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常识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在事业单位卫生人才招聘考试中, 藏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包括五脏与六腑。
考点主要集中在脏腑的生理功能上。
包括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五脏与六腑的区别, 五脏与六腑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 今天今天与各位考生分享一下其功能特点, 希望能帮助考生顺利拿到高分。
一、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六腑包括胆、胃、小肠、膀胱、三焦, 其中胆不但是六腑之一, 也是奇恒之府之一, 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五脏的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是形态似腑, 功能似脏。
六腑形态特点是多为中空的官腔或囊性器官。
对于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的对比鉴别是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
二、小肠小肠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泌别清浊的功能。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
(1)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 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
(2)将水谷精微吸收, 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3)小肠吸收大量水液, 与尿量有关。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 则大便稀薄, 小便短少。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就是这个原理。
【例题】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A.肾司二便, 大便小便相关B.淡渗利水, 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C.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D.利小便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的具体应用。
若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 则大便便稀薄, 而小便短少, 也就是说, 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
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朝百脉与主治节
朝百脉是指肺具有接受百脉之气的作 用,全身的血液通过血脉汇聚于肺, 再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然后输布全身。主治节是指肺对全身 具有统领作用,能够调节气机升降出 入,维持全身气机调畅。
肺腑的病理变化
咳嗽
当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时,会导致咳嗽。咳嗽通常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 嗽、痰湿咳嗽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咳嗽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完全 丧失,导致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蓄 积,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
肾脏系统的调护与养生
饮食调理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优 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食物,如鱼、肉、蛋、奶 、豆类及其制品。
适量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促进新陈代谢。
三焦腑
总结词
三焦腑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 脏腑功能的作用。
VS
详细描述
三焦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组织,它被认 为是全身气机和脏腑功能的核心。三焦腑 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脏腑功能 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THANKS
感谢观看
胆腑
总结词
胆腑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参与消化功能。
详细描述
胆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器官,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是肝脏分泌的 一种液体,可以帮助消化脂肪。胆腑通过调节胆汁的分泌量来参与消化功能,同 时还能排泄一些体内代谢产物。
小肠腑
总结词
小肠腑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详细描述
呼吸功能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具有通气 和换气的功能,为全身组织和器官提 供充足的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
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行的生克关系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述方便,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认识与调理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认识与调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一直受到广大人们的认可和推崇。
中医强调人体内脏器官的健康与平衡,注重通过调理来维护和提升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调理方法。
一、五脏六腑的概念和功能五脏指的是心、肺、肝、脾、肾,而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系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1. 心:中医将心称为“君主”,主管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情绪活动。
养心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和压力过大,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2. 肺:中医将肺称为“皇后”,主管呼吸功能和气机运行。
保护肺部健康的方法包括避免烟草和污染物的吸入,注意呼吸道的清洁卫生,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3. 肝:中医将肝称为“将军”,主管气血运行和情绪调节。
保护肝脏需适度运动,注意情绪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过量。
4. 脾:中医将脾称为“参谋”,主管消化吸收和水湿代谢。
保护脾脏需注意饮食卫生,否则易引发脾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5. 肾:中医将肾称为“元帅”,主管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功能。
保护肾脏需保持适度的饮水量,避免长时间憋尿和滥用药物。
二、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调理方法中医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保持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下面将针对每个器官系统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调理方法。
1. 心:中医注重心的情绪调理,常用的方法包括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激动和焦虑,参与适度的锻炼,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此外,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食物,如酸枣仁、佛手等。
2. 肺:中医调理肺脏的方法包括注意呼吸习惯,适当进行气功锻炼如太极、八段锦等,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避免吸烟和被动吸烟。
此外,经常食用一些具有滋润肺部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等,也有助于肺的健康。
3. 肝:中医调理肝脏的方法主要包括情绪调节和饮食调理。
五脏六腑名词解释中医

五脏六腑名词解释中医1. 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流传和应用。
其中,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而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本文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介绍其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与功能。
2. 五脏2.1 肝肝在中医理论中是五脏之一,被视为阴阳之源,具有主疏泄、藏血、调节情绪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它在血液循环中起到一个“面子”和“气色”调节的作用,同时也与情绪紧密相关。
2.2 心心在中医理论中是五脏之一,被视为人体的主宰之脏,具有主神、掌血脉、调节情绪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心主神,它控制着人体的意识与思维活动,同时也参与了血液的循环。
2.3 脾脾在中医理论中是五脏之一,被视为生化能量转化的中心,具有主运化、控制血液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脾位于消化系统的中心,控制着饮食的消化吸收,以及对营养物质的转化与运输。
2.4 肺肺在中医理论中是五脏之一,被视为呼吸系统的主宰,具有主气机、呼吸调节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肺主气机,它参与了人体的呼吸过程,以及体内外气的交换,对机体维持正常的气体代谢起到关键作用。
肾在中医理论中是五脏之一,被视为生命之本,具有主于生、孕育、调节水液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肾主于生,它参与了人体的生育过程,以及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3. 六腑3.1 胆胆在中医理论中是六腑之一,被视为胆汁的储存和分泌器官,具有主疏泄、调节情绪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胆主疏泄,它通过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同时也与情绪调节有关。
3.2 胃胃在中医理论中是六腑之一,被视为消化的主要场所,具有主受纳、运化食物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它接受进入体内的食物,并通过消化作用将其转化为营养物质。
3.3 小肠小肠在中医理论中是六腑之一,被视为消化的继续场所,具有主分清、吸收营养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小肠主分清,它将进入胃的食物进一步分解,以便营养物质的吸收。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有什么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有什么
五脏六腑指的是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人体主要是以五脏为主导,协调六腑的功能。
1.“脏”指的是实质性的脏器,五脏分别是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
2.“腑”指的是腹腔内的空腔脏器,六腑分别是胆囊、胃、小肠、膀胱、大肠这五个腑,另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构成人体的第六个腑。
3.脏腑表里关系是:胆对应肝;脾对应胃;心脏对应小肠;大肠对应肺脏;肾对应膀胱;心包对应三焦。
4.具体功能分别为:
(1)心脏的功能是调控血脉系统,主神明,推动血液循环。
(2)肺调控呼吸的气,可以通调水道、朝百脉,有宣发和肃降的作用。
(3)脾的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运化水谷精微。
(4)肝主疏泄,主调达,贮藏血。
(5)肾主水、主纳气。
(6)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7)胃是容纳和腐熟水谷精微之地。
(8)小肠的功能是主受盛和化物,小肠能分泌清浊。
(9)大肠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10)膀胱的生理功能是参与精液的代谢,使浊者生成尿液。
(11)三焦的生理功能主治诸气。
更新时间:2022-12-19
重要提示:本内容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
五脏六腑的知识,太全面了。

五脏六腑的知识,太全面了。
五脏功能
1、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
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养生的关系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康福九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
肾精不足,蛰藏失司 → 惶恐易惊 恐惧过度 → 肾气下陷:二便失禁,或遗精。
4、在液为唾
唾 --- 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舌下分泌而出,能滋润口
腔,滋养肾精。
病理:
肾精不足 → 唾液分泌减少:口燥咽干,吞咽梗阻。 久唾多唾 → 耗伤肾精
5、与冬气相通应
浮肿
臌胀
2、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 功能。 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
肝风挟痰上蒙心窍
心藏神功 能失调
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心)
四肢抽搐 (肝)
口吐涎沫 (脾)
口中如作 猪羊叫声 (肺)
二便失禁 (肾)
“五脏相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主宰精神 意识思维活 动异常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 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睡、意 识朦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1.面色红润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脉象和缓而有力
4.胸部感觉舒畅
心主血脉 功能异常
心气虚(阳虚或暴脱)、心血虚、心阴虚、
心火亢盛、心脉瘀阻
舌有瘀斑
舌尖深红
舌红 口舌生疮
2、藏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天癸:人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 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 的作用。 【天癸:促性腺激素;①卵泡刺激素(FSH)②黄体生成素(LH)】
中医的肾
Hypothalamus
Pituitary
Adrenal Ovaries Axis
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泌尿系统 骨骼系统 免疫系统 造血系统等
36
肾中精 气不足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性 功能下降,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 少、经闭,不孕。
肾中精气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肾精
肾气
肾阴 滋润、濡养全身脏 腑,抑制气化,减 少产热。
肾阳
温煦、推动全身脏 腑,促进气化,增 加产热。
肾阴虚
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失眠多梦, 遗精早泄,咽干颧红,小便短少, 大便干结。
肾主水 功能失调
小便清长,尿频,夜尿多,或 浮肿,尿少。
3、肾主纳气
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 体表现。
肾主纳气 功能失调
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 (肾不纳气)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肾的阴阳 气血失调
中医的脏腑系统 – 功能性的“解剖学”系统 脏象学说
心 肾 脾 肺 肝
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1
请打勾或打叉,决定对或错
• 1.根据中医脏腑理论 “肾藏精”,此功能一般 只适合男性。( ) • 2.妇女月经不属于中医 肾的功能范围。( ) • 3.妇女更年期骨质疏松 症跟肾虚有关。( ) • 4.舌尖红可能与心火有 关。( ) • 5.经常皮下出血,或者 月经过多,可由脾气虚引 起。( ) • 6. 脾主消化,所以脾切除 的人消化功能很差。( ) • 7.慢性长期腰痛可能与 肾有关。 ( ) • 8.心藏神,故心脏病患 者多有神志异常。( ) • 9. 失眠与心的关系密切。 ( ) • 10.水肿与脾和肾都可能 有关。( )
病理:
心的阳气不足 → 血液运行迟缓、瘀滞,精神萎顿。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
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肾虚
?
不孕不育 性功能下降
30
部位形态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 处也”。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 微等)。
精
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肾所藏之精
活力资助
先天之精
生理:
肾封藏之性旺于冬。
养生:
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睡眠。
【附】 命门
命门是指生命之门,有生命的关键之意。 现代的中医理论一般认为: 命门之火相当于肾阳, 命门之水相当于肾阴, 古代医家之所以要特别提出“命门”,是为了强 调肾中精气是人体生命之源,肾阴和肾阳是调 节人体全身阴阳的枢纽。
三、脾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脾的生理特性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脏六腑
中医特殊的解剖学 胆 * 三焦(六腑) * 上焦: 肺心
肝
膀胱
肾 心
小肠
* 中焦: 脾胃
* 下焦:肝肾
肺 大肠
脾
胃
3
一、心
五 脏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心的生理特性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部位形态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
中医的心(包括心脑的功能)
(二)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 生理方面
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
2.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
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 “任物者谓之心”
心主宰人体的精 神意识思维活动
B.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五志唯心所使也”
全身的生理功能。
(1)运化食物
脾主运化
(2)运化水液
(1)运化食物
食物 胃
脾主运化
A.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 B. 脾的自转输
精微
全身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食物 功能失调
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溏 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
(2)运化水液
脾主运化 多余的水液
肺、肾
体外
运化水液 功能失调
湿、痰、饮、水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虚生湿、脾虚水肿、脾为生痰之源
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 兼该意志”
心藏神功 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方面
心本身阴阳气血 失调、火热、痰 饮、瘀血等病理 因素
心藏神功能失调
1.心主宰脏腑形窍功能失调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2.心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异常
痫病大发作 (癫痫)
2、在窍为耳及二阴
耳---主司听觉。
生理:
肾中精气上通于耳→ 听觉灵敏、聪慧。
病理:
肾精亏损→耳鸣、耳聋。
二阴---指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主司二便。 生理:
肾中精气充足→ 二阴得养,二便通调。
病理:
肾中精气不足 → 尿频,尿失禁,或尿少、尿闭;大便秘 结,大便失禁,久泄脱肛。
3、在志为恐 生理:
肾阳虚 肾阴虚 肾精不足 肾气不固 肾不纳气
(二)肾的生理特性
主蛰守位 主蛰 --- 是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生理特性。 病理:
肾封藏失职 →小便失禁,大便滑脱不禁,女子带下,崩 漏,滑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守位 --- 是指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 病理:
相火妄动→ 阳强易举,遗精早泄,潮热盗汗,咽干颧红。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一)心藏神理论的形成背景 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 心字的创立与构造
思的创立与构造
楷书
囟
(大脑)
田
思
心 心
《说文解字》:“从囟至心如思相贯不绝”
五行学说的构架(思维特征—火象,火—心) 约定俗成:东方、西方;语言、文字:感悟、思念 古代政官体制的影响
不断培育充养
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 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 的精微物质。
肾藏精,精化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 而 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 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 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 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 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 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 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 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
肾阳虚
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 阳萎,妇女宫寒不孕,或五更泄泻, 或浮肿尿少。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素问.逆 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宣发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肃降 肺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肾
降浊
膀胱
尿
肾中精 气不足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性 功能下降,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 少、经闭,不孕。
部位形态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 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 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