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勘课程设计计算书(参考格式)(古柏书苑)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年级班级:2015级土木一班姓名:贺雄军学号:1509022115指导教师:阮建凑日期:2017年7月8日指导老师评语:根据本课程设计任务书第四条有关课程设计成果的成绩考核标准,该课程设计成果(不含平时考勤及答辩成绩)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教师:日期:年月日一、设计任务姓名 设计速度 起始点 必经点 路基宽度 贺雄军 40km/hS3F3JD98.5二、平面设计1、路线起终点及必经点坐标的量取根据地形图的坐标体系及点的位置,按比例尺在地形图上量取各点坐标值如下: S3(5400.00,6500.00);JD9 (5549.82,6223.75);F3(5888.10,6283.38)2、路线转角计算 2.1各边方位角计算mD JD S 445.756500-223.7565200-549.8252293=+=-)()(42'8"32117'52"38-360"52' 17 -385200 - 49.82556500- 223.756arctan 9-310,0︒=︒︒=︒==∴<∆>∆αθ在第四象限,y x JD S所以交点桩号JD9=K0+445.75"49'599"49'599549.825-5888.106223.75-6283.38arctan 3-920,0︒=︒==∴>∆>∆αθ在第一象限y x F JDm D F JD 343.50223.756-283.38649.8255-88.10582239=+=-)()(2.2路线转角计算 "41'1748360-12︒=︒+=ααα转3、平曲线设计计算(1)平曲线半径确定及几何要素计算本次课程设计,道路规划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基宽度为 8.5米,双向双车车道标准,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的有关规定,平曲线采用的基本形曲线要素,计算简图及公式如下:图1 圆曲线要素示意图缓和曲线切线增值:232402R L L q hh -= 圆曲线的内移值: 342268824RL R L p hh -= 缓和曲线角: R21800hL •=πβ切线长: q p R T h ++=2tan )(α平曲线长度: ()h L L 2R 1802-0+=πβα 外距: R p R E -+=2sec )(α校正值: L T J -=2拟定交点JD1的圆曲线半径R =100m ,缓和曲线L h =50 m ,平曲线几何要素计算如下:mJ mE m L mT m q m p 17.617.13417.70270.101002"32'1348sec )04.1100(17.134502"26'1914-2"32'134818010017.7095.242"32'1348tan )04.1100("26'191410025018095.241002405025004.11002688501002450023342=-⨯==-︒+==⨯+︒⨯︒⨯⨯==+︒+=︒=⨯⨯==⨯-==⨯-⨯=)(ππβ(2)五大主点桩号计算 主点桩号计算公式如下:直缓点:ZH =JD9-T =(K0+445.75)-70.17 = K0+375.58缓圆点:HY =ZH +L h = (K0+375.58) + 50 = K0+425.58 曲中点:QZ =ZH +L/2= (K0+375.58 ) + 134.17/2 = K0+442.66圆缓点:YH =ZH +L -L h = (K0+ 375.58) + 134.17 -50= K0+ 459.75缓直点:HZ =ZH +L = (K0+375.58 ) + 134.17 = K0+509.75 交点桩号验算:JD =QZ +J/2 = (K0+442.66 ) + 6.17/2 = K0+ 445.75 终点桩号:08.783017.650.34375.445D D S3F3-JD99 JD -S3+=-+=-+=K J 4、绘制路线平面图用圆规或曲线板在地形图上绘制平曲线,按比例从起点往终点每间隔50米标定中桩,并对起点、终点、平曲线五大桩及百米桩进行标注,并完成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1 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路线起点A点,终点B点,分别选择方案一、方案二如地形图所示。
地形图比例尺1:20501.2两方案粗算方案一:JD1:量得α=63°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35°设 Ls=80 R=300mAC=299.30m CD=625.25m DB=504.30m AB=1301.75m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04.24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14.32°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191.96m外距E=(R+p)secα/2-R=22.21m校核数D=2T-L=16.52m校核:Ls :Ly =1:1.2 满足。
2β。
﹤α满足。
计算的JD2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39.98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0.89m切线长T=(R+P)tanα/2+q =134.85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 =7.64°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263.25m外距E=(R+p)secα/2-R =15.49m校核数D=2T-L =6.45m校核:Ls :Ly =1:1.29 满足。
2β。
﹤α满足。
AC段直线长=299.3-104.24=195.06mCD段直线长=625.25-104.24-134.85=386.16mDB段直线长=504.3-134.85=369.45m路线总长=195.06+386.16+369.45+191.96+263.25=1405.88m延长系数=1405.88/1301.75=1.08转角平均度数=(63°+35°)/2=49°每公里平均转角数=2/1.41=1.42总转角数:2个圆曲线最小半径:120m方案二:JD1:量得α=72°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21°设 Ls=60 R=400mAC′=420.25m C′D′=604.75m D′B=479.70m AB=1301.75m 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18.03m缓和曲线角β。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计算书

起点到 JD 连线的方位角: 1 =138.49° JD 到终点连线的方位角: 2 =184.57° 路线转角:转角α= 2 - 1 =46.08° ②要素的计算 取 R=280m、 Ls =90m、基本型曲线
L2 p= s =1.20m 24 R L q= s =44.96m 2 L s =315.08m L= R 180 T= ( R p ) tan q =164.55m 2 E= ( R p ) sec R =25.58m 2
校 核:JD=QZ+D/2=K0+816.05 满足 6、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L =K0+809.04 2
交点坐标 交点号 起点 JD 终点 N 4014.28 3404.08 2757.14 E 4045.92 4587.76 4534.69 交点桩号 K0+000.00 K0+816.05 K1+451.92 右 46.08° 138.49° 184.59° 转角值 方位角
--2--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5、 路基设计表.................................................................................................16 6、 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16
①从延长系数来分析:延长系数最优在 1.02—1.05 段,路线 1 的延长系数 1.076 与路线 2 的 延长系数来比,1.082 值偏大,离 1.02—1.05 范围远,所以应选路线 1。 ②从转角个数来分析:转角数越小,车辆行驶过程中转弯次数越小,尤其在不平坦地区,应 适宜设置转角数小的路线,那样行驶比较舒适,所以应选路线 1. ③从转角平均度数与圆曲线最小半径来分析:转角度数越小,圆曲线半径越大,转弯幅度越 小,行车比较方便,从以上列表的数据来看,路线 1 明显优于路线 2,所以应选路线 1. ④从路线长度来分析:路线 1 的路线长度小于路线 2 的路线长度,选择路线 1 比较经济,而 且经过的地区地形起伏程度相差不多,所以应选路线 1. 综上分析:从各项技术指标来分析,都应选择路线 1。 所以选择方案:路线 1 5、选定方案的精算 ①转角的计算 坐标:起点(N:4014.28 JD(N:3404.08 终点(N:2757.14 E:4045.92) E:4587.76) E:4534.69)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系别:土木系班级:姓名:学号:第一章总说明1.1设计概述1.课题名称:某山区一级公路路线设计。
2.设计要点:工程概况:设计公路为某一级公路,分车道行驶。
本路段为山区,多为高低起伏地貌。
地势较陡。
设计年限为20年,设计车速为80Km/h.地形图比例尺1:20003工程设计依据(一)交通组成建成初期交通组成如下:小客车:3000辆/日中型车:1700辆/日大型车:1400辆/日年交通量增长率6%(二)主要参考文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道路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路基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交通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二章平面线形设计2.1 说明道路选线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设计性强的一项工作。
它是由面到片,由片到线,由粗略到细致的过程,选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道路选线应根据道路使用任务和性质,综合考虑路线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远景规划。
2.深入调查当地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情况。
3.力求路线短捷及保证行车安全。
4.选线要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行经济的结合原则。
5.充分利用地形,搞好平,纵,横三面结合。
6.道路设计要考虑远近结合,分期修建,分段定级的原则,以取得最佳的用地与投资。
7.要考虑施工条件对定线的影响。
2.2路线平面设计公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平曲线组合而成,平曲线又分为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是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要素。
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景观相协调,并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衡。
2. 直线路段应根据地形等因素合理选择,一般直线长度应控制在20v,同向曲线间的直线应不小于6v(以米计),反向曲线间的直线不小于2v (以米计)。
(v 是设计速度,以km/h 计)。
3. 圆曲线线形设计应尽量采取大半径,当受到限制时,可以首先取一般最小半径,避免极限半径,对于一级公路山丘地形一般最小半径400m 。
道路勘测毕业设计的计算书

目录目录 (1)1 绪论 (3)1.1 工程概况 (3)1.2 设计任务 (3)1.3 主要设计指标 (3)1.4 主要技术标准 (4)2 平面设计 (5)2.1 设计原则 (5)2.2 设计总要求 (5)2.3 平曲线设计 (6)2.4 超高设计 (8)3 路线纵断面设计 (9)3.1 纵断面设计的总原则及方法 (9)3.2 纵断面设计计算 (11)3.3 纵断面的绘制 (12)4 路基横断面设计 (13)4.1 横断面设计时应收集的资料 (13)4.2 路基横断面形状及高度确定的依据 (13)4.3 路基横断面图绘制 (14)4.4 土石方数量计算 (14)4.5 处理工程 (14)5 路面设计 (15)5.1 路面结构设计原则 (15)5.2 结构层组合设计原则 (15)5.3 路面设计 (15)5.4 路面接缝的设计 (24)6 挡土墙设计 (25)6.1 挡土墙设计原则 (26)6.2 挡土墙施工方法 (26)6.3 挡土墙计算示例 (26)7 涵洞的设计 (27)7.1 涵洞设计的原则 (27)7.2 涵洞洞口加固与防护 (28)7.3 涵长的计算 (28)参考文献 (30)致谢 (31)1 绪论1.1工程概况1.1.1概述路线起点K0距离河岸约23m ,终点K1+898.731,全长1.899km 。
路线按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设计,路基宽10m ,设计车速60Km/h ,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基准期为20年。
1.1.2沿线自然情况设计路段为平原微丘区,部分地区纵坡起伏较大,地表植被为稻田、树林,间有水塘。
沿线所出自然区划为IV3区,属东南湿热区,雨量充沛集中,台风暴雨多,水毁、冲刷、滑坡是道路的主要病害,该区水稻田多,土基湿软,夏季炎热。
全线地质条件良好,土壤为砂性土。
1.2设计任务本设计共分五个阶段:(1)路线设计:绘制路线平面图,进行路线纵断面设计。
(2)路基设计:路基横断面设计及土石方计算,路基排水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_课程设计 精品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计算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学生:王莉云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计算书)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总计:课程设计(计算书)23页(左侧空白栏目按实际情况填写。
)表格:9 个插图:0 幅目录1、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 (3)1.2、两个方案的粗算 (3)1.3、方案比选............................................................................................................ .4 1.4、选定方案的精算 (5)1.5、填写直曲表............................................................................................................. .62、纵断面设计2.1、中桩地面高程 (7)2.2、纵坡设计............................................................................................................. .7 2.3、竖曲线计算.. (7)2.4、设计高程计算 (8)2.5、厘米格坐标纸点绘设计线 (8)2.6、计算填挖高度 (8)3、横断面设计3.1路幅组成及尺寸........................................ .....................................................................9.3.2、加宽计算......................................................................................... .............. (9)3.3、超高计算......................................................................................... ... . (9)3.4、视距验算 (9)3.5、填中桩填挖高度表 (9)3.6填横断方向高程 (9)3.7、计算超高值 (9)3.8、绘200m横断面图 (10)3.9、填路基设计表 (10)3.10填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10)4、参考文献 (13)5、附表 (14)1、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已知:路线A 量得α1=39°, 设 Ls=60m R=300m , α2= 27°Ls=65 A 与JD1距离为L1=490m ,JD1与JD2距离为L2=400m ,JD2与B 距离为L3=540m1.2、两个方案的精算1.2.1计算JD1要素内移值 p=R L s 242=0.83m切线增长值 q=2sL =30m 缓和曲线角 ==παβ18020R 9.55°曲线长 L=s 0L 2180R 2-+︒πβα)(=182.52m 切线长 T=q p R ++2tan )(α=94.04m 外距 E=R p R -+2sec)(α=11.83m切曲差 D=2T -L=5.56m1.2.2计算JD2要素内移值p=RL s 242=0.59m切线增长值q=2s L=32.5m缓和曲线角 ==παβ18020R 6.21° 曲线长 L=s 0L 2180R 2-+︒πβα)(=206.34m 切线长T=q p R ++2tan )(α=104.66m外距E=R p R -+2sec )(α=9.13m切曲差D=2T -L=2.98m 1.2.3组合分析JD1与JD2直线段长度:L2-T1-T2=201.3>3V=120m 可以设计为基本型1.2.4校核校核:JD1处 Ls1 :Ly1 :Ls1在1:1:1与1:2:1之间,满足 20β=19.1°<α=39°满足校核:JD2处 Ls1 :Ly1 :Ls1在1:1:1与1:2:1之间,满足 20β=12.42°<α=27°满足路线长度为1421.46m ,延长系数为1.15路线B α=32° R=320m Ls=80m A 与JD 距离为750m JD 与B 距离为570mp=R L s 242=0.83m q=2sL =40m ==παβ18020R 7.16°L=s 0L 2180R 2-+︒πβα)(=258.74m T=q p R ++2tan )(α=132.00mE=R p R -+2sec)(α=13.76m D=2T -L=5.26m路线总长为1314.74m ,延长系数为1.06校核 Ls :Ly :Ls 在1:1:1与1:2:1之间,满足 20β=14.32°<α=32°满足1.3路线方案比选路线方案比选表延长系数 转角个数 转角平均度数圆曲线最小半径 路线长度 路线1 1.15 2 33° 180m 1421.46m 路线2 1.06132°320m1314.74m分析:①从转角个数来分析:转角数越小,车辆行驶过程中转弯次数越小,尤其在不平坦地区,应适宜设置转角数小的路线,那样行驶比较舒适,两者无差别。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一、路线方案比选(1)路线长度及延长系数A 、B 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为1301m ,A 为路线起点,B 为路线终点。
方案一:路线实际长度为1388、5m 0661130351388、、点直线长度、路线实际长度技术延长系数===B A ,之间。
、、在201~051方案二:路线实际长度为1342、7m (2)转角数方案一:两个 方案二:一个 (3)转角总和及转角平均度数方案一:转角总和'''002490 ,转角平均度数'''001245 。
方案二:转角总和'''002430 ,转角平均度数'''002430 。
(4) 平曲线要素方案一: 1JD m R 200= m L s 80= ‘’‘左004851 =α方案一: m R 320= m L s 80= ‘’‘左002430 =α(5) 由上述可知,两方案基本上都满足各技术指标,两条路线的长度基本相同。
从地形图上看,尽管方案一的路线转角个数和转角度数都比方案二的路线多,但是能较好地满足填挖平衡,且在地形相对复杂的地区容易展线,容易施工;而方案二的路线有些路段高差太大,会出现大填大挖的情况,这就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从总体来看,方案一的路线能较好地与周围地形相协调,施工较方便,工程造价可能要低于方案二的路线,比较经济合理,所以优先选用方案一的路线。
二、平面设计 (1)确定交点坐标根据地形图所给的坐标方格网计算路线起终点及交点坐标,如下: A 点坐标:N3984 E4046 1JD 点坐标:N3408 E4058 2JD 点坐标:N3108 E4452 B 点坐标:N2784 E4540 (2)计算方位角和路线转角 纵坐标增量n n N N N -=∆=1 横坐标增量N n E E E -=∆=1 两点间距离22E N D ∆+∆=方位角NE∆∆=-1tanα 根据以上各式计算数值如下表(3)平曲线设计分别计算两平曲线要素,如下 (4)桩号计算起点A 桩号 K0+000 1JD 桩号 K0+576.125 2JD 桩号 K1+56.883 终点B 桩号 K1+388.691 平曲线上各主点桩号计算如下 1JD 桩号 K0+576.125 2JD 桩号 K1+56.883从路线起点A 开始,直线段上每隔50m 加一整桩,平曲线上每20m 加一整桩。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设计计算书

计算书1:概述1.1 地形情况概述本段落为平原微丘区二级新建公路。
设计车速601.2 设计依据《道路勘测设计》 杨少伟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人民交通出版社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2:路线设计2.1道路等级本道路为新建三级道路设计车速60km/h 2.2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选 2.2.1 选线原则1)2)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线应设法绕避特殊地基地区。
当必须穿过时,要的工程措施。
4)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2.22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1)直线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制在宜。
学号:11207234班级:1109053郑航土建学院2)圆曲线①圆曲线最小半径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2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半径值以及超高和加宽。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
③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
④平曲线的最小长度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圆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宜在:1:1:1 到1:2:1之间。
3)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①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大②控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③控制行驶时间不过短;④符合视觉要求;因此,《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二级公路(6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50m.。
一般情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
4)行车视距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道路选线道路选线,就是个根据道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公路的等级和技术标准,从规划的起、终点之间结合地形、地质、水文及其他沿线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实地或纸上选定道路中线的确切位置,然后进行有关的测量和设计工作。
我们本次选线为纸上定线.1.1纸上定线在纸上定线中,因使所设计路线尽量与等高线平行,绕开等高线密集的陡坡地区。
在定线时,直线距离不能太长,一般以20V(V是设计车速)为最大长度。
1.2选线原则路线设计受到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到很多社会、经济等上的因素。
本次为山区选线,等级为二级公路,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填、挖方平衡。
2)路线的坡度做好控制,在0.3%~7%为宜3)多种方案,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4)做到少占耕地,与农田基本建设相协调。
5)根据设计标准合理布局线路,路线设计要保证行车安全、舒适。
6)选择坡度较缓的地形,有利于施工。
7)对水文地质差的地方尽量绕行。
在地形图要设计两个弯道,在弯道设计时,除考虑曲线要素外,还要注意弯道内侧是否有物体阻碍司机的视线,为满足视距要求,要对其横净距进行计算,具体方法在横断面设计时在详细说明。
2、平面设计2.1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
2.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3.回头曲线的设计,其为一个主曲线、两个辅助曲线和主、辅线所夹得直线段组合而成的复杂曲线。
4.平曲线要有足够的长度。
2.2直线的设置2.2.1直线的最大长度:直线的最大长度,在城镇及其附近或其他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20V 是可以的,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V以内。
而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应特殊处理。
2.2.2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不小于设计速度的6V(即360m)为宜。
2.2.3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不小于设计速度的2V(即120m)为宜。
2.3缓和曲线设计缓和曲线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规范要求四级以上公路都需设置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长度要满足3s行程,本设计中设计速度为60km/h,要求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为75米。
2.4圆曲线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该设平曲线,而圆曲线是平曲线中主要的组成成分。
路线平面设计线形中常用的单曲线、复曲线及回头曲线等,一般都包含了圆曲线。
圆曲线具有易与地形相适应、可循行好、行线形美观、易于测设等优点,使用十分普遍。
2.4.1圆曲线的几何要素T=Rtan α/2L=παR/180 E=R(sec α/2−1) D=2T −L T ─切线长(m ) L ─曲线长(m ) E ─外距(m )D ─校正数或称超距(m ) R─圆曲线半径(m ) α─转角( ۫)2.4.2汽车在圆曲线上的行驶特性行驶在曲线上的汽车由于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其稳定性手到影响,而离心力的大小有与曲线的半径有密切的关系,半径越小越不利,所以在选择平曲线上时应尽量采用较大的值,只有在地形或者其他条件受影响时才可用较小的半径。
为了行车的安全与舒适,《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规定了圆曲线半径在不同的情况下的最小值。
平曲线的半径确定是根据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而定:)(1272i V R +=μ式中:V-行车速度km/h ;μ-横向力系数;i -横向超高,我国公路对超高的规定。
缓和曲线通过曲率的逐渐变化,适应汽车转向操作的行驶轨迹及路线的顺畅,以构成美观及视觉协调的最佳线形;离心加速度的逐渐变化,不致产生侧向冲击;缓和超高最为超高变化的过渡段,以减小行车震荡。
在指定车速V 下,最小R min决定于容许的最大横坡度μmax和该曲线的最大超高i cmax。
2.3.3圆曲线的半径和长度在半径的选用中,尽量选用较大的半径,极限最小半径尽可能不用,但是半径不是越大越好,还要视所设的路线而定,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规定圆曲线的半径最大不宜超过10000m。
在二级公路中,设计速度V=60km/h,在一般最小半径中R≥200m,在极限最小半径中R≥125m,在设计中根据地形的情况自行选择合适的半径,所以在设计的二级公路中JD1的R1=212m,JD2的R2=284m,都符合要求。
2.4缓和曲线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设计的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除四级公路不要求设缓和曲线,其余的等级的公路都应该设置缓和曲线。
有缓和曲线的道路平曲线几何要素:图1切线增长值:q=2s L-23240R L s内移值: p=R L s 242-342384RL s缓和曲线角:0β=28.6479RL s切线长:()2T R p tg q α=++ 曲线长:0(2)2180s L R L παβ=-+外距:()sec 2E R p R α=+-切曲差:2J T L =-由任务书及地形图有道路交点1JD 桩号为K0+188.00,转角0554'=οα29″,圆曲线半径设计为260m ,缓和曲线设计为80m ,计算:几何要素:β、ΔR 、 q ;平曲线要素:T h 、L h 、E h 、J h ;以及五个基本桩号(ZH 、HY 、QZ 、YH 、HZ )○1缓和曲线常数: 切线增长值:2s L q =-m R L s 335.1821224068.36268.3624023223=⨯-= 内移值: R L p s 242=-m R L s 264.021*******.362122468.36238434234=⨯-⨯= 缓和曲线角:0β==⨯=21268.366479.286479.28R L s 5°30′33″ ○2平曲线要素: 切线长:()2T R p tgq α=++=(212+0.264)tg(54°/2)+18.335=126.49m曲线长:L=R πα/180 + L S =212×3.14×(54°/180°)+36.68=236.48m 外距:()sec2E R p R α=+-=(212+0.264) ×sec(54°/2)-212=26.23m切曲差:2J T L =-=2×126.49-236.48=26.23m ○3主点桩号: ZH 点里程:9.27010.1601880+=-+=-=K K T JD ZH HY 点里程:9.770509.270+=++=+=K K L ZH HY sYH 点里程:64.2260)50274.248(9.770)2(+=⨯-++=-+=K K L L HY YH S HZ 点里程:64.27605064.2260+=++=+=K K L YH HZ s QZ 点里程:27.1520274.24864.27602+=++=+=K K L HZ QZ校验:00.1880246.7127.15202+=++=+=K K J QZ JD计算正确无误。
同理由任务书及地形图有 道路交点2JD 桩号为K0+874.00,转角=α56°,圆曲线半径设计为284m ,缓和曲线设计为80m ,同上步骤计算:几何要素:β、ΔR 、q ;平曲线要素:T h 、L h 、E h 、J h ;以及五个基本桩号(ZH 、HY 、QZ 、YH 、HZ )。
并将桩号21JD JD 、计算结果整理到—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
2.5平面曲线组合设计平面线形应值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长直线的尽头不能和小半径的曲线相接,在公路弯道一般情况下,由两端曲线和一段圆曲线组成。
缓和曲线的长度不能小于所设计等级公路的最小长度的规定;中间圆曲线的长度也宜大于3s 的行程。
下表为各级公路平曲线的最小长度所求的两个弯道的平曲线长度L 1=236.48m 、L 2=304.96m 都满足要求。
3、纵断面设计3.1设计要求3.1.1 纵断面设计的一般要求1.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2.纵坡应均匀平顺。
3.设计标高的确定应结合沿线自然条件。
4.纵断面设计应与平面线形和周围地形景观协调,应考虑人体心里上的要求,按照平竖相协调及半径的均衡来确定纵面设计线。
5.应争取填挖平衡,应尽量移挖做填,以节省土石方量,降低工程造价。
6.依路线的性质要求,适当照顾当地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要求。
3.2坡长设计坡长是指纵断面两变坡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鱼设计速度的9s的行程为宜。
3.2.1合成坡度是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二级级公路在V=60km/h时的最大合成坡度为6%,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
3.2.2最短坡长二级公路在60km/h的最短坡长为150米。
根据《公路工程及技术标准》在山区二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纵坡一般接近5.5%和5%为宜。
3.2.3最大坡长最大坡长限制:防止影响汽车的正常行驶和安全考虑,而对最大坡长进行限制,具体要求如表3-2表3-2 纵坡长度限制3.3坡度设计3.3.1最大纵坡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以及工程和运营条件等因素,通过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合理确定的。
要求见下表在设计速度为60km/h 的山区二级公路上,最大纵坡为6% 3.3.2最小纵坡在挖方路段、设置边沟的低填方路段和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了保证排水,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应设置不小于0.3%的纵坡(一般情况下以采用不小于0.5%为宜)。
3.4竖曲线设计在纵断面设计中,竖曲线的设计要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
其中有三个因素即:缓和冲击、行驶时间和视距的要求,决定着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有《规范》规定知道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为4500m ,凹形竖曲线的一般最小半径为3000m 。
竖曲线的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公路设计车速的3s 行程,本设计中竖曲线的最小长度为100m. 竖曲线要素计算 竖曲线要素设计公式为:12i i -=ω"+""-"ωω式中:当为时表示凹形竖曲线,当为时表示凸形竖曲线竖曲线长度 ωR L = 切线长 2LT =外距 RT E 22=由于该段道路山区二级公路,设计时速为60km/h ,考虑到通行的各种车辆的动力性能、道路等级、自然条件等因素,故其纵坡坡度宜控制在5.5%。
竖曲线半径m V R 10006.3606.322===在该设计中,有2个变坡点,所以有3个坡度,i 1=5.5% i 2=─5.6% i 3=5.4%根据前面确定的竖曲线半径及坡度值,计算各变坡点处的竖曲线要素如下: (1)、变坡点1:(桩号K0+160.00) 设: R=1000m54.1100025.5525.5521112111111.01000111.0055.0056.02212=⨯======⨯==-=--=-=R T E m L T m Rw L i i w 为凸曲线,则:(2)、变坡点2:(桩号K0+880.00) 设:R=1000m51.110002552552110211011.0100011.0056.0054.02223=⨯======⨯===+=-=R T E m L T m Rw L i i w 为凹曲线,则:纵断面图见附图01《纵断面设计图》3.5平纵组合设计3.5.1平纵线形组合的设计原则1.应能在视觉上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线形的连续性;2.平面与纵断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不要悬殊过大,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安全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