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与旱作农业
西北旱作农业区宜采用保护性耕作
西北旱作农业区宜采用保护性耕作摘要旱作农业区一直沿袭传统的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法,由于深耕细耙,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的肆虐。
近年来,传统的耕作方式受到挑战,农业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即对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优点;西北旱作农业区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方式是作物收割后进行秋耕或春耕,以保证播种作物有适宜的土壤。
但是,近年来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受到了挑战。
特别在西北旱作农业区,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沙尘暴日益猖獗,土壤沙漠化速度愈来愈快,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规律迫使该地区的农业不得不改变其耕作制度。
农业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即对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
国外对保护性耕作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为了使广大农民容易理解,按照保护性耕作的内涵和目标,将其定义为:“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1保护性耕作的产生与发展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
在20世纪初,利用机械化翻耕土地,加快了土地开发,使农业生产获得了几十年不错的收成。
然而,由于过度耕作,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从1931年开始,美国遭受了持续干旱和风暴肆虐,西部大开发后裸露疏松的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导致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黑风暴”灾难。
“黑风暴”推动了各种保土保水耕作方法的研究,并使人们明白是自己错误的耕种方式招来严重的后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保护性耕作法终于在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试验研究成功。
在许多国家,保护性耕作不仅和植树、种草措施一起有效地扼制了沙尘暴再度猖獗。
同时也成为减少径流、减少蒸发、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节约生产成本和增加作物产量的一项先进的旱地农业生产技术。
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施效果分析
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施效果分析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生态农业技术,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和农田生产能力,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推广实施这一技术对于旱作农业区的农田生态环境改善、粮食生产增加和农民的经济收益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田生态环境改善2.提高土壤肥力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
实地监测数据表明,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土壤肥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且提高幅度较大。
3.增加粮食生产二、推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技术推广不到位由于推广实施的技术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含量,但由于农民普遍缺乏相关技能,技术推广难度较大,目前推广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充分。
2.政策扶持不足这种保护性耕作技术虽然可以为农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但政策扶持方面仍有不足。
需要政府加强相关政策支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财经支持。
3.经济收益不高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投资,但经济收益并不是很高,因此对于许多农民而言仍然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需加强经济收益方面的措施。
三、对策建议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度。
农民需要了解技术方法和应用场景,科学选用技术,正确施肥、浇水,更好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政府在推广实施中需要加强财经支持,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补助措施,帮助农民更好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农民可以在保护性耕作技术上探索更多的经济收益和价值,通过改进粮食的质量和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益。
同时,提高农业附加值,扩大农业产业链,从而释放更多的经济价值。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人们不难发现,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
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呢?保护性耕作与生态保护先看看我国的耕地状况。
我国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
旱作农业的面积约3300万公顷。
许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了在旱地采用火烧秸杆,铧式犁翻耕土地,耕翻后耙压碎土,来保证播种质量,以及土地裸露休闲等传统耕作方式。
但是人们没有重视,干旱、裸露、疏松的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地表土流失和风蚀沙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成千上万吨的地表土被风刮走,既造成了农田的荒漠化,也加剧了沙尘暴的形成。
可见,除了大量开荒、草原退化以外,不恰当的土地耕作方式,也是沙尘暴猖撅的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沙尘暴,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能保护农田、减少农田扬沙的保护性耕作法,使旱区农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法呢?什么是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
简单地说,就是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由于采用这种技术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
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表,秸秆覆盖量应超过30%。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技术土壤深松技术下面,让我们看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农作物秸秆经机械作业处理后,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
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玉米收获机粉碎秸秆处理粉碎前茬作物秸秆后抛撒,使秸秆均匀的覆盖在地表。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
松播 联合 机组 , 作业 面 积达 4万余 亩 。 农 区保 护 性耕 作 始 于 2 0 0 5年 , 民 自发在 农 冬 季 留茬 地 里 春 天 用 机 械 旋 耕 后 进 行 机 播 。 没 有 形成 规模 的作业 模 式且 面积 也较少 。 我旗 旱 作农 业 区石 哈 河镇 。今年 镇 政 府 集 中收 储旱 作 土地 4万余 亩 。引进 了 内蒙 古 农 机 推 广 站( 内蒙古 农 机研 究 所) 产 的 9 B 21 原 生 MS 一 .
性 耕作 是 改变 传 统耕 作 的一 项 重要 变革 .对广
大农 牧 民和基 层 行政 管 理者 来 说 是一 个 新 鲜事 物 , 这一 技 术 知者 甚 少 , 对 尤其 对 机 具甚 至 持 怀 疑态度 , 因此 , 否 把这 一 技 术 推 广 开 展 下 去 . 能
关键 是 技 术措 施 , 焦 点在 机具 , 其 机具 的成 熟 与
性耕 作 的技 术模 式及 实施 保护 性耕 作 采取 的 措施 , 明实施 保护 性 耕作技 术是 实现 旱 作农 业 可持 续 阐
发展 的有效 途径 。
【 词】 保 护性 耕作 旱 作农 业 可持 续发 展 关键
乌拉 特 中旗 位 于 内蒙 古 自治 区西部 。总 面
积 23万 k 2地 貌 依 次 为 南 部 山前 平 原 , . m, 中部 山地 , 部 丘 陵高 原 三 种 地 段 , 候 差 异 很 大 , 北 气 具 有 高 原寒 暑剧 变 的特点 。属大 陆 性 干旱 气 候 区 , 平 均 气 温 3 ~ . , 均 降 雨 量 在 15 年 . 68 年 0 1~ 20 5 mm。近 年来 。 由于受 自然条 件 和传统 耕作 方 式 的影 响 , 被 不 断遭 到 破坏 , 场 沙 化 、 漠 植 草 荒 化 程 度 日趋 严 重 , 地表 层肥 力 流 失 。 业投 入 耕 农
旱作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作 者 简 介 : 秦缸 梅 , 1 一 6 ,女 ,.程 师 ,从 事农 业机 械 化 技术 推 广 工作 。 9 2 Y -
6l 4
。苎. ; 。 。
2 1 年第5 02 期
能否更多吸纳降水,主要取 决于冬季 降雪 ( )的多少 。 雨 4 )播前 表土作 业 ( 择性 作业 )。春季 播种 前 ,应 考 选 察地表状 况 ,再 决定是否进 行表土作 业 。假如 地表不平度 较 大 ,秸 秆较 多或 成堆 ,则应 进行 浅松 或必要 时选用旋耕 机浅 旋 。表 土作业可 改善地表状 况,尤其 在地温较低 的地方 ,还 可提 高表 土 地温 ,有利 于播 种 和 出苗 。假 如地 表 状况 较 好 ( 地表平 整且秸秆 量适 中),则可不进 行表土 作业 ,直 接播
3 )深 松 ( 择 性 作 业 ) 选 。对 于 土 壤 较 粘 重 ( 质 土 壤 容 重 壤
种机将种 子和肥料 播施到有秸 秆覆盖 的地 里 ,主要 方式有播 种施肥 处理和灭茬 播种施肥 处理两种 。四是杂草控制 。主要 采用化 学药品 防治方法 ,也 可结合浅松和耙 地等作业进 行机 械除草 。五是病 虫害防治 。主要依靠化 学药品防 治病 、虫 、 鸟、兽、霜冻等对植物 的危害 。
保护性耕作技 术 内容主要包括 以下几种 :一 是秸秆残茬 处理技术 。农作物 秸秆 留在地表 作为覆盖 物 ,是保护 性耕作 的特 点和 技术体 系的核心 。分为粉碎秸秆 处理 、直立 秸秆处 理 、 留根 茬处 理和粉 碎浅旋 处理4 。二 是深松 技术 。深松 种 作业有 局部深松和 全方位深松 两种方式 ,主要作用 是疏松土 壤 ,打破 犁底层 ,增强 降水 入渗速度和 数量 ,减少 因翻耕后 裸露 的土 壤水分蒸 发损失 。深松作业 时,应 根据土壤 条件和 免耕地表 的秸秆覆 盖状况确 定合理 的作 业周期及不 同的深松 方式 。一般初次实行保护性耕作 时应深松 1 ,以后可 以2 次 ~4
以保护性耕作推进旱作农业发展
1.翻耕
结 构。提 高抗涝 、防旱 能力,利于根 系发育,增产
(1)翻耕的优点 :秸 秆翻埋 到地下,地 表干净, 效果 明显 。
播 种质量易控制 ;地 表裸露 ,没有 秸秆 遮挡 阳光,
这 两种 深松方 式 均能 打破 犁 底层,不破坏 耕
地温高 ,播后m苗快 。
层结 构,深松 效率高于翻地 ,耗能少,保 护耕地效
深松 ,土壤松 暄 、结 构良 的地块 接 采川 耙荐
有 种植 户担 心 :地 表 有秸 秆 会 对播种 作业 乖lJ 或条带 木}f作以降 低q| 成 小
地 温 有影 响 。实 践 证 明 , 只要 秸 秆 粉 碎 抛 撒 均 匀 f¨
1.深松 深 度 35(·II/,” 破 呔 ,增 搬雨水下
_
_[作 量 为 9hnl /班 次,平均 油 耗 393 升 /hm 。 弯
(2)翻耕缺点 :一是 耕层浅 ,20~25cm左 右. 刀式深松 比翻地效率提高 25% 左右,联 合整地 (深
连年 翻耕 会 }fJ现致 密 的犁底 层,渗透 性 差,根 系 松 +耙地 )比翻地效率高 33% 以上 。
能少 竹成 本 ;避免 (凿式 深松 、翼铲式 雨 绌
深松 、振动深松 、鹅掌式 深松 )和薄壁弯 式深松
2.免耕 无整地 成 小, 多风 rI_降 m少簇发 大
机 ,耙地设备一般 采用缺 口重耙 ,这 设备能打破 的地 Ix:町仃效减 少水分 燕发,提高增, 潜 力 ; 地
作 的技 术核心是秸 秆 覆盖地 表 达 到 30% 以上 ,其 的整地 法,形成 符合牛产实际的摸』 ,比如
耕作 方式灵活 .应 根据土壤 、气候等实际情况确定 高 、降雨 少或蒸 发量大 的地 采 川免卡蚌少 耕 方式 ,
保护性耕作与旱作农业
性耕 作 实施面 积 已达24 m。通 过实施 保护性 耕 0 万h2
作 ,年增产粮食4 万吨 以上 ,节省灌溉用 水1亿m, 0 2 s 节 省用 工 1 2 个 ,节 约 生 产成 本 9 元 ,节 本 增 .亿 亿 收 总效 益 1 亿 元 ,减 少 水土 流 失 3 0 万 吨 ,减 少 5 0 0
3 5开 展技术 宣传 .
一
数 ,减 少对 耕 作 层 的 破坏 ,缩 短 了作业 时 间 ,防
止 风 蚀 、水 蚀 发 生 ,节约 机 耕 作 业 费用 ,提 高 作
业 效益 。
( 4)促 进 增 收 。秸 秆 中 的有 机 质 、有 效 元 素 相 当于给 土壤 增施 有机 ],7 g h ]3 5k / m ,保 护 性耕 作 P 地块 的旱地 玉米 比未 实 施地块 平 均增 产 1 % 8 ,小 麦
领 导重 视 是 保护 性 耕 作顺 利 实 施 的保 证 ,要 因 地 制 宜 ,分 类 指 导 ,重 点 突破 ,循 序渐 进 。同
时 ,保 护 性 耕 作 需要 各 部 门密切 协 作 , 在 资金 、 项 目等 方 面 予 以支 持 。尤 其 是农 机 与 农技 推 广 部 门要加 强 合 作 ,实现 农 机 与 农 艺 的有 机 结合 。各 市 县应 成 立 保护 性 耕 作 领 导 小组 , 自上 而下 建 立 起 市 、 县 、乡 、村 4 管 理 体 系 , 形成 上面 有 人 级 抓 、下 面有人 干 、具体有 人管 的 良好局 面 。
农 田扬 尘 6 万 吨 ,减 少 二氧 化 碳 等温 室气 体 排放 0
量 达 1 5 吨 ,基 本 建立 起适 合 中 国国情 的保 护性 2万 耕 作 技 术 体 系 。但 从 整 体 来看 ,我 国保 护性 耕 作
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施效果分析
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施效果分析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的一种农耕方式。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秸秆覆盖、旋耕、搭蔟、多年生混播等措施。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旱作农业区的土壤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了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对旱作农业区的土壤保护效果显著。
通过覆盖秸秆和搭蔟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土壤表面蒸发的速率,减少水分流失,减轻旱作农业区的土壤侵蚀。
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保肥能力。
实际推广中的调查数据显示,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后,旱作农业区的土壤侵蚀量明显下降,土壤质量有所改善。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对旱作农业区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有积极作用。
在旱作农业区,水是农作物生长的最大限制因素。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土壤表面的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延缓土壤干旱程度,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通过旋耕和多年生混播等措施,可以增加农作物的根系发育和分布,增强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对旱作农业区的农作物产量提高有显著效果。
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实际推广中的数据显示,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田,其作物产量普遍高于传统耕作方式的农田。
特别是在干旱年份,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使农作物能够更好地抵抗干旱,保护作物的生长,从而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产量。
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在提高土壤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保护土壤和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要想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些技术,还需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意识和技术水平,同时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力度,以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旱作农业区的广泛应用。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山西省丘陵山区占比大、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粮食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推动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而且持之以恒,坚持数年,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发展成果。
全省农机部门大力推广以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核心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是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的主要技术措施,而且是提高粮食品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1.山西省保护性耕作发展状况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地表残茬覆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作业,通过机械化手段保证免耕、少耕播种质量。
其技术实质是依靠作物残茬覆盖地表,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风蚀、地表水分蒸发,减少劳动力、机械设备、能源的投入,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992年,山西省农机部门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晋中市寿阳县和临汾市尧都区进行了以少耕、免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减少土壤水蚀80%,减少农田扬沙、抑制沙尘暴;第二,减少地表径流60%,增加土壤蓄水量15%~19%,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7%~21%;第三,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0.03个百分点,速效氮、速效钾增加,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
从1996年起,在全省不同区域设立了不同耕作制度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区,探索不同区域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和确立了适合山西黄土丘陵区、高寒风沙区、盆地灌溉区的小麦、玉米、豆类和杂粮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2002年,农业部在山西省临汾市、长治市召开了全国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016年,农业部在内蒙古自治区召开了全国保护性耕作会议,与会专家和代表一致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已经完成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的全面过渡,停止政府投入。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物秸秆和根茬腐烂后 , 增 加 土壤 有 机 质 , 培肥地力 , 从 而 改
善旱地农业生产条件。所以说 , 保 护 性 耕 作 技 术 是 发 展 旱 作 农业 , 保 持 旱 作农 业 可持 续 发 展 的最 经 济 、 最现实 、 最 有 效 的
途径 。
一
5 8 %。 每亩 减 少 作 业 成 本 3 O 一 5 0元 , 农作物平均增产 1 8 %。 经 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 态 效 益 非 常可 观 。 1 . 经 济 效 益 。保 护 性 耕 作 采 取 少 耕 或 免耕 方 法 。减 少 机 械作业次数 , 降低作业费支出, 每亩降低作业成本 3 0 - 5 0元 ;
比较 。农 田含 水 量 增 加 1 0 %到 2 5 % ,减 少 大 风 扬 尘 3 6 %到
而 发 展 旱 作 农 业 生 产 的 关 键 是 推 广 一 种 能 有 效 防 止 水 土 流 失, 增加土壤 蓄水能力 , 提高雨水利用 率 , 培肥地力 , 保 护 生 态环境的新型耕作方法。 保 护性 耕 作 技 术 的推 广 解 决 了这 一 重 大 难 题 。它 通 过 利 用 大 量 作 物 秸 秆 和 根 茬 覆 盖 地 表 , 减 少 水分蒸发 , 可 以 多 蓄 天 上水 , 保存地下水和提高雨水利用 率。
对 有 犁 底 层 的地 块 , 播 前应 深 松 一 次 , 有 利 于 土 壤 水 分 的渗 入 。可 根 据 土 壤 的疏 松程 度 , 每隔 2 ~ 3年 深 松 一 次 。 保 护 性 耕 作 采 取 的 主要 工 艺 路 线 是 :秋 收后 留高 茬 一 春
季 破 茬 或 灭 茬 免 耕 播 种一 喷洒 化 学 除 草 剂 一 田间管 理 一 隔年 深 松。 二、 实 施 保 护 性 耕作 的效 益 分 析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农田水分及作物生产力影响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农田水分及作物生产力影响模拟研究的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旱区农田缺水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旱区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就成为近年来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旱区水分保持措施,已经被广泛应用。
然而,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农田水分养分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需要通过模拟研究分析各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课题旨在通过模拟研究分析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旱区农田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为旱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采用Water Balance模型模拟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农田水分的影响,并分析模拟结果。
2.通过模拟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玉米等农作物生产力的影响,分析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优缺点。
3.结合实地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应用效果。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水分平衡模型和气象数据的分析比较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技术路线如下:
第一步:调研和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建立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
第二步:搜集不同耕作模式的田间实测资料和气象数据。
第三步:采用Water Balance模型,对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下的农田水分变化进行模拟计算。
第四步: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和模拟研究结果,分析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应用效果,探讨优化方案。
第五步: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旱区农田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推广和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中国的应用。
宁夏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及效应
宁夏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及效应一、宁夏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典型技术模式宁夏旱作农业区有其特殊的气候、生态、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保护性耕作不能照搬和沿用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技术模式,必须走自主试验和创新研究的路子,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消化吸收国内外技术、总结提炼农民经验和参考借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大量深入的试验研究和示范熟化,最终形成了一批针对宁夏旱作农业区气候生态特点、适应作物种植和轮作制度的保护性耕作典型技术模式:覆膜玉米茬地留膜留茬越冬、膜侧小麦茬地留膜留茬越冬、“一膜两年用”、秋覆膜春播种、冬小麦免耕沟播、露地密植作物根茬固土越冬等。
二、宁夏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的类型与效应(一)覆膜玉米茬地留膜留茬越冬保护性耕作技术覆膜玉米茬地留膜留茬越冬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覆膜玉米收获后,不翻耕、耙耱,保留玉米根茬及残膜越冬,翌年春季再翻耕、耙耱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利用残茬、残膜保护土壤,减少冬季地面蒸发和风蚀。
1.操作流程秋季收获玉米果穗、秸秆→保留残膜和玉米残茬越冬→春季清理残膜,拣拾根茬,整地、施肥→准备或覆盖新膜播种。
保护性耕作第一年深松 1 次,以后每隔3年深松1 次。
2.效应(1)改善土壤水分状况。
据测定(表2-8-1),前茬覆膜玉米秋收后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翌年早春解冻后0~20 cm、20~40 cm、40~60cm土层含水量较传统翻耕分别高3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相对提高24.6%、22%和11.3%,0~60cm土层含水量较传统翻耕高2.4个百分点,相对提高19.4%;后茬玉米播期0~20cm土层含水量由10.1%提高到13%,相当于耕作层增加贮水量6.96万kg/hm2,按播种密度6.75万株/hm2计算,每株玉米幼苗可增加供水量1.03 kg,在春旱的关键时段,每株玉米幼苗增加这些供水量,对提高抗旱保苗能力和改善苗期生长状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
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旱地农田中,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保护土壤,改善土壤环境,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实现高产稳产的一种耕作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1. 保水措施:旱地农田水分管理是旱田保护性耕作的关键。
在耕种前,可以通过深翻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耕种过程中,可以通过覆盖物、积肥化水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适时的灌溉也是保持土壤水分的重要手段。
2. 土壤改良措施: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土壤改良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矿质肥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施肥量、施肥时机等措施,提高施肥效果,减少养分损失。
3. 预防病虫害措施:病虫害是旱田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可以通过合理的病虫害防控措施,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可以采用选择性喷施、局部喷洒等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4. 精细耕作管理措施:在旱田保护性耕作中,精细耕作管理是确保耕作质量和产量的关键。
可以通过适时的翻松、中耕等措施,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
还可以合理控制田间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减少作物生长的逆境因素。
5. 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措施: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可以通过生态护坡、绿化带等措施,保护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
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农作物轮作、休耕等措施,提高农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灵活性。
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旱地农田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土壤环境,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加强对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方旱作农业区应逐渐改变精耕细作为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引言: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其自然条件艰苦,土地脆弱,受到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生产力,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性耕作成为一项重要的措施。
本文将探讨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基本原理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中心的耕作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保持地面覆盖(如农作物秸秆覆盖、植被覆盖、覆膜等),减少土壤侵蚀,并通过优化耕作措施(如梳理、翻耕、深翻等)促进土壤增施有机质和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二、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1. 土壤保持能力增强:保护性耕作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农作物秸秆覆盖可以防止雨滴直接打击土壤表面,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增加土壤颗粒稳定性。
2.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保护性耕作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覆盖物的分解和作物根系的降解释放出的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含氮量,并通过提供养分和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和透水性。
3. 土壤酶活性提高: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
三、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1. 增加作物生物量: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效率,提高作物生物量。
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所产生的作物生物量要更高。
2. 提高作物产量:保护性耕作可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增加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作物的生长条件得到改善,产量也相应提高。
四、保护性耕作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
由于覆盖物的分解和植物的根系贡献了更多的有机质,耕作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从而减缓土壤有机质的氧化过程。
保护性耕作促进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7·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为了保墒增产,农民目前大量使用地膜进行农作物种植,每年成千上万吨的地膜铺到地里,土地里面的农膜残留逐年积累对土壤造成破坏,另外,农业种植过程中农药泛滥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新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地膜污染,还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促进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1.1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在秋天完成收获以后,将农作物秸秆归还于农田,秸秆还田数量通常情况下控制在每亩折干草200公斤左右,且秸秆施用要保持均匀,将其覆盖于农田地表,起到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等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秸秆还田技术不仅可以防止土壤的水分流失蓄水保墒,提高土壤地温,大量秸秆在腐烂以后还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
1.2少耕施肥播种技术少耕施肥播种技术是在春播时进行顶茬播种或者灭茬播种,通常情况下,为了确保农田播种质量大部分选择灭茬施耕后进行播种。
在采取少耕施肥播种技术时,需要根据农田中秸秆数量和作物根茬选择最为合适的播种方式,以此为播种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1.3杂草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实行保护性耕地措施过程中,农田容易生长大量的杂草,病虫害也极易发生,因此,在播种前需要根据农作物特性,选择品种合适浓度适量的化学药剂进行杂草和病虫害的防治。
一般情况下控制病虫害是对种子进行药物搅拌或者选择对种子进行包衣剂处理。
1.4农田深松技术对于部分具有犁底层的农田地块,在实行保护性耕地时在播种之前需要进行深松,促进土壤水分的渗透和农作物根系的生长,起到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水平。
农田深松技术可以根据土壤的实际疏松程度选择深松次数,通常情况下两年进行一次深松。
2.保护性耕作效益分析2.1 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中少耕施肥播种技术极大的减少了耕地的次数,降低了耕地的成本投入,一般情况下每亩地可以节省50元左右的耕地成本,且实行秸秆还田技术以后,秸秆腐烂以后为农田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有机肥,农作物可以实现15%左右的增产。
保护性耕作与旱作农业
保护性耕作与旱作农业作者:孙景莲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第20期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它是相对传统铧式犁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其主要是:用大量的桔杆残茬覆盖地表。
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田间耕作,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农力,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粮食丰产,实现农村清洁,资源利用的有机结合,也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他省工、省时、节约费用,不仅可以降耗,而且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减少机械动力和燃油消耗的成本。
旱作农业是以传统铧式犁耕作的耕作方式,它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极易形成土壤的板结、地表的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作物的产量没有保证。
通过我市近年来的试验、示范,在旱作农业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一、保护性耕作可大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率凌源市属丘陵地区,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较大,是严重的“十年九旱”地区。
全市74万亩耕地,无任何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近5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72%。
全市降水量少而且分布又不十分合理,基本集中在汛期这一段时间,其他时间很少降雨,由于土地板结严重,加之传统铧式犁的过度耕作,加剧了水土流失,降水利用率仅为57%左右,据测试,耕地土壤肥力以年平均0.02%的速度递减。
保护性耕作使旱作耕地通过作物残茬覆盖地表保护土壤,减少降雨对土壤的侵蚀。
减少径流,从而大面积控制土壤水蚀的发生,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如表一:表一土壤水分测定表从表一可以看出,同一块地,取同样深度的土样,所测出的含水量有很大差距。
10cm深度含水量,保护性耕作比旱作耕作多2.9g,20cm深度含水量,保护性耕作比旱作耕作多3.1g。
通过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的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12~16%。
从而达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的希望doc(精)
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的希望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陕西省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属黄土高原中部,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总土地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高原、平原、山地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5%、19%、36%。
全省拥有耕地2854.81千公顷,其中旱地占60%以上,秦岭以北4/5的耕地,仅占有全省1/3的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的贫缺和时空的分布不均,决定了全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基本特征。
保护性耕作,是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采用机械免耕播种,最大程度地减少土壤耕作,并以机械措施或农化技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实践已经证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地抑制耕地扬尘扬沙、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具有很好的节本增收效果。
在陕西旱作农业区推行保护性耕作,一是对治理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由于不适当的垦荒和传统的耕作技术,导致全省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近50%。
其中渭北旱原区水土流失面积2万多亩。
全省荒漠化土地36万多公顷,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9亿多吨,占到全国江河输沙总量的五分之一。
全省70%的人口和80%的耕地处在水土流失区。
全省约有50%的天然草场严重退化、沙化或碱化。
近年来,陕西已成为沙尘暴的重灾区,给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国内外的经验已经证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减少扬尘扬沙和减少地表径流作用。
二是对提高旱作农业区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有积极意义。
陕西省的旱地主要分布在渭北旱原区、陕北丘陵沟壑区、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南秦巴山区。
渭北黄土高原区海拔800-1300米,年降雨量500-700毫米。
该区地域广阔,土地较为平坦,是陕西主要粮食产区;陕北丘陵沟壑区在渭北旱原区以北,海拔800-1200米,年降雨量380-600毫米,该区最大的特征是沟壑纵横,是陕西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主要指榆林市北六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海拔900-1400米,年降雨量300-400毫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耕作与旱作农业
作者:孙景莲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2年第10期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它是相对传统铧式犁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其主要是:用大量的桔杆残茬覆盖地表。
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田间耕作,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农力,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粮食丰产,实现农村清洁,资源利用的有机结合,也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他省工、省时、节约费用,不仅可以降耗,而且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减少机械动力和燃油消耗的成本。
旱作农业是以传统铧式犁耕作的耕作方式,它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极易形成土壤的板结、地表的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作物的产量没有保证。
通过我市近年来的试验、示范,在旱作农业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一、保护性耕作可大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率
凌源市属丘陵地区,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较大,是严重的“十年九旱”地区。
全市74万亩耕地,无任何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近5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72%。
全市降水量少而且分布又不十分合理,基本集中在汛期这一段时间,其他时间很少降雨,由于土地板结严重,加之传统铧式犁的过度耕作,加剧了水土流失,降水利用率仅为57%左右,据测试,耕地土壤肥力以年平均0.02%的速度递减。
保护性耕作使旱作耕地通过作物残茬覆盖地表保护土壤,减少降雨对土壤的侵蚀。
减少径流,从而大面积控制土壤水蚀的发生,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如表一:
表一土壤水分测定表
从表一可以看出,同一块地,取同样深度的土样,所测出的含水量有很大差距。
10cm深度含水量,保护性耕作比旱作耕作多2.9g,20cm深度含水量,保护性耕作比旱作耕作多
3.1g。
通过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的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12~16%。
从而达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二、保护性耕作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土壤肥力
旱作农业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当,使农田没有合理的保护,干燥疏松,休闲裸露。
全市89℅的耕地面积秋、冬、春三季裸露于风蚀、水蚀之下,是发生沙尘环境的主要原因,据中国科学
院沙尘研究所的研究,目前,“沙尘暴”的形成主要是裸露地表细小土壤颗粒漂移的结果,发生“沙尘暴”时,天空中漂浮的尘埃,有70%来源于裸露的农田。
保护性耕作通过桔杆、或残茬覆盖,可降低地表风速,作物根茬可以固土,秸秆可以挡土,增强了表层土壤之间的吸附力,干山土壤的团粒结构,减少风蚀31.86~87.1%。
从而有效的减少农田的扬沙,抑制风蚀农田,防止农田沙化。
是治理“沙尘暴”重要措施之一,同时,秸秆、残茬腐烂以后,增强了土壤中的氮、磷、钾的含量,使土壤肥力大幅增加。
据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065%,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和增加地力,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效果。
三、保护性耕作可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旱作农业的特点是耕地由于过度耕作,造成土壤板结严重,地力连年下降。
加之干旱少雨,直接影响到农业的收成。
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增收一直是旱作农业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保护性耕作实施免耕或少耕,在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增强土壤蓄水能力,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可以简化生产工艺,降低作业成本,促进增产增收。
根据我市几年来实施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情况看,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平均亩增产39.3公斤,亩节约成本50元,亩均节本增收70~80元,增幅达20%以上。
如表二:
四、保护性耕作可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凌源市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半干旱低丘陵地区,寒温带炎热型气候,干旱少雨,荒漠化程度非常严重,土壤裸露休闲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处在粗放经营状态,降水利用率仅为57%,休闲期土壤无效蒸发失水占25%,径流损失水18%,在流失的表土中平均每吨含氮0.5~0.8公斤,磷1.5公斤,有机质56公斤。
土壤贫瘠干旱、水土流失和粗狂经营的综合结果。
水土流失造成土壤养分贫乏,导致旱作区生态环境整体退化,抵御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差,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农田水蚀80%左右,使土壤蓄水量增加16~19%,水分利用率提高12~16%,在实现增产的同时,还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摆脱干旱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综上所述,改善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性耕作是一场新的耕作革命,是一种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耕作方法,保护性耕作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孙景莲,性别:女,年龄:1964年3月,职务: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机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