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参考)

合集下载

道勘课程设计计算书(参考格式)(古柏书苑)

道勘课程设计计算书(参考格式)(古柏书苑)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年级班级:2015级土木一班姓名:贺雄军学号:1509022115指导教师:阮建凑日期:2017年7月8日指导老师评语:根据本课程设计任务书第四条有关课程设计成果的成绩考核标准,该课程设计成果(不含平时考勤及答辩成绩)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教师:日期:年月日一、设计任务姓名 设计速度 起始点 必经点 路基宽度 贺雄军 40km/hS3F3JD98.5二、平面设计1、路线起终点及必经点坐标的量取根据地形图的坐标体系及点的位置,按比例尺在地形图上量取各点坐标值如下: S3(5400.00,6500.00);JD9 (5549.82,6223.75);F3(5888.10,6283.38)2、路线转角计算 2.1各边方位角计算mD JD S 445.756500-223.7565200-549.8252293=+=-)()(42'8"32117'52"38-360"52' 17 -385200 - 49.82556500- 223.756arctan 9-310,0︒=︒︒=︒==∴<∆>∆αθ在第四象限,y x JD S所以交点桩号JD9=K0+445.75"49'599"49'599549.825-5888.106223.75-6283.38arctan 3-920,0︒=︒==∴>∆>∆αθ在第一象限y x F JDm D F JD 343.50223.756-283.38649.8255-88.10582239=+=-)()(2.2路线转角计算 "41'1748360-12︒=︒+=ααα转3、平曲线设计计算(1)平曲线半径确定及几何要素计算本次课程设计,道路规划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基宽度为 8.5米,双向双车车道标准,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的有关规定,平曲线采用的基本形曲线要素,计算简图及公式如下:图1 圆曲线要素示意图缓和曲线切线增值:232402R L L q hh -= 圆曲线的内移值: 342268824RL R L p hh -= 缓和曲线角: R21800hL •=πβ切线长: q p R T h ++=2tan )(α平曲线长度: ()h L L 2R 1802-0+=πβα 外距: R p R E -+=2sec )(α校正值: L T J -=2拟定交点JD1的圆曲线半径R =100m ,缓和曲线L h =50 m ,平曲线几何要素计算如下:mJ mE m L mT m q m p 17.617.13417.70270.101002"32'1348sec )04.1100(17.134502"26'1914-2"32'134818010017.7095.242"32'1348tan )04.1100("26'191410025018095.241002405025004.11002688501002450023342=-⨯==-︒+==⨯+︒⨯︒⨯⨯==+︒+=︒=⨯⨯==⨯-==⨯-⨯=)(ππβ(2)五大主点桩号计算 主点桩号计算公式如下:直缓点:ZH =JD9-T =(K0+445.75)-70.17 = K0+375.58缓圆点:HY =ZH +L h = (K0+375.58) + 50 = K0+425.58 曲中点:QZ =ZH +L/2= (K0+375.58 ) + 134.17/2 = K0+442.66圆缓点:YH =ZH +L -L h = (K0+ 375.58) + 134.17 -50= K0+ 459.75缓直点:HZ =ZH +L = (K0+375.58 ) + 134.17 = K0+509.75 交点桩号验算:JD =QZ +J/2 = (K0+442.66 ) + 6.17/2 = K0+ 445.75 终点桩号:08.783017.650.34375.445D D S3F3-JD99 JD -S3+=-+=-+=K J 4、绘制路线平面图用圆规或曲线板在地形图上绘制平曲线,按比例从起点往终点每间隔50米标定中桩,并对起点、终点、平曲线五大桩及百米桩进行标注,并完成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1 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路线起点A点,终点B点,分别选择方案一、方案二如地形图所示。

地形图比例尺1:20501.2两方案粗算方案一:JD1:量得α=63°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35°设 Ls=80 R=300mAC=299.30m CD=625.25m DB=504.30m AB=1301.75m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04.24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14.32°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191.96m外距E=(R+p)secα/2-R=22.21m校核数D=2T-L=16.52m校核:Ls :Ly =1:1.2 满足。

2β。

﹤α满足。

计算的JD2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39.98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0.89m切线长T=(R+P)tanα/2+q =134.85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 =7.64°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263.25m外距E=(R+p)secα/2-R =15.49m校核数D=2T-L =6.45m校核:Ls :Ly =1:1.29 满足。

2β。

﹤α满足。

AC段直线长=299.3-104.24=195.06mCD段直线长=625.25-104.24-134.85=386.16mDB段直线长=504.3-134.85=369.45m路线总长=195.06+386.16+369.45+191.96+263.25=1405.88m延长系数=1405.88/1301.75=1.08转角平均度数=(63°+35°)/2=49°每公里平均转角数=2/1.41=1.42总转角数:2个圆曲线最小半径:120m方案二:JD1:量得α=72°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21°设 Ls=60 R=400mAC′=420.25m C′D′=604.75m D′B=479.70m AB=1301.75m 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18.03m缓和曲线角β。

道勘课程设计计算书参考格式

道勘课程设计计算书参考格式

线形设计线形设计包括平曲线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本路段(K132+800~K134+800)经过两个平面交点,包含一个变坡点。

1 平曲线的计算1.1 平曲线要素的计算已知:JD 14桩号为K132+899.779,偏角:右"'4.532528 , m R 242.14351=,缓和曲线长度为m l s 3301= ;JD 15桩号为K133+876.796,偏角:左"'8.530215 ,m R 276.23782=,缓和曲线长度为m l s 3002=。

切线角"13'356180242.1435233018021110 =⨯⨯==ππβR l s "49'363180276.2378230018022220 =⨯⨯==ππβR l s 内移值m R l p s 161.3242.1435243302421211=⨯== m R l p s 577.1276.2378243002422222=⨯== 切线增值m R l l q s s 927.164242.14352403302330240223213111=⨯-=-= m R l l q s s 980.149276.23782403002300240223223222=⨯-=-=切线长 m q p R T 320.529927.1642"4.53'2528tan )161.3242.1435(2tan )(11111=+︒⨯+=++=α m q p R T 314.464980.1492"8.53'0215tan)577.1276.2378(2tan )(22222=+︒⨯+=++=α 曲线总长m l R L L s H 201.1042330180"4.53'2528242.143518011111=+⨯︒⨯=+︒== παπ总 m l R L L s H 636.924300180"8.53'0215276.1237818022222=+⨯︒⨯=+︒== παπ总其中圆曲线长 )2(011111βα-=-R L L S Y ︒180π=312.201m)2(022222βα-=-R L L S Y ︒180π=324.635m 外距m R p R E 598.48242.14352"4.53'2528sec )161.3242.1435(2sec )(11111=-︒⨯+=-+=α m R p R E 246.22276.23782"8.53'0215sec )577.1276.2378(2sec )(22222=-︒⨯+=-+=α切曲差 m L T D 439.16201.1042320.52922111=-⨯=-=总m L T D 992.3636.924314.46422222=-⨯=-=总1. 2 各主点桩号的计算直缓点 459.370132320.529779.899132111+=-+=-=K K T JD ZH660.412133314.464974.876133222+=-+=-=K K T JD ZH缓圆点 459.700132330459.370132111+=++=+=K K l ZH HY s660.712133300660.412133222+=++=+=K K l ZH HY s圆缓点 660.082133201.312459.700132111+=++=+=K K L HY YH Y295.037134635.324660.712133222+=++=+=K K L HY YH Y缓直点 660.412133330660.082133111+=++=+=K K l YH HZ s295.437134300295.037134222+=++=+=K K l YH HZ s曲中点 559.8911322201.1042660.4121332111+=-+=-=K K L ZH QZ H 978.8741332636.924295.4371342222+=-+=-=K K L ZH QZ H 交点 779.8991322439.16559.891132)(2111+=++=+=K K D QZ JD H 校核 974.8761332992.3295.437134)(2222+=++=+=K K D QZ JD H 校核 经检验计算正确。

(参考)河南理工大学道路勘测设计计算说明书

(参考)河南理工大学道路勘测设计计算说明书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设计标准1.1 工程概况1.1.1 路线走向、起讫点本设计为某丘陵地带K0+000-K0+959.686段的初步设计,设计标准为双向双车道二级公路,设计车速40km/h,路基宽10m。

设计主线由北向南总体走向,路线起始于郑家冲,终点位于魏家铺。

1.1.2 地形、地质等自然地理特征公路工程经过的地区基本为丘陵地区,山体相对高度适中。

路线很大长度经过山区丘陵地段。

沿线土质基本为一般粘性土,沿线旁有毛家冲水库。

1.1.3 沿线施工条件---线路的起点和终点都为人口较多的小村庄组,其周边交通条件较差,零星散布着一些乡村便道,线路及附近区域的山坡谷地均有一般粘性土,可作路基填料。

工程用水可从附近毛家冲水库接入,较为方便,无侵蚀性,可直接作为工程用水,沿线电力充沛施工时电也可就近搭接。

1.2 设计标准1.2.1 主要技术指标及参数公路等级:二级公路公路类型:新建二级公路车辆荷载等级:公路-II级路基宽度(行车道宽度):10 m(2×3.5)设计车速::40km/h直线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6×V=240m 反向曲线间:2×V= 80m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100m 极限最小半径::60m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600m缓和曲线一般长度::50m 最小长度::40m平曲线一般长度:200m 最小长度::70m停车视距::40m 超车视距:200 m视觉所需要的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形:极限最小半径700;一般最小半径450m凹形::极限最小半径700;一般最小半径450m最大纵坡:7% 最短坡长:一般值为300m;极限值为120m 最大超高:8%路基、涵洞设计洪水频率:1/100第二章平面设计2.1 选线(1)具体选线根据选线原则确定了两套可行方案并在地形图上标出。

详见地形图。

(2)方案比选方案一由所选方案起点,从北向东再向南走起终点直线的上方。

该方案所占农田面积少,避开了下方水库对道路的威胁,对周围整体的环境影响较小。

(完整版)道勘计算书

(完整版)道勘计算书

【摘要:】本设计是南宁地区某技术经济型三级公路路基路面综合设计。

通过研究和分析讨论,掌握所设计课题的有关结构构造、使用功能及质量要求。

第一步是公路路线设计,其中包括:选线,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第二步是公路路基设计,土石方的调配。

【关键字:】三级公路选线土方设计路基第一节公路平面设计公路选线设计设计段起止点K136+000~K136+777.713,该路段路线途径宁明盆地边缘,穿越第三系始新统那读组粘土岩、泥质粉砂岩及少部分砂岩,其中部分风化粘土岩具有膨胀性,为膨胀泥岩。

第三系始新统那读组粘土岩的风化残坡积物则普遍具有膨胀性,为膨胀土,其厚度一般在2—5米间。

通过地质勘探,获得设计路段土层的基本分布情况为:表土层(1-2m),灰白色粘土(2-4m),灰黑色粘土(4m以下),再往下是灰色泥岩。

其中灰白色粘土层及灰黑色粘土为灰色粘土岩的风化残坡积层。

1.选线原则在道路设计的各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做深入、细致研究,在各方案的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的路线方案。

(1)路线的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要轻易采用极限指标,也不应不顾工程量的大小,片面的追求高指标。

(2)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该注意保护原有的自然状态,其人工构造物应与周围的环境、景观相协调,处理好重要的历史文物遗址。

(3)平原区选线,因地形限制不大,而线应在基本符合路线走向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对地物、地质的避让与超越,找出一条理想的路线来。

(4)平原区农田成片,渠道纵横交错,布线应从支援农业着眼,尽量做到少占和不占高产田,从各项费用上综合考虑放线,不能片面求直占用大片良田,也不能片面强调不占某块田而使路线弯弯曲曲,造成行车条件恶化。

(5)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农田灌溉,尽可能少于灌溉渠道相交把路线布置在渠道上方非灌溉的一侧或渠道尾部。

道路勘测毕业设计的计算书

道路勘测毕业设计的计算书

目录目录 (1)1 绪论 (3)1.1 工程概况 (3)1.2 设计任务 (3)1.3 主要设计指标 (3)1.4 主要技术标准 (4)2 平面设计 (5)2.1 设计原则 (5)2.2 设计总要求 (5)2.3 平曲线设计 (6)2.4 超高设计 (8)3 路线纵断面设计 (9)3.1 纵断面设计的总原则及方法 (9)3.2 纵断面设计计算 (11)3.3 纵断面的绘制 (12)4 路基横断面设计 (13)4.1 横断面设计时应收集的资料 (13)4.2 路基横断面形状及高度确定的依据 (13)4.3 路基横断面图绘制 (14)4.4 土石方数量计算 (14)4.5 处理工程 (14)5 路面设计 (15)5.1 路面结构设计原则 (15)5.2 结构层组合设计原则 (15)5.3 路面设计 (15)5.4 路面接缝的设计 (24)6 挡土墙设计 (25)6.1 挡土墙设计原则 (26)6.2 挡土墙施工方法 (26)6.3 挡土墙计算示例 (26)7 涵洞的设计 (27)7.1 涵洞设计的原则 (27)7.2 涵洞洞口加固与防护 (28)7.3 涵长的计算 (28)参考文献 (30)致谢 (31)1 绪论1.1工程概况1.1.1概述路线起点K0距离河岸约23m ,终点K1+898.731,全长1.899km 。

路线按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设计,路基宽10m ,设计车速60Km/h ,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基准期为20年。

1.1.2沿线自然情况设计路段为平原微丘区,部分地区纵坡起伏较大,地表植被为稻田、树林,间有水塘。

沿线所出自然区划为IV3区,属东南湿热区,雨量充沛集中,台风暴雨多,水毁、冲刷、滑坡是道路的主要病害,该区水稻田多,土基湿软,夏季炎热。

全线地质条件良好,土壤为砂性土。

1.2设计任务本设计共分五个阶段:(1)路线设计:绘制路线平面图,进行路线纵断面设计。

(2)路基设计:路基横断面设计及土石方计算,路基排水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1道路纵断面设计1.1最大纵坡:三级公路7%~8%1.2最小纵坡:三级公路不小于3%1.3平均纵坡: (其中 为平均纵坡,l 为路线长度、单位为米,H 为路线长度l 两端的高差、单位为米)1.4最大坡长限制:三级公路为300m~500m1.5最小坡长限制:三级公路为100m~120m1.6合成坡度:三级公路为10.0%2曲线设计2.1竖曲线最小长度为:25m~35m2.2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形曲线半径为3000m 、凹形曲线半径为2000m2.3圆曲线半径:μ=G Y =h i gR v ±2=h i R V ±1272可得平曲线半径计算公式为:R =)(1272h i V ±μ 2.4圆曲线计算公式单圆曲线几何要素:式中T 为切线长(m )、L 为曲线长(m )、E 为外距(m )、J 为校正值(m )、R 曲线半径(m )、α为转角(°)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如下:ZY (桩号)=JD (桩号)-TYZ (桩号)=ZH (桩号)+LQZ (桩号)=YZ (桩号)-L/2JD (桩号)=QZ (桩号)+J/23横断面设计3.1行车道宽度:三级公路为3.25m~3.50m (设计采用3.50m )3.2路肩宽度:三级公路为0.50m~0.75m (设计采用0.75m )3.3路基宽度:三级公路为7.50m~8.50m (设计采用8.50m )4路基土石方计算及调配4.1积距法:A =b ·∑=n i i h 14.2坐标法:A =b ·21∑=++-n i i i i iy x y x 111)(4.3土石方数量计算:V =21(A1+A2)L式中A1、A2 为相邻两端面的填方(或挖方)面积,L 为相邻两断面的桩距。

由于平均断面法的计算结果是偏大的,因此在计算土石方体积时,一定要注意,填方和挖方应分别进行计算。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参考)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参考)

5
第二章 路线方案比选
2.1 路线长度及延长系数
A、B 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为 348.9m,A 为路线起点,B 为路线终点。
方案一: 技术延长系数 =
路线实际长度 A、B点直线长度
=
604.1 = 1.731, 348.9
方案二: 技术延长系数 =
路线实际长度 A、B点直线长度
=
479.746 348.9
平均坡长(米): 151.027
直坡段全长(米): 328.615
直坡段占全长(%): 54.397
曲线段全长(米): 275.493
曲线段占全长(%): 45.603
最小坡长(米): 62.797
最大坡长(米): 95.907
最小纵坡(%): 2.320
最大纵坡(%): -8.023
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米): 1600.000
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米): 1000.000
最小竖曲线长度(米): 76.401
= 1.375
2.2 转角数、转角总和及转角平均度数
方案一:转角数:三个;转角总和 276o54'18'' ;转角平均度数 92o18'06'' 。
方案二:转角数:二个;转角总和193o44'28'' ;转角平均度数 96o52'14'' 。
2.3 平曲线要素
方案一:最小直线长度:40.748m; 最大直线长度:78.755m; 圆曲线最 小半径:30m; 圆曲线最大半径:300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30m; 缓和曲 线最大长度:40m
1.2 路线起讫点
公路等级:四级公路;起点桩号:K0+000,坐标终点桩号:K0+604.108; 坐标起点高程:2338m;终点高程:2315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375
2.2 转角数、转角总和及转角平均度数
方案一:转角数:三个;转角总和 276o54'18'' ;转角平均度数 92o18'06'' 。
方案二:转角数:二个;转角总和193o44'28'' ;转角平均度数 96o52'14'' 。
2.3 平曲线要素
方案一:最小直线长度:40.748m; 最大直线长度:78.755m; 圆曲线最 小半径:30m; 圆曲线最大半径:300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30m; 缓和曲 线最大长度:40m
5
第二章 路线方案比选
2.1 路线长度及延长系数
A、B 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为 348.9m,A 为路线起点,B 为路线终点。
方案一: 技术延长系数 =
路线实际长度 A、B点直线长度
=
604.1 = 1.731, 348.9
方案二: 技术延长系数 =
路线实际长度 A、B点直线长度
=
479.746 348.9
内容:绘制道路路线方案图;路线方案比选计算书 1.4.2 道路的平面设计
要求:选择其中一条方案进行路线平面设计,至少要设有 3 个平曲线 内容:平面设计计算书;直线、曲线及转角表;逐桩坐标表;道路平面图: 比例为 l:2000。 1.4.3 道路纵断面的设计 要求:设置不少于 2 个竖曲线 内容:纵断面计算书;竖曲线表;道路纵断面图,常用比例为:横向 1:2000, 纵向 1:200。 1.4.4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 要求:绘制 15 个横断面图(含有直线段、缓和曲线段、圆曲线段) 内容:横断面计算书;超高、加宽表;路基设计表;土方计算表;横断面图, 常用比例为 l:200,断面自下而上从左到右排列。
《道 路 勘 测 设 计》 课程设计计算书
院系:
土木建筑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周志军
目录
第一章 总说明书......................................................................................................3 1.1 设计资料..........................................................................................................3 1.2 路线起讫点......................................................................................................3 1.3 技术标准与设计采用值..................................................................................4 1.4 设计内容与要求..............................................................................................5
m
30
极限最小半径
m
15
平曲线 不设超高最小半
5
m
150
半径
径路拱 ≤ 2%
不设超高最小半
m
200
径路拱>2%
平曲线
一般值
100
6
m
长度
最小值
40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20
8
最大纵坡
%
9
9
最小纵坡
%
0.3
10
最小坡长
m
60
纵坡
最大坡长
4%
1200
5%
1000
11
6%
m
800
7%
600
8%
400
9%
300
方案二:最小直线长度:40.273m; 最大直线长度:65.142m; 圆曲线最 小半径:35m; 圆曲线最大半径:160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40m; 缓和曲 线最大长度:40m
设计速度低于 40km/h 的道路,关于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并无硬性的规范 要求。
2.4 竖曲线要素
方案一:
纵坡段数(个): 4
4
竖曲线 极限最小半径
100
15
超高渐变率
范围[1/330,1/50]
1/111、1/83
单车道 3.5
16
标准车道宽度
m
6.0
双车道 6.0
17
路肩宽度
单车道 0.5 m
双车道 0.25
0.25
单车道 4.5
18
整体式路基宽
m
6.5
双车道 6.5
19
会车视距
20
超车视距
21
净空高度
22
路面类型
m
附表………………………………………………………………………………………………20 参考文献......................................................................................................................35
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米): 1000.000
最小竖曲线长度(米): 76.401
第四章 纵断面设计................................................................................................11 4.1 说明................................................................................................................11 4.2 纵断面设计.....................................................................................................11
第三章 平面线形设计..............................................................................................8 3.1 说明..................................................................................................................8 3.2 路线平面设计...................................................................................................8
第二章 路线方案比选..............................................................................................6 2.1 路线长度及延长系数......................................................................................6 2.2 转角数、转角总和及转角平均度数..............................................................6 2.3 平曲线要素......................................................................................................6 2.4 竖曲线要素......................................................................................................6 2.5 填挖情况..........................................................................................................7 2.6 综合评价..........................................................................................................7
平均坡长(米): 151.027
直坡段全长(米): 328.615
直坡段占全长(%): 54.397
曲线段全长(米): 275.493
曲线段占全长(%): 45.603
最小坡长(米): 62.797
最大坡长(米): 95.907
最小纵坡(%): 2.320
最大纵坡(%): -8.023
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米): 1600.000
2
第一章 总说明书
1.1 设计资料
1)地形资料:《课程设计用地形图》。 2)地质资料:地表以下 1m 范围内为松土,其余为强风化砂岩 3)区域概况: 位于华南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西江下游,地跨东经 112°59′-113°15′、 北纬 21°27′-22°51′之间。 本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相接壤,地貌类型多样。 丘陵台地土壤主要是赤红壤,土层较为深厚,富含有机质;平原则为深厚肥沃的 水稻土,潜在肥力高,是本区主要的农业土壤,为稻谷、甘蔗、水果、蔬菜、花 卉等赖以生长的基础。 本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多雨,阳光充足。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 1732-2003 小时。年平均气温 21.8℃-23.2℃,最冷为 1 月,月平均气温为 12.9℃-13.7℃;最热为 7 月,月平均气温为 28.1℃-28.3℃,极端最高气温 为 38°12,极端最低气温为 0.5℃。全年无霜期达 354 天。年平均降雨量 1600~2700 毫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夏秋盛吹偏南风,高温多雨;冬春常吹偏北风,干 冷少雨。全年降雨量 70%集中在 4 月至 9 月,形成明显的雨季汛期。夏秋,沿 海一带常常受到台风洪涝侵袭,台风风力最大可达 12 级。风灾洪涝是主要的自 然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