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品-明-杨慎
明代文学巨匠杨慎之的佳作《临江仙》,其时代背景与文学特点
明代文学巨匠杨慎之的佳作《临江仙》:时代背景与文学特点一、时代背景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之一。
在明初,由于战争与政治动荡,文化界曾一度衰落。
然而,随着王守仁、陈子龙、薛蕙等先贤的出现,明代文学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
杨慎之(1296年-1370年)是明初儒家经学家与诗人之一,在其辞章、骈俪与田园诗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临江仙》的背景和内容《临江仙》是杨慎之创作的一篇词章,《八声甘州·对月》中的“问余何事栖碧山”就取自其中。
这首词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名山大川以及人生境遇深深喜爱之情。
词中既有奔走在宦海间的士人苦闷不已,也有对四季景色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畏敬之情。
杨慎之以他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了江山如画、风景如诗的美丽画卷,将人和自然相融合,展示了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共生。
三、文学特点杨慎之《临江仙》的创作展现出以下几个明显文学特点:1. 情感真挚:在《临江仙》中,杨慎之通过独具匠心的词句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生活深切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他用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在表达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时充满了真挚动人的情感。
2. 描述细致:作为田园诗人,杨慎之注重细致入微地描写自然景色与环境。
他以精湛而婉约的笔触描述了江山河流、花草鸟兽等元素,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原著中所表达的意境。
3. 音乐性强:《临江仙》是一首结构完整、押韵工整的词章。
杨慎之巧妙地运用音韵和声调,使整个词章具有了优美的音乐感。
通过对节奏、抑扬顿挫的处理,他使得每一句诗词都具备了独特的韵律感。
4. 唯美意境:作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杨慎之在《临江仙》中追求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营造出唯美的意境。
他以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方式,传递出对大自然壮美与生命力无限恭敬和畏惧之情。
总结而言,《临江仙》是杨慎之在明代创作的重要佳作之一。
其时代背景与深刻表达出来的文学特点共同揭示了明代文学在描绘自然风光、表达情感、探索人生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明杨慎行书《禹碑考证》卷欣赏
明杨慎行书《禹碑考证》卷欣赏明杨慎行书禹碑考证卷嘉德2015春拍成交价2012.5万元作品鉴赏《行书禹碑考证卷》真伪考辨及文献价值一《行书禹碑考证卷》真伪考辨《禹碑》又称《神禹碑》或《岣嵝碑》,传说为大禹治水时所刻,碑石原在南岳衡山之祝融峰上,因衡山又称岣嵝山,故此碑亦称《岣嵝碑》。
现岳麓山上存有一处《禹碑》刻石(图一),传为南宋人何致(字子一),在嘉定五年(1212年)游南岳祝融峰时发现,并摹刻于此[1]。
历代关于《禹碑》的描述多属传闻,记载含混不清,碑上文字更是奇古难辨,自从明代学者杨慎(1488-1559年)对其进行考证并释读之后,才得以传布天下,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
由于杨慎的研究对《禹碑》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故清代金石学家王昶在《金石萃编》的《岣嵝碑》一条中,特意将杨慎对《禹碑》的释文和论点置于首篇,以示对他在这方面开创性研究的认可[3]。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
他书写的《禹碑考证卷》,又称《禹碑歌卷》,既是一篇关于《禹碑》研究的重要手稿,又是一件著名的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
以前我们了解杨慎对《禹碑》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他的文集——《升庵集》中的相关论著,而作为书法作品的《行书禹碑考证卷》则一直藏于民间或宫廷内府之中,鲜为学术界所知。
加之此卷在民国时期被撕毁,只残留片断,使得学术界对它的价值认识不足,甚至怀疑它的真实性。
为了客观评价这件书法的学术价值,有必要先对其真伪作一准确判断。
这件《行书禹碑考证卷》为纸本,行书,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杨慎对《禹碑》的研究。
款署“博南山人杨慎”,钤有“臣杨慎”、“玉堂金马”二印。
卷中还钤有多方收藏印,包括卞永誉的“令之”、“仙客”朱文方印和“式古堂”、“式古堂书画”朱文长方印;乾隆皇帝的“乾隆鉴赏”白文圆印、“三希堂精鉴玺”朱文长方印、“宜子孙”白文方印;嘉庆皇帝的“嘉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以及末代皇帝溥仪的“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朱文方印和“无逸斋精鉴玺”朱文方印。
杨慎是哪个朝代的
杨慎是哪个朝代的杨慎是哪个朝代的杨慎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
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
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
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
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
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
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
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人物生平蟾宫折桂杨慎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初六日(12月8日)。
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他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七岁时,杨慎的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
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
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复命拟《过秦论》,其祖父读了之后,自矜谓:“吾家贾谊也”(陈文烛《杨升庵太史年谱序》)。
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叔父们观画,问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说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写诗云:“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
”他十三岁时,就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华。
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内阁首辅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并称杨慎为“小友”。
杨慎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
明代诗人杨慎的文学造诣与才华展示
明代诗人杨慎的文学造诣与才华展示1. 引言杨慎(1474年-1552年),字神敏,号罔象,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才华而享誉于后世。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背景、重要作品以及对明代文学发展做出贡献等方面来展示杨慎的优秀之处。
2. 生平背景杨慎出生于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 出身于一个文化世家。
他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史子集,并崇尚古代文人雅道。
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 重要作品3.1《神都山行》这是杨慎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描绘了一个朝圣者在登上神都山后所遭遇到的种种景观与思考。
通过形象鲜明的描写和深入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宇宙和人性的探索。
3.2《归园田居十三首》这是杨慎的代表作之一,共有十三首田园诗。
通过对大自然、农田和庄园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些诗篇充满着深情和浪漫主义色彩,引人入胜。
3.3《汉宫秋月》这首诗是杨慎为纪念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楚汉相争而创作的。
通过饱满的情感和雄浑的笔力,将历史事件与个人感受相结合,展示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
4. 杨慎对明代文学发展的贡献4.1 文学风格开创者杨慎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敢于突破传统框架的勇气,开创了自己独特且富有新意的文学风格。
他提倡清新、自然、真实,并注重词句间音节韵律之美,影响了后来诗歌创作。
4.2 对田园诗流派的推动杨慎在《归园田居十三首》中对田园诗的创作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以自身特色的写法,丰富了这一流派的内容和风格,并引导了后来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关注。
4.3 文学理念影响杨慎崇尚古代文人雅道,强调个体感受和审美追求。
他的文学理念对明代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文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5. 结论通过对杨慎生平背景、重要作品及其对明代文学发展的贡献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杨慎以其卓越的文学造诣和独特才华在明代文坛上脱颖而出。
他不仅在形式与艺术构思上有着独到见解,还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为明代文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临江仙》[明]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1488-1559)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渔父和樵夫。
渚:水中的的小块陆地。
浊:不清澈;不干净。
与“清”相对。
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空”可以说是本词的词眼,几多惋惜,几多悲愤,尽归其中。
这首词,词牌叫“临江仙”为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麼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於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这首词虽为《说秦汉》的“开场词”,但作者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秦汉两朝具体的史实上,而是高屋建瓴,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历中概括出一些古代社会人们始终能产生共鸣的思想感情。
上片只写古来多少英雄是非成败,犹如大浪淘沙转眼成空。
头两句化用了杜甫《登高》诗“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抒发对历史变迁、英雄随着时光消逝的感慨。
第三句则是作者经过思考后,透过历史的表象得出的结论。
作者认为,英雄豪杰们长眠地下之后,生前的是非得失,荣辱成败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一句贵在一个“空”字。
“空”可以说是本词的词眼,几多惋惜,几多悲愤,尽归其中。
它不仅是作者追溯历史后的结论,而且是他对待自己历尽坎坷人生的达观态度。
“青山”句乃是写自然,意为“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夕阳”句亦写自然,“几度”谓“难得”,而“夕阳红”象征人生中短暂的美好时光,它在横亘古今的“青山”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这两句看似写景,其实在景语中蕴含了丰富深邃的人生哲理,只要稍加体会,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感伤情结。
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个人简介
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个人简介杨慎,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
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
贬谪以后,特多感愤。
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
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
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
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
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
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
贬谪以后,特多感愤。
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
著作达百余种。
后人辑为《升庵集》。
生平杨慎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
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众人皆惊。
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式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
此外,杨慎的父亲也是明朝的三朝老臣——内阁首辅杨廷和。
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於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
十日后,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
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
杨慎动身前往戍地云南永昌卫。
从前其父廷和当国之时,曾经裁撤锦衣卫冗员,有怀恨在心者趁机埋伏在途中,伺机加害杨慎。
杨慎有所准备,处处小心。
驰骋万里,到达云南之后,几乎一病不起。
两年后,杨廷和生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其父病愈后又返回永昌。
杨慎的词品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
新都(今属四川)人。
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
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
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进士(杨慎榜),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
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
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
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
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
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除诗文外,杂著多至100余种。
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298种。
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八十一卷,又称《升庵全集》)。
此集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取慎《丹铅录》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
包括赋及杂文十一卷,诗二十九卷,杂著四十一卷。
其杂著合集另有明焦竑辑的《升庵外集》一百卷,明杨金吾辑的《升庵遗集》二十六卷。
词、散曲、弹词另辑有《升庵长短句》三卷,《陶情乐府》四卷,《二十一史弹词》十二卷。
近代学者杨薇元说:明人词,以杨用修升庵为第一。
在《三国演义》中,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出自杨慎的手笔。
父亲为大学士,杨慎又考中状元,人生的开头那么顺遂,谁能想到,却因为明代的“大礼仪”事件,触怒皇帝,被杖责罢官,贬到云南,最后终老于此。
【明朝历史】杨慎
【明朝历史】杨慎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
杨廷和之子,字用修,号升庵。
新都(今属四川)人。
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
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
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
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
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
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
《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
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存有一些诗作整体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发豪绅地主合谋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
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
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
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
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
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
他著成云南风光,描写祖国山河,颇存有特色。
《海风行》写下了浦口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瞪。
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历史背景分析
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历史背景分析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文化和艺术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明代的一部分,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一首标志性的诗歌作品,歌颂了长江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历史背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历史背景进行详细分析。
1. 杨慎和他的时代背景1.1 杨慎的生平与经历杨慎(1463年-1538年)是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是明敏皇帝朝廷的一员。
杨慎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多个领域都有出色的成就,被誉为明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1.2 明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明代是一个政治和社会变革频繁的时期。
在杨慎生活的年代,朝廷内部发生了多次权力争夺和政治斗争,而社会上也存在着种种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
这些复杂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对于杨慎的创作和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创作背景2.1 杨慎对长江的热爱和崇拜杨慎是一个深深热爱自然和风景的人,他对长江的景色和历史充满了浓厚的情感。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正是基于这种热爱和崇拜而创作的。
2.2 长江的地理和历史意义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水道之一。
在明代,长江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因此,杨慎选择以长江为背景,表达了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追溯。
3.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主题和意义3.1 《临江仙》的主题《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以长江为背景,通过描绘水流的急速和奔腾,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流逝。
这一主题反映了杨慎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3.2 《临江仙》的意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被认为是一首具有强烈生命感悟和哲理意味的诗篇。
通过对长江的描绘,杨慎成功地表达了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主题,使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铜梁出土的这件铭刻由明代第一才子杨慎撰铭手书
1982年2月7日,在铜梁巴川中学校舍工地上,发现了两座明代石椁墓——张南潨(zòng )墓和张南潨夫妇合葬墓。
其中有大量随葬品,且张南潨墓的志文志盖,均为当时著名学者杨慎所撰并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被誉为明代第一才子,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至今,但其书法传世遗墨真迹寥寥。
张南潨名不见经传,杨慎为何会为其撰铭手书,背后又有哪些少为人知的故事?墓志铭浓缩一生故事走进重庆市铜梁博物馆,二楼铜梁明代石刻仪仗俑展厅里展示着这样四件文物:明张南潨墓志、明张南潨墓志盖、明张南潨夫妇合葬墓志、明张南潨夫妇合葬墓志盖。
“这四件文物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入选了202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铜梁博物馆馆长张泽春介绍。
张南潨墓志盖与志石,均长75、宽55、厚6.5厘米。
志盖篆书“明故待封君南潨张公墓志铭”四行十二字。
志石上刻楷书志文三十二行,满行三十字,共八百七十五字。
只见上书:“铜梁之张,自楚孝感而之名碑名刻明故待封君南潨张公墓志铭文化58-64铜梁出土的这件铭刻由明代第一才子杨慎撰铭手书■首席记者宋婷婷通讯员石美华2023年7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年代覆盖了从战国至清代的18个主要历史时期,涵盖了碑、碣等主要类型,文字有汉文、藏文等20种,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涉及文保单位323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221家。
其中,重庆共有19处不可移动碑刻石刻文物、11件可移动碑刻石刻文物入选。
这些碑刻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字、书法、文学的演变历史,也反映了古代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
文化·记录2024.0159徙,名洪者,生子曰天性,偕室胡,避乱入蜀,乐铜梁之僻沃,家于吕奉里而庐焉。
天性生瑛。
瑛生迥,娶于汪邑进士源之孙女、宋翰林学士浮溪公藻之裔也。
古代诗人名人杨慎人物介绍PPT
诗人生平
学优登仕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杨廷和主持会试,杨慎在旁服侍,看见分 考官刘武臣指出一张考卷,认为此卷文章写作刻薄。杨慎捡起查看后认 为文章写的很好,便拿给杨廷和查看,最后这名考生不仅被录取,他的 文章还被定为“诗魁”,即诗经考试第一名。此人正是崔铣,他知道此 事后用“小座主”称呼杨慎,二人结为好友。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 八月,杨慎从京师回到籍贯四川参加乡试,斩获第一名。
经典作品
《出郊》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事件,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 后居云南30余年,此诗便写于杨慎被贬期间。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堂的争 斗,享受宁静的乡间生活;另一方面,在一片绿色的田野,诗人看到白 鹭飞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
诗词特点
哲学
杨慎生活在程朱理学逐步被陆王心学取代的时代,他在嘉靖初期就接触到 唯物主义思想,来到云南后开始致力于探索儒家早期思想资料的全面探索, 逐步认识到程朱理学的虚伪和陆王心学的弊端,开始对这两种思想进行系 统性的批判。他认为朱熹以“道学问”为主,陆九渊则偏“尊德性”,他 指出陆学之弊在于一味地追求高远,无视“形器法度”,没有实学,最终 学而无用而流于俗,对学术风气和儒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完结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 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 区)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廷和之子。
诗人生平
晚年生涯
杨慎流放云南后,一生潜心著作,著作宏富,《明史》称其为明代第 一。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六日(1559年8月8日),杨慎在昆明戍所逝世, 时年七十二岁,去世后归葬家乡新都。嘉靖四十年(1560年)冬,杨 慎下葬在其父杨廷和墓旁。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杨慎为光 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1621年—1627年)年间追谥“文宪”。
明杨慎的诗
明杨慎的诗
明杨慎(1238年-1283年),字慎之,号明杨,是宋末元初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
他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激情澎湃的诗歌风格而闻名。
明杨慎的诗歌作品多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时事的思考为主题。
他善于以简练而凝练的词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矛盾与无奈的体验。
他的诗作常常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的感觉,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对人生真谛的思考和对命运的反思。
在他的诗歌中,明杨慎经常借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他善于运用具象的描写手法,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心境相联系,使诗篇更具有感染力和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常透露出一种对人生苦短的思考,让人回味无穷。
明杨慎的诗歌作品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入反思。
他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还对人性的善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对人性的洞察力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广受赞誉。
明杨慎的诗歌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作被誉为“明黄之风”,成为后来文人雅士追随的楷模。
他的诗歌作品在表达情感、抒发思想
和揭示社会问题方面都极具独特性和深刻性。
他的诗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明代第一才子杨慎书法欣赏
明代第一才子杨慎书法欣赏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
明代著名文学家,三大才子之首。
嘉靖三十八年卒于戍所,年七十二,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故称“杨文宪”。
杨慎工于书法,王世贞《国朝名臣遗墨跋》称杨慎“以博学名世,书亦自负吴兴(赵孟頫)堂庑”。
朱昌颐《跋杨升庵诗扇》也说:“书法尤超迈绝伦,至今滇南尚多留刻”。
其书论主要见于《墨池琐录》、《升庵书品》、《法帖神品目》等。
陈寅恪评杨慎: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王夫之称杨慎诗:三百年来最上乘。
△杨慎《行书诗扇》金笺行书△《留赠杨判官与哭晁镜湖太史墓诗诗页》纸本楷书▲杨慎《石马泉诗》,行楷,冷金笺本,纵21.5厘米,横4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卷书法结构严紧,虚实适和,笔法瘦硬有力,下笔欲透纸背,骨气清健深隐,行体苍润遒伟,具有章草八分体势,气韵飞动。
杨慎真迹传世稀少,此件诗札可见其书法面貌。
首行书“九月廿六日始会于石马泉”。
后书五律二首,每首五行,末署款“升庵杨慎”,钤“用修”朱方。
本幅有“天香楼”等收藏印。
△杨慎编《风雅广逸篇七卷》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
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
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
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
《明史》本传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杨慎最为人熟知的《临江仙》词为其所著《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中的一节,先是被修订《三国演义》选为全书的开篇,如今被广泛传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自书诗卷》(选页)纸本行草。
【词品-卷四】(明)杨慎
【词品-卷四】(明)杨慎卷四赵元镇赵鼎,字元镇,宋中兴名相。
小词婉媚,不减花间、兰畹。
“惨结秋阴”一首,世皆传诵之矣。
点绛唇一道云:“香冷金猊,梦回鸳帐馀香嫩。
更无人问。
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
清明近。
杏花吹尽。
薄暮寒成阵。
”贺方回贺方回浣溪沙云:“鹜外红销一缕霞。
淡黄杨柳带栖鸦。
玉人和月折梅花。
笑捻粉香归绣户,半垂罗幕护窗纱。
东风寒似夜来些。
”此词句句绮丽,字字清新,当时赏之,以为花间、兰畹不及,信然。
近见玉林词选,首句二字作楼角,非也。
楼角与鹜外,相去何啻天壤。
孙浩然“一带江山如画。
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
烟外酒旗底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此孙浩然离亭宴词也,悲壮可传。
查荎透碧霄“舣兰舟。
十分端是载离愁。
练波送远,屏山遮断,此去难留。
相从争奈,心期久要,屡变霜秋。
叹人生、杳似萍浮。
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
想斜阳影里,寒烟明处,双桨去悠悠。
爱渚梅幽香动,须采掇,倩纤柔。
艳歌粲发,谁传馀韵,来说仙游。
念故人留此遐州。
但春风老去,秋月圆时,独倚江楼。
”此查荎透碧霄词也,所谓一不为少。
陈子高陈子高,名克,天台人。
有赤城词一卷,甚工致流丽。
草堂词“愁脉脉”一篇,子高词也,今刻失其名。
陈去非陈去非,蜀之青神人,陈季常之孙也,徙居河南。
宋南渡后,又居建业。
诗为高宗所眷注,而词亦佳。
语意超绝,笔力排奡,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非溢美云。
草堂词惟载忆昔午桥一首。
其闽中渔家傲云:“今日山头云欲举。
青蛟翠凤移时舞。
行到石桥闻细雨。
听还住。
风吹却过溪西去。
我欲寻诗宽久旅。
桃花落尽春无数。
渺渺篮舆穿翠楚。
悠然处。
高林忽送黄鹂语。
”又虞美人云:“吟诗日日待春风。
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又点绛唇云:“愁无那。
短歌谁和。
风动梨花朵。
”又南柯子云:“阑干三面看晴空。
背插浮图,千尺冷烟中。
”皆绝似坡仙语。
陈去非桂花词苕溪渔隐曰:木犀,闽中最多,路傍往往有参天合抱者,土人以其多而不贵之。
杨慎书法作品赏析(四川文物2009 年第2期)
四川文物2009年第2期杨慎书法作品赏析倪宗新(成都市新都区政协)摘要:杨慎为明中期的学者代表,其书艺之名为学博才雄之名所掩,加之先生半生流戍云南,其书迹已大多散亡,故明清以来对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鲜有专门的整理与研究。
本文根据存世书迹、文献著录和升庵诸集等资料,对其书迹加以梳理与考证,以补杨慎书学资料之阙佚。
关键词:明代;杨慎;书法中图分类号:K87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62(2009)02-0087-01杨慎(1488—1599),字用修,初号月溪,又号升庵、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等,明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十一月六日生于北京孝顺胡同(今为北京市东城区晓顺胡同),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六日病殁于云南永昌(今保山市隆阳区)戍所,享年七十有二。
杨慎工书善画,为明中期的学者代表书家,其书艺之名为学博才雄之名所掩,加之先生半生流戍云南,其书迹已大多散亡,故明清以来对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鲜有专门的整理与研究。
今略举其书法作品一二赏析之。
《题东坡潇湘竹石图卷》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八月二十六日书于四川江阳江山平远楼。
行草,绢本。
纵28厘米,横105.6厘米。
款署:“甲峰李子沛之自留都来江阳,邂逅江山平远楼,出此卷,席上率尔赋此。
嘉靖戊午秋八月廿六日,升庵杨慎书。
”钤印三:朱文方印“用修”、“辛未状元”,白文方印“玉堂之署”。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一册影印(图版叁)。
按:此图杨慎题诗一首,其诗升庵诸集不载。
此卷本身有湘中杨元祥之题,拖尾有天台叶湜、浙右李烨、闽郡郑定、吴郡钱复、钱塘高让、庐陵吴勤、檇李钱有常、庐陵蔡源等宋元明二十五家以及近代西充白隆平之题跋,计题跋文字三千余言。
杨慎其诗跋,升庵诸集未载。
《杨升庵诗扇》嘉靖年间书于云南。
行草,金笺本。
纵17.8厘米,横51.4厘米。
款署:下款署:“升庵”。
明状元杨慎的结局 杨慎和《三国演义》的关系
明状元杨慎的结局杨慎和《三国演义》的关系明状元杨慎的结局杨慎和《三国演义》的关系杨慎,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自称博南山人,明代三才子之首。
生于公元1488年,卒于公元1559年,四川新都人。
杨慎从很小的时候就才名远扬,据说他十一岁就能作诗,十二岁时拟作《古战场文》,看过的人都为之惊叹。
后作《黄叶诗》,李东阳看后赞赏有加,从此杨慎拜在李东阳门下学习。
正德六年,中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后世宗继位,又任经筵讲官。
这位三才子之首,出生名门望族,家世显赫,其父为明朝的三朝老臣,内阁首辅杨廷和。
史书记载,杨慎“其为人物美风姿,性沉静详审”。
用今天的话来说,那简直就是妥妥的高富帅啊,不仅是高富帅还很有才。
要是身在现代,不知有多少姑娘为其神魂颠倒,倾慕不已。
家世不错,人又长的帅,还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按理来说,这位状元的前途简直是无可限量的。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很可惜的是这位高富帅才子的结局并不好,他身上优点一大堆,就有一点不好的。
这处也不知该不该判为不好,但总之就是因为这一点,造成了杨慎的悲惨结局,那便是杨慎太过坚持心中原则,以致有时候到了不识时务的地步,最后把皇帝彻底得罪了。
嘉靖三年,“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一干人跪在左顺门,大声说皇帝不该认回亲父,认为这违背了礼仪。
一边哭诉还一边大声说:“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皇帝对这两百人的行为本就看不顺眼了,心想我堂堂一个皇帝,要认回自己的亲父亲,你们不让也就算了。
这么大堆人还跑到我门前大哭大叫,还有没有把我放在眼里。
以为一堆人在这儿跪着,我就会法不责众,就会怕了你们了,想到美~好~你们不是说你们要以死明志吗,我就让你们以死明志,我成全你们~于是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杨慎也因此生了场大病。
一般人做到这儿,也应该知道皇帝不会因为臣子不赞同,就改变自己的想法了。
有点眼色的,就应该闭门不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右军书
唐李嗣真论右军书不同,往往不变格难俦其书。乐毅论、太史箴,其体正直,有忠臣烈士之象。告誓文、曹娥碑,其容憔悴,有孝子顺孙之象。逍遥篇、孤雁赋,有抱素拔俗之象。皆见义以成字,非得以独妍也。嗣真所举诸字之目,盖皆右军得意之笔,然传于石刻亦鲜矣。太史箴,书谱尚有其目,逍遥篇、孤雁赋,并其目亦不知,则右军之书,盖泰山一毫芒存于世尔。
○锺张二王书法不同
王僧虔云:变古制今,惟右军、领军尔。不尔,至今犹法锺、张。书断云:王献之变右军行书,号曰破体书。由此观之,世称锺、王,不知王之书法已非锺矣。又称二王,不知献之书法已非右军矣。譬之王降而为霸,圣传而为贤。必能暗中摸索,辨此书字,始有进耳。
○袁裒论书
袁裒云: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而多姿。
○笔阵图
笔阵图乃羊欣作,李后主续之。今陕西刻石,李后主书也;以为羲之,误矣。
○拨镫法
虞邵庵题画古木诗云:后主拨镫法。盖江南李后主云: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法,曰擫、压、钩、揭、抵、导、送也。镫,古灯字。拨镫、画沙、悬针、垂露,皆喻言。拨镫如挑灯,不急不徐也。杨铁崖与顾玉山联句云:书出拨镫侵茧帖。可证其音读。
书品 明 杨慎
●序
书有以品名者,锺嵘诗品、庾肩吾书品是也。二子皆梁人,其称名也同,其遣词也类,时代则然,非相假袭也。诗品以三品品诗,书品以九品品书,何区别之精而用志之勤乎!或言:书与诗均艺,而书又非诗。此谬矣。古者君子之于物也,无所苟而已矣。如一二小技,罔不致其极焉。故曰:传兵论剑,与道同符。今人不及古人,而高谈欺世,乃曰:吾道在心,六经犹赘也。以此号于人曰:作字欲好,即为放心。趋简安陋者靡然从之,是苍籀上世道已丧矣。不曰道器,形神也。离道语器,弃形而存神也。故曰齐匠之斫轮,绵驹之擫籥,先王之道有在于是,矧夫进于六艺流乎!君子宜无所苟也。苟于物将苟于道,吾所为感其感云其云也。呜乎,又焉得真知其解者而竟吾云乎!升庵杨慎。
○鸾惊鹰跱
梁元帝古迹启:鸾惊之奇,既闻之于索靖;鹰跱之巧,又显之于蔡邕。
○梁姜罗赵
梁孔达、姜孟颖、罗晖、赵袭,皆后汉末人,善书著名者也。赵有非草书一篇云: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摹张伯英之草书,过于希颜孔焉。窃览张伯英与使君朱宽书云:上方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馀。昕昕有自臧之意,无乃近乎贱彼贵我哉!昔西施心疼,捧胸颦首,众愚效之,只增其丑。赵女善舞,行步媚蛊,效者不获,匍匐失步。夫崔、杜、伯英,超俗绝姿,博学馀暇,敏手于斯。后世慕者,钻坚仰企,忘其疲劳,夕惕不息,昃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也。夫草书之兴,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非常仪也,岂若用之于彼七经!稽历协律,推步期程,探赜钩深,幽赞神明。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精,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争。依正道于邪说,济雅乐于正声。兴至德之和睦,宏大伦之元清。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致平。以兹命世,永坚后生,不亦渊乎。此文余尝见之墨池编,今失其帙,略记如此。
○草书百韵歌
草书百韵歌,乃宋人编成,以示初学者,托名于羲之。近有一庸中书取以刻石,而一巨公序之,信以为然。有自京师来滇,持以问余曰:此羲之草韵也。余戏之曰:字莫高于羲之,得羲之自作草书百韵歌,奇矣。又如诗莫高于杜子美,子美有诗学大成;经书出于孔子,孔子有四书活套。若求得二书,与此为三绝矣。其人愕然曰:孔子岂有四书活套乎?余曰:孔子既无四书活套,羲之岂有草书百韵乎?其人始悟。信乎,伪物易售,信货难市也。
○笔法字学
宋史长编:太宗每暇日,问王著以笔法,葛端以字学。笔法,临摹古帖也;字学,考究篆意也。笔法与字学,本一涂而分歧。晋、唐以来,妙于笔法而不通字学者多矣。
○刘表善书
董北苑云:刘景升为书家祖师,锺繇、胡昭皆受其学,然昭肥繇瘦,各得其一体。景升即刘表也。表初在党人中俊厨顾及之列,其人品之高可知。艺文志有刘表集,今虽不可见,观三国志注载其与袁尚兄弟书,其笔力岂减崔、蔡耶!则翰札之工,又其馀事耳。
○影书
六朝人尚字学,摹临特盛。其曰廓填者,即今之双钩;曰影书者,如今之向拓。南史云:萧思话书羊欣之影,风流逼好,殆当不减。北史:赵文深少学楷隶,雅有锺、王之则,周明帝令至江陵影覆寺碑是也。又傍书释文亦曰影。唐太宗集右军帖,令褚遂良帖傍黄影之。
○临摹
王绍宗善书,与人书云:鄙人书翰无工者,特由水墨之积习,恒精心率意、虚神静心以取之。又虞世南亦不临写,但心准目想而已。然此可与上智道,若下学必须临摹。唐太宗云: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可以嗤萧子云,临摹之益大矣。
○袁昂书评
袁昂书评一卷,余在京邸有之,四六极工。今散失无存。其警句如上谷之翮,未睹鸿踪;昙■〈石襄〉之鹅,空传赝本。上句王次仲变为大鸟入大翮山事,下句王右军笼鹅事。昙■〈石襄〉,山阴道士所居村名。四六必如此切对,方为工妙。又云:中郎连帚之妙,爽爽入神;师宜悬帐之奇,翩翩自逝。
○羲之古字
羲之诸帖,多用古字。如山岭之岭,但作领,汉书梅领、喻领是也。
兰亭帖崇山峻领,实述用之。唐褚遂良加山作岭,赘也。又书岷岭作汶领。初月帖淡闷干呕。淡,古淡液之淡,干,古干湿之干。今以淡作痰,干作乾,非也。
○虞泉作述书赋
虞泉作述书赋于前,而窦臮作述书赋于后。凡能书之士,殆无遗矣。臮称其兄蒙书云:包杂体,冠众贤,手运目撇,瞬息弥年。而蒙亦称臮云:翰墨厮张、王,文章凌班、马,诗藻雄赡,草隶精深。后臮亡,蒙有诗云:季江留被住,子敬与琴亡。其伤之深矣。若二人者,游艺绝伦,友谊尤笃,真难兄难弟哉。米芾书画史载庾翼真迹,在张齐贤孙直清家,古黄麻纸全幅,上有窦蒙审定印,则知蒙精鉴博识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