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医谈痰话说《化痰奇穴》陈士铎论痰药

合集下载

中医化痰法精解

中医化痰法精解

中医化痰法精解二陈汤化裁的处方名目繁多,按照功用可概分为八类: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治风化痰、开窍化痰、消导化痰、养血化痰、行气化痰、益气化痰。

本文立足于临证而进行文献整理,以提供深入研究。

化痰的主药只有制半夏与厚朴,各自有自己的主方!通常制半夏是治疗重症的痰,厚朴是轻症的痰,所以,久病之痰在喉咙必先考虑使用制半夏。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四药组成。

原方用生姜、乌梅入煎,近代不强调。

早在《和剂局方》之前,《金匮要略》已有橘皮汤、小半夏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千金方》中有温胆汤。

可以说二陈汤正是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而成为一首治疗痰饮的通用方剂。

痰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病证的引发原因。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半夏具开泄滑降之长,能荡涤痰浊,向被誉为消痰主将。

《珍珠囊》说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

又气结成痰,治痰须利气,气利痰自愈,陈皮横行散结,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

《医林纂要》说陈皮“主于顺气、消痰、去郁”。

《药性本草》也说陈皮“消痰涎,治气上咳嗽,开胃”。

又水泛为饮,凝饮成痰。

痰以水为本,因湿而动。

茯苓健脾补中,行水利湿,标本兼顾。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目之为治痰主药。

甘草可以缓解气管痉挛,为治疗咳喘的常用良药。

《别录》说甘草“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咳,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汤剂中配伍甘草,可以使所用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李士材论述二陈汤说:“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共致调和之力。

”罗谦甫说:“应用二陈汤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

中医配方师承化痰方寒痰热痰都可用

中医配方师承化痰方寒痰热痰都可用

中医配方师承化痰方寒痰热痰都可用化痰方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重要配方,用于治疗痰饮的疾病。

痰饮是中医学上的一种常见病症,患者出现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痰饮可以分为寒痰和热痰两种类型。

在传统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配方师承化痰方即父子方的使用十分常见。

寒痰是由寒邪侵袭而引起的痰饮,表现为咳嗽痰多、痰稀白而清,胸腹胀满等症状。

对于寒痰的治疗,中医师常使用师承化痰方来缓解症状。

师承化痰方是由张仲景所创立的经典方剂,包括了桑白皮、半夏、麦冬、白果等草药。

这些草药具有温化痰饮的作用,能够减少寒痰的产生和积聚,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热痰则是由内热过盛引起的痰饮,表现为咳嗽痰黄粘稠、口渴烦躁、舌红苔黄等症状。

对于热痰的治疗,中医师承化痰方同样可以发挥作用。

师承化痰方的祖师张仲景曾说过:“痰多于身为秋病,用白扁豆散寒痰者为上,用陈皮散热痰者次之。

”白扁豆和陈皮都是化痰方中常用的草药,对于热痰的消除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师承化痰方中还包括了与清热药物相配合的其他中药,能够进一步降低体内的热度,减少痰饮的产生。

无论是寒痰还是热痰,师承化痰方作为中医药中的经典配方,其配伍药物的选择都是经过严密考究的。

师承化痰方的用药组方上非常注重平衡,既要考虑寒热的属性,也要考虑药物的功效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只有在这样的平衡中,才能够达到化痰的效果,让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

综上所述,中医配方师承化痰方是一种适用于寒痰和热痰的经典方剂。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痰饮,都可以通过师承化痰方的使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在使用师承化痰方时,仍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中医师希望通过正确应用师承化痰方,为患者带去更好的健康效果。

清代名医(陈士铎)方

清代名医(陈士铎)方

清代名医(陈士铎)方头痛一、定风去晕丹[组成]熟地27克、山茱萸12克、山药9克、北五味6克、麦冬6克、元参9克!川芎9克、当归9克、葳蕤21克。

[用法]煎服。

[功效]补肾养阴。

[主治]头痛者,肾水不足而邪火冲入于脑。

终朝头晕,似头痛而非头痛也。

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

[来源]《石室秘录》二、清脑平酒丹[组成]黄酒80毫升、辛夷9克、紫胡15克、白芍27克、郁李仁15克、麦冬15克、桔梗9克、甘草3克。

[用法]水700毫升煎汤,入前酒。

酌量饮之,一醉而愈;量好者,再饮之以酒,必以醉为度。

[功效]疏风开窍,清利头目。

[主治]头脑痛。

[来源]《石室秘录》三、救脑汤[组成]辛夷9克、川芎30克、细辛3克、当归30克、蔓荆子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散风寒。

[主治]人有头痛连脑,双目赤红,如破如裂者,所谓真正头痛也。

[来源]《辩证录》四、顾首汤[组成]蔓荆子3克、川芎15克、白芷3克、甘草3克、姜夏3克、细辛3克。

[用法]煎服。

[功效]疏散风寒。

[主治]头疼。

[来源]《石室秘录》咳嗽、喘证一、归气汤[组成]麦冬90克、北五味9克、熟地90克、白术60克。

[用法]水煎服。

1剂而汗止,10剂痊愈。

[主治]人有久嗽之后,忽然大喘不止,痰出如泉,身汗如油。

[来源]《辩证录》二、止嗽神丹[组成]人参3克、白芍9克、酸枣仁6克、北五味子3克、麦冬15克、苏子3克、益智仁1.5克、白芥子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润肺,化痰宁嗽。

[主治]久嗽。

[来源]《石室秘录》三、肺脾双解汤[组成]人参3克、麦冬9克、茯苓9克、六曲1.5克、车前子3克、甘草3克、薏仁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益肺化湿。

[主治]人或咳嗽不已,吐泻不已,此肺脾之伤。

[来源]《石室秘录》四、壮气汤[组成]人参9克、麦冬30克、甘草0.9克、百合30克、贝母0.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壮气润肺。

[主治]人有多言伤气,咳嗽吐痰,久则气怯,肺中生热,短气嗜卧,不进饮食,骨脊拘急,疼痛发痠,梦遗精滑,潮热出汗,脚膝无力,人以为痨怯之症也,谁知其先伤于气乎。

消痰块神方[辨证奇闻清·陈士铎]

消痰块神方[辨证奇闻清·陈士铎]

消痰块神方[辨证奇闻清·陈士铎]一遍身大小块,累累不一,人谓痰块,谁知气不行,痰因结之不散乎。

怪病多生于痰,身中长块,亦怪病之一也。

然痰之生,本于湿,块之结,成于火,故无湿不能生痰,无痰不能生块。

然苟气旺,湿又何留?湿苟不留,火又何起?是消块不必去火,惟在消痰。

亦不必消痰,又在亟补气治本源也。

用二陈汤加味治之。

人参、茯苓、半夏、白芥子三钱,陈皮二钱,白术五钱.姜炒黄连五分。

三十剂全消。

此消痰圣药,亦消块神方。

摘自[辨证奇闻清·陈士铎]2013.08.302013.04.15朋友曾介绍来一位小伙子,上半身长满了大大的有的都连成一片的红疙瘩,真是吓我一跳,我明白这是怪病,是痰块,也断定是肺的问题,但小伙子和他父亲都说肺没事,当时还在有点感冒,我扎了几针就好了,但看着他满身的大红疙瘩,我却不知该从哪里下手了,就给他开了个完肺汤:金银花50克(原量150克),玄参30克(原量90克)、麦冬30克(原量60克),生甘草、桔梗各15克,天花粉、茯苓、白芍各9克,白芥子6克。

水煎服。

他说服用后拉稀,都不敢放屁,肩膀上的红疙瘩倒是见软了,但胸背上的疙瘩还是没见动静。

后悔没敢用原方剂量。

小伙子后来去沧州创业去了,也就没在治疗。

今天我看到这个消痰块神方,马上想起了他。

他的病到了该去的时候了!2013.09.13小伙子喝了二十多剂消块神方后大疙瘩大部分消退了,但还有痕迹也不少纠结着就像包子的褶,小伙子说希望我在给看看将这些痕迹也给消除掉,小伙子还怕针灸,但即来了就针灸一次吧,针明黄穴、外三关、水曲穴后,我就出去给他开方子:柴胡50克(如药房说量大不给抓改成25克也行),黄芩15克,人参、甘草、半夏、茯苓、白芥子个10克,王不留行、牡蛎、夏枯草各30克,生白术15克,姜炒黄连2克,陈皮6克。

水煎服。

开完方子我再去看他时,他脸色苍白在床上坐着告诉我刚才他晕针了啥也不知道了,等醒过来还纳闷自己是躺在哪里,并且还出了一身汗。

陈士铎奇方妙药谈

陈士铎奇方妙药谈

陈士铎奇方妙药谈陈士铎奇方妙药谈陈士铎是清代初期的著名医学家,著作很多。

长期以来,有人说他标新立异,有人说他具有叛逆性格。

我却认为陈士铎思维活跃,极有创造,临床经验很丰富。

在此向同道谈谈他的奇方妙药。

1.川芎南京医科大学贝叔英经常用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疗效很好。

散偏汤出自《辨证录》:“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百药治之罔效......其病有时重有时轻,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风寒三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方用散偏汤,川芎一两,白芍五钱,白芥子三钱,香附二钱,柴胡一钱,郁李仁一钱,甘草一钱,白芷五分......一剂即止痛。

”陈士铎将偏头痛的临床特点作了生动的讲述,并指出治疗偏头痛并不容易见效,而散偏汤则几乎是特效方,“一剂即止痛”,川芎量大达到一两。

2.白芍陈士铎用白芍也有独到之处。

一是用白芍治疗失眠。

《辨证奇闻》:“一夜不能寐,畏鬼,辗转反侧,少睡即惊,再睡恍如捉拿,人谓心肾不交,谁知胆气怯?......用肝胆两益汤,白芍一两,炒枣仁一两,远志五钱......二剂熟睡,三剂惊失。

”我认为用养血柔肝法治疗肝胆气怯、容易惊醒之失眠,既是至理,又有新意,且用药精,配伍好。

于是我将肝胆两益汤试用于临床,果然有实效。

二是白芍治疗痉挛性腹痛。

《辨证录》:“人有腹痛至急......欲泻而又不可得......用寒药治之不效,热药亦不效,用补药亦不效......方用逍遥散加减最妙......白芍五钱,茯苓三钱,当归二钱,白术一钱,甘草一钱,柴胡一钱,陈皮一钱,神曲一钱......二剂而痛止矣。

”白芍是中医的解痉止痛剂,白芍一定要成为主药,用量要大。

肝气失疏则发生痉挛性腹痛,白芍是最佳柔肝药,柔肝则缓解痉挛,缓解疼痛。

推而广之,重用白芍也能治疗痉挛性便秘。

3.白术陈士铎把白术作为治疗风湿腰痛的要药。

《辨证奇闻》:“风湿入肾不得出,则腰痛。

”《辨证录》:“感风湿......腰重如带三千文,不能俯仰。

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百病皆由痰作祟

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百病皆由痰作祟

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百病皆由痰作祟川贝降肺经之火痰,杏仁行肺经之寒痰,白附去肺经之风痰,蒌仁涤肺经之结痰。

肺经之虚痰,非阿胶不下;肺经之毒痰,非硝石不除。

若湿痰发于脾经,半夏驱之使不滞;痰气伏于脾经,旋覆推之使不停;血痰结于脾经,冬花开之使不积。

又有湿热在脾胃而成痰者,槐角理之,痰自清豁而弗生;实痰留于胃腑而致胀者,玄明荡之,痰自消归于乌有。

如因痰而胃痛,螺壳止之;宿痰而成囊,苍术除之。

豁痰迷于心窍,远志为功;破心经之痰郁,赖有蕤仁。

礞石滚痰之滞,肺经独爽;铁花开痰之结,地脏自泰。

肾经得肾盐,痰火顿息;肾中入蛤粉,痰热皆除。

至于肾经之虚痰,牡蛎逆之而见功;肾水泛为痰,熟地补这而奏绩。

膈上之痰兼火者,青黛疗之;兼燥者,花粉降之。

惟大黄能下顽痰于肠胃,枳实能散积痰之稠粘。

更有相火逆结之痰,解之者在僵蚕;肋下寒结之痰,豁之者需白芥。

经络中之风痰,南星可祛,有则荆沥导之;结则牵牛散之;热则竹沥行之。

惊风而生痰饮,非攻之不退,全蝎之力也;风热多致痰壅,非吐之不平,白矾之力也。

常山逐痰积,狼毒开恶痰,槟榔坠痰癖,滋姑吐痰痫。

川蓼子决风痰之上壅,马兜铃下梅核之痰丸。

诸药各有专治,诸痰别有分消,不知痰所从来,不审药所职司,动以川、半为治痰之品,一概混施,未有能济者也。

疑难杂症是很多医者倍感头疼的疾病,面对疑难病,那种束手无策的无力感,那种诚惶诚恐的恐惧感,是萦绕众医者心头的困惑。

有人说,怪病多痰,而且很多古籍中也有相关记载。

古今医籍及历代各家对痰与疑难杂症的关系的论述颇多,有“顽疾怪病,均责之于痰”“一切顽疾怪病,皆从痰论治”的说法。

如《寿世保元》曰:“一切怪症,此皆痰实盛也。

”《医学入门》曰:“痰火所以生异证。

”《丹溪心法》影响较大。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倡导“相火论”,对气、血、痰、郁诸病的成因及治疗均有独到见解。

尤其对于因痰致病有精辟论述,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陈士铎治疗痰证学术思想探究

陈士铎治疗痰证学术思想探究

陈士铎治疗痰证学术思想探究曹雯;李崇超【摘要】[目的]探究陈士铎治疗痰证的学术思想.[方法]研读陈士铎著作《辨证玉函》和《辨证奇闻》中有关治疗痰证的内容,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特色等方面,对陈氏治疗痰饮进行解析.[结果]陈士铎提出痰证的病位在“脾”“胃”“肾”,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四饮”分别和“胃气虚”、“胃怯”、“胃气壅”、“胃逆”有关,以及风、寒、湿、燥、火、食等多种因素都可以诱发痰证.同时治疗上以“痰在上宜吐,在中宜消,在下宜降”为原则,善用人参、肉桂、白术、山药、芡实等药物,并创立了治疗痰饮的一些特定方剂.[结论]陈氏对痰证辨证独到,为临床治疗痰证拓展了思路,值得现代临床推广运用.【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0)005【总页数】3页(P363-365)【关键词】陈士铎;痰证;学术思想;辨证玉函;辨证奇闻;方剂;四饮【作者】曹雯;李崇超【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痰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

自古以来医家对痰都十分重视,认识到很多疾病都与痰有关,在治疗上也对痰证形成了丰富的治疗思想。

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广义的痰,则被认为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

现今社会,物质生活优越,饮食结构上人们多喜膏粱厚味,同时体力劳作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增加,“思伤脾”,运化失司,这些造成了痰证不断增加。

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心脑血管、内分泌疾病等患病的人数明显升高。

这些疾病,很多都与中医所讲的“痰”有关。

因此,挖掘历代医家对于痰证的认识和治疗思想,对于现代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清代名医陈士铎,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痰证的认识和治疗思想,有很多深刻的见解和实用的方法,并对现代认识痰证、治疗痰证,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化痰奇穴——丰隆穴

化痰奇穴——丰隆穴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化痰奇穴——丰隆穴痰多不要怕,此处有真法。

药物:甘草;穴位:右侧丰隆穴;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

百病皆因痰作祟,祛痰就找丰隆穴痰本来是人体疾病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增多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从古至今都是让医家和病人头疼的事情,需要仔细挖掘出病根才行。

我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然后把甘草捣烂,外敷在此穴上。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祛痰的大宝穴。

甘草生长在沙土里,味甜,色黄,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恰好就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选。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

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是的,丰隆历来就被医家奉为祛痰至宝,我们怎可因穴小而不为呢,所以,但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多吃芝麻少吃肉。

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

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

”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较好。

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

当然,如果能买到纯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

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

体内多痰,也会失眠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例顽固的失眠,当时,我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症状,发现她的病因主要是体内有痰湿淤结。

陈士铎奇方分享(2)

陈士铎奇方分享(2)

陈士铎奇方分享(2)1定喘神奇丹有痰气上冲于咽喉,气塞肺管作喘,而不能取息,其息不粗,而无抬肩之状者,此气虚而非气盛也,乃不足之症。

不可作有余之火治之。

人身之阴阳,原自相根,而阴阳中之水火,不可须臾离也。

惟肾水太虚,而后肾火无制,始越出于肾宫,而关元之气不能挽回,直奔于肺而作喘矣。

然而关元之气微,虽力不胜任,以挽回其将绝之元阳,而犹幸其一线之牵连也,则犹可救援于万一耳。

方用定喘神奇丹:人参(二两)牛膝(五钱)麦冬(二两)北五味(二钱)熟地(二两)山茱萸(四钱)作汤煎服。

一剂而喘少止,二剂而喘更轻,四剂而喘大定。

此方人参宜多用,不用至二两则不能下达于气海关元,以生气于无何有之乡。

非用牛膝不能下行,且牛膝能平胃肾之虚火,又能直补其下元之气也。

麦冬益肺金,非多用则自顾不暇,何能生汪洋之水,以救燎原之炎耶!人喘则气散,非五味子何以能收敛乎。

用熟地以益肾中之水也,肾水大足,自不去泄肺金之气,然非多加则阴不能骤生,而火不可以遽制。

又益之以山茱萸,以赞襄熟地之不逮,自能水火既济,而气易还元也。

此症亦可用参熟桃苏汤。

人参熟地(各一两)破故纸(五分)茯神麦冬(各五钱)胡桃(一个)生姜苏子(各一钱)山萸巴戟天(各二钱)水煎服。

2引火汤人有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喉间亦长成蛾,宛如阳症,但不甚痛,而咽喉之际自觉一线干燥之至,饮水咽之少快,至水入腹,而腹又不安,吐涎如水甚多,将涎投入清水中,即时散化为水。

人以为此喉痛而生蛾也,亦用泻火之药,不特杳无一验,且反增其重。

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盖此症为阴蛾也。

阴蛾则日轻而夜重,若阳蛾则日重而夜轻矣。

斯少阴肾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

治法宜大补肾水,而加入补火之味,以引火归藏。

方用引火汤:熟地(三两)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一钱)水煎服。

一剂而火自下归,咽喉之肿痛全消,二剂即全愈。

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麦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余,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滂沱之乐,水旺足以制火矣。

陈士铎治咳嗽神效方效果远超抗生素

陈士铎治咳嗽神效方效果远超抗生素

陈士铎治咳嗽神效方效果远超抗生素这是本人的一个经验方,也是学了前人的.说到这方得讲个故事,前年因增加一家分店,样样都是自已亲力亲为,开始咽喉有点干,偶尔有点咳,但晚上咳的多点,象气管炎的样子,有点象感冒的样子,自已不是医生,只是个业余爱好者,就自已为自已开了个桂枝汤方,吃了这桂枝汤之后更加业重了,整夜睡不着,越来越严重了,整夜咳个不停,第二天赶紧去医院打吊针,结果一点效果也没有,晚上咳得比前一夜更严重了,心想这下完了,当年父亲也是这个症,支气管炎.心想要自已想办了,由于夜里也睡不着就连夜起床读书,古时不可能没有这个症,但读遍了古医书都没有讲到治气管炎的,只有咳嗽和肺痈,和支气管炎相处的就只有肺痈了,读到陈士铎医学全书里的辩症录里的肺痈治疗方法:金银花50,元参40,生甘草20,天花粉15,茯芩20,白芍20,麦冬30.就按方的量,结果早是吃药下午晚上就好了,真是神效.过了几天老婆的一个同学在东莞过来拿货,咳了一个多星期,在医院吊了一个多星期的针也没效,老婆就按我的方帮她抓了一剂药给她,结果第二天早上她来电咳已好了,原来他的小孩也咳顺便也给了小孩一碗吃,小孩的也好了,连她自已也没想过有这样的效果,有一次我女儿班里流感咳嗽,也是吃这方好了,之后给很多人吃都好了很多,但也有一些不会好,十个里头可能有一,二个不好的.终观起来寒咳,痰咳,肝郁咳,水饮咳没效.对风热咳,病毒咳,热咳,阴虚咳等有很好的效果.金银花的量我量用量是50-100克,通常都是70-80克的多,但市面上很多假金银花(山银花),十家有九家是山银花,山银花卖金银花的价.只要不是白痰寒咳嗽,都可用此方,常当天就见效肺痈门(四则)人有胸膈间作痛,咳嗽时更加痛极,手按痛处,尤增气急,人以为肺经生痈也,谁知是肺热生痈耳。

夫肺为娇脏,药食之所不到者也,故治肺甚难。

肺热害肺,既可成痈,将何法疗之?疗之法,似宜救火以泻肺。

肺药不可入,而肺为脾之子,脾经未尝不受药也,补其脾经之土,则土能生金也。

陈士铎论痰药

陈士铎论痰药

陈士铎论痰药
贝母消热痰,而不能消寒痰,半夏消寒痰,而不能消热痰也。

南星峻猛,中风闭关,不得不用之斩关直入。

若其它痰病,原未有关之坚闭,又何必用南星哉。

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实胜于半夏、南星。

半夏性燥而烁阴,南星味重而损胃。

独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入于气分而实宜,即用于血分而亦当者也。

夫膜膈之痰,统胃肺而言之也。

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

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

试看疟疾,正痰藏于膜膈之中也,用白芥子一两,炒为末,米饭为丸,一日服尽,而久疟顿止,非消痰之明验乎?疟止之后,神气不倦,非消痰而不耗气之明验乎?其余消痰之药,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脾,总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脏也。

故白芥子消痰,实胜于贝母、半夏。

膜膈之痰在于何处?曰:在胃脘之上下之中,而不在胃脘上下之外。

虽痰分五脏六腑,要皆存于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消膜膈之痰,亦于胃脘中消之,岂各入于五脏六腑而后消之乎。

白芥子阴分阳分之痰,无不尽消,不必分阴阳也。

但肾经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则尽消而无疑矣。

服白芥子而仍有痰者,宜补其肾,肾足而痰自化。

火沸生痰,乃肾中之火上沸,非肺中之火上升。

六味汤止治火沸为痰之圣药也,然六味汤补水以止沸,非化痰以止火。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止咳药之概述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止咳药之概述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止咳药之概述凡具有祛除或消除痰浊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痰、咳喘三者,在病机上相互影响。

咳嗽喘息病证每挟有痰涎,痰浊壅盛又能刺激或阻塞气道,引起咳嗽气喘。

而化痰药多兼止咳平喘之功,止咳平喘药亦多有化痰之效。

所以,这两类药合于一章,总称之为化痰止咳药。

化痰药适用于各种痰证。

痰是一种病理性的致病因素,既是人体水液代谢和津液运行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引起多种病证。

它“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痰之为病,部位广泛,病证复杂,随痰浊停留阻滞的部位不同,症状特点各异。

如痰停脏腑,阻于肺窍,则发为咳喘有痰;阻于胸中则为胸痹;停于脘腹发为痞满证;若痰浊上蒙清窍可引起眩晕、痫证、癫狂;肝风夹痰上犯可致中风、惊风;痰阻经络则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结形成瘰疬、瘿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发为阴疽流注等。

一般说来,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等证。

若痰流于经络,肌肤所致的瘿瘤瘰疬,阴疽流注;或痰浊蒙蔽心窍引起的癫痫惊厥、中风等证,因病机上与痰有密切的关系,故亦可用化痰药治疗。

止咳平喘药,具有宣肺祛痰,润肺止咳,降气平喘等作用,主要用于外感、内伤所引起的各种咳嗽和喘息。

应用本章药物,除应根据病证不同,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化痰药及止咳、平喘药外,因咳喘每多夹痰,痰多易发咳嗽,故化痰、止咳、平喘三者常配伍同用。

痰、咳、喘是病之标,非病之本,故临床须审症求因,辨证论治。

张介宾倡导“见痰休治痰”,即应根据痰、咳、喘的不同病因病机而配伍,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

如外感而致者,当配解表散邪药;火热而致者,应配清热泻火药;里寒者,配温里散寒药;虚劳者,配补虚药。

此外,如癫痫、惊厥,眩晕、昏迷者,则当配平肝息风、开窍、安神药;痰核,瘰疬,瘿瘤者,配软坚散结之品,阴疽流注者,配温阳通滞散结之品。

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否则有促使出血之虞。

化痰奇穴

化痰奇穴

化痰奇穴痰多不要怕,此处有真法。

药物:甘草穴位:右侧丰隆穴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

百病皆因痰作祟,祛痰就找丰隆穴痰本来是人体疾病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增多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从古至今都是让医家和病人头疼的事情,需要仔细挖掘出病根才行。

我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然后把甘草捣烂,外敷在此穴上。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祛痰的大宝穴。

甘草生长在沙土里,味甜,色黄,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恰好就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选。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

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是的,丰隆历来就被医家奉为祛痰至宝,我们怎可因穴小而不为呢,所以,但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多吃芝麻少吃肉,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

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

”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较好。

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

当然,如果能买到纯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

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

体内多痰,也会失眠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例顽固的失眠,当时,我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症状,发现她的病因主要是体内有痰湿淤结。

于是,我采用甘草敷右丰隆穴的外治方法,并嘱她回家后自己也照此法调治。

体内有痰引起的失眠除了可以用上面的外敷方法以外,还可以用温病名方——温胆汤来治疗。

喉咙里有痰怎么祛痰,不妨试试按摩祛痰穴

喉咙里有痰怎么祛痰,不妨试试按摩祛痰穴

喉咙里有痰怎么祛痰,不妨试试按摩祛痰穴喉咙里有痰怎么祛痰喉咙有痰怎么办喉咙有痰吃什么药祛痰提到痰,大家都知道,但西医和中医所说的痰不完全一样。

中医说的“痰”,不仅指咳吐而出的黏稠物,还泛指一切非人体生理所需的代谢性分泌物。

中医认为,凡气血不畅之处,即津凝生痰之所。

明代医学家李中梓在其所著的《医宗必读·痰饮》中记载:“痰有五,在脾经者,名曰湿痰。

在肺经者,名曰燥痰。

在肝经者,名曰风痰。

在心经者,名曰热痰。

在肾经者,名曰寒痰。

”具体表现为:湿痰,咳痰量多,白滑而易咳出,若兼湿热,其色或黄,或咳吐脓血臭痰;燥痰,痰少而黏,难于咳出;风痰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痰扰肝经的病证,二是素有痰疾,因受风邪或风热、心情忧郁而发的病证;热痰,痰黄黏稠,坚而成块;寒痰,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或其色青白。

除了中药和饮食调理,大家还可以尝试按摩穴位帮助祛痰,我们身上就自带5个“祛痰穴”。

1.天突穴。

取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方法:拇指垂直于穴位按揉,以出现酸胀感为宜。

每次按压5~8秒、10~20次,可起到镇咳平喘、祛痰、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等作用,尤其适用于调理肺脾气滞、心情不佳所生之痰,患者常睡卧不宁,肠胃不爽,饮食受影响。

2.水突穴。

取穴:位于喉结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位置下一横指处。

方法:大拇指按住水突穴,然后拨按穴位周围的痰结,每次1~3分钟。

特别适用于治疗热痰,患者咳出的痰偏黄而稠,吐而不畅,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腻。

常按此穴可减轻咽喉肿痛、痰多咳嗽、气喘等问题。

3.云门穴。

取穴: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huì)突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窝凹陷处,身体左右各一。

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同侧的云门穴,并做环转运动,每次按摩3分钟,每日2次。

常按此穴同样适合调理热痰的一些症状,有助于宣肺止咳、化痰散结、调畅肺脏功能。

4.丰隆穴。

取穴:丰隆穴是化痰要穴,位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距胫骨前缘约两指宽处。

清代名医陈士铎治疗咳嗽的经验

清代名医陈士铎治疗咳嗽的经验

清代名医陈士铎治疗咳嗽的经验引言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以是由于感冒、过敏、病毒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在清代,名医陈士铎以其卓越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成为当时治疗咳嗽的权威。

本文将详细探讨陈士铎治疗咳嗽的经验,包括他的治疗理念、常用的药物和具体的治疗方法。

陈士铎的治疗理念陈士铎认为,治疗咳嗽应该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重视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

他注重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的咳嗽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他的治疗理念深受后人的推崇,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常用的药物陈士铎在治疗咳嗽时经常使用中药,以下是他常用的一些药物:1. 杏仁杏仁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干咳无痰的病人。

陈士铎常将杏仁研磨成粉末,与蜂蜜一起服用,可以有效缓解咳嗽症状。

2. 百部百部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陈士铎常将百部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用于治疗咳嗽症状较重的病人。

3. 桔梗桔梗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祛痰止咳的功效。

陈士铎常将桔梗煎煮成汤剂,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的病人。

治疗方法陈士铎在治疗咳嗽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他常用的几种治疗方法。

1. 饮食调理陈士铎认为,饮食对于治疗咳嗽非常重要。

他建议病人多吃一些润肺止咳的食物,如梨、百合等。

同时,他也强调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咳嗽症状。

2. 药物治疗陈士铎常常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他根据病人的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并根据需要进行配伍。

他注重药物的煎煮方法和用量,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3. 推拿按摩陈士铎认为,通过推拿按摩可以刺激身体的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缓解咳嗽症状。

他经常使用推拿按摩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草药熏蒸陈士铎常常将一些具有祛痰止咳作用的草药进行熏蒸,让病人吸入草药的气味,以起到缓解咳嗽症状的作用。

他认为草药的气味可以直接作用于肺部,对咳嗽有良好的疗效。

结论陈士铎是清代一位杰出的名医,他在治疗咳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化痰奇穴——丰隆穴

化痰奇穴——丰隆穴

化痰奇穴——丰隆穴化痰奇穴——丰隆穴痰多不要怕,此处有真法。

药物:甘草;穴位:右侧丰隆穴;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

百病皆因痰作祟,祛痰就找丰隆穴痰本来是人体疾病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增多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从古至今都是让医家和病人头疼的事情,需要仔细挖掘出病根才行。

我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然后把甘草捣烂,外敷在此穴上。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祛痰的大宝穴。

甘草生长在沙土里,味甜,色黄,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恰好就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选。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

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是的,丰隆历来就被医家奉为祛痰至宝,我们怎可因穴小而不为呢,所以,但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多吃芝麻少吃肉。

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

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

”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较好。

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

当然,如果能买到纯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

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

体内多痰,也会失眠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例顽固的失眠,当时,我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症状,发现她的病因主要是体内有痰湿淤结。

于是,我采用甘草敷右丰隆穴的外治方法,并嘱她回家后自己也照此法调治。

中医识痰治痰的痰证思维

中医识痰治痰的痰证思维

中医识痰治痰的痰证思维中医认为,天人是合一的。

好多人都知道天人合一这个词语,但是却不了解怎么个合一法,另外有些人推崇现代科学的,又认为中医里天人合一是一句大而无当的空话,是一种伪科学。

这些都是因为不了解中医理论的缘故。

天人合一,那么天和地在人体上都有相应的体现。

大家都知道五脏六腑,这就是天地的一个体现。

怎么说呢?脏是实体的,都是一个肉团,腑有一个大的空间,能够盛下很多的东西。

这是脏和腑的区别。

五脏六腑也就是指的心肝脾肺肾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囊和三焦。

天是在上的,地是在下的,二者如果没有交合,那也就独立的天和地了。

如果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那么天地交合就产生了万物。

人体的五脏就是地气上升形成的,而六腑就是天气下降出现的。

五行的划分另外五脏和五行有一个配属,就是心属于火、肺属于金、肝属于木、脾属于土、肾属于水。

整个人体的躯干部分也可以由这个五行来划分,而且这个划分可以和天地对照来看,十分明了。

大地的土壤就是人体的脾;地面下的水就是人体的肾;早晨太阳从大海中(或者地平线)上升起来,往上长,和树木很象,就叫做木,人体对应的就是肝脏;中午的太阳在最高点,相对来讲温度比较高,属于火,对应人体的心脏;下午太阳下落,对应人体的是肺,五行中为金;到了晚上,太阳整个落到地平线下,等于又回到了水里。

上面的太阳对应的就是人体的气机,人体的气机运行和太阳的运行是相一致的。

从另一方面讲,一个事物在萌芽当中就是水,事物发展的过程就是木,高潮阶段就是火,衰落的阶段就是金、消失了(实际上等于又回到了虚空中酝酿新的萌芽)又回到了水。

而发展和衰落的中间阶段就是土。

这样来理解应该比较容易懂,所以中医没有什么难懂的,只不过是名词术语不一样罢了。

六腑的分类五行是地气方面来分的。

从天气上来讲又分为六种,就是风对应人体肝脏、寒对应人体的膀胱、暑对应人体的胆、湿对应人体的脾、燥对应人体的胃、火对应人体的心脏。

这个在中医上讲叫六气,也就是六种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中医谈痰话说《化痰奇穴》陈士铎论痰药【转载】慢性肠炎治疗心得【转载】辨方证与方证相应分析+掌握快速的辨证施治方法-----汤方辨证+仲景立方---慎重之心,精而不杂,有名有症,有机有理。

【转载】中医谈痰+话说《化痰奇穴》+陈士铎论痰药2013-03-29 23:57:12| 分类:杏林医旅|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舍得《中医谈痰+话说《化痰奇穴》+陈士铎论痰药》中医谈痰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

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

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

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

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陈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水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

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

肺为贮痰之器。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

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

水代谢。

中医认为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

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全身。

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打通肺经和大肠。

肺经循行从大肠出发,先到达肩膀头,顺手臂而下到手指端,交大肠。

肺吸收新鲜空气,大肠得气后,才能正常运转,清除糟粕,肺脏才能平平安安。

1、揉中府、肺俞,止咳又润肺。

肺经从体内行至肩膀头出,起于中府和云门两穴。

若点揉二穴很疼,必有邪客,可用大真空罐在此拔罐,一罐两穴,引出入侵之外邪。

罐斑通红为热;罐斑黑紫为寒;皮肤出泡为湿。

咳嗽初期,刺激点揉中府、肺俞(或拔真空罐5分钟),立马止咳。

2、常搓手腕,清涕自消。

肺喜温,怕寒凉。

手腕处皮薄,如果这里长期沾凉受冻,老来必定肺气伤损。

尤其是中医寸口把脉处为要害之口。

当身体突然感到寒凉时,清涕流下,可以搓手腕寸口至发热,就会感觉后脖子发热,清涕即止,可避免一次感冒。

3、着急上火引起的咳嗽。

用右手大拇指的指甲在左手的少商穴上狠劲点,坚持1分钟。

肺经手指尖上的少商穴,特别适合放血,可泄肺热。

肺反应在脸上的部位为双眉之间。

这块区域要是发红、发青、有斑、长痘,祸首均为肺内藏邪。

如鼓痘、发红(伴燥咳)提示肺经有热。

发暗、发青,提示肺经受寒。

肺还主声(但根在肾)。

声音低微为肺气虚;声音嘶哑为风寒束肺。

肾为生痰之本。

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

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

所以,在健旺脾阳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

肾阴虚,导致肾不能纳火,肝火就旺。

要肝肾同养,补肾阴的药六味地黄丸。

中医将痰分成三类:气郁之痰、脾虚之痰和血痰。

气郁之痰是平时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憋气胸闷而成。

咳嗽出的痰有时是脾虚生痰,如此则应健脾祛湿。

血痰是高血脂形成的,由于血脂堆积而生成的痰。

这三种痰可以互转,事先确定病因,以免张冠李戴。

体内多痰,也会失眠。

由痰导致的失眠,通常患者脸上或身上的皮肤会明显泛黄。

中医学中“痰”的范围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

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

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主要有寒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喝热的,舌苔薄白。

这种情况多由受寒邪引起。

可以用陈皮、桔梗等化痰的药物泡水,同时治疗风寒感冒。

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

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

饮食要清淡,不要吃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竹沥水或者梨汁。

(淡竹和青杆竹的新鲜茎,经火烤所沥出的淡黄色澄清汁液即为竹沥。

其性寒味甘,一般作为清热化痰之用。

)湿痰: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

这是由于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

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药等食物。

同时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黄。

这时要多喝水,可适当用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用加湿器。

刺激穴位祛痰:痰的产生和增多会引发人体疾病,祛痰,也必须找到病根。

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所以,凡与痰有关的病症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1、按揉丰隆穴。

丰隆穴走于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前外侧。

从腿的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

如果嗓子哑了,好像是有东西糊在里边,吐也吐不出来,这可能是有痰结在喉咙了,点按丰隆穴一分钟。

如果有人觉得有痰咳不出来,揉丰隆穴后很容易把痰吐出去。

高血脂、体内痰湿重的人,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胶布固定。

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隔12个小时再贴。

(甘草味甜,色黄,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选)2、按揉支正穴。

支正是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一个络穴,位于腕横纹上五寸。

支正穴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中医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了,叫痰湿所结。

或有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成赘生物。

脂肪瘤也是人体的痰结。

通过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这些赘生物。

因为支正穴可以从心脏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

3、多吃芝麻少吃肉。

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尤其是猪肉吃多了很容易生痰。

可以把芝麻炒熟后磨成粉,每天吃点儿。

纯正的芝麻油更好,当做食用油,能痰消病灭话说《化痰奇穴》痰多不要怕,此处有真法。

药物:甘草穴位:右侧丰隆穴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

百病皆因痰作祟,祛痰就找丰隆穴痰本来是人体疾病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增多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从古至今都是让医家和病人头疼的事情,需要仔细挖掘出病根才行。

我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然后把甘草捣烂,外敷在此穴上。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祛痰的大宝穴。

甘草生长在沙土里,味甜,色黄,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恰好就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选。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

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是的,丰隆历来就被医家奉为祛痰至宝,我们怎可因穴小而不为呢,所以,但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多吃芝麻少吃肉,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

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

”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较好。

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

当然,如果能买到纯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

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

体内多痰,也会失眠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例顽固的失眠,当时,我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症状,发现她的病因主要是体内有痰湿淤结。

于是,我采用甘草敷右丰隆穴的外治方法,并嘱她回家后自己也照此法调治。

体内有痰引起的失眠除了可以用上面的外敷方法以外,还可以用温病名方——温胆汤来治疗。

由痰导致的失眠,通常患者脸上或身上的皮肤会明显泛黄,所以,如果您失眠并伴有皮肤泛黄的症状,最好试试由温胆汤制成的中成药温胆片。

中医上将痰分成三类:气郁之痰、脾虚之痰和血痰。

气郁之痰是大家平时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憋气胸闷而成。

我们咳嗽出的痰有时不是来自肺部,而是脾虚生痰,如此则应健脾祛湿。

血痰是高血脂形成的,由于血脂堆积而生成的痰。

这三种痰可以互转,事先确定病因,以免张冠李戴。

有两个穴位经自我按摩对化痰有显著效果。

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

丰隆穴对现代人最有作用,它可以去除高血脂,所以体内痰湿很重的人一定要揉这个穴位。

有人嗓子哑了,自述好像是有东西糊在里边,吐也吐不出来,这就可能是有痰结,结在喉咙这块了,就给它点按丰隆穴一分钟,马上他就觉得这块开了,这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不知道痰化到哪里去了。

所以它既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无形之痰,觉得这儿有东西但吐也吐不出来,咽也咽不下去,像梅核气一样,它也能散掉。

如果有人觉得就是有痰吐不出来,揉了丰隆穴以后很容易就可以把痰吐出去,这个丰隆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痰穴。

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手太阳小肠经之支正穴。

腕横纹上五寸,这里(是)支正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