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第六篇创新

合集下载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第六章_计划与计划工作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第六章_计划与计划工作

目标管理的优点:
• ①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 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划分到每一个职位或部 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 ②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 创造性。
• ③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 人际关系。
目标管理的缺点
• ①过多强调短期目标 • ②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
• 教学重点:
• 计划与目标管理的应用分析
• 教学难点:
• 计划方法的掌握;计划理论的应用

拙劣的管理者设法解决昨天的问题, 优秀的管理者解决今天的问题,而真正杰 出的管理者则关注明天的问题,关注明天 的问题则需要计划。 ——《管理与组织行为经典文选》

思考题
• • • • 何谓计划? 你是否制定计划? 你是如何制定计划的? 计划工作对你的学习、工作乃至人生产 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需要改善公 司的绩效。”
―增加利润而不管 用什么方式。”
传统的目标设立过程
案例导入 布朗小姐的目标管理
• 布朗是销售公司的总经理,她与邮购处经理里卡 多刚结束一场目标管理式的讨论。“那么,里卡 多,你同意这8项目了?”“是的,它们看上去很 适合我。”“那太好了,”总经理说:“6个月后 我再见到你时,想看看你到底干得有多漂亮。” 在6个月里,里卡多在一个目标上遇到了麻烦,这 个目标是要求在邮寄成本上削减5%,他本打算利 用大宗整批邮寄以达标,把1000多份目录册寄到 指定的地区,可是销售部迟迟交不出客户的名单 来,邮签贴不齐,怕误事,只得追加邮费来零寄。
2.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
•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简称MBO,它 是美国当代管理大师彼得 德鲁克1954年在《管理的 实践》中首先提出来的。 • 目标管理是一种将组织目标转换成各个部门乃至个人 岗位目标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和考核标准的管理方法。 •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参加目标的制定, 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 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管理学——原理和方法(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和方法(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和方法第一篇总论1.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知识性,依存性。

2.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社会责任,而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3.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4.管理性质:①自然属性a: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b: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c:管理也是生产力。

②社会属性a:管理从来就是为国家当局,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服务的。

b:企业的管理属性已经多元化了。

5.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对策利器求实节俭法治7.西方早期管理思想要点:英国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分工理论英国查理?巴贝奇——“边际熟练”原则。

8.科学管理理论思想:美国弗里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国亨利?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六职能:技术,经营,财务,会计,安全,管理)9.“行为科学”学派:埃尔顿?梅奥人群关系论霍桑实验:是要找出生产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途径。

主要观点: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④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主要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x,y 理论10.“管理科学”理论的特点:①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的好坏作为评级标准;②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③依靠计算机进行管理;强调使用科学的理论和管理方法。

11.“决策理论”学派美国赫伯特?西蒙主要的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①产权关系明晰。

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出资者;企业拥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企业是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②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出资者按期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包括资产收益权、重大决策权等;同时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

2022管理学考研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复习笔记第六章

2022管理学考研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复习笔记第六章

下面为同学们整理了周三多《管理学》复习笔记(第三版)分章节复习重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第六章计划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一、计划的概念:计划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展开,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1、名词: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2、动词:计划是确定未来目标,及其实现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即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

3、计划工作是对决策所确定任务和目标并对选好目标提供一种合理实现方法。

4、正如哈罗德·孔茨所言,“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

”5、进程、时间和重要的计划编制前提计划必须清楚地确定和描述这些内容(5W1H):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y——为什么做原因。

Who——谁去做人员。

Where——何地做地点。

When——何时做时间。

How——怎样做方式、手段。

二、计划与决策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

我们从“管理的首要工作”这个意义来把握决策的内涵。

任何组织,在任何时期,为了表现其社会存在,必须从事某种社会需要的活动。

在从事这项活动之前,组织当然必须首先对活动的方向和方式进行选择。

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的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三、计划的性质(计划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计划工作是决策逻辑延续,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事实提供了组织实施保证;另一方面,计划工作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是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不同成员行动的依据)1、计划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第二节计划的类型一、计划的类型分类标准(类型)时间长短(长期计划、短期计划)职能空间(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综合性程度:涉及时间长短和涉及的范围广狭(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明确性(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程序化程度(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二、计划的层次体系1目的或使命:他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课后习题(第十九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第二十一章 企业组织创新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课后习题(第十九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第二十一章 企业组织创新

第六篇创新第十九章管理的创新职能1.为什么说“管理的本质内容是维持和创新,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答:从逻辑顺序上来考察,在特定时期内对某一社会经济系统(组织)的管理工作可以概述为:设计系统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划,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符合预定的规则操作;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呈现新的状态。

显然,概述后管理内容的核心就是:维持与创新。

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

因此说,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2.作为管理的本质内容,维持和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1)维持和创新对系统的存在非常重要,具体表现在:①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

管理的维持职能是要严格地按预定的规则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尽力避免各子系统之间的摩擦,或减少因摩擦而产生的结构内耗,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

②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与外部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动态、开放的非平衡系统。

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同时,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系统若不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被变化的环境所淘汰,或为改变了的内部要素所不容。

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③系统的社会存在是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的。

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向系统供应的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也在不断改变,系统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则可能难以被社会允许继续存在。

系统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

(2)维持和创新的关系维持与创新都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它们相互联系、不可或缺。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学周三多教材)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学周三多教材)
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 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 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企业间合作
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 实现技术互补和资源共享。
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 经验。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
技术引进
通过购买、许可等方式引进国内 外先进技术。
消化吸收
对引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其 原理和方法,实现技术内化。
术创新资金来源。
人才队伍建设与激励
引进高端人才
通过招聘、合作等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培养内部人才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激励措施
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奖励机制等,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创 造力。
科研设施建设与利用
实验室建设
建立专业实验室,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实验条件,支持技术创新 活动。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 途径,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脱颖而出。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企业发展,也对社 会进步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如提高 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等。
技术创新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技术创新分类与内容
产学研合作
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享科研资源,提高技 术创新效率。
科研设施利用
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科研设施,降低技术创新成本,提高创新 效益。
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技术创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
信息资源整合
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提供全面的技术创新信息支持。

专升本之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讲义(最终版)-图文

专升本之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讲义(最终版)-图文

专升本之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讲义(最终版)-图文f)g)非管理工作组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第五篇控制第14章控制与控制过程29、控制的过程?(1)确定标准a)确定控制对象:经营活动的成果是需要控制的重点对象,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有: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资源投入;组织的活动b)选择控制的重点:获利能力、市场地位、生产率、产品领导地位、人员发展、员工态度、公共责任、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c)制定标准的方法:统计性标准;根据评估建立标准;工程标准。

(2)衡量绩效a)b)c)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反馈系统(3)纠正偏差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人员、部门、对象。

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a)b)c)30、什么是有效控制?1)适时控制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注意消除人们对纠偏措施的疑虑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

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

2)适度控制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

适度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5a)b)c)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客观控制控制工作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或促进企业活动沿着原先的轨道继续前进客观的控制源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及其变化的客观了解和评价4)弹性控制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在遇到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维持企业的运营。

弹性控制通常与控制的标准有关。

一般地说,弹性控制要求企业制定弹性的计划和弹性的衡量标准第15章控制方法31、标杆控制的内涵及步骤?1)内涵:标杆控制是以在其中一项指标或其中一方面实践上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或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或组织内部门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措施或相关实践的实际状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评价、比较,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的策略和方法,并持续不断反复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六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六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按所运用方法的量化程度
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5
管理的方法 论 管理的法律 方法
第二节 管理的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 法律方法的特 法律方法: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 点与作用 法律方法的正 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 确应用 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 管理的行政 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 方法 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经济发 管理的经济 方法 展的管理办法。
管理 哲学
2.管理认 识论 3.管理文 化
3
管理的方法 论
管理方法的重 要性 管理哲学 关于管理方法 的分类
三、管理方法的分类
1、管理方法的一般分类:
管理的法律 方法 管理的行政 方法 管理的经济 方法 •管理的教育方 法 •管理的技术方 法
4
管理的方法 论
管理方法的重 要性 管理哲学 关于管理方法 的分类
管理的方法 论 管理的法律 方法 管理的行政 方法 管理的经济 方法
经济方法的内 容与实质 经济方法的特 点 经济方的正 确应用
(三)经济方法的实质
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着物质 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 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 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法律方法的正 确应用
管理的行政 方法 管理的经济 方法 管理的教育 方法 •管理的技术方 法
2.管理活动中,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 相互配合 3.法律方法要与其它方法一起综合使 用
12
第三节 管理的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1.概念
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 运用命令、规定、指 示、条例等行政手段, 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 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 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 管理方法

管理学 第6 章 (周三多第三版)

管理学 第6 章 (周三多第三版)

6.1
人力资源计划
二、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
编制人力 资源计划
招聘员工
选用员工
职前引导
确定有能 力的员工 职业生涯 发展 留用杰出 人才
培调员工
6.1
人力资源计划三、编制人力资源计的步骤 1、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 、 2、评估未来人力资源状况 、 3、制定一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 、 四、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 1、既要保证企业短期自下而上的需要,也要能促进企业的 、既要保证企业短期自下而上的需要, 长期发展 2、既要能促进员工现有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又要能为员工 、既要能促进员工现有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 的长期发展提供机会
为年龄大、资历深的员工提供激励, 为年龄大、资历深的员工提供激励,使其在正常退休 提前退休 期限前提早离位
6.3
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 员工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 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 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 一、员工培训的目标 1、补充知识 、 2、发展能力 、 3、转变观念 、 4、交流信息 、 二、员工培训的形式 1、导入培训 、 2、在职培训 、 3、离职培训 、 三、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 1、工作轮换 、 2、设置助理职务 、 3、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 、
6.2 员工的招聘与解聘
四、员工的解聘 方案 解雇 说 明 永久性、 永久性、非自愿地终止合同
临时性、非自愿地终止合同;可能持续若干天, 临时解雇 临时性、非自愿地终止合同;可能持续若干天,也可 能延续几年 自然减员 对自愿辞职或正常退休腾出的职位空缺不予填补 调换岗位 缩短 工作周 横向或向下调换员工岗位,通常不会降低成本, 横向或向下调换员工岗位,通常不会降低成本,但可 减缓组织内的劳动力供求不平衡 让员工每周少工作一些时间,或者进行工作分担, 让员工每周少工作一些时间,或者进行工作分担,或 以临时工身份做这些工作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第六篇创新41页PPT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第六篇创新41页PPT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第六篇创新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打印版)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打印版)
b) 当地化反应的压力 (不同国家的习惯不同;不同国家之间分销渠道和销售方式的 差异;东道国政府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要求)
从以上模型中可以看出有四种可供选择的全球化组织模式: 1) 国际组织模式:利用现有能力向国际市场拓展 2) 多国组织模式:设在多个国家的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业务单位来运营 3) 全球组织模式:将全球视为单一的市场,公司总部统一经营 4) 跨国组织模式:专业化工厂符合本地反应的要求,通过复杂的协调机制进行全球一体化
林德尔·厄威克和切斯特· Z. 巴纳德等。 a. 法约尔的贡献( “ 5+6+14”):
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 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
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第 3 章 全球化与管理
5、作为全球化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几个方面? 作为一名全球化管理者,首先需要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以及理解这些环 境对管理的影响。其次,需要理解与掌握一些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
1)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一般环境:
3
a) 政治与法律环境: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法律环境 b) 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及其准 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基础设施。 c) 文化环境:权利距离、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长期 导向或短期导向。 任务环境: 供应商、销售商、顾客、竞争对手、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2) 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a) 国际商务知识 b) 文化适应能力 c) 视角转换能力 d) 创新能力

周三多管理学第六篇创新

周三多管理学第六篇创新

04 创新的风险与挑战
创新的风险
A
市场风险
创新产品或服务可能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销 售不佳。
技术风险
技术难题可能导致创新失败,如技术瓶颈 、技术难题无法解决等。
B
C
财务风险
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资金链断裂, 可能导致创新项目失败。
组织风险
组织内部可能存在文化冲突、沟通障碍等问 题,影响创新的实施。
企业通过引进外部技术或成果,进行消化、 吸收和再创新。
02
01
集成创新
企业将各种技术、知识、人才等资源进行整 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
04
03
创新的过程管理
创新战略管理
制定符合企业战略目标 的创新计划,确保创新 活动与企业发展相协调 。
创新项目管理
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 对创新项目进行全过程 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 进行。
创新有助于企业提高品牌形象和声 誉。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改进,企业 可以提升品牌形象和声誉,增强消 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通过不断创新,企业可以不断优化自身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提高效 率和盈利能力,从而实现持续的发展和增长。
创新有助于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以应对挑战和 变化。通过创新,企业可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抓住市场机遇,实现快速的发展和成长。
创新可以是渐进的,也可以是颠覆性的,但无论何种形式,它都需要经过 不断的试验、实践和改进,才能真正实现商业价值。
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 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 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变化的环 境。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总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一篇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三:管理的概念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三:管理的社会属性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二:管理者的职能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2:查理巴贝奇(英国)3:罗伯特。

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亨利。

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二)对“泰罗制”的评价(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行为科学学派霍桑试验: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3:X、Y理论4:Z理论——威廉。

大内二:“管理科学”学派三:“决策理论”学派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一)管理思想的创新(二)管理原则的创新(三)经营目标创新(四)经营战略创新(五)生产系统创新(六)企业组织创新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第四章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第五章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第六章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第七章第二节系统原理第八章一:系统的概念第九章二:系统的特征第十章三:系统原理要点第十一章第三节人本原理第十二章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第十三章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第十四章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第十五章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第十六章第四节责任原理第十七章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第十八章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第十九章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第二十章第五节效益原理第二十一章一:效益的概念第二十二章二:效益的评价第二十三章三:效益的追求第四章信息化管理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一、信息的含义二、信息化的内涵三、信息化的影响第二节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一、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三、供应链管理系统四、办公自动化系统第三节大数据时代的管理挑战与机遇第四节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管理一、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二、云计算的概念与特征三、云计算的运用四、云计算对管理学理论的冲击(1)劳工分工理论(2)规模经济理论(3)多元化理论(4)层级管理理论(5)财富分配理论第五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第一节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一、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二、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三、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一、功利主义道德观二、权利主义道德观三、公平公正道德观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特征:1.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的创新职能(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的创新职能(圣才出品)

第六篇创新第十九章管理的创新职能[视频讲解]19.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创新及其作用■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的过程和组织重难点导学一、创新及其作用1.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

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2.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1)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

(2)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与外部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动态、开放的非平衡系统。

为了适应系统内外部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调整就是创新。

(3)系统的社会存在是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的,该系统提供了社会需要的某种贡献是社会接受该系统的前提。

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向系统供应的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也在不断改变,因此,系统必须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满足变化的需求。

系统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

此外,创新与维持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

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3.创新的类别与特征(1)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将其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①局部创新指在系统性质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系统活动的某些内容、某些要素的性质或其相互组合的方式、系统的社会贡献的形式或方式等发生变动。

②整体创新它往往改变系统的目标和使命,涉及系统的目标和运行方式,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

(2)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创新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

管理学(周三多第3版)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周三多第3版)知识点总结

物质 文化
形象化 动态化
员工 表现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在工作中对文化的遵循
核心 价值观
制度化
文化内核
组织价值观;组织评判事物 和指导行为的基本理念、总 体观点和选择方针 文化核心价值观是由企业核 心力量决定的;私营或民营 企业是由老板决定的
四、组织文化的本质特征
以文化人 以人为本 文化主导 难以模仿
管理科学理论
• 管理科学理论:一种当代管理方法,它 主要运用严格的计量技术帮助管理者最 大化的利用组织资源生产产品和服务。
• 侧重于管理中的定量技术与方法 • 提倡用逻辑步骤构造问题、收集信息、建立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 要求管理者具备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经
济学和一般商业技能
组织环境理论
竞争加剧、价格下降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严格控制和规范化
霍桑试验 人际关系运动 行为管理思想 劳资纠纷
二次大战 为解决战争中的一些问题 运筹研究小组 取得巨大成功 战后数量研究人员到公司就业 定量研究方法迅速发展 企业规模扩大 精确化管理 定量管理思想
课程串讲
导论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沿革 第三章原理 第四章方法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创新
产出
环境调查、决策、计划 组织结构设计、人员配备、 组织力量的整合、组织变革 领导、激励、沟通 控制活动和控制方法
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本章的主要内容
• 描述管理是什么?管理为什么重要?管理者都 在做什么?他们如何高效的利用组织资源以实 现组织目标?
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组织的大规模化 石油危机 环境复杂多变
权变管理思想
•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分工理论,构成了 管理学的理论前提和技术前提。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我为什么老是不能实现目标呢?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沿着公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路步行,分别向 10 公里外的三个村子行进。

10 公里外的三个村子行进路步行,分别向 10 公里外的三个村子行进。

乙组知道去哪个村庄,乙组知道去哪个村庄,也知道它有多远,道它有多远,但是路边没有里程碑,里程碑,人们只能凭经验估计大致要走两小时摆布甲组不知道去的村庄叫什么名字,么名字,也不知道它有多远,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是了丙组最幸运。

丙组最幸运。

大家不仅知道所去的是哪个村子,道所去的是哪个村子,它有多远,有多远,而且路边每公里有一块里程碑表现会相同吗乙组走到一半时才有人叫苦,乙组走到一半时才有人叫苦,大多数人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了,比较有经验的人说: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了,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刚刚走了一半的路程。

“大概刚刚走了一半的路程。

”于是大家又簇拥着向前走。

当走到四分之三的路程时,簇拥着向前走。

当走到四分之三的路程时,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脚步大家又振作起来,甲组刚走了两三公里时就有人叫苦了,走到一半时,苦了,走到一半时,有些人几乎愤怒了,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大家走这么远,何时才干走到。

这么远,何时才干走到。

有的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再走了。

甚至坐在路边,不愿再走了。

越往后人的情绪越低,七零八落,往后人的情绪越低,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丙组一边走一边留心看里程碑。

里程碑。

每看到一个里程碑,程碑,大家便有一阵小小的快乐。

小的快乐。

这个组的情绪向来很高涨。

走了七、绪向来很高涨。

走了七、八公里以后,八公里以后,大家确实都有些累了,都有些累了,但他们不仅不叫苦,仅不叫苦,反而开始大声唱歌、说笑,声唱歌、说笑,以消除疲劳。

最后的两三公里,疲劳。

最后的两三公里,他们越走情绪越高,他们越走情绪越高,速度反而加快了。

度反而加快了。

因为他们知道,们知道,要去的村子就在眼前了启示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沿着公路步行,分别向 10 公里外的三个村子行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维持与创新对系 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 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本上的发 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 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 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一、(三)创新的类别和特征
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分:
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
第六篇 创新
第十六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第十七章 企业技术创新 第十八章 企业组织创新
第十六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 一、创新是管理基本职能 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第二节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一、(一)创新是管理的基本职能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下的 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但仅仅有维持不够的!
系统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为适应系
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 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 系统的社会存在是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的,而社会之所 以允许某个系统存在,又是因为该系统提供了社会需要 的某种贡献;系统要向社会提供这种贡献,则必须首先 以一定的方式从社会中取得某些资源并加以组合。
人的因素是创新抵 触力中最活跃的因 素,其原因:
个人利益 缺乏了解 评价差异 惰性 团队心理压力
三、(一)创新的过程
寻找机会。
企业的创新往往是从密切注视、系统分析社会经济组织 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开始的。存在于外部的 不协调现象主要有:技术的变化、人口的变化、宏观经 济环境的变化、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变。就系统内部来 说,这些不协调现象主要有:生产经营中的瓶颈;企业 意外的成功和失败。
提出构想
迅速行动
坚持不懈
三、(二)领导创新(科特)
1. 树立紧迫感 2. 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联盟 3. 构建愿景规划 4. 沟通创新愿景 5. 广泛的授权运动 6. 夺取短期胜利 7. 巩固已有成果,深化创新 8. 将创新成果制度化
三、(三)创新管理的技能
1. 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2. 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 3. 制定有弹性的计划 4. 正确地对待失败 5. 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① 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结合 ② 奖励不能视作“不犯错误的报酬”,而应是对特殊贡
影响工作流程构成的因素:组织文化、工艺技 术特征和管理风格
流程再造(BPR)的基本观念
根本目标:追求在既定组织目标与组织文化、 工艺技术和管理风格下的组织的效率
BPR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BPR的根本目标是建立顾客满意的工作流程 BPR追求实现目标、技术和人的动态平衡
流程再造的基本途径
献、甚至是对希望做出特殊贡献的努力的报酬。 ③ 奖励制度要既能促进内部之竞争,又能保证成员间的
合作。
四、工作流程的再造(BPR)
工作流程再造是对经营流程彻底进行再思考和 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 服务和速度等)上取得重大突破。
它强调以流程导向代替职能导向的组织形式
工作流程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和任务的工作路 径。工作流程的构成因素是:工作、逻辑关系、 转换关系。
1. 创新工作是管理过程的重要一环 2. 创新工作是重要管理活动 3. 创新工作具有逻辑的结构
一、(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作为管理的基本内容,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存在都 是非常重要的。
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 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 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管理的维持职能便 是要严格是按预定的规划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 尽力避免各子系统之间的摩擦,或减少因摩擦而产 生的结构内耗,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维持对于系 统生命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
2. 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其行使条件、范围、限制 等方面的原则规定。它创新的方向应是不断寻求企业生产 资料最有效利用的方式。
3. 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 则的总称。分配制度是其中极重要的制度之一,分配制度 的创新不断地追求和实现报酬与贡献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
制度创新的方向
• 系统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和系统 本身的贡献能力;而系统的贡献能力又取决于系统从社 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 的认识能力。随着环境的变化,系统需要不断改变或调 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 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
卓越的管理 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1. 描述项目(确立项目边界)
2. 设立远景,价值观和目标
3. 再设计业务流程方案
4. 对各方案进行成本 选取合适方案
效益分析与评价,
5. 制定实施方案,实施再设计
6. 通过绩效衡量来实现持续性的流程改进
的核心内容)
3、制度创新 4、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5、环境创新(改造和引导环境,主要为市场创新,即指
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制度创新
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包括:
1. 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企业 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力。它的创新应朝 着寻求生资料的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与“共同所有”的 最适度组合的方向发展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
消极防御型创新和积极攻击型创新
从创新发生的时期分:
系统初建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
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分:
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
二、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1、目标创新 2、技术创新:
要素创新(材料创新、设备创新) ➢ 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 ➢ 要素组合结果创新(产品品种和结构创新,这是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 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 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 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 组织的各种创新的原因
组织中对于创新的抵 触力来自于:组织的 文化、既定的发展战 略、组织的结构、技 术水平、领导的风格、 成员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