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类文章拓展阅读

合集下载

借物喻人教案反思中班

借物喻人教案反思中班

借物喻人教案反思中班

教案标题:借物喻人教案反思(中班)

教学目标:

1. 帮助幼儿理解借物喻人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种比喻方式来描述人物特征。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图片或绘本,展示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特征。

2. 教具:幼儿画纸、彩色笔、贴纸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与学生互动,询问他们是否见过不同的人物形象,例如动画片中的角色或故事书中的人物。

- 引导幼儿思考,人物除了外貌之外,还有哪些特征可以用来描述他们。

2. 探究(15分钟):

- 准备一些图片或绘本,展示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特征,例如:高大的巨人、快乐的小丑、勤奋的蜜蜂等。

- 与幼儿一起观察图片或阅读绘本,引导他们描述这些人物的特征。

- 提问幼儿,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这些物品来形容人物的特征?

3. 实践(20分钟):

-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给一张纸和彩色笔。

- 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形象,然后让他们讨论并描述这个人物的特征。

- 引导幼儿思考,他们可以用什么物品来比喻这个人物的特征。

- 鼓励幼儿在纸上画出这个人物,并用彩色笔写下他们选择的物品来描述这个人物。

4. 分享与总结(10分钟):

- 让每个小组依次展示他们画的人物,并分享他们选择的物品来描述这个人物的特征。

-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他们选择了这些物品来比喻人物的特征。

- 总结借物喻人的概念,以及幼儿在本次活动中学到的内容。

教学延伸:

1.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特征,并尝试用借物喻人的方

五年级上册群文阅读.

五年级上册群文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群文阅读

《小事物大启示》教学设计

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中心校群文阅读课题组卢维玉牟静曾晓红刘小玲蒋丽试用年级:小学五年级

议题:抓住身边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一定的启示。

选文篇目:《丑石》《野草》《我家的小米椒》《高粱情》

文本分析: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人生哲理。我们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选择了“小事物大启示”这一议题组织文本材料进行群文教学。选取的四篇文章《丑石》《野草》《我家的小米椒》和《高粱情》结构相同,都是借物喻人的文章,由身边的小事物的特点引起人们的反思,从而受到一定的启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静读、浏览、跳读、选读等方式,走进文本,抓住文中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一定的启示,并能联系实际感悟做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熟记文中重点词句,并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一定的启示。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仿写事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

《小事物大启示》的四篇选文是一组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抓住一些平凡事物(丑石、野草、小米椒、高粱)的特点,向我们揭示事物身上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法。首先陪伴学生共读《丑石》,通过阅读提示,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快速默读-勾画-批注-交流”中找出丑石的特点和所受到的启示,学生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点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借物喻人,并归纳总结阅读方法,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然后组织学生自主阅读《野草》《我家的小米椒》和《高粱情》,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进行细细品读,找出事物的特点以及从中受到的启示。通过学生默读、浏览、快读、跳读、选读等方式,小组合作完成阅读卡,然后交流汇报完善知识树,形成共识,从交流中受到一定的启示。最后总结归纳出四篇文章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五单元-借物喻人的秘密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五单元-借物喻人的秘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借物喻人的秘密》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群文议题】

借物喻人的文章中藏着怎样的秘密?

【教学篇目】:

《语文同步阅读1+X》第四单元:《野草》《荔枝蜜》《葵花之最》《丑石》

【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阅读四篇文章,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够知道借什么物喻什么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共通点。

2.通过多文本对比阅读,掌握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四篇文章,学生能够知道借什么物喻什么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共通点。【教学过程】

一、借用旧知,谈话导入:。

1.话题引入:

(1)师:读三字俗语(百灵鸟、千里马、老黄牛、领头羊、小蜜蜂)这些三字俗语里借助不同的小动物来比喻我们身边不同的人。不仅词语如此,文章里常常也借助某一种事物来比喻与它具有相同特点的人。

(2)多媒体出示《落花生》一文中爸爸谈花生的好处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这段文字,回忆一下,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板书:借物喻人2.具体地说一说,课文借的物是什么?喻的人是谁?(借的物是落花生,喻的人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

过渡:是啊,作者借外表朴实,不求名利,默默奉献果实的落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人。这样的写法巧妙而自然,让人读起来意犹未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组这样的文章,一起探索“借物喻人的秘密”。板书:借物喻人的秘密(大屏幕出示这节课要阅读的四篇文章的题目:《野草》《荔枝蜜》《葵花之最》《丑石》。

二、指导重点阅读,感悟读法:

1.用扫读、跳读、寻读的方式,快速阅读《野草》。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借的物是什么?喻的人是什么人? (出示温馨提示和辅助表格,学生自读3分钟。)

借物喻人法教学方略

借物喻人法教学方略

借物喻人法教学方略

作者:***

来源:《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年第04期

摘要:正确使用借物喻人法,能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更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生习得借物喻人法主要有三条策略:一是反复研读,明确“物”之特点;二是对比品读,领会“物”之品质;三是拓展阅读,悟得“人”之精神。

关键词:借物喻人反复研读对比品读拓展阅读

借物喻人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品格。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使用借物喻人法,能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更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生习得借物喻人法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了文章后能认识到作者想要“借物”说明什么,想要“喻”怎样的人。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为例,阐释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习得借物喻人法的策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中两棵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其具有驱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研读和对比品读,整体感知樟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特点,再通过拓展阅读,让他们深刻领会樟树的独特品质及其象征意义,品味宋庆龄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高贵品质。

一、反复研读,明确“物”之特点

欲借此“物”,必先明此“物”。通过反复研读明确“物”的相关特征,是先行之“招”。教学中,笔者先展示了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图片,使之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表象,之后,带着学生感知樟树的外形特点——

师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樟树外形的段落,读一读。

六年级下语文素材借物喻人、借景抒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语文素材借物喻人、借景抒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语文素材借物喻人、借景抒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

基础达标

野百合也有春天

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山谷,就连最无私的太阳也不屑施舍一些阳光在这儿。寂寞是这里唯

一的主题。

可就是在这()的寂寞中,一株百合,哦,确切地说是一株野百合倔强地生长着,

固执而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她的花晶莹纯洁,没有尘埃;她的叶舒展得像是可以包容下所有纷扰。美丽是不甘寂寞的,

因为这个只能()的地方,她诅咒过。这不怪她,她也是一朵花。是花,就希望

一、导入

趣味故事一则,感受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手法的妙用。

于谦和《石灰吟》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

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

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千

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

于谦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情,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扩展:《桃花心木》原文:不只是树,人也

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篇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告诉我们,人应像桃花心木一样,要在没有确定的条件下生活,就容易经受得住艰苦困难条件的考验,就会锻炼出自主独立的能力。二、方法指导

1.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含义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

中心思想的常用写作方法。

《花的启示》阅读及答案

《花的启示》阅读及答案

《花的启示》阅读及答案

《花的启示》阅读及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花的启示》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花的启示》阅读及答案

在我家的小院里,种着两种花——牵牛花和郁春棒。这是两种品格不同的花。

牵牛花一向是把根埋在土里,依靠葡萄架向上爬,它纤细的身体那样柔弱,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似的。而郁春棒总是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依靠自己吸收的养料,在狂风暴雨的(浸侵)袭下顽强地生长着。

春暖花开的季节,牵牛花开出了一朵朵镶着五颜六色花边、色彩艳丽的花朵。它躺在毛茸茸的叶子上,吹着喇叭,炫耀着自己的美貌。在又大又圆的绿叶上,郁春棒也开出一朵朵水灵灵的白花。白花绿叶,格外淡雅,但它并没有为此而飘飘然,而是默默地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一进入金黄的秋天,牵牛花早已枯黄的叶子纷纷落下,花茎也渐渐枯萎,最后结出几粒干瘪的种子就死了。郁春棒也脱去翠绿的外衣,只留下几根一寸来长的茎露出干(燥躁)的地面,待到和煦的春风再度吹拂大地,就又破土萌发。

在社会上,有的人肤浅软弱,有的.人扎实而坚强。有的人取得一点成绩就居功自傲,有的人默默无闻的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而从不夸耀。有的人遇到困难就心灰意冷,有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无所畏惧,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花没有生命力,它只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于世。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自己决定怎样做人。

亲爱的同学,你喜欢哪种人,究竟要做哪种人呢?

1.划出括号内不正确的字。

有效落实拓展阅读,凸显拓展阅读功能

有效落实拓展阅读,凸显拓展阅读功能

二 、 拓 展 阅 读 应 找 准 文
本 切 入 点 。 凸显 拓 展 时 机 有

1 课前拓展 阅读 ,铺垫 学文 . 拓展 阅读并不一 定是在学完课 文后 ,文 本 的拓 展 阅读要 恰 到好
处 ,凸显拓展时机有效。有些 课文

拓 展 阅读 应 与 文 本

脉 相 承 。凸 显 拓 展 内容 有
环境和李大钊生平 了解甚少 ,对 于

切相关 ,领悟表达 小学语文 教材体裁广 泛 ,不 同 的体裁有不 同的特点 ,教 师要根据 课文 的体裁及其表现手法进行 拓展 阅读教学 ,有些课文借景抒情 ,我 们就要从写景方面文章寻找相关的
位教师在上五年级下册 《 自己的花 是让别人看 的》一课时 , 学完 文本

文章的主人公现在 、将来 的命运或 生活经历。如六年级上册 《 少年 闰 土》一课 ,学生从文 中认识 的闰土
是个聪明能干 、知识 丰富、活泼可 爱 的农村少年。教师引导学生学完 课文后 ,说 : “ 大家想一想 ,一个
格与爸爸扎 根边疆 、建设边疆 的品
格相似 , 此体会到文章 的表现手 借
后布置拓展 阅读季羡林的 《 重返哥 廷根》一文 ,学生很有兴趣 ,津津 有 味地读 ,因为此文与文本内容密 切相关 ,一脉相承 。于是学生跟随
个 1 的小学生 来说 ,如果学 2岁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借物喻人》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借物喻人》精品教案

《借物喻人》

内江十小(西区)马俊【教学内容】

“借物喻人”知识点

【执教年级】

五年级

【设计理念】

该微课是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借物喻人”写作方法进行录制的,主要对“借物喻人”的定义、作用、用法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微课中结合课内阅读课文《梅花魂》、课外阅读《白杨》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层次清晰地对知识点进行了讲解。

【教学目标】

1、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及好处。

2、读写结合,尝试着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写作方法,了解“借物喻人”写法背后的思维路径,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学习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通过阅读《梅花魂》片段,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熟悉的文章片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指引教学方向。】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

一、了解什么是“借物喻人”

借助《白杨》片段,找出“借物喻人”的特点。

二、感知“借物喻人”写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章片段,结合实际感知“借物喻人”文学知识。】

第三环节:对比统整,探究“借物喻人”背后的思维方法

一、揭示思维方法

二、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达成共识,认识“借物喻人”思维方式】

第四环节:进行创作

带学生根据思维方法进行“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

【设计意图:借助范本,通过思维描红,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借物喻人构思”思维的理解、构建和运用】

5.搭石——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阅读速度。

2.速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教学重点: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物”尽其用——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类群文导写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物”尽其用——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类群文导写

“物”尽其用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类文章群文导写

设计者:博才咸嘉学校吴辉辉

群文导写篇目

《白杨》《白杨礼赞》《我心中的树根》《黄山绝壁松》《夹竹桃》

执教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在群文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的兴趣,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类文章的表达特点。

2.找出各篇文章相关联的地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以阅读为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类文章表达方式的特点,尝试仿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感悟群文中所借之“物”与想要表达的“意”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 学生活动《我说论语》——第19号李淳

(《我说论语》是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课堂前面五分钟由学生讲论语,按照篇章和学号轮流进行,内容包括诵读、解释、小故事、赏析、拓展、背诵等,由孩子自主设计。刚好这节课是第19号李淳同学来讲述,她讲述的是《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小结:感谢李淳同学带我们走进孔子的学习境界:温故而知新,温故是下功夫,凡事不下功夫,不可能有好的结果;知新是体悟,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世间万物也是如此。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曾经学过的那些文章,看看是否会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1.观察图画:它们分别出自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主要描写什么事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梅花魂》《落花生》)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阅读指导:借物喻人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阅读指导:借物喻人

2、运用图示,对学生的 法,检测掌握 汇报进行整理,提高思 情况。 维的有序性。 3、小结学法,巩固、温 故知新,对本堂课所学 形成整体认识。
以读引写,学以致用, 能有序说出习 5 分钟 汇报交流,相互学习。 作的思路。
板书设计
借 物 喻 人
单篇阅读
1、拓展学生阅读量, 增加积累。 2、学以致用, 以读 促写,提高学生习作能 力。 3、分层作业布置, 考虑到了不同水平学生 的特点,让所有学生都 能在作业中有所收获, 增强自信。 阅读指导:借物喻人 理清结构 找出写法 形成感悟
学以致用,同 2 分钟 时照顾到不同 层次学生的需 求,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 性。
群文阅读:对比
4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针对课ຫໍສະໝຸດ Baidu内容结构适时引导学生回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体会质疑解疑运用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懂得人生的道理
课题 执教
阅读指导:借物喻人
课时
一课时
广州市天河区棠东小学 宋琼
一、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说明: 本篇课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借物喻 人的文章。学生已经学过的借物喻人文章有《落花生》《白杨》。前一篇文章通 过写事,在对话描写中把落花生与做人联系起来,文章在详略安排上很有特点; 后一篇文章则是通过写事与对话描写用白杨来比喻边疆建设者。 《桃花心木》和 上两篇文章有相似处, 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同一类型的文章在小学阶段出现了三 篇,学生对这类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如何更有效地阅读该类文章,如何 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阅读能促进学生写作该类文章水平的提高?这都是值得思考 的问题。故此,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在研讨课文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掌握阅读借物喻人类 文章的一般方法:梳理思路、明了写法、感悟理解。 2、对比阅读《青海高原一颗柳》和《孔子游春》,找出两文在思路、写法 及课文所阐述道理上的不同之处。 3、通过阅读,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了前置性作 业,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借物喻人类文章,学生已经学过两篇,有了一定的 了解,但是如何更有效阅读此类文章,如何通过阅读促进习作,学生还存在一定 的困难。 四、教学重点: 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在研讨课文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掌握阅读借物喻人类文 章的一般方法:梳理思路、明了写法、感悟理解。 五、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青海高原一颗柳》和《孔子游春》,找出两文在思路、写法及课 文所阐述道理上的不同之处。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做前置性作业(对阅读短文的理解,借物喻人拓展古诗词),为课堂学 习做准备。 2、教师准备课件、拓展阅读材料。 七、教学过程设计:(见下表) 教 目标及内容(知识、能 教学策略(情境、模式、 学 力) 方法等。注意学生学习 环 方式设计) 节 一、 1、课前我们搜集了 1、个别汇报与同学、 教 交 很 多 借 物 喻 人 类 的 古 师补充相结合。 流 诗,请同学们汇报。先 2、充分借助投影, 对学

人教小学语文六下《3桃花心木》[于芳]【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人教小学语文六下《3桃花心木》[于芳]【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种树人的良苦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3. 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2学情分析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教材要“告诉”我们的知识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更具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开以及这些过程展开中学生的经验唤起、情感参与,学生的方法运用、体验感悟,学生的智慧生成、精神启迪等。因此,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应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拉近文本与

学生生活的距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3重点难点

预设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预设难点: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4教学过程

4.1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 谈话引题,板书课题。 2.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默读课文,要求:(1)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桃花心木的语句。(2)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 交流学习收获。三、深入读文,潜心品悟。 1. 指名朗读课文第3至7自然段,边听边想: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2. 尽管如此,“我”的心中还是产生了不少的疑惑——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所以(老师引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3. 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2、13自然段,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位种树人,老师就是文中的“我”,你能解决我心中的疑惑吗?4. 现在,请各位种树人来解答我的疑问。

借物喻人仙人掌作文

借物喻人仙人掌作文

借物喻人仙人掌作文

借物喻人仙人掌作文(精选4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借物喻人仙人掌作文(精选4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借物喻人仙人掌作文篇1

仙人掌远看是一个带刺的绿球儿,身上还有几个小包。人们闻着花香,却不敢闻它的香味;人们抚摩着花瓣,却不敢去抚摩它,令人畏惧。它不像名贵花草那么挑剔,它只要没隔三四个星期浇一次水,就足够了。人们常常忘记它们,但一次次冷落让它们明白,要活下去,永不放弃,坚持不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红桃绿,春风拂面,使人从满火力。仙人掌醒了过来,开出令人震惊的话,几个月不浇水,他还活着,而且开出这么美丽的话:花瓣带点嫩黄,一共六片,每片都是那么可爱。小花在微风中摇摆着,向泥土炫耀着它的美丽,向风儿诉说它的喜悦。

仙人掌是沙漠中坚强的守护者。

在一片望不到边的黄沙中,一个个身穿绿衣的仙人掌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云雨雪,他一点也没畏惧。努力地将自己最旺盛的季节展示出来,为这片沙漠添少年宫一点绿色。

仙人掌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敬佩。而我呢?只要一碰到小困难就退缩。所以常常看不见花朵。在别人的喜悦中嫉妒,却一点也没想过他们背后所付出的,俗话说:“台上1时,台下10年。”10年不坚持不懈,又怎能看到果实呢?我们不是因该坚持不懈,不三天打鱼,三天晒网,不三心二意呢?

仙人掌+坚持不懈=美丽的花朵!

借物喻人仙人掌作文篇2

在干旱地带,有一种顽强的植物,它就是仙人掌。

小学五年级语文《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含选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含选文)

小学语文《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材料:

高粱情

高梁在我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一想到高梁,眼前就浮现出它正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想到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性。

我的家乡在雁门关脚下,土地灰茫茫的,十分贫瘠,能够种麦子的地极少,只有耐得住大自然折磨的强悍的高梁好种。千百年来,土地、人和高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我是吃高粱米张大的。在我离开故乡之前,一年四季,顿顿饭离不开高粱。它塑造了我的躯体和生命。

高粱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它那挺拔而粗壮的秆子,给人以自信和力量。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底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我问父亲,为什么高粱下边张了这么多“爪子”?父亲告诉我,不要以为草木、庄稼都不如人,都没有知觉。其实庄稼很聪明,她她们对大自然的感觉,甚至比人类还要敏锐。她们有的爬蔓,紧紧贴着大地,有的像树一样站着,都是为了生存,为了争取阳光和空间。对于高粱,气根是不可缺少的。夏天暴风雨来临前,它就迅速地生出起根,深深地扎进土里。风暴无法撼动它,就像一个摔跤手,脚跟稳稳地定在地上,等着对手向他扑来。

父亲说:“高梁的根最苦,所有的虫子都不敢咬它,根是它的命。”说着,父亲掐了一小截,让我用舌头舔舔,啊呀,那个苦劲儿到现在我还记得。

麦子、豆秧能用手连根拔起,但是再有力气的庄稼人也很难拔动高梁。我小时练摔跤时,教我的伯伯说:“站得像高梁一样,要有它那抓地的根,要练到根从脚脖子上生出来。”他还说:“摔跤时脚定在地上,觉得自个儿不是有两只脚,而是有几十只!”高梁就有几十只脚,而且每一只脚都深深地扎到地底下。

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1.引言

1.1 概述

借物喻人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具体的事物或物体与人物相比较,以起到理解和描述人物的目的。这种手法常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和其他形式的表达中。借物喻人的出现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特点和情感。

借物喻人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例如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使用自然界的事物比喻人物的品质和形象。而在现代文学中,借物喻人依然是一个广泛运用的表现手法。通过借助事物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同身受。

在借物喻人的作用和意义方面,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的事物和场景,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并且能够通过对事物的描述来传递人物的情感、心理以及价值观等。这种比喻手法的使用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还可以强化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总之,借物喻人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通过将具体的事物和人物相联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深入的阅读体验。借物喻人的运用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需要灵活运用语言,使得比喻效果更加准确和生动。对于读者来说,欣赏和理解借物喻人需要有耐心和细致的品味过程,但它也是一种十分愉悦和有趣的阅读体验。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介绍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成部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在本文中,文章的结构按照传统的引言、正文和结论来组织。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正文部分包括借物喻人的定义和背景以及其作用和意义,结论部分则总结了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并对其展望和启示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记叙文阅读之借物喻人

记叙文阅读之借物喻人

记叙文阅读之借物喻人

记叙文是一种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传达信息和情感的文学形式。在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物品的描述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这种写作技巧在文学中被广泛使用,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借物喻人是一种比喻手法,它利用物品的特色和特点来描写人物的个性和特征。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者会将某些物品与人物相联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的性格和特点。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随身携带着“葫芦”的形象就象征了他那种婆娑不羁的性格,还有他在“草堂”的形象也表现出了他那种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这只是一个例子,借物喻人的手法还有很多种,如食物、动物、景物等等。

在阅读过程中,借物喻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通过物品的特殊性质来描写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说,“刀剑一别、红颜离别”的场景,它不仅仅是两人分别,而是象征了那个年代女性地位的低下,男女关系的复杂,而借物助人的表达,更是深刻地反映出了男人在传统社会中的权力与妇女无力的状况。

借物喻人还可以表现出作者的创作技巧和表达能力。通过巧妙的运用,作者可以将一个物品嵌入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使其更加生动,更加有感染力。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审美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深层内涵。当然从借

物喻人的文学手法,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事物和人物的精细观察,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情感表达的娴熟掌握。而这些都是作者创作的重要技巧和表现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拓展阅读计划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拓展阅读计划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拓展阅读计划该计划将人教版、北师大版优秀选文纳入正在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形成新的“悦读”单元组。学生对照来读,补充来读,整合来读,有效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素养。

课文篇目拓展篇目阅读素养目标阅读学习策略

1.走,我们去植树

2.第一朵杏花3.燕子1.桂林山水(人

教)

2.记金华的双

龙洞

(北师)

3.七月的天山

(人教)

1.拓展视野,塑

造健康人格。

2.注重积累,

深厚文化素养。

1.学生分组搜

集保护环境的

资料,制作“我

爱环境”微信相

册推介。

2.搜寻为祖国

美好风光,编撰

简报“中国好风

景”集结成册。

1.苹果里的五星

2.最佳路径

3.人类的“老师”1.管道(北师)

2.他发明了什

(北师)

3.丢失的骆驼

(北师)

1.激趣启疑,

启发多向思维。

2.学会合作,

提高审美能力。

1.围绕“神奇的

科学”以社会调

查的形式进行

综合性学习,小

课题研究呈报。

2.小组合作“我

们爱科学”绘本。

1.三顾茅庐

2.祁黄羊

3.公议休拒收礼物1.草船借箭(人

教)

2.刮骨疗毒(沪

教)

3.杨震暮夜却

金(北师)

1.加强训练,

提高表达能力。

2.激发情感,

增强感知能力。

1.回首历史,查

阅下载“三国演

义”的资料,办

一期”三国演

义”墙报。

2.了解公议休

优秀人物事迹,

排演课本剧。

1.永远的白衣战士

2.番茄太阳

3.第一次抱母亲

4.我不是最弱的1.尊严(人教)

2.中彩那天(人

教)

3.将心比心(人

教)

1.学写练说,体

验人生智慧。

2.辩证思维,高

雅言谈举止。

1.“小故事大道

理”读书沙龙。

2.“人生的哲

理”辩论会。

1.鸟语

2.天鹅的故事

3.生命的壮歌1.最后一头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葵花之最

二十年前的那个春天,我是在昆仑山上度过的。

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称之为春天,这是我们这帮小女兵从平原家中带来的习惯。

快到"五一"了,冰封的道路渐渐开通,春节慰问品运到了。五颜六色来自五湖四海的慰问袋最受欢迎。小伙子们希望从绣着花的漂亮布袋里,摸出一双精致的鞋垫,做一个浪漫的梦。姑娘们没有这份心思,只想找点稀罕的吃食,打打牙祭。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可惜,关山重重,山路迢迢,花生走了油,瓜子变哈喇,沙枣颠成粉末,面粉烙的小果子像出土文物……

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清香。

那是一个绣着黄色"八一"和红色五星的小白口袋。针脚毛茸茸的,绣活手艺不高,想必出自一个笨手笨脚的胖姑娘。

打开一看,是一袋葵花子。颗颗像小炮弹一样结实,饱满得可爱。我们每人抢了一把,一尝,竟是生的。葵花子中埋着一封信。

"敬爱的解放军叔叔们……"

信是从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小学发出的。

我们趴在地图上找。唔,湛江,好远!那里是亚热带,一个很热的地方。

孩子们请求解放军叔叔们,把他们精心挑选出的葵花子,种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我们把手中的葵花子放回布袋。那清香,是阳光、土地和绿色植物的芬芳。

昆仑山咆哮的暴风雪,伴随我们进行讨论。

为什么只写给解放军叔叔?边防线上也有解放军阿姨呀。

在国境线上种葵花,多美妙的想法!每当葵花开放的时候,我们将有一条金色的国境线。

这根本不可能!昆仑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

我们都默不作声了,只听见屋外风在嘶鸣。

大家决定由我给孩子们回一封信,就说葵花子是解放军阿姨们收到的。只是这里很冷很冷……

昆仑山的"夏天"到了。

信早已写好,却终于没有发出。我们大着胆子,把葵花子种在院子里。

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

葵花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昆仑山默默地认可了这些来自亚热带的绿色幼苗,就像它认可了我们一样。

然而,我们高兴得太早了。不知道该算是上个冬天最迟、还是下个冬天最早的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但却奇迹般地保存下一棵幼苗。它并不是最强壮的,也许因为近旁有一块大石头。受到启发,我们用石头为葵花围起一圈不透风的篱笆。

现在,我们每天趴在石头围墙上看葵花,不知道的人,以为里面养着活蹦乱跳的小生灵。

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枝叶。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急匆匆地压缩自己生命的历程,才长到一尺高,就萌出了纽扣大的花蕾,压得最高处的茎叶微微下垂,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早上起来,天地一片苍茫,我们几乎是跌跌撞撞地扑向葵花。

石围墙也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向日葵却凝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在冰雕玉琢的莹白之中,保持着凄清的翠绿。叶片傲然舒展,像面面玻璃做的旗,发出环佩般的丁当之声。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那花盘只有五分硬币那么大,薄而平整,冰雪凝冻其上,像一块光滑的表蒙子。刚分裂出的葵花子还未成熟,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最令人警醒的是花盘四周弹射出密集的黄色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颗永不泯灭的星。

向日葵身上的冰花越结越厚,最后凝固成一方柱形的冰晶。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小学当年的孩子们,但愿不要看到我这篇小文。愿他们心中永存一条盛开葵花的金色国境。

假如有一天,我能重回昆仑山。在两座最高的山峰中间,有一块只有我们才知道的地方。在深深的永冻土层之下,有一方冰清玉洁的水晶,水晶中有一朵美丽绝伦的花,宛若雏菊半仰着脸,灿然微笑着……

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苦瓜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

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来寒往,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