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命全形论的译文
第一单 宝命全形

生长发育期 壮盛期 衰老期
主生长情况
生长发育的情况
幼年期
逐渐充盛
头发生长较快而渐稠密,更换 乳齿,骨骼逐渐生长而身体增高
青年期
更加充盛
长出智齿,骨骼长成,人体达 到一定高度,开始具有生殖能力
壮年期
充盛至极
筋骨坚强,头发黑亮,身体壮 实,精力充沛
老年期
逐渐衰减
面色憔悴,头发脱落,牙齿枯 槁,生育能力丧失
【原文】101
• 【提示】古今之人的不同寿命作对比,阐
发了养生的重要意义;提出五种养生法则
• 【名词】
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尚书》 云:“一日寿,百二十岁也。”本文谓百 岁,亦其约数
【分析】
• 一、养生的意义 :却老而全形 形与神俱 • 二、养生法则 : • 1法于阴阳,即养生应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 • 2和于术数,即恰当运用养生方法锻炼身体; • 3食饮有节制 • 4起居作息有规律 • 5劳作不违背常度
【分析】
小结
1论述真气的重要性和养生原则和方法,揭示 补益肾中精气延缓衰老的意义。 2 阐述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和顺应四时养生的 原则。 3 指出人的产生及生长规律和影响天年的因 素。
思考题
1.分析早衰的原因及养生的重要意义 2.分析人生长衰老的过程,说明肾中精气的
作用 3.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4.据原文说明四气调神的指导思想、法则和
【分析】
• 个体人的生成
父为循(阳)
母为基(阴)
胚胎 之基
脏腑齐全
气血调和
人
神气藏舍于心
胞宫
(母气血)
影响天年的因素:
1先天发育良好 2脏腑功能健全 3营卫气血运行和畅 4抗病能力强
宝命全形论翻译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
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像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灸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么好呢?岐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
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
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
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
能够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
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
请问运用什么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
宝命全形论的译文

宝命全形论的译文宝命全形论文章:宝命全形论原文: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保命全形原文及译文

保命全形原文及译文宝命全形论原文及译文如下:一、原文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内,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
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二、译文黄帝问:天覆地载孕育万物,最宝贵的生灵莫过于人类。
人依靠天阳地阴的精气而生,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规律生活作息。
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大众,都希望保全自己的性命。
然而,人体的疾病隐患,却很难察觉。
等到病邪侵害越来越严重时,就会深入至骨髓,这便使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着恐惧和忧虑。
我想要解除他们的疾患,应该怎样办呢?岐伯回答说:大家都知道,食盐有咸味。
人们把食盐储存在容器里,就会逐渐气化成盐水渗出来。
人们把琴弦快要弹断的时候,就会发出撕裂破败的声音。
根部已经腐烂的树木,树冠枝叶就会枯萎凋零。
人到了病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气逆、打嗝、呕吐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如果人体出现以上的三种情形,就表明体内五脏六腑皆已衰败。
这时,以毒攻毒的药物已经不起作用,针灸疗法也无济于事。
这些都是表里全衰、血气恶性循环黯淡无光的末日景象。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原文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原文宝命全形论本篇重点:一:说明治病之道养生之法均离不开内外环境的统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则.二:具体阐述针刺必须懂得五个关键问题及气候的重要意义.三;指出医务工作者的临证态度.应该审察至微,全神贯注,小心用针.原文与: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
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内,血气争黑。
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
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宝命全形论

(四)
脉(mò):通‚眽‛,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 审视。(含情脉脉) 凶:通‚讻‛,喧闹。
眞,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 鍼。衆脉不見,衆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 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
“众脉‛二句:对于周围众目审视如同不见,众口 喧闹如同不闻。谓医生进针时须全神贯注。
鍼:用针法。 活用作状语。
(一)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 絃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 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 敷: 《太素· 知针石》 发:通‚废‛,谓草 無治,短鍼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 作‚陈‛。 陈,陈旧。 木枝叶凋落。《太素》 黑。” “发‛作‚落‛ 。
(一) 【译】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希望保持身体健康。对 众庶:百姓。 于身体的疾病,若不了解它的实情,在体内停留蔓延的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 病邪日益深入,就会侵犯到骨髓,我内心暗自忧虑 。 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 王衆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 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鍼除 其疾病,為之奈何?”
真:正。此谓准确无误的方法 (四)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 眞,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 鍼。衆脉不見,衆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 存针:存意于针刺之法, 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 即专注于针刺之法。
【译】黄帝说:‚我想听听用针的方法。‛ 岐伯说: ‚大凡针刺的正确方法,首先是医生自己必须安定 神志,五脏的虚实已经确定,三部九候脉象的变化 已经完全掌握,然后才存意于针刺之法。
‚谓声浊恶也。‛
(一) 【译】人有这三种症状的话,这就是脏腑败坏,
用药物已不能治疗,用针刺也无法取效。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
宝命全形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原文10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时,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白话解]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行为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的规律而加以适应,应用各种修身养性之法,饮食有所节制,生活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健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饮酒如啜汤,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尽,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情的一时之快,违逆生命健康的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原文102]夫上古之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故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白话解]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都讲到对四时不正之气,要及时避开,心地清净安闲而无杂念妄想,真气便顺畅充足,精神守持与内,疾病还会从哪里来呢?因此,人们养生应该做到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不焦虑,形体劳作而不至于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宝命全形篇

宝:通“保”。
形:身体,形体。
保养生命,保全形体。
张介宾注:“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故以四时之法成。
”1、日久。
2、日益加深。
日,名状。
絃:弦异体字。
《太素》主张删去。
从体例看,下文皆是三字句,此四言句。
琴弦将断绝时,发出的声音嘶哑不清。
1、动/陈布。
2、形/陈旧→老朽。
1、通“废”,落也2、发散林亿:发为落之误字。
引《太素》云:木陈者,其叶落也。
胃气上逆而发出的呃声。
也即“呃逆”,病轻则呃声响亮清脆,病重则呃声短频无力,显示胃气将绝。
血气争黑:1、人体血气交瘁,肤色晦暗。
王冰注:“以恶血久与肺气交争, 故当血见而色黑也。
”2、杨上善《太素》作“血气争异”。
3、修辞手法 ——分承:血黑气争。
《素问·生气通天论》:“五藏气争。
”三者张宛邻注:“三”字疑衍。
杨上善注;人有此者……。
王冰注:有这三种兆象,喻病重。
府:腑的古字。
王冰:胸府坏了。
张宛邻:脏腑坏了。
天子:?掌握了自然规律的人。
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
1、 杨注:人体左右十二处大关节2、 王冰:节,谓节气,外所以应十二月,内所以主十二经脉也。
/效法。
欺:凌也。
超越、超过存:体察。
“温存”。
呿吟:1、虚实之病症 2、疾病的征兆天地之气相合,别地域为九州,分天候为四时。
月象有大小,日照有短长。
字。
要解除病人虚实之疾苦。
伐:折断。
灭:熄灭达:穿透缺:消熔绝:阻断鍼:针的异体字【黔首共馀食。
莫知之也】插入语1、饱食2、余食3、余泽(余恩)1.百姓只知饱食终日,而不明阴阳、针剌的道理。
全元起注:人愚不知阴阳,不知针之妙。
饱食终日,莫知其妙益。
2.百姓只顾留有余食供养,而不明阴阳、针剌的道理。
张志聪注:百姓止可力田以供租税,有余粟以供养,其于治针之道,莫知之也。
3.百姓只是承其恩泽,却不知针法的道理。
调理精神,使专一,然后可用针。
真假。
、磨制 2、决定《说文》:“制,裁也。
”裁决、裁断。
诊:1.诊断的方法。
第一章 宝命全形

[分析]
本段原文通过“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 对养生的不同态度与后果的对比 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突出了《内经》重视“精、气、神”的观 点 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有关 “天年”
“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百岁……形骸独居而终矣 ——《灵枢· 天年》
[原文]103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 然也?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
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 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 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素问集注》“天乙始生之真元也。” )
(2)纯真质朴的秉性
(《素问直解》 “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 之杂也。”)
本篇论述如何摒除嗜欲杂念,保养 先天真气以养生,故名。
[学习要求]
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掌握早衰的原因 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 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 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 了解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5、和于术数:即适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和,调和,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古 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诸如 导引、按跷、呼吸吐纳、七损八益等。是对养 生方法的总称。张介宾注:“修身养性之法。”
导 引 图
6、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规律。 7、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地过度劳作。妄, 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之意。作劳,即劳作,包 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 8、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协调共存,即形神健 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9、天年:天赋年寿,即人的自然寿命。《尚书》 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 10、以酒为浆:指把酒当作饮料(汤水)饮用, 形容嗜酒无度。浆,泛指饮料。一说,指汤水。
内经 宝命全形论

内经 宝命全形论 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 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 消长变化的体现。
宝命全形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 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 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人 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 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 上至 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 难于察知, 让病邪稽留, 逐渐发展, 日益深沉, 乃至深入骨髓, 我为之甚感忧虑。
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 【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 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 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 水来, 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 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 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 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 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 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 当反使病势加重, 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 人们看起来, 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 究竟怎麽好呢? 【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 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 人有虚实。
内经选读讲稿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内经选读讲稿第一单元:宝命全形内经选读讲稿第一单元:宝命全形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
宝命,珍惜生命的意思;全形,保全形体。
宝命全形,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摄生、养生。
正如《素问· 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一、原文导读【原文】101【题解】《素问· 上古天真论论篇第一》上古,远古时代。
天真,张志聪注:“天己始生之真元也。
”既先天之真气。
本篇论先天真气在人体生长衰老和生殖功能盛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保养先天真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道理,故名“上古天真论”。
【提示】古今之人的不同寿命作对比,阐发了养生的重要意义;提出五种养生法则【校注】(1)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 2 )和于术数: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和,调和,引申为恰当运用。
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跷、吐纳等。
( 3)形与神俱:形神健全。
姚止庵注:“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神形相离,行尸而已。
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神俱”。
形,形体;神,精神。
俱,范围副词,全也;一也。
引申作健全、和谐。
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 4 )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尚书》云:“一日寿,百二十岁也。
”本文谓百岁,亦其约数( 5 )耗:嗜好,与前文“欲”义同。
新校正云:按《针灸甲乙经》“耗”作“好”。
是林亿等所见之《甲乙》作“好”,与今本不同。
(6 )不时御神:谓不善于驾驭、使用精神,即妄耗神气。
时,善也;御,用也。
( 7 )逆于生乐:违背生命之愿望。
《中华大字典》:乐,“愿也”。
【分析】一、养生的意义:远古时代人们寿命之所以超过百岁,是因为他们懂得养生之道,能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种养生方法,保持形神和谐协调;而现在人之所以早衰,是因为不懂养生之道,醉酒行房,以致精气耗竭,真元匮乏。
通过对比,回答了黄帝提出的问题,即人之寿命长短不在时世之异,而在人对养生的认识和态度的不同。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原文【 XJ】什么是“宝命全形”。
“宝”通保,宝命,即保护生命。
全形,即健全形体。
本篇主要论述了人体气血虚实与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密切关系,指出人类要保护自己的形体和生命,就必须遵循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来养生与预防疾病。
其次,论述了五行胜克的关系及针刺法则及行针候气的要求。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讲解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第一单元宝命全形2● 2●●第一单元宝命全形——【教学要求】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
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8.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一、原文导读[]上古天真1、2、3、[]1、2、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及生殖功能方面的客观规律,强调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举四种养生家为例,说明各种养生原则、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要求]1、掌握养生的原则、要求及其对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意义。
2、掌握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保养精气神与寿命的关系。
4、背诵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以其德全不危也。
”“女子七岁,肾气盛,……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原文] 一级101[校注]1、春秋:指年龄。
2、时世异也?人将失之耶:将,犹“抑”也,还是之意。
意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3、其知道者:其,指上古之人。
知,懂得。
道,此处指养生之道(法则)。
意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4、法于阴阳:法,效法,取法,引申为遵循、顺应。
阴阳,指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
意为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
5、和于术数:和,调和,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
宝命全形论

宝命全形论黄帝问岐伯说:苍天覆盖着万物,大地装载着万物,在天地间全部都具备的万物之中,没有比人更可宝贵的了。
人依靠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而生成,按照四季气候与人体的五脏之气相对应的变化规律而生长。
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全都想要保全自己的形体而不夭亡。
对于人的身体上的疾病,如果不了解它的实情,留存人的身体上并向体内蔓延浸透的病邪一天天加深,就要侵犯附着到骨髓了,我内心很忧虑这种情况。
我想要用针治疗这种疾病,对这件事怎么办呢?岐伯回答说:“盐的味儿是咸的,它的气味能使器皿渗出水来;琴瑟之弦将要断绝,声音是嘶裂不清的;树木陈旧衰老,它的枝叶就要凋零。
这些都像病情深重的人,他的声音逆呃;人有这三种症状的话,这就是脏腑败坏,用药物已不能治疗,用针刺也无法取效。
皮肤肌肉坏伤;恶血与肺气交争,肤色晦暗,枯槁无光。
”黄帝说:我怜念、同情病人的痛苦,心里为这件事烦乱不安,反而加重了病人的病情,我又不能以身替代。
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会认为我残暴不仁,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岐伯说:人生在地上,而命悬系在上天,天地阴阳之气的交合,这就产生了人。
人如能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天地就是用它阴精阳气养育人类的父母;能够通晓万物的人,这就叫他是天子(即掌握了自然变化规律的人)。
自然界有六阴六阳,人有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自然界有阴阳消长之寒暑变化;人有阴阳消长之虚实变化。
能效法天地阴阳变化之道的人,就不会违背四季气候的变化;能够了解十二经脉之理的人,圣智之人也不能超越他;能明察人身股肱八节之风变动、五行之气相胜交替主时、通达人身气血虚实之理的人,就有独特的见解和行动,连呵欠、呻吟、叹息这些极其微小方面的变化,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
黄帝说:人生下来有形体,是离不开阴阳之气的。
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交合,就分成了九州地域,又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月份有大小,昼夜有短长,万物一齐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它们的阴阳消长变化,是不能全部予以一一度量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译文

《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译文《素问·宝命全形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古诗文,作者不祥。
记载了黄帝与岐伯关与医治的对话。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它是通过阐述人的形体构造和命运定数的关系,来探究人体健康与长寿的门径。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生与健康的关系,以及人类需要关注的长寿之道。
宝命全形论一文中,阐述了人的命格构成和人体形态的关系,认为人的命运和身体形态、构造密切相关,而且个体之间的定数差异不是偶然的。
同时,讨论了如何遵循自然规律,以获得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和方法。
文章强调“防患于未然”,即在未患病之前就应该调养身体,注重预防保健,可以有效地延长生命的长度。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学强调整体性,它是关注生命健康的学问,而并不是治疗疾病。
在中医学中,预防保健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因此,它更加侧重于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增强身体免疫力和再生能力,从而让人们拥有健康、长寿的生活。
总之,《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让我认识到健康长寿是建立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的,而不是依赖于医学治疗。
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及时调整饮食、作息、保持身体活动,以及注意情感上的
调节。
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我们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健康,长久地享受美好的生活。
单元 宝命全形

导 引 图
6,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规律. 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规律. 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地过度劳作. 7,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地过度劳作.妄, 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之意.作劳,即劳作, 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之意.作劳,即劳作,包 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 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 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协调共存, 8,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协调共存,即形神健 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天年:天赋年寿,即人的自然寿命. 尚书》 9,天年:天赋年寿,即人的自然寿命.《尚书》 一曰寿,百二十岁也. 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 10,以酒为浆:指把酒当作饮料(汤水)饮用, 10,以酒为浆:指把酒当作饮料(汤水)饮用, 形容嗜酒无度. 泛指饮料.一说,指汤水. 形容嗜酒无度.浆,泛指饮料.一说,指汤水.
12,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12,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即无论吃什 么食物,都觉得味道甘美; 么食物,都觉得味道甘美;随便穿著什么衣 都感到舒适;在任何风俗环境下生活, 服,都感到舒适;在任何风俗环境下生活, 都感到快乐. 任意,随意. 都感到快乐.任,任意,随意. 13,高下不相慕: 13,高下不相慕:即无论社会地位尊贵或卑 都能安于本分,不互相倾慕.高下, 贱,都能安于本分,不互相倾慕.高下,指 社会地位而言. 倾慕,羡慕.张介宾注: 社会地位而言.慕,倾慕,羡慕.张介宾注: 高忘其贵,下安其分,两无相慕. "高忘其贵,下安其分,两无相慕." 14, 质朴,淳朴之意. 14,朴:质朴,淳朴之意.即淳朴敦厚的品 性.
11,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11,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即因欲望过度 竭尽了精气, 竭尽了精气,因嗜好过度而散尽了人体的真元 之气. 通好,嗜好之意. 之气.耗,通好,嗜好之意. 12,不知持满:即不懂得保持精气盈满. 12,不知持满:即不懂得保持精气盈满.持, 守也,保持之意. 守也,保持之意. 13,不时御神:指不善于调养自己的神气( 13,不时御神:指不善于调养自己的神气(精 神活动),即妄耗神气. ),即妄耗神气 善也. 掌握, 神活动),即妄耗神气.时,善也.御,掌握, 引申为治理,调养. 引申为治理,调养. 14,务快其心,逆于生乐:即贪图一时的欢乐, 14,务快其心,逆于生乐:即贪图一时的欢乐, 而违逆了生命的长久康乐. 引申为贪图. 而违逆了生命的长久康乐.务,引申为贪图. 生乐,指生命健康长寿而带给人的快乐. 生乐,指生命健康长寿而带给人的快乐.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原文解释翻译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原文解释翻译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扫码关注国学梦( guoxuemengcom )送国学诗词大礼包解释翻译[挑错/完善]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译文: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像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灸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岐伯说: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症,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扫道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像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像手中捉着印符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么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末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么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岐伯说: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真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像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么好呢?岐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宝命全形论
文章:宝命全形论
原文: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