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篇1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教学重难点:1、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2、集合的表示法教学过程:一、集合的概念实例引入:⑴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⑵ 我国从1991~2003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⑶ 金星汽车厂2003年生产的所有汽车;⑷ 2004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⑸ 所有的正方形;⑹ 黄图盛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全体.结论: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也简称集.二、集合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练习: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⑴ 2,3,4⑵(2,3),(3,4)⑶ 三角形⑷ 2,4,6,8,…⑸ 1,2,(1,2),{1,2}⑹我国的小河流⑺方程x2+4=0的所有实数解⑻好心的人⑼著名的数学家⑽方程x2+2x+1=0的解三、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四、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五、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除0的非负整数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练习:(1)已知集合M={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条边,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A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2)说出集合{1,2}与集合{x=1,y=2}的异同点?六、集合的表示方式(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的方法.(具体方法)例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主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目标:1. 理解集合的基本含义。
2.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3. 能够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给定的情境。
4.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操作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集合的含义与基本操作。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实际情境。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水果、玩具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物有什么相同之处。
2.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出“集合”的概念,解释集合的基本含义。
Step 2:集合的含义1. 引导学生研究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如{1, 2, 3}表示由1、2、3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Step 3:集合的表示方法1. 教师出示集合的符号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括起来的元素列表。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集合的符号表示方法,如{苹果, 香蕉, 梨子}表示由苹果、香蕉、梨子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集合中的元素是否有顺序之分,解释集合与序列的区别。
4. 教师出示集合的文字表示方法,如用描述性的句子来表示集合。
Step 4:集合的基本操作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集合的基本操作:包含关系、相等关系、子集关系。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操作,如集合A={1, 2, 3},集合B={1, 2},则A包含B,B是A的子集。
Step 5: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实际情境1. 教师设计一些情境,如描述班级同学的集合、描述某个地区的居民集合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给定情境。
3. 学生报告讨论结果,集体分享。
Step 6:拓展应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如数集、函数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集合的拓展应用。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提出个人思考问题。
Step 7:小结与评价1. 教师总结集合的基本含义与表示方法,并强调集合的基本操作。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第一章:集合的基本概念1.1 集合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通过举例说明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括起来的一组元素。
1.2 集合的元素解释集合中的元素是指构成集合的各个对象。
强调元素的唯一性和确定性。
1.3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举例说明如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以及如何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第二章:集合的运算2.1 集合的并集解释并集的定义,即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引导学生了解并集的表示方法,如A∪B。
2.2 集合的交集解释交集的定义,即两个集合中共有元素的集合。
引导学生了解交集的表示方法,如A∩B。
2.3 集合的补集解释补集的定义,即在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的集合。
引导学生了解补集的表示方法,如A'。
第三章:集合的性质3.1 集合的互异性强调集合中元素的唯一性,即集合中的元素不重复。
通过举例说明如何判断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3.2 集合的确定性解释集合的确定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明确指定的。
强调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不会有歧义。
3.3 集合的无序性解释集合的无序性,即集合中元素的顺序无关紧要。
强调集合中的元素无论顺序如何排列,其表示的集合是相同的。
第四章:集合的例子4.1 自然数集合介绍自然数集合N,包括0和所有正整数。
解释自然数集合的性质,如无限性和递增性。
4.2 整数集合介绍整数集合Z,包括所有正整数、0和所有负整数。
解释整数集合的性质,如无限性和对称性。
4.3 实数集合介绍实数集合R,包括所有有理数和无理数。
解释实数集合的性质,如无限性和连续性。
第五章:集合的应用5.1 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强调集合在数学中的基础作用,如解决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通过举例说明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
5.2 集合在科学中的应用解释集合在科学中的作用,如分类和归纳。
举例说明集合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5.3 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强调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的商品分类、旅行时的景点选择等。
优质教案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案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教学时间】:2007年9月3日【学情分析】:《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中的第一节,这一章是开启整个高中阶段代数学习的大门。
本节内容是函数学习的基础,通过例子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感受到集合是作为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的基本语言。
学生初次接触集合,他们很难认识到集合的概念,所以要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抽象概括集合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人们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会使用符号“∈”或“ ”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突破点】: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例子中的“研究的对象”来引出集合和元素的概念,随后介绍一些特殊集合的记号和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教法、学法设计】:合作探究式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课前准备】:课件练习:班级姓名A组一、选择题1、下列语句中表示集合的是( )A. 接近与0的数的全体B. 所有的老人C. 大于100的全体实数D. 著名的数学家2、下列各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A .自然数的全体B .大于1的整数C .接近零的数的全体D .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3、设M={x ∣x≤4},a=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 ⊆MB .a ∈MC .a ∉MD .{a}∈M4、集合A={x Z k k x ∈=,2}, B={Z k k x x ∈+=,12},C={Z k k x x ∈+=,14}又,,B b A a ∈∈则有( )A. (a+b)∈AB. (a+b)∈BC. (a+b)∈CD. (a+b)∈A 、B 、C 任一个5、由实数x ,-x ,x所组成的集合中,含有元素的个数最多为( )A .2B .3C .4D .5 6、设a 、b 都是非零实数,=++a b ab y a b ab可能取的值组成的集合为( ) A .{3} B .{1,2,3} C .{-1,1,3} D .{-1,3}7、方程组345+=⎧⎪=+=⎨⎪+=⎩x y y y z z x 的解集为①{2,1,3};②(2,1,3);③{(2,1,3)},其中正确的表示方法是( )A .①②B .①③C .③D .①②③ 8、(07全国Ⅰ)设,a b R ∈,集合{1,,}{0,,}ba b a b a+=,则b a -=( ) A .1 B .1- C .2 D .2- 9、集合M={y | y =26+x , x, y ∈Z}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2B. 4C. 6D. 8 10、集合{1,3,5,7,9}用描述法表示出来应是 ( )A. {x | x 是不大于9的非负奇数}B. {x | 1≤x≤9}C. {x | x≤9且x ∈N}D. {x | 0≤x≤9且x ∈Z} 11、已知集合M={比-4大且比2小的实数}.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5∈M B. 0∉M C. 2∈M D. -π∈M12、下列给出的集合M 、P 中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 )A. M={(1, -3)}, P={(-3,1)}B. M={(1, -3)}, P={1,-3}C. M={0}, P={(1,-3)}D. M={(1, -3)}, P={(x, y) | x=1,y =-3} 13、集合A={x | x 2-(2a -1) x+ a 2=0}=∅ ,则a 的取值范围为 ( )A. a>41 B. a<41 C. a=41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1、数集{2a ,a 2-a }中a 的取值范围是 。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一.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1)集合 :一般地, 称为集合(简称为集). 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2)集合中的元素的有哪些特征?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1.所有很大的实数2.好心的人 3 . 1,2,2,3,4,5.(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 ,记作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 ,记作a A ∉(注意:元素和集合的关系只能是属于或者不属于)常见数集及记法:自然数集记作 ,Q 表示 集,整数集记作 ,正整数集记作 ,R 表示 . 1.用符合“∈”或“∉”填空:课本P5练习题1(4)集合的表示:集合通常用 字母表示,如A,B,C 等.元素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b,c 等.列举法:把 表示集合的方法,如方程方程2560x x -+=的解集可表示为 .正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描述法:用 表示集合的方法.如不等式30x ->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注意:你在表示集合时怎样去选择合适的方法?(4)集合的分类: 叫有限集, 叫无限集. 叫空集,空集记作 .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大于-3小于2的整数组成的集合: ;方程x 2-2=0的解组成的集合: ;小于3的有理数组成的集合: ; 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 区别∅,{∅},0,{0}的差异. 四. 练一练:(5分钟)2.设a,b 是非零实数,那么b baa+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 .3.由实数x,-x,|x |,332,x 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个元素4.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O ∈N B. 2∉Q C.O ∉Q D.-1∈Z 5.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若a ∈N ,则-a ∉N B.若a ∈Z ,则a 2∈ZC.若a ∈Q ,则|a |∈QD.若a ∈R +,则Ra ∈+5、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100∈ B 、{}),(101∈ C 、{}100,∈ D 、{}101,∉6、在数集{}x x x -2,2中,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7、已知集合{}R x x ax x A ∈=--=,0122,若集合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优秀教案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优秀教案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1.1 集合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材分析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而本节课是集合章节的起始课,掌握集合的相关概念与表示是研究集合间关系与集合间运算的必备前提.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目标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集合元素性质的应用.知识点:集合的相关概念;列举法、描述法能力点: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教育点:体会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探究点:列举法、描述法的优缺点.考试点:列举法、描述法的格式;含参问题的求解.易错易混点:忽视集合元素的互异性要求.拓展点:实数有大小,集合间是否也有”大小”教具准备教学案、三角板课堂模式一、引入新课:探究1:考察下列几组对象:试回答:各组对象分别是什么?有多少个对象?① 1~20以内所有的素数(质数);②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③ 所有的锐角三角形;④ 2x , 32x +, 35y x -, 22x y +;⑤ 枣庄三中高一年级全体学生;⑥ 方程230x x +=的所有实数根;⑦ 购物中心2012年8月卖出的所有苹果4S 手机;⑧ 1995年,枣庄市所有出生的婴儿.【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组内讨论.【设计意图】分析8个背景例子的共同特征,概括出元素与集合的含义二、探究新知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 …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探究2:“好心的人”与“1,2,1”能否构成集合?【设计意图】引出集合元素的三个性质.2:集合元素的三个性质:(1)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称这两个集合相等.例1 考查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1)数组1、3、5、7;(2)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3)满足323x x ->+的全体实数;(4)所有直角三角形;(5)美国NBA 的著名篮球明星;(6)所有绝对值等于6的数;(7)所有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8)中国男子足球队中技术很差的队员;(9)参加2012年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 (10)3的近似值的全体.【师生活动】师:请同学们阅读并完成教学案中例1,1分钟后我们“开火车”回答问题.生:1,2,3,4,6,7,9可以构成集合,5,8,10不能构成集合.【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体会集合元素确定性的要求.同时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练习1:分析下列对象,将能构成集合的用√标出:√① 不等式30x ->的解;√② 3的倍数;√③ 方程2210x x -+=的解;√④a ,b ,c ,,,x y z ;⑤ 最小的整数;√⑥ 周长为10 cm 的三角形;√⑦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⑧ 全班每个学生的年龄;⑨ 地球的小河流.【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加深理解.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belong to)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not belong to)集合A ,记作:a ?A .练习2:完成课本第5页练习1【设计意图】熟悉属于、不属于的符号.4:常见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N ;正整数集; 全体正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N 或N +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5.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注意:不必考虑顺序,元素之间用“,”隔开;a 与{a }不同.例2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 15以内质数的集合; { 2,3,5,7,11,13}② 方程2(1)0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 0,1,-1}③ 一次函数y x =与21y x =-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 (1,1)}【设计意图】熟悉列举法的格式,并体会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一般格式为{x ∈A| P (x )},其中x 代表元素,P(x)是确定条件.注意:以下三个集合含义不同.(1)2{(,)|1}x y y x =-;(2)2{|1}y y x =-;(3)2{|1}x y x =-.三、理解新知认识集合时我们应首先识别其表示法,尤其是描述法,要看清代表元.四、运用新知例3.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 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1)列举法{2,2-}描述法{220x x -=}(2)列举法{11,12,13,14,15,16,17,18,19}描述法{1020x Z x ∈<<}【设计意图】熟悉列举法、描述法的格式,并体会两种表示法的优缺点.练习4:完成课本第5页练习2【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例4 已知集合A 是由三个元素2a -,225a a +,12组成的,且-3∈A ,求a .解∵-3∈A ,则-3=2a - 或-3=225a a +∴a =-1或a =-32当a =-1时, a -2=-3;225a a +=-3,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故a =-1应舍去.当a =-32时,2-a =-72,225a a +=-3,∴a =-32.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常用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练习5 已知集合A 是由0,m ,232m m -+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且2∈A ,求实数m 的值.解∵2∈A ,∴m =2或232m m -+=2.若m =2,232m m -+=0,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舍去.若232m m -+=2,求得m =0或3.m =0不合题意,舍去.∴m 只能取3.【设计意图】由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小结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涉及到哪些数学方法?学生:知识上: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元素的三个性质.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4、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思想上: 归纳、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六、布置作业1.阅读教材25P P -2.书面作业(1)必做题:课本11P 习题1.1 A 组 1,2,3,4(2)选做题:①下列几组对象可以构成集合的是( D )A .充分接近π的实数的全体B .善良的人C .枣庄三中高一年级所有聪明的同学D .高一年级所有身高在1.7 m 以上的人②下列四个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 )①集合N 中最小数为1;②若a ∈N ,则-a ? N ;③若a ∈N ,b ∈N ,则a +b 的最小值为2;④所有小的正数组成一个集合.A .0B .1C .2D .3③由2a ,2a -,4组成一个集合A ,A 中含有3个元素,则实数a 的取值可以是( C )A .1B .-2C .6D .2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不等式253x -<的解集表示为{4}x <B.所有偶数的集合表示为{|2}x x k =C.全体自然数的集合可表示为{自然数}D. 方程240x -=实数根的集合表示为{(2,2)}-⑤已知,,x y z 为非零实数,代数式x y z xyz x y z xyz+++的值所组成的集合是M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 .0 ? M B .2 ∈M C .-4 ? M D .4 ∈M⑥用“∈”或“?”填空(1)-8___?___N ;(2)3.14__∈____Q ;(3)13___ ?___Z ; (4)-12___∈___R ;(5)1___∈___N *;(6)0___∈_____N. ⑦由实数323,,,x x x x --所组成的集合里最多有____2____个元素.⑧用列举法将集合{(x,y )|x ∈{1,2},y ∈{1,2}}可以表示为{(1,1),(1,2),(2,1),(2,2)} .⑨已知集合M ={2-,2334x x +-,24x x +- },若2∈M ,求x .( x =-3或x =2)⑩若集合{1,3}A =-,集合2{|0}B x x ax b =++=,且A B =,求实数,a b .(2,3a b =-=-)3.预习任务:根据下列预习提纲预习1.1.2集合间的关系阅读教材第7页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空集?(2)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与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之间有什么区别?(3)0,{0}与?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4)包含关系{}a A ?与属于关系a A ∈有什么区别?(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吗?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吗?(6)能否说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7)对于集合A ,B ,C ,D ,如果A ?B ,B ?C ,那么集合A 与C 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作业1是引导学生先复习,再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书面作业的必做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选做题难度递进,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加深理解,提高解题的能力.预习作业的安排是为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七、教后反思1.本教案的亮点是例题覆盖全面,变式与例题衔接好,有讲有练,课后题针对例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2.本节课的弱项是课容量大,在课堂上没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予针对性的诊断与分析.如果课前提前预习定能有效的改善弱项.八、板书设计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集合的相关概念二、集合的表示三、例题导航1.集合的含义 1.列举法:例1 例32.集合元素的三个性质格式:①确定性 2.描述法:例2 例4②无序性格式:③互异性注: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4.常见数集的记法:。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第一章:集合的基本概念1.1 集合的定义讲解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明确的、相互区别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强调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无序、互异性、确定性。
1.2 集合的表示方法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示例解析:如何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给定的集合。
1.3 集合之间的关系讲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不相交关系和并集等概念。
示例解析:如何表示两个集合的包含关系、不相交关系和并集。
第二章:集合的基本运算2.1 集合的交集讲解集合的交集概念:包含属于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示例解析:如何计算两个集合的交集。
2.2 集合的并集讲解集合的并集概念:包含属于任意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示例解析:如何计算两个集合的并集。
2.3 集合的补集讲解集合的补集概念:在全集相对于某个集合的补集中,不属于该集合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示例解析:如何计算一个集合的补集。
第三章:集合的性质与运算规律3.1 集合的性质讲解集合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示例解析:如何判断给定的集合是否满足这些性质。
3.2 集合运算的规律讲解集合运算的规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
示例解析:如何应用这些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3 集合的分类讲解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可数集、不可数集等。
示例解析:如何判断给定的集合属于哪种分类。
第四章:数学归纳法4.1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命题对所有自然数成立的证明方法。
示例解析:如何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命题。
4.2 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讲解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基础步骤、归纳步骤。
示例解析:如何按照这些步骤进行数学归纳法证明。
4.3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解决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示例解析:如何利用数学归纳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集合的应用5.1 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解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购物时的商品分类、朋友圈等。
示例解析:如何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2. 学会使用集合符号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能够解决与集合相关的基本问题。
教学内容:一、集合的含义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元素3. 集合的特点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 集合符号表示法2. 描述法表示法3. 集合的列举法三、集合的关系1. 子集的概念2. 真子集与非真子集3. 集合的包含关系四、集合的运算1. 集合的并集2. 集合的交集3. 集合的补集五、集合的应用1. 集合的分类2. 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3. 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集合现象。
2. 举例说明集合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集合的兴趣。
二、讲解集合的含义(15分钟)1. 给出集合的定义,解释集合的元素和特点。
2.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三、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20分钟)1. 介绍集合符号表示法和描述法表示法。
2. 讲解集合的列举法,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集合。
四、探讨集合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子集的概念,区分真子集与非真子集。
2. 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
五、学习集合的运算(20分钟)1. 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的定义和性质。
2. 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运算方法。
六、集合的应用(10分钟)1. 讲解集合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集合。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数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的参与度和提问反馈。
3.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PPT课件。
2. 集合的相关例题和习题。
3. 教学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教学建议:1. 在讲解集合的含义时,举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在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时,引导学生动手练习,加深对集合符号的理解。
3. 在探讨集合的关系和运算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优秀教案
篇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剖析《集合与函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必修1的第一章内容,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集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在其它一些章节中也都有渗透,因此学好这一章内容是十分关键的。
本章又是高中数学课程的起始章,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研究的方法也与初中数学不一样,因此设计好这一章内容的教学不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能否入门高中数学都是很重要的。
2、教学内容与学情剖析本教材对集合的定位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语言来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并使学生能用集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表示数学对象。
高一新生经历了初中的启发式学习,对一些具体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一些抽象的知识还不能完全明了如何来学,一些良好的数学素养还需要去形成,一些能力还需要去培养、提高。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剖析鉴于以上分析,又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
(集合的含义)②理解。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③掌握。
(集合的表示方法)④培养。
(学生观察、类比、归纳、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②渗透分类思想;情感与价什观目标:①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②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问题探究的过程之美及数学思维的严谨之美;(2)教学重、难点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
难点: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难点突破:]对于难点,则是通过实例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寻找概念区分点,尽而把握概念特点,从而达到准确表达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突破。
二、教法设计由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学到知识,更能使学生掌握怎样来学到知识,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集合含义与表示课程设计
集合含义与表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学会使用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如元素、集合、子集等;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正确表示各种集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定义与性质、列举法与描述法、集合的包含关系、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辅助以参考书和多媒体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将用于开展集合运算等实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进行评估。
作业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主要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在每周的一、三、五下午进行,每次课时长为两小时。
教学地点将选择在教室进行,以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参与讨论。
教学进度将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七、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将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
对于学习风格偏向视觉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图表和图片资料;对于学习风格偏向动手操作的学生,可以安排更多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1_示范教案(1_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_示范教案(1_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含义集合的定义集合的元素特点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像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1. 课件:集合的图像示例。
2. 练习题: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集合例子。
2. 学生分享例子,教师总结集合的特点。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集合的含义,解释集合的定义和元素特点。
2. 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像法。
3. 举例说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教师点评答案,讲解错误之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1. 课后习题: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集合例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描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章节:“1_示范教案(1_2集合的性质与运算”六、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性质,包括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学设计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学设计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和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最终学会用集合这种数学模型来解释自然生活现象,为自然生活现象进行数学建模。
二、学生分析由于学生初识集合,需要我们通过适当的情境引入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合适的情境引入,让学生在生活中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教会了学生使用数学思路来解释生活现象。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三、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学会用集合这种数学模型解释自然生活现象,从而学会数学建模思想。
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辅助黑板板书教学。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ppt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板书,提纲挈领的给出课程目标、基础知识梳理、要点导航、典例剖析,从而有条不紊的进行集合知识的讲解。
在进行情境教学时,我放映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介绍片段(VCR),并且通过跟学生互动,让学生们也进行自我介绍。
然后让学生总结在介绍的过程中提及到的常用词语。
提及“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词语,这些所涉及的范围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集合的主题。
一般地,由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
同时,在集合的表示的环节中,我使用了ppt的动画演示的方法,演示了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图法。
通过ppt技术、视频演示技术、动画演示技术,让学生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进行学习,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六、教学流程设计1、教学环节首先,通过播放一段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介绍VCR视频,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然后通过跟学生互动,让学生自己也参与到自我介绍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增进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然后接着通过总结分析,发现介绍过程中的通用介绍词汇,接着引入本节课的集合的概念。
1_示范教案(1_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_示范教案(1_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含义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集合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集合的含义:讲解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是一种数学概念,用于表示一些确定的对象的全体。
3.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3.1 列举法:通过列举集合中的所有元素,表示该集合。
3.2 描述法:通过描述集合中元素的属性,表示该集合。
4. 实例分析: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集合表示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集合表示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集合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集合概念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实例分析。
2.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应用题。
3. 小组讨论工具:如白板、便签纸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3-4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集合表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第5-6周: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1课时)
1.教学任务分析
(1)了解集合的含义
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③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④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选择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集合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语言,学习并掌握它的最好方法是使用。
因此,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使用集合语言描述对象、进行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间的转换练习。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通过实例抽象概括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集合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抽象归纳能力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3.教学基本流程
4.教学情境设计。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
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
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学生活动1.介绍自己;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数学建构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
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A、集合B.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5.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
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1.例题。
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1)中国的直辖市;(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1)方程x2―2x-3=0的解集;(2)不等式2-x0的解集;(3)不等式组的解集;(4)不等式组2x-1-33x+10的解集。
解:略。
小结:(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⑴,无限集⑴与⑴,空集⑴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1){(x,y)| x+y = 3,x N,y N }(2){(x,y)| y = x2-1,|x |2,x Z }(3){y| x+y = 3,x N,y N }(4){ x R | x3-2x2+x=0}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例4 完成下列各题:(1)若集合A={ x|ax+1=0}=,求实数a的值;(2)若-3{ a-3,2a-1,a2-4},求实数a.小结: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优秀教案
篇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剖析《集合与函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必修1的第一章内容,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集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在其它一些章节中也都有渗透,因此学好这一章内容是十分关键的。
本章又是高中数学课程的起始章,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研究的方法也与初中数学不一样,因此设计好这一章内容的教学不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能否入门高中数学都是很重要的。
2、教学内容与学情剖析本教材对集合的定位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语言来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并使学生能用集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表示数学对象。
高一新生经历了初中的启发式学习,对一些具体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一些抽象的知识还不能完全明了如何来学,一些良好的数学素养还需要去形成,一些能力还需要去培养、提高。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剖析鉴于以上分析,又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
(集合的含义)②理解。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③掌握。
(集合的表示方法)④培养。
(学生观察、类比、归纳、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②渗透分类思想;情感与价什观目标:①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②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问题探究的过程之美及数学思维的严谨之美;(2)教学重、难点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
难点: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难点突破:]对于难点,则是通过实例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寻找概念区分点,尽而把握概念特点,从而达到准确表达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突破。
二、教法设计由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学到知识,更能使学生掌握怎样来学到知识,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4.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5.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导入新课】一、实例引入:军训前学校通知: 8月 20日 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二、问题情境引入:我们高一(一)班一共52 人,其中班长张三,现有以下问题:⑴ 52 人组成的班集体能否组成一个整体?⑵ 张三和 52 人所组成的班集体是什么关系⑶ 假设李四是相邻班的学生,问他与高一•一班是什么关系?新授课阶段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element ),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3. 思考 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 3 小于 11 的偶数;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 则或者是A 的元素, 或者不是 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 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 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 (对象),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例1若集合A 为所以大于1二小于3的实数组成的集合,则下面说法正确的为( A. 0 A B .1 A C. 0.2 A D. 1解析: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可得,答案 C.答案:”符号填空:答案:例3判断下列各句的说法是否正确:2) 我国的小河流; 3) 非负奇数;4) 方程 x * 21 0 的解;5) 某校 20XX 级新生; 6) 血压很高的人; 7) 著名的数学家;8)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 元素(二)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1) 8N ;(2) ON ; -3Z;(4)血 Q;设A 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 ,美国A ,印度A ,英国A.由既在R 中又在N 中的数组成的集合中一定包含数 0 ( )不在N 中的数不能使方程4x= 8成立()答案:x,V,x,V,x,V、 _2例4已知集合P 的元素为1,m,m 3m 3,若3 P 且-1 P,求实数m 的值 解:根据3 P ,得若m 3,则m 2 3m 3 3此时不满足题意;若 m 3m 3 3,解得此时m 0或m 3 (舍),综上符合条件的m 0 - 点评:本题综合运用集合的定义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解题,注意集合的性质的运用 (三)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 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⑴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的方法叫列举法.如:{1 , 2, 3, 4, 5}, {x 2, 3X+2 , 5y 3-x, x 2+y 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所有在N 中的元素都在N*中( 所有在N 中的元素都在Z 中( 所有不在 N*中的数都不在Z 中 所有不在 Q 中的实数都在R 中”括起来表示集合(9){( x ,y) x +y=6,x€ N,y€ N}={(0,6)(1,5)(2,4),3,3) ( 4,2),5, 1 ) ( 6 , 0) }.2)描述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 { }内.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3.元素不能重复;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例 5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6){ 大于 0 小于 3 的整数 }= {1 ,2}.⑺因 X 2+ 5x- 14 = 0 的解为 X 1 = - 7, X 2= 2,则{x€ R I x 2+ 5x- 14= 0} = { — 7, 2}. (8) 当 x€ N 且 K xv4 时,x= 1, 2, 3,此时 y= 2x,即卩 y= 2, 4, 6. 那么{ ( x, y)I x€ N 且 1 w xv4, y — 2x= 0} = { (1 , 2) (2, 4),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 用列举法表示为1,2,3,4,5,(1)x 2-4 的一次因式组成的集合 . (2){y I y=-x 2— 2x+ 3, x € R,y € N}. (3)方程/+ 6x+ 9= 0的解集.(4){20 以内的质数 }.(5){ ( x, y)| x 2 + y 2= 1, x€ Z,y€ Z}. (6){ 大于 0 小于3 的整数 } ⑺{x € R I X 2+ 5x- 14= 0}.(8){ ( x, y) } I x€ N,且 K xv 4, y- 2x= 0}. (9){ ( x, y)| x+ y= 6, x€ N , y€ N}.分析: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关键是找出集合中的所有元素, 要注意不重不漏, 不计次序地用“,”隔开放在大括号内 .解:(1)因 x 2- 4 = ( x - 2 ) ( x + 2 ) ,故符合题意的集合为 {x- 2, x + 2}. (2)y=- x 2-2x + 3 =-( x + 1) 2+ 4,即卩 yw 4,又 y€ N ,••• y= 0, 1 , 2, 3, 4.故{y I y=- x 2-2x + 3, x € R,y € N} = {0 , 1, 2, 3, 4}. ⑶由 x 2+6x+ 9= 0 得 X 1 = x 2=- 3,•方程 x 2+6x+ 9= 0 的解集为 {-3}.(4){20 以内的质数 }= {2,3,5,7,11, 13,17, 19}. (5)因 x€ Z, y€ Z ,则 x=- 1,0,1 时, y= 0,1,- 1.那么{(x, y) I X 2+ y 2= 1, x€ Z ,y € Z} = { - 1 , 0) ( 0, 1 ) ( 0, - 1 )( 1 , 0) }.3,6) }.(1)方程2x+ y= 5的解集. ⑵小于10的所有非负整数的集合. ⑶方程ax+ by= 0 (abM0)的解.⑷数轴上离开原点的距离大于3的点的集合.⑸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n 、川象限点的集合 x+ y = 1⑹方程组 y ,的解的集合.x — y= 1 (8)x 轴上所有点的集合. ⑺{1 , 3, 5, 7,…}. (9)非负偶数.(10)能被3整除的整数.分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关键是找出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 确定代表兀素,公共属性可以用文字直接表述,也可用数学关系表示,但要抓住其实质解: (1){ (x, y)| 2x+ y= 5}.⑵小于10的所有非负整数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x | 0W x< 10, x€ Z}.⑶方程ax+ by= 0 (ab^ 0)的解用描述法表示为 { (x, y)| ax+ by = 0 (ab 丰0) }. ⑷数轴上离开原点的距离大于3的点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 {x | x>3}.⑸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n 、川象限点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 (x, y)| xy< 0}. x+ y= 1x+ y = 1⑹方程组X —:=1的解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 (x,y)|x —y=1}.⑺{1 , 3, 5, 7,…}用描述法表示为{x | x= 2k — 1, k€ N*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 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般格式:x A p(x) 如:{x|x-3>2} , {(x,y)|y=x2+l},说明:1 .课本P 5最后一段话; 代表元素,如{(x,y)|y= x 2+3x+2}与{y|y= x 2+3x+2}是代表整数集乙 辨析:这里的{}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 }也是错误的.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 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例6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X 直角三角形},…;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 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 整数},即即a 是偶数,b 是奇数 设 a= 2m, b = 2n+ 1 ( m€ Z ,n€ Z)则 a + b = 2 (m+ n) + 1 是奇数,那么 a+ b€ A, a + b € B.又C= {x I x = 4k+ 1, k€ Z}是由部分奇数构成且 x= 4k+ 1 = 2 • 2k+ 1. 故m+n 是偶数时,a+ b € C ; m+n 不是偶数时, a+ b € C综上 a+ b€ A, a + b € B, a+ b€ C. 课堂小结1.集合的概念中,"某些指定的对象”,可以是任意的具体确定的事物, 例如数、式、点、形、物等.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要能熟练运用之3.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作业1 .习题1.1,第1- 2题;(8)x 轴上所有点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 { ( x, y)I x € R, y= 0}. (9) 非负偶数用描述法表示为 {X I x= 2k, k€ N}. (10) 能被3整除的整数用描述法表示为 {X I x= 3k, k€Z}.(3) 文恩图法:集合的表示除了列举法和描述法外,还有恩韦图 画一条封闭的曲线,用它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 .如图:O 「、 _ 丿表示任意一个集合 A边界用直线还是曲线,用实线还是虚线都无关紧要,只要封闭并把有关元素和子集统统 包含在里边就行,但不能理解成圈内每个点都是集合的元素例 7 设集合 A= {X I x= 2k, k€ Z}, B= {x | x= 2k+ 1, k€ Z}, C= {x | x= 4k+ 1, k€ Z},又有a € A, b € B,判断元素a+ b 与集合A 、B 和C 的关系.解:因A = {x I x= 2k, k€ Z}, B = {x | x= 2k+ 1, k€ Z},则集合 A 由偶数构成,集合 B 由奇数构成.(文氏图)叙述如下:表示{3, 9, 27}表示{4,6,10}2 .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拓展提升1. 用集合符号表示下列集合,并写出集合中的元素:2. 下列各组对象不能形成.集合的是(3. 下列条件能形成集合的是(A.充分小的负数全体1 16.方程ax 2+ 5x+ c= 0的解集是{? , 3 },贝U a =7.集合A 的元素是由x= a + b 任(a€ Z )组成,判断下列元素x 与集合A 之间的关系: 1 0,逼—1, V 3—72.参考答案1.分析:由集合定义:一组确定对象的全体形成集合,所以能否形成集合,就看所提⑴所有绝对值等于8的数的集合A;(2)所有绝对值小于8的整数的集合B.A. 大于6的所有整数B. 高中数学的所有难题C. 被3除余2的所有整数1D.函数y =;图象上所有的点C.某班本学期视力较差的同学D. 某校某班某一天所有课程4.集合A 的元素由 kx 2— 3x+ 2= 0的解构成,其中k€ R,若A 中的元素至多有一个,求k值的范围.5.若 x€ R,则{3 ,X, X 2— 2x }中的元素x 应满足什么条件? B.爱好飞机的一些人2对象是否确定;其次集合元素的特征也是解决问题依据所在2若k = 0,贝y x= 3,知A 中有一个元素,符合题设 若k 工0,则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当人=9 — 8k= 0即k = 9时,kx 2— 3x+ 2 = 0有两相等的实数根,此时 A 中有一个元素.89又当 9— 8kv 0 即 k>^ 时,kx 2— 3x+ 2 = 0 无解.8此时A 中无任何元素,即 A=也符合条件9综上所述k= 0或k> -8评述:解决涉及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先看二次项系数是否确定,若不确定,如该题,则 须分类讨论.其次至多有一个元素,决定了这样的集合或者含一个元素,或者不含元素,分 两种情况.5. 解:集合元素的特征说明{3 , x, x 2— 2x }中元素应满足关系式又晅—1讦+ 1= *当 a = b= 1 时,x= 1 +羽 1 又;}3^=W +述当a 二护,b= 1 时,a+ b 年=73 +V 2+ 3 a a = — 6 1 = c 得 c=— 1解:(1)A = {绝对值等于8的数} 其元素为:—8,(2)B = {绝对值小于8的整数}其兀素为:—7, — 6, — 5, — 4, — 3, — 2, — 1, 0, 1 , 2, 3, 4, 5, 6, 7. 2.解:综观四个选择支,C 、D 的对象是确定的,惟有B 中的对象不确定,故不能形成集合的是B.3解:综观该题的四个选择支, A 、B 、C 的对象不确定,惟有 D 某校某班某一天所有课程的对象确定,故能形成集合的是 D. 4. 解:由题A 中元素即方程kx1 2 3 * *- 3x+ 2= 0(k€ R)的根x 丰3x 丰 X 2— 2x xM 3 即 x 2M 3xx 2— 2x — 3M xM 3也就是xM 0xM — 1即 x 1, 0, 3满足条件.6.解:方程1 ax 2+ 5x+ c= 0的解集是q , 1 1 13},那么2、3是方程两根1 2 即有2 1 那么 a = — 6, c=— 111而此时 V 3 € Z ,故有:艮承€ A,斗1 1故 0 € A, —€ A, __ € A.J 2 - 1 V 3—^28.解:若X 是整数,则有X+ x= 15, x=15与X 是整数相矛盾,若 X 不是整数,则X 必在两个连续整数之间设 n <XV n+1(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 a 属于(belong to) A ,记作:a€ A ; (2)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not belong to) A ,记作:a A, 例如,我们A 表示“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 3€ A , 4 A ,等等.2.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 A, B, C …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 ,记作 N ;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N + ; 整数集,记作 Z ; 有理数集,记作 Q ; 实数集,记作 R.1 = 53 = a7.解:因则当a= b= 0时,x= 0则有 n+( n+ 1)= 15, 2n = 14, n = 7 即 7 V XV 8 ••• x€( 7,8)。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的含义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2. 学会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并能正确理解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3. 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包含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包含关系。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集合的含义。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讲解集合的含义。
2. 准备集合的图片或实物,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集合。
3. 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入集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集合的含义、表示方法及包含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入集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小明有3个苹果,2个香蕉,4个橘子,请问他的水果有多少个?2. 讲解:讲解集合的含义、表示方法及包含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含义:集合是若干个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的全体。
表示方法:列举法:直接列出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如小明的水果集合可以表示为{苹果,香蕉,橘子}。
描述法:用描述的方式表示集合,如小明的水果集合可以表示为“小明所拥有的水果”。
包含关系: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分为子集和真子集。
子集:如果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都是另一个集合的元素,这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真子集:如果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并且两个集合不相等,这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真子集。
集合的含义教案
集合的含义教案教案标题:集合的含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的不同类型。
3. 能够使用适当的符号表示法表示集合。
4. 能够进行简单的集合运算。
教学重点:1. 集合的定义和符号表示法。
2. 集合的类型和特点。
3. 集合的运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彩色粉笔、教学PPT、集合的示例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对集合的兴趣,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集合?”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记录学生的回答在白板上。
步骤二:概念解释1. 教师介绍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一些特定对象组成的整体。
”2. 教师解释集合的符号表示法:“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用花括号{}表示集合的元素。
”3. 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集合的符号表示法,例如:“集合A = {1, 2, 3},表示A是由元素1、2和3组成的集合。
”4. 教师强调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没有重复的。
步骤三:集合的类型1. 教师介绍集合的不同类型,如空集、单元素集、有限集和无限集。
2. 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集合,例如:“空集是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表示为∅;单元素集是只包含一个元素的集合,例如{1};有限集是包含有限个元素的集合,例如{1, 2, 3};无限集是包含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如自然数集N = {1, 2, 3, ...}。
”3. 教师鼓励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类型的集合。
步骤四:集合的运算1. 教师介绍集合的运算,如并集、交集和补集。
2. 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集合的运算,例如:“并集是指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总和,用符号∪表示;交集是指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用符号∩表示;补集是指一个集合中不属于另一个集合的元素,用符号'表示。
”3. 教师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集合的运算练习,例如:“求集合A = {1, 2, 3}和集合B = {2, 3, 4}的并集和交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1.1 集合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材分析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而本节课是集合章节的起始课,掌握集合的相关概念与表示是研究集合间关系与集合间运算的必备前提. 课时分配 1课时教学目标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集合元素性质的应用.知识点:集合的相关概念;列举法、描述法能力点: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教育点:体会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探究点:列举法、描述法的优缺点.考试点:列举法、描述法的格式;含参问题的求解.易错易混点:忽视集合元素的互异性要求.拓展点:实数有大小,集合间是否也有”大小”教具准备 教学案、三角板课堂模式一、引入新课:探究1:考察下列几组对象:试回答:各组对象分别是什么?有多少个对象?① 1~20以内所有的素数(质数);②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③ 所有的锐角三角形;④ 2x , 32x +, 35y x -, 22x y +;⑤ 枣庄三中高一年级全体学生;⑥ 方程230x x +=的所有实数根;⑦ 购物中心2012年8月卖出的所有苹果4S 手机;⑧ 1995年,枣庄市所有出生的婴儿.【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组内讨论.【设计意图】分析8个背景例子的共同特征,概括出元素与集合的含义二、探究新知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 …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探究2:“好心的人”与“1,2,1”能否构成集合?【设计意图】引出集合元素的三个性质.2:集合元素的三个性质:(1)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称这两个集合相等.例1 考查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1)数组1、3、5、7;(2)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3)满足323x x ->+的全体实数;(4)所有直角三角形;(5)美国NBA 的著名篮球明星;(6)所有绝对值等于6的数;(7)所有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8)中国男子足球队中技术很差的队员;(9)参加2012年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 (10)3的近似值的全体.【师生活动】师:请同学们阅读并完成教学案中例1,1分钟后我们“开火车”回答问题.生:1,2,3,4,6,7,9可以构成集合,5,8,10不能构成集合.【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体会集合元素确定性的要求.同时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练习1:分析下列对象,将能构成集合的用√标出:√① 不等式30x ->的解;√② 3的倍数;√③ 方程2210x x -+=的解;√④a ,b ,c ,,,x y z ;⑤ 最小的整数;√⑥ 周长为10 cm 的三角形;√⑦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⑧ 全班每个学生的年龄;⑨ 地球的小河流.【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加深理解.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belong to)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not belong to)集合A ,记作:a ∉A .练习2: 完成课本第5页练习1【设计意图】熟悉属于、不属于的符号.4:常见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 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N ;正整数集; 全体正整数组成的集合 记作:*N 或N +整数集: 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有理数集: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实数集: 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5.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注意:不必考虑顺序,元素之间用“,”隔开;a 与{a }不同.例2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 15以内质数的集合; { 2,3,5,7,11,13}② 方程2(1)0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 0,1,-1}③ 一次函数y x =与21y x =-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 (1,1)}【设计意图】熟悉列举法的格式,并体会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一般格式为{x ∈A| P (x )},其中x 代表元素,P(x)是确定条件.注意:以下三个集合含义不同.(1)2{(,)|1}x y y x =-;(2)2{|1}y y x =-;(3)2{|1}x y x =-. 三、理解新知认识集合时我们应首先识别其表示法,尤其是描述法,要看清代表元.四、运用新知例3.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 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1)列举法描述法{220x x -=}(2)列举法{11,12,13,14,15,16,17,18,19}描述法{1020x Z x ∈<<}【设计意图】熟悉列举法、描述法的格式,并体会两种表示法的优缺点.练习4:完成课本第5页练习2【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例4 已知集合A 是由三个元素2a -,225a a +,12组成的,且-3∈A ,求a .解 ∵-3∈A ,则-3=2a - 或 -3=225a a +∴a =-1或a =-32当a =-1时, a -2=-3;225a a +=-3,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故a =-1应舍去.当a =-32时,2-a =-72,225a a +=-3, ∴a =-32.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常用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练习5 已知集合A 是由0,m ,232m m -+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且2∈A ,求实数m 的值. 解 ∵2∈A ,∴m =2或232m m -+=2.若m =2,232m m -+=0,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舍去.若232m m -+=2,求得m =0或3.m =0不合题意,舍去.∴m 只能取3.【设计意图】由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涉及到哪些数学方法?学生:知识上: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元素的三个性质.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4、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思想上: 归纳、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六、布置作业1.阅读教材25P P -2.书面作业(1)必做题:课本11P 习题1.1 A 组 1,2,3,4(2)选做题:①下列几组对象可以构成集合的是( D )A .充分接近π的实数的全体B .善良的人C .枣庄三中高一年级所有聪明的同学D .高一年级所有身高在1.7 m 以上的人②下列四个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 )①集合N 中最小数为1; ②若a ∈N ,则-a ∉ N ;③若a ∈N ,b ∈N ,则a +b 的最小值为2; ④所有小的正数组成一个集合.A .0B .1C .2D .3③由2a ,2a -,4组成一个集合A ,A 中含有3个元素,则实数a 的取值可以是( C )A .1B .-2C .6D .2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不等式253x -<的解集表示为{4}x <B.所有偶数的集合表示为{|2}x x k =C.全体自然数的集合可表示为{自然数}D. 方程240x -=实数根的集合表示为{(2,2)}-⑤已知,,x y z 为非零实数,代数式x y z xyz x y z xyz+++的值所组成的集合是M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 .0 ∉ M B . 2 ∈M C .-4 ∉ M D . 4 ∈M⑥用“∈”或“∉”填空(1)-8___∉___N ;(2)3.14__∈____Q ;(3)13___ ∉___Z ; (4)-12___∈___R ;(5)1___∈___N *;(6)0___∈_____N.⑦由实数,x x -____2____个元素.⑧用列举法将集合{(x,y )|x ∈{1,2},y ∈{1,2}}可以表示为{(1,1),(1,2),(2,1),(2,2)} .⑨已知集合M ={2-,2334x x +-,24x x +- },若2∈M ,求x .( x =-3或x =2)⑩若集合{1,3}A =-,集合2{|0}B x x ax b =++=,且A B =,求实数,a b .(2,3a b =-=-)3.预习任务:根据下列预习提纲预习1.1.2集合间的关系阅读教材第7页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空集?(2)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与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之间有什么区别?(3)0,{0}与∅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4)包含关系{}a A ⊆与属于关系a A ∈有什么区别?(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吗?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吗?(6)能否说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7)对于集合A ,B ,C ,D ,如果A ⊆B ,B ⊆C ,那么集合A 与C 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作业1是引导学生先复习,再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书面作业的必做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选做题难度递进,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加深理解,提高解题的能力.预习作业的安排是为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七、教后反思1.本教案的亮点是例题覆盖全面,变式与例题衔接好,有讲有练,课后题针对例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2.本节课的弱项是课容量大,在课堂上没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予针对性的诊断与分析.如果课前提前预习定能有效的改善弱项.八、板书设计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集合的相关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 三、例题导航1.集合的含义 1.列举法: 例1 例32.集合元素的三个性质 格式:①确定性 2.描述法: 例2 例4②无序性 格式:③互异性 注: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4.常见数集的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