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公路计算书.doc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与计算书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与计算书1 工程简介本路段属于安图至汪清段二级公路.K0+000~K3+500,全线设计时速为60km/h的二级公路,路面采用60km/h的二级公路标准。
路基宽度为10m,行车道宽度为2×3. 5m,路肩宽度为2×0.75m硬路肩、2×0.75土路肩。
路面设计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12年。
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根据沿线工程地质特征及结合当地筑路材料确定路面结构为:路面的面层采用4cm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和6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基层采用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采用石灰粉煤灰土。
2 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本设计路段自然区划位于Ⅱ3区,当地土质为粘质土,由《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4)》表F.2查得,土基回弹模量在干燥状态取39Mpa,在中湿状态取34.5Mpa.3 设计资料(1)交通量年增长率:5% 设计年限:12年12。
4 设计任务4.1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4.2 沥青路面结构层厚度计算,并进行结构层层底拉应力验算 4.3 绘制沥青路面结构图 5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5.1 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 为标准轴载,以BZZ -100表示。
标准轴载计算参数如表10-1所示。
5.1.1.1 轴载换算轴载换算采用如下的计算公式:35.4121∑=⎪⎭⎫⎝⎛=ki i i P P n C C N ,()11 1.211c m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3注:轴载小于25KN 的轴载作用不计5.1.1.2 累计当量轴次根据设计规范,二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年限取12年,车道系数η=0.7,γ=5.0% 累计当量轴次: ()[][]329841405.07.005.8113651)05.01(3651112=⨯⨯⨯-+=⋅⨯-+=ηγγN N te次5.1.2 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的累计当量轴次5.1.2.1 轴载验算4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的轴载换算公式为:8'''121ki i i P N C C n P =⎛⎫= ⎪⎝⎭∑5注:轴载小于50KN 的轴载作用不计5.1.2.2 累计当量轴次参数取值同上,设计年限为12年,车道系数取0.7,则累计当量轴次为:()[][]次254516705.07.0836.6253651)05.01(3651112=⨯⨯⨯-+=⋅'⨯-+='ηγγN N te5.2 路面结构层设计与材料选取由上面计算得到设计年限内一个行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
二级公路设置仰斜重力式路肩挡土墙计算书

计算书一、1、设计资料西安至咸阳的二级公路设置仰斜重力式路肩挡土墙,如图1所示,有关截面尺寸列于图中其中,墙高H=4.90m,墙面和墙背的坡度均为1:0.25(α=14.04°);基底倾斜度tan α0=1:1.5(α0=11.31°)墙身和基础由M5砂浆砌筑片石MU30;墙背填料为砂性土基础顶面距天然地面0.93m 。
有关墙背填土、地基土、砌体物力参数列于表中墙背填料、地基和砌体物理力学参数2、土力学计算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规定q 车辆荷载附加荷载强度,墙高小于2m 取20KN/m 2,墙高大于10m 取10KN/m 2,两者之间,直线法内差计算。
墙高墙身高度4.90m 的附加荷载强度为q=20-(20−10)(10−2)(4.9−2)=16.38 KN/m 2 则等代均布土层厚度为: h 0=q γ=16.3818=0.91(m)采用库伦土压力理论计算墙后填土和车辆荷载引起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图式如下:填料 重度γ(KN/m 3) 18砌体a γ(KN/m 3) 22 内摩擦角φ°35M5浆砌片石MU30砌体容许压应力为[]a σ600 墙背摩擦角δ φ/2 容许剪应力[τ] 100 地基重度γ(KN/m 3)21容许拉应力[wl σ]60容许承载力[]0σ450地基土摩擦系数μh0.8基地摩擦系数为μ 0.45可确定边界系数(破裂面交会于荷载中部)为:A 0=12(a +H +2h 0)(a +H )=12(4.90+2×0.91)×4.90=16.46 B 0=12ab +(b +d )h 0−12H (H +2a +2h 0)tan α=−12×4.90×(4.90+2×0.91)×(−0.25)=4.17 其中:a=0,d=0,b=0破裂面倾角为:tan θ=−tan ψ+√(cot φ+tan ψ)(tan ψ+B 0/A 0)=−tan38.48°+√(cot35°+tan38.46°)(tan38.46°+4.17/16.46)=0.7291 θ=36.10°其中:ψ=φ+α+δ= 35°-14.04°+17.5°=38.46° 主动土压力系数为: K =cos (θ+φ)sin (θ+ψ)(tan θ+tan α)=cos (36.10°+35°)sin (36.10°+38.46°)(tan36.10°−0.25)=0.161作为于墙背的主动土压力为:E a = 12γKH (H +2h 0)=12×19×0.161×6.30×(6.3+2×0.77)=75.55(kN)土压力水平分力和竖直分力分别为:E x =E a cos (α+δ)=75.55× cos (−14.04°+17.5°)=75.41(kN )E y =E a sin (α+δ)=75.55× sin (−14.04°+17.5°)=4.56(kN )水平土压力作用点至墙趾的力臂:Z x =H (H+3h 0)3(H+2h 0)=6.3(6.3+3×0.77)3(6.3+2×0.77)=2.31(m )Z y =B 4− Z x tan α=1.52-2.31×(−0.25)=2.10(m)3.挡土墙自重及力臂计算将挡土墙分为三部分,如图虚线所示,截面各部分对应的墙体重力及墙趾(O 1)G 1=γK B 1H 1=23×1.3×5.5=164.45(kN )Z 1=0.3+0.5×0.25+5.5×0.25+1.32=1.76(m)G 2=23×1.6×0.5=18.4(kN )Z 2=0.5×0.252+1.62=1.76(m ) G 3=23×1.6×0.3×0.5=18.4(kN )Z 3=2/3(1.6+1.52)=2.08(m)墙体总重及墙趾(O 1)的力臂:G= G 1+ G 2+ G 3=164.45+18.40+5.52=188.37(kN) Z G =( G 1Z 1+ G 2Z 2+ G 3Z 3)/G=(164.45×1.76+18.4×0.86+5.52×2.08)/188.37=1.68(m) 4.抗滑稳定性验算⑴沿基地平面滑动的稳定性验算 ① 抗滑稳定方案滑动稳定应满足下式要求:[1.1G+γQ1(E y +E x tan α0)]μ+(1.1G+γQ1E y )tan α0-+γQ1E x >0 由于土压力的作用效应增大对挡土墙结构起不利左右,故γQ1=1.4,则有:[1.1×188.37+1.4×(4.56+75.41×0.2)]×0.4+ (1.1×188.37+1.4×4.56) ×0.2-1.4×75.41=32.30(kN)>0②抗滑稳定系数∑N= G + E y = 188.37+4.56 = 192.93(kN ) K C =(∑N+E x tan α0)μE x−∑N tan α0=(192.93+75.41×0.2)×0.475.41−792.93×0.2=2.26>1.3抗滑稳定性满足要求⑵沿过墙踵水平面滑动的稳定性验算(图3—30) 计入倾斜基底与水平滑动面之间的土楔的重力∆G : ∆G =12×1.52×0.30×21=4.79(kN) ①滑动稳定方程(1.1G+γQ1E y )μn −γQ1E x =[1.1×(188.37+4.79)+1.4×4.56]×0.8−1.4×75.41=69.51(kN)>0⑴②抗滑稳定系数 K C =(∑N+∆G )μn E x =(192.93+4.79)×0.875.41=2.10>1.3沿过墙踵水平面的抗滑稳定性满足要求。
某二级公路毕业设计计算书

某二级公路毕业设计计算书1设计总说明1.1地理位置图(详细情况见路线设计图)1.2设计依据根据设计任务书及所给定的地形图(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 —94)(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 2004)(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D40 —2002)(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 2003)(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3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1)公路路线设计在1: 2000的地形图上,进行路线平面、纵段面、横段面设计并选定桥梁桥涵位置类型,完成相应的图、表以及有关的计算书、说明书等工作(路线长度不小于2.0km)。
(2)路基路面设计在路线设计的基础上,完成路基设计、排水、防护、支挡工程、特殊路基等设计;路面工程设计(进行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组合设计、厚度计算与方案比较)。
(3)桥涵初步设计根据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完成桥涵标准图的选择,包括相关图纸、表格、工程数量及相关说明。
(4)施工组织设计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完成施工组织和施工图预算或概算(桥涵) ,提交相应的计算书和与说明书1.4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1)按设计课题的要求,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交出最后的成果图。
(2)认真设计、准确计算、细致绘图、文字表达准确流畅。
(3)树立科学态度,注重钻研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4)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进行毕业设计管理,努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5)注重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1.5路线及工程概况本路线是山岭重丘区的一条二级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指标为:路基宽度为10米,双向车道,无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为2X 0.75米,硬路肩为2X 0.75,行车道为2X 3.50 米。
版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书

新建路面设计1. 项目概况与交通荷载参数该项目位于西南地区,属于二级公路,设计时速为40Km/h,12米双车道公路,设计使用年限为年,根据交通量OD调查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1849辆/日, 交通量年增长率为%, 方向系数取%, 车道系数取%。
根据交通历史数据,按表确定该设计公路为TTC4类,根据表得到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车辆类型分布系数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及历史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根据表,该设计路面对应的设计指标为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
根据附表,可得到在不同设计指标下,各车型对应的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根据公式()计算得到对应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8,109,551, 对应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562,339,245。
本公路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4,989,710,交通等级属于中等交通。
2. 初拟路面结构方案初拟路面结构如表4所示。
表4. 初拟路面结构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5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系数Kη取,则经过湿度调整和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50MPa。
3. 路面结构验算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验算根据表,基准等效温度Tξ为℃,由式()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为℃。
可靠度系数为。
根据条规定的分层方法,将沥青混合料层分为6个分层,各分层厚度(hi)如表5所示。
利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分别计算设计荷载作用下各分层顶部的竖向压应力(Pi)。
根据式()和式(),计算得到d1=,d2=。
把d1和d2的计算结果带入式(),可得到各分层的永久变形修正系数(kRi),并进而利用式()计算各分层永久变形量(Rai)。
箱涵设计计算书

公路桥涵设计计算书一,设计资料公路上箱涵,净跨径 L 为 2.5m ,净高 h 为 3.0m ,箱涵顶平均为 2.0m 夯 0 0 填砂砾石,顶为 300m m 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装层,两侧边为砂砾石夯填,土的内 摩擦角为 40 ,砂砾石密度γ=23K N/m ,箱涵选用 C25 混凝土和 H R B335 钢o 3 筋。
本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荷载为公路-Ⅱ级。
二 设计计算 (一)截面尺寸 顶板、底板厚度 δ=40c m(C1=30cm) 侧墙厚度 t=40cm(C2=30c m) 故横梁计算跨径 L =L +t=2.5+0.4=2.9m p 0 侧墙计算高度hp=h0+δ=3.0+0.4=3.4m (二) 荷载计算 1.恒载 恒载竖向压力56.0K N m 2 /P H 1 2恒载水平压力顶板处 40 0t an 45H 10.00 / e2 0 K N m2 2 p11底板处 40() t an 45 29.01 / K N m eH h 2 0 23 p212.活载汽车后轮地宽度 0.6m ,公路-Ⅱ级车辆荷载由《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第 4.3.4 条计算一个汽车后轮横向分布宽,按 30 角向下分布。
0.6 1.3H tan 30 01.45m m0 2 0.6 2 1.8H tan 30 01.45m m0 2 20.6 2故,横向分布宽度为 a 0.1tan 30 2 1.3 4.029 m 0 同理,纵向,汽车后轮招地长度 0.2m :0.2 2 1.42 H tan 30 1.255 mo 0.2 2故,b H tan 30 2 2.509m 0 ∑G=140K N车辆荷载垂直压力G 140 q 车13.25KN / m 2 a b 4.029 2.509车辆荷载水平压力 40 0 2.88KN / m2e车q 车 t an 45 2 02(三)内力计算 1.构件刚度比 I h K1.17 1 I L1 2P2.节点弯矩和轴向力计算 (1)a 种荷载作用下(图 1)涵洞四角节点弯矩: P l 12 MMMM=-18.07K N .m P K 1 12aA aB aC aD横梁内法向力NN0 ,a1a2侧墙内法向力P l NN=81.2K N P 2a3 a4p q 车辆荷载( =13.25K N/m 2) 车 P l 12 MMMM4.28KN mPK 1 12aA aB aC aDP l NN19.22NP2a3a4(2)b 种荷载作用下(图 2)图 2Ph 2KM M M M5.2KN mpK 112bA bB bC bDPhN N 17.00KN,p2b1b2N N 0b3b4恒载(P=ep1=10.00kN/m2)(3)c 种荷载作用下图3K 3K 8Ph 2M M 5.45KN mpK 1K360cA cDK 2K 7Ph 2M M 4.43KN mpK 1K360cB cCPh M MMN =10.47K Np cA cBcB6hc1pPh MN =21.84K Np cA3hc2pN N 0c3c4恒载(P e e29.011019.01KN)p2p1(4)d种荷载作用下M3 10 2 Ph5.81KN mK K K 2=p 6 K 4K 3 15K 5 4 dA2M3 K 5 3 Ph 2.52KN mK K 2 p 6 K4K 3 15K 5 4dB2 3 5 3 Ph K K K 2 MdC4.02KN m4.31KN mp6 K 4K 3 155 4 2 K 3 10 2 Ph K K K 2pMdA6 K 4K 3 15K 5 42 MM dDN2.54K N dC d1hpMMdDNph7.35K NdCd 2phpM M dBNN2.25KNdCd 3d 4L P车辆荷载 pe 2.88KN / m 车2(5)节点弯矩和轴力计算汇总表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 G D60——2004)第 4.1.6 条进行承载力 极限状态效应组合B-18.0-18.0-18.0-18.0481.2081.201.2×-21.6-21.6-21.6-21.6897.4497.44∑结构、土的-5.20-5.20-5.20-5.2017.0017.00-5.45-4.43-4.43-5.4510.4721.84-4.28-4.28-4.28-4.28-5.81 2.52-4.02 4.3119.2219.227.35-2.25 2.253.4310.2923.7530.06-50.7-37.6-46.7-36.541.8964.67121.1127.5 2275903.构件内力计算(跨中截面内力)(1)顶板(图a)lx=p2p 1.2p恒1.4q车85.76KNN=N=41.89KNx1x2M = M +N x-P =47.96KN·mx B 3 2V=P·x-N=3.16KNx 3(2)底板[图b]3ω=1.2p+1.4(q-eeh2)=69.12KN/m2 1 恒车L2车车pP3ω=1.2p+1.4(q+h2)=102.39KN/m2 2 恒车L2pPlx= p2N =N =121.19KNx 3x2x3M = M +N x-ω-(ω-ω)=45.52KN·m x A 3 1 2 12 6 Lpx2V=ωx+ (ω-ω)-N=-8.91KNx 1 2 12L3p(3)左侧墙[图c]图cω=1.4e+1.4e =18.04KN/m21p1 车ω=1.4(e+e )=44.64KN/m22 p2 车hx= p2N =N =121.19KNx 3x2x3M = M +N x-ω-(ω-ω)=1.12KN·m x B 1 1 2 12 6 hpx2V=ωx+ (ω-ω)-N=0.08KNx 1 2 12h1pω=1.4e=14.00K N·m ω=1.4e=40.61 K N·m1 2 pp12(3)右侧墙[图d]hx= p2ω=1.4e=14.001 p1ω =e =40.61 2p 2N =N =127.50KN x 4x 2 x 3 M = M +N x-ω - (ω -ω )=-2.2KN ·m x C 1 12 1 2 6 hpx 2V =ω x+ (ω -ω )-N =-6.87KN x 1 2 1 2h1p(5)构件内力汇总表构件内力汇总表 单位K N ﹒mMdB-C-37.62 41.89 121.1 47.96 41.89 3.16 -46.7 41.89 127.5-50.72 64.67 121.1 46.52 64.67 -8.91 -36.5 64.67 127.5 B-A-37.62 121.1 41.89 1.12 121.1 0.08 -50.7 121.1 64.67-46.77 127.5 41.89 -2.20 127.5 -6.78 -36.5 127.5 64.670 0 5 0 (四)截面设计 1,顶板(B-C)钢筋按左右对称,用最不利荷载计算 (1)跨中l 2.9m,h 0.4m,a 0.03m,h0.37m,b 1mM d 47.96KN m,Nd 41.89KN,Vd 3.16kN Me 0 1.145md Ndbh 2 0.4 2 i0.115 m12 122.9 l长细比25.11 17.5 i 0.115由《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第 5.3.10 条。
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书

新建路面设计1. 项目概况与交通荷载参数该项目位于西南地区,属于二级公路,设计时速为40Km/h,12米双车道公路,设计使用年限为12.0年,根据交通量OD调查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1849辆/日,交通量年增长率为8.2%,方向系数取55.0%,车道系数取70.0%。
根据交通历史数据,按表 A.2.6-1确定该设计公路为TTC4类,根据表A.2.6-2得到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如表1所示。
表1.车辆类型分布系数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及历史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如表2所示表2.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根据表6.2.1,该设计路面对应的设计指标为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
根据附表 A.3.1-3,可得到在不同设计指标下,各车型对应的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如表3所示。
表3.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根据公式(A.4.2 )计算得到对应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8,109,551,对应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562,339,245。
本公路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4,989,710,交通等级属于中等交通。
2. 初拟路面结构方案初拟路面结构如表4所示。
表4.初拟路面结构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5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1.00,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系数K n取1.00,则经过湿度调整和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50MPa3. 路面结构验算3.1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验算根据表G.1.2,基准等效温度T E为20.1 T,由式(G.2.1 )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为21.5 °C。
可靠度系数为1.04。
根据B.3.1条规定的分层方法,将沥青混合料层分为6个分层,各分层厚度(hi )如表5所示。
利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分别计算设计荷载作用下各分层顶部的竖向压应力(Pi)根据式(B.3.2-3 )和式(B.3.2-4 ),计算得到d仁-8.23,d2=0.77。
二级路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书

织金县青山至城关公路改扩建新建路面设计1. 项目概况与交通荷载参数该项目位于贵州省,属于二级公路,起点桩号为0,终点桩号为16000,设计使用年限为12.0年,根据交通量OD调查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1849辆/日, 交通量年增长率为8.2%, 方向系数取55.0%, 车道系数取70.0%。
根据交通历史数据,按表A.2.6-1确定该设计公路为TTC4类,根据表A.2.6-2得到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车辆类型分布系数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及历史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根据表6.2.1,该设计路面对应的设计指标为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
根据附表A.3.1-3,可得到在不同设计指标下,各车型对应的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根据公式(A.4.2)计算得到对应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8,109,551, 对应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562,339,245。
本公路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4,989,710,交通等级属于中等交通。
2. 初拟路面结构方案初拟路面结构如表4所示。
表4. 初拟路面结构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5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1.00,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系数Kη取1.00,则经过湿度调整和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50MPa。
3. 路面结构验算3.1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验算根据表G.1.2,基准等效温度Tξ为20.1℃,由式(G.2.1)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为21.5℃。
可靠度系数为1.04。
根据B.3.1条规定的分层方法,将沥青混合料层分为6个分层,各分层厚度(hi)如表5所示。
路基路面设计计算书

2.1目录路基、路面设计封面﹒﹒﹒﹒﹒﹒﹒﹒﹒﹒﹒﹒﹒﹒﹒﹒﹒﹒﹒﹒﹒﹒2.1 目录﹒﹒﹒﹒﹒﹒﹒﹒﹒﹒﹒﹒﹒﹒﹒﹒﹒﹒﹒﹒﹒﹒﹒﹒﹒﹒﹒2.2 路面任务书﹒﹒﹒﹒﹒﹒﹒﹒﹒﹒﹒﹒﹒﹒﹒﹒﹒﹒﹒﹒﹒﹒﹒﹒2.3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2.4 沥青路面计算书﹒﹒﹒﹒﹒﹒﹒﹒﹒﹒﹒﹒﹒﹒﹒﹒﹒﹒﹒﹒﹒﹒2.5 沥青路面结构层设计图﹒﹒﹒﹒﹒﹒﹒﹒﹒﹒﹒﹒﹒﹒﹒﹒﹒﹒﹒2.6 水泥路面计算书﹒﹒﹒﹒﹒﹒﹒﹒﹒﹒﹒﹒﹒﹒﹒﹒﹒﹒﹒﹒﹒﹒2.7 水泥路面结构层设计图﹒﹒﹒﹒﹒﹒﹒﹒﹒﹒﹒﹒﹒﹒﹒﹒﹒﹒﹒2.8 挡土墙计算书﹒﹒﹒﹒﹒﹒﹒﹒﹒﹒﹒﹒﹒﹒﹒﹒﹒﹒﹒﹒﹒﹒﹒2.9挡土墙2.9.1 横断面设计图﹒﹒﹒﹒﹒﹒﹒﹒﹒﹒﹒﹒﹒﹒﹒﹒﹒﹒﹒﹒ 2.9.2 纵断面设计图﹒﹒﹒﹒﹒﹒﹒﹒﹒﹒﹒﹒﹒﹒﹒﹒﹒﹒﹒﹒2.2路基路面设计任务书(平原区)新疆某地区二级公路新建公路设计资料如下:一、基本地形地貌介绍1、地形、地貌拟建公路位于盆地,公路沿线地形总体比较平缓,属于平原微丘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自然地面坡度约为3~8‰。
本段地处公路自然区划的Ⅵ2区,海拔高度在500m~700m之间。
2、起止桩号起止桩号K0+000-K91+891.55,建设里程91.89155km。
路基宽度为12m。
3、地层岩性项目所在区域自西向东,根据沿线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条件,本地区主要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分区:①残积—坡积低山丘陵区:岩性以泥岩、粉砂岩、砾岩、凝灰岩、碎屑岩、煤层为主;②剥蚀—堆积平原区岩性以泥质砂岩、细砂岩、红色砾岩、中、细砂、低液限粉土为主;③风积沙漠区:岩性以细砂、中砂、低液限粉土为主。
按路线所经区域内的地层特征和岩性,划分了以下工程地质段落:(1)K0+000~K0+040:老路路基,路基高度在0.8~3.5m,路基填料主要为黄褐色低液限粉土;(2)K0+040~K8+300:地层主要为角砾、砾砂,揭示层厚0.3~2.0m,中=400kPa,土、石工程分级为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绪论毕业设计旨在使我们对所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地回顾和总结,通过对具体题目的分析,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发展所学理论知识,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提高我们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促进自己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毕业设计是带有研究性质的专题研究分析、设计报告,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培养我们的开发和设计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我们的学习效果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设计是针对某二级公路K0+000-K2+042.426段进行施工设计,主要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平面线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路基设计、土石方量的计算及调配、排水设计、路面结构设计。
路面设计以双轴组单轴载100KN作为标准轴载,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12年。
公路排水设计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考虑如何减少地下水、农田排灌水对路基稳定性及强度的影响,一般称之为第一类排水;其二是要考虑如何将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对路基、路面质量的影响,减少因路表水排水不畅或路表水下渗对路基、路面结构和使用性能产生的损害,这称为第二类排水。
设计时不但需要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当地经济、土地资源,筑路材料来源、施工条件、劳动力状况诸多因素的限制,这要求我们在路线设计时要做到规范与实际相结合,在学习规范的同时,灵活应用规范,努力做到实用与经济相结合。
必须认真观贯彻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深入实际,综合考虑路线、路基、路面、桥涵等,最后选出合适的路线。
2 工程总说明2.1 工程概况本设计为某二级公路K0+000-K2+042.426施工图的设计,起点桩号为K0+000,路段全长2042.426m,按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设计,沿线有电力通讯管线纵横交错,地表植物主要为水稻等农作物。
该地区水系发达,路线跨越季节河。
2.2 设计相关资料1)路线所经地区1:1000电子地形图(详见电子地形图附件1);2)水文:沿线地表水系由河、塘、渠等地表水体组成,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浅层地下水类型为微承压孔隙潜水;地下水位埋深为 2.2~2.4米,地下水年变化幅度在2~3m之间,地下水的埋深对松散土层的含水量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土的物理力学指标;3)地形、地貌:本项目范围内主要为淮北平原区,地形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米,地形横坡基本在1:5以内,路基填挖高度较小,无陡坡路堤和高填深挖路基;4)本项目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以粘土、粉土、粉砂为主;5)沿线地方材料有碎石、石灰、粉煤灰等,其他沥青、水泥、天然砂、矿粉等需外购;6)土基回弹模量和路面材料回弹模量及材料强度试验资料如下:土基回弹模量:用D=30cm刚性承载板测得弯沉值(已考虑影响量):沥青路面材料抗压回弹模量:基(垫)层材料抗压回弹模量:水泥混凝土抗折强度:水泥混凝土标准试件抗折强度实验最大破坏压力(KN)分别为:39. 95; 41.28; 40.60; 41.75; 42.08; 41.897)材料预算单价及机械台班费用查相应定额。
8)交通组成:本路建成初期每日双向混合交通量组成及交通量3 公路等级选用公路的等级选用应根据远景设计年平均日交通量来确定,可以根据历年交通观测资料推算求得,可按下式确定10)1(-+=n d N N γ (3-1) 式中:d N -远景设计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 0N -起始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 γ-年平均增长率(%); n -远景设计年限。
起始平均日交通量的计算需要将各汽车代表车折算为小客车来计算,折算系数如表3-1。
表3-1 各汽车代表型与车辆折算系数根据所给的近期日交通量,经折算起始年平均日交通量为346525201.54201.02102310.514900.12300=⨯+⨯+⨯+⨯+⨯+⨯=N (辆/日)推测远景设计年平均日交通量为d N =8935)355.075.008.01(3465115=+++⨯-(辆/日)应选择双车道二级公路,其通行能力为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辆。
本线路为客车和货车的混合交通,应作为集散公路,车速易选为60 km/h 。
4 技术指标根据平原重丘的地形查阅相关文献,找出二级公路车速为60 km/h所对应技术标准如下:5 选线5.1 选线方式(1)平坦地带——走直线(2)具有较陡横坡的地带——沿匀坡线布线(3)起伏地带——走直线和匀坡线之间5.2 选线的原则(1)应针对路线所经地域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质的特性与差异,按拟定的各控制点由面到带、由带到线,由浅人深、由轮廓到具体,进行比较、优化与论证。
同一起、终点的路段内有多个可行路线方案时,应对各设计方案进行同等深度的比较。
(2)影响选择控制点的因素多且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应根据公路功能和使用任务,全面权衡、分清主次,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并注意由于局部难点的突破而引起的关系转换给全局带来的影响。
(3)应对路线所经区域、走廊带及其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调查、勘察,查清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
遇有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不良工程地质的地段应慎重对待,视其对路线的影响程度,分别对绕、避、穿等方案进行论证比选。
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
(4)应充分利用建设用地,严格保护农用耕地。
(5)国家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路线应尽可能避让不可移动文物。
(6)保护生态环境,并同当地自然景观相协调。
(7)高速公路、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同作为路线控制点的城镇相衔接时,以接城市环线或以支线连接为宜,并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
新建的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应结合城镇周边路网布设,避免穿越城镇。
(8)路线设计是立体线形设计,在选线时即应考虑平、纵、横面的相互间组合与合理配合。
根据选线的方法和选线的原则,在地形图上定出主要的控制点,使道路尽量的靠近民房,沿线少占用或是不占用农田,同时应避开电力设施的塔柱。
交点和交点之间的距离应尽量长,以便于平曲线设计。
6 平面设计6.1 平面设计原则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舒,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除满足汽车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
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为使一条公路上的车辆尽量以均匀的速度行驶,应注意使线形要素保持连续性而不出现技术指标的突变。
4.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这种线形给驾驶者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
设计时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缓和曲线。
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如平曲线太短,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间过短会使驾驶操纵来不及调整,一般都应控制平曲线(包括圆曲线及其两端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6.2 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平面线形主要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种线形组合而成的。
当然三个也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线形。
按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的顺序组合而成的曲线。
这种线形是经常采用的。
例如设计中的大多数点都是应用这个的。
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除四级路可以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都应设置缓和曲线。
它的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旅客感觉舒适、行车更加稳定、增加线形美观等功能。
设计是要注意和圆曲线相协调、配合,在线形组合和线形美观上产生良好的行车和视觉效果,宜将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之长度比设计成1:1:1。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在刚开始做设计的时候就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设计出来的路线非常不协调、美观,比例严重失调,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改正了不足之处,经过改正后,线形既美观又流畅,已经到达了要求。
在设计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下缓和曲线长度确定,除应满足最小长度外还要考虑超高和加宽的要求,所选择的缓和曲线长度还应大于或等于超高缓和段和加宽缓和段的长度要求。
6.3 平面交点数据的确定从起点开始记为K0+000,量测出起点至JD1的长度1l 和方向角1α,得出JD1的桩号,再依次量测出其他交点的数据。
根据交点间的距离和夹角,选取合适的圆曲线,对半径小于规范规定的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200m 的要设置缓和段,计算图示如图4-1所示。
图4-1平曲线几何要素计算图示根据交点间的距离和夹角,选取合适的圆曲线。
1JD 处:圆曲线半径m R 200=,缓和曲线长m L s 60=,测出夹角"'︒=4.251833α;则有:594.86479.28,749.0238424,50.25240203423===-==-=RL m R L R L p m R L L q s S s s s β 切线长()m q P R T 028.902tan 1=++=α曲线长()m L L s 264.1762180201=+-=πβα外距()m R P R E 538.92sec1=-+=α2JD 处:m L m R s 70,200==,测出"'=5.310941 α。
则有:027.106479.28,020.1238424,854.27240203423===-==-=RL R L R L p R L L q s S s s s β 切线长()m q P R T 440.1102tan2=++=αS 18002外距()m R P R E 722.142sec2=-+=α3JD 处:m L m R s 80,200==,测出"'=153743 α。
则有:167.96479.28,066.1238424,467.31240203423===-==-=RL R L R L p R L L q s S s s s β 切线长()m q P R T 516.1202tan 3=++=α曲线长()m L L S 265.2322180203=+-=πβα外距()m R P R E 854.162sec3=-+=α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再来计算两曲线间的直线长度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
21JD JD 和之间:直线段长度m V m T T D L 1206022577.1622112=⨯=>=--=(根据规范反向曲线间直线的最小长度要求为2V ),故符合要求。
32JD JD 和之间:且直线段长度m V m T T D L 3606066089.3633223=⨯=>=--=(根据规范同向曲线间直线的最小长度要求为6V ),故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