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合集下载

专题三--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专题三--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邓小平的谈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自主阅读)
1、对外开放的开端:经济特区的建立
四大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海南
美丽的深圳夜景
昔日深圳




汕头
厦门
海南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1981年的深南中路
深圳
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
1、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深圳、 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小结与升华】
★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三次巨变
巨变标志
主要变化

第 一 辛亥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和社会主义
二 制度确立

第 中共十一届三 三 中全会的召开 次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 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 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 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 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 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1、中国农村人口多。
“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 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 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 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的。”
——《邓小平文选》第3 卷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 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 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 有摆脱贫困。”
2、对外开放格局
沿








特点: 点 市 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2

十一届三中全会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启示一
对党和国家的启示: 一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 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二是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启示二
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一、关心时事,关注民生大事,要认清国内外形势, 全面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形势, 学会认识、把握形势思考应对策略,顺应、利用 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 三、解放思想 :积极学习,开拓视野,勇于创新, 敢于思考,乐于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开拓 创新思维。
邓小平公开批判“两个凡是”
第一,提出要准确 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第二,旗帜鲜明地 批判“两个凡是”不符合马 克思主义。 第三,发动新的思 想解放运动,领导 "真理 标准问题"大讨论。
8
十一届三中全会概况
1978年12月18—22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 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 员169名,候补中 央委员112名。中 央及地方有关部门的 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关于他的那些事
18
第一次落和起,是被王明左倾路线所迫害
19
建国后,他先在中共中央西南局主持工作, 1952年调任政务院副总理,为恢复国民经济和 三大改造而呕心沥血,深得毛泽东的喜欢和党 内外的认同。 1954年七届四中 全会后第三次出任 中 央 秘 书 长 。 1956 年在党的八大上当 选为中共中央总书 记,成为中共第一 代领导集体中最年 轻的成员之一。
认真对待历史遗留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1、会议从根本上冲破了 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 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 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 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结束 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党和 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 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 “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 “左”倾错误。

必修二专题三.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复习

必修二专题三.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复习
三.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背景? 文革结束,左倾继续,徘徊二年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2、标志?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1978-12 3、怎样转移?
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伟大决策: 改革开 放
4.“它们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充分引进了投资项目和外资;它们是全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它们是中国全面 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使人们解放了思想, 更新了观念。”这一评价是针对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经济特区 C.乡镇企业 D.沿海经济开发区
5.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 “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 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 的根本问题是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6.2001年,曾有一首词写道:“四海五洲举 杯、华夏入世喜同醉。千年佳酿,万国友邦, 歌舞盛会!”这首词吟诵的是 A.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 B.中国开始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C.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D.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企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利国民经济 稳定和发展。
材料:到1988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 变化: 14,015亿元,国民收入11,770亿元,平均年增长 ⑴所有制: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 9.9%,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世界第八位。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具有这样的经 ⑵比重:国有、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 济意义呢? 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⑶生活:城市经济生活出现活跃,生活水平 显著提高,现代化建设成就瞩目。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大包干,大包干,
中国农村走上了富裕路
直来直去不拐弯,
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全是自己的。 ——民间谚语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⒈农村 ⑴过程:①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 ②安徽、四川试行 ③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⒉意义:变革、调动、改变
立足点:自力更生。
1979年4月,邓小平与广东省委书记习仲 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 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 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 路来。 ——邓小平谈话 请思考: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 呢? 结合教材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 何一步一步形成的呢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 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 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 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 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 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 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答:原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2004年,某报记者对“安徽实行包干到户”这 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专访的访谈录摘要: 记者:当时农民分地的背景是什么? 亲历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 体制束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干部都不 敢讲真话,口号上喊“人民公社年年好”,其实生产 力却是年年大倒退,农民怨声载道。 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的阻力很大吗? 人民公社 亲历者:农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多人都是反对 的。有一位老同志干脆直说:“这是胡闹!” ——《鲁中晨报》2004年8月 请依据材料概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进行对比,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3.通过案例分析、史料解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4.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表达、交流、倾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3)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的曲折与困难?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3.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2.改革开放的过程: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
3.改革开放的成就:教师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阐述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共28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共28张PPT)


沿 海
沿 海

经 济 开
开 放
济 特

放 区
城 市

对外开放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珠海 海南
浦东
厦门 汕 头
深圳
历史感悟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 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 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 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 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 经济合作与竞争。
自主探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 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 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回忆三:改革后的农村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 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回忆一:小学时代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北京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 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开端?
材料一: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的重 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 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 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 开端?
①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把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改革、开放时期。
③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发展经济的新 思路。
二:改革:
改革含义:
前提 改革的内容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原因: 1)靠近港澳国际市场,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1.设立: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工业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 基础雄厚,科学技术先进,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 ; 厦门(福建) 3)经济基础好,还有广阔的内陆地区作为依托,是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 2.意义: 特区成为“window”和“试验田” 达的地区. 经济特区 “特”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如吸引外资、 减免税收等)和经济管理制度。
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道:“在特区条 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然消失了!……完 全消失了” 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拥入内地反而成为一种 潮流。2006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划署发布“香港 居民在中国内地居住情况及意向”调查结果,数据 表明,到内地定居的香港居民,2001年为4.1万余人, 2003年为6万余人,而2005年为9.18万人,4年间增 长了一倍多;另外还有8.02万人打算未来移居内地。 ——陈秉安《大逃港》
本课小结
一、一个重大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主要内容 (二)伟大意义
工作重点的转移
1.原因 2.过程 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措施 由农 二、两个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意义 村到 1.重心转移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 2. 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的改革) 3.结果 (一)开始 (二)步骤 三、一个开放 对外开放的格局 (三)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四)意义
改革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中不符合生产 力的部分,解放社会生产力。
思考: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什么?
⑴1927年“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 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⑵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乡村转 移到城市; 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以阶 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

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

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作者:刘武生来源:《百年潮》2011年第07期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历了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

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个“伟大转折”的标志,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路线的转折。

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转变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在这三次“历史性转变”中,前两者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后者是社会经济体制性质的转变。

无论是两个“伟大转折”,还是三次“历史性转变”,都使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具有不可磨灭的深远意义。

一中共党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转折”,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独立自主地批判了中央红军指挥机关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长征中实行退却逃跑的战略错误,决定采取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

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改变了中央和红军的领导。

“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扩大会完毕后中央常委即分工,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由遵义出发到威信的行军中,常委分工上,决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

”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就使工农红军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转危为安,保证了它战胜种种困难而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从而使中国革命转入节节胜利的新的历史时期。

因此,遵义会议被公认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关于遵义会议是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党的有关文件和参加遵义会议当事人的回忆讲话、笔记和文章,都有所论及。

3[1].2二_伟大的历史性转折_课件

3[1].2二_伟大的历史性转折_课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1. 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运动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农民领取生产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 ) D A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 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 C目的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D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道路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讲话
产生的历史巨人 孙 中 山 毛 泽 东
巨变的标志
辛亥 革命
新中国 的成立
十一届 三 中全 会召开
邓 小 平
凤阳地多不打粮, 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磙子一住就逃荒。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 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花鼓词
这是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76年产粮 1980年产粮
0.77亿公斤 5.02亿公斤
“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 们
要感谢一位老人,一位中国人民的
儿子,一位伟人,是他让中国人民 富了起来。”
第 二 课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高级中学 叶俊华 2012.03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年12月 2、地点: 北京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3、内容:⑴思想路线:
5. 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 在工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D 年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阳农村去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 1958—1964年,1966年—1976年和1978年该地发 生的重大变化。
材料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放开放具有重 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 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济、先进科学 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经验证明,关起门搞建设是不能 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是在一个贫穷的大 国里进行建设的,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中国要谋求发展, 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放开。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要加快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 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 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硷、管理方法。”
1、十二大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十三大 4、十四大 5、十五大
思考: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有哪些表现?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是如何形成的?
拨乱反正——三条路线 工作重心——三次转移 中国历史——三大巨变 主要矛盾——三度认识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分析《春天的故事》——中国农村改革访谈实录 2、假如2005年元旦,你陪一个外国考察团到安徽凤
一条线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三个内容:
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3、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对外开放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3)今天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状况是什么?
材料一 摘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学好文件抓住纲》: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2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2

珠 海
汕头
1981年的深南中路
对外开放特点
浦东
多层次
有重点
厦门 珠海 海南
点面结合
深圳
汕 头
(2)经济技术开发区 (1)特点:人才、技术、知识密集型
概念理解
(2)意义:具有窗口、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3)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 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 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 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 展。
1.过程: (1)对外开放的开端:经济特区的建立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 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 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 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
制改革的试验田。
深 圳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工作重点的转移
改革开放的决策 小岗村的自发行动
改革:从农 村到城市
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 国企改革 经济特区的设立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格 局的形成
沿海经济开发区
1.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 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 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
越性?„„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哪些 区别呢?
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经济; 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 性质不同: 的需要。
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 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 结果不同: 的深渊。
2)开放意义
“一条街,一栋楼, 一个警察看两头; 一个公园一只猴,……”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但是中 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究竟从哪里 开始呢? 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 有人说从农村开始,风险小; 还有人说从沿海开始,把握大。 那么你的看法是什么?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
材料一: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 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 导集体。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一)什么是改革?
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 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为什么要改革?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 (三)怎么样改革? 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 送。——邓小平
3)城市改革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 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 《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
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什么是开放?
2.为什么要开放?
济活动中采取特别优惠的政策, 以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 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 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壮大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经济特区的设立 (1)1979年1月,改安宝县为深圳市、改珠 海县为珠海市 (2)香港招商局提出建立蛇口工业区的方 案,要地,划一半岛给之。 (3)广东、福建先行(给权)
(4)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为经济特区
大视野:小心翼翼与不断开放
诸多质疑和阻碍:引进外资是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对外开放是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广东和福建和另外 的省是不是一样?是不是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支持 改革开放者是不是走资派?
(3)引进外资(荣毅仁、世界银行、WTO、 日本、科威特、比利时、丹麦)
(4)中外合资(上海通用、德国大众) (5)直接投资(香港和华侨捷足先登)
意外的史实: 逃港最多的是宝安县,1978年共外逃 2、特区的背景 1.38万,成功7037人,其中5400人是8月份 (1)边境的尴尬和机会 以后逃出的;许多基层干部睁只眼闭只眼,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联系紧密(政商来 甚至带头偷渡; 1978年夏天,有几万人涌向 往密切) 深圳等待外套的机会,收容所人满为患,送 偷渡问题:78—79年最猛烈; 走一批又来一批,逃亡者被一卡车一卡车遣 影响生产、社会安定,有伤国体 返回老家;逃亡者遍布广东全省,广州凡有 偷渡成功者,市民皆鸣鞭炮祝贺;有的外逃 1978年,广东人均年收入77.4元,而新界 者从海上走,不少被海浪吞没,在 80年代初 则为13000元 开发蛇口工业区时,一次就发现400多具偷 渡者尸骨。
(二)第二阶段:14沿海港口城市(扩大)
1、设立: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 津、烟台等14个城市 2、意义: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 民经济的活力
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 福(州)音(烟)连(云)南(通)北(海), 湛江到(秦皇岛)浙江(宁波温州)。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土地 改革
农业社会 主义改造
公有制 农民集体所有制
所有权归属:地主所有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公有制 农民集体所有制
思考: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性质及土地 所有权的演变
三、对外开放的试验田 1.对外开放的原因
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前---深圳对外开放---后
昔日的边陲小镇1982年
(二)第二阶段:14沿海港口城市(扩大)
1、设立: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 津、烟台等14个城市 2、意义: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 民经济的活力
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 福(州)音(烟)连(云)南(通)北(海), 湛江到(秦皇岛)浙江(宁波温州)。
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 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 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 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 海开始,把握大。那么你的看法是什 么?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
材料一: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 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 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二:到 1978 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 题„„。 材料三: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 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中共中央 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4、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力地 促进了农村改革的突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 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凤阳地多不打粮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精品课件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精品课件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3、基本内容
⑴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前求是提
⑵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关 键 ⑶组织路线:
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小平
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⑷伟大决策 :
保障
⑷伟大决策:
①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②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 济规律办事等。 ③实行对外开放。
3、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将国家的土地承包(土地仍旧 归国家所有)﹐国家与农民订立合同﹐ 规定农民将相当数量的农产品上缴给国 家后(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其它的余粮则由农民自由处理﹐可在 自由市场出售(“保证国家的,留足集 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厂国仅家相隔对一企墙业,统电得缆过厂死归机,械忽部视门价管值,规铜律厂归和冶市金场部作门用管。
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 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材料三: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核算不健
全,职责分不清配,中考平核均不主严义,,职工职多工生缺产乏和积少极生性产一个样,
制度建立
第三次
1978十一届三 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时期
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改革的含义:“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 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认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⑴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⑵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⑶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例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因为()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D、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思路与技巧:学习过程中注意对历史事件内容和意义的准确理解和掌握,如本题,从内容上看,四个选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但社会的历史转变,首先在思想上反映出来,从根本上来看主要是从经济上反映出来。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B
容的改革也迅速推进。
[探究升华]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资料: 粮食 产量 人均 口粮 人均 还贷 款 交售 粮食
年份
人口
分配
收入 32元
1976

19户110 17 500 115千
人 千克 克
——
——
1979

20户115 66 150 400千
人 千克 克
200
多元
800元
15 000
千克
表格中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和上 述材料,简析小岗村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厦门 珠海 海南 深圳
对外开放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汕 头
合作探究?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哪些 区别呢? 背景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 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放是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开放。
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经济; 性质不同: 近代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 发展的需要。 结果不同: 当今的对外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民族 陷入苦难的深渊。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如何理解对外开放的特点?
(1)“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
烟台、青岛、连云港等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措施: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
办经济技术 开发区。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集中 劳动
吃大 锅饭
人民 公社
缺少
自主权 积极性 不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 含义: 家各户使用(“包干到户”、“包产到户”), 由集体经营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 民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交给国家的,留足集体 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3)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 先 取消人民公社 ,“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 (4)1980年9月,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 文件,突破把 包产到组等同于 分田单干 资本主义的观念。 和 (5)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包产到户 ”、 “ 包干到户 ”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6)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 生产队已达93%。
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
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3、作用:
改 革 前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 凤阳花鼓词
小岗村所在的凤阳县长期 以来属于贫困县,22年来 没给国家贡献1斤粮食, 倒吃国家3.8亿斤粮食。
3、作用: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说凤阳,道凤阳, 子慢慢晃”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改革鼓点先敲响,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三年跨了三大步, 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如今飞出金凤凰。
材料二:国有企业没有成为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
济实体,由于计划体制和价格体系不合理等方面原因 ……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核算不健全, 职责不清,考核不严,职工多生产和少生产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思考:当时国有企业“ 计划经济体制 ”存在哪些问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教材章节: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版本: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一、教学立意本课内容出自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出版社)必修二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本单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完善,我们使用的人民版教科书将这段历史分解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三个部分。

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本课的地位非常重要。

同时改革开放这一节是连接中国经济从“左”倾到找到正确道路的一条线,也是连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条线,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经济的一条主线。

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很近,而本课教授的高一年级学生,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并且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也有所耳闻。

同时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对事物想自己做出判断,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他们想通过独立的思考甚至是亲自体验来佐证历史,这种探究的需求和独立的意识就能够为感知历史、追求真理的实践创造条件。

二、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叙永一中章浩[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认识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及对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了。

②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③了解中国创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②课上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学习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和成就。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阐述历史、分析问题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决策,充分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通过改革开放十年初期10年间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②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政策。

③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教学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创设历史情境,营造轻松的欢乐气氛,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带领学生融入历史,走进历史。

或者让学生看一组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四组图片。

设问:是什么带来了这些变化呢?引导由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

打出邓小平的图片,以及他的一句明言,让学生感受历史。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历史背景①20世纪50-70年代以来的经验教训;②“文革”的结束;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时间、地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2)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3)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做出产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首先从农村开始。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面临哪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怎样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呢?1、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1)原因: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2)历程:A、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的大丰收。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各地,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不和地方的农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

1 980年,四川广汉县的一个公社挂出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

B、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我轨道。

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历程:①安徽(小岗村)、四川(广汉)秘密尝试:包产到户;②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文件,对做法肯定;③中共中央推动: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改革生产关系,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

(3)意义:在农村掀起的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起步: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要求:会议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会议要求把增加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不甘落后经济责任制。

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由此展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注:①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③地位:改革重点(4)国企改革①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②内容: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

③作用:增强国企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

3.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意义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意义: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城乡居民得到实惠,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注:1、基本问题:(1)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

(6)必要性:计划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请思考:1、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兴起?2、农村的改革是怎样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农村的改革有什么作用?2、改革的过程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1)原因:农业大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有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2)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思考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改后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形式。

(3)意义:变革、调动、改变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导入:“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含义: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别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壮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1、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产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2、经济特区的设立(1)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共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报告,决定对这两个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在财政上试行中央统一领导下大包干的办法。

(2)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3、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开放: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特点:在上述城市实行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意义:这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

4、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5、对外开放政策实和的意义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注:1、原因:历史、现实2、过程:①设立经济特区②开放沿海城市③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放内地城市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4、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作业布置]《聚焦课堂》中本节作业[课后反思]本节内容学生初中了解的比较多,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发挥自主性,回答有关于外国侵华史的史实。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利用多媒体设施,放映相关的小影片(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总之这节课比较成功。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没有让学生成分了解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准备下节课以复习的形式加以强化和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