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无形之痰的原则

合集下载

中医说痰饮

中医说痰饮

中医说痰饮水湿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后便成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上次我们说的湿气,可以这么认为,湿气是水湿痰饮的最早状态,换句话说,身有湿气,不做正规、正确、有效的处理,将会发展成为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同源而异流,分之为四,合则为一,都是人体津液代谢(输布与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不同部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故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而湿乃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和水明显。

由于同源异态,临床常出现两者并见相兼、难以截然分开的情况,如水湿、水饮、湿痰、痰饮等。

在论述痰、饮异同时,《证治汇补》有言:“饮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

其初各别,其后同归,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

若其外出,则饮形清稀,痰形稠浊,又不同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痰饮应该是两个事物,是一个并列词组。

其包括“痰”与“饮”。

(痰)中医的痰主要指的是由于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主要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的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能够看得见的一些痰液,比如吐的痰、哮喘病表现出来的喉咙痰鸣等。

无形之痰,一般都是看不见的,比如癫狂,痰迷心窍以及风湿痹痛,引起的手足关节变形的一些痰。

对于这种病症,主要用一些温化、温运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

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

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川贝降肺经之火痰,杏仁行肺经之寒痰,白附去肺经之风痰,蒌仁涤肺经之结痰。

肺经之虚痰,非阿胶不下;肺经之毒痰,非硝石不除。

若湿痰发于脾经,半夏驱之使不滞;痰气伏于脾经,旋覆推之使不停;血痰结于脾经,冬花开之使不积。

又有湿热在脾胃而成痰者,槐角理之,痰自清豁而弗生;实痰留于胃腑而致胀者,玄明荡之,痰自消归于乌有。

如因痰而胃痛,螺壳止之;宿痰而成囊,苍术除之。

豁痰迷于心窍,远志为功;破心经之痰郁,赖有蕤仁。

礞石滚痰之滞,肺经独爽;铁花开痰之结,地脏自泰。

肾经得肾盐,痰火顿息;肾中入蛤粉,痰热皆除。

至于肾经之虚痰,牡蛎逆之而见功;肾水泛为痰,熟地补这而奏绩。

膈上之痰兼火者,青黛疗之;兼燥者,花粉降之。

惟大黄能下顽痰于肠胃,枳实能散积痰之稠粘。

更有相火逆结之痰,解之者在僵蚕;肋下寒结之痰,豁之者需白芥。

经络中之风痰,南星可祛,有则荆沥导之;结则牵牛散之;热则竹沥行之。

惊风而生痰饮,非攻之不退,全蝎之力也;风热多致痰壅,非吐之不平,白矾之力也。

常山逐痰积,狼毒开恶痰,槟榔坠痰癖,滋姑吐痰痫。

川蓼子决风痰之上壅,马兜铃下梅核之痰丸。

诸药各有专治,诸痰别有分消,不知痰所从来,不审药所职司,动以川、半为治痰之品,一概混施,未有能济者也。

疑难杂症是很多医者倍感头疼的疾病,面对疑难病,那种束手无策的无力感,那种诚惶诚恐的恐惧感,是萦绕众医者心头的困惑。

有人说,怪病多痰,而且很多古籍中也有相关记载。

古今医籍及历代各家对痰与疑难杂症的关系的论述颇多,有“顽疾怪病,均责之于痰”“一切顽疾怪病,皆从痰论治”的说法。

如《寿世保元》曰:“一切怪症,此皆痰实盛也。

”《医学入门》曰:“痰火所以生异证。

”《丹溪心法》影响较大。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倡导“相火论”,对气、血、痰、郁诸病的成因及治疗均有独到见解。

尤其对于因痰致病有精辟论述,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痰病的辨证论治之无形之痰

痰病的辨证论治之无形之痰

痰病的辨证论治之无形之痰1.风痰在肝眩晕头痛,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肢体麻木,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苔薄腻脉弦。

面神经瘫痪、脑血栓、脑栓塞、脑炎后遗症等病均可见此证。

此乃内风挟痰,治当平肝熄风化痰,可选用牵正散或天麻钩藤饮合导痰汤化裁。

常用药物有桑叶、白蒺藜、钩藤、全蝎、僵蚕、白附子、陈胆星、法半夏、郁金等。

2.痰迷心窍癫狂痫厥,精神失常,神情呆滞,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苔黄腻,脉弦滑。

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血管意外、神经官能症、某些心脏病可见此证。

治以化痰开窍,导痰汤为代表方剂。

常用药物有竹沥、半夏、橘皮、茯苓、菖蒲、远志、矾水郁金、陈胆星、天竺黄等。

3.痰郁于肝胸闷,咽部似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颈部甲状腺肿大,情志不畅时症情加重,苔薄腻,脉弦滑。

咽部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可见此证。

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可选用半夏厚朴汤或四海舒郁丸加减。

常用药物有苏梗、柴胡、郁金、半夏、陈皮、茯苓、浙贝母、黄药子、夏枯草等。

4.痰瘀阻胸胸骨后或心前区阵发性疼痛,或向后背放射,胸闷有紧压感,呕恶,苔白厚腻,舌质紫。

冠心病、心肌梗死可见此证。

治宜通阳化痰、行气化瘀。

仿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常用药物全瓜蒌、薤白、姜半夏、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等。

5.痰蕴脾胃胃脘痞闷,嗳气,恶心,呕吐痰涎,腹鸣且胀,食少神疲,身重嗜睡,大便溏解,苔白腻,脉濡缓。

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系统的某些慢性疾病可见此证。

治当健脾和胃化痰,仿香砂六君子汤合二陈平胃散加减。

常用药物有木香、砂仁、苍术、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厚朴等。

6.痰浊中阻眩晕阵作,头重如蒙,如坐舟车,恶心呕吐痰涎,胸闷脘痞,食少,苔白腻,脉弦滑。

内耳迷路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神经官能症等病可见此证。

治宜化痰和中定眩。

方剂可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常用药物姜半夏、白术、陈皮、天麻、白蒺藜、茯苓、泽泻等。

7.痰动于肾气喘气短,咳唾痰沫,腰酸膝软膝肿,面目黧黑,脉沉细滑,苔白滑。

增生、囊肿、结节皆属“无形之痰”,清代名医名方加减,化痰软坚

增生、囊肿、结节皆属“无形之痰”,清代名医名方加减,化痰软坚

增生、囊肿、结节皆属“无形之痰”,清代名医名方加减,化痰软坚气血第一种“淤”——黏滞重浊的痰湿一说到痰,人们可能立刻会想到咳嗽堵嗓子眼里的那种黏黏的物质,或者是我们平时吐出的口水。

而中医上把痰分为两种——“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部,即肺部和支气管分泌出来的黏液,也就是我们平常咳嗽吐出的痰涎,也称为“外痰”。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痰很少,只是我们的身体为了保持呼吸道湿润而分泌的少量黏液,但是当我们生病时,呼吸道发生炎症或者是主呼吸的肺出了问题,呼吸道就会分泌更多的痰量,而痰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可以由黏痰变成黄脓痰。

我们这里说的痰湿,实际上指的是“无形之痰”。

它在人体各个组织、脏器、血液之内,是我们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

痰湿是由于身体里的水液停滞不化了而导致痰和湿凝聚在一起,它有黏滞、重浊等特点。

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就容易形成痰湿。

痰湿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气郁生痰”、“脾虚生痰”,若肺失宣降,津失输布,就会液聚生痰;若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

这三脏中,又以脾的功能最重要。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我们身体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我们吃东西的时候,食物会经过口,然后运送到胃,还必须经过脾的运化,营养物质才能被运送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如果脾运健旺,则脏腑气血充和;若脾运失健,我们胃里积累的食物就不能变成营养物质运送到周身,体内没用的产物排不出去,就会与体内的水混合,腐烂发酵,就成了痰湿。

体内痰湿过盛,就容易患冠心病、中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痰湿会造成瘀血,那么痰湿和瘀血一结合,就会产生如结节、囊肿、增生乳核、炎性包块等。

所以在治疗这些疾病时,更注重化痰软坚。

给大家分享一个化痰软坚散结的方子,叫消瘰丸。

出自于清代程国鹏的《医学心悟》,药物组成非常简单。

玄参、牡蛎、贝母三味药等量组成,这三味药共同的特点就是软坚散结,还具有一定的清热作用。

有形、无形之痰--辨治---沈绍功

有形、无形之痰--辨治---沈绍功

有形、无形之痰--辨治---沈绍功【有形的痰】【寒痰】痰清稀泡沫。

主药白芥子。

【热痰】稠粘有块,烦渴,苔黄。

主药葶苈子。

生葶苈子祛热痰又能通便,假如大便不好的病人,葶苈子炒了,通便的作用就没有了,光祛热痰。

【燥痰】呛咯带血,咽干舌燥。

主药北沙参。

南沙参止咳不祛痰,北沙参又止咳又祛痰。

【湿痰】痰多易咯,苔腻纳呆。

主药莱菔子。

【无形的痰】症状有六个:苔腻、脉滑、头重、胸闷、口粘、纳呆。

主症苔腻。

主药温胆汤。

(1)痰迷心窍。

眩晕、心悸、癫痫狂、中风和昏迷。

主药胆南星+天竺黄。

(2)痰停少阳。

寒热往来,胁满易堵,喉如骨鲠,(就是梅核气)。

主药柴胡+黄芩。

茵陈是退腻的退舌苔的好药。

【临床低烧苔腻的用】小柴胡汤+茵陈+泽泻,苔薄的用补中益气汤+桂枝+白芍,手脚心发热的,苔净的用知柏地黄汤。

(3)痰浊中阻。

胸满,痞满,嘈杂不清,肢体沉重,主药温胆汤:竹茹、枳壳、云苓、陈皮、石菖蒲、郁金。

但是还要加莱菔子15g+丹参30g。

莱菔子走脾胃可以把温胆汤祛痰引到中焦,而且莱菔子祛痰的效果特别好。

痰和瘀是一体的,有痰必有瘀,有瘀必有痰,祛痰药里面加上化瘀的药,会提高疗效;反过来,你化瘀的药里面加上祛痰的药,它疗效就提高了。

化瘀药的代表就是丹参,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化痰药里的代表就是莱菔子。

二(4)痰窜经络。

瘰疬、痰核、阴疽、流注。

'体外结核’结核不长在肺上长在淋巴。

加地龙-透络,把络里面的痰透出来,吃药前,给他胳膊伸出来,给他划一道,西医就叫划痕实验,划过之后,起红条了尽量不用;划过之后,你没有起红条,你就放心用。

脱敏,还能致敏。

还可以用土鳖虫。

加生黄芪30g增加动力。

(5)痰阻四肢。

麻木、偏瘫。

温胆汤+桂枝和鸡血藤。

中医经验 “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助你化解咽中顽痰!

中医经验  “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助你化解咽中顽痰!

中医经验“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助你化解咽中顽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可能会有咽喉不适的情况,比如喉咙干燥发痒、声音嘶哑、咽喉中有顽痰等症状。

这些症状往往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使我们感到非常不舒服。

其中,咽喉中有顽痰这一症状,让许多人深感烦恼。

而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这一方法就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的方法,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原则,即通过调理人体的气机,使气机畅通,从而促进痰液的代谢和消除。

在中医认为,人体的气机和痰液的产生、代谢是相互关联的。

如果气机不畅通,痰液就会积聚在肺、喉等部位,导致咳嗽、嘶哑等症状。

而如果调理好气机,就能够促进痰液的代谢和消除,从而达到治疗咽喉症状的目的。

那么,如何治疗咽喉中的顽痰呢?下面介绍一下具体的方法:1.口腔清洁:口腔清洁是预防咽喉感染和咽喉刺激的一种有效方法。

每天早晚及饭后要注意用温开水漱口,可以把口腔内的细菌、食物残渣等垃圾清除掉。

建议漱口的时间长短为2-3分钟。

2.鼻腔清洁:鼻塞、鼻炎等呼吸道疾病,易使咽喉受刺激,从而引起咳嗽,喉咙痒等症状。

因此,鼻腔清洁可有效预防这些症状。

每天用盐水漱鼻一次,可以将鼻子内的细菌、病毒等清除掉。

3.喝足温水:温水可以刺激喉咙,从而使喉咙内的痰液变得松软,更容易吐出来。

每天饮用60-80度的温水,可加快痰液的流动和排出。

4.气功调理:人的气机对身体的各个部位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呼吸法、运动、按摩等方法,可以帮助调节气机,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进而减少咽喉症状的发生。

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气功练习方式,如吐纳、打颤等动作,对缓解咽喉症状有明显的功效。

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是中医药治疗痰液的核心理念。

通过改善气机,促进身体内脏的代谢和排泄,加速痰液的代谢和消除。

如果想要彻底解决喉咙中的顽痰,建议大家平时注重生活中的小细节,例如饮食方面避免寒凉、辛辣的食物,多进行锻炼等。

同时,在治疗咽喉症状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一些中成药治疗,如清热化痰口服液、枇杷露等,可以起到在气机调理的基础上,更快得到疗效的作用,达到化痰的目的。

“痰”为百病之源,喉咙有痰吐不完?教你3招化痰,一身轻百病消

“痰”为百病之源,喉咙有痰吐不完?教你3招化痰,一身轻百病消

“痰”为百病之源,喉咙有痰吐不完?教你3招化痰,一身轻百病消“说起“痰”,受众群就非常广了,因为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和下至几岁的孩童可能均有这方面的困扰。

由于痰的粘性特别高,所以想要将痰吐干净是件难度很大的事,而正是这种“吐完还有,如鲠在喉”的状态让人产生一种极度不舒适的感觉,要是症状严重些的就可算得上是痛苦了。

今天本文会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下为什么“喉咙有痰总是吐不完”和相关的一些化痰问题,帮助大家早日脱离“苦海”。

一、“痰”是百病之源我们常说的“痰”,是指喉咙里的粘稠物质,可以吐出来。

临床上定义的痰由呼吸道产生,当喉咙受到外界或自体因素刺激后,会分泌一些液体,这液体中包含有多种成分,既有粘液、脱落细胞,也有病菌等。

但在中医学上,“痰”就复杂得多了,这是因为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前者不用多说,和西医上大体一致,最大的相差点就是无形之痰了。

那么什么是无形之痰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知道中医是怎么看待“痰”的。

他们认为痰是身体代谢障碍产物中粘稠的那部分,痰的生成与很多脏腑器官都都有紧密关系。

上文中提及的代谢主要是指水液代谢,而水液是由我们所食而生,水液可转化为血气,也能转化为痰,那么这当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呢?答案是在腹内各器官更能是否可以协调配合,如果一旦其中国有某一器官出现问题,阻碍水液的正常代谢,那么就很可能生出痰液。

这当中脾肺肾起到中枢的作用,我们进一步了解下。

脾之用:脾脏有运化物质的功效,即将我们摄入的食物细化成各种微小营养元素,再将其输送给其他组织,有点像“加工厂+搬运工”的职责。

这也是为什么有“脾是生痰之源”一说了。

如果经常忧思难安,整日没有笑颜,这种情绪就可能会扰乱脾的正常运作,使得水液产生遇到阻碍,为痰液性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

肺之效:在我们的常识中,痰就是在呼吸道生成的,再经此排出。

但在中医学上,肺只是起到一个储存痰液的作用。

肺是吸入气体在体内交换的场所—新鲜空气进入肺中,然后通过肺部的毛细血管与身体的废气进行置换,然后充满二氧化碳的废气就顺着呼吸道在呼气时排出,而机体则得到了氧气。

痰湿介绍-无形之痰

痰湿介绍-无形之痰

痰湿介绍-无形之痰那么“无形之痰”是什么,我们该怎样来判断“无形之痰”的存在呢?中医判断体内有“无形之痰”的依据有四个。

①肥胖。

中医说的“肥人多痰湿”,就是指肥胖的人体内多有“无形之痰”存在,因为脂肪具有“痰”的秽浊、黏滞、稠厚的特性,它是积聚在体内的水湿中的秽蚀部分凝聚而成。

②舌苔厚腻。

厚腻的舌苔,是体内水湿秽浊过多最直观的表现。

③肿块。

凡是肿块颜色不红,突起于皮肤表面,呈结节状,按之软或韧。

内含水液、黏液或黏胨样物质的,在中医上都称为“痰块”。

④滑脉。

中医按脉象在指下的不同感觉,将其分为二十多种,滑脉就是其中之一中医对滑脉的描述是“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就是指我们摸到的脉象就像是珠子在光滑的盘子上滚动这么流利迅捷,滑脉的出现是体内有痰浊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也是中医诊断“痰”的主要依据之一。

根据中医对痰的认识,借助西医的微观检查,可使“无形之痰”的概念更具体化和直观化。

比如说西疾上的高血脂症、囊肿、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等,这些疾病都具有秽浊、黏滞、稠厚的特征表现,因而也可以认为这些病是痰引起的,这样,西医的检查成为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

而通过中医对痰的产生机理的认识,我们便可以把这些疾病的产生和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联系起来,为疾病找到根本性的治疗手段。

比如说高血脂症、囊肿、淋巴结结核,这些疾病都符合中医痰的特性,它们产生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是和脾的运化失常、水湿痰浊在体内过度积聚有关,所以可以通过健脾助运、化痰软坚的方法来治疗。

而且由于从根源上杜绝了“痰”的生成,治疗效果是长久的。

在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位高血脂症患者,服用舒降之、力平脂等没有明显效果,自觉头晕乏力,精神不振,胃纳不佳,白天嗜睡,夜间多梦,心慌心悸,大便经常不成形,面色无华,舌苔淡白,两手的脉象都细微无力。

我诊断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体内痰浊凝聚,留滞于血脉之中,影响气血运行而发病。

给予健脾化痰的中药7剂:炒白术30克,党参15克,陈皮10克,半夏l0克、甘草6克,茯苓15克,橘络6克,胆南星l0克,焦山楂15克,生姜5片。

中医治疗呼吸病之化痰诸法

中医治疗呼吸病之化痰诸法

中医治疗呼吸病之化痰诸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呼吸系统是非常容易发生疾病的一个系统,而“痰”则是应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传统中医化痰的方法有着良好的对症效果,可以使患者的呼吸病与痰浊得到有效的化解。

中医里“痰”的分类说起“痰”,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我们在咳嗽之后吐出的黏液,但在我国传统中医当中,这个“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被称为“有形之痰”。

与之相对的,中医里还有一种“无形之痰”,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人们身体发生的各种与脾、肺有关的疾病大多数都与无形之痰有关,比如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的大多数呼吸病都是由于无形之痰所引发的。

通常情况下,患者体内的无形之痰是由于不同的外邪侵犯身体所形成的,具体可以分为寒痰、热痰、湿痰与燥痰等,而不同的无形之痰也会导致人们吐出的有形之痰的状态变化。

比如,寒痰就是由于外界的寒邪侵犯人的身体,导致患者的脾脏失去运化功能而使水湿凝结成痰,这种痰会导致患者感觉害怕寒冷且舌苔薄白,而患者排出的痰液也会呈现出白色;热痰是患者身体受热导致,这类患者会表现为怕热、舌头发红,舌苔变黄,而痰液也会变得发黄且粘稠;湿痰是由于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饮食过于油腻或是长期身处潮湿环境导致湿气侵入人体形成的,这类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容易感到身体沉重疲乏,且经常有便溏的情况,而患者的痰液也会呈现白色稀水样;而燥痰则是患者在长期干燥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类患者会感觉口鼻干燥,舌苔薄黄,同时痰液会变得粘稠不易咳出。

只有针对患者体内的“无形之痰”进行有效的治疗,才能更好的解决患者发生的呼吸疾病,使患者恢复健康的状态。

中医常用的化痰方法1.温肺化痰温肺化痰法主要针对的是因寒痰而发生呼吸病的患者。

在传统中医理论当中,肺有着通调水道、司掌呼吸肃降的功能,如果患者的身体被寒邪影响,就很容易导致痰液停留于肺部,进而导致患者肺部虚弱无法有效输布津液。

对这类患者,中医通常使用温性的药物进行调和,比如细辛、半夏、干姜等,而药方则以参苏温肺汤为主;此外,患者也可以使用陈皮、桔梗等药物在热水中浸泡饮用,同样可以起到化解寒邪的效果。

中医关于痰的理解和治疗理念

中医关于痰的理解和治疗理念

中医关于痰的理解和治疗理念1. 痰的概念与来源在中医里,痰可不是我们常见的那些粘糊糊的东西,它可是个复杂的“家伙”。

有些人觉得,咳嗽时嗓子里冒出的那一口痰就叫痰,实际上,痰是由身体里的“湿气”和“热气”混合而成的。

嗯,你没听错,湿气和热气!就像一对老冤家,闹得不可开交。

湿气是从外界环境来的,比如天气潮湿,吃了凉东西,或者内心烦躁。

热气呢,可能是因为吃了太多辛辣的食物,或者熬夜玩手机,让身体负担重重。

咳出的痰,实际上就是身体在告诉你:“嘿!我需要清理一下!”1.1. 痰的种类说到这里,痰还有不同的“身份”,可不能一口咬定。

一般来说,痰有清痰和浊痰之分。

清痰,顾名思义,颜色清澈,像是大海里的水;而浊痰呢,颜色黄黄的,粘稠得像是刚熬好的糖浆。

清痰多是寒湿引起的,容易在秋冬季节肆虐,而浊痰则多是内热导致的,像个小火炉一样,总是要冒烟。

1.2. 痰的危害咳咳,咳痰虽小,但危害可不小。

长时间的痰积在身体里,容易导致呼吸不畅,像被堵了住的马路一样,心情也会跟着变得糟糕。

而且,有些朋友常常觉得嗓子里有痰,却怎么也咳不出来,真是叫人着急。

这样下去,不仅对身体有害,心情也会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

人一旦心情不好,身体更容易“失控”。

2. 中医的治疗理念好,既然说到危害,那我们就来聊聊中医是怎么治痰的。

中医在治疗痰的过程中,讲究的是“辨证论治”。

就像医生先要了解病人的“身世背景”,才能对症下药。

简单来说,痰的治疗不是“一刀切”,而是要看病人的整体情况。

2.1. 辩证施治比如说,有的人咳嗽时带着清脆的声音,痰却少得可怜,可能就是寒湿的表现。

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推荐一些温热的药材,像生姜、桂枝,帮助驱散寒气。

相反,如果你咳得厉害,痰又黏又黄,那就得对付内热了,可能会用点清热化痰的药,比如黄芩、百合。

这些药就像是“清道夫”,把体内的杂物清理得干干净净。

2.2. 饮食与生活方式除了药物,饮食也是个关键的部分。

中医认为“食物是最好的药”。

百病皆因痰,除痰先除寒!这是祖训

百病皆因痰,除痰先除寒!这是祖训

百病皆因痰,除痰先除寒!这是祖训,传到今天竟然传丢了本文理论依据:《金匮要略》列位看官,今天的话题,我们从“痰”说起。

“痰”是什么?经常关注我们订阅号的朋友早就清楚了——痰饮者,乃是失于疏布运化的津液也。

其清者为饮,其浊者为痰。

痰与饮,异名同类。

有形之痰,多见于咳出之痰。

无形之痰,则多流溢于表里之间,无所不到。

痰饮这个东西,走到哪都是祸害。

痰饮来到肺,我们就咳嗽痰多。

痰饮来到心,我们就胸闷心痛。

痰饮中阻于脾胃,我们就恶心欲呕、腹胀纳呆。

痰饮上犯清窍,我们就头晕迷糊。

总而言之,百病皆因痰。

治怪病,先要治痰。

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医学心得。

那么,如何除痰呢?在这里,我们依旧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张仲景。

张仲景,我国汉代著名医学家。

他做过官,当过长沙太守,也是富二代,曾是大户人家子弟。

如果不是遇到东汉末期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张仲景可能会舒舒服服,无忧无虑地走完一生,当然也就不会名垂千古。

可是,张仲景生逢乱世。

在国家动荡的背景下,百姓偏逢灾病疫情,张仲景自己的家族里面,因病去世的有三分之二。

百姓之苦,深深刺痛了张仲景的心。

不过,这也成就了张仲景这样一位济世大医。

他一生发奋钻研、不断实践、行医救人。

二在行医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正如此篇文说开头所讲的,百姓的痰饮出奇地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仲景发现,有太多的人,咳嗽痰多,痰液质地稀薄色白,胸膈胀闷,舌苔白滑。

看脉象,有的时候弦滑,有的时候沉迟。

再一摸双手,发现是冰凉冰凉的。

这些病人的苦衷之一,就是咳嗽、日夜不停地咳,然后突出大量的黏痰。

仲景见此情景,只能把眼泪咽进肚子里——在脆弱的病人面前,医生必须镇定而坚强。

百姓这是怎么了?仲景一边行医,一边观察,一边思索,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不断遣方用药,完善配伍。

最后,他终于拿出了一套治疗方案。

中华医学的历史长河中,由此多了一朵绚丽的浪花。

组方如下——茯苓12克,甘草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5克,水煎服。

中医识痰治痰的痰证思维

中医识痰治痰的痰证思维

中医识痰治痰的痰证思维中医认为,天人是合一的。

好多人都知道天人合一这个词语,但是却不了解怎么个合一法,另外有些人推崇现代科学的,又认为中医里天人合一是一句大而无当的空话,是一种伪科学。

这些都是因为不了解中医理论的缘故。

天人合一,那么天和地在人体上都有相应的体现。

大家都知道五脏六腑,这就是天地的一个体现。

怎么说呢?脏是实体的,都是一个肉团,腑有一个大的空间,能够盛下很多的东西。

这是脏和腑的区别。

五脏六腑也就是指的心肝脾肺肾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囊和三焦。

天是在上的,地是在下的,二者如果没有交合,那也就独立的天和地了。

如果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那么天地交合就产生了万物。

人体的五脏就是地气上升形成的,而六腑就是天气下降出现的。

五行的划分另外五脏和五行有一个配属,就是心属于火、肺属于金、肝属于木、脾属于土、肾属于水。

整个人体的躯干部分也可以由这个五行来划分,而且这个划分可以和天地对照来看,十分明了。

大地的土壤就是人体的脾;地面下的水就是人体的肾;早晨太阳从大海中(或者地平线)上升起来,往上长,和树木很象,就叫做木,人体对应的就是肝脏;中午的太阳在最高点,相对来讲温度比较高,属于火,对应人体的心脏;下午太阳下落,对应人体的是肺,五行中为金;到了晚上,太阳整个落到地平线下,等于又回到了水里。

上面的太阳对应的就是人体的气机,人体的气机运行和太阳的运行是相一致的。

从另一方面讲,一个事物在萌芽当中就是水,事物发展的过程就是木,高潮阶段就是火,衰落的阶段就是金、消失了(实际上等于又回到了虚空中酝酿新的萌芽)又回到了水。

而发展和衰落的中间阶段就是土。

这样来理解应该比较容易懂,所以中医没有什么难懂的,只不过是名词术语不一样罢了。

六腑的分类五行是地气方面来分的。

从天气上来讲又分为六种,就是风对应人体肝脏、寒对应人体的膀胱、暑对应人体的胆、湿对应人体的脾、燥对应人体的胃、火对应人体的心脏。

这个在中医上讲叫六气,也就是六种属性。

中医治痰之法

中医治痰之法

中医治痰之法中医治痰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解决痰湿的问题。

痰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它是由于人体湿气积聚和气血失调所引起的一种病症。

痰湿可以表现为胸闷、咳嗽、咳痰、口干、头晕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痰的方法。

首先,要通过饮食来调理痰湿。

中医认为,痰湿是因为脾胃功能虚弱所致,所以首要的任务是调养脾胃。

在日常饮食中,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煎炸、腌制等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增加痰湿的产生。

相反,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水果等,这些食物有利于消化和运化湿气,减少痰湿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适当多喝一些温开水,这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湿气,改善痰湿症状。

其次,要通过运动来排除体内的湿气。

中医认为,痰湿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所以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和气机畅通,加速排除体内的湿气。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坚持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减少湿气的积聚,改善痰湿症状。

此外,还可以尝试一些通过按摩和推拿来促进气血运行的方法,如揉腹、搓手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减少湿气的产生。

再次,要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来改善痰湿症状。

中医认为,生活习惯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痰湿的调理也是如此。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这有助于调理气血,减少湿气的产生。

其次,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潮湿和闷热的环境,这有助于减少湿气的积聚。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这些都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加重痰湿的症状。

最后,要积极寻求中医的专业治疗。

虽然饮食调理、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有助于缓解痰湿的症状,但对于严重的病情还是需要寻求中医的专业治疗。

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从根本上改善痰湿的产生。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疏散湿气、调理脾胃、改善痰湿的症状。

中医论痰治法

中医论痰治法

中医论痰治法(一)中医痰证治则痰症总治: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胸臆者吐之,在肠胃者下之,此为实人立法也。

若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归藏。

(一)整体治疗观念: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与五官、肢体等组织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种整体观念不仅贯穿于中医基本理论中,而且还是临床治疗的大则。

痰证痰病的治疗,必须尊循这项原则,按整体论治。

比如痰湿咳喘一证,不能只看到痰湿阻肺,单纯予以化痰止咳方法,而且要予以健脾益气以培土生金,脾气健旺,痰湿得化,肺气得宣,则咳喘自止。

又如痰秘一证,不能见大便秘结即行通腑攻下,而要认识到肺与大肠相表里,积痰在肺,肺气不降而壅滞,腑气不通则为秘,因此治疗要宣降肺气,以除痰湿,则大便自通。

若违背了中医的整体论治观念,头痛治头,脚痛医脚,必然顾此失彼,贻误病机,遗害非浅。

(二)标本缓急:任何疾病,都有一个标和本的问题。

所谓“标”,即指疾病的现象,所谓“本”,即指疾病的本质。

前者包括了某种疾病的整个临床表现,后者则包含有这一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全部内容。

例如中痰—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固、口禁不开、痰涎壅盛,此为标;而风挟痰湿,上壅清窍则为本。

标本缓急的临床运用,应遵循急治其标,缓治其本,或标本兼顾。

如上述中痰—证,当急治其标,速以开窍启闭的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

病情缓解后,方以涤痰汤燥湿化痰以治其本。

在一般情况下,治病必治其本,如痰热扰乱心神所致失眠一证,当治本为主,清化痰热,痰热清则眠自安。

若仅予安眠以治标,则病本不去,眠不得安,还会加重痰热病情。

在标本共重的情况下,常标本兼顾。

如伤风痰咳,既疏风宣肺治本,又化痰止咳治标,用标本同治,这种方法在痰病痰证中运用较多。

但治标与治本,也不是不分主次的平均对待,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并要注意掌握标本互相转化的规律,以便始终抓住痰病痰证的主要矛盾。

无形之痰,怎么治?

无形之痰,怎么治?

无形之痰,怎么治?中医常常将痰区别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这是从临床表现上做的区分。

换从治疗的角度,其实区别并不太大。

也就是说,治疗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所用的思路、方法,大体是一致的。

湿痰为患,无论可见不可见,需要的都是二陈辈来燥湿化痰;热痰、痰火,动气扰神,需要的都是胆星、竹茹,瓜蒌、贝母,来清热化痰。

当然,区别也是有的,区别主要在配伍。

有形之痰,常见的形式有二:咳和吐。

咳吐之痰,直接来源分别在肺与胃。

在肺之痰,多伴咳喘。

所以,治痰往往离不开桔梗杏仁,前胡白前之类的药来止咳平喘。

在胃之痰,常见呕吐痰涎,食欲衰减,所以常要配合内金、山楂等消食化积,以及莱菔、枳壳等导滞行气。

同样的,到了无形之痰,往往也需要结合病位和症状,配伍来用。

常见者,如上文讲到的梅核气,既然痰与气胶着,肝与脾同病,治疗除了前面提到的半夏厚朴汤,就离不开从肝来疏泄,用柴胡、香附,从脾去温化,用陈皮、党参。

无形之痰引起的病症中,有一条在今天相当常见,头昏眩晕。

究其原委,大体有二:一在精神损耗,二在饮食肥甘。

头昏眩晕,站立不稳,属于典型的风象。

风之由来,多在水少;水少形成,往往先有心驰神往,精血耗伤。

精血不足时,人往往更喜欢通过肥甘厚味的食物,来作为补偿。

殊不知,肥甘过重生痰湿,以至于体内出现一方面阴精不足,一方面阴性的痰湿邪气又偏盛的荒诞景象。

在此基础上,一件不舒心的事情发生,肝风内动,风象逆上直冲头脑。

这时,肥甘积出的痰湿,如同水土砂石,随风上行。

痰湿的性质,黏黏糊糊的,很容易造成道路拥堵。

以至于,很多时候,风象虽然已经消退,痰却留在头脑,使得道路难以畅通。

对这种风痰上攻引起的头昏眩晕,有张名方专长于此,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以二陈为底,加白术健脾祛湿,及天麻定风止眩。

需要补充的是,如前所讲,风之所起,多因肝肾精血不足。

所以,在半夏白术天麻汤之外,须酌情再辅以地黄、玄参,寄生、川断之类填补之药,以培补根基。

以上以在头之痰浊为例,讲的是无形之痰的化解,须以痰性为据选择主药;再根据病症、病位加以配伍。

化痰能手,三味中药,化全身上下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化痰能手,三味中药,化全身上下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化痰能手,三味中药,化全身上下有形之痰、无形之痰文/温暖中医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今天要介绍的这张方子,大家听它的名字就特别有画面感,叫三子养亲汤,仿佛看到三个孝顺的儿女守在父母亲的床前端茶倒水,侍奉汤药。

老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

养亲的含义即是如此。

三子养亲汤是明代大医韩天爵的方子,说起这张方子的来历,这里头啊还有一个小故事。

话说有三个年轻人,因为双亲年事已高,总是咳嗽,咳痰,到了晚上更是整宿整宿的睡不好。

于是他们就找到韩天爵,希望他能帮忙医治。

韩天爵被三人的孝心打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让他们到菜园子里找三种植物的种子,分别是莱菔子、苏子、白芥子,用这三子熬成一锅汤,让老人每天不拘时,代茶饮。

没过多久,这三个年轻人又来了,原来是韩天爵的方子起作用了,家里老人喝完以后,果然痰少了很多,咳嗽也减轻了。

三子养亲汤:白芥子6克,苏子6克,莱菔子6克,捣碎一点,水煎或者沸水冲泡代茶饮。

苏子是紫苏的种子,莱菔子是萝卜的种子,白芥子是白芥的种子,都是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为什么一定要用种子呢?诸子皆降,种子是要在土里扎根的,深深地往下长。

降是降气的意思,中医还有一种说法叫痰随气降。

三子养亲汤紧紧围绕着这四个字,在众多化痰的方子中,它的特点就是降气,气不顺,咳嗽,咳痰,咳出来的痰发白,不是那种黄黏痰,适合用它。

我们知道,肺气以降为顺,假如说肺气往上走了,人就要咳,肺里头有很多痰,肺就会受不了,人也要咳,一边咳一边吐痰,因为肺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把痰排出去。

降气的意思是把上逆的肺气降下来,通过降气来止咳,通过降气让痰湿从下面走掉,那么,肺到喉咙这一带感觉会很通透。

首先上场的是白芥子,白芥子这味药霸气的很,它有一种逢山开路,遇水填桥的气势,一上来先把黏在肺里的痰湿拧下来。

紧接着苏子降肺气,推动痰湿往下走,走哪里呢?走肠道,肺与大肠相表里。

所以还要保证大便是通畅的,这个任务由谁来完成?莱菔子。

莱菔子擅长疏通肠道,很简单的道理,萝卜吃多了屁也会变多。

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

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

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翟怡红甘肃省中医学校 730050[摘要]:痰是人体体液的一种,是由于人体水液输布运化失常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疾病的重要原因[1].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痰是诸痰饮疾病的总称,属无形之痰,其只表现出痰的特异症状而并无实体表现,且由其生成原因不同在性质上有寒、热、燥、湿、风等多种类型,又由于它所在脏腑部分不同而症状表现各具特点[2].狭义之痰是指排出体外的有形之痰.[关键词]:痰证有形之痰无形之痰中医药辨证施治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咳嗽吐出的痰涎,所谓无形之痰,是在人体之内,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使人致病。

出于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或情忘不畅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便华液停留积聚。

其病变由内向外,即先有痰气或痰瘀内结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也有久病不愈生痰而演变为痰病痰证者,故也称内疾,是为广义之疾。

内痰可随气而行。

随气滞而凝聚,王脏六腑皆有,从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病症,故中医有“百病兼痰”,“痰为百病母”之说。

一、狂病治以滌痰狂病多因忿郁恼怒,不得宣泄,使肝阳气逆,郁而化火,郁火乘胃,津液灼而成痰,痰蓄结于阳明则发为狂症。

故病人面红目赤、两目怒视、喧扰不宁、胡言乱语、歌笑不休、打人毁物、不避亲疏、不食不眠、多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例一少妇,因夫妻经常欧打不休,正遇邻舍一杀人案,不日即惊恐万状,夜间突然冲出房门,弃衣而走,蹬高而歌,投之以礞石滚痰丸,每日2次,每次6克,服后每日大便4-5次,皆有粘液,并少量呕吐痰涎,可见无形之痰充实胃肠,方中青礞石攻陈积伏匿的老痰,大黄荡除实结开下行之路,黄芩凉心肺而清上越之火,沉香调达气机助诸药攻除积痰。

服药3日后,精神萎靡,懒言无力,竟思眠入睡,日渐好转。

后用平胃二陈汤加减调治,以增过饮食,杜绝或减少痰症发生。

二、眩晕从痰论治我国医学对眩晕的研究内容丰富,机理明确。

《内经》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治痰要领:分脏腑虚实,理气为先,常兼治火

治痰要领:分脏腑虚实,理气为先,常兼治火

治痰要领:分脏腑虚实,理气为先,常兼治火痰症的表现和危害,这里就不多说了,今天主要说说治痰的一些要领:一、治分脏腑虚实痰的生成,主要责之肺、脾、肾三脏,故对虚实之辨,亦以此三脏为主。

所谓虚实,乃指邪正而言,大抵脾肺分其虚实,肾脏辨其水火。

1.实证指邪气壅盛,津液留滞,病起不久,血气未伤,脉证俱实。

在肺者,为风寒或燥热外干,肺气郁滞,气不布津。

在脾者,为湿积生痰,当随其所因而祛之。

2.虚证指正气不足,输化无权,病非一日,元气已伤,形羸气弱。

在肺者,为肺虚气不化津,当补肺益气养阴。

在脾者,为中阳失运,痰浊内生,当补脾以杜痰源。

在肾者,阳虚则火不制水,水泛为痰;阴虚则虚火灼津成痰,当补肾以导其归藏,元气强而痰自不生。

二、审其标本缓急当因病生痰时,则病为本而痰为标,但因痰而续发其他病证时,则痰为本,而续发的病证为标。

由此可知,痰是具有标本双重作用的病理因素。

故古有“见痰休治痰,以治必求本”及“急则先治其痰”的两种论点。

凡因病生痰者,治必求本,不能单纯的见痰治痰,应该审证求因施治,病本去而痰自清。

如虚痰补之,实痰祛之,热痰清之,寒痰温之,湿痰燥之,燥痰润之,风痰散之,郁痰开之,食痰消之。

若因痰而续发某些病证时,则应以治痰为先,不能单纯见症治症,痰去则诸症自愈。

尤其是痫厥、哮喘等重病急证,痰势壅盛者,更应先治其痰,以缓其急。

三、治宜理脾化湿方书有言“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一切诸痰,初起皆由湿而生,虽有风、火、燥痰之名,亦皆因气而化,非风、火、燥自能生痰也”。

突出脾湿是成痰的基础,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点,并认为湿之为物,本无定体,既可单独为病,尤易因他邪相引合而为患,理脾化湿,分消其病邪则痰自清。

证之临床,常以二陈汤为治痰主方,随其邪正虚实、病因及病位,配伍相应药物,每取良效,可资说明。

四、治以理气为先痰是津液留聚所成,津液赖气化以宣通,故痰之病变与气滞密切有关,所谓“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顺于气则安,逆于气则重”。

中医治痰之秘诀

中医治痰之秘诀

精心整理
中医治痰之秘诀
百病皆有痰作祟,治痰先辨证;痰分为有形之痰(能咳吐出的痰)和无形之痰(咳不出的痰)。

其中有形之痰又分为热痰(黄稠粘痰)、寒痰(白稀痰)、湿痰(寒热之间的灰白痰)。

中医上说“百病皆由痰生”,如果不把痰吐出来?会让病一直拖着。

然而,中医上所说的痰,不只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有形痰,这些只是肺胃之痰。

人体内还有存在于脏?-、经-络、器官、血脉之中的无形之痰。

体内有无形之痰的人,一般会感到疲累,关节处有强烈的重坠感,舌苔白腻,脉象较滑和濡。

如果不能及时消除体内的无形之痰,等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直接引发中风、脑炎、哮′-、恶性肝炎等疾病。

一、丰隆穴是治痰要穴
那么,
-12贝母10345、湿痰:生薏仁10克陈皮10克每日一剂煎水当茶饮。

(薏仁先浸泡再煎)
6、湿痰引起的代谢综合证;(类似三高证)土茯苓30克玉米须20克荷叶10克生山楂15克葛根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7、无形痰:主要体内有积聚肿块或心脏病等。

其主要表现是起床或卧床的瞬间头晕,治须化痰药;藿香10克苏梗12克清半夏9克厚朴花12克苦杏仁9克生薏仁10克白蔻仁6克上药先浸泡30分钟,再用大火煎沸后再用文火煎10分钟。

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中医治无形之痰的原则
老中医治无形之痰的原则:
中医认为,“痰”是一种内在的致病因素,它可以阻碍气血的流通,造成身体的不适和疾病。

但是,有些痰并不显而易见,这些就是所谓的“无形之痰”。

老中医认为,无形之痰是由痰湿和气滞所致,通常是饮食不当,久坐不动,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的。

导致无形之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是由于人体体内的湿气不得当所引起的。

湿气是指人体内部脏器的排泄物,如果排放不畅,就容易形成湿气。

外因主要是环境中的湿度,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易形成湿气。

老中医治疗无形之痰的原则:
1. 清热祛湿:中医认为,湿气是引起无形之痰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清热祛湿,消除身体内的湿气。

清热祛湿的方法包括饮食、运动、中药等。

2. 活血化痰:无形之痰往往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流动缓慢。

因此,活血化痰是治疗无形之痰的重要方法。

3. 调理脾胃:在治疗无形之痰时要注意调理脾胃。

因为脾胃是产生气血、消化食物的器官。

如果脾胃不健康,就会导致痰液的产生。

4. 缓解压力:情绪的波动往往也是引起无形之痰的原因之一。

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过度的压力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平稳。

综上所述,老中医治疗无形之痰的原则是清热祛湿、活血化痰、调理
脾胃和缓解压力。

通过中药、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适当的锻炼,可以
达到治疗痰液的作用。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健康、保持心情舒畅等方面,以维护身体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