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与《狄公案》的归化

合集下载

动态对等理论视角下转换翻译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杨必翻译的《名利场》为示例

动态对等理论视角下转换翻译法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杨必翻译的《名利场》为示例

者 心 中 的反 应 与 原 文在 原 文读 者 心 中的 反 应 相 似 。 译 者 在 翻 译 实践 中必 然 运 用 各 种 形 式 的 转 换 方 法 才 能 达
到 对等 和相似 的 目的。杨 必翻译 的《 名利场》 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各种转换 法的巧妙运 用, 从 而使译 文不仅 自然
流 畅。 而 且 忠 实地 传 达 了原 作 的 内容 和 风格 。
t r a n s l a t d e t e x t s h o u l d b e a b l e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a n d a p p r e c i a t e i t i n
译 理论著作《 翻译科学探 索》( T o wa r dA S c i e n c e o fT r a n s l a t —
的具体体现 。杨必在《 名 利场》 译本 中, 充分展现 出了她对英
语 和汉语 的熟 练驾驭能力 , 有效运用 了各 种形式 的转换 翻译 方法 , 达到原文与译文之 间动态对等的效果。
t e r ms o f s t y l e . ) 【 2 】 在动态 对等 的翻译 中 , 译 者 着眼 于原 文 的 意义 、 风格 和文化 内涵 , 不是拘泥于原文 的语 言结构 , 而是在 动态对等理论 (  ̄ z n a n i c E q u i v a l e n c e ) 也称作 功能对等理 论( F u n c t i o n a l E q u i v a l e n c e ) , 是美国著名翻译理 论家尤金 ・ A・ 柰达 ( E u g e n e ・ A・ Ni d a ) 的翻译 理论 的核 心内容。柰达在其 翻
J a n . 2 0 1 3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试析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歪曲与失缺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试析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歪曲与失缺

文章编号:1671-9662(2007)01-0079-03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试析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歪曲与失缺孙吉力(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061)摘要:动态对等原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的一个经典。

虽然已臻于完美,但当将其运用于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时常常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局面,那就是在读者的反应与文化的传递中无法抉择。

文章试从文化意象缺失和歪曲的角度对动态对等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尝试性的分析。

关键词:文学翻译;动态对等理论;文化意象;文化传递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引言“信、达、雅”作为翻译的三原则在中国翻译界盛行已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翻译理论与标准也被引进到国内,其中,尤京·奈达博士作为“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其理论尤为推崇。

他的一些理论如“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原则更被人们所广泛讨论并接受。

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翻译理论,而且对翻译实践的发展有着长足深远的影响。

动态对等原则主张在一定的情况下对原文的形式作相应的调整而保留原文的内容,以期在目标语读者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反应。

所以受传统文艺批评理论的影响,文本的文学形式较之内容常常被忽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形式使得文学作品文学化。

文学语言常有其自身特定的遣词造句的方式或语法结构,从而表达了特定的含义。

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原作形式的更改或保留程度。

文章将简要讨论动态对等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且进一步论证文学翻译中意象保留的重要性及常用手段与技巧。

1动态对等原则及意象的定义1.1动态对等原则关于翻译的实质,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原则(随后发展为功能对等原则):“翻译存在于用最接近源语的接受语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风格对等。

”(Nida &Taber ,1969),这也是奈达对动态对等原则下的定义。

在这个概念中,奈达强调是“最接近”而不是“对等”,而且这里所谓的“最接近的对等”是使翻译出来的东西尽量自然,以至于让别人看不出来这是翻译出来的东西。

动态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历史剧字幕翻译策略探析

动态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历史剧字幕翻译策略探析

动态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历史剧字幕翻译策略探析一、引言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这方面,英国以影视剧方式传播历史文化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近年来,《都铎王朝》《梅林传奇》《黑爵士》等一批反映英国历史的电视剧走出英国,在得到观众一致好评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英国的民族文化。

历史正剧传播民族文化,内有需求,外有借鉴,应该成为当今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大秦帝国》根据作家孙皓辉的同名历史小说改编,它基于历史,艺术虚构较少。

它在国内的播出改变了当今国内某些历史电视剧肆意歪曲历史的局面,向广大观众还原了历史的真貌。

因此,为更好地向世界传输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历史电视剧《大秦帝国》的字幕翻译是非常必要的。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尤金奈达指出,动态对等就是指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心理反应要极为相似。

尤金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达到语义对等,其次是达到文本对等。

尤金奈达的所谓动态对等,追求的是语义与风格的对等,尽量贴近原文。

因此,要求在语法结构和用词方面做相应的调整和转换,从而使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语法和用词习惯;要自然、畅达,使译文读者轻松自如地读懂和领会译文,并且尽可能地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阅读体验。

本文是笔者在翻译实践基础上对字幕翻译的一些见解,以《大秦帝国》的前三集字幕翻译为例,从汉语文化负载词、文言文句式、字幕措辞三方面进行分析,为其他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

(一)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大秦帝国》系历史正剧,剧中出现了大量汉语文化负载词,这些词语有些现在还在使用,有些已消失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上。

缺乏特定的汉语语境,对这些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相当困难,而对那些已经停用的汉语负载词的翻译则更是棘手。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语义与风格的对等,符合历史正剧对字幕的要求。

《大秦帝国》描述上层统治者的政治斗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要注意源语的文体正式性与文化寄寓性。

也谈典籍英译中的_归化_与_异化_邓薇

也谈典籍英译中的_归化_与_异化_邓薇
教 育 广 角也Βιβλιοθήκη 典籍英译中的 “归化” “异化” 与
◎邓 薇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 广东・广州 510521)
摘 要 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 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载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语言翻译也就是文化的翻译。为了 将中国文化于文明更好地传播于世, 在典籍翻译过程中, “异化” 采用 翻译方法和策略是必然趋势, 也是必须的。 关键词 异化 归化 典籍英译
二辑) ,2005.
2008 年第
7期
安徽文学
261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 '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 一、 引言 杨的翻译要胜过霍克的翻译, 它不仅忠实于源文本, 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蕴育出了灿烂的文明和文化, 也 很明显, 出现了无数的优秀作品, 把这些优秀的作品翻译成别国语言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向英语国家的读者传播了中国的饮食文 的文字, 将中华文明传播于世, 这是典籍翻译学家们的历史使 化。而霍克斯的翻译会使不了解中国的西方读者产生误解, 命和责任。 但是, 典籍翻译到底该采用归化还是异化, 才能更 以为中国人也以面包为主食。 (二) 从文化传递层面来看 好地完成传播文化与文明的载体的使命呢?翻译学家和学者 翻译的过程自然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王佐良先生曾指 们众说纷纭, 各执一词。 然而, 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的研究和 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 “ 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 ” 论文却并不多见。 是异质文化之间对话和 在 2005 年大连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 张 译实际上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在翻译方法上采 治中 (2005) 教授提出, 典籍英译中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 交流的重要中介。 取适度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是必然。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译者有责任将外国文化忠实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而不是 二、 归化与异化 剥夺译文读者接近和了解原文文化的机会。 到底是应该归化还是异化呢?首先,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 否认文化差别, 仅从译入语文化出发, 用译入语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源语 下什么是异化与归化: “, 因为这种译 归化/ 异化这对术语在西方是 Lawrence Venuti 受德国思 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尊重读者的行为, 实际上是对译文读者的蒙骗” (于 想家 Scheleiermacher 的启发首先提出来的, 他指出, 异化的 法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事实, 2004) 。典籍翻译更加如此, 融汇了中国悠久文明历史 翻译是 “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成分有意的打破目的文化的规 艳玲, 承载了中国文明特点的这些作品, 更应该在翻译时被 范” 而归化翻译是 , “采用透明的, 流畅的风格为译者把陌生感 的作品, 很好地体现出来。 如中国人常说的成语 “倾国倾城” “Her 译成 降到最小的翻译策略” (Schuttle & Cowie 1997:43-44) 。 运用了 异化翻译方法主张译文应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source beauty was such as to overthrow cities and ruin states.”, 既保留了原著的风格, 又赋予译作更多的异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Lawrence 典型的异化手法, , 也乐为英语国家所接受。 Venuti 是异化翻译方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倡“存异”而不是 国情调, 在英译汉语文本时, 使用中国英语, 采取异化策略是本土 “求同” 在译文中体现源语言文化中的特色。 , 迎接多元文化与异质文化冲击的 而归化翻译方法的代表人物是西方的翻译家 Eugene A. 文化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 " Nida, 他提出了 “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概念, ” 强调把译文读者放在 一个重要举措! 现译界所讨论的零翻译就是一种异化策略, (或称移植) 既原封不动的将源语的词 , 首位, 并通过仔细分析源语言 (source language 的信息和意图, ) 做 其最高境界应为移译 让读者放开眼光, 自主消化和接受源语文化 到 “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言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即归化原则主 汇搬到目的语中, , (唐艳芳, 2002) 。 张译文应以目的语读者为归宿 (target languagecultureoriented 。 的精髓 ) 四、 结语 异化法与归化法是在 90 年代后期才引入中国的,可以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翻译研究中出现一个明显的趋 说, 他们是直译与意译在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出现以后的发 展产物。王东风在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 一文中就对 势,即从传统的语言符号转换走向更重视文化的功能对等, 异化法也越来越受青睐, 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 “,归化与 翻译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在中国当代翻译中异化的手法也更加常见。 异化之争, 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 可谓由来已久。孙致礼 与归化相比, ” 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 给予异化翻译更多的关注也决不是 (2003) 又指出, 直译与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 排斥归化翻译的策略, 二者具有对立统一性。 对译者来 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 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 否定、 说, 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即意识到两 限, 将视野从语言扩展到文化和美学等层面。 种文化的异同。纯粹意义上的异化或归化译文是不存在的, 三、 典籍英译中 “异化” 趋势的必然 任何一篇优秀的译文往往都是两种策略结合的成果。 (一) 从语言表达层面来看 根据德国翻译学派的理论, 翻译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 参考文献: 过程: 信息发送者 (原作作者) ——接收者 (原作读者/译者) [1]Schuttle Worth, & Cowie,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M. ——发送者——接收者 (译作读者) 传送的信息就是原作内 , 容, 传播媒介就是书写符号。那么, 翻译就是解读原语符号, d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 解读作者意图, 然后选择适当的、 译作读者能够正确解读的译 [2]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 中国对 语符号 (包括表达形式) 传达作者的意图。 , 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异化翻译能帮助正确表达源语作者的思想和写作风格。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2002, (5). 此外, 异化翻译还能给目的语注入新鲜血液, 丰富目的语的语 [4]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 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 2002(3). 言和文化内涵, 推动文化交流, 促进社会进步。 它不仅有助于 [5]唐艳芳.文化过载与翻译. 外语研究, 2002 (6). 中国了解西方的文化, 而且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 让世界 [6]于艳玲.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归化、 异化谈翻译技法.华中 了解中国。 在翻译‘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菜’叫我怎么做 “ , 农业大学学报, 2004, (1). 呢?” (曹雪芹:红楼梦》 , 《 ) 杨宪益夫妇译成 “Even the cleverest [7]张治中.典籍英译应该采用"归化"还是"异化".典籍英译研究 (第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 ;霍克斯则译成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1. 引言1.1 动态对等理论的概念动态对等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最初由美国翻译家尼达姆(Nida)和特柯(Taber)提出。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保持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和风格,同时又要使译文听起来自然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动态对等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直译与意译之间的二元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思路。

在动态对等理论中,对等不再是字面上的对等,而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这种对等并非一一对应,而是根据具体情境和文化差异灵活调整,力求让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涵和情感。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者需要兼顾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接受程度。

通过灵活运用对等原则,翻译者可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美感和情感,使译文更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保持原作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让译文更好地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

1.2 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翻译可以将这种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域或语言环境中。

而动态对等理论则能够确保在翻译过程中原作的精神和情感得以完整传达,确保译文依然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氛围,令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文学作品。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使得翻译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原作的意境和语境,避免了简单的逐词逐句翻译带来的不通顺或丢失意义的问题。

通过动态对等理论的运用,翻译可以更好地体现原作的情感和风格,使得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有更接近原作的感受。

由于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动态对等理论的运用也有助于保持译文的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的重要性无法被忽视。

它不仅能够保证译文的质量和原作的风格完整性,还能够提高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动态对等理论是指将翻译看作是一个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过程,强调在翻译中保留源语文化和语言的元素,同时考虑目标语的语言和文化因素,从而实现最佳的对等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动态对等理论能够更好地保留源文学作品的文化特色。

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财富的体现,文化的内涵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动态对等理论通过运用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将源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在目标语中重新塑造出来。

例如,《红楼梦》的翻译在不同时期均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在运用动态对等理论时,可以避免翻译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不合适或语陈旧的现象,从而更好地保留源文学作品的文化特色。

其次,动态对等理论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文学作品的语言和风格都反映了一个社会或国家的风貌,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其语言和词语的使用方式也有所差异。

通过使用动态对等理论,可以结合目标读者的语言背景和文化差异,更好地实现目标语的流畅性和通俗性,达到让读者接受并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

最后,动态对等理论能够更好地同时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对等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对等是指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的相似性程度,越高的对等程度意味着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越高。

通过运用动态对等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原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在编写目标语翻译时更好地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习惯,从而实现最佳的对等效果。

总之,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更好地保留原作品的文化内涵,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对等效果。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摘要】本文探讨了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引言部分中,介绍了动态对等理论和文学翻译的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中,分析了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对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保真度的影响,以及带来的翻译灵活性和创造性。

同时讨论了动态对等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列举了实际案例。

最后在结论中,强调了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总结了其积极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文学翻译、保真度、灵活性、创造性、优势、局限性、案例、重要性、积极作用、未来应用1. 引言1.1 介绍论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是文学翻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并且要注意译文的自然流畅性。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对文学作品意义和情感的传达。

通过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更好地传达原文的美感和思想。

动态对等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翻译方法,更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在实际操作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语言风格,灵活运用动态对等理论,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了解和掌握动态对等理论对于文学翻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同时也可以提高译文的质量和表现力。

1.2 介绍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扮演着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桥梁作用。

通过文学翻译,我们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拓宽视野,增进跨文化交流。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一种跨越语言障碍的文化传递方式。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对原文的语言转换,更需要考虑如何传达原作品中独特的情感、风格和意义。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翻译时需要保留原作品的情感共鸣,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作者:刘巧巧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13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摒弃了以往要求字句翻译的原则,提倡翻译要以传达原文意义为主。

本文将从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层次浅析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并讨论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形式对等意义对等风格对等局限性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金扬弃了以往“文本中心论”的主张,注重读者的感受,提倡译文要让译語读者读译文的感受与源语读者读原文的感受相同。

三十多年来,无数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剖析和批判,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而成熟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二、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1.动态对等理论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主张翻译要从读者的感受出发,使得译作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与原作在源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相同。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所主张的动态对等翻译方法,与归化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

以下便从形式、意义和风格三方面简要阐述其层次性。

2.动态对等理论的层次性。

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1)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是翻译的最低标准。

动态对等承认形式对等在英汉互译中确实存在,要求目标语中信息与原语中信息尽可能保持一致,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字句上尽量相同或相似,达到文本对等。

翻译一些简单句时可采用此法:“I am a graduate student.”直接译为“我是一名大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与《狄公案》的归化
作者:许陶萍
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52期
摘要:在陈来元、胡明翻译引进高罗佩的《狄公案》的过程中,遵循的翻译原则恰好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一致,即在翻译改写中,译者以译语读者为对象,实现对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叙事方式、语言和意象的归化处理,使作品达到圆满的翻译效果。

奈达的动态对等对翻译此类作品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狄公案》归化
一、动态对立理论
奈达是当代杰出的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提出了翻译的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把这一理论定义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P65)。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奈达和塔伯,1969)中,他进一步定义动态对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映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相同,也就是说,翻译始终是为读者服务的。

奈达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1)传达信息;(2)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4)读者反映类似。

然而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就会发生矛盾。

奈达认为信息对等优于形式对应。

他主张从译文接受者角度,而不是从译文形式角度看待翻译,所以判断译文质量的标准最终基于三个方面:能使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易于理解;形式适当,吸引接受者。

翻译时不应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奈达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动态对等理论对中西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狄公案》的创作和翻译
当欧美等国兴起“福尔摩斯热”时,1949年在中国的荷兰外交家、汉学家和侦探小说家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根据清初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中的一些原型用英语创作了《铜钟案》。

出版后大获成功。

随后高罗佩又写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等,与《铜钟案》合成一组,即为初期的《狄公案》,非常受广大西方读者欢迎。

1952年,高罗佩以《狄仁杰奇案》为书名,用中文把《中国迷宫命案》改写成章回体小说。

这本小说共有52回。

从1954年至1967年,他又用英文撰写了《中国潮中案》、《漆屏风》等十几个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组成了130万字的鸿篇巨制——《狄公案》。

《狄公案》的英文名字是Judge Dee,出版后立即征服了西方读者,在欧洲风行一时。

“Judge Dee”(狄公)从此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的福尔摩斯”,最后,中国译者陈来元、胡明自八
十年代起模仿宋元白话风格,将高罗佩的《狄公案》译成中文,引入国内,颇受欢迎。

由于译者改写得惟妙惟肖,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狄公案》原本就是中国古典小说,而非荷兰人高罗佩的作品。

陈来元、胡明的中文版《狄公案》能够吸引大批中国读者的原因在于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板地遵循字字对应的形式一致,而是非常灵活地对译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满足了中国读者的要求,造成了文本信息传递的顺畅,实现了动态对等,使读者产生了相似的反应效果。

三、如何通过动态理论成功改写
以下以《铁钉案》的第一章为例探讨译者(陈来元、胡明)如何通过动态对等实现了在不同文化中小说文体的成功改写。

奈达提出“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这就要求译文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符合译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

高罗佩的《狄公案》对原材料进行了取舍,并按照西方人普遍接受的小说模式和套路进行创作,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因为故事背景在中国,本身这是部商业小说,所以当译者将这部小说引进时所进行的归化翻译并没有降低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反而让中国读者产生相同的反应,实现动态对等。

1.译者成功地对原著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进行了归化。

由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内涵、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等,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在内容表现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征和风貌。

西方小说是在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背景下,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

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强调人物的典型化和个性化。

思想基础一般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

作者常以一个客观的第三人称冷静并超脱地叙述故事。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是艺人在表演的脚本,它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和儒家思想及佛道教的主导性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不仅主观性很强,即作者通过小说表明所追求的意识形态或显示出历史时期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在小说中较多呈现着某个阶级的思想倾向,而且有很多惩劝教化和宣传因果报应的内容。

虽然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但作者对人物的喜恶情绪在作品中很容易找到。

在《铁钉案》开篇:“断狱寸心间,千古费祥猜。

生死决于我,能不谨慎哉!”就是译者对狄公身上的沉重社会责任感的认同,译者删去了原著中虽然符合西方读者心理需要,突出描写人物个性化的但对狄公及其部属负面的所有描写,例如陶甘的骗子出身及过分节俭、狄公的畏冷和杂乱的眉毛及对工作中的抱怨、乔泰和马荣自由洒脱(夜间去抓狼),原文中的这些显然不太符合中国读者价值取向的内容。

所以,译者在译文中不仅把这些删去,还刻意把人物重新归位,将狄公描写成为民劳心有智慧有决断的正面官员形象——就连胡子,译者都要用“乌黑齐整”修饰,突出强调老家臣洪亮的敦厚和忠心,以及乔泰、马荣和其他部下的勇猛和能干。

作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把这些人树立成榜样以达到中国古典小说常有的教化作用,这正是中国普遍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广大读者也非常认同这种翻译调整。

2.译者成功归化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和语言。

西方人是线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所以偏重对现实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由个体到整体的叙事方式,原著开篇以是描写狄公和两名下属在寒冷的冬天边烤火边聊天的情景开始的。

中国人习惯综合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对原文的语篇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开篇第二行就煞有其事地说明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主人公是谁,先把大致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再说细节,这明显是符合中国人从整体再到个体的心理习惯,也显得译文的故事更加精炼完整。

另外,由于汉语偏重与形象性思维和中国古典小说有着说书人印记,汉语的联句成章往往凭借作者的形象思维和灵感,因此中国人写文章很少用平淡的语言,他们总是借助主观性很强的具体形象和华丽的修饰语烘托气氛,表达情感。

所以译者用夸张、华丽的语言替换了原著中比较客观简洁的语言,例如用失踪三天替代了原著中的八天;“三榜高中”归化成“...appointed to his first post magistrate”;“official robe”“official judge’s cap of black silk”变成了“海日祥云五龙深绯色官袍”和“玉带皂靴乌纱帽”;“curtain”进行了修饰“绣绒帘幕”。

译者这样的处理充分体现了奈达的观点:如果意义和形式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译者不仅对不同的意象进行了归化,还恰当地创造了意象。

例如原著中的“a Tartar with a performing bear”变成了中国人再也熟悉不过的“江湖艺人耍猴戏”,并增译了表现官威的意象“三通鼓毕,八名衙卒应声鱼贯而出,唱喝罢,各持漆棍两列站定”和“升上高座”。

奈达认为最自然的翻译应该读起来不像翻译,译文应符合译语的语言和文化,在语法和词汇上尽量不留翻译的痕迹,避免“洋味”,译者正是对翻译这些细节和意象的归化处理,才使得译文非常地道,有些地方甚至比原著更加出彩。

当然,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狄公案》非常适合,并不等于他的理论适合一切翻译。

如果原著中含有很多文化内容和异国风情,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配合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才能既不失风采又不失意义,但对于当下存在的很多流行的外语文学,主要以传递信息为主,如何把他们引进来,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法很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刘静.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汉英翻译中的语篇重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3]周成平.20世纪中国小说与现代西方小说的社会学比较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5,(1).
[4]张德让.“不忠的美人”*—论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J].山东外语教学,2001,(3).
[5]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