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国外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综述及比较研究共3篇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综述及比较研究共3篇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综述及比较研究共3篇国外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综述及比较研究1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企业绩效评价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当前国际贸易竞争中,企业需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迅速做出反应,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加强竞争力,因此,绩效评价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国外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的角度进行综述和比较研究。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当时企业开始使用了“利润中心”等管理工具。

之后,评价模型逐渐演化为基于目标制定的方法,并特别关注了金融指标。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企业绩效评价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不仅包括财务指标,还包括非财务因素,如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员工满意度、创新能力等。

绩效管理工具也有所增加,如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关键绩效指标等。

平衡计分卡是绩效评价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是基于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包括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

这使得企业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评价企业的绩效,并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的运营。

绩效管理是对企业绩效情况进行长期监控的方法,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掌握自身运营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迅速采取措施解决。

关键绩效指标是企业绩效管理的一种方法,它重点关注影响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使企业能够精细化管理,并更加有效地制定决策。

当前国外企业绩效评价更加注重多维度的评价方法,通过制定各项指标并进行全面评价,使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运营情况,从而采取更加合理的经营决策并及时修改原有的经营方案。

当前国外企业绩效评价已经转向非财务指标为主,并注重企业绩效监控的长期性和全面性。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时间较短。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企业对于评价自身绩效的需求开始加强。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内企业逐渐借鉴国外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型,并引入了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等评价方法。

《企业绩效考核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300字》

《企业绩效考核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300字》

企业绩效考核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动态英国学者尼尔·M·格拉斯(2002)认为,组织不仅要注重丰富员工的生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员工的发展做出规划,只有把对员工的事后评价制度变为发展规划,真正把事后的判断性过程变为事前的建设性过程,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

法国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和经济日报工商部共同编著的《新经济革命》一书指出:股票期权奖励是激励核心人才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激励目前国内外很多企业普遍采用,其特点是通过股票期权的形式,将员工和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核心人才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提升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这种长期激励手段,是企业留住核心人才最常用的举措,切实有利于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斯蒂芬·P·罗宾斯(1979)认为;激励知识工作者,金钱和晋升都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他们一般有着较高的报酬并且喜欢自己的工作。

对他们的奖励主要应该来自工作的本身,比如给他们提供有挑战性的、不断发展的工作;允许他们以自己认为更有效率的方式工作;给他们实现自己兴趣的自主权;为了使他们了解其专业领域的发展,为其提供各种受教育的机会(会议、培训、专题讨论会等)。

企业核心人才与知识工作者有着许多共同点,他们都注重自身的发展,希望工作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挑战性,希望在工作中满足成就感。

由此可见,对核心人才的激励,不能单纯的使用物质激励,应注重对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激励。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激励企业核心人才的前四个因素分别是金钱财富(7.07% )、业务成就(28.69% )、工作自主(30.51%)和个体成长(33.74%)。

安盛咨询与澳大利亚管理研究院对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多个行业的858名员工行调查分析,得出对核心人才的几个重要激励因素,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报酬、工作性质、提升、与同事的关系、影响决策,其中“工作性质”、“影响决策”和“与同事的关系”因素对核心人才的重要性明显高于其他员工,“报酬”和“提升”两个因素差别相对不明显。

000000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国外文献综述

000000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国外文献综述

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国外文献综述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李永红(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西安邮电学院管理系西安710061)摘要自/信息生产悖论0提出后,许多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信息系统专家对信息技术(I 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投资是否能够改善组织绩效作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企业层面研究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的英语文献十分丰富。

从研究进程和研究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性的总结。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投资企业绩效国外文献综述在已颁布的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6中,/积极推进信息化0成为关键词之一。

5纲要6提出,积极推进信息化,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我国目前信息化的三大任务是: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在信息化过程中,势必涉及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问题,本文就此问题的国外研究文献作综合分析与评述,以期为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投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绩效水平测度指标之一)之间关系的研究自/信息生产悖论0提出后,许多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信息系统专家对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企业层面研究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的英语文献十分丰富。

1不同时间范围内的不同研究结论1.1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IT投资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微弱或不存在联系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罗在纽约时报书评专栏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文章,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生产率悖论0(The Productivity Parado x)问题,即为什么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与统计上的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下降相伴随?同年,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学家史蒂文#罗奇也在文章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國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在分析國内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归纳出当前國内外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尤其是我國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状况,以期对我國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企业;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价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了综述。

一、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企业绩效评价(Performance Valuation)主要是指评价主体按照特定的评价目的,采用一定的指标、标准和方法,对企业某一时期的经营业绩和发展状况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行为。

在企业绩效评价中,评价主体与评价目的是出发点,指标、标准和方法是手段,企业的业绩和经营情况则构成评价的客体。

Bates和Holton指出:“绩效是一种多维建构,测量的因素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Michael Armstrong,Angela Barony,1998)。

Schneider(1986)认为绩效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包括衡量和标准、达成契约、规划、监督、帮助。

综上所述,绩效管理是以完整的系统为前提,与诸多要素相互联系。

因此,给绩效下个定义,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

经营业绩是指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取得成果的贡献;管理效率是指企业在获得经营业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盈利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等的集中反映。

根据Longman辞典的解释,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The act of performingor the state of being performed”,即执行的行为或进展。

目前普遍对公司绩效(Corporate Performance)的理解是:企业绩效指的是企业一定投入条件下产出的量,或单位投入的净产出。

绩效评价:长期以来,企业绩效评价被认为是对企业投入产出业绩的评价,是一种历史评价行为。

企业绩效评估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估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估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企业绩效评估作为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企业管理的日益复杂,企业绩效评估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还关系到员工的发展和福祉。

对企业绩效评估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评估企业的绩效,成为企业管理者和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企业绩效评估涉及多方面的指标和因素,如员工绩效、组织绩效、财务绩效等。

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模型,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

本文旨在对企业绩效评估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分析企业绩效评估的定义、指标体系、方法和模型,探讨影响企业绩效评估的因素,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推动企业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2 研究目的企业绩效评估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二是为企业提供量化的评估工具,帮助企业识别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三是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四是为企业提供与竞争对手比较的基准,帮助企业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通过对企业绩效评估的研究,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监控和评估工具,帮助企业制定精准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方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企业绩效评估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持续经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企业绩效评估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企业绩效评估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制定战略和决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率。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绩效水平,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文章在分析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归纳出当前国内外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尤其是中国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状况,以期对中国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标签:企业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价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了综述。

一、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企业绩效评价(Performance Valuation)主要是指评价主体按照特定的评价目的,采用一定的指标、标准和方法,对企业某一时期的经营业绩和发展状况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行为。

在企业绩效评价中,评价主体与评价目的是出发点,指标、标准和方法是手段,企业的业绩和经营情况则构成评价的客体。

Bates和Holton指出:“绩效是一种多维建构,测量的因素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Michael Armstrong、Angela Barony,1998)。

Schneider(1986)认为绩效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包括衡量和标准、达成契约、规划、监督、帮助。

综上所述,绩效管理是以完整的系统为前提,与诸多要素相互联系。

因此,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

经营业绩是指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取得成果的贡献;管理效率是指企业在获得经营业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盈利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等的集中反映。

根据Longman辞典的解释,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The act of performing or the state of being performed”,即执行的行为或进展。

目前普遍对公司绩效(Corporate Performance)的理解是:企业绩效指的是企业一定投入条件下产出的量,或单位投入的净产出。

绩效评价:长期以来,企业绩效评价被认为是对企业投入产出业绩的评价,是一种历史评价行为。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共3篇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共3篇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共3篇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1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量化分析,评估企业的价值创建能力并指导企业管理决策。

在国外,许多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从而推动了企业管理的发展和创新。

一、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绩效评价是通过量化指标的方式对企业进行评估,因此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工作中的重点。

国外学者通常将企业绩效指标划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类。

财务指标主要是通过评估企业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经济效率、经济效益等方面来考核企业的经营绩效,这些指标包括回报率、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投资回报率等。

其中,投资回报率因其能够直接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能力,已成为国外许多企业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

非财务指标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和效果进行衡量,以及对企业内部各要素的效率和效益进行评估,包括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品牌价值、创新能力、环境与社会责任等。

这些指标能够从更广泛的角度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

二、企业绩效评价模型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企业绩效评价模型是对指标体系的定量分析工具。

国外学者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型,包括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层次分析法模型等。

这些模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多种企业和多种行业的需求。

例如,回归分析模型能够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各项指标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为企业提供决策信息;层次分析法模型则能够通过对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层次化分析,更好地评价指标对绩效的影响,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三、企业绩效评价的实际应用企业绩效评价的实际应用是评价工作的最终目标,国外许多企业已经将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中。

这些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采用适合自己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通过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估,推动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和优化。

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国外文献综述

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国外文献综述
1 不 同 时间 范 围 内的 不 同研 究 结论
究 , 出 I 投资 对 于劳 动 生产 效 率 的提 高 有 显著 的作用 。 得 T
2 研 究 问题 的切 入 点不 同使得 关 注 点 不 同 2. I 1 T投 资是 否 产 生企 业绩 效 By jl sn和 Hi ( 9 4) rnof o s t 19 t
4~ 7 [ 。 年
信息 化 建设 中信 息 技 术 投 资 提 供 一 定 的 借 鉴 意 义 。信 息 技 术
投 资与 生产 率 ( 效 水平 测 度 指 标 之 一 ) 间 关 系 的 研 究 自“ 绩 之 信
Gi hi e 等 人 ( 0 I 对 美 国 制 造 企 业 的 样 本 数 据 进 行 研 l r tt c s 20 )
息生 产 悖论 ” 出 后 , 多 经济 学 家 、 理学 家 以及 信 息 系统 专 提 许 管
家对 I Ifr ai eh o g ) T(nom t n T c n l y 与生 产 率 之 间的 关 系 作 了 大量 o o 的理论 与 实证 分 析 , 于企 业 层 面 研 究 信 息 技 术 投 资 与企 业 绩 基 效 的英 语 文 献十 分 丰 富 。
从 以物 质与 能挺 为 经 济结 构 的 重 心 , 以信 息 与 知 识 为 经 济 结 向
构 的重 心转 变 的 过程 。在 这个 过 程 中 , 不断 地采 用 现 代 技 术 装
具体的 I T投 资数 据 , 时 运 用 调 查 问卷 对公 司 的信 息 系 统 主 同
管 以 及 执行 人员 取 得有 关 公 司 的基 本 数 据 , 后 从 各 种 公 开 数 最 据 库 取得 可 靠 的 公 司 财 务 数 据 ) 在 此 基 础 上 应 用 基 于 生 产 函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国外文献综述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李永红(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西安邮电学院管理系西安710061)摘要自/信息生产悖论0提出后,许多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信息系统专家对信息技术(I 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投资是否能够改善组织绩效作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企业层面研究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的英语文献十分丰富。

从研究进程和研究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性的总结。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投资企业绩效国外文献综述在已颁布的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6中,/积极推进信息化0成为关键词之一。

5纲要6提出,积极推进信息化,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我国目前信息化的三大任务是: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在信息化过程中,势必涉及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问题,本文就此问题的国外研究文献作综合分析与评述,以期为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投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绩效水平测度指标之一)之间关系的研究自/信息生产悖论0提出后,许多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信息系统专家对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企业层面研究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的英语文献十分丰富。

1不同时间范围内的不同研究结论1.1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IT投资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微弱或不存在联系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罗在纽约时报书评专栏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文章,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生产率悖论0(The Productivity Parado x)问题,即为什么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与统计上的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下降相伴随?同年,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学家史蒂文#罗奇也在文章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基于企业层面,由于对IT投资统计数据的不足和小样本,早期的研究不能够证明IT投资能够获得回报[1](Brynjolfsson and Hitt1996,2000;Br ynjolfsson and Yang1996);Franke等对涉及保险、银行等服务业的企业数据由于对其产出效率测度的困难,研究结果表明IT投资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微弱或不存在联系[2](Franke1987;Strassmann1990;Alpar and Kim1991)。

1.2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IT投资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显著正相关90年代,特别是大约1993年以后,研究者开始使用较大样本数据(由专门的市场调研机构提供美国的大公司具体的IT投资数据,同时运用调查问卷对公司的信息系统主管以及执行人员取得有关公司的基本数据,最后从各种公开数据库取得可靠的公司财务数据),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得出IT投资与IT资本产出的弹性。

Brynjolfsson and Hitt(2000)研究发现企业层面的数据表明投资于信息技术对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提高,即IT投资回报不仅仅是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且是全要素生产率(multifactor productivity,MFP)的增长,并且这种影响最大限度地可以持续4~7年[3]。

Gilchr istet等人(2001)对美国制造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得出IT投资对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研究问题的切入点不同使得关注点不同2.1IT投资是否产生企业绩效Brynjolfsso n和Hitt(1994)在文章/悖论消失:关于信息系统投资高回报的企业证据0 (paradox lost?Firm-level Evidence of High Returns to Informa2 tio n Systems Spending)中,运用1987~1991年间数据,涉及367个大型企业数据,使用基本模型Q=F(C,F,S,L;I,t),实证得出以下结论: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产出贡献巨大且十分明显, 1987~1991年之间,样本企业的计算机资本的投资报酬(ROI)平均为81%,计算机资本的ROI远大于其他资本的ROI,并且花费在信息系统劳动力所带来的企业产出数倍于非信息系统劳动力投资所带来的产出。

因而,有理由相信至少在样本企业,截止到1991年/生产率悖论0已经消失[4]。

Brynjolfsson和Hitt(1995)在论文/信息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不同企业中作用的差异分析0(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Factor of Producti on:The Ro le of Differences Among Firms)运用超越对数函数代替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在原有的数据基础上将/企业的影响0作为一个因素考虑,实证得出:考虑情报杂志2006年第8期Jour na l of Informa tion No.8,2006作者简介:李永红,女,1968年生,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邮电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践。

企业影响因素分析IT 投入带来的生产率利益是原有(未将企业影响因素考虑)的一半,但IT 的弹性仍为正且显著;运用超越对数函数得出的IT 弹性估计和边际产出率只有很小的变化;不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同,IT 所带来的效益亦不同[5]。

本文最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是将企业影响因素作为一个变量加以考虑。

研究结果表明,IT 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并且它对于一些其他非特定的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变量是一种特殊的/标志0,这与D avid(1989)和Scott Morton(1991)所提出的观点一致,即要想取得计算机投资给企业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在企业内部做一些基本的改进,诸如组织战略和结构的变化等。

Brynjolfsso n 和Hitt(2003)在他们的文章中选择样本年份为1987~1994年,包括527个美国企业的数据,运用多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实证得出:在短期内(一年数据)信息化(计算机化)能够带来可计量的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且与投资成本基本一致;然而,在长期内(使用5~7年的数据分析)计算机化对生产率的贡献增加到5倍以上,并且观察的数据表明计算机化对生产率的贡献常常伴随着企业对诸如组织资本等较长或较大的投资[6]。

2.2 同一水平的IT 投资效果不同 对IT 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另一个方面是关注/实际中为什么有的企业花费了大量的IT 投资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0,即从研究IT 是否产生绩效的方向转向对/IT 产生价值的时间,以及如何产生和为什么产生0。

1992年,Weill 首次基于企业层面考察IT 投资失败的案例提出/IT 转化效果0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开始提出相关的理论研究(过程理论与差异理论)IT 投资如何转化为诸如/生产效率增加、企业价值实现、组织绩效改善等0产出的路径[7]。

Christina Soh 和M.Lynne Markus (1995)在文章/IT 是如何产生商业价值的:过程理论的综合分析0(How IT Creates Busi 2ness Value:a Process Theory Synthesi s)中系统地对比分析了Lu 2cas,Gr abowski 和Lee,Markus 和Soh,Beath,Goo dhue 和Ross 以及Sambamurthy 和Z mud 等人的模型,提出了关于IT 投资如何、为什么以及什么时间转化为可观的企业组织绩效的过程模型。

具体是:不同的组织投资于IT 并且由于管理过程中的效果不同获得了不同程度的IT 资产;高质量的IT 资产如果能够正确地使用,那么就能够产生可观的IT 影响;可观的IT 影响如果没有受到竞争过程的影响,将会导致组织绩效的改善[8]。

Christina Soh 和M.Lynne Markus 所提出的过程理论包括三个分过程(从结果)))组织绩效改善方向向前反推)[8]:第一个过程模型,竞争过程;第二个过程模型,IT 使用过程;第三个过程模型,IT 转化过程(如图1)。

图1 IT 投资转化为企业绩效的过程模型资料来源:根据Christ i na Soh and M.Lynne Markus 文章整理在第一个过程中,IT 影响是否能够导致组织绩效的改善,还要受企业可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它可能导致实现组织绩效的改善或失败,例如企业所处的竞争位置、竞争对手能否快速反应或运气等。

在第二个过程模型)))IT 使用过程中,IT 影响是指伴随企业组织内部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IT 使用过程的中间结果。

即对于一个特定的组织而言,产生包括新产品或服务、业务流程重组、提高决策水平、改善协同与灵活性等的IT 影响的必要条件是高质量的IT 资产。

这些IT 资产由运用平台、IT 基础设施以及使用者能力三部分构成[9](Markus and Soh,1993)。

IT 运用平台指组织内部IT 使用,即所应用的软件、I T 基础设施涉及基本的硬件设施和运行系统以及网络服务和IT 专家[10](Weill 1992);使用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IT 资产,即指使用者实际清楚如何运用他们的系统和设施,因为没有使用者的能力,IT 应运平台和基础设施将不能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在第三个过程模型)))IT 转化过程中,IT 资产是IT 投资(花费)的结果。

在这里,IT 投资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并非所有组织能够以同等的效率将IT 投资转化为IT 资产(Weill 1992)。

对于企业而言,基于一定水平的IT 消费,一些组织能够获得较高深度(IT 所支撑的管理水平)与广度(IT 所支撑的业务活动)的运用平台和最佳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能够较为容易地进入系统并共享资源与信息,同时IT 员工拥有一定水平的技术与业务知识)。

组织将IT 投资转化为IT 资产的过程称为/IT 的管理0。

Markus 和Soh 在研究IT 转化效率时给出四种基本IT 管理重点[8]:制定IT 战略;选择IT 战略实施的适当组织结构;选择正确的IT 项目;I T 项目的有效管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