出课题。

这是两张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图片。

两张图片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老师:同学们,通过几张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前面两张两张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后面两张图片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老师:恩,同学们说的很正确!同学们看在第二张图片里面,图片是放大了吧?
学生:恩。

老师:那是怎么放大的呢?是按照比例放大的还是什么呢?同学们再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中。

学生:按照比例放大的。

老师:恩,同学们说的很对,的确是按照比例放大的,如果不是按照比例放大的,图片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但是你们看其实并没有。

那么按照比例放大的,那是放大了多少倍呢?同学们在方格里面一起画一画。

(二)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画一画书上的14页的1、2题,老师查看指导。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

(教师巡视)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变换,通过图形的变换可以更好的理解比的性质,相信你们都已经对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所以呢,现在说说你们学习后的感受吧!
(四)巩固练习:
第15页第3题。

(五)作业。

第15页第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