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论文
犯罪心理学方面免费论文

犯罪心理学方面免费论文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刑法学等密切相关。
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学科,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极强。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犯罪心理学方面免费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犯罪心理学方面免费论文篇1浅谈女性犯罪心理摘要提及女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善良、温柔、贤淑,然而古往今来都不乏“坠落天使变恶魔”的故事。
在现代社会,女性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妻子”“母亲”“女儿”的角色,她们正逐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然而,女性在取得成就和地位的同时也出现了违法犯罪日趋增多的问题。
也许是无知让她们误入歧途,也许是物欲让她们坠入深渊,也许是畸爱让她们迷失方向,每一起女性犯罪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背后都有她们特殊的心理过程。
本文在近年来女性刑事案件办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女性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希望能为预防女性犯罪提供思路。
关键词犯罪情感心理一、基本情况从案件类型来看,女性犯罪罪名较为集中,主要为侵财型犯罪(盗窃、诈骗),故意伤害、性犯罪和毒品犯罪。
据统计,上述四类犯罪约占我市女性犯罪案件总数的50%以上。
女性由于体力上明显弱于男性,心理上胆小怕事,因此多实施轻体力、隐蔽性的智力型犯罪,较少实施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
同时,女性属于弱势群体,多为被保护对象,因此社会上对女性的警惕心理容易降低,女性更为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并且女性也善于利用该性别优势,因而女性实施诈骗等侵财犯罪活动与男性相比容易得手。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女性罪犯多集中于小学、初中文化。
文化程度是影响犯罪机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教育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文化程度低则认识水平也相应较低,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性格偏激、狭隘,遇事容易感情用事,易采取片面的方式解决问题。
同时,受教育水平与法律意识水平成正比,低文化水平人群多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甚至不知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
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犯罪实施者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个体犯罪行为的内在因素,是在行为人犯罪心理活动的支配影响下进行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篇一《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分析》摘要: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犯罪实施者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个体犯罪行为的内在因素,是在行为人犯罪心理活动的支配影响下进行的。
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女性犯罪人除具有一般犯罪人所具有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因素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本文主要以不同环境、不同特质以及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女性犯罪人为视角阐述其特殊的犯罪心理。
关键词:犯罪人犯罪心理女性犯罪女性犯罪心理作者简介:李攀,华东政法大学2012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犯罪学。
一、犯罪心理概述(一)犯罪尽管不同国家、同学者对犯罪概念的界定有一些不同之处,但笔者认为,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犯罪的概念都应该是由这个国家的法律所决定并且由刑法加以明确的。
我国《刑法》第13条从犯罪的阶级实质和法律特征的有机结合上,科学地界定了犯罪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以及应受刑法惩罚性的实质性内涵,是关于犯罪的一种科学定义。
“犯罪”亦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种核心概念。
缘于犯罪心理学关于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等概念都必须以犯罪概念为理论基础,对犯罪概念的正确把握决定了学科的严谨性以及学科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说的犯罪的外延大于刑法学概念中犯罪的外延。
它是以犯罪发生前的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的,它应该是指所有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的行为。
(二)犯罪人对犯罪人的认识是从对犯罪概念的理解中得来的,两者具有实质上的相关性。
具体来说,“犯罪人”就是指实施了具有违法性、社会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并被法院定罪判刑的人。
犯罪人作为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是犯罪现象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犯罪心理学论文

犯罪心理学论文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融汇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监狱学等学科的知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犯罪心理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犯罪心理学论文篇1浅析犯罪心理学教学方法关键词:犯罪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犯罪心理学主要是研究犯罪人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也是法律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犯罪心理学着重研究罪犯行为的心理原因,尤其是罪犯的心理特点、心理动机、个体人格和情绪特征;对其个人成长背景、家庭、学校、社会的致犯罪因素等方面也要进行调查研究。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历程,在参与社会改革和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揭露、打击和治理犯罪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笔者发现这些成就多侧重于基本理论和犯罪及司法心理一般问题的研究总结,而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前司法实际部门对毕业生提出了较高的应用能力的要求。
可以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以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偏死,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纯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实践中缺乏应有的动手能力,特别是理论课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新的挑战。
积极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在此,笔者着重就犯罪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并就如何改进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课程的应用性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培养的大部分本科生最终要直接服务于社会,而不是从事理论研究。
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须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对知识的记忆。
犯罪心理学方面的论文(2)

犯罪心理学方面的论文(2)推荐文章军校学员心理学论文热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论文热度:有关心理学的论文例文热度:教育心理学问题探讨论文热度:教育心理学问题探究论文热度:犯罪心理学方面的论文篇二《职务犯罪心理分析》摘要:目前医疗系统职务犯罪呈现高发态势,从心理形成进行分析,主要是医务个人和集体犯罪心理结构以需要为基础不断发生蜕变,从正常心理因素逐渐蜕变成畸形心理要素。
针对各种犯罪诱因,应该从内外两方面预防职务犯罪心理之生成,增加医务人员超我的监控职能,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廉洁自律能力;重视医务人员合理需要的解决,并加强其应对挫折感的教育等。
关键词: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医疗系统;经济犯罪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人多发生在30岁至60岁之间,按照心理学之原理,“这一时期多已成家立业,自我意识成熟,身心已趋稳定,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获得创造力,避免‘自我专注’的重要时期,所以一般较难形成犯罪心理,其犯罪行为也大大减少。
”然而医疗系统职务犯罪案件近年来却有增无减,本文拟探讨医疗系统职务犯罪个体以及群体的心理生成机制。
寻求医疗系统职务犯罪人的深层次的犯罪心理,从而为职务犯罪防控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医疗系统心理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医疗系统职务犯罪属于白领犯罪,犯罪行为人多是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体面行业,行为人实施犯罪,一经发现则会使其生存依据遭受严重之威胁,实属得不偿失,所以职务犯罪应该为有理智之人所不愿从事的行为。
然而,近年来医疗系统职务犯罪却呈现出增长态势,笔者认为有必要探究其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轨迹,真正找寻到此类犯罪的心理防控策略。
(一)医疗系统职务犯罪心理分析的必要性医疗系统职务犯罪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种,其犯罪原因与犯罪之个人差异有关,所以,对医务人员个人心理差异之检讨,有助于犯罪原因之了解。
1 中国现状使得医疗系统职务犯罪心理分析成为必要。
当代中国,医疗系统职务犯罪防治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现象,刑法规定及刑罚惩罚越来越严厉,但医疗系统职务犯罪整体趋势也越来越严重。
犯罪心理学毕业论文

犯罪心理学毕业论文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犯罪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已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透视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思考。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犯罪心理学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犯罪心理学毕业论文篇一《大学生犯罪心理透视及预防对策思考》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日益“社会化”。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犯罪领域涉及盗窃、抢劫、赌博、伤害等,犯罪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已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透视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透视;预防一、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犯罪特点中国大学生年龄一般介于18~22周岁。
若从中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看,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负完全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大学生学习时间一般长达四年之久,且学习环境又较为封闭,社会就业和现实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在此期间的心理变化会产生很大影响。
结合近年来各类大学生刑事案件分析,大学生犯罪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犯罪人数逐年增加,犯罪类型多样化以及犯罪手段残忍加剧。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70%左右,其中大学生犯罪在近几年逐渐上升,约占17%;中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总人数的1.26%。
其中盗窃案件就占到50%,打架斗殴、杀人伤害等人身伤害的犯罪仅次于盗窃犯罪案件。
而走私、贩毒、高科技智能犯罪也在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刑事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从犯罪类型来看,以侵财型犯罪和伤害型犯罪为主。
目前,在大学生犯罪类型相比较中,盗窃罪“遥遥领先”居第一位。
盗窃行为在大学生中成为一种比较严重的现象,盗窃的目标往往是钱包、银行卡以及一些贵重物品,例如手机、便携式电脑甚至教学实验室中有较高价值的教学仪器等。
除此之外,故意伤害罪所占比重也相当大。
有关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学期末论文

有关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学期末论文推荐文章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热度: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探讨论文热度:网络犯罪心理初探论文热度:关于新闻心理学概论的论文热度:军校学员心理学论文热度:目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对青少年犯罪的临界心理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对策,以促其犯意的良性转化,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社会和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学期末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学期末论文篇一《青少年犯罪的临界心理及心理干预》作者简介:牛兰英(1952- ),女,中共商丘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研究方向:心理学、人才管理。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就业困难引发的失业、各种价值观的相互激荡、网络不良文化的渗透等,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对青少年犯罪的临界心理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对策,以促其犯意的良性转化,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临界心理;心理干预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日益突出。
据《中国青年报》披露:“广州中院少年庭长张中剑介绍,近年来广州中院少年庭收案数增长迅速,截至2008年12月15日,全庭共受理各种案794件,增幅达到47.3%。
其中不少案件与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有关,不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就无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据统计,2007年我国网民数已达1.62亿,青少年网民占85.8%,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达到了17.1%……。
90%的青少年上网是玩网络游戏,其余是网上聊天和浏览不健康网站。
例如,轰动全国的我国淫秽色情网络第一大案‘九九色情论坛’的主犯年龄只19岁。
”[2]管窥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本文对青少年特别是临界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临界心理进行分析,以期通过心理干预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临界心理的类型及特征所谓临界心理,是指对社会持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明显怀有蔑视法纪和社会公德的阴暗心理。
犯罪心理学应用论文

犯罪心理学应用论文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或称为罪犯侧写,起源于1940年代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犯罪心理学应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犯罪心理学应用论文篇一《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摘要]文章以案例的方式引出刑事侦查中犯罪心理学的运用问题。
首先论述了犯罪心理学的含义和发展概况;其次分别从心理分析学、不同接触理论和异常人格理论论述了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案件《沉默的证人》是我国首部心理悬疑电视剧:案情从一桩普通的谋杀案开始,在针对这起谋杀案的侦查中竟然发现了一桩历时十年,手法单一的连续杀人案,最后警方运用犯罪心理学的视角终于将隐身于茫茫人海中的元凶抓获。
犯罪嫌疑人是一名大学心理学教授,母亲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妹妹是一名大学生,幼年时的屈辱和成年时的打击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极度扭曲,从此便走上了以谋杀高学历“堕落者”为发泄途径的不归路。
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概况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或称为罪犯侧写,起源于1940年代时,当时的美国战略情报局要求精神病学家威廉·兰格侧写阿道夫·希特勒的心理。
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
因此,具体提示犯罪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着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五篇范文)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五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关键词: 犯罪原因;教育缺失;心理矛盾内容提要:近年,在校学生犯罪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和法制教育观念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心理疏导缺位则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人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态度和行为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为全社会所关注。
目前,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的社会变革也正处在关键时期。
就这个时期我国的大学生而言,其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能与变革中的时代要求相一致。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前居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如今也逐步被卷入社会化、市场化浪潮之中。
入学时的高额收费、毕业时的双向选择,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困难使现在的大学生较以往在思想上、心理上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负担和压力。
经济、学习、就业的压力、使许多大学生心理上不堪重负,于是在大学校园里产生了一些不协调的音符,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据北京大学教授康树华所做的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1}。
从卢刚事件到马晓明杀亲,从云南大学马加爵杀死同学到政法大学陈春明老师被学生杀害,这都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大学生犯罪的数量之大、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重已不容我们对这个犯罪群体忽视。
以往学者们在探究大学生犯罪原因时,更多的是关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主体外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犯罪心理学论文
08法学(1)班蒋超群 0814301120
进化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中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对犯罪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本文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女性犯罪的成因,认为女性犯罪是对短缺资源的竞争,而女性比男性较少犯罪是因为女性进化出了较低的恐惧阈值和男性对女性的社会控制。
女性犯罪是一个宏大的社会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以女性解放为中心的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在西方蓬勃成长,在这种背景下,对女性犯罪学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成长,为犯罪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形成了丰富的对女性犯罪开展解释的理论。
进化心理学就是其中的一种对犯罪开展解释的理论范式。
进化心理学旨在通过进化的心理机制来解释人类做法的适应性,是解释人类心理起源和本质的一种新兴理论范式。
不少学者开展了大部份的研究,在对关于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抢劫、强奸、杀人等犯罪做法的解释中,进化心理学从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观点提出了和其他学派不一样的看法,为犯罪学的研究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野。
人是通过几百万年自然选择作用以目前形式存在的一种有组织的结构。
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长期的、没有间断的祖先成功地解决了进化中生存和繁殖有关问题的结果。
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大多数的自然压力,如易受到动物攻击和寄生虫的感染,对于男性和女性是一样的,导致他们出现的大多数的心理能力和特征明显相似。
性别差别仅仅在自然选择的压力的程度在两性之间不一样时才会出现。
这种差别最有可能是性选择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认为,当女性面对自然选择压力时相对于男性会有较低的恐惧阈值。
有证据表明,犯罪参与的性别差别来源于男性和女性间的恐惧阈值的差别,这种恐惧使得远古的女性在面对特定的压力时避免风险并增加她们自己和其后代存活的可能性。
尤其是我们人类有较长的婴儿期,使女性的繁殖成功取决于她避免危险的能力,较低的恐惧阈值可以使女性有意识避免危险的处境从而保证她自己和后代的存活。
一、女性与资源需求
进化心理学认为,女性犯罪是对短缺资源的一种竞争性反应。
获得资源是女性生殖成功的主要限定因素。
尽管两种性别都需要足够的资源来养活自己,但在女性中,这种需要因为要提供排卵、怀孕、哺乳和生长需要、依赖的孩子所需的额外卡路里而比男性需求更多。
女性对资源的需求对于一个象我们人类这样成熟缓慢的物种尤其重要。
在对恒河猴的研究中,当恒河猴缺乏食物时,母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搜寻食物,她们对其子女的需求就会变得不那么关心。
人类也是一样,贫穷和由此产生的压力与对孩子的虐待、使用强制性的约束、较少情感表达和母亲对婴儿需求的反应性减少是相联系的。
女性有两种方法获得必需的资源:能提供资源的男性的资助和通过她自己独立的努力。
人类婴儿较长时间的依赖期意味着女性在她们的生殖时间期间只能从能提供资源的人那里得到帮助。
孩子的父亲通常希望通过提供资源来控制女性。
进化心理学认为,女性的这种限定与身体内部的受精和隐蔽的排卵一起构成了父亲身份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女性的从属性,造成获得经济独立和自我供给的限定。
和男性一样,为了获得资源,有些女性会采用社会所禁止的非法手段去夺取资源。
进化心理学认为财产犯罪是女性试图直接寻求资源,而女性与女性的暴力通常来自于对资源丰富的男性的竞争。
Wil-son 和 Daly 提出,在年轻、处于不利环境条件下的男性中,年龄—犯罪曲线反映了他们旨在转移“繁殖死亡”的风险策略。
尽管年轻女性参与暴力犯罪的比率远比男性少,她们也表现出同样的攻击性的年龄—暴力曲线。
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年轻女性进攻性的配偶选择的结果。
女性对女性的攻击可能与三种与繁殖适应性相关联的内容引起:对性名誉的保护、对有资源男性的竞争、保护异性关系免受其他女性侵犯。
对女性竞争的早期研究发现,女性竞争的是她们认为对男性来说或是有价值的事情,如性感。
最近的研究认为竞争是作为我们生物学状态的内在的一部分,女性较少愿意去竞争,不开展直接的侵犯是由进化而来的生物特性而不是遵从了对女性要柔弱、顺从的文化期待。
女性竞争的严重程度与资源丰富的男性的可获得性是相关的。
在资源丰富的男性充足的地方,女性竞争会采取诱惑性展示的方法,展示出自己被认为能吸引异性的特质。
在资源丰富的男性供应相对短缺的地方,女性竞争表现出直接的性内侵犯。
当男性失业、监禁时不能为家庭作出贡献,事实上还被证明剥夺了女性自身资源,女性将更激烈的竞争那些有充足资源的男性,竞争的结果是驱使女性开展非法的尝试以寻求资源或是使用暴力来寻求男性的资源提供。
二、女性、恐惧与犯罪
进化心理学认为在过去的进化过程中男性和女性所面对的是不一样的、重复的“适应”问题,在解决这些“适应”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稳定的心理机制从而导致了做法上的显著差别。
相对于男性,女性较少参与犯罪活动尤其是暴力犯罪和武器犯罪是一种通通现象。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女性较少参与犯罪活动是有其特定的缘故的。
因为女性心理有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心理抵消了由资源短缺压力产生的竞争目的,这种心理就是相对于男性对危险情境和做法的更高水平的恐惧,即较低的恐惧阈值。
进化心理学认为,母亲的存在对子女的生存比父亲更为关键。
这意味着在人类进化的古代,那些避免危险做法的女性,将更有可能成功繁殖。
我们人类拥有庞大的内分泌系统,却只有狭小的产道,这意味着婴儿在还未成熟时就要降生,相应的也就有一个较长时期的依赖期。
在所有的社会里,女性对婴儿照顾负主要责任。
因此,母亲的死亡是对婴儿存活的一个最大的威胁。
为了保证后代的存活和顺利成长,女性在漫长的演变历史中已经进化出了一种心理机制,即最低程度参与有危险性的做法。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适应做法,在面对同样的客观危险时,女性对风险会有更高的估计,从而做出避免风险、保护自己的决策。
Powel 和 Ansic 的研究呈现女性比男性更加不愿意在经济地方做出冒险的决策,相对而言女性的决策也常常不如男性精明和眼光长远。
女性对与动物、血、损伤和医疗手段、旷野等相联系的物理的危险也表现出比男性更高的恐惧。
女性还比男性对疾病和不健康状况表现出更高的恐惧。
女性了解更多的健康问题,认为健康很重要,比男性更有可能会关心她们的健康,交通事故中的死亡率、受伤的可能性、采取危险的可能带来身体伤害的意愿,参与危险性的运动,志愿参加药物实验和危险的军队战斗地方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别。
女性通通比男性表现出对犯罪更高水平的恐惧。
进化使得男性心理倾向于竞争、冒险;而女性则表现得顺从,被动。
Bjorklund 和Kipp 认为,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善长隐藏她们的情感,女性从 4 岁开始就比男性更能控制自己的情感、表情。
因为女性作为子代的主要抚养者、照顾者,必须把孩子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搁置自己的需要,抵制那些会令她们离开自己孩子的事情,并控制自己对那些令人讨厌的婴儿产生一些攻击“反射”的反应做法。
所以,女性的抑制能力要强于男性,这也是女性比男性更少冲动性,更不原冒险的基础,使得她们更少参与犯罪活动。
三、女性、自我控制与社会控制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dworth Rcss)提出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做法和思想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过程。
进化学家认为男性对女性性的控制是人类历史长久以来的特征,这种控制起源于隐秘的排卵,父亲身份的不确定性,男性对资源的控制和父权统治的开始。
男性对女性的社会控制更有效的内化了女性的自我控制。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性别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对性别的社会角色形成了固有的看法。
在儿童早期,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抚养方法遵循着性别上的既定模式,规定男孩勇敢,坚强,具有责任感、富有冒险精神,而女孩则规定耐心、善解人意、敏感、富有同情心。
不一样的抚养模式内化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别感受,使女性在做出犯罪决策
时更谨慎,也更少参与犯罪。
综上所述,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女性犯罪是对短缺资源和有资源男性的一种竞争性反应,女性比男性较少犯罪是由于进化过程中,女性进化出了一种心理机制,即相对于男性对危险情境和做法的更高水平的恐惧,即较低的恐惧阈值。
对资源的需求和较低的恐惧阈值是保证女性自己和其子代存活的重要的进化的心理机制。
男性对女性的性的控制使女性处于从属的地位,而这种社会控制更加内化了自我控制,使女性比男性更少冲动性,更不愿冒险,也更少参与犯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