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格致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教案 精品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情感体验法,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的艺术特色和意象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诗中情感和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简要介绍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诗文。

2. 结合诗文注释,复习巩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深入学习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

(2)探讨诗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3)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2. 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

(2)运用历史背景法,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文化内涵。

(3)采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6琵琶行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6琵琶行精品教案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4、听配乐朗读
5、自由散读
6、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细品细读】: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知识疏通】
1、简介乐府:
本文属于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乐府诗
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
也指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谪官恨
5、如何理解:“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教师小结: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
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
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 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2.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意象、情感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分享心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等辅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了解诗词大意。

3. 讲解分析: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词,分享心得。

5. 审美鉴赏:欣赏《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序》,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内容拓展1. 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唐诗的不同之处,分析其独特性。

2. 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其在当时的影响。

七、教学活动设计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中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 邀请音乐教师进行琵琶演奏,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课后练习成果,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分析并掌握《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翻译并理解《琵琶行》的文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诗歌的韵律、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2.2 教学难点《琵琶行》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琵琶行》的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3.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并了解其背景。

准备好笔记本,以便记录重点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简要介绍白居易和《琵琶行》的背景。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琵琶行》。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4.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4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活动,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解析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

5.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验或提问,了解学生对《琵琶行》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安排6.1 教学内容继续深入分析《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6.2 教学安排讲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等。

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第七章:课堂活动与互动7.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教案:《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掌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把握《琵琶行》的情感表达;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通过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琵琶”有初步的了解,并引导思考,“琵琶”的起源与发展。

2. 导入(10分钟)3. 阅读(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琵琶行》全文,并分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情感表达。

4. 文学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的题材、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并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

5. 写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根据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写作一篇短文。

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能够表达出个人对《琵琶行》的感受和启示。

6. 展示与讨论(15分钟)学生相互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收尾(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回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资源准备1. 《琵琶行》的课文材料;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 学生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写作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果表现。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如其他著名的诗人和词曲作品;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琵琶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琵琶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能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学生在写作任务中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个人思考。

但是,对于琵琶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的讲解还可以更充分,以增加学生对琵琶行文学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重点,提出更具体和深入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明确:侧面描写。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音乐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3. 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和比喻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及《琵琶行(并序)》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和典故。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琵琶行(并序)》的译文和解析。

2. 学生用书:《琵琶行(并序)》原文及注释。

3.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如琵琶演奏、诗歌朗诵等。

4.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辽宁专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诗歌6琵琶行并序教案(必修3)

(辽宁专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诗歌6琵琶行并序教案(必修3)

6 琵琶行并序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2.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①湓.浦口( ) ②铮.铮( ) ③悯.然( ) ④谪.居( ) ⑤荻.花( ) ⑥霓.裳( ) ⑦管弦.( ) ⑧红绡.( ) ⑨银篦.( ) 答案 ①Pén ②zhēnɡ ③mǐn ④zhé ⑤dí ⑥ní⑦xián ⑧xiāo ⑨bì (2)多音字 ①漂⎩⎪⎨⎪⎧漂.沦( )漂.白( )漂.亮( )②虾⎩⎪⎨⎪⎧虾.蟆( )鱼虾.( )③裳⎩⎪⎨⎪⎧霓裳.( )衣裳.( )答案 ①piāo/piǎo/piào ②há/xiā ③chánɡ/shɑnɡ 2.辨形组词(1)⎩⎪⎨⎪⎧钿( )佃( )(2)⎩⎪⎨⎪⎧舫( )坊( )(3)⎩⎪⎨⎪⎧谪( )嫡( )滴( )(4)⎩⎪⎨⎪⎧拨( )拔( )跋( )答案 (1)钿头/佃户 (2)西舫/作坊 (3)贬谪/嫡系/水滴 (4)拨弦/坚忍不拔/跋涉3.通假举要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通“划”,用拨子划4.词语解释(1)左迁..九江郡司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委身..为贾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使快.弹数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曲罢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恬然..自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低眉信手..续续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梦啼妆泪红阑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呕哑嘲哳..难为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却坐..促弦弦转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贬官,降职(2)托身。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商人重利轻别离”、“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白居易对人生沧桑、命运多舛的感慨。

(2)体会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的关注社会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2)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你们听说过琵琶这个乐器吗?它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音乐场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人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琵琶行(并序)》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诗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意境。

(3)能够解读并分析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了解音乐与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提升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

2. 琵琶女的音乐艺术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

难点:1. 诗歌中涉及的史实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和融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曲《琵琶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意象等,解读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音乐感受诗歌,分析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表演,展示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以及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结合音乐进行创作或表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音乐与诗歌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探讨。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如播放琵琶曲、展示历史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创设情境: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6(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6(精品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1.注意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执教:汤登仲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遗产的情感。

培养学生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第一节: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诗句与描写音乐的段落,培养理解、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引导学生分析后半部分,并总结全诗,培养整体理解、鉴赏全诗的能力。

教学难点1、探讨诗中比喻美感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2、探讨本诗艺术感染力强的原因。

(第二节)教学设想1、为了讲求课堂教学实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找出本诗中有哪些写得好的精彩诗句,并试析其表达作用。

2、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但诗歌教学也要有感染力,因此由教者再现诗歌意境,并使用配乐朗诵带来渲染气氛。

教具准备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节课。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序;一、二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诗的花园。

一进入这个花园,我们就会被那璀璨夺目的奇花异卉所吸引,就会被那沁人心脾的芳香所陶醉。

我们已经领略了李白笔下的天姥山的神奇境界,也已经聆听了杜甫吟唱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动人旋律。

今天,我们再欣赏唐代另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重要作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二、解题:“行”的含意;体裁;标题表明本诗内容与听琵琶曲有关。

三、讲读小序1、检查学生翻译情况;2、订正。

3、小序主要写了什么?作诗缘由。

(小序扼要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

)4、小序中有没有透露出本诗的感情基调?如有,请说出是什么感情基调,哪个词语体现出来的。

迁谪意。

四、那么,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迁谪意”(遭贬之后的苦闷心情)的呢?下面学习正文。

1、第一段。

①齐读;解释(补充省略了的成分,调整打乱了的语序)。

②本段分两层。

第一层主要写什么?夜送客这一层中最能直接体现诗人的心情的词语是哪一个?惨。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渲染这种凄伤的情怀的?饮酒无乐,江浸月(烘托)。

试想,患难之交,即将远行,此等离愁,非同寻常;而夜晚送客,月色暗淡,霜叶衰草,秋风萧瑟,使得惜别之心,更添惆怅;饮酒话别,却又没有音乐助兴,这番愁绪又怎么排遣得出呢?分别时,只见眼前茫茫的江水中沉浸着一轮明月,我此时的哀愁不正象那茫茫的江水一样无边无际吗?这几句是叙事,而事中写情,又写景,而又缘情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学明确的自主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

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六、《琵琶行(并序)》教案汪凯【从容说课】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

诗中对由长安漂泊到九江的琵琶女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具有典型性。

通过这个典型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们、艺人们的不幸遭遇。

诗中的“我”是作者自己。

他因欲救济民病、革除弊政而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忧闷。

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就已经拔动了他的心弦,发出叹息声。

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病相怜,忍不住倾吐了自己的遭遇和心情。

当琵琶女又一次弹琵琶时,他更是热泪横流,湿透青衫了。

诗作把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并作如此细致、生动地描写,这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是未曾出现的。

《琵琶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以及富音乐性的语言叙事、写景。

特别是摹写音乐形象,用以抒发人物情感。

全诗八十八句,或两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十数句一韵,或押金平声,或押仄声,抑扬顿挫,错综变化,恰切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摹写音乐的那些诗句,往往音义兼顾,情韵和谐,而在借助语言音韵摹写乐声的时候,又常用各种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数学的重点是欣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诗篇用一连串比喻描写的琵琶乐声的纷繁多彩和凄愤感情。

教学难点是了解作品背景,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同时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琵琶行(并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3)通过对比学习,了解《琵琶行(并序)》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琵琶行(并序)》。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领会。

(3)对诗人写作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介绍《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讲解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难句。

(2)分析诗人的写作技巧和意境创造。

5. 背诵与默写:(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背诵。

(2)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短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文意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讨论成果。

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琵琶行》的诗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重点句子,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练习:挑选一些典型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读后感评价:通过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琵琶女的故事和音乐元素,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1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1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琵琶行》并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一、鉴赏诗歌: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2024年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琵琶行并序》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琵琶行并序》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琵琶行并序》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再次,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设计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分心。此外,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可能过于保守,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文感到困难,对文学鉴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4. 《唐宋词选》:收录了唐宋时期其他诗人的词作品,供学生比较和欣赏。
(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 要求学生根据拓展阅读材料,深入研究《琵琶行》的背景、意象和音乐性,分析诗人的创作意图。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琵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一)拓展阅读材料
1.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收录了《琵琶行》原文及其注释,可供学生进一步研究。
2. 《唐代诗歌鉴赏辞典》:收录了《琵琶行》的详细鉴赏文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艺术。
3. 《中国古代音乐史》:介绍了琵琶的历史演变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琵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感慨,理解作品中的人性关怀;(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琵琶行》(并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 诗歌手法的分析: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如“青衫泪”、“江州司马”等;2. 诗歌韵律的把握:平水韵、韵脚、节奏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参考资料、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并序),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古代文化知识;(2)分析诗歌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情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琵琶行》(并序);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与其他描写音乐的诗作如《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琵琶文化,包括琵琶的历史、演奏技巧以及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导入诗歌请看大屏幕: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悼诗是唐宣宗写给白居易的挽诗。

从中反应出白诗语言的通俗易懂,同时也强调诗歌传播之泛性。

《琵琶行》与《长恨歌》被称为白居易的诗歌双璧。

白居易即使没有其他作品,只凭这两首诗,白居易就足以不朽。

清代张维屏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琵琶亭》)之叹。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去感受诗歌长存的魅力。

过渡:(师)上节课通过反复诵读,我们掌握了这首叙事诗的故事情节,并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我们知道这首诗的主旨句是:(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素昧平生,萍水相逢的两人是通过什么产生了沦落天涯的共鸣?(生)能过琵琶曲,音乐。

(师)《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堪称经典。

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音乐赏析。

二朗读诗歌(初读诗歌,感受情感)有请一位同学为我们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二节。

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三鉴赏音乐描写对于音乐来说,旋律是其生命。

这节诗中音乐的旋律如何起伏变化?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品味音乐描写的语言,运用的表现技巧,音乐的特点。

1、再读诗歌,体会旋律2、小组讨论,音乐特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音乐特点:粗重急骤,轻细缓慢。

时重时轻,时急时缓。

技巧手法:比喻,叠词,拟声词。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音乐特点:两种旋律交错出现,清脆圆润,悦耳动听。

问:如何赏析“落”字?落,描绘出一幅画面。

音乐本是听觉方面的,可是诗人着一“落”,描写出大珠小珠接连不断的落下,让人感觉到应接不暇、连续不断,画面有一种动态的效果,写出了一种场面,变听觉的音乐,变得可知知感可视。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音乐特点:分为两个阶段,流利婉转,转向低沉阻滞。

间关,拟声词,鸟鸣声,相当于“关关睢鸠”中的“关关”。

莺语花底,黄莺在花枝下啼鸣,画面优美愉悦。

滑,写出黄莺在花枝下飞过的优美弧线,描绘出黄莺轻盈的体态,体会到一种愉悦的心情。

过渡:如果这句诗中,“滑”用得好,那么下句诗中哪个字用得好?明确:“难”用得好。

问:古书好多资料显示,“难”是“滩”的误写,“滩”在古文中取“奔流”之意,你认为哪个字更富有表现力?说出理由。

“滩”用得好,因为上句“滑”是描摹词,而“滩”也是描摹词,词性相同,有一种画面感。

“难”用得好,因为“难”突出强调悲伤情感,和“幽咽”相对应,有一种如泣如诉之感;上句中的“滑”愉悦,这句中的“难”就是感伤。

总结:两个字各有妙处,见仁见智。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音乐特点:弦声缓慢,冷涩低沉,受阻塞,音乐进入半终止状态。

暂歇,体现音乐暂时的停止。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音乐特点:乐曲激越雄壮,短暂的停留之后,乐曲达到高潮。

明确:音乐在短暂的停留,但这种无声不是软弱,不是苍白,而是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当这种情感积压到一定程度时,势必要爆发。

突然间,银瓶乍破,刀剑齐鸣,似千军万马奔腾而出,震耳欲聋,惊心动魄。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特点:音乐于高潮中强音收束,戛然而止,回味无穷。

3、技巧手法归纳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音乐的特点。

摹声词:直接突出音乐的特点。

叠词:音韵和谐,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问:除以上技巧外,还运用了哪些技巧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明确:以上是正面描写,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赏析:环境描写。

“白”以一种冷色调写出秋月之清冷,与寒冷的秋江为伴,烘托出凄美的意境,刹那间由宁静构成了空白,无声胜过有声,给人回味涵咏的广阔空间。

从声音(悄无声息)和色彩的角度写出了音乐的感人力量。

过渡:以上是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还有人的主观感受。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写出了主客的陶醉之态。

满座得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明确:“满、皆”强调受感染的人之多,强调一种普遍性。

江州司马青衫湿,强调普遍中的特殊性,强调哭泣之重。

问:为什么不说“江州司马衣衫湿”?明确:通过课下注释,我们知道“青衫”是古代官职较低的人的官服,白居易到江城,是被贬谪来的,融入了身世之痛,强调贬谪之苦。

强音收束激越雄壮轻快愉悦冷涩低沉间歇停止过渡:问:旋律的变化由情感来决定,什么来决定情感的起伏变化?明确:由人物的经历遭遇来决定。

问:旋律的变化又是由谁的遭遇来决定?明确:A 由琵琶女的形象来决定,因为这段音乐描写是琵琶女的弹奏,是她在诉说心中无限事。

音乐旋律的变化,其实就是琵琶女自伤身世。

B 由诗人的经历来决定,琵琶女在演奏,诗人在倾听,他对音乐的体会,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段文字是诗人的二度创作。

C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是琵琶女的三分弹奏,诗人的七分描写。

从文艺理论上来讲,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双重指向性,一是指向作品中的人物,一是指向作者本人。

所以,《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融入了两种身世。

可谓“一曲琵琶,两种形象”。

四、分析人物形象1、琵琶女形象轻松愉悦:这是琵琶女在追忆芳华,乐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忽高忽低,或轻或重,交织出生动的乐章,唱出了她春风得意的青年岁月。

“大珠小珠落玉盘”分明是她往日的欢声笑语,盈盈入耳。

她“十三学得琵琶成”说明少年成名;“妆成每被秋娘妒(落实“秋娘”的含义)”体现了琵琶女艳压群芳;“名属教坊第一部”说明琵琶女技盖京城。

年轻时的琵琶女仰慕者无数,欢乐无限。

问:这节中哪句诗概括了琵琶女这段的岁月?明确: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问:如何理解“等闲”?明确:“等闲”取随随便便之意,有三重内涵:一生活快乐,无忧无虑,不痛苦;二时光飞逝,快乐的日子很短暂,而不是度日如年;三挥霍岁月,不为长远的将来作计划,这也是日后品尝苦果之因。

冷涩低沉: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她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

灯红酒绿的生活是短暂的,经历了人生的无限风光后,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又得利薄情,被弃浔阳江头,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激越雄壮:这是琵琶女对命运的控诉。

乐曲高亢雄壮,现实对她无情的残害,令她深感现实的可恶,痛不欲生,一方面,是对重利薄情的丈夫的控诉,她渴望爱情,却得不到爱情的慰藉,商人为利而抛弃琵琶,她只能沦落江并头,独守空船。

另一方面,是对世人重色轻才的愤恨,琵琶女沦落在今天,并不是技不如前,而是因为年长色衰,这怎能不令她悲愤。

所以从无声的境界中清醒过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她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裂帛,是将丝绸撕裂发出的声音,而丝绸又是美好的事物,就像琵琶女曾经美好的青春,欢乐的岁月,最终以毁灭的方式展现给人,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乐曲于高潮中戛然而止。

2、诗人形象轻松愉悦:(由于诗中没有交待,需要我们“知人论世”)出自书香门弟,自幼聪慧。

5岁能诗,9岁懂乐韵,16岁以《赋得古原草送别》闻名诗坛,29岁进士及第,官至二品,以刑部尚书致仕,御封太子少傅,一直到44岁,参政议政,意气风发,春风得意。

在诗坛上,提出“文章合于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写实的功能,要求诗歌创作贴近民生,写出了很多讽喻诗,如《卖炭翁》《长恨歌》,尚通俗的文风。

冷涩低沉:这是诗人的现实处境。

就在他大展手脚,实现兼济天下的抱负之时,对“越职奏事”被贬谪。

元和十年,当朝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刺客杀害,白居易怒不可遏,贸然上书要求抓贼雪耻,实际上他已陷入了朋党之争。

问:此时诗人是什么样的状态?身在何处?身体又如何?明确:谪居卧病浔阳(偏僻荒凉苦寒无音乐)激越雄壮:无辜受贬,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回京无望,《全唐书·本传》:“累上奏书,天子不能用”,回长安之路不可望,更不可及。

诗人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忧谗畏讥。

而时局旱显示唐的大厦将要倾塌,藩镇势力正炽,淮西战事犹酣,所以他无比悲愤,却又能无力回天,只能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叹息。

3、形象总结《琵琶行》中,一曲琵琶,两种形象。

一个天涯歌女一,一个迁客骚人,不同身世,同一情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那么二人共同的“沦落”之痛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五、分析诗歌情感探究:“沦落”的具体内涵明确:一地域之痛:两人都从繁华的京场,来到僻远的江城,有地理优势的落差。

二怀才不遇之痛:两人都才华横溢,却都怀才不遇,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三盛衰之痛:两人都曾经无限风光,无限辉煌,此时,却都跌落人生的谷底。

总结:《琵琶行》中,一曲琵琶,两种身世,不同形象,相同情感。

《琵琶行》堪称以文写声的典范,白居易运用多种技巧,写出了音乐的特点,使得这首琵琶曲流传千古。

六作业播放葫芦丝演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借鉴《琵琶行》的描写技巧,把听到的音乐转化成文学,或诗歌,或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