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染病概述-护理专业
第一章 传染病病人护理总论讲述
(4)潜伏性感染 又称潜在性感染。 (5)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 以上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变,其中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 之,显性感染最少见,但易于识别。
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1. 侵袭力 2. 毒力 3. 数量 4. 变异性
三、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 (1)天然屏障; (2)吞噬作用; (3)体液因子。
1. 传染源 体内有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并 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称为传染源,包 括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 的动物。 2.传播途径 包括:(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 播;(5)血液、体液传播;(6)土壤传播 ;(7)母婴传播。 3. 人群易感性 是指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 程度。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规律性和阶段性 可分为四阶段: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开始出现 临床症状为止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相当于 病原体在机体内定位、繁殖、转移、引起组织 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感 染过程。了解潜伏期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和流 行病学调查,是确定医学观察、留验等检疫期 限的重要依据。
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做到早期发现。做好 登记、加强管理,指导督促其养成良好卫生 、生活习惯,并随访观察,必要时应调整工 作岗位、隔离治疗等。 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根据动物病种和经济 价值,予以隔离、治疗或杀灭。对有经济价 值而又非烈性传染病的动物,应分群放牧或 分开饲养,并给予治疗。对无经济价值或危 害性大的动物,应予杀灭、焚毁。在流行地 区对家畜、家禽进行预防接种。
2.有传染性 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 病的主要区别。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 时期称为传染期。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期是 确定传染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传染病护理总论(一)2024
传染病护理总论(一)引言:传染病是指通过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引起的疾病,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离不开专业的护理措施,有效的传染病护理是保护患者和护理人员健康的关键。
本文将重点介绍传染病护理的概述和基本原则。
一、传染病护理概述1. 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 传染病护理的重要性4. 护士在传染病护理中的角色和责任5. 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二、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措施1.洗手和消毒- 使用正确的洗手方法- 掌握有效的手消毒技巧- 消毒器械和病房的常规操作2.穿戴防护装备- 根据传染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 护士自身防护装备的佩戴和使用准则3.隔离措施-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选择合适的隔离方式- 掌握不同隔离措施的具体操作方法4.环境清洁与消毒- 病房和器械的清洁消毒规范- 对传染源及空气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消毒5.安全处置- 护理废物的处理和消毒方法- 泄漏和事故的处理步骤三、常见传染病护理1.呼吸道传染病护理- 流感、肺结核、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护理要点- 呼吸机使用及预防交叉感染的技巧2.肠道传染病护理-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腹泻的护理方法和肠道感染风险评估3.血液传染病护理- 艾滋病、乙肝等血液传染病的特点及护理原则- 安全采血和输血操作规范4.皮肤传染病护理- 疱疹、痈疽等皮肤传染病的诊断和护理方法- 皮肤创面和伤口的消毒和处理5.其他传染病的护理- 性传播疾病、水生传染病等的护理注意事项- 对高风险职业人员的护理和指导总结:传染病护理是保护患者和护理人员健康的关键措施,掌握正确的传染病护理知识和技能对有效防控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洗手和消毒、穿戴防护装备、隔离措施、环境清洁与消毒、安全处置等基本措施的实施,以及对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可以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和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健康。
传染病护理总论
传染病护理总论传染病护理总论第一章概述1.1 传染病的定义1.2 传染病的分类1.2.1 按传播途径分类1.2.2 按病原体分类1.2.3 按发病方式分类第二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2.1 空气传播2.2 飞沫传播2.3 接触传播2.4 垂直传播2.5 虫媒传播2.6 输血传播第三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3.1 预防传播途径3.1.1 空气传播的预防3.1.2 飞沫传播的预防3.1.3 接触传播的预防3.2 个人防护措施3.2.1 洗手3.2.2 戴口罩3.2.3 穿戴防护服3.3 环境卫生措施3.3.1 室内空气流通3.3.2 消毒措施3.3.3 废物处理第四章传染病的护理措施4.1 病房管理4.2 病人隔离4.2.1 呼吸道传染病的隔离4.2.2 肠道传染病的隔离4.2.3 皮肤传染病的隔离4.3 护士个人防护4.3.1 洗手和戴口罩4.3.2 穿戴防护服4.4 病人护理4.4.1 病情观察4.4.2 体温测量4.4.3 给药和营养支持4.4.4 气管插管和呼吸机使用4.5 感染控制措施4.5.1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4.5.2 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的处理4.5.3 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第五章各类传染病的护理要点5.1 结核病的护理5.2 肺炎的护理5.3 肝炎的护理5.4 艾滋病的护理5.5 感冒的护理附录:附件1:感染控制工作流程图附件2:个人防护用品申领表附件3:病房环境卫生检查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指中国国家法律,对传染病的预防、监测、报告和控制进行了规定。
2、传染病预防控制机构:指依照传染病防治法设立的机构,负责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控制工作。
3、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指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对医疗机构感染进行管理的法规。
本文涉及附件:附件1:感染控制工作流程图附件2:个人防护用品申领表附件3:病房环境卫生检查表。
传染病护理总论护理本科
传染病护理总论护理本科汇报人:2023-12-2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护理基本原则•常见传染病护理实践目录•特殊人群传染病护理策略•传染病护理伦理与法律责任•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01传染病概述定义与分类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分类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等。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传染病等。
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
有些传染病可能由动物作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
有些传染病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或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传染病的易感性。
有些传染病在特定人群中易感,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病人等。
加强环境卫生,如消毒空气、水源、食物等。
加强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预防措施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应立即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同时,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控制策略预防与控制策略02传染病护理基本原则将传染病患者隔离在指定的病房,减少与外界的接触,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隔离对病房、医疗器械、生活用品等进行定期消毒,杀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隔离与消毒措施。
传染病管理培训
2023-10-29•传染病概述•传染病预防措施•传染病管理政策与法规目录•传染病医疗护理与治疗•社区参与与合作•总结与展望01传染病概述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分类根据传染病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可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27种疾病;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风等11种疾病。
定义与分类如流感、麻疹、肺结核等,通过空气中的飞沫、尘埃等传播。
空气传播如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通过直接接触病原体或间接接触污染的物品传播。
接触传播如乙肝、丙肝等,通过输入污染的血液或使用污染的注射器等传播。
血液传播如艾滋病、乙肝等,通过母婴传播感染新生儿。
母婴传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传染病可能导致大量人群感染,甚至死亡,严重危害公众健康。
危害公众健康影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恐慌增加医疗负担传染病的爆发可能导致社会生产力下降,阻碍经济发展。
传染病的传播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传染病的爆发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增加医疗负担。
02传染病预防措施包括针对传染病的细菌疫苗、病毒疫苗和寄生虫疫苗等。
疫苗种类接种方法接种时间包括肌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和口服等。
根据不同疫苗的特性,接种时间有不同的安排,如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期等。
03疫苗接种0201使用肥皂和水,用流动水冲洗手部,避免使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
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或接触过患者接触过的物品,佩戴口罩。
呼吸道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注意饮水卫生。
饮食卫生个人卫生习惯隔离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以减少传染源。
治疗对确诊患者进行及时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
隔离与治疗疫情监测与报告监测对疫情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
报告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疫情,以便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03传染病管理政策与法规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实施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信息公开的方式和时间信息公开的审核与监督疫情信息公开与透明度疫情应对与防控策略疫情监测与预警疫情处置与防控医疗物资保障与调配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04传染病医疗护理与治疗明确传染病的确诊流程,包括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和病理学诊断等环节。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一、第一章:传染病护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传染病护理学的定义、意义和任务,掌握传染病的特点、分类和传播途径。
2. 教学内容:传染病护理学的定义、意义和任务,传染病的特点、分类和传播途径。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二、第二章:传染病的基本护理措施1. 教学目标: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护理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灭菌、健康教育等。
2. 教学内容:传染病的基本护理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灭菌、健康教育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操作演示。
4. 教学评估:操作考核、课后作业。
三、第三章:病毒性传染病护理1. 教学目标: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流感、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2. 教学内容: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流感、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四、第四章:细菌性传染病护理1. 教学目标: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结核病、细菌性痢疾、布氏杆菌病等。
2. 教学内容:细菌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结核病、细菌性痢疾、布氏杆菌病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五、第五章:寄生虫病护理1. 教学目标:掌握寄生虫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绦虫病等。
2. 教学内容:寄生虫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绦虫病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六、第六章:消毒、灭菌与隔离1. 教学目标:掌握消毒、灭菌的方法和原则,了解隔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熟悉隔离措施的实施。
2. 教学内容:消毒、灭菌的方法和原则,隔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隔离措施的实施。
3. 教学方法:讲授、操作演示、角色扮演。
4. 教学评估:操作考核、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第一节 传染病护理概述
1.宿主 2.人兽共患病 3.自然疫源性疾病 4.卫生检疫 5.计划免疫 为病原体提供生存环境的人和动物
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 传播的疾病。
人兽共患病中的病原体,不需要 人类参与也可以在动物间循环 检疫期
预防接种
一、概念与分类
(二)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2004年我国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 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一、概念与分类
(二)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甲 类
实训1-2
强制管理。 2种:鼠疫、霍乱。 严格管理。 25种
检测管理。 10种
乙 类
丙 类
一、概念与分类
(二)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2008年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
2009年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列入乙类传染 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二、传染病特征
(一)基本特征
1.病原体 2.传染性
确诊的重要依据。 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实训1-3
实训1-4
3.流行病学特征 4.感染后的免疫
二、传染病特征
(二)临床特征
1.临床阶段 2.临床类型 3.常见临床表现 4.常用护理措施
实训1-5、1-6
发疹
实训1-7、1-8
三、传染病发病的影响因素
传染病护理
《传染病护理》
第一章 绪 论
《传染病护理》
第一节 概 述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黄丽君
一、概念与分类
传染病护理——
▲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
业技术课程。
▲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护理人员掌握传染病防 治理论,提高技能,加强职业防护意识。
传染病及其护理
2023-11-06CATALOGUE 目录•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护理的基本知识•常见传染病的护理•传染病护理的挑战与对策•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危害程度,可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分类定义与分类通过咳嗽、打喷嚏、飞沫等传播病毒,如流感、麻疹等。
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通过接触传染者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表面传播病毒,如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等。
母婴之间的病毒传播,如艾滋病、乙肝等。
03传染病的传播途径0201影响传染病对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产生严重影响,如导致身体残疾、死亡等。
危害传染病的传播还会对社会产生危害,如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社会恐慌等。
传染病的影响与危害02传染病护理的基本知识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情变化,记录并及时报告。
观察病情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根据病情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休息与活动根据患者的饮食偏好和营养需求,提供合适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用药指导护理原则与方法隔离与消毒技术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如空气隔离、接触隔离等。
隔离消毒手卫生防护用品定期对病房、床单元、医疗器械等进行消毒处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均需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根据需要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增强信心。
心理护理与支持心理疏导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给予家属心理支持,协助患者度过治疗期。
家属支持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网络,增强社会归属感。
社会支持03常见传染病的护理•总结词: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流鼻涕、头痛、肌肉疼痛、疲乏、打喷嚏等。
护理时应注重隔离、休息、饮食、心理等方面的措施。
第一篇传染病护理总论-概述(二)
第一章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的诊断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传染病的诊断年龄、接触史家庭发病情况预防接种史既往传染病史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其他检查临床资料辅助检查资料流行病学资料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病原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坚持综合治疗,即治疗、预防、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殊治疗并重。
重点是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第六节传染病的预防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对接触者的管理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对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炭疽中的肺炭疽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时,或疾病暴发时,专职疫情管理员2小时内上报当地卫生防疫机构。
其它应于24小时内上报当地卫生防疫机构。
第六节传染病的预防1.对传染病人的管理尽量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①报告内容: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9种②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非典、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于2h内上报。
⏹乙类传染病于24h内上报。
⏹丙类传染病于24h内上报。
2.对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对传染病接触者所采取的防疫措施,称为检疫。
根据具体情况在检疫期内进行医学观察、留验、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
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及时发现并进行必要的管理、治疗、随访、调离工作岗位等措施。
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家禽、家畜,应尽可能加以隔离、治疗;如无经济价值的,则应予杀灭。
第六节传染病预防【切断传播途径】采取一般性卫生措施、消毒、加强管理、杀虫、防止医源性传播等措施。
其中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1)人工自动免疫(2)人工被动免疫切断传播途径一般卫生措施杀虫消毒保护易感人群(一)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二)增强特异性免疫力(三)药物预防如何增强特异性免疫力?如何增强特异性免疫力?通过接种特异性抗原或抗体,使机体获得针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是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的措施。
传染病护士工作制度
传染病护士工作制度一、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特点是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季节性。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关键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二、传染病护士工作制度1. 传染病房的设置和管理传染病房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标志明显,便于隔离和管控。
传染病房内应设置专门的隔离区、治疗区、生活区等,确保不同区域之间的有效隔离。
传染病房的出入口应设有专门的消毒设施,如消毒池、紫外线灯等。
2. 传染病护士的培训和管理(1)培训:传染病护士应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传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
对新入职的护士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确保其能够熟练应对传染病患者的需求。
(2)管理:传染病护士应严格执行传染病护理规范和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降低感染风险。
传染病护士应定期参加传染病护理知识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提高护理水平。
3. 传染病患者的护理(1)接诊:传染病护士在接诊时,应做好个人防护,询问患者病情、接触史等,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
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报告医生。
(2)诊断:传染病护士应协助医生进行病情观察,采集标本,做好各项检查,为确诊提供依据。
(3)治疗:传染病护士应按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紧张、恐惧等情绪。
(4)生活护理:传染病护士应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饮食、睡眠、个人卫生等。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
(5)康复护理:传染病护士应关注患者的康复情况,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4.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1)传染病预防:传染病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普及传染病预防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同时,积极参与医院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做好环境卫生、消毒隔离等措施。
(2)传染病控制:传染病护士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参与传染病的控制工作。
传染病护理概述
一、传染及传染过程的表现
(二)传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
5.显性感染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流行过程: 是传染病在人群中 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 染源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的传播 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形成新的传 染,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不断 发生发展的过程。
传染病病程发展通常分为:潜伏期、前驱 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了解 潜伏期,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和确定接触 者的检疫期限。
传染病常见临床表现有:发热、发疹、毒 血症状及肝、脾、淋巴结肿大。
传染病的预防
1.叙述对传染源的管理措施、疫 情报告方法及对易感人群的保 护措施。
2.描述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 3.能解释概念:预防接种、特异
高热者给予降温, 以减轻病人的痛 苦。
(六)出疹的观察和护理
(六)出疹的观察和护理
注意皮疹性质、出疹时间、部位及顺序。 保持皮肤清洁,衣服柔软干爽,修剪指甲,
防止抓破皮肤造成感染。 如皮疹已破或感染时,可局部涂2%甲紫或
消炎软膏。 皮肤剧痒者可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止痒。 皮疹结痂后不要强行撕脱。可常用温水洗
传染病护理工作的 特殊性及基本内容
⑴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⑵准确报告疫情 ⑶注重心理护理 ⑷密切观察病情 ⑸开展健康教育
传染病的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身心状况
1.症状、体征
机体而出现的中毒 症状有关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皮疹或长期卧床患者发 生压疮有关
(四)生活护理
1.环境的要求:安静、整洁、舒适。
2.活动与休息:急性期症状重,代谢增加, 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消耗,减轻 病损器官的负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传染病护理总论
护理是指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技术 手段和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康复或保持最佳健康状态。
传染病对护理的需求
1 2 3
控制疾病传播
传染病需要特殊的护理措施来控制其传播,包 括隔离、消毒、防护等。
缓解患者症状
针对传染病患者的症状,如发热、咳嗽、疼痛 等,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观察、评估和处 理,以缓解患者的不适。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如倾 听、解释、鼓励等,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04
传染病护理的主要措施
隔离与防护措施
隔离
为防止传染病传播,将患者或疑似患者与健康人群分开,减少交叉感染。
防护
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保护医护人员、家属和患者,防止疾病传播。
分级管理与分类治疗措施
分级管理
根据传染病患者的病情轻重,将其分为不同级别,实施不同级别的管理和治疗。
分类治疗
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手 术治疗等。
消毒与灭菌措施
消毒
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防止传染病传播 。
灭菌
用高温、高压、化学消毒剂等手段彻底杀灭病原微生物,保 证无菌环境。
推动医学技术创新
传染病护理在推动医学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典型作用,如疫苗研发、诊断试剂的改 进等,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更多有效手段。
THANK YOU.
02
传染病护理的核心概念
传染病的感染过程
微生物入侵
微生物侵入机体并突破机体防御, 导致机体感染。
体内播散
微生物在机体内部播散,形成感染 灶。
潜伏期
感染后存在潜伏期,患者可能无症 状。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1
第1章 总论
传染病知多少?
传染病是什么?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有传染性的 一组疾病。★
病原微生物可分为病毒、细菌、朊蛋白、立克
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和真菌8类。
寄生虫病由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感染人体引 起的疾病。
潜伏性 感染
显性 感染
感染范围 机体损伤
局部 无
局部 轻微
局部 轻微
局部 或 全身
明显
临床表现
病后免疫力 传染性
无
无 无
无
有 短暂
无
无 极大
无
无 无
有
有 极强
【总结】
1.显性感染是最明显的、最严重的感染形式 2.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形式 3.能够获得免疫力的感染形式有: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4.具有传染性的感染形式是: 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显性感染
流行 类型
流行:发病率>年发病率 大流行:流行范围广,超出国界或洲界 暴发:大批同类病例出现,往往来自同 一个传染源或一种传染途径
4.有免疫性
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 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 特异性免疫。 感染后免疫力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 差异.
一、管理传染源 • 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及时上报
• 甲类(强制管理) • 乙类(严格管理) • 丙类(监测管理) 鼠疫、霍乱 26种 11种 城镇<6h,农村<12h 城镇<12h,农村<24h 24小时内
• 接触者
–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 病原携带者
– 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
疫源地消毒:括随时消毒、终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护考)
切断传播途径
通风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等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须在日光 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min以上
保护易感人群
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接种麻疹疫苗。7岁时进行复种。易感儿接触麻疹 后5日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免于发病
预防小儿麻疹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注射干扰素 B.输注丙种球蛋白 C.输注血浆 D.输注全血 E.接种疫苗
疾病
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白 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乙脑
胃肠道传播
中毒性痢疾、脊髓灰质炎
血液、体液传播 乙肝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 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 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性高热、全 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本病好发于秋冬季节,具有自限性, 但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而导致死亡。
(三)肺炎型流感 肺炎型流感多发生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病初类似典型流感
症状,1 天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可伴有心肝、肾衰竭。体 检双肺遍及干、湿啰音,但无肺实变体征。痰细菌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多于 5-10 天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预后较差。 (四)其他类型
空气、飞沫、尘埃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水、食物、苍蝇是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 虫媒传播
,侵入另一个易感者体内所 经历的途径
手、用具、玩具传播 血液、血制品传播
土壤传播
人群易感性
某一特定人群中对某种传染 病的易感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 疫的人 易感人群有: ① 儿童 、老人 ② 外来人口,尤其偏远地区人群 ③ 医源性易感者、患免疫缺陷病 ④ 医务工作者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
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水平、
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卫生保
①单人病室,负压;
鼠疫、霍乱、非典、禽流感
由强毒力病原体感染所致。要求:
②门口挂“严密隔离”,不得外出、探视; ③医务人员做好防护; ④排出物严格消毒处理,物品消毒后拿出; ⑤病室常规消毒。
隔离措施
(2)呼吸道隔离(蓝)
麻疹、流脑、白喉等
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要求: ①同病种可居一室,床间距至少2m; ②一般不外出; ③接近病人应戴口罩; ④口鼻、呼吸道分泌物先消毒后弃去; ⑤病室常规消毒。
(二)消毒
3.消毒方法
(1)物理消毒法
(2)化学消毒法
Company Logo
(3)消化道隔离(棕)
①同病种可居一室; ②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
伤寒、菌痢、霍乱、甲肝
由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要求:
③生活用具专用,用后消毒;
④呕吐物、排泄物随时消毒,
后弃去;
⑤室内无苍蝇、蟑螂。
(4)接触隔离(橙)
狂犬病、破伤风
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 要求:
(6)昆虫隔离
乙脑、疟疾、斑疹伤寒
由虫媒传播的疾病。要求:
①室内有完善的防蚊设施;
②定期灭蚊;
③入院时要做好灭虱、灭蚤。
(二)消毒
1. 定义
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的 病原体,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
(二)消毒
2.消毒的种类
(1)预防性消毒 (2)疫源地消毒:终末消毒、随时消毒
3.毒血症状:由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
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皮疹、头痛、关节痛、意识障碍 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肝、脾、淋巴结肿大
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 ຫໍສະໝຸດ 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二)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从侵入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检疫工作 的依据)
(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非特异性甚至缺失)
(3)症状明显期: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传染性最强、 易发生并发症)
(4)恢复期: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
(二)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复发:进入恢复期后,体温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初发 病的症状又再度出现
公元165年到266年古罗马非常兴盛的时期,百
年期间五次鼠疫大流行,使得古罗马的死亡者
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十四世纪,整个欧洲流行鼠疫,死亡了两千万 (四分之一)人口
传染病的发展
15世纪末西班牙占领南美洲(流感、斑疹伤寒、 天花、鼠疫) 十七、十八世纪天花大流行,全球1.5亿人死亡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一过性感染):最理想 2.潜伏性感染:如单纯疱疹 3.病原携带状态: 4.隐性感染 (亚临床感染):最多见 5.显性感染(临床感染):最典型,最少见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1.侵袭力 :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2.毒力:外毒素、内毒素、其他毒力因子 3.数量:同一病原体入侵数量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4.变异: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 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 人或动物 包括: 传染病病人:最重要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 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1)呼吸道:空气、飞沫、尘埃 2)消化道:水、食物 3)接触传播:手、用具、玩具 4)媒介昆虫:昆虫叮咬或污染 5)血液、体液、血制品: 乙肝、艾滋病等 6) 土壤:当病原体污染土壤 7)垂直传播:可经胎盘、产道等传播
(四)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
非特异性 免疫 保护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外部、内部 吞噬作用:单核-吞噬c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超敏反应:指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转
变为造成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基本特征 临床特点
再燃: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恢复至正常,又再发 热,症状减轻后又再度加重
(二)临床特点
2.临床类型
━━━━━━━━━━━━━━━━━━━━
按临床病程: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按临床特征: 典型 非典型; 按病情严重: 轻型 中型 重型 暴发型;
━━━━━━━━━━━━━━━━━━━━
(二)临床特点
现了霍乱、炭疽的疫苗。
天花病已经远去
新发传染病不断产生
SARS
禽流感
禽流感
埃博拉出血热:
提起生物恐怖袭击,人们马上就会想起炭疽和天花。然而200 2年造成全球恐慌的炭疽杆菌,在2003年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2003年,一种和炭疽同样恐怖的新型病毒在刚果大规模暴发了
2次,这就是人们尚不熟悉的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被认为是通过动物传染给人的,但科学家们一直未能 发现其真正的动物宿主,更多的证据表明它可以通过接触、输血、呼 吸等多种途径传播。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病死率达到50%-90 %。患者死亡时器官溶解,全身毛孔和腔道出血,死状恐怖。故该病 毒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武器。
健等
(三)疫源地
疫源地: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
传播时所能波及的地区。
六、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一)管理传染源
(1)对病人的管理 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早发现、早诊 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接触者---进行检疫,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 病原携带者---治疗、调整工作岗位 动物传染源---根据经济价值处理
监测管理:24h
(二)切断传播途径(消毒隔离)
消化道:“三管一灭”:食物、水源、粪便
呼吸道:戴口罩、少去公共场合
虫媒:防虫、驱虫、杀虫
血源性:加强管理
(三)保护易感人群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锻炼、 饮食、心情、条件、习惯、人际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 人工自动免疫:纯化的抗原或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含抗体的血清和抗毒素 (3)药物预防
七、隔离和消毒
隔离
消毒
(一)隔离
1. 定义 将传染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 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便于集 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染和扩散。
(一)隔离
2. 种类
(1)严密隔离 (2)呼吸道隔离
(3)消化道隔离
(4)接触隔离
(5)血液/体液隔离
(6)昆虫隔离
(1)严密隔离(黄)
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六次霍乱世界大流行
——霍乱的世纪 1918年一次流感(Influenza)大流行,2500万 人死亡。
人类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疫苗的诞生
牛痘接种法的创始人—伟大的英国医生琴纳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经灭绝了 天花 19世纪后叶,其他的疫苗也相继出现。巴斯 德首先制成了狂犬病的疫苗,后来又相继发
早报告: 甲:鼠疫、霍乱
强制管理:城镇<2h,农村<6h
严格管理:城镇<6h,农村<12h
乙:非典、禽流感、炭疽、脊髓灰质炎、艾 滋、肝炎、狂犬病、麻疹、流脑、肺结核、 伤寒和副伤寒、白百破、淋病、梅毒、疟疾 HiNi流感等26种。 丙:流感、风疹、麻风、黑热病、包虫病、 丝虫病、手足口等11种。
烈性传染病的灾难超过战争
传染病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感染与免疫
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表现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
(一) 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
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的表现主要与病原体的 致病力、外界环境及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①接触病人戴口罩、手套、隔离衣;
②护理下一个病人前洗手;
③物品和辅料严格消毒。
乙肝、丙肝、艾滋、 (5)血液/体液隔离(红) 梅毒、疟疾、回归热
由体液或血液传播的疾病。要求: ①接触病人或血液/体液时带手套、隔离衣;
②避免损伤皮肤; ③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按规定处理; ④污染物品装袋,并作销毁消毒处理; ⑤血液污染室内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
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
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二)标准预防基本特点
1.防止血源、非血源 2.双向防护:病人、医护人员 3.根据传播途径,采取隔离措施
(三)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2.手套 3.面罩、护目镜、口罩 4.隔离衣 5.隔离室 6.其他:清洁、消毒、安全防护
第一章
传染病概述
一、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 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 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 染所致的疾病。
寄生虫病
传染病的发展
古希腊时,公元前五世纪在雅典发生瘟疫(天
花),使得雅典近一半的人口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